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还是外围_新时期区域中心城市空间发展重点的思考

合集下载

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及其新趋势

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及其新趋势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城市化历程的回顾,分析了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特点。

在分析我国城市化存在的重大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未来城市化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是发展以中心城市核心,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发展为主的模式,指出该发展模式的特点、意义及其政策建议。

论文关键词:城市化,模式,政策建议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发展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不断的发展进程中,城市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而这种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不仅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因此,我们有必要总结(summary)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的特点和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未来城市化发展的新模式、新趋势。

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特点在城市化各种各样的定义中有一种较为主要的提法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为城市化。

城市化发展水平通常通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测算。

通过对我国建国以来城市化所经历的60年历程的测量,我们看到(见表1),中国城市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并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

基于60年来我国城市建设方针的变化,可以将我国建国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围绕工业化建设生产型城市发展阶段(1949年-1978年)、体制改革下城市发展拉动型阶段(1979年-1990年)、外部扩张和内部重组的城市发展加速阶段(1991年-1999年)、城乡统筹过程中的城市发展阶段(2000年-)。

表1新中国成立后各年城市化水平(单位:%)(1)城市化水平(单位:%)=城镇人口总数/总人口数(2)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4》、《中国统计年鉴2001》和《中国统计年鉴2009》图1中国城市化进程(1949-2009)资料来源:根据表1数据整理(一)围绕工业化建设生产型城市阶段(1949年-1978年)新中国诞生后,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提出了“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城市建设的总方针主要是围绕工业化有重点地建设城市”的发展战略,中国城市化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开端。

2023年注册城乡规划师之城乡规划原理题库加答案

2023年注册城乡规划师之城乡规划原理题库加答案

2023年注册城乡规划师之城乡规划原理自测提分题库加精品答案单选题(共30题)1、城市一类用地特点是( )。

A.有严重活动性冲沟、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B.地下水位高于建筑物、构筑物基础埋藏深度C.地形坡度较大,修建建筑物时,除需要采取一定工程措施外,还需动用较大土石方工程D.地形平坦、规整、坡度适宜,地质条件良好,没有被洪水淹没危险,自然环境条件较为优越【答案】 D2、下列关于《市县国士空间开发保护现状评估指南(试行)》评估指标内涵错误是( )。

A.森林覆盖率指是郁闭度0.1以上乔木林地和竹林地以及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农田林网以及四旁(村旁、路旁、水旁、宅旁)林木覆盖总面积占土地总面积比率B.自然岸线保有率指未经人为干扰水体与陆地分界线长度古岸线总长度比值C.地下水水质优良比例指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中达到Ⅰ、Ⅱ、Ⅲ类水质标准监测点占总监测点数量比率D.行政村等级公路通达率指通行四级及以上公路行政村数量占行政村总数量比率【答案】 A3、根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中不包括()。

A.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范围及空间管制措施B.规划期限内城市建设用地发展规模C.城市主干路走向D.城市人防设施布局【答案】 A4、近现代城市产生与发展根本原因是( )。

A.军事B.政治C.第三产业D.工业【答案】 D5、在计算居住小区内道路用地时,不应包括是( )。

A.尽端路回车场B.独立停车楼占地C.车道边人行便道D.道路中绿化带【答案】 B6、在城市生态结构中,( )利用能成为关键环节。

A.资源B.生物C.土地D.水体【答案】 C7、修建性详细规划任务不包括( )。

A.落实控制性详细规划要求及规划主管部门提出规划条件B.对规划范围内土地使用设定用途和容量控制C.对所在地块建设提出具体安排和设计D.指导建筑设计和各项工程施工设计【答案】 B8、关于制定城镇体系规划基本程序,下列说法不正确( )。

A.规划草案公告30日以上B.在政府审查基础上,报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C.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D.编制单位及时公布经依法批准城镇体系规划【答案】 D9、城市环境容量中最基本因素是( )。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博士入学考试题目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博士入学考试题目

博士考试由3门课程,英语、规划原理和规划分析。

1、英语一定要去上补习班,要不就复印听课资料,考试会送20-30分的题目。

2、原理考试,多看最近三年的规划杂志。

要作到言之有物,辩之有据。

3、规划分析由多个老师轮换着出题,我那年的考试方向大变,基本上是道路交通和GIS内容的。

所以大家要多看书。

2004年的考题,博士3课中,英语、规划原理都满50就行了, 规划分析要60分。

2008年11月规划博士考题城市规划原理1.从你所在学科(可以是城市规划或其它相关学科)的视角,论述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基本特征和主要挑战。

2.结合你的硕士学位论文或一个研究项目,论述研究方法论的应用。

(以下为四选二)3.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视角,论述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4.从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视角,论述中国城市规划变革面临的主要议题。

5.论述经济全球化对于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影响。

6.论述你所在学科(可以是城市规划或其它相关学科)中与城市相关的主要研究议题及其最新发展趋势。

城市规划设计与分析现在控规的制定中常常附带总平面设计,但往往缺乏整体设计观点、和对于整体空间把握的深度。

请结合案例分析。

江南某省会城市临近铁路站场的居住区,面积150公顷,被主干道分割,地铁从地块右侧经过并设站,铁路位于地块西南侧。

城市公园位于地块东北角,两条河流从基地内穿过。

现给出该地块的控规和总平面意向方案,请分析其特点并给出优化调整意见,要求图文结合。

文字不超过1500字。

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对原方案的解读,要求文图结合(文20分,图15分)2.对原方案进行评价(20分)3.提出优化调整方案,要求图文结合(图25分,文20分)2007年11月规划博士考题城市规划原理回忆版本1.从你所在的学科(可以是城市规划或其它学科)谈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议题及其相关对策。

2.就你所做的一项研究,谈谈研究中方法论的应用。

(以下为四选二)3.论述城市中效率与公平的看法。

城乡规划师《城乡规划原理》真题(附答案)

城乡规划师《城乡规划原理》真题(附答案)

