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性语言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描写性语言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作者:顾锦霞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1年第10期
形象性、生动性与深刻性是描写性语言的主要特点。
在记叙文写作中,适当运用描写性语言,不仅能使语言增色添彩,而且对于突显细节的变化、再现特定的环境、传达丰富的情感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启迪学生正确使用描写性语言,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应用描写性语言,使记叙文增添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一.突显细节的变化
描写,是语言艺术的主要表达手段。
在记叙文写作中,描写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能使人物呼之欲出,而且能使景物历历在目。
即使是细节的变化,凭借描写性语言,也会使人产生如见其状、如历其境之感。
笔者在执教朱自清的《背影》时,启发学生对细节描写探究:⑴文中有哪两处细节描写?作者描写时,是如何突显细节变化的?⑵这两处细节对表现人物的内心有什么作用?经过讨论,学生明确这样两处细节:一处是父亲艰难地爬月台的细节,一处是我见父亲的背影后“拭泪”的细节。
父亲爬月台的细节,凭借动词的变化使用,再现了父亲肥胖的身子,艰难的动作。
且不说“攀”的困难,也不说“缩”的艰难,单说那肥胖的身子努力“向左微倾”的动作,就足见父亲爬月台的不易!如果进一步引导学生透过动作细节的描写,联系细节描写的背景,学生就会深刻地认识到细节描写的作用。
买桔子、爬月台,这其实是件微乎其微的事情。
既然如此,那么作者何以观察得如此细致。
这是作者的心中拥有父亲不同时期的形象:昔日徐州烟草专卖局局长的形象,如今“差使交卸”的平民形象;昔日家庭辉煌的富家形象,如今家境惨透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没落形象……官与民的落差,富与贫的悬殊,在“我”的心中激起了感情的涟漪。
目睹父亲的背影,涌出了感慨的“泪”,这泪是对家庭牵挂的泪,是对父亲理解的泪,是对未来执着的泪!“赶紧拭干”,这是一种坚强的本能,是一种理智的表现。
从而,使两处细节描写成为父子间感情交流的真实写照。
教师只有这样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学生才能真正领会细节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二.再现特定的环境
描写性语言之于环境描写,具有交代背景、烘托气氛、寄意寓志、抒发情怀的作用。
因此,描写性语言不仅要注重对“形”的描写,更要注重对“神”的揭示。
只有如此,才能彰显描写性语言的情趣、理趣、意趣。
如,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中的《绿》,题目是“绿”,而非“梅雨潭”。
但,这种“绿”是属于梅雨潭的。
它既与梅雨潭独特的地理环境有关,又与作者那次游仙岩的时节和天气有
关。
作者倾注感情来写“绿”,既有对绿的“形”(外在)的描写,又有对绿的“神”(内在)的描写。
请看:
“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这里,作者用了形象贴切的比喻、比拟的方法来细细描摹梅雨潭厚积的“绿”:形中有色感,色中有质感。
从而,激起读者丰富的想象,产生对“绿”的钟爱之情。
作者醉心于“绿”并将“厚积”的“绿”与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比,觉得“绿杨”太淡;与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比,觉得“绿壁”太浓;与西湖的波相比,觉得“西湖波”太明;与秦淮河相比,觉得“秦淮河”太暗。
在多角度比较之后,作者对梅雨潭的“绿”进一步展开追索思维: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含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入了一块在里面似地,这才这般的鲜润呀。
继而,作者又以联想的方法,由“鲜润”联想到轻盈的舞女那临风飘举的绸带,联想到植入盲女的明亮的双眸。
至此,昭示了“绿”的性格——给人以娇美,更给人以振奋;给人以明艳,更给人以希望;给人以深沉,更给人以思考……这样,不仅点出了“绿”的柔美的形态,而且点出了“绿”的迷人的神韵。
在作文教学中,笔者以经典范文为例,引导学生细细玩味,以描写性语言为载体,以师生互动为纽带,从写的角度来品味语言之高妙,领悟作者心灵世界的广袤和深邃。
从而,让学生在司空见惯中发现美丽,在博采众长中学会创造。
三.传达丰富的情感
描写性语言往往把写景、状物与抒情联系在一起。
情,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一种心理反应。
情的产生有缘由,人的主观感受总是由于客观事物的刺激而生成;情的变化有条件,心绪的波动常常因为时空条件的转换而变化;情的表达有寄托,抒写情怀往往由于人事景物之异而有别。
记叙文中的抒情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作者在叙述和描写中,字里行间渗透着强烈而真切的感情;另一种是作者在叙述、描写中直接将感情倾泻出来。
可见,描写性语言在传达作者的感情中是不可或缺的介质。
如,习作《父亲》。
应该说,这是一个习以为常的题目。
但是,在不同学生的笔下,父亲的形象也各有不同,对父亲的感情也千差万别。
有一位学生这样写他的父亲:
……一进门,我被吓了一跳:一个黑瘦的中年人,头发长到脖颈,身穿一件乌黑的散发着泥土味儿的破皮袄,简直是一个漂流而来的“鲁宾逊”。
唯有那双闪着光似的小眼睛告诉我:“我是你爹!”后来才知道,父亲为了给我们交学费才舍不得为自己花一分钱。
这里,作者抓住了父亲的肖像特征,突出了父亲的“黑”、“瘦”、“老”。
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纯朴而真挚的感情,从而,使肖像描写更加传神而生动。
父亲在不同的孩子的心中有着不同的地位。
看,下面关于父亲的描写:
“哧——”一辆名牌轿车停在了女孩的面前,车窗上的玻璃缓缓下降,从里面露出一个中年人的脸来,像是在向谁赔不是,笑着说:“小乖乖,上车吧。
”“老爸,怎么才来接我,下次要准时,不然,我一定让妈妈来教训你。
”女孩愤愤地说。
“好了,是我的错,快上车吧。
”父亲低声地说。
这里,作者以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再现了父亲的另类形象:对孩子是疼爱有加,唯命是从。
而女孩对父亲是冷淡的、冷漠的、冷峻的。
实际上,传达了作者对目前社会上过分溺爱孩子的现象的愤懑不平的感情。
综上所述,描写性语言在记叙文写作中除了具有突显细节变化的作用外,还具有再现环境,传达情感的作用。
因此,我们要重视对学生在描写性语言上的指导,让学生的记叙文语言多一点流光溢彩,少一点陈词滥调。
顾锦霞,语文教师,现居江苏通州。
本文编校:黄碧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