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云南各民族的人文精神

合集下载

云南民族文化特征论

云南民族文化特征论

云南民族文化特征论0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030911014 张颖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由中国境内不同的民族所组成的一个统一体。

中国56个民族,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中,有着各自的民族文化特征。

云南民族文化,因其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资源,成为民族文化中一个重要的、不可分割的部分。

从历史来看,云南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

云南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其历史的久远可以追溯到170万年前的元谋人。

始于春秋的古滇文化、魏晋的爨文化、宋元时的南诏大理文化和元明清以来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各民族文化,构成了云南2000多年文明史的纵向脉络,使云南的历史文化资源雄浑而厚重。

从人文地理来看,云南多民族的共生共存孕育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是一个世界少有的多民族群体、多文化形态共生带。

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及民俗特点,构成了云南特有的民族人文景观。

下面,结合《云南民族文化概说》书本上的知识和上课所学的内容,粗浅的谈谈我所认识的云南民族文化特点。

一、云南民族文化特征的乡土性自古云南地处闭塞,交通不便,即便有“蜀身毒道”、“茶马古道”这样联系外界的通道,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滇道之难,又远远超过蜀道。

因此造成了云南民族人口流动性小,社会开放程度低,形成了云南各民族社会发育程度的参差不齐。

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萌芽,人类社会发展经过的几种历史形态都有存在。

由于历史上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加之自然资源又较为丰富,很容易形成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由此形成了一种比较完备的“隔离机制”。

这样,其文化形态都较少发生重大变革,决定了云南民族文化具有乡土性的特征。

但也正因为云南民族文化的乡土性,造就了云南民族文化的独有的魅力。

云南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包括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及歌舞、风俗、工艺品、服饰、建筑、饮食、节祭等等,构成了云南特有的山山水水各见人间千秋的人文景观,为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论文云南民族文化快速走向世界,既是云南文化建设的重要成就,也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内容。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云南民族文化论文,供大家参考。

云南民族文化论文篇一:《浅谈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文化特征》论文关键词:云南民族建筑文化特征历史文化遗产论文摘要:云南少数民族建筑具有多元性、丰富性、原生性及景观独特性等文化特征,既反映了各民族人民与自然的和谐,也反映了各民族历史上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家庭结构,还反映了各民族的文化类型、文化差异、审美心理、宗教信仰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

云南民族建筑是各民族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象征,是一份厚重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云南民族众多,地理和气候条件多样,使云南民族民居建筑显得多彩多姿。

各式各样、五光十色的民族民居,外有奇丽的风貌,内有智慧的技艺,引人注目,形成了云南突出的民族民居文化。

云南各地都有不同的民居建筑。

宁菠纳西族、怒江傈僳族的木楞房,元江哈尼族的土掌房,西双版纳傣、景颇族的竹楼,大理等地彝、白族的重檐瓦房以及白族由重檐瓦房发展而形成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及彝族发展形成的“一颗印”等,在结构、布局、装饰、工艺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典型化和规范化的风格,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点。

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竹楼、土掌房、木楞房随汉文化的不断传入而不断改变。

一方面,很多民族在吸取汉族建筑风格和技术后,结合本地、本民族的自然条件和生活习俗,逐步创建、发展了有自己特色的民居建筑。

另一方面,受自然条件、生活习俗、经济文化、历史传统的制约和影响,各民族的民居仍以木楞房、土掌房、竹楼作为基本的住房,历经几千年不变,只是在工艺和技术上逐步改进。

重檐式瓦房是多元文化结合的典型民居,彝、白族人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建了“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六合同春”等壮丽、舒适、体现工艺类的住房,并历经千年以上,成为具有悠久民族传统的住宅。

一、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多元性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多元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文化构成、地理经济和信仰及意识形态。

试谈保护云南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试谈保护云南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试谈保护云南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摘要:保护云南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就要保护好民族文化的传统社会基础,传承人、虚心向文化主体学习、塑造民族精神,这对于云南各民族文化的建设,对云南地区的发展,对中国和谐文化的营造,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对世界文化的多元化,都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关键词:保护;云南民族;传统;文化我们的党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始终作为关系到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以及文化建设的重大事业来抓。

