德育案例偷东西那点事儿1
学生偷东西教育工作案例
学生偷东西教育工作案例案例背景:周五早上X跑来对我说:“我的文具盒不见了。
“怎么”会丢了?今天带了吗?”“带了的,刚才还在玩的呢?”“那你的文具盒什么样?”“就是上次你收过的那个。
”我有印象,那个文具盒有很多机关,外观也很精美。
上次就是X和同桌的李亿在课堂上玩“机关”被我没收过。
矛盾冲突:难道这只文具盒自己跑了不成。
应该还在教室里的,于是把小朋友们召集回班:“同学们,X的文具盒跑了,我们来当一回小小侦探,帮X找回文具盒好吗?”“好!”同学们都很高的热情,于是开始在班中进行搜寻。
很可惜,没有人汇报,我让X别着急,小朋友一定能帮助你找到的。
中午,郑蕊就跑来跟我说在温丽莉的凳子上找到了。
凳子?很是奇怪。
于是找来在回廊玩耍的温丽莉,问他,X的文具盒怎么会跑到你凳子上了呀?温丽莉平时胆子就很小,说是我看到X拿走的,我想找出来,刚找到,他们就叫我去玩了,不是我拿的。
“温丽莉,是不是X拿的,老师来调查,你去玩吧。
”解决过程:事情在我心中已经明了,记起早上打扫卫生时发现X的那只破损的文具盒,但没有问清楚,还不能下定论。
私下里,找到X,X承认了是他拿的,但他说我不知道是谁的,才拿的。
“那是你的吗?”“不是”“别人的东西能拿吗?”“不能”。
X是个脑子灵活的小孩,只是平时习惯有点差。
上次已经捡过同学一本课外书没还了。
这次一定要使他明白这种行为是小偷的行为,会被警察抓走的。
“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未经同意,拿别人的东西就是不对。
如果不知道失主是谁,你也要交给老师啊。
记得《一分钱》这首歌吗?”“在学校里,没有警察叔叔,那就交给老师,知道了吗?”X的态度一向不错,他心智挺成熟的,看得出来,他不希望别人知道是他拿的,我也答应他,给他机会。
于是我对同学们说:“因为X不爱惜他的文具盒,所以离家出走了,后来发现挺想念X的就来找罗老师了。
”于是文具盒回到了X手里。
案例反思:一年级的学生还是不太懂事的,是非观念,偷窃概念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还尚未形成。
诚信为本“三只手”莫出现——浅谈处理小学低段班级“偷盗”行为的德育教育过程
诚信为本“三只手”莫出现——浅谈处理小学低段班级“偷盗”行为的德育教育过程诚实守信是中华传统的美德,更是“四品八德”里面所要求的优良道德行为。
班级内部的偷窃行为一直是班主任的棘手问题。
它不仅仅只是涉及学生的品行问题,更严重者会关系到法律问题,处理不恰当还会引起家校矛盾。
担任班主任八年期间,处理了大大小小的“偷窃”事故。
但是每次的处理方法都让我有一些反思。
作为低段的班主任,我认为孩子偷拿东西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偷盗行为,但是必须在年龄小的时候就应该让孩子意识到不能偷拿他人财物,不要伸出自己的第“三只手”,从小灌输这种想法。
因此对于低段学生的“偷盗”行为,我有了以下处理的方法。
【案例1】小吃货偷拿棒棒糖二年级时,有一天,我带来了五根款式新颖的棒棒糖,奖励给表现优秀的孩子。
课间一会功夫,班级有三个孩子跑来和我反映刚刚发给他们的棒棒糖不见了。
我马上意识到,这肯定是班级的孩子“拿”走了。
就这么短的时间,到底是哪个孩子?我把目标锁定了坐在他们附近,但是表现不太好的学生,也许他很想得到这颗特殊的棒棒糖。
不过我也不能马上让他拿出来或者搜他的书包。
于是我想了一个“计谋”:孩子们,我们班的同学丢失了老师发给他们的棒棒糖,大家帮忙找找看,如果谁找到了,我会给他一根一模一样的棒棒糖。
孩子们马上开始寻找。
“老师我找到了,在窗帘后面”!我心中大喜,看来我的“计谋得逞”。
我当即奖励了他一根棒棒糖,他很开心,丢失棒棒糖的那三个孩子也很开心。
我补充到,下次帮助同学找到丢失的物品的同学都有奖励品,全班孩子都很兴奋。
第二节课后,我把“找”到棒棒糖的孩子叫到了办公室,告诉他,我知道棒棒糖是他拿的,他马上当场承认,并表示只是喜欢这根棒棒糖。
我希望他以后不能再这样了,如果他表现良好,我也会奖励他,并且会全班表扬,喜欢的东西是并不能占为己有。
他保证不会发生类似情况。
接着,我电话联系了家长,因为虽然他现在只是拿了班级孩子的棒棒糖,但是这件事情必须引起重视,免得他养成“偷拿”的习惯,不利于他的成长。
偷东西孩子的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一个活泼开朗的男孩,就读于我国某小学四年级。
他在学校的表现一直不错,成绩优异,性格开朗,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
然而,在最近的一次班会上,小明却因为偷拿同学的东西而被同学们指责。
这突如其来的事件让老师和家长都感到震惊,同时也引起了我们对孩子教育问题的深思。
二、案例分析1. 事件经过在一次班会上,同学们发现小明的书包里有一些不属于他的物品。
经过询问,小明承认自己偷拿了同学的文具。
原来,小明因为最近家里经济紧张,急需一笔零花钱。
他认为偷拿同学的文具可以解决燃眉之急,于是便做出了这样的错误决定。
2. 问题分析(1)家庭因素:小明家庭经济紧张,父母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陪伴他。
这导致小明缺乏关爱,内心空虚,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2)学校因素:学校教育过于注重成绩,忽视了对学生品德的培养。
小明在追求成绩的过程中,忽视了道德规范,导致价值观扭曲。
(3)个人因素:小明性格开朗,但缺乏自制力。
在面对诱惑时,他不能正确判断是非,容易做出错误的决定。
三、教育措施1. 家庭方面(1)加强亲子沟通: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多陪伴孩子,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扰。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家长要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明白金钱不是万能的,道德和品德才是最重要的。
