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佐军新闻稿整理-装备转型十个方向

合集下载

转型发展新方向与新机遇

转型发展新方向与新机遇

转型发展新方向与新机遇作者:来源:《纺织服装周刊》2013年第46期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纺织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有利条件,而高新技术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用纺织品等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继续得到较快发展,为纺织行业带来巨大的需求增长空间。

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是纺织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发展方向。

科技创新支撑行业转型升级。

信息技术、智能装备、节能减排等领域科技创新活跃,跨行业融合与产业链集成创新,为纺织行业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改进和升级产品功能、加快生产模式和经营模式创新提供了保障。

端小平在论坛中指出,国家政策主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创新基地以及产业联盟建设等,提高新技术辐射推广面,为中小企业创新服务。

如工信部连续几年组织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认定,引导社会服务机构提高创新服务水平。

加强产业链集成创新和协同创新,提高创新效率和价值,这在今后小批量、个性化主流需求下,显得尤其重要。

李陵申表示,我们转型的主要手段是通过技术创新,无论是点创新,面创新,还是立体创新,最终目的是形成行业各类升级,最后能够达到行业整个链条的转型升级,价值链也重新选择,技术的创新升级都会为我们整个行业转型升级带来十分重要的意义。

龚杜弟在论坛中谈到,上海申达股份有限公司从企业的实践角度出发,紧抓科技创新,在产品开发过程中通过建立健全产品开发体系、构建产品研发平台以及与上下游企业的集成创新,最终实现技术、产品、营销、管理的整体升级,迎来企业的快速发展。

作为新型纤维材料行业的代表企业,自2007年创立以来,始终以新材料开发应用为企业转型升级的指引方向,积极进行持续深入的科技创新,以核心技术和产品应用引领产业化;用工艺融合和系统集成实现工程化,用价值营销和品牌运作实现市场化,不断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研究成果。

胡广敏谈到,创新、创业和创造是海斯摩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6年发展中体会比较深的。

李佐军:迈向新常态中国进入大转型阶段

李佐军:迈向新常态中国进入大转型阶段

中国经济新闻网2014-12-10 13:51:18“新常态”现在成了一个热词。

事实上,“新常态”的提出标志着旧的发展方式结束,新的发展方式开始。

而“新常态”到底是什么?也就是说新的发展方式到底新在哪里,是需要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上加以思考的,同时更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探索。

因此,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课题。

也许,需要用又一个30年来回答。

——亚夫中国正在迈向新常态,经济新常态是一幅由经济增速新常态、经济结构新常态、经济质量新常态、经济发展动力新常态、财富分配新常态、经济制度环境新常态构成的画卷。

迈向新常态有一个时间轴,需要经历由旧常态到过渡态再到新常态的过程。

迈向新常态的过程,也是中国经济大转型的过程。

□李佐军中国经济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中国经济是否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若单从过去三十多年GDP增速数据变化规律来看,则目前还难以做出断然的结论。

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增长历程,经济一直在波动中前行,表现如下:GDP增速从1980年的7.8%,下降到1981年的5.2%,再上升到1984年的15.2%,再下降到1986年的8.8%,再上升到1987年的11.6%,再下降到1990年的3.8%,再上升到1992年的14.2%,再下降到1999年的7.1%,再上升到2007年的14.2%,再下降到2009年的9.2%,再上升到2010年的10.4%,再下降到2013年的7.7%。

不难看出,1980年以来,中国经济已经历过6次下降。

从下降的时间长度来看,2010年以来的这次下降已持续3年,远比不上1992-1999年那次持续7年的下降,1987-1990年那次下降也持续了3年;从下降的幅度来看,2010年以来的这次下降幅度仅2.7个百分点,1992-1999年下降幅度达7.1个百分点,1987-1990年下降幅度高达7.8个百分点。

可见,这次下降持续时间并非最长,下降幅度并非最大。

但是,若考虑到这次下降还在进行中,还考虑到2010年的高点是由刺激政策刺激出来的,再往前的高点是2007年的14.2%,若从2007年那次高点算下来,剔除2010年的特殊情况,则这次下降也持续了5年以上。

李佐军:在全球体系中寻找产业转型升级制高点

李佐军:在全球体系中寻找产业转型升级制高点

李佐军:在全球体系中寻找产业转型升级制高点文眼在全球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在中国发展模式出现重大调整的今天,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制造业及其相关产业朝哪个方向转型升级,既要考虑内部因素,也要考虑外部情况,同时需要从战略高度,从全球产业分工协作体系中寻找到自己的合理位置。

转型升级做得好不好,不仅关系到未来的经济发展质量,也与社会发展是否健康高度相关。

这不是件容易的事。

——亚夫■产业转型升级含义丰富,转型和升级各有侧重,转型是指产业从一个领域转到另一个领域,主要表现为由制造业为主转到服务业为主,由高碳产业为主转到低碳产业为主等。

升级是指产业由低端升到高端,主要表现为由低附加值产业升到高附加值产业,由劳动或资源密集型产业升到知识或技术密集型产业,由无品牌或小品牌产业升到有品牌或大品牌产业等。