在当今,保护云南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一、正确理解云南民族文化的涵义云南二十四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实践中,形成了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云南民族传统文化是各民族历史的沉淀,是各民族历史的反映,同时受到很强的地理环境的影响,具有各地域性特征,还受到各民族生活习惯的影响,具有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云南民族文化无论是价值观还是语境或表达方式上,各具民族特色,存在差异性。

云南少数民族除了属于自己的传统文化和当地的自然资源以外,在许多方面不具有任何竞争优势。

云南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相比较,被称之为是劣势文化、弱势文化。

因而,云南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对于文化的多元化和人类来说,便显得弥足珍贵,因为任何文化都有解决某些问题的功能,有启发人类智慧的作用。

冯骥才在《紧急呼救》中指出:“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任何民族既立足在自己的经济实力里,更立足在自己独有的文化中。

”文化不能像经济竞争、商品竞争那样实行“优胜劣汰”,相反越是处于劣势地位、弱势地位的文化,有时反而越要给予关照、给予扶持,使之免于被优势文化、强势文化荡涤或清理的命运。

现实生活说明,处于弱势地位的少数民族,一般情景下的文化及生活方式在面临着正控制和统治着一个复杂社会的强势文化时可能是很难守住阵脚的。

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云南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二、保护云南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云南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珍贵的文化资源,我们是应该采取各种措施加以保护。

云南少数民族在长期发展中的精神文化资源浅谈

云南少数民族在长期发展中的精神文化资源浅谈

院系:国际汉语教育学院对外汉语10级姓名:林胜江学号:104150019云南少数民族在长期发展中的精神文化资源浅谈文化总是寄托在某些载体上,而云南地区的各种传统节日显然带有这种文化的特征。

下面我们就来认识这些特色的节日:刀杆节傈僳族农历二月八日的刀杆节,相传是纪念一位对傈僳族施以重恩的古代汉族英雄。

傈僳族人民把这位英雄献身的忌日定为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并用上刀山、下火海等象征仪式,表达愿赴汤蹈火相报的感情。

刀杆节这天,几名健壮男子先表演“蹈火”仪式。

他们赤裸双脚,跳到烧红的火炭堆里,表演各种绝技。

第二天,他们把磨快的36把长刀,刀口向上分别用藤条横绑在两根20多米高的木架上,成一刀梯。

表演者空手赤足,从快刀刃口攀上顶端,并在杆顶表演各种高难动作。

如今,这项惊险的传统祭奠仪式,已演变为傈僳族好汉表演绝技的体育活动。

转山节宁蒗县普米族农历七月十五日的转山节,是祭山神的隆重节日。

这天,人们以村寨为单位,成群结队,带着祭山神用的苏里玛酒、牛奶、祭祀面、祭文、字巾、纸幡等,前往约定的山头过朝山节。

途中,要“过水”(洗脸、喝泉水)、“过烟”(燃香佛身),到达山头后举行传统祭仪,朝拜干木女神的化身狮子山;入夜,人们露宿山头,燃火跳舞,彻夜娱乐。

棒棒会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是丽江纳西族的“棒棒会”。

届时,丽江城内人流如潮,街道上摆满了交易的竹、木、铁农具以及果树苗木、花卉等。

棒棒会标志着这一年的春节活动的结束和春耕生产的开始。

骡马会丽江县骡马会一年两度,即“三月会”与“七月会”。

“三月会原为黑龙潭会”,为清代以来纳西族群众进行祭祀龙王、祈求丰收及物质交流的活动。

时间在农历三月中旬,会期五至七天。

会场原在丽江黑龙潭边广场中。

“七月会”始于民国元年,以大牲畜交易为主,时间在农历七月中下旬,会期十天左右。

会址原在丽江狮子山后坡。

上市骡马多时达万头。

苦扎扎节元江哈尼族的“苦扎扎”节,于每年五月的第一个猴日起开始,历时三至五天,是预祝五谷丰登,人畜康泰的浓重节日。

云南少数民族风情与文化欧阳文创编

云南少数民族风情与文化欧阳文创编

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内容摘要:众所周知,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各具特色,各式和样。