城乡规划师《城乡规划原理》真题(附答案).第 1 题题目分类:未按章节分类的试题(如真题模拟预测题) > 单项选择题 > 下列关于城市形成的表述,正确的是(){A}. 城市最早是军事防御和宗教活动的产物{B}. 城市是由社会剩余物资的交换和争夺而产生的,也是社会分工和产业分工的产物{C}. 城市是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D}. “城市”是在“城”与“市”功能叠加的基础上,以贸易活动为基础职能形成复杂化、多样化的客观实体正确答案:B,第 2 题题目分类:未按章节分类的试题(如真题模拟预测题) > 单项选择题 > 下列关于全球城市区域的表述,准确的是(){A}. 全球城市区域由全球城市与具有密切经济联系的二级城市扩展联合而形成{B}. 全球城市区域是多核心的城市区域{C}. 全球城市区域内部城市之间相互合作,与外部城市相互竞争{D}. 全球城市区域目前在发展中国家尚未出现正确答案:B,第 3 题题目分类:未按章节分类的试题(如真题模拟预测题) > 单项选择题 > 下列关于建国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的表述,错误的是(){A}. 1949—1957年是我国城镇化的启动阶段{B}. 1958—1965年是我国城镇化的倒退阶段{C}. 1966—1978年是我国城镇化的停滞阶段{D}. 1979年以来是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正确答案:B,第 4 题题目分类:未按章节分类的试题(如真题模拟预测题) > 单项选择题 > 下列关于古罗马时期城市状况的表述,错误的是(){A}. 古罗马城市以方格网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B}. 古罗马城市以广场、凯旋门和纪功柱等作为城市空间的核心和焦点{C}. 古罗马城市中散布着大量的公共浴池和斗兽场{D}. 罗马帝国时建设的营寨城多为方形或长方形,中间为十字形街道正确答案:A,第 5 题题目分类:未按章节分类的试题(如真题模拟预测题) > 单项选择题 > 下列关于“有机疏散”理论的表述,正确的是(){A}. 在中心城市外围建设一系列的小镇,将中心城市的人口疏解到这些小镇中{B}. 中心城市进行结构性的重组,形成若干个小镇,彼此间以绿地进行隔离{C}. 中心城市之外的小镇应当强化与中心城市的有机联系,并承担中心城市的某方面功能{D}. 整个城市地区应当保持低密度,城市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应当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正确答案:B,第 6 题题目分类:未按章节分类的试题(如真题模拟预测题) > 单项选择题 > 下列关于柯布西埃现代城市设想的表述,错误的是(){A}. 现代城市规划应当提供充足的绿地、空间和阳光,建设“垂直的花园城市”{B}. 城市的平面应该是严格的几何形构图,矩形和对角线的道路交织在—起{C}. 高密度的城市才是有活力的,大多数居民应当居住在高层住宅内{D}. 中心区应当至少由三层交通干道组成:地下走重型车,地面用于市内交通高架道路用于快速交通正确答案:C,第 7 题题目分类:未按章节分类的试题(如真题模拟预测题) > 单项选择题 > 下列关于城市发展的表述,不准确的是(){A}. 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助于推动城市化的发展{B}. 城市中心作用强大,有助于带动周围区域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C}. 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有助于城市中心效应的发挥{D}. 城市群内各城市间的互相合作,有助于提高城市群的竞争能力正确答案:A,第 8 题题目分类:未按章节分类的试题(如真题模拟预测题) > 单项选择题 > 下列关于城市空间布局的表述,正确的是(){A}. 城市轨道交通线、地面公交干线应当与城市主干路组合,形成城市交通走廊{B}. 城市街区内应当有多种不同功能,保证居民能够就近就业{C}. 城市居住地的布局应充分考虑小学的服务范围,避免学生穿越城市主干路{D}. 城市中心区土地价格昂贵,应该鼓励各地块进行高强度开发正确答案:C,第 9 题题目分类:未按章节分类的试题(如真题模拟预测题) > 单项选择题 > 中国古代城市的基本形制在()时期就已形成了雏形。

中心城市外围边缘区的区域协作途径和措施选择——以杭州西南部与富阳东北部为例

中心城市外围边缘区的区域协作途径和措施选择——以杭州西南部与富阳东北部为例
( 4 )在长三 角地 区,各城 市处于激
于 用地条件的限制,使得杭州产业转移 多向德清 、海宁等周边城市发展,而投 向富阳的产业较少。
与之相配套 的、起着空间支撑功能的楼
宇经济和 园区经济等新型业态的发展。 目前,杭州已处于工业经济发展的中后 期,正在推动 “ 退二进三”战略,有序 地进行着产业梯度转移 。通 过市域 网络 大都市的辐射作 用,将制造业向郊 区县 市及周边县 ( 市 )转移,为杭 州城 市外 围边缘 区域产业发展的选择提供 了更广
( 1 )受到 山体 的阻隔、水源保护 用 地 以及大片保护 区的限制等多种 因素的
制约,研究 区域 以非建设用地为主,建 设 用地不 多,发展方 向及 用地功能受到
了限 制 。
( 2 )区域 内 的城镇 化水平较低 、产
业结构不合理 、基础设施薄弱、产业 门 类分散,部分产业对环境有一定 负面影 响,尤其是能够按照产业链形成 前后相 关 的产业集群更少,为产业发展配套 的 能力不强,且受地形限制,难以形成较 大规模的产 业区。 ( 3 ) 杭 州与富 阳之 间的交通主要依
1 . 2 . 1 生态控 制与空间接轨
受杭州产业转移的力度不及德清 、海宁
等县 ( 市) 。
2中心城市外围边缘 区域协作 的理论 途径
中心城市外围边缘区是一种在土地 利 用、社会和人 口特征等方面发生变化 的地带,主要位于连片建成 区的郊 区, 以及几乎没有非农业住宅、非农业 用地 和 非农业 土地利 用的区域。研究表 明,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重要载体 ,具有错位发展 的契机。未来
地的规模。富阳有全面接轨杭州的渴求,
富阳接 受的外部辐射带 动将更大, 区域