产业转型也好,升级也罢,都依赖于制度转型。

■当前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意义重大:一则所谓“中等收入陷阱”主要表现为中等收入阶段的产业转型升级陷阱,中国已进入这一阶段的敏感期,若不能顺利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则有可能陷入其中;二则中国当前面临两大紧迫任务——控风险和寻找新增长点,而产业转型升级是寻找新增长点的不二选择;三则产业转型升级是中国在全球产业分工协作体系中找到自身较佳位置、提升经济国际竞争力的基本途径。

中国产业升级七大机遇产业转型升级面临新机遇1.消费结构升级带来机遇消费结构升级是有规律的。

上个世纪80年代主要满足吃穿的需求,所以当时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行业大发展;进入90年代,耐用消费品需求开始凸显了,于是彩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等行业大发展;进入2000年后,住和行的需求开始凸显,于是房地产和汽车行业获得了大发展。

前面吃、穿、住、行、用五大需求都涉及了,消费结构今后朝哪里升级?当然五大需求都没有得到完全的满足,还有新的升级空间。

除此以外,还有其他几个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凸显,那就是“学、乐、康、安、美”,它们分别是:学习的需求、快乐的需求、健康的需求、安全的需求和美丽的需求。

李佐军:创新型产业集群事关经济后续动力(一)

李佐军:创新型产业集群事关经济后续动力(一)

李佐军:创新型产业集群事关经济后续动力(一)创新型产业集群是产业集群的一种重要类型。

我国创新型产业集群具有以下特点:市场是推动其形成的基础力量;中小企业是其基本主体;制造业是其主要行业;沿海发达地区是其主要分布区域。

目前,我国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还存在认识模糊、制度环境不完善、层次偏低、分工协作水平较低等问题。

促进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应采取大力引进和培育创新型企业和人才、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产业集群成长的制度和政策环境等对策。

推进我国自主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推进区域创新,建立区域创新体系。

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发展区域创新型产业集群。

创新型产业集群是以创新型企业和人才为主体,以知识或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品牌产品为主要内容,以创新组织网络和商业模式等为依托,以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和文化为环境的产业集群,是产业集群升级的重要方向。

我国目前许多地方正面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紧迫任务,有必要采取积极措施促进我国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发展。

目前我国创新型产业集群有四大特点第一,市场是推动我国创新型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力量。

我国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是改革开放的产物,近十年来更是加速形成。

产业集群的本质是企业和产业在区域上的分工协作关系,分工协作深化的基本前提是市场的产生和扩大。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机制日趋完善,创新型产业集群由此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广东、浙江、江苏、福建、山东等沿海省份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率先形成了较好的市场条件,因此产生了大批具有创新活力、产品和品种不断更新、产品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品牌越来越响、在国际市场上不断攻城略地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如温州市的打火机占世界总产量的70%,嵊州的领带产量占国内市场的80%、占全球市场的30%等。

还有,福建南安石材产业集群是由专业市场带动起来的,1998年在福厦公路水头镇路段规划建设了闽南第一建材市场,每年在市场召开一次交易会,短短几年形成了“开采-运输-荒料交易-加工-销售-机械配件配套”的产业集群,成为全国最大的石材专业市场。

靠市场也离不开市长

靠市场也离不开市长

经济日报/2013年/10月/17日/第001版化解产能过剩:靠市场也离不开“市长”本报记者林火灿近日,国务院印发了未来5年我国化解产能过剩“路线图”。

这是我国首份以国务院名义发布的化解产能过剩的总体方案,也是新一届政府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一项重大举措。

在化解产能过剩中,应如何利用好市场机制?政府应扮演怎样的角色?本报记者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环所副所长、研究员李佐军。

市场化改革是根本出路有观点认为,我国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正是市场协调机制失灵造成的,强调用市场的方法来化解产能过剩因而未必可行。

对此,李佐军表示,尽管当前市场机制在化解产能过剩中的作用还无法得到完全有效发挥,但市场化改革仍然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化解产能过剩的根本途径。

李佐军分析说,当前我国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有一部分是由于市场周期性波动,但更重要的是因为长期以来我国市场化改革没有到位,导致企业不能完全按照市场规律来规划产能,而是按照行政命令来扩大投资。

这种盲目扩张往往导致生产与市场需求脱节,最终形成结构性过剩。

从这个角度上看,化解产能过剩的根本出路仍然在于通过市场化改革,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首先,要让市场主体真正按照市场规律和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其次,要推动价格机制改革,实现生产要素价格的完全市场化,避免不合理的价格信号对其他产业发展产生错误诱导;三是引导政府切实转变职能,尊重市场规律,不盲目要求企业扩大生产规模。

政府不能只做“守夜人”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是做“甩手掌柜”,还是成为推动化解产能过剩的重要力量?李佐军说,要从根本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政府不能只做“守夜人”,而要加快推进行体制改革,解决好政府职能越位、错位、缺位等问题,既掌握好化解产能过剩的主动权,又要避免“好心办坏事”。

李佐军表示,在解决好职能转变的前提下,政府首先要充分发挥好法律法规的作用。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政府应加快完善相关法制,使化解产能过剩、引导产业升级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次,要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的行业发展标准,特别是环境保护的标准,依靠标准提高行业准入和发展门槛,引导企业主动淘汰落后产能;再次,要制定合理的财税、金融、土地政策,做好基本的社会保障工作。