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绚丽多彩,各具特色。

在语言和文化方面也有各自的语种和文字。

民族节目也丰富多彩,有的民族有许多节日,有的节日则是多民族所共有,这也就肯定了云南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饮食节庆建筑正文一、云南的少数民族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根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分布的数据,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个,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其中云南的世居民族有15个:白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

全省总人口约4192万人(1999年),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300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3。

在2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彝族,有400多万;人口最少的是独龙族,仅5500人。

云南民族众多,其形成原因也很多,主要是因为:云南地处高原,崇山峻岭,交通阻隔,各地居民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之中,久而久之,逐渐发展为不同的民族;中原和北方统治民族进入云南,也带来了一些少数民族人口;一些少数民族人口在元明清时期因避难、逃荒或其他缘故,先后从内地迁入云南。

由于上述一些主要原因,使得云南成为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

云南25个少数民族分布比较复杂,但突出的特点有两个:一是交错分布、大杂居、个居。

全省没有一个单一的民族县(市),也没有个民族只住一个县(市),总的说来,在边疆地区分布居多;二是立体分布,与云南立体地形、立体气候相联系,总的看来,傣、壮两族主要居住在河谷地区,回、满、白、纳西、布依、水等民族主要聚居在坝区,哈尼、拉枯、佤、景颇、基诺等民族居住在半山区,苗、栗、怒、独龙、藏、普米等民族主要聚居在高山区。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浅析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浅析

浅析云南少数民族神话的特点神话是一定群体集体的意识活动的产物,显示了这个群体在某个时代对宇宙万物和人类生命的起源以及发展演变规律的思考。

而且少数民族神话是各族人民在历史创造的,反应了他们自身对世界万物以及人类社会的看法,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这些具有民族特色和高度幻想性的故事是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包含了文学民族学,宗教学哲学等多科文化价值,内涵深刻。

而云南少数民族神话在我国南方神话中最富有代表性和特色,因为云南的廿四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蕴藏丰富、各具特色的神话,且由于历史、社会、文化、习俗等诸种原因,在历史上一直被称为神话王。

更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生产力相对落后,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长期处于半封闭状态,同一民族的不同聚居区社会发展不平衡,各民族在生产方式、家庭婚姻形式、习俗信仰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地保留原始社会残余等,因而在大多数少数民族中,一直尚未切断神话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神话一直有其赖以产生、流传、设展的社会条件。

并且神话借此而获得了顽强的生命力,以活的形态在民间流传,历久不衰。

云南少数民族神话虽各具特色,但都大多解释开天劈地以及人类的起源为主体。

如纳西族中有这样一个神话。

这个神话共有二十个章节:茫茫远古,初辟天地,野牛撞天,耳辟天地,人类诞生,触怒天神,洪水滔天,利恩余生,初遇白鹤,东神造人,白鹤仙女,天上险境,十度交锋,天地美缘,天神诅咒,迁徙人间,击败凶神,定居创业,遣使探秘,山高水长。

开出的天是倒挂的,象要塌下来,辟出的地,凸凹不平整,好像要陷裂。

于是又重新用五根柱子撑起天,铺平地。

又如洪水滔天,只剩下纳西族祖先从忍利恩孑然一身,藏身于牦牛皮革囊,用九条铁链子,三头拴在柏树上,三头拴在杉树上,三头拴在岩石上,才得以死里逃生。

再如彝族神话中有关梅葛的记述,远古的时候没有地,格滋天神把九个金果变成九个儿子,让其中的五个儿子曲造天,有七个银果变成七个小姑娘让其中的四个姑娘去造地,五兄弟吃喝玩乐,把天造小了,四姐妹不分白天黑夜造地,把地造大了。

云南精神与云南文化

云南精神与云南文化

云南精神与云南文化落雁乡中心校-----刘书枋云南地处我们伟大祖国的西南边陲,其版图构架也像祖国版图一样酷似一只昂首挺胸、威风凛凛的雄鸡,紧紧依偎在祖国母亲温暖的怀抱。

彩云之南,祥云朵朵,碧水蓝天,山花烂漫,四季温暖;彩云之南,大山耸峙,气冲霄汉,民族杂居,物产蕴含;彩云之南,江河横际,湖泊如镜,物种多样,世代繁衍;彩云之南,丝绸之路,古今贯穿,商埠口岸,贯通亚南……云南,百分之九十四的山地,默默养育着四千多万的人口。