以郑州开封为例解释中心外围理论

以郑州开封为例解释中心外围理论

中心对外围能够产生统治作用的原因
❖ 中心与外围之间的贸易不平等,经济权利因素集中在中心。 ❖ 技术进步、高效的生产活动,以及生产的创新等也都集中在中心,中心
依靠这些方面的优势而从外围获取剩余价值。对于外围而言,中心对 它们的发展产生压力和压抑,外围的自发性发展过程往往困难重重。 ❖ 推行有利于中心的经济和贸易政策,使外围的资金、人口和劳动力向 中心流动的趋势得以强化。 ❖ 在中心存在着对创新的潜在需求,使创新在中心不断地出现。创新增 强了中心的发展能力和活力,并在向外围的扩散中加强了中心的统治 地位。
河南区位图
郑州开封区域关系
1. 中心城市特征
❖ 1.聚集规模效益高 ❖ 2.经济实力雄厚 ❖ 3.基础设施完善 ❖ 4.科技实力强 ❖ 5.对外开放城市高 ❖ 6.中心城市是科技人才的集聚地
2. 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 1.聚集作用 ❖ 2.辐射作用 ❖ 3.区域经济发展的指挥中心 ❖ 4.区域经济发展的调节中枢 ❖ 5.区域经济发展的服务中心
Thank you
Company Logo
二、举例 郑州VS开封
郑州——河南省省会,地处中华腹地,九州之中,中原地区都会,中国建城
区面积和建城区人口第十三大城市。全市总面积7446.2平方公里,人口 862.65万人。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故里,商朝都邑, 今河南省政治、经济、教育、科研、文化中心。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 市和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
❖ 城市功能对接---突出城市特点,实现郑汴两市功能互补。 ❖ 城区对接---加快郑汴城际交通建设,在郑汴之间形成以两条高速公路,一条一级
快速公路,一条城市道路以及陇海铁路为基本骨架的便利快捷的交通通道.

2024年注册城乡规划师之城乡规划原理冲刺题

2024年注册城乡规划师之城乡规划原理冲刺题

2024年注册城乡规划师之城乡规划原理冲刺题单选题(共200题)1、下列哪项工作难以体现城市规划政策性?()A.划定城市空间管制区B.规定各地块土地使用性质C.确定居住区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规模和标准D.确定城市总体布局形态【答案】 D2、禁止开发区是指()。

A.市域发展方向上生态敏感度低城市发展急需空间B.自然保护区外围协调区、文物古迹保护区外围协调区C.生态敏感度高、关系区域生态安全空间D.农业开敞空间和未来战略储备空间【答案】 C3、下列关于居住区配套设施表述,错误是( )。

A.中学不属于居住小区配套设施B.依据千人指标配建相应设施C.居住小区配套设施都需要考虑合理服务半径D.城市中心区域公共设施较多,但不能代替居住开发项目相应配套设施【答案】 A4、铁路的会让站、越行站是铁路正线上的分界点,间距约()km,主要进行铁路运行的技术作业,场站布置不一定要与居民点结合。

A.8~12B.2~8C.1~2.7D.20~40【答案】 A5、下列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表述,错误是()。

A.对于格局和风貌完整名城,要进行整体保护B.对于格局和风貌犹存名城,除保护文物古迹、历史文化街区外,要对尚存古城格局和风貌采取综合保护措施C.对于整体格局和风貌不存在但是还保存有若干历史文化街区名城,要用这些局部地段来反映城市文化延续和文化特色,用它来代表古城传统风貌D.对于难以找到一些历史文化街区少数名城,要结合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在周边复建一些古建筑,保持和延续历史地段完整性和整体风貌【答案】 D6、城镇体系规划强制性内容中,涉及相邻城市、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布局不包括()。

A.取水口B.污水排放口C.垃圾处理厂D.历史保护区规划【答案】 D7、下列关于风景名胜区规划表述,错误是()。

A.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国家风景名胜区管理体系B.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要对风景名胜资源保护做出强制性规定,对资源合理利用做出引导和控制性规定C.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建设主管部门组织编制D.省级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组织编制【答案】 D8、“隔离工业”污染极其严重,一般布置在远离城市独立地段上,这类工业指()。

新结构区域经济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南昌大学

新结构区域经济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南昌大学

绪论单元测试1.新结构区域经济学由南昌大学经管学院与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合作形成。

A:错B:对答案:B第一章测试1.区域的类型有三种:匀质区、结节区、规划区A:对B:错答案:A2.空间地理学的三大性质A:异质性B:关联性C:相同性D:替代性答案:ABD3.在新结构经济学中,什么是分析经济发展的起点A:产业结构B:技术进步C:比较优势D:禀赋特征答案:D4.新结构经济学主张以发达国家为标杆,发展中国家缺什么补什么A:对B:错答案:B5.极化区,一般由运动、网络、节点、等级体系和表面五个基本要素组成A:对B:错答案:A6.区域经济具有哪些性质A:关联性B:相对独立性C:整体性D:空间差异性答案:ABCD第二章测试1.下面哪一项不属于区域科学的三个领域A:区域管理学B:产业经济学C:空间经济学D:区域经济学答案:B2.空间经济学采用的研究方法是静态均衡分析A:对B:错答案:B3.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式结合点是一个经济体在每个时点的什么禀赋及其结构A:技术B:自然C:资本D:要素答案:D4.新结构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和西方范式结合的产物A:错B:对答案:B5.区域经济学起源于哪个国家A:美国B:日本C:中国D:德国答案:D6.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是什么?A:产品和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B: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C:空间溢出机制D:生产的不完全可分性答案:ABD第三章测试1.区位理论的鼻祖是谁A:杜能B:克里斯泰勒C:韦伯答案:A2.杜能从区位地租出发,得出农产品种类围绕市场呈环带状分布理论化模式A:对B:错答案:A3.次优决策指成本最低、受益最多、市场份额最大化的决策A:错B:对答案:A4.廖什认为最佳区位在费用最小点,或者收入最大点A:错B:对答案:A5.新经济地理学的三大理论假说A:不完全竞争B:收益递增C:运输成本答案:ABC6.中心外围模型的基本特征A:差异性B:不平等性C:整体性答案:ABC第四章测试1.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A:对B:错答案:A2.在索洛模型中,对经济总体的增长贡献被设定为由哪三者组成A:劳动B:技术进步C:自然资源D:资本答案:ABD3.鲍莫尔法则驱动的产业结构变迁关键的假设是每个生产部门的技术进步速度是有差异的A:对答案:A4.阿罗模型(干中学)用技术的外部性解释经济增长。