农业农村部十大举措推进农机化转型升级

农业农村部十大举措推进农机化转型升级

政策动向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发〔2018〕42号,以下简称《意见》)和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春季农业生产暨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工作会议精神,推进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4月19日,农业农村部下发《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的通知》(农机发[2019]4号),提出推进农机化转型升级十大举措。

1提高认识,增强推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2018年12月国务院出台《意见》,作出了“我国农业生产已从主要依靠人力畜力转向主要依靠机械动力,进入了机械化为主导的新阶段”的重大判断,强调“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求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满足亿万农民对机械化生产的需要为目标,推动农机装备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推动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升级,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为做好新时期农业机械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迅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紧迫感,把推进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转型升级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由耕、种、收环节向植保、烘干、秸秆处理全过程发展,由种植业向畜牧业、渔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业延伸,由平原地区向丘陵山区扩展,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2健全机制,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农机、种植、畜牧、渔业、种业、农产品加工、科教等有关方面要密切配合,建立健全推进农机农艺融合的工作机制,推动产学研推用多部门联合攻关、品种栽培养殖装备多学科协同联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集成配套。

选优配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有关科技创新联盟、创新中心及科技创新项目农机专家力量,加强农业机械化学科群和全程机械化科研基地、试验站、实验室建设,为农机农艺融合研究提供有效支撑。

年中国军工行业的高技术装备发展方向

年中国军工行业的高技术装备发展方向

年中国军工行业的高技术装备发展方向中国军工行业致力于不断提升高技术装备的研发和生产能力,以满足国家安全和军事现代化的需求。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军工行业的高技术装备发展方向逐渐清晰。

以下是中国军工行业高技术装备发展的几个重要方向。

一、信息化装备的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战争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军工行业发展的方向之一。

信息化装备的研发和生产,包括无人机、卫星通信系统、高精度导航系统等,都对军队的指挥、控制和情报支援能力起到了关键作用。

中国军工行业应以信息化为基础,推动信息技术与军事应用的融合,加大对信息化装备的研发力度,提高国防信息化水平。

二、智能化装备的发展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化装备成为中国军工行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

智能化装备的研发与应用,涵盖了无人驾驶战车、智能化无人作战系统、人工智能辅助指挥系统等。

这些装备的智能化特点,不仅提高了部队作战效率和响应速度,还极大地减少了人员伤亡风险。

中国军工行业应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研发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化装备。

三、航天领域的发展航天技术是军工行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军事实力至关重要。

中国军工行业应坚持自主创新,推动航天技术在国防安全领域的应用,加强火箭、卫星、载人航天等领域的研发和生产。

同时,应加强军用卫星和导弹发射技术的研发,提升中国军事的战略威慑力。

四、海洋装备的发展作为一个拥有广阔海洋疆域的国家,发展海洋装备是中国军工行业的重要任务。

中国军工行业应着力研发和生产适应现代海战需求的舰船、潜艇、水下武器装备等,提升中国海军的远洋作战和海上维权能力。

此外,加强海洋观测、水下探测装备的研究,提高对海洋环境的感知和控制能力,对保障国家海洋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五、新能源装备的发展新能源装备是中国军工行业在追求可持续发展和绿色战争理念下的必然选择。

中国军工行业应加大对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新能源装备的研发和应用,以提高作战能力的同时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实现军工行业的绿色转型。

李佐军:从实践中寻找最佳改革方案

李佐军:从实践中寻找最佳改革方案

李佐军:从实践中寻找最佳改革方案作者:暂无来源:《新经济导刊》 2015年第1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2015 年,中国经济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

一方面,要加快推进行政审批、投资、价格、特许经营等重点领域的改革;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改革方式的改革,将自上而下改革与自下而上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奔着问题去寻找改革路径。

中国经济2014 年在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方面取得显著成就,2015年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不过也面临着国际经济继续深度调整、国内经济可能继续下行、经济结构调整阵痛、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多、部分经济风险显现等困难和挑战。

在此形势下,做好2015 年的经济开局工作,极为重要。

开局可以有多种选择,如推出多种宏观政策,稳定经济增长;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增长点;推进区域发展战略,优化空间布局;切实解决急迫民生问题,稳定社会秩序;加快推出重大改革,着力推进创新驱动等。

每一种选择都有其侧重点,相对而言,全面深化改革是一种较佳的开局选择。

首先,以全面深化改革开局有利于落实已有工作部署。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5 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总体要求强调“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要围绕解决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推进改革,推出既具有年度特点、又有利于长远制度安排的改革举措”。

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提出了数百项改革任务,2014年很多改革仍处于顶层设计过程中,2015 年正是抓紧推出的时候。

其次,以全面深化改革开局有助增强市场信心。

2015 年中国经济仍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随着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特别是国内外经济运行压力,我国经济仍不能排除继续下行的可能性。

从两个层面实现增长动力转型

从两个层面实现增长动力转型

从两个层面实现增长动力转型新闻作者:金辉新闻来源:日期:2012-12-20浏览次数: 647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高速增长之后,传统的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认为,寻找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是下一步非常重要的任务,而动力转型是新动力的重要来源。