四千多万的人口,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信心百倍地建设和改造着自己的家园。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里,我们的祖先,披荆斩棘一往无前;在改革开放的大好机遇中,我们的干群,披肝沥胆,敢为人先。

正是这巍峨的群山,造就了我们云南人民坚定、担当、务实的大山品质;正是这苍莽绵亘的高原,锻铸了我们云南人民高远、开放、包容的高原情怀。

大山的品质、高原的情怀也正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着我们云南丰富多姿的文化,使其不断演绎着独特的辉煌和灿烂。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缺少了精神,没有了品质,必将萎靡不振,颓废不前。

省委书记秦光荣同志指出:“高原情怀、大山品质,是流淌在云南人血液中的云南精神,成就了云南过去的辉煌,成就了云南现在的科学发展,必将成就了云南未来的跨越。

”他说:山与我们时刻相伴,山就在我们身边,大山深深扎根大地,昂首傲视万物,不怒自威;大山持之以恒,于无声中奋起,在坚持中屹立。

大山支撑着云南的蓝天,架着云南的山河,也彰显着云南人的精、气、神。

是的,我们云南人世代依山靠水、改天换地,靠的就是这股子精神。

翻开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护法运动与护国讨袁的激浪,摧垮了腐朽的封建王朝专制,开辟了革命救国的新纪元;陆军讲武堂与西南联大的创办,培养了众多将军才干,为人民的解放,民族的振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滇越铁路、滇缅公路的修建通车,最早打通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国际大通道,实属历史罕见。

我们再看看眼前:三年连旱,三年大干,三年丰收,不向灾害低头,不为困难压扁,屡创战绩,敢挑重担。

深刻理解云南精神的基本内涵

深刻理解云南精神的基本内涵

/深刻理解云南精神的基本内涵地方人文精神是一个地区在漫长历史中逐渐积淀并延续至今的文化底蕴,同时也是对这个地区人民性格气质和价值取向的高度概括和凝练表达。

就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的云南而言,巍巍高原赋予了云南各族人民高远、开放、包容的崇高情怀;茫茫群山塑造了云南各族人民坚定、担当、务实的优良品质。

云南精神就是深植于云岭大地文化土壤中的内在气质,是蕴含在全体云南人思想行为中的集体人格和价值追求。

总体而言,云南精神包括如下几层含义:高远厚实的精神境界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意思是说仁者喜爱大山的高远与沉稳,智者喜爱流水的柔美与灵动。

事实上,智者像水一样,千变万化,能够适应具体环境,从容面对一切情况;仁者则如大山一般,守护自己的基本准则,以不变应对万变。

云南多崇山峻岭,云南人民也如大山一般沉稳憨厚,云南人常说自己“憨”,实际上,云南人的“憨”更多的是对“仁”的坚守,对自己做人原则的守护。

云南人虽然志存高远,但为人敦厚朴实,故而,云南人不会心高气傲,而是能够保持稳重与踏实。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因为志存高远,云南人才能够做到淡定从容、坦然自若,因为敦厚朴实,云南人才能够保持脚踏实地,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巍巍高原所赋予的一种精神境界,也是茫茫大山所塑造的一种特殊品质。

可以说,志存高远、品格敦厚,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是对云南人性格气质的一种高度概括,更是对云南人精神境界的一种准确表述。

开放圆融的人文理念尽管云南人憨厚朴实,但并不孤陋闭塞,而是具有开放圆融、会泽百家的人文理念。

在古代云南,“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上往来四方的马帮穿梭不息;在近代云南,西南联大所造就了举世赞叹的学术辉煌;在当今云南,桥头堡建设带来的开放与繁荣,无不见证了云南人开放多元的理念。