2. 学校方面(1)加强德育教育:学校要注重对学生品德的培养,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学校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心理问题,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3. 个人方面(1)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小明要时刻提醒自己,遵守道德规范,克制自己的欲望。
(2)学会感恩:小明要珍惜身边的人和事,学会感恩,不将金钱看得过重。
四、教育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小明的表现有了明显改善。
他不再偷拿同学的东西,成绩也有所提高。
更重要的是,他学会了感恩,懂得了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家长和老师对他的进步表示欣慰,同时也为这次教育案例的圆满解决感到高兴。
孩子偷东西法律教育案例(3篇)
第1篇在我国,儿童偷窃行为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这不仅关系到儿童的成长环境,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和法治建设。
本文将通过一个真实的案例,探讨儿童偷窃行为背后的原因,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法律教育。
一、案例背景小明(化名),一个10岁的男孩,就读于某小学四年级。
近期,学校连续发生多起学生物品丢失事件,经调查,均与小明有关。
起初,小明只是偶尔拿同学的一支笔、一块橡皮等小物品,并未引起家长和老师的重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明的偷窃行为愈发严重,甚至拿走了同学的手机、现金等贵重物品。
二、案例分析1. 原因分析(1)家庭教育缺失。
小明的父母忙于工作,很少陪伴他,导致他在家庭中缺乏关爱。
为了引起父母的关注,小明开始通过偷窃行为来吸引他们的注意。
(2)学校教育不足。
小明所在学校对学生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他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
(3)社会环境因素。
小明生活在社区中,周围存在一些不良风气,如赌博、盗窃等,这些因素对小明的成长产生了负面影响。
2. 案例启示(1)加强家庭教育。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在家庭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完善学校教育。
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道德和法律教育。
(3)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政府和社会各界要共同努力,加强社会治理,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为儿童健康成长提供有利条件。
三、法律教育措施1. 法律知识普及。
通过开展法治讲座、观看法治电影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
2. 案例剖析。
选取一些儿童偷窃案例,让学生了解偷窃行为的危害,以及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
3. 角色扮演。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站在受害者和犯罪者的角度,体验不同角色的心理变化,从而更好地理解法律的重要性。
4. 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教育。
加强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关注儿童成长,形成教育合力。
偷东西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一个10岁的男孩,就读于我国某小学四年级。
小明性格开朗,活泼可爱,但近期却因为偷窃同学的学习用品而引起了老师和家长的广泛关注。
经过了解,小明偷窃的原因是好奇心驱使,他想知道这些物品的用途和功能。
然而,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他人的利益,也违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了帮助小明改正错误,学校和家长联合开展了一次教育案例。
二、案例分析1. 原因分析(1)好奇心:小明在日常生活中,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尤其是对同学们的学习用品。
他想知道这些物品的用途和功能,于是产生了偷窃的念头。
(2)道德观念淡薄:小明从小生活在溺爱的环境中,家长和老师对他的道德教育不够重视,导致他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3)模仿行为:小明在日常生活中,可能看到过其他同学偷窃行为,误以为这是一种可以尝试的行为。
2. 案例影响(1)损害他人利益:小明的偷窃行为导致同学的学习用品丢失,给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不便。
(2)破坏班级风气:小明的行为对班级风气产生了不良影响,可能导致其他同学效仿。
(3)影响个人成长:小明的偷窃行为不利于他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他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三、教育措施1. 家庭教育(1)家长要加强对小明的关爱和教育,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关心他的成长。