记者: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您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在哪里?李佐军:寻找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我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动力需要转型,这涉及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由主要依靠“需求边力量”拉动经济增长向主要依靠“供给边力量”拉动经济增长转型。

很多人在讨论经济增长时,动辄以需求边的“三驾马车”即出口、投资、消费来进行分析,其实出口、投资、消费只是GDP总量的三大组成部分,更多的是经济增长的结果而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供给边力量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我认为,供给边力量可概括为“三大发动机”,即制度变革,要素升级(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增加等),结构优化(工业化、城镇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等)。

按照斯密的理论,供给边力量可以综合为生产率的提高。

从微观角度看,企业是主要的供给边力量,要想实现持续、健康的经济增长,就必须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

第二个层面是指需求内部结构的转型,即需求边的结构转型,包括三个方面:由主要依靠外需拉动经济增长向主要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转型;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向主要依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转型;由主要依靠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向主要依靠社会投资或民间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转型。

记者:您认为,挖掘经济增长新动力应从何入手?李佐军:要挖掘经济增长新动力,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主体转型,包括政府转型、企业转型、民众转型;制度规则转型;改革方式转型;发展目标转型;财富分配转型;产业转型;区域转型;要素投入转型;排放转型或生态转型。

首先,政府转型要转变职能,找准定位,解决长期存在的越位、错位、缺位等问题。

军事改革与现代化军队结构与装备的转型

军事改革与现代化军队结构与装备的转型

军事改革与现代化军队结构与装备的转型军事改革是一个国家维持国家安全和增强国际地位的重要举措。

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战争形态的变化,军事改革的目标是实现现代化军队的结构和装备的转型,以应对新的安全威胁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军事改革对现代化军队结构和装备转型的影响及其意义。

一、军事改革对现代化军队结构的影响现代化军队的结构是指通过对军队组成部分的调整和优化,实现军队能力的提升和战斗力的增强。

军事改革通过精简军队规模、调整军种比例和优化指挥结构等方式,对现代化军队结构进行了深入改革。

首先,军事改革追求多军种协同作战。

现代战争往往是联合作战的形式,各军种需密切协同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强大的整体作战力量。

因此,军事改革将军队组织结构调整为多军种协同作战的模式,并加强联合指挥体系的构建。

其次,军事改革重视信息化技术在军队中的应用。

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现代化战争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军事改革将信息化技术融入战斗体系和指挥决策中,构建网络化战争体系,提高战场感知能力和指挥效率。

再次,军事改革推动专业化发展。

现代战争需要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军事改革加强了军队的人才培养和选拔体系,建立了多层次、多领域的专业化人才队伍,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应对复杂任务的能力。

二、军事改革对现代化军队装备转型的意义现代化军队的装备是提高军队战斗力和保证任务完成的重要保障。

军事改革通过对军队装备的调整和优化,实现现代化军队装备转型,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装备转型提高了军队的作战能力。

现代战争对军队的装备要求越来越高,新型武器和装备的使用将提高军队在复杂环境下的生存和作战能力。

军事改革注重强化装备研发和现代化装备的引进,提高了军队的作战效能。

其次,装备转型提升了军队的战斗效率。

现代化军队需要迅速反应和快速作战能力,高效的装备将大幅缩短作战时间,提高作战效率。

军事改革引入先进的武器和装备,强化信息化技术在战场指挥和决策中的应用,提高了军队的战斗效率。

军队装备现代化的挑战与机遇

军队装备现代化的挑战与机遇

军队装备现代化的挑战与机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军队装备现代化已经成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要素之一。

然而,实现军队装备现代化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

本文将探讨军队装备现代化所面临的挑战,以及这些挑战所蕴含的机遇。

一、财政压力与预算限制军队装备现代化的一个主要挑战是财政压力与预算限制。

军事装备的研发、制造和购置都需要巨额资金,而国家财政有限,不能满足所有的需求。

因此,军队必须在有限的预算内,合理调配资金,确保装备的现代化程度。

这对军队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然而,财政压力与预算限制也带来了机遇。

军队可以通过精简机构、优化管理、加强合作等方式,降低开支,增加资源的利用效率。

此外,预算限制也迫使军队更加注重装备的性价比,选择更为先进、高效的装备,提升整体军事实力。

二、技术飞速发展另一个挑战是技术飞速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军事装备也在不断更新换代。

这就要求军队不仅要紧跟科技的发展潮流,还要具备创新能力,能够应对不断涌现的新技术和新装备。

然而,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军队带来了机遇。

军队可以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提升装备的性能和功能,增强战斗力。

例如,无人机、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侦察、监视、打击等方面的能力,还能够减少人员伤亡和损失,提高作战效果。

三、能力与应用融合军队装备现代化的挑战之一是将现代科技与装备能力相融合,实现装备的高效应用。

科技的日新月异,使得军事装备日益复杂化,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进行操作和维护。

如何让士兵掌握现代装备的使用技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然而,能力与应用融合也带来了机遇。