开放多元的理念同时也伴随着圆融和谐的精神。

“圆融”一词本为宗教用语,在佛教那里,意为破除偏执,圆满融通;在道家那里,圆融是指“内以修身,外以行善”的出入世并重的圆融精神,可见,圆融意味着多元与和谐。

云南精神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云南精神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开放— 创 新一 再 开放一 再 创新 ,这 就 是发 展 的真谛 。
云南精神把高远厚实的精神境界 、开放 圆融的 人文理念 、包容旷达的精神 品格 、勇毅坚定的顽强 意志 、敢于担 当的责任意识 、求真务实 的实践品质 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实现 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 融合 。核心价值理念 “ 高原情怀 、大山品质”是红 土高原博大胸怀与大 山坚定 务实精神 的有机统一 ,
云南 跨 越 式 发展 ,为 实 现 中华 民族 的伟 大 复 兴 再立 新功 的精 神动 力 。 “ 人 无远 虑 必有 近忧 ” “ 防患于 未然 ”
目标设定 ,更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持和保障。“ 高原情 怀 、大山品质”这一云南精神 ,是 云南 的核心价值 理念 ,是加快云南跨越发展 的不竭的精神动力。
是 云 南 各 族人 民在 与 大 自然 长期 搏 斗 的 过程 中形 成
创新 ,就是打破 常规 、冲破各 种陈规陋习 的束缚 ,
敢 闯敢 试 ,这 就是 解 放 思 想 、转 变 观 念 ,一 切 从 实 际 出发 。墨 守 成规 永 远 不 会 有进 步 ,只有 创 新 才 能 迎来 新 的发 展 机 会 。一 个 优 秀 的 民族 必然 是 一 个 不
作 出正确 的决 策 和 制度 安 排 ,引领 云 南 经济 社 会 快 速健 康 发展 。
境界 。这是生活在云南这片高原土地上 的各族人民
对这片热土挚爱 和所特有的情感 。这种情感具有十
分 丰 富 的 内涵 。 “ 高远 ” ,只 有 站 得 高 ,才 能 看 得远 。它 是胸 怀 大 局 ,敢 为天 下 先 的先决 条 件 。云南 人 所 具 有 的 这 种 “ 高 远 ”境 界 , 已被 中 国近 现 代 历史 所 证 明 :抗 英 斗 争 、抗 法 斗 争 、护 国运 动 、护法 战争 以及 抗 日

云南精神(ygy)

云南精神(ygy)

何为大山品质?
(一)大山精神,要一切 从实际出发,制定既符合科 学发展观要求又切合云南实 际的奋斗目标。
以桥头堡建设的全面实施为标志 ,云南发展迈入一个划时代的新阶段 。这就是通过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跨越发展,打好对外开放、绿色经济 、民族团结、扶贫攻坚“四张牌”, 实现大开发,促进大发展,构筑大通 道,打造大基地,培育大平台,建设 大窗口,维护大团结,保护大生态, 让更多发展成果惠及4600万各族人民 。
(二)大山品质,要以 开阔的胸襟,学习借鉴 他山之石,来凝心聚智 ,增强发展后劲,提升 综合实力。
从“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南 精神,到“忠诚守信、勤劳勇敢,务实 苦干、开放创新”的山东精神;从“爱 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 到“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 率先”的江苏精神;从“海纳百川、追 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 精神,到“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 兼容、敬业奉献”的广东精神,到“求 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浙江 精神……这些兄弟省区市无不注重用地 域精神,激发人民干事创业热情,奏响 改革发展雄浑乐章。
当今云南,吹响了全面建设桥 头堡的号角,确定了大开发、大 发展、大通道、大基地、大平台 、大窗口、大团结、大生态的建 设目标,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必须 充分了解和学习“高原情怀”, 抓住机遇,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发 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树立高原情怀,要做到三方面:
(一)重“知”以明了高原情怀 (二)养“情”以激扬高原情怀 (三)坚“意”以熔铸高原情怀 (四)壮“行”以成就高原情怀
杨善洲同志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为了兑现自己当初为当地群众做一点实事不要任何报酬的承诺退休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年为了兑现自己当初为当地群众做一点实事不要任何报酬的承诺退休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年建成面积年建成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且将林场无偿上缴给国家

浅谈云南民族文化特点论文

浅谈云南民族文化特点论文

浅谈云南民族文化特点论文论文关键词:云南民族建筑文化特征历史文化遗产论文摘要:云南少数民族建筑具有多元性、丰富性、原生性及景观独特性等文化特征,既反映了各民族人民与自然的和谐,也反映了各民族历史上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家庭结构,还反映了各民族的文化类型、文化差异、审美心理、宗教信仰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