论城市发展与区域的关系

论城市发展与区域的关系

论城市发展与区域的关系摘要城市发展时刻也离不开区域的支持,区域条件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区域的中心。

在城市研究中不能就城市论城市。

要树立区域整体观念和全球观念,注重区域内城镇的合理分工和专业化协作,特别要加强经济发达地区和行政区交接地带建设的综合协调,以避免重复建设,实现区域总体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城市发展腹地区域观点区域基础世界城市网络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城市作为人类各种活动的集聚场所,通过人流,物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于外围区域发生多种联系,通过对外围腹地的吸引作用和辐射作用,成为区域的中心。

外围区域则通过提供农产品。

劳动力。

商品市场、土地资源等而成为城市发展的依托。

因此,可以说,城市与区域相互依存,城市借区域而立,区域依城市而兴。

目前,我国正进入城市加速发展的阶段,城市发展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均与对城市和区域的相互关系认识不清有关。

因而,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研究需要研究城市以外更大的区域问题。

需要澄清模糊的认识,弄清城市与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1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城市有许多职能,可分为一般职能和特殊职能,也可以认为基本职能和非基本职能,具体地说有管理、经济、政治、文化、商贸、信息服务等职能。

但城市最重要的特征还有人口和非农产业的聚集。

由于城市经济是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的集聚型经济,其生产效率明显高于农村经济。

其原因有二:一是由于生产技术的不断革新,引起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

现代中心城市已经成为区域生产力最高水平的代表,特别市在组织社会经济、创新、信息交流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有许多资料表明。

在我国,大城市的经济效益,一般高于中心城市,中心城市高于农村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何总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

城市还是区域的商贸流通中心和交通中心。

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必然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起主导和推动作用。

城市还是各种政治和管理机构的集中地,是区域的政治中心。

中心外围理论

中心外围理论
通过改进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垄断竞争模型,采用 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形式构造了一个两区域的模型。模型中有两类产 品:一类是农业产品,由不变报酬的农业部门生产;另一类是制造品, 由分布在两个区域内的报酬递增的工业部门生产。 • 两个区域的经济最终会内生形成以工业化的区域为中心、农业化的区 域为外围的中心—外围构架;中心—外围的形成取决于运输成本、规 模经济以及制造业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贸易的产生并不完全源于比 较优势的存在,更在于规模经济产生的报酬递增。
中心--外围理论的基本内容
• 新经济地理学学派的“中心—外围”理论 新经济地理学学派的“中心—外围”
• 克鲁格曼认为行业地理集中主要受三种效应驱动:一是市场准入效应, 二是生活成本效应,三是市场挤出效应。 • 前两种效应的合力形成聚集力,它有利于厂商和消费者在地理上的集 中,并且相互促进;后一种效应则形成离心力,促使厂商在地理上的 扩散。 • 新经济地理学最重要的基石和假定是任何制造业产品都具有运输成本。 这一运输成本是广义的,它包括看得见的运输网络形成的有形运输成 本,也包括地方保护引起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即经济一体化的反义)。
中心--外围理论的基本内容
• 弗里德曼的中心 外围理论的基本内容 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的基本内容
• (3)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具有阶段性。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具有阶段性。 •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变化历经前工业化阶段、农业社会阶段、工业化 阶段、后工业化阶段四个阶段。 • 成功的经济增长过程中,上下过渡区、中心区和资源前沿区可实现完 全的空间经济一体化。
引自《中国城市体系的“中心--外围模式”》
相关案例
• 郑州与武汉 • 2008年郑州将汽车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产业确立为三 大战略支撑产业,成为重点发展的产业。 • 武汉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工业、商业城市,也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工业城 市,拥有钢铁、汽车、光电子、化工、冶金、纺织、造船、制造、医 药等完整的工业体系。 • 在”中部崛起“的大背景下,郑州市和武汉市由于先天优厚的区位优 势,较好的经济基础, 成为中部城市竞争最厉害的对手。

建设中原城市群南阳副中心城市的思考与建议

建设中原城市群南阳副中心城市的思考与建议

随着空港崛起、高铁开通,南阳正式跨入航空和高铁时代,南阳综合交通枢纽的战略优势逐步显现,加上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汉江生态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中原城市群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再加上北京与南水北调源头南阳对口支援的机制,南阳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未来“十四五”规划,河南省应支持南阳补短板、扩优势、强集群、树特色、创品牌,加快构建中原城市群南阳副中心城市和都市圈,打造国家级高端产业基地,加速融入全球高端产业链,加速对接周边国家中心城市,融入周边城市群,实现一体化互动发展,加快南阳崛起,再造南阳辉煌。

打造副中心城市,塑造崛起龙头南阳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西汉时为全国五大都会之一,东汉时曾作为陪都为全国第二大城市,汉末时期城市人口约240万,一跃成为全国第一大城市,是全国冶铁中心,还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南阳能否再现历史辉煌,这是我们需要回答的时代之问。

南阳户籍总人口1188.47万,常驻人口1006.87万,是全国仅有的13个常驻人口超1000万的城市,也是河南省面积最大和人口最多的城市。

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建设中原城市群南阳副中心城市的思考与建议刘战国改革开放以来,南阳人民克服交通闭塞的固有缺陷,上下求索,在部分行业领域创造了令人刮目相看的骄人业绩,造就了天翻地覆的新变化。

同时,南阳也错失过许多发展良机,令人扼腕痛惜。

近年来,我国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以中心城市为龙头的城市群快速崛起,空间上极化现象日趋凸显,沿海地区的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和增长极。

中西部地区的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圈、成渝城市群、西安城市群等进入国家级城市群行列,成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

南阳地处郑州、武汉、西安、重庆等四大国家中心城市之间,处在周边四大城市群的边缘地带。

长期以来,在城市群“极化”规律作用下,南阳的高端生产要素持续外流,特别是人才持续外流,优秀企业纷纷外迁,南阳“边缘化”现象是不争的事实,与比邻的湖北省襄阳副中心和宜昌副中心相比,与周边的洛阳副中心横向对比,南阳经济整体塌陷趋势明显。