军队可以通过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训练,提高士兵在现代装备操作和应用上的水平。

此外,也可以借助技术手段,提供智能化的操作指导和训练模拟,提升装备应用的效果和效率。

四、信息化与网络安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军队装备现代化也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装备之间的联网和数据共享。

然而,信息化的进步也带来了网络安全的挑战。

军事装备现代化迈进

军事装备现代化迈进

军事装备现代化迈进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军事装备一直是军队战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军事装备也在不断更新换代,以适应现代战争的需求。

本文将从军事装备现代化的必要性、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和对我国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军事装备现代化的必要性军事装备现代化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至关重要。

首先,现代化的军事装备能够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并有效保护国家的领土和国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例如,在现代化的战舰上配备了先进的雷达系统和导弹武器,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敌方舰队并进行有效的攻击,极大地提高了海军的作战能力。

其次,军事装备现代化也是提高军队的组织效率和作战效果的重要手段。

现代化的装备可以减少人力投入,提高作战效率,并且能够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

比如,现代化的步兵装备可以通过夜视仪和红外线瞄准器等高科技设备提高作战效果,减少了夜间作战的困难和风险。

最后,军事装备现代化还可以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军事装备的研发和制造需要大量的科技投入,这将促进军事科技的进步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对于国家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军事装备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军事装备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包括武器装备的信息化、智能化和模块化。

信息化是指将现代化的通信、控制和指挥系统应用于武器装备中,实现作战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共享。

智能化是指利用先进的感知、认知和决策技术,使装备具备自主识别、自主决策和自主执行的能力。

模块化是指将装备分为多个模块,通过组合和拆卸的方式实现快速更换和升级,从而提高装备的可靠性和更新换代的便利性。

信息化、智能化和模块化是相互关联、相互支持的,三者共同促进了军事装备现代化的发展。

例如,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使装备具备了快速获取战场信息的能力,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使装备能够根据战场情况作出智能决策,模块化技术的应用使装备能够方便地更换和升级,从而实现了装备的全面现代化。

三、军事装备现代化对我国的影响军事装备现代化是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的重要途径。

军事装备现代化与军队战斗力的提升策略分析

军事装备现代化与军队战斗力的提升策略分析

军事装备现代化与军队战斗力的提升策略分析军事装备的现代化是军队战斗力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军事技术的不断更新,现代军事装备已经成为保障国家安全和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手段。

然而,单纯依靠装备的现代化并不能完全保证军队战斗力的提升,还需要制定相应的策略并进行全面的分析。

本文将分析军事装备现代化与军队战斗力提升的策略。

一、加强科研创新,推动军事装备现代化军事装备现代化的核心是科技创新。

军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战争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

因此,加强科研创新是提升军事装备现代化的关键。

军队应该增加科研经费投入,优化科研机构和人才队伍,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推动装备的更新换代。

同时,要加大对创新型科技企业的支持,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军工建设,提高装备的自主研发和生产能力。

二、加强军事装备的整体规划与协同发展军事装备现代化的推进需要整体规划和协同发展。

军队各个部门之间应该加强沟通和协作,形成合力。

一方面,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技术交流和协同研发,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资源。

另一方面,要统筹军事装备的发展,根据实际作战需求,确定优先发展的领域和重点项目,实现装备的合理配置和协同作战能力的提升。

三、注重人才培养,提高军事装备的运用水平军事装备的现代化只有经过人才的运用才能发挥最大的效果。

因此,注重人才培养是提升军事装备运用水平的关键。

军队应该加强对现代化装备的操作和维护培训,提高装备的操作员和维护人员的专业素养。

同时,要鼓励军事人才与民用科技人才交流合作,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此外,还应该建立完善的装备使用制度和实战化训练机制,加强对装备的实战化测试和评估,提高装备在实战中的适应性和战斗力。

四、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军事装备的引进与输出现代军事装备的研发和生产需要大量的投入和技术支持。

在一些领域,我国可能需要通过引进先进的军事装备来弥补不足。

因此,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军事装备的引进与输出是提升军队战斗力的重要策略之一。

转危为机的十大对策

转危为机的十大对策

转危为机的十大对策作者:李凯城来源:《中国科技纵横》2020年第08期怎样理解“中国经济稳定向好、长期向好”的趋势不变?怎样化危为机?近日,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主办,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高企分会、华商财富在线承办了“疫情后2020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解析与民营企业发展线上大讲堂”,开国上将李克农娣孙、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政治部研究室主任李凯城从开国领袖毛泽东治党、治军、治国理政的长期实践讲起,从毛泽东思想精髓中总结转为危机的十大对策,阐释红色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的作用,力求帮助企业家为推动疫情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开阔思路。

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和肆虐给原打算欢度春节的国人带来巨大冲击。

到目前为止,举国上下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全力以赴的抗击病魔、应对疫情。

在危难时期,人们的心情往往更加复杂,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家当下可能是最为焦虑的一个群体,他们不仅要考虑个人和家人的健康和安全,还要考虑企业,不仅要考虑企业当下,还要考虑疫情结束以后企业应该怎么发展。