云南民族建筑是各民族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象征,是一份厚重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云南民族众多,地理和气候条件多样,使云南民族民居建筑显得多彩多姿。

各式各样、五光十色的民族民居,外有奇丽的风貌,内有智慧的技艺,引人注目,形成了云南突出的民族民居文化。

云南各地都有不同的民居建筑。

宁菠纳西族、怒江傈僳族的木楞房,元江哈尼族的土掌房,西双版纳傣、景颇族的竹楼,大理等地彝、白族的重檐瓦房以及白族由重檐瓦房发展而形成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及彝族发展形成的“一颗印”等,在结构、布局、装饰、工艺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典型化和规范化的风格,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点。

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竹楼、土掌房、木楞房随汉文化的不断传入而不断改变。

一方面,很多民族在吸取汉族建筑风格和技术后,结合本地、本民族的自然条件和生活习俗,逐步创建、发展了有自己特色的民居建筑。

另一方面,受自然条件、生活习俗、经济文化、历史传统的制约和影响,各民族的民居仍以木楞房、土掌房、竹楼作为基本的住房,历经几千年不变,只是在工艺和技术上逐步改进。

重檐式瓦房是多元文化结合的典型民居,彝、白族人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建了“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六合同春”等壮丽、舒适、体现工艺类的住房,并历经千年以上,成为具有悠久民族传统的住宅。

一、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多元性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多元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文化构成、地理经济和信仰及意识形态。

与中原地区自先秦以来就形成比较明确、清晰的文化传统相比,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构成有明显的特点。

在同一时期,有多种不同的文化共同存在,如傣文化从来都是一种独立的文化类型,百淮系文化也自成一家。

对云南少数名族的看法和感受

对云南少数名族的看法和感受

谈谈对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看法和感受。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

云南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云南文化的内涵,提高了云南文化认同感和向心力。

云南省历来高度重视和关心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重大成就。

繁荣发展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是云南省一项长期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云南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本民族独具特色和风格各异的文化。

云南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差异较大,具有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表现在服饰、饮食、居住、婚姻、礼仪、丧葬等多方面。

国家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少数民族享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

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政府对少数民族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加以保护。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尊重和保护,各民族都可以自由地保持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

我省一直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原则,不断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

既继承、保护、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又推动云南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鉴、加强交流、和谐发展。

然而,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这是世界现代史和当代社会发展中极具普遍性的问题;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论占人口多数的民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是如此。

在我国改革开放引导的现代化进程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交流空前扩大,各种现代传媒的传布速度和传布范围达至空前,各种传统文化受现代文化的冲击也都达至空前。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当然也已面临危机:一些民族歌谣、曲艺、传说等开始失传;一些精湛的民族工艺和建筑开始衰微;一些灵验有效的民族医药失去了市场;一些有利于培养人类美德的传统礼仪和习俗被逐渐废弃等等。

时至今日,这种状况有增无减。

对此我省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了着力弘扬。

我国社会主义的民族政策是促进民族繁荣的政策。

这种繁荣既包括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思想道德水平及人口规模和素质等方面的全面提高,也包括各民族优秀文化的充分发展。

云南少数民族风情与文化

云南少数民族风情与文化

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内容摘要:众所周知,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各具特色,各式和样。

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绚丽多彩,各具特色。

在语言和文化方面也有各自的语种和文字。

民族节目也丰富多彩,有的民族有许多节日,有的节日则是多民族所共有,这也就肯定了云南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饮食节庆建筑正文一、云南的少数民族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根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分布的数据,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个,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其中云南的世居民族有15个:白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

全省总人口约4192万人(1999年),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300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3。

在2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彝族,有400多万;人口最少的是独龙族,仅5500人。

云南民族众多,其形成原因也很多,主要是因为:云南地处高原,崇山峻岭,交通阻隔,各地居民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之中,久而久之,逐渐发展为不同的民族;中原和北方统治民族进入云南,也带来了一些少数民族人口;一些少数民族人口在元明清时期因避难、逃荒或其他缘故,先后从内地迁入云南。