中心外围理论

中心外围理论
阶段、后工业化阶段四个阶段. • 成功的经济增长过程中,上下过渡区、中心区和资源前沿区可实现完全
的空间经济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化.
中心--外围理论的基本内容
• 新经济地理学学派的中心—外围理论
• 克鲁格曼认为两个对称的区域会分别发展成为核心和周边区域,从而揭 示了经济地理聚集的内在运行机制.
• 克鲁格曼在模型中指出有两种力量决定着经济行为和经济要素在空间 上是收敛还是扩散:向心力centrepetal force以及离心力centrefugal force.向心力使得经济活动和经济要素在空间的分布反映在产业层面 上就是产业集聚.
中心--外围理论的外延
• 城乡边缘区的特征:
• ① 空间的不连续性,成长的盲目性和自发性. • ② 人口向非农大规模快速过渡,城市与乡村景观转变快速. • ③ 空间范围受多种因素影响,以经济影响为主,抗干扰能力弱. • ④ 组成和影响因素复杂,包括人口结构、经济成分、产业结构、生态
环境以及城市建设和管理等.
• 新经济地理学最重要的基石和假定是任何制造业产品都具有运输成本. 这一运输成本是广义的,它包括看得见的运输网络形成的有形运输成本, 也包括地方保护引起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即经济一体化的反义.
中心--外围理论的基本内容
• 新经济地理学学派的中心—外围理论
• 下图总结了克鲁格曼关于产业集群的过程机制.
中心--外围理论的外延
相关案例
• 郑州与洛阳
• 郑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柳身说:郑州是中原崛起的龙头城市,洛阳是中原 城市群的重要城市,都有着极强的辐射和带动功能.两个城市,一个是郑洛城市 工业走廊的东支点,一个是西支点,这种‘强强组合’阵容,在国内业已出现的 工业走廊中,是很少见的.

边缘区中心城市崛起的理论依据与实现对策

边缘区中心城市崛起的理论依据与实现对策

边缘区中心城市崛起的理论依据与实现对策中心城市具有强大辐射力,其发展崛起是经济落后的边缘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本文在鉴定边缘区中心城市涵义的基础上,分析了边缘区中心城市崛起的理论依据,提出了边缘区中心城市崛起的对策。

关键词:边缘区中心城市涵义理论依据崛起对策经济边缘区中心城市的涵义经济增长在地理空间上的非均衡性,导致经济空间分化成核心和边缘,形成核心-边缘结构系统。

根据区域尺度的不同,可将核心-边缘结构系统分为不同的层次:区域内局部地区之间、区域之间和国家之间。

低层次核心-边缘结构系统属于高层次核心-边缘结构系统的边缘,即边缘存在核心,核心中也存在边缘,核心与边缘是相对的。

边缘区中心城市是低层次的核心-边缘结构系统的核心,又是高层次核心-边缘结构系统的边缘。

边缘区中心城市受上一级中心地的支配和影响,但对下一级中心地而言却是占优势地位。

边缘区中心城市受核心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影响显著,只有融入核心主动接受扩散才能获得快速发展。

边缘区中心城市是一定区域内的中心城市,是区域城市体系中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上受全国性中心城市甚至国际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向下承担着组织、带动中小城市和整个腹地经济发展的功能。

如果将中心城市划分为全国性的、地区性的和地方性的三个层次的话,边缘区中心城市属于地区性或地方性中心城市,一般是省会城市或影响力较强的地级城市。

从规模上看,经济边缘区中心城市属于中等城市,具备了特大城市的集聚功能和辐射功能优点,也具备小城市与腹地联系密切的优点,同时又克服了特大城市拥挤的城市病和小城市低效率的城市病。

一个核心区往往对应着多个边缘区中心城市,它们在规模和经济势力上相差较大,边缘区的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及城市自身的区位条件、竞争优势决定了边缘区中心城市未来的发展潜力和发展速度。

边缘区中心城市崛起的理论依据(一)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理论弗里德曼在区域极化理论和依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核心-边缘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理论,认为区域发展在经历前工业化、工业化初期、工业化成熟期和后工业化的过程中,在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作用下区域将由互不关联、孤立发展,变为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又由极不平衡发展为相互关联而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

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81_真题-无答案

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81_真题-无答案

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81(总分120,考试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1. 行政复议机关收到行政复议申请后,应当在( )内进行审查。

A. 5日内B. 7日内C. 10日内D. 15日内2. 建设用地使用权人是否有权对土地进行抵押( )。

A. 在任何情况下都无权B. 有权,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C. 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权D. 有权,但是需要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3.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行政权特点的是( )。

A. 强制性B. 优益性C. 参与性D. 自由裁量性4. 在历史风貌保护区和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建筑保护单位的周围,有一定的环境控制的要求,( )会引起建筑过高、体积过大;对环境造成破坏。

A. 建筑容积率过高B. 建筑容积率过低C. 建筑密度过高D. 建筑密度过低5. 下列各项中,属于行政合理性原则具体内容的是( )。

A. 行政委托必须有法律依据B. 行政行为必须基于正当考虑基础上作出C. 行政职权必须基于法律的授予才能存在D. 行政主体必须依据法律行使行政职权6. 在临时用地上建设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按规划法规定是( )的。

A. 允许B. 禁止C. 可以D. 视具体情况决定7. ( )部门全面负责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规划和建设。

A. 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B. 风景名胜区所在地市人民政府C. 风景名胜区依法设立的人民政府D. 风景名胜区所在地旅游部门8. 城市交通集散广场的用地总面积,可按城市规划人口每人( )计算。

A. 0.07~0.10m2B. 0.09~0.12m2C. 0.1~0.2m2D. 0.15~0.25m29. 行政合法性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不仅应遵循( ),还要遵循( )。

A. 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B. 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C. 宪法、法律,行政规章、自治条例、单行条例D. 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自治条例,单行条例10. 20世纪90年代的城市规划立法,以( )为核心,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特点。