企业家的忧虑不无道理,许多企业的经营本来就已经非常困难了,这次疫情会不会有如雪上加霜,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中国经济稳定向好、长期向好”的趋势不变?管理培训和咨询要想帮助企业解决燃眉之急,这里既需要把准脉搏,对症下药,给出具体办法,也需要适当跳出原有思路,传授一些应对危难的历史经验,揭示其中蕴含的道理和共同规律,帮助企业家开阔视野和思路,更加自觉地应对危难。

开国领袖毛泽东是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领导者之一,他在治党、治军、治国理政的长期实践中,总结提出了系统完整、内容丰富的管理思想——红色管理。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随着企业特别是大批民营企业成功走向世界,红色管理正在成为当下管理研究一个热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这一课题本身就值得我们思考。

毛泽东一生坎坷,历经风雨,备受磨难。

每次遭遇严重挫折之后,他的事业都有大的发展。

特殊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他“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卓越品质,也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应对危难的思路办法。

李左军谈中国制造未来趋势

李左军谈中国制造未来趋势

国研网:当前,世界经济在曲折中复苏,国内经济形势呈现明显稳定态势,您对未来中国经济的走势如何把脉?李佐军:从2013年到2014年这段时间我国经济很可能出现一个深度调整过程。

直到2015年之后,中国经济才可能走出这一轮调整,步入到中速增长轨道。

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保持了10%左右的高速增长。

现在高速增长阶段已经结束了,中国经济将要步入中速增长时期,以6%—8%左右的中速增长速度一直持续到2020年前后,到2020年后可能以4%—6%保持到2030年,这样2030年就可能提前20年实现小平同志所说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之后,增速会进一步跌到2%—4%左右,就像当今大多数发达国家情况一样。

这是经济发展的规律,其他国家都是这么走过来的,我国也不能例外。

当然这不排除个别年份政府通过刺激政策可以使经济增长超过10%,但那是不可持续的,因为我们的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了,资源环境的约束也越来越严重了,即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等环境恶化已经不允许有这么高的增长率了。

目前这几年,我国正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向中速增长阶段转换的阶段,经济增长速度的下滑,对我国很多企业和产业带来了不少的挑战,为什么当前有很多企业面临很大困难,都与这种经济背景有很大关系。

不过从2015年以后,尽管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不如过去那么高,但是还可以维持一二十年5%-8%的增长,这在全球仍然属于高增长。

国研网:看来,您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是持乐观态度的,主要是基于什么呢?李佐军:中国经济前景整体是乐观的,有两个主要的原因:原因之一是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正处于中期阶段,相当于一个人正处于青壮年时期。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继续推进,中国经济还将保持一二十年的中速或中低速增长。

原因之二是中央已经开始强调要加快改革。

只要我们推进改革,就可以调动各个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可以推动技术进步,推进两化融合,推进结构升级,获得新的生产力,这叫做改革红利。

产业转型记

产业转型记

世界格局下的中国经济转型2012年04月11日01:47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字体:大中小】网友评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经济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要素利用效率低下、环境破坏严重、社会矛盾加剧等问题也十分明显。

从需求结构看,主要是内需与外需失衡、投资与消费失衡。

从产业结构看,主要是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

从城乡和区域结构看,主要是城镇化发展滞后、中西部地区发展滞后、城乡和区域之间生活条件和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较大。

市场环境:2012年全球经济放缓预期已经明朗,欧盟因债务问题和财政紧缩成经济重灾区,美国经济的良好表现或将成为全球经济的亮点,而以中国和印度为首的亚太新兴市场以及经济有明显复苏迹象的美国将吸引全球资本流入。

全球经济放缓对中国金融领域影响有限,主要通过出口层面影响中国经济,2012年因需求放缓、贸易纠纷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中国进出口贸易增速将大幅放缓至10%,贸易加工型产业面临压力。

大宗商品价格因全球紧缩上涨动力不足,有利于消除输入性通胀压力,为中国经济调控预留灵活空间。

2012年年末或因美债问题重现致全球资本市场重演动荡。

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结构分化:出口承压,投资平稳,消费有亮点。

经济政策重在制度转轨和结构转型。

经济制度转轨使得政策决策选择中财政政策优于货币政策,货币政策谨慎调控,预计年内有0.5%的降息幅度和1%的降准空间。

税制调整将带来新一轮“制度红利”,政府主导的民生基建投资和居民消费投资领域受益,并成为经济增长重要动力。

2012年作为“十二五”规划实施年,经济结构转型力度加大,新兴战略产业迎来实质性发展机遇。

2012年中国在实现经济软着陆同时,还将因美债危机重演、欧债深度调整、国内房地产市场的大幅波动带来阴影和不确定性冲击。

从要素投入结构看,主要是资源消耗偏高,环境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突出。

李佐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

李佐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

李佐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
佚名
【期刊名称】《山东经济战略研究》
【年(卷),期】2014(0)9
【摘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近期撰文指出,中国经济当前面临两个紧迫任务:一是控制和降低风险,二是培育新增长点。

前者主要靠改革和政策设计,后者主要靠创新。

【总页数】2页(P31-3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李佐军:努力摆脱低效增长症 [J],
2.李佐军在改革转型创新中寻找经济发展新动能 [J], ;
3.李佐军:夜间经济能否成为城市消费新蓝海 [J],
4.李佐军:形成绿色发展内在动力 [J],
5.李佐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稳增长并非二选一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以“新担当、新突破、新作为”助力高质量发展