(2)家长要从小培养小明的道德观念,让他明白偷窃是违法行为,危害他人利益。
(3)家长要引导小明正确对待好奇心,培养他的兴趣爱好,让他将精力投入到有益的事情上。
2. 学校教育(1)教师要加强对小明的思想教育,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引导他改正。
(2)学校要开展道德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他们的集体观念和责任感。
(3)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 社会教育(1)社区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关爱,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2)媒体要宣传正能量,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社会各界要关注青少年成长,共同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
孩子偷东西法律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一个10岁的男孩,就读于某小学四年级。
他性格开朗,聪明伶俐,是老师和同学们眼中的好学生。
然而,最近小明却因为偷窃行为引起了老师和家长的担忧。
小明所在的班级里,同学们经常互相分享一些学习用品,如文具、书籍等。
有一天,小明发现同桌小华的新文具盒非常漂亮,心生羡慕。
在一天放学后,小明趁小华不注意,将文具盒偷走。
第二天,小华发现自己的文具盒不见了,向老师报告了这一情况。
经过调查,老师发现了小明偷窃的事实。
二、案例分析1. 儿童偷窃行为的原因(1)家庭因素:小明父母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陪伴他,导致他缺乏关爱和安全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2)学校因素:小明所在班级学习压力大,同学们之间的竞争激烈,导致他产生了攀比心理。
(3)社会因素:小明生活在物质丰富的环境中,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诱惑。
2. 儿童偷窃行为的法律后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对于小明这样的未成年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教育引导:学校和家庭教育应加强对小明的心理辅导,帮助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2)法律教育:通过法律教育,让小明了解盗窃行为的法律后果,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3)心理治疗:如果小明存在心理问题,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进行心理治疗。
三、法律教育与引导措施1. 家庭教育(1)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多陪伴、关爱孩子,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2)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3)教育孩子遵守法律法规,不参与任何违法行为。
2. 学校教育(1)加强法制教育,让学生了解盗窃行为的法律后果。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预防心理问题。
偷东西的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一个活泼开朗、聪明伶俐的男孩,成绩优异,是老师和同学们眼中的好学生。
然而,最近他因为偷窃事件,让整个班级陷入了尴尬和困惑。
作为班主任,我决定从教育角度出发,帮助小明改正错误,引导他走向正确的道路。
二、案例经过1. 发现问题一天,学校里发生了一起失窃事件,同学们的财物被盗。
经过调查,我发现是小明偷窃了同学们的钱财。
这一消息在班级里引起了轩然大波,同学们对小明充满了失望和愤怒。
2. 与小明谈话面对小明的偷窃行为,我决定与他进行一次深入的谈话。
在谈话中,我了解到小明之所以偷窃,是因为他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渴望得到同学们的关心和关爱。
此外,他还表示,自己偷窃行为只是出于一时冲动,并不是有意为之。
3. 家庭走访为了更好地了解小明的情况,我决定走访他的家庭。
在与小明的父母交谈后,我发现他们十分关心小明,但由于工作繁忙,没有太多时间陪伴他。
这也使得小明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关爱,产生了自卑心理。
4. 家庭、学校共同教育针对小明的情况,我决定采取家庭、学校共同教育的策略。
首先,我与小明的父母沟通,建议他们多关注小明的心理需求,给予他更多的关爱。
同时,我还向他们传授一些教育方法,帮助他们改善家庭氛围。
其次,在班级里,我组织了一场主题为“关爱他人,从我做起”的主题班会。
在班会中,我让同学们分享自己关心他人的故事,引导他们学会关爱他人。
同时,我还组织了一次捐款活动,帮助小明解决经济困难。
5. 观察与评价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我发现小明逐渐改变了。
他开始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
在班级里,同学们对他的态度也由原来的排斥变成了接纳和尊重。