张松:不同小城镇发展战略重点

张松:不同小城镇发展战略重点

小城镇规划与建设管理期末论文《不同小城镇发展战略重点比较》学校: 山东师范大学学院: 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2007级姓名:张松学号:200714060146指导老师:李颖学期: 2009-2010学期时间:2010年6月26日不同类型小城镇发展战略重点比较山东师范大学 2007级张松 200714060146【摘要】:基于自然、经济、现代化水平的不同,将我国小城镇划分为六大地区、五种类型。

论文从小城镇发展动力机制内涵和经济发展主要模式的理论研究着手,提出我国小城镇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重点研究了我国在从温饱型向全面小康型社会转型时期的六大地区不同类型小城镇发展的动力与机制,以及不同小城镇发展战略重点。

【关键词】: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小城镇动力机制发展战略重点一、基于小城镇发展研究的区域和类型分类1.1不同地区的小城镇划分由于自然、经济和现代化水平等条件的不同,我国小城镇表现为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的特征。

综合我国自然地理和经济区域为基础及各地区现代化水平的划分,根据小城镇的空间分布特点及推动其发展的动力机制条件,研究将全国的小城镇分为东北、东部沿海、中部、西北、西南、华北等六个区域。

1.2不同类型的小城镇划分由于自然、区位、经济、社会等条件的不同,各个小城镇表现为不同的职能特征类型。

总体而言,小城镇可以按照自然地理特征、职能定位、空间形态及发展模式等多个方面进行分类。

小城镇动力机制研究的重点在小城镇的职能上,并根据小城镇职能及发展的经济动力模式,把小城镇分为五类。

主要有:综合型小城镇,社会实体型小城镇、经济实体型小城镇、物资流通型小城镇、其他类型小城镇。

二、小城镇发展动力机制内涵2.1小城镇发展动力解析■小城镇发展动力三个基本因素小城镇发展的动力因素可分解为三个基本因素:资源、区位、政策。

小城镇的发展都可以表现为这三个因素中的某个或某儿个的作用,不同的因素组合或比例配置形成了形式各异的发展模式或“特色经济”。

2021年注册城乡规划师《城乡规划原理》考试真题试卷(含答案)

2021年注册城乡规划师《城乡规划原理》考试真题试卷(含答案)

2021年注册城乡规划师《城乡规划原理》考试真题试卷(含答案)单选题(总共80题)1.编制近期建设规划,必须坚持以()为指导。

A、可持续发展战略B、科学发展观C、经济社会协调发展D、计划发展方针答案:B解析:编制近期建设规划,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掌握编制近期建设规划必须遵循的原则。

2.按居民工作、居住、游憩等活动的特点,形成城市的()。

A、生活居住区B、工业区C、公共活动中心体系D、道路交通体系答案:C3.()是城市地段内根据用地细部安排所产生的交通需求而划定的道路,应在详细规划中安排,在城市的局部地段可能成网,而在城市组团和整个城区中不可能成网。

A、快速路网B、城市主干路网C、城市次干路网D、城市支路答案:D4.我国最小的一级农村地区的基层组织为()。

A、村B、行政村C、乡D、镇答案:B解析:在我国,除了建制市以外的城市聚落都称之为镇,其中具有一定人口规模,人口和劳动力结构、产业结构达到一定要求,基础设施达到一定水平,并被省(直辖市、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设置的镇为建制镇,其余为集镇。

镇和乡的下级单位是行政村,行政村可以是一个村落,也可以包括多个村落或自然聚落。

行政村是我国最小的一级农村地区的基层组织。

5.下列不是镇域镇村体系规划主要内容的是()。

A、调查镇区和村庄的现状,分析其资源和环境等发展条件,预测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前景以及劳力和人口的流向趋势B、落实镇区规划人口规模,划定镇区用地规划发展的控制范围C、根据产业发展和生活提高的要求,确定中心村和基层村,结合村民意愿,提出村庄的建设调整设想??D、确定镇区性质、职能及规模,明确镇区建设用地标准与规划区范围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核的是镇域镇村体系规划主要内容。

包括:调查镇区和村庄的现状,分析其资源和环境等发展条件,预测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前景以及劳力和人口的流向趋势;落实镇区规划人口规模,划定镇区用地规划发展的控制范围;根据产业发展和生活提高的要求,确定中心村和基层村,结合村民意愿,提出村庄的建设调整设想;确定镇域内主要道路交通,公用工程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生态环境、历史文化保护、防灾减灾防疫系统。

关于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思考和对策

关于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思考和对策

Service Economy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在城市经济发展方面也有深刻体现。

以2020年底房产中介发布的楼市报告为例,北方除北京外的其余城市房价同比全体失守,甚至大幅下调。

房价作为国计民生的风向标,反映一个城市的经济总量、人口规模及发展程度。

一般来说,南方城市经济规模及质态优于北方,东部沿海显著超越中西部。

具体到同一省份来说,所辖地级市也有差异,有的还表现得相当突出。

比如,郑州作为河南集全省之力打造的省会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但在广东省内,深圳可以凭借多年沿海开放城市的独特定位与优势积累,与省会广州形成并驾齐驱之势。

1 对我国城市经济失衡现状的认识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失衡是老生常谈的话题。

近年来随着户籍制度的放开,基本实现居住、迁徙、求学、工作自由的公民,更能深切感知城市发展程度的差异,并引发一定的思考。

(1)立足国际视野横向来看,城市发展失衡事实上是普遍现象。

以国土面积较中国略小的美国来说,立国之初即已成型的东部沿海城市较为发达,而西部城市相对落后。

地多人少的加拿大只有数个城市可圈可点。

从发展中国家印度、巴西来看,综合情况较好的城市基本归于首都。

若说第一“大”国俄罗斯,只有位居欧洲的城市发展程度相对较高。

(2)基于国内历史纵向剖析,城市发展存在复杂的运行机理。

我们面对的城市失衡,正是经过长期优劣势积累、沉淀、扩充与变动之后的自然演进结果。

如北京市,在古代地位或许并不十分显赫,但从大一统王朝元朝定为首都起,经过六百余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全球重要性城市。