以“新担当、新突破、新作为”助力高质量发展

Special12特别报道以“新担当、新突破、新作为”助力高质量发展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第五届二次理事会召开■ 本刊记者_李亚静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如何乘势前进、高质量发展?5月31日,“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第五届二次理事会暨产业用纺织品行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宣贯会”线上会议成功召开。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李陵申,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一级巡视员曹学军,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桂梅,以及协会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地方政府及产业集群相关领导,协会各分会、检测中心、研发基地人员共380余人参会。

会议由中产协副会长兼秘书长祝秀森主持。

会议对工信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的《关于产业用纺织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进行了宣贯,针对十四五时期的五大重点任务和八个重点领域的提升行动进行了解读,中产协结合《指导意见》介绍了“行业科技创新、绿色化发展和标准质量提升行动”。

同时,审议通过了协会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医疗与健康分会成立议案,以及协会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调整、增选方案,并发布了2021年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50强企业。

行业要“挺”得住,企业要“拼”得出李陵申指出,“十三五”期间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在科技创新和高端替代中快速发展,“十四五”期间要以“新担当、新突破、新作为”助力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推动产业用纺织品行业迈向产业发展规模适度、产业结构多元合理、产业质量效益显著、产业国际间伸缩能力强、产业发展空间广阔、产业创新贡献突出、产业骨干企业竞争优势明显的发展阶段。

当前,行业面临周期性困难和结构性困难叠加的挑战。

应对周期性困难,行业要“挺”得住。

中央部署稳经济一揽子方案,既有政策组合拳,又有对症下药、坚定信心的具体措施。

在周期性困难面前,更要认识到我们已经不仅仅是提供产品和服务,更多是为消费者提供选择及手段。

行业头部企业要用创新与效率并举来应对风险,在跟跑、并跑中敢于领跑;协会要在创新要素配置上体现高级化、高效化、协同化。

中粮、兵装、中石化改革案例分析

中粮、兵装、中石化改革案例分析

中粮、兵装、中石化改革案例分析李锦解读国资新闻中粮、兵装、中石化改革案例分析在顶层设计出台后,媒体分别采访中粮、中石化、兵装改革问题,我对案例做了分析,表明个人观点。

文件29条,提出宣传改革的典型经验与案例的任务。

案例之一:中粮全产业链重组,实际是在解决“三个一批”的问题----答《经济观察报》记者问经济观察报:国务院出台《指导意见》之后,业内对如何理解“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还存在诸多疑惑,到现在中粮集团(简称“中粮”)和国家开发投资公司这两家试点企业,对制定的试点改革方案也处于保密状态,请问,你对意见中的相关内容有什么样的解读?李锦:《指导意见》中提出“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作用,清理退出一批、重组整合一批、创新发展一批国有企业”,实际上是把国企改革与调结构、转方式结合到一起。

这意味着国企改革重组的大政方针已定。

不仅国内市场上的兼并重组加速,多项政策倾斜将助力国有企业海外布局大踏步推进。

《指导意见》提出“三个一批”的意图很明确。

退出一批是包括商业竞争类中“淘汰过剩产能”的、扭亏无望的,重组整合一批强强联合、“提高行业集中度”的,在外向型国企重组上,包括“一带一路走出去”和“高端装备走出去”两项战略下的央企兼并重组;创新发展一批科技带头企业,对国家发展有重要意义的。

以中粮为例,中粮现在的产业链建设实际上就是在做这“三个一批”的事。

下一步,在中粮的几个全产业链条整合中,可能会有公司进行重新组合、可能会有新成立的公司,也会清退一些严重亏损差的企业,或者将这些厂子卖出去,然后再建新厂。

以市场公有的价格处理国有资产,将厂子卖掉了,钱就可以用来建立新厂了。

经济观察报:下一步,成立国有资本投资经营公司,将会面临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业内有担心,在出资人的问题、项目审批方面,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还是会存在应对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国资委等多方面的矛盾。

李锦:在成立投资经营公司过程中,会存在多个部门都是投资方、多个部门都是出资人的矛盾,出资人以谁为主?还有出资人向投资经营公司的权力是否能真正下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佐军:装备工业转型的十个方向
——《2013装备工业形势分析会》演讲稿摘录
引言:在全球经济低迷、竞争环境日益恶化的当下,中国装备制造业正面临巨大的考验,说是生死关头亦不为过。

中工联创结合近年来的研究结果一直认为,新工业革命的爆发终将波及中国,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中国装备工业企业当下的生存之势似乎非转型而无任何其他选择,高至管理层的决心与观念、下至企业的战略决择,唯有转型才有可能摆脱困局,使中国装备制造业真正走向强大,即使为此付出一定的代价也是大势所致,不足为患。

基于此,在7月10日中工联创国际装备制造研究中心组织举办的“2013装备工业发展形势分析会”上,中国装备工业的转型升级成为重要议题之一,一些与会的重量级嘉宾分享了深刻务实的见解,可谓本次会议最具标志性的成果之一。