由于上述一些主要原因,使得云南成为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云南25个少数民族分布比较复杂,但突出的特点有两个:一是交错分布、大杂居、个居.全省没有一个单一的民族县(市),也没有个民族只住一个县(市),总的说来,在边疆地区分布居多;二是立体分布,与云南立体地形、立体气候相联系,总的看来,傣、壮两族主要居住在河谷地区,回、满、白、纳西、布依、水等民族主要聚居在坝区,哈尼、拉枯、佤、景颇、基诺等民族居住在半山区,苗、栗、怒、独龙、藏、普米等民族主要聚居在高山区.二、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同样,民族文化是指整个民族发展历程中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云南少时民族文化及道德教育价值ptt

云南少时民族文化及道德教育价值ptt

《探寻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与道德教育的价值》一、引言少数民族文化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而云南作为我国多民族地区之一,更是拥有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

在当今社会,道德教育也备受关注,人们对于如何通过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来进行道德教育也产生了浓厚兴趣。

本文将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深度和广度方面,探讨其在进行道德教育中的价值。

二、深度探讨云南少数民族文化1. 历史传承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深厚源远,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

在这片土地上,形成了彝族、哈尼族、傣族等多种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服饰、宗教、传统节日等文化特色,经过世代传承而不衰。

这种历史传承不仅让云南成为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天然博物馆,也为进行道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案例。

2. 价值观念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念,如崇尚自然、敬畏神灵、尊重长辈等。

这些价值观念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和思想修养具有积极的影响。

通过深入挖掘这些价值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道德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广度探讨云南少数民族文化1. 文化多样性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广度体现在其文化多样性上。

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产生活方式等,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图景。

这种文化多样性为进行道德教育提供了多元化的视角和方法,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各个群体的道德需求。

2. 社会教化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不仅存在于历史、宗教、艺术等方面,更融入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民间传说、歌舞、手工艺品等都承载着丰富的道德教育内涵,通过这些方式可以向社会传递正确的道德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行为举止和心灵追求。

四、总结与回顾通过对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及其道德教育价值的深度和广度探讨,我们不难发现,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在进行道德教育中承载了极其重要的价值。

从历史传承到多样性体现,再到社会教化,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都展现出了其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空间,为进行道德教育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机遇。

云南民间文化的传统美学精神

云南民间文化的传统美学精神

云南民间文化的传统美学精神一、“中和美”铸造了云南三传佛教美术的文化魂1、“中和美”的文化精神与审美理想促成了云南三传佛教美术的独特形态“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下位焉,万物育焉。

”(1)儒家文化把“中和美”推向审美理想的极致。

自先秦以来,中和美的理论不仅被上层建筑领域尊为宝典,同时被人们广泛推崇到审美的各个层面。

就佛教美术而言,它本身就具有宗教和艺术的双重职能,这双重职能就是一种中和文化。

而宗教与美术在其历史发展中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而溶为一体的美术形象,就是具有“中和美”的文化形象。

云南佛教美术由于传入的时间不同、传入的路线不同、信仰的民族不同、形成了云南三种相同又相异的佛教美术形态,即:南传佛教美术形态、汉传佛教美术形态和藏传佛教美术形态,我们把它们归整为三传佛教美术,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推移,三传佛教美术在相互影响、相互对立和相互包容中流变,形成了多元并存的独特的格局。

这种格局正是由“中和美”的文化精神创构而成: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双版纳、德宏地区的南传佛教美术,具有南亚地区佛教美术和版纳傣族民间美术相融的明显特征;由四川传入南诏大理时期的汉传佛教美术,具有中原地区佛教美术和白族民间美术造型的特点;由拉萨传入丽江、中甸、怒江地区的佛教美术,又明显的受到藏族佛教美术的影响。

在这种佛教美术原形与地方民族美术的交融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传统美学中“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2)的“中和美”文化精神的亲和力与统整力。

云南地方少数民族的多元崇拜渗透着中和美的文化精神,中和美的文化精神与中和美的审美理想又促成了云南三传佛教美术的独特形态。

2、传播佛教神话的佛教绘画与中和文化属于南传佛教美术的西双版纳勐海寺里,有一幅名为《佛主斗恶魔》的壁画,描绘佛主在菩提树下修行,恶魔长出八只各持弓、斧、刀戟之手,率领魔众数十名,各持小型步枪、机关枪瞄准佛主,右下方“南妥拉尼”土地女神则将长发变成洪水汹涌,将群魔卷走。