(3)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失衡虽是正常现象,但隐藏着不容忽视的风险因素,不可听之任之。

中国文化悠久,绝大多数城市有着繁复的历史沿革和清晰的发展脉络,新设立城市频率低,数量少。

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气质,基础强弱不一、发展速度不均衡、一定阶段面貌各异是必然结果,但城市差距不断扩大将削弱社会公平正义,引发矛盾冲突,甚至给国内外不法分子挑动事端提供可乘之机。

2023年注册城乡规划师之城乡规划原理综合检测试卷B卷含答案

2023年注册城乡规划师之城乡规划原理综合检测试卷B卷含答案

2023年注册城乡规划师之城乡规划原理综合检测试卷B卷含答案单选题(共50题)1、综合规划方法论的理论基础是系统思想及其方法论,也就是认为,任何一种存在都是由彼此相关的各种要素所组成的系统,每一种要素都按照一定的( )而组织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有结构的有机统一体。

A.排序性B.联系性C.规律性D.层次性【答案】 B2、关于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说法,正确是()。

A.竖向规划应与用地划分及建筑布局分开进行B.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多采用简单设计等高线法C.首先要配合利用地形,而不应把改造地形、土地平整看做是主要方式D.纵横断面法则常用于场地平整、土石方调配以及场地环境设计中【答案】 C3、关于组团式城市总体布局表述中,不准确是( )。

A.组团与组团之间应有两条及以上城市干路相连B.组团与组团之间应有河流、山体等自然地形分隔C.每个组团内应有相应数量就业岗位D.每个组团内道路网应尽量自成系统4、现代城市规划形成基础是( )A.将各种预计作为居住、工作、游憩不同地区,在位置和面积方面,做一个平衡布置,同时建立一个联系三者交通网B.对理想社会组织结构等方面改革改变当时不合理社会,并描述理想中建筑、社区和城市规划C.由于工业生产方式改进和交通技术发展,吸引农村人口向城市不断集中D.在解决工业城市所面临问题基础上,综合了各类思想和实践后逐步形成【答案】 D5、城市总体布局模式是对不同( )概括表述。

A.城市性质B.城市地理环境C.城市规模D.城市形态【答案】 D6、社会利益涉及多方面,就城市规划作用而言,主要是指( )。

A.实现空间管制,保障公共安全,保护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建构高质量、有序、可持续发展框架和行动纲领B.通过预先协调,提供了未来发展确定性,使任何开发建设行为都能确知周边未来发展情况C.由土地和空间使用所产生社会利益之间协调D.通过开发控制来保证新建设而不会对周边土地使用造成利益损害,从而维护了社会公平7、下列关于邻里单位理论表述,错误是(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心还是外围——新时期区域中心城市空间发展重点的思考徐超平摘要:近几年,一些区域中心城市正在将空间发展重点从外围新城转移到中心城区。

本文分析了这种空间转移趋势的动因,并结合国内经济社会特征和国外经验,对新时期区域中心城市空间发展重点进行了探讨,认为只强调中心城区发展的空间战略的时机还不成熟,中心城区的产业升级还必须依赖于外围新城的充分发展,因此,内外兼顾、互有重点的空间发展策略才是区域中心城市目前的选择。

关键词:区域中心城市中心外围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some regional central cities were transforming their development emphasis from periphery to center.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reason of this trend, and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emphasis of the regional central cities during this period, based of domestic socio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and foreign lessons. Finally,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focusing on center is not appropriate to the regional central city, both periphery and center are important. The strategy giving balance between them is the optimal choice for the regional central city.Keyword: regional central city center periphery1 前言自2000年以来,中国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

在此背景下,一些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规划在空间上采用注重外围的发展战略,即试图在现有中心城区外围构筑反磁力新城,以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第一,疏解中心城区的功能和人口,创造更多承纳外来人口的空间;第二,形成第二个城市中心,分担更综合的区域职能;第三,为所在区域建立一个合作的平台。

如2000年的广州城市发展战略,在提出“北抑南拓东移西调”八字方针基础上,提议在番禺南沙建设一个250万人口的新广州, 形成未来珠三角地区新的区域服务中心;2001宁波市城市发展战略中提议东拓西扩、北工南居的八字方针,培育城市副中心(余姚—慈溪地区), 构筑特大城市框架;2001杭州城市发展战略提出 “跨江沿江、双心双轴”构筑区域大城市发展框架,等等(王凯,2002)。

但是近几年,形势却发生了变化。

一些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空间发展重点在新的总体规划和发展战略中,都显示出从外围向中心转移的趋势。

新一轮的北京市总体规划提出围绕中心城区(850万人),结合区县发展11个新城,虽然新城人口约570万人,但分散在11个新城中,最大的三个新城通州、顺义和亦庄规模只有70-90万人左右,多数新城以产业为主要职能;2006年广州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中调”战略,将中心城区的发展提到战略高度,在《广州2020:城市总体发展战略》初步方案中提出在中心城区外围,结合区县建设10个新城,职能大都以产业为主,规模最大的大学新城才40万人;武汉最新的总规纲要草案(2005-2020)提出围绕中心城区(415万人)布局6大新城组群,都以产业职能为主,其中规模最大的新城组群为西部新城组群,规划人口108万,由5个新城(结合区县设置)组成,平均规模20万人。

总的来看,这些规划虽然在外围设置数目众多的新城,但人口规模和产业级别都与中心城区有巨大的差距,与以前的卫星城规划颇为相似,和上一轮战略提出的反磁力新城已经不是一个概念。

这些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的空间发展重点放在了中心(中心城区),而不是外围(新城)。

鉴于城市空间发展重点的选择对区域性中心城市具有重大影响,本文试图对当前这种趋势的动因进行分析,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和产业升级需求对当前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空间发展重点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建议。

2 从外围回到中心的动因2.1 对外围发展战略的反思从外围回到中心的主要原因之一来于理论界对外围新城发展战略的反思。

通过对国外新城建设的分析,有学者指出建设新城是否能够分担中心城区职能、疏解城区人口压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的发展阶段。