三、案例反思1. 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对于像小明这样的孩子,我们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家庭、学校要共同承担教育责任家庭和学校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两者要共同承担教育责任。
教育孩子偷东西的故事
教育孩子偷东西的故事如果你家孩子不幸在某天被你发现偷东西了,要用正确的做法去进行教育。
小编为大家分享整理的教育孩子偷东西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教育孩子偷东西的故事1从前,有个小孩在学校里偷了一块写字用的石板回家,母亲不但没批评他,反而直夸他能干。
第二次小孩又从外面偷了一件大衣交给他母亲,母亲更开心了,随着岁月的流逝,小孩长成小伙子.又一次,小伙子在偷东西时被当场捉住,最终被判处死在行刑时他一句话也没有为自己辩解,只要求法官让他和母亲见最后一面,等母亲哭哭啼啼的走到他面前时,他竟出奇不意用力咬住她的耳朵,用力撕了下来。
母亲疼得哇哇直哭,大声骂起来:你真不孝,犯了杀头之罪还不够,还要伤害自己的母亲。
可他却答道:“要是当初我偷石板时,你能告诉我这是错的,我又怎么会成为小偷,最后,还被押去处死呢?”这故事是说,小错不改,必将酿成大错。
教育孩子偷东西的故事2最近,甘肃一个13岁家境贫寒的小女孩进超市偷了几条巧克力被抓,据说期间遭到超市负责人的辱骂。
随后赶来的母亲身上只带了30元不够赔偿,找到了在广场上卖爆米花的父亲,夫妻两人身上的钱凑到一起才95块竟不够赔偿。
期间母亲对孩子进行了打骂。
没多久小女孩从广场高楼坠落。
在这事儿上,孩子有错吗?当然有错,这是因为她触犯了道德规范——偷窃。
但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一个人聆听过孩子的心声,孩子为什么偷巧克力?辱骂孩子的店员,其冷漠我们姑且不作评价,但作为孩子的妈妈,显然没做了正确的处理,相反还因为孩子给自己丢脸和制造麻烦而对孩子进行打骂,众目睽睽下,孩子的自尊受到了伤害。
有时候越是贫穷的孩子,自尊感越强。
90%的爸妈都忽略的事情很多年前,在街上见到了这一幕,那时我尚未生孩子,当时被孩子的妈妈感动得泪流满面,妈蛋的,以后当妈了我也要这样做。
他经常跟妈妈一起上街捡垃圾,街上有家总是飘着香味的杂食店。
某天中午,孩子可能被饿坏了,趁店老板不注意,偷偷伸手拿起了炉上的肉串就啃了起来。
小学德育工作案例-在“失窃”案中的男孩你还好吗
小学德育工作案例-在“失窃”案中的男孩你还好吗;案例;开学不久的一天上午,班级里发生了失窃案,学生薛晶的15元钱不翼而飞,据说是放在信封中,藏在铅笔盒底层的。
下课时,他也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座位。
我当机立断,发动全班同学一起找,可是没有收获。
此时我发现刘楠的神情很紧张,脸涨得通红,两眼瞪得大大的,一直盯着我看,当时我没动声色,午餐后,我找个借口,让刘楠到我的办公室。
我把刘楠找到办公室,和他聊他家里的一些事情。
他低着头,一改往日的沉静。
我问他是不是有什么心事,我很愿意帮助他。
我还告诉他,孩子犯错误是常有的事,我对他说,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的人,才是真正的勇士。
我相信他也是真正的勇士。
刘楠当时低着头,什么也没说,我对他说,希望他把心里话通过书信的形式写给我。
我一定会替他保密,帮他解决问题,无论怎样老师永远都信任他,一周以后,我终于收到刘楠的一封长信,结果让我深深震撼,以前班里的几件失窃案居然全是刘楠所为。
我陷入了沉思,是什么原因让这样一个“好”学生接二连三地发生这种事情呢,是他的品格问题,还是另有原因?在他的信中和事后了解中,我知道他的父母是从南部贫困山区来我市打工的,他父母不太高的收入既要租房,又要负担全家六口人的生活,家庭经济比较紧张,孩子的物质生活水平较低,刘楠从山区来到石嘴山,他自认为“大城市”的一切,对他产生了很大的诱惑,物质生活的需求剧增,但是,父母却没有办法满足他,他看到同龄人在物质生活方面拥有的一切自己都无法得到,觉得非常自卑。
同时父母来到本市以后,刘楠在家中遭到忽视。
父母为了生活,为了能改变生存的命运而整天忙碌,很少顾及他。
自从有了小弟弟,他在家中的位置也产生了变化。
无论是情感方面还是物质生活方面,都无法让刘楠得到满足,情感上的饥渴与物质上膨胀的欲望,导致他产生了不应有的想法和做法,而一次偶然的得手,又使他接二连三地一错再错,我还了解到他父亲的教育方法有时也比较简单粗暴,因此,孩子有了错误,回家也不敢跟家长说。
红玉中学805班 班主任德育工作典型案例:偷窃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了解,该生性格方面以自我为中心,自我约束能力差,平时的行为习惯不好,喜欢撒谎。问题产生的根源:一是家长对孩子的关注不够;二是家长教育方法粗暴;三是平时父母缺乏行为习惯教育。
工作对策
有一位哲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写在纸上的爱,一个早晨就可以读完;说在嘴上的爱,一转身就能忘记;而惟有我们老师的爱和父母的爱是写在大地和天空,永远和永藏在心底的。这位哲学家道出了老师对学生的爱,可以说没有不爱学生的老师。
2.细致了解源由,倾听同学的声音。
耐心细致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嘉乐敢于说真话,吐真情,这样才能圆满解决问题。到同学中去,倾听同学们的声音这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灵魂,我们每位班主任如果鲁莽地批评出事的学生,恨铁不成钢,势必造成对学生心理的伤害,不耐心做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引出的后果是可以想象的。
3.挖掘闪光点,增强自信心。