以下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经济学家李佐军在会上发表的重要观点节选。

在复杂而又困难的经济形势下,装备工业转型升级的方向究竟在哪里?在这里我仅提出个人的一些见解和看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经济学家李佐军会上发言
在目前中国经济正在进行大调整的情况下,在我们经济增长阶段由高速增长的阶段向中速增长的阶段转换的情况下,毫无疑问,我们装备工业正在经历一个痛苦的调整过程,也正在面临一个大的挑战,面临这么一个大的挑战是不是意味着装备工业从此走向相对衰落呢,不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国家现在仍然处于重化工业阶段,装备工业是重化工业的一个核心行业,通常,重化工业阶段长的要经历几百年,短的是三五十年,我们作为后发国家不需要那么长,再短也需要一二十年,现在重化工业阶段已经经历了十年左右,据我的研究,还有十年左右。

重化工业阶段又可以分为上半场和下半场,上半场已经过去了,在前面的上半场是说的重化工业阶段的量的扩张阶段,现在开始进入重化工业阶段下半场,也就是质的提高阶段。

尽管这几年我们很多重化工业行业包括装备工业将经历一个痛苦的调整过程,但经过了这个调整之后,重化工业进入将到下半场阶段,如果我们来推动这个行业的转型升级的话,还有十年左右的战略机遇期。

如果在这一次调整的底部,这个时候上一些重化工业的话,还可以分享未来十年的机会;但如果十年以后再大规模上这些重化工业的话,那得小心点,因为那个时候我们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将步入后工业化时期,重化工业包括装备工业的生产将明显下降,这是工业化的规律。

所以在目前这个阶段,我们先努力挺住这次调整,然后再迎来下半场一个以质的提高为保证的阶段。

这里面最核心的是我们必须要推进装备工业的转型升级。

那么,转型升级该如何进行呢?我认为这里面转型和升级概念是不完全一样的。

所谓转型是由高碳发展向低碳发展转变,所谓升级是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提升,又要转型又要升级,就叫转型升级。

那么升级的方向在哪里呢?这里有几个方向:
第一个方向,装备工业的服务化。

因为装备工业一定要有生产型服务业与之相配套,所以装备工业本身的服务化过程就是升级的一个过程,这有产业高度化的一般趋势,整个经济服务化过程,那么工业也是服务化,这是升级的第一个方向。

第二个方向,装备工业的高端化。

所谓高端化,就是要发展附加值比较高的、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装备工业。

为什么一定要高端化呢?两个原因,一个是消费结构升级了,你不高端化别人不买你的账;另一个是高成本时代到来了,你不高
端化,就消化不了这一系列成本。

第三个方向,装备工业特色化。

要依照我们的特色资源发展我们的特色装备工业,因为只有有特色才有竞争力,只有有竞争力才可以持续,所以特色化本身就是升级的一个方向。

第四个方向,装备工业的品牌化,如果要发展我们的品牌产业、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家,只有有品牌才有高附加值,才有竞争力。

我们处于微笑曲线的中端,不能老是处于加工制造环节,我们要在微笑曲线的两端搞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

第五个方向,装备工业集成化,就是要按照产业集成的规律去发展我们装备工业,因为产业集成中另藏着产业发展的核心奥秘,它可以从多方面降低成本,降低生产成本、营销成本、交易成本、学习成本,也可以从多方面产生效益,产生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网络效益、集体效益,所以一定要按照产业集成的规律去推动装备工业的发展,产业集成在经济学上意味着分工协作的产生,分工协作是可以极大地提高效率的,是可以提高竞争力的。

第六个方向,装备工业的绿色低碳化,要按照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节能减排的要求去发展我们的装备制造业,要按照符合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去发展装备制造业,这也是升级的一个重要方向。

第七个方向,装备工业融合化,要产学研合作,包括产业联盟,按照这个方向发展装备工业。

第八个方向,装备工业信息化,按照信息化方向升级,物联网、互联网要很好地应用在装备工业上面。

第九个方向,装备工业智能化。

这也是升级的一个重要方向,它可以放在信息化里,也可以把它剥离出来,他们之间没有完全界线。

第十个方向,就是装备工业市场化,我们还要发挥政府在市场发展中应有的作用,我们还要争取政府政策一定的支持,但是尽管我们任何产业包括装备工业,更主要的是发挥企业和市场的作用,不要对政府的政策过分形成依赖,那样是长不成参天大树的。

所以一定要按照市场化的规律,主要依靠企业自己的竞争力,我们主要根据全球的市场规律寻找我们装备工业的发展方向,所以市场化也是升级的重要方向。

李老师的观点视野宽广、概括性强,让我们从大势上认清了我们的发展方向。

无独有偶,做为致力于装备制造业研究咨询的专业机构,中工联创对此也在《2013装备工业蓝皮书》正式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中工联创认为,针对未来五年的产业发展趋势,企业转型升级的战略考量点可以从创新、技术、知识产权、差异化的市场布局、新产品及市场开发、资本整合等方面来着手。

更多观点敬请参阅《2013装备工业蓝皮书》,关注中工联创官方网站或官方微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