云南民族精神

云南民族精神

云南民族精神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精神,一个地区有一个地区的精神,这种精神是灵魂是财富,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和力量源泉。

加力提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建设开放富裕文明幸福新云南,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弘扬千百年来形成的云南精神,为全力推进跨越发展提供坚强的精神支撑,尽快缩小与全国发展的差距,早日实现各族群众富民强滇的美好夙愿。

云南精神内涵丰富时代特征鲜明云南地处西南边陲,巍巍高原、茫茫群山,孕育了云南的气象万千,养育了云南各族人民,也给我们许多启示。

红土高原到处都是山,山与我们时刻相伴,山就在我们身边。

大山深深扎根大地,昂首傲视万物,不怒自威;大山持之以恒,于无声中奋起,在坚持中屹立;大山让云南人形成了特有的精、气、神。

千百年来,世世代代的云南人生活在红土高原、大山怀抱,历经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在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通过碰撞、磨合、交流和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心理特征、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道德规范,生发出了云南人“高远、开放、包容”的高原情怀和坚定、担当、务实的大山品质,构成了云南精神的核心内涵。

云南精神既是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又是当今现实的客观反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高远,就是要登高望远,具有开阔视野。

要不断提升理念、思想的厚度和深度,增强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的能力,用国际眼光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增强理解和领会国家战略部署的能力,能够自觉地把我们做的工作融入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中去;增强历史眼光,不仅看到事物的现在,也要看到事物发展的过去和未来;增强科学眼光,能够洞察科学技术和理论的最新成果,并用来指导我们的实践。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站在当今世界的最高点来谋划我们的事业,来思考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才可能树立大志向、大目标,实现大抱负。

开放,就是要放眼寰球,具有世界眼光。

要自觉提高认识,充分看到开放决定中国的历史命运,是中国人民的现实选择,更是云南各族人民的强烈期盼;要解放思想和更新观念,增强加快开放的意识,树立全方位开放的思维,拥有大开放的气度;要勇于改革和大胆创新,更加紧密地把扩大开放与深化改革结合起来,下功夫解决影响和制约开放的体制机制,为开放创造良好条件;要善于分析和掌握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牢牢把握开放的主动权,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的能力和水平;要更好地适应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顺应当今世界大势。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深度发掘浅谈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深度发掘浅谈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深度发掘浅谈摘要: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处于全球化和后现代文化语境中,与现代性强调中心,标举进步,倡导宏大叙事不同,后现代的世界是一个更为宽容的文化语境场,拒绝权威、中心、主流,尊重差异、边缘。

本论文就是要探讨在此语境中怎样去深层发掘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主要从去中心化的民族文化自觉意识、守住母语,就守住了民族文化之源、发掘少数民族潜在的民族意识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为云南少数民族文艺创作者提供创作理念,也为当地政府旅游文化产业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去中心化、身份认同、母语、民族意识一、去中心化的民族文化自觉意识民族文化可以从两个层面去理解:一层是表象层,这一层主要以有形的物质的载体呈现,比如传统的饮食、独特的服饰、仪式活动、山川地貌、民居建筑等等:另外一层是核心层,这一层通常是无形的,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方式。

一个民族共同体成员中共同的信仰、思维方式、民族价值观、民族精神、民族气质等构成了民族文化的核心。

这些都是由民族集体代代相传,不断积淀形成的,是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

当然,民族文化并不是僵化不变的,它会伴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云南有26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质的文化,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各种文化的碰撞加剧,作为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无法置身事外、独善其身,云南少数民族要想自足,已经变得不可能了。

(一)民族文化身份认同文化认同要解决的是“我是谁”、“我要向何处去”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衡量主体文化认同的姿态,可以反映出主体是如何对待自己的文化,又是如何对待他文化的。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处于多种文化包围中,造成了文化认同上的危机。

许多云南少数民族文艺工作者提出捍卫对本民族文化的阐释权,来表达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

文化阐释权的问题成了文化认同中一个核心问题,想着他者对自我的建构一定会带有某种敌意和偏见,这样会将少数民族对自我形象的认定导向错误的方向。

所以,他们认定,只有自己才能看清自我的文化,也只有自己才能准确阐释自己的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