“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走路。”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心灵的召唤。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 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有些时候学生犯错误的确是一时冲动,抓住其人性中光辉的一点,挖掘学生心灵深处存在的美好,比如,做事很积极,热爱劳动,不闹事的时候还挺讨人喜欢,……所以我们能够发掘他这些向上的可塑性,对他进行再教育。在班级里,多给陈嘉乐表现机会,任命他为劳动委员,让他感到被信任和职责感,担负起他的责任和义务。
教育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师生共同努力,这个男孩的提高是有目共睹的,未发现有小偷小摸的行为,家长也反映他在家能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事,能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他从一个行为习惯不好的孩子变得认真负责的劳动委员,成为班级中重要的一员。
案例反思
在教育和转变嘉乐的过程中,我感到教师要广泛、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才能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同时,教师要用自己的爱心去打动,感染学生,满足他们的正当需要,不要以简单、粗暴的态度对有缺点的学生,对于他们身上的优点和长处要及时给予肯定,帮助他们树立克服缺点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小学四年级道德与法治教育案例分析
小学四年级道德与法治教育案例分析在小学四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中,案例分析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
通过引入真实的案例,可以启发学生思考道德与法治的问题,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
本文将通过几个具体案例,进行小学四年级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小明的偷窃行为小明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他看到同学小红带了一只漂亮的铅笔盒来学校。
他非常喜欢这只铅笔盒,但自己没有,于是在小红不注意的时候偷了铅笔盒并藏在自己的书包里。
小红发现铅笔盒不见了,询问同学们是否见到过,但是没有人知道是小明偷的。
小红非常伤心,告诉老师这件事情。
在这个案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小明的行为是否正确,是否违背了道德和法律。
学生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道德角度和法律角度。
从道德角度来看,小明的行为是不正确的。
他偷窃了小红的铅笔盒,伤害了小红的利益,违背了诚实守信的道德原则。
学生们应该学会尊重他人的财物,不做损害他人利益的事情。
从法律角度来看,小明的行为也是不合法的。
根据我国法律,抢劫、偷盗等行为都是违法的。
学生们需要明白这些行为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不能做违法的事情。
案例二:小芳的帮助行为小芳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她每天放学后经过一家老人的杂货店。
有一天,她发现老人摔倒在地,捡不起来。
小芳赶紧跑过去,帮助老人站起来,并帮她捡拾了掉落的东西。
老人感激地说谢谢,并给了小芳一些零食作为奖励。
在这个案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小芳的行为。
学生们可以从道德角度和法律角度来思考。
从道德角度来看,小芳的行为是正确的。
她看到老人需要帮助,主动伸出援手,并完成了帮助老人的任务。
这样的行为符合助人为乐的道德标准,学生们应该学会关心他人,乐于助人。
从法律角度来看,小芳的行为并没有违法。
在我国法律中,没有规定帮助他人需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相反,我们鼓励学生们在遇到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够主动伸出援手,给予帮助。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的分析,学生们可以了解到道德与法治的关系。
三年级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小明的偷窃行为小明是一位三年级的学生,他在学校中表现出的品行良好,但却在班级中发生了一起偷窃行为。
一天,小红发现他的铅笔被偷走了,询问了班级的同学,发现只有小明在她离开座位的时候在班级里。
小红向班主任反映了这个情况,并提出了质疑。
在班级开展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中,这个案例可以作为一个教育机会来引导学生了解偷窃行为的严重性,并培养他们正确的道德观念。
首先,教师可以组织一个班会或教育活动,让小红向全班同学讲述自己的感受和怀疑,引发同学们的思考。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偷窃行为的危害和对他人的伤害,如铅笔的价值不高,但是偷窃行为会破坏班级的信任,影响同学们之间的关系,构建一个和谐的班级氛围。
接下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偷窃行为的原因,如贪婪、缺乏责任感等,并与学生分享一些适合年龄的故事,说明偷窃行为的后果,如被社会道德和法律所制裁。
通过上述讨论和教育活动,学生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偷窃行为的错误和危害,并对其产生反思。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他人的感受,培养他们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判断力。