只有当离中心城区较远的远郊区开始成为都市区人口的主要聚集区域,人口的离心迁移趋势超过中心城区的向心吸引力时,规划建设的新城才能够顺应人们的需求,较好地分散中心城区的职能和人口压力(王宏远,樊杰2007)。

而在中国,由于大量现代金融、商业和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城市中心区依然是居民居住的重要目的地。

如北京的问卷调查显示,市民最理想的集聚地区依然是城市中心区(张文忠,等,2005)。

虽然北京、上海、沈阳等大城市也出现了城市中心区人口向郊区迁移的现象(周一星,1996), 但这种郊区化主要还是以政府政策为导向,结合旧城改造、退二进三(1980年代)和经济适用房项目建设(1990年代)所进行的,工薪阶层的被动的、有组织的郊迁在中国郊区化中占很大比重,这与西方国家郊区化过程中,富裕阶层自发的、主动的外迁具有本质不同。

总的来说,在大多数中国城市,人口的离心迁移趋势未超过中心城区的向心吸引力,城市发展阶段不适合建设反磁力新城。

此外,国外的可持续发展和紧凑城市的理念也逐渐盛行。

在对45个特大城市环境因素进行测算后,发现仅有两个城市,即上海和武汉的人口密度超出临界值(陈海燕,贾倍思,2005)。

中国大多数城市都还有很大的潜力,应该推动“紧凑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方面的应用,将新的城市移民合理地融入现有的城市空间、社会和经济环境中,而不是在郊外或者新城地区为其另辟新地。

学术界对外围发展战略反思,为区域中心城市空间发展重点从外围(新城)转向了中心(中心城区)提供了理论引导。

2.2 土地的紧缩政策的压力从外围发展战略的实践上来看,不仅是区域性中心城市采用了这种模式,不少中小城市也采用了这种模式,风靡全国的外围发展战略逐渐演变为一场无序的城市空间扩张。

根据2005年统计,在我国对城市外围开发区整顿前,各类开发区6866个,规划用地面积3.86万km2,而全国所有城市的建成区面积只有2.4 万km2,即外围开发区的面积几乎是全国所有城市的建成区面积的1.5倍[6]。

这种空间扩张是极为粗放的,但更为重要的是,城镇用地盲目扩张带来的耕地流失。

根据我国政府统计,十五期间由于城市用地扩张带来的耕地流失占到我国全部耕地流失总量的18.52%,是造成农业和生态用地流失的第二位重要因素。

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以不到世界10% 的耕地养活21%世界人口的国家来说是十分严峻的。

因此,众多的学者对此表示担忧,如不加以控制,中国当前这种城市高速扩张,不但将影响中国粮食自给自足的能力,还将对世界未来的粮食安全造成威胁。

客观地说,这种趋势并不完全是区域中心城市的扩张所造成的,多数中小城市、乃至乡镇的无序扩张是主要原因。

在2005年的开发区整顿中,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一般只有区域中心城市才有资格设立)的总面积10201.58 km2,只占到全国开发区总面积的1/3[6]。

但耕地的减少,促使中央加大了土地的控制力度,强调要以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来控制城市用地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空间扩张也受到影响。

因此土地紧缩政策是区域中心城市发展重点从外围回到中心的重要原因。

3 中心战略实施的时机不成熟上述对区域中心城市将空间发展重点由外围转向中心的动因进行了分析,似乎这一趋势既有理论引导,又是对现实压力的一种回应。

但是通过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我们发现当前采用中心发展战略的时机还未成熟。

3.1 脱离产业发展的真实需求就空间发展重点而言,中国部分区域中心城市采用的中心发展战略与当前欧美大规模的城市复兴相似,都是将开发重点放在中心城区。

但是欧美的中心发展策略是与他们的经济产业结构发展紧密相连的。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创意产业逐渐成为欧洲和北美产业经济发展的新支柱,英国贸工部的数据显示2001年创意产业为英国带来了1125亿英镑的年收入,创造了123 万个就业机会,实现出口额103 亿英镑[7]。

这些产业主要包括设计、建筑、电影、广告、音乐、表演艺术、媒体、时装、出版、软件、动漫等诸多行业。

在未来五十年,最成功的城市将是那些能够给予这些创意产业充分发展空间的城市(John Montgomery,2007)。

而这些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具有新旧建筑混合、人性尺度、功能混合等传统特质的空间,而这些空间是外围郊区无法提供的,因此中心城区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重点。

因此,欧美采用的大规模的城市中心区复兴是为其支柱产业的发展提供空间支撑。

但中国的产业发展却不同与欧美,创意产业在中国的发展还很薄弱,即便在最发达的城市上海,截至2006 年底,全市创意产业产值550 亿元,仅占全市GDP 总量的6 % [9]。

依据中国产业发展特征,目前产业发展重点是大力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而不是后工业化时期的创意产业(吴敬琏,2005)。

所谓生产性服务业指为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服务的商务、金融、会计、广告,设计、法律等服务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又取决于城市所在区域现代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大规模发展和提升。

而这些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往往需要较低的启动资金,如低地价、低厂房建设投资,因此更倾向于迁入外围的新区(张庭伟,1997)。

因此,就目前中国的产业发展的趋势来看,只关注中心城区的发展策略还无法为产业的发展和提升提供空间载体。

3.2 公众参与制度还不完善中心城区是城市中最复杂和最敏感的区域。

从欧美的发展经验来看,大规模的中心发展战略必须有成熟的公众参与制度为基础,才能得以成功实施。

上世纪50 和60年代欧美中心城区大规模城市更新和更早的美化运动都是由于缺乏公众参与,从而对原有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肌理造成极大的破坏。

随着上个世纪60 年代末期西方国家出现的草根阶层和社会运动(如女权运动、社区运动),人文主义开始广泛兴起,强调人文环境保护、强调社会参与的思潮在城市发展的各个领域得到重视。

在这样的背景下,欧美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制度得以发展与成熟。

在西方,公众参与已经不是个人层次的参与,而是以非政府组织为公众代表的参与,这种参与往往使开发商和主管部门不得不认真对待公众的意见。

非政府组织的实力越大,公众参与的成效也越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