案例二:小明的欺负行为小明是一个体格强壮、但缺乏自控力和同理心的学生。
他经常在学校里欺负一些体弱、内向的同学。
一天,小红被小明用诋毁的语言和威胁的行为欺负,她感到非常委屈。
在班级中开展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中,这个案例可以作为一个教育机会来引导学生了解欺负行为的严重性,并培养他们正确的行为观念和同理心。
首先,教师可以组织一个班会或教育活动,让小红讲述她被小明欺负的经历和感受。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欺负行为的危害,如伤害同学的自尊心、自信心以及身心健康。
接下来,教师可以讨论欺负行为的原因,如自卑、缺乏自控力等,并与学生一起探索如何应对和解决这样的问题,如沟通、友善待人等。
通过上述讨论和教育活动,学生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欺负行为的错误和危害,并对其产生反思。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他人的感受,培养他们正确的行为观念和同理心。
总结起来,三年级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案例分析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具体的案例,让他们深入思考和讨论,从而培养他们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观念。
初中教育偷窃学生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我国初中教育中偷窃现象时有发生,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道德观念,也给学校和家庭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本文将以一起初中教育中的偷窃案例为切入点,深入剖析偷窃行为背后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二、案例描述某初中一年级学生小王,原本是一个性格开朗、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然而,在进入初中后,小王开始出现了偷窃行为。
起初,小王偷窃的对象是一些低价值的小物品,如橡皮、笔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王偷窃的范围逐渐扩大,涉及到了手机、现金等贵重物品。
据小王的同学反映,小王在偷窃过程中,总是神神秘秘,似乎在寻找什么。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老师发现小王在课间休息时,经常独自一人躲进厕所,并且每次出来时,手中都拿着一些小物品。
经过调查,老师了解到小王偷窃的原因。
原来,小王的家庭条件并不富裕,父母离异后,他跟随母亲生活。
母亲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陪伴他。
小王内心渴望得到关爱和关注,于是产生了偷窃行为,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引起他人的注意。
三、案例分析1. 家庭原因小王的家庭环境是其偷窃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
父母离异、缺乏关爱,使得小王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安全感,内心渴望得到关注。
这种心理需求促使他通过偷窃行为来引起他人的注意。
2. 学校原因学校教育在预防学生偷窃行为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首先,学校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不够重视,导致部分学生道德观念淡薄;其次,学校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未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3. 社会原因社会环境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负面影响。
一些不良媒体传播的负面信息,如暴力、盗窃等,使得部分学生受到不良影响,价值观扭曲。
四、预防措施1. 家庭教育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给予足够的关爱和陪伴。
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2. 学校教育(1)加强道德教育:学校要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2)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学校要设立心理辅导室,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德育论文学生偷东西
德育论文学生偷东西2011年5月5日早晨起床后,班上的龚柳同学反映,他放在裤袋里的160元钱不见了。
据他说,下晚自习后,他还当着同寝室的同学的面清点过钱数,当时曾有同学告诫他不要露富,当心被偷。
果然不错,早晨起床时就发现钱不见了。
经过分析,龚柳同学的钱肯定是被同寝室的同学当中的一位偷走了,时间也就在5月4日晚上学生熟睡后,那么调查的范围就缩小了。
分析当事人的心理,钱可能已经转移到了别处,因为他害怕别人搜身。
而学校寝室外面安装有监控设备,接下来的事情也就好做了。
一、寻找怀疑对象,引导说出实情。
首先调查了寝室里的学生,看有哪些学生中途起过床。
刚好有一位学生五一假期间在家吃坏了肚子,因胃肠炎晚上睡觉很少,据他反映,金威龙同学曾经两次出过寝室,并且时间都比较长。
通过调看监控录像,金威龙同学确实两次出入寝室,并且与其他寝室的学生有过接触。
在老师调查此事时,他也显得尤其不安。
当询问他晚上与别的寝室的学生在一起干什么时,他却拒不承认与别人有过接触。
这时,基本上可以确定他就是要找的人了。
接下来就是引导他说出实情。
这是一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过程,是进行有效教育的关键。
1、尊重理解。
在事件的调查了解过程中处处体现对学生的关爱,把道理说进他的心坎里,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帮助他分析和解决问题,使他明白事理,不再重犯。
告诉他,狡辩也没有用,政教处有监控录像,老师已经调看过。
2、保护隐私。
学生往往担心如果承认后,学校会把事情宣扬出去。
因此我向他保证,只要以后不再重犯,学校不作公开处理,以解除他的后顾之忧。
他终于说出了偷窃的经过和钱的去处。
二、严肃批评教育,引导行为者知错就改。
调查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之后,我围绕三个方面对他进行严肃地批评教育:一是允许人犯错误,更允许人改正错误,只要改了,仍然是好学生。
二是讲述“小时偷针、长大偷金”的道理,小偷小摸是可耻的、没有道德的表现,会受到同学们的唾弃和自己良心的谴责。
三是对这件不该发生的事,老师和同学们可以原谅,但关键是你自己要改过自新,你的悔改要体现在行动上。
德育故事
对“小偷”说…----我的德育故事失窃事件是班主任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如何处理呢?从时间上逐个排查,找出有“作案”时间的人——花费的精力和时间太多;让学生相互搜查——侵犯学生权利,还可能一无所获;向家长了解给孩子钱的数额,要孩子写出钱的来源和用处,或者要同学写出哪些同学平时用钱比较多等等,这一切不仅复杂,可能还是劳而无功。
而且如果方法不当即使查出来,也会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甚至会造成后果。
周一下午一进教室,班干部就跑来报告班里肖子涵同学的五十元钱不见了。
顿时,其他孩子也嚷嚷起来说自己也丢了东西。
班里像炸开了锅,你一言我一语。
我安抚了大家情绪,初步了解了情况。
并且向办公室其他班主任讨教经验,经过思索,我决定学习魏书生老师的经验,尝试一种新的方法来处理此事。
下午品社课时间针对班里失窃的事情我开展了小活动“对小偷说。
”。
假设讲台上的这张方凳子就是一个“小偷”,请每一位同学到前面来对“小偷”说一句话。
(按学号,说话声音要响亮,要能通过语音、语调和表情表达出对“小偷”的态度!)在整个过程中,我注意观察学生的神情,特别留神我印象中“特别”的学生!同学讲完后我做了总结:“刚才,同学们的话很有道理,也很有哲理。
从同学们的话语中可见:同学们对“小偷”是深恶痛绝的,他破坏了班级正常的秩序,影响了同学的心情,使同学们不能安心的学习和生活。
但学校里的“小偷”不同于社会上的“惯偷”,在学校里,个别同学只是一时糊涂,发现抽屉里有钱就顺手拿走了;而社会上的“惯偷”是以偷窃为生的。
因此,学校里的“小偷”不能叫“小偷”,只是想贪别人的便宜而已。
但如果不能改正,胆子就会越来越大,最终就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古语道:“做贼就从偷菜起”。
同学们要“勿以恶小而为之”,正如刚才有的同学所说,要“悬崖勒马,回头是岸”!只要改正,同学们肯定会原谅他的!”接下来我发给每个同学一张白纸,请同学们把刚才说的话写下来,也可以不写,还可以重写,然后大家自由活动2分钟,可以上厕所、可以到教室外面休息、还可以在教室里。
一个关于班级内盗的德育案例
一个关于班级内盗的德育案例班级内部的偷窃事件是班级管理中公认的一项棘手的事情,它不仅涉及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问题甚至还涉及法律问题。
如何处理班级内盗事件,没有固定的方法和模式,在此笔者通过亲身经历的一个案例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案例背景】开学后的第三个礼拜,有天晚上我接到409女生寝室学生赵某的电话,说她丢了两百块钱。
当时的我先是感到很吃惊,紧接着又产生一种侥幸心理——吃惊的是因为开学才一个月不到,没想到会在自己班里发生学生财务丢失的事情,侥幸的是因为丢钱的这个学生平日里就有点丢三落四。
所以接到电话的时候,我先安抚她的情绪,让她自己好好想想是不是自己把钱放错了地方,再回想一下钱是在哪儿丢的,之后打电话给班长,让她到各个宿舍通知其他同学保管好自己的贵重物品。
因为已经是晚上九点多学生还要休息,所以事情只能先这么简单处理一下。
【事件处理过程】一、稳定学生情绪,了解具体情况,增强学生自我财产保护的意识第二天晨会时,我找到赵同学,向她询问了具体情况。
她十分肯定地告诉我,钱就放在自己的上衣口袋里,排除了自己弄丢的可能性。
考虑到这种事情的公开不仅会在班级内部引起恐慌和猜疑,而且如果真的是班级内部同学的行为还会给偷钱的那位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万一做出什么过激的举动,后果将不堪设想。
所以我召集了各个寝室的室长,让他们在宿舍里告诉寝室成员如何保管好自己的财物,并且要不厌其烦地灌输保管自己财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他们认识到贵重物品的保管是自己的职责。
除此之外,我让班长和每个寝室长负责做好监督、检查工作。
二、进一步搜集细节信息,综合全面地分析,有理有据地推断在稳定好赵同学的情绪之后,我们把范围锁定在408宿舍的五位学生身上,根据赵同学自己的叙述,平时她们两个寝室离得最近,所以两个寝室的同学经常互串寝室,而且根据409寝室罗某某同学提供的线索,当日看到408寝室的沈某某曾经在她们寝室无人时进出过他们寝室。
我利用晚自习的时间把408寝室的同学叫到办公室,每人发一张纸,谁也不许说话,只能用笔写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育案例偷东西那点事儿1
得这位同学做的很对,她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在老师没有出面调查之前,主动获得了对方的原谅,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呀,这种勇于承认错误的态度,不仅不会被老师批评,更应该是我们所有同学学习的榜样,这位同学就是小民。
”教室里想起了热烈的掌声。
画面三
拿东西的人:小陈
周五劳技课,同学们很高兴。
因为那天老师要教大家做风筝。
刚上课,学生就跑过来和我说,她放在桌上的制作风筝的竹竿不见了,询问了同桌和其他同学,都证明这位学生今天是带竹竿的,至于是谁拿的,就没有看见了。
下课后,我问她,如果想想算了的,老师就不追查了。
如果想老师帮忙的,那老师就尽力帮你,但是也有可能没有结果。
这位孩子表示希望能够我帮助查找,于是我对她说,等一下老师讲完以后,课间你就找些安静的地方活动,周围最好人少一些,希望那个拿你东西的同学能够主动向你承认。
接着我就跑进教室,对全班同学说:“那个拿竹竿的同学有两个选择:一是自己主动向同学承认错误,获得她的原谅。
二是放学的时候,一个个向我说明自己的竹竿来历,要有同学证明或者是父母证明方可离校。
”这么一说,同学们立刻议论纷纷。
过了十几分钟,那丢竹竿的孩子跑来告诉我,细竹竿是另一位同学拿的,他已经向她道歉了。
我非常高兴,孩子们已经学会了这种特殊的认错方式,已经不需要我作为中间人放学以后调查了。
至于批评,我觉得也不是那么重要了。
案例回顾及分析
三次事件中,我们还是可以发现一些规律,并且针对这类事件的处理,可以打开一个全新的视角。
首先我们发现学生是处理问题的好助手。
在本文案例中,不难发现学生是老师得以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虽说老师和学生在校八小时,其实真正了解学生的还是他们自己。
他们朝夕相处,课间课堂乃至上厕所。
哪个学生有哪种爱好,哪个学生有某些方面特别的表现,最清楚的就是学生,他们的一点点线索可能就会变成事件的转机。
在第一个画面中,一个孩子的那句:“小辰一有好东西,早就在第一时间向别人炫耀了。
”第二个画面中孩子提供的没有盒子的线索,都是成为了解决时间的关键。
在学生的协助下,老师们还要耐下性子找准突破口。
“拿东西”这种事,有时候是要马上查,有时候是要耐下性子来慢慢查的。
时间可能一周,甚至更长。
关键是要找准突破口。
搜书包,搜身这类做法是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做的。
因为一旦搜了也找不到,往往令拿东西的孩子存在了侥幸心理,而对于其他同学也是个反面效应,他们会想:这样查也查不出,看来老师也拿这样的同学没有办法。
这样一来反而助长了拿东西的孩子的坏习惯。
所以既然是以查出谁拿了为目的,就一定要耐下性子。
在我们处理这里事件的过程中,学生有互相学习承认错误的方法的能力。
除了调查出谁是拿东西的人,让他写检讨,全班面前读一读之外。
我们更多的是要让学生自己独立处理此类事情。
特别是犯了错误的一方,要让他有自己面对错误,“我如果一时冲动,拿了别人东西怎么办?”本次案例中就有很好的弥补错误,获得别人原谅的方法。
而另一方面,我们也教会了其他学生宽容,要能够原谅别人的小错误。
学生之间的关系就更融洽了。
学生也能够在一次次的事件中,找到正确别人原谅的更有效的方法。
每次学生丢东西,笔者总会很用心的去帮助寻找。
每次学生找回东西,都非常的开心,与老师的关系也融洽了。
而笔者也较好地教育了那些拿东西的孩子,让他们在错误中获得了成长。
那么,怎么做到这些的呢?
首先要用一颗宽容的心去了解这个都会犯的错误。
笔者发现三次事件中的主人公都不是同一个人,之前班级中也有喜欢将别人东西占为己有的学生。
在这三个事件之后,也有孩子在犯同样的错误。
前一届学生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从教多年的老师也会说,每届学生中都会有这样一两次丢东西的事情。
似乎它就和小学品德必修课一样。
许多的孩子都要面临这一道德考题。
既然我们没有办法要求不出这样的考题,那么就让我们用一颗宽容的心面对学生的错误。
宽容他们的初犯甚至再犯。
同时宽容错误不代表从容错误,甚至熟视无睹。
而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帮助他们面对错误。
只有怀着一颗宽容的心,才会去了解事情的真相,了解这一次次拿东西背后的真正诱因,才能够对症下药。
其次要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去捕捉事件中微妙的变化。
我们处理此类事件,一定要非常敏感。
有时候周围同学的一些窃窃私语,或者是当事人的一个小动作,都要捕捉。
同时,我们在处理事件中还要敏锐的调整处理事件的方法。
一
旦发现方法不合理,就要马上转变方法。
有老师会说,怎么可能会有那么多的办法呢?其实笔者的办法就是一次次的从处理这类事件中积累下来的。
最终要用一颗童真的心去尊重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可能最让大家不解的是最后一个画面中,竟然连拿东西的那个孩子都没有批评。
其实,已经有人批评过他了,那就是他自己。
深深的自责比他人的谴责更起到教育效果。
在每次的处理时间中,笔者总会尊重学生的选择。
他说要一查到底,我会尊重他,并且告知他可能有的结果。
他说不用查了,没有关系。
我也会尊重他的选择。
可能又有人会说了,这是在纵容学生,其实不然。
我们的教育最根本的目的不是说始终有人在旁边提醒他,督促他。
而是要他自我成长,自己提醒自己,自己纠正自己的行为,自己面对自己的错误。
那么,前面的案例中的孩子,多少就有了这方面的能力。
我们应该为之高兴才是。
总之,班级事务管理中,许多时候都是些繁琐的,周而复始的事情。
班主任老师都很容易厌烦这里事情的处理。
但是,如果我们将之视为挑战,然后有心的,宽容的,智慧的处理这类事件。
我们会慢慢从处理的过程中,感受到学生的智慧,学生的能力,学生的潜力。
反之,有时候学生还会成为我们的老师,成为我们今后教育道路上的教参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