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方案(终极版)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规划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规划一、本专业人才需求与职业岗位分析随着全球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科技革命进程的加快,人类社会逐步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
在全社会范围内培养一支既懂管理科学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专业化、正规化的企业信息管理人才队伍已是当务之急。
国家人事部也发布的《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接收及2006年需求情况调查分析》,计算机科学与应用类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名列第二位。
由此可见不仅信息产业需要大量的IT人才,其它行业也使 IT 人才需求不断增加。
随着IT技术在通信、医疗、游戏、教育等各行业的应用,软件、硬件、网络、信息管理类的需求都保持了上升走势。
本专业属于中职教育工科类别的技术性专业,培养具有面向企事业单位,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熟悉RFID系统应用,熟悉计算机软硬件维护,熟练掌握至少一种软件开发工具,能够参与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施以及承担日常维护、管理工作,掌握综合布线及组网技术,能承担网络工程组建及信息安全控制,掌握多媒体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够从事多媒体制作、网页制作、二维动画制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方向为:1、信息系统开发:从事企事业单位中小型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设计、编码、调试及维护工作。
2、计算机系统、网络系统管理:从事计算机办公自动化管理、计算机软硬件组装与维护及销售、计算机局域网络组建与管理、数据库系统维护与管理、企业网站安全与管理工作。
3、智能楼宇系统应用开发:从事社区智能楼宇系统应用项目开发工作。
4、网页设计、平面设计、多媒体素材制作从事网页设计、flash动画设计工作,从事广告、装潢设计、多媒体素材制作。
二、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计划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的主要专业之一。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主要从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与研究,教学与科研梯队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
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分析学校原有计算机专业教师的现状,师资队伍建设将以巩固提高现有教师队伍为主、引进高水平人才为辅的策略。
计算机应用优质专业建设方案
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方案一、建设背景信息技术专业部始建于2002年,其中计算机应用专业2006年被认定为朝阳市“市级骨干专业”,2019年被辽宁省教育厅列为辽宁省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
本专业现有在校学生273人,近三年来年均招生人数约91人,累计培养合格毕业生2000余人,学生双证率达100%,就业率达98%,对口就业率95%以上。
社会对中等职业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缺口巨大,具有较好的发展空间。
目前中职计算机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为计算机维修与维护、办公应用、平面设计、CAD制图、动画制作、信息管理、网络及应用、界面设计、电子竞技、自媒体制作等,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应用性和服务性领域。
随着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本地企业行业的信息化需求增加,这需要大量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
从朝阳市人才市场反馈的信息,计算机类人才一直是高居榜首的紧缺人才。
第三产业的电子竞技、自媒体等新型行业的出现为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二、建设基础结合信息产业发展的现状,面向计算机应用与服务行业,我部开设的主要专业有:计算机应用、计算机平面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竞技专业、自媒体技术等。
其中计算机应用专业与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校联合办学,实行“3+2”的联合办学模式,学生入学后前三年在我校就读,后二年在高职学校就读,毕业后取得大专学历。
通过专业教师全员培训,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选派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引进新教师、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管理专家担任兼职教师等措施,专业部组建了由2名专业带头人、2名骨干教师、26名“双师”型教师及12名行业专家的教师团队。
学校长期以来不断加大计算机专业硬件设施的建设,建有校园宽带网络、校园广播系统和无线WLAN覆盖整个校园,建有计算机动漫机房、平面设计综合实训室、网络搭建实训室、自媒体设计实训室、电子竞技实训室、办公自动化实训室、硬件组装维护实训室等10个实验(训)室,整个专业的实训课程都能在计算机实训室进行教学,实验开出率达到90%以上,基本满足了专业教学、实训及职业技能工种培训和鉴定的要求。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规划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规划一、本专业人才需求与职业岗位分析随着全球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科技革命进程的加快,人类社会逐步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
在全社会范围内培养一支既懂管理科学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专业化、正规化的企业信息管理人才队伍已是当务之急。
国家人事部也发布的《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接收及年需求情况调查分析》,计算机科学与应用类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名列第二位。
由此可见不仅信息产业需要大量的人才,其它行业也使人才需求不断增加。
随着技术在通信、医疗、游戏、教育等各行业的应用,软件、硬件、网络、信息管理类的需求都保持了上升走势。
本专业属于中职教育工科类别的技术性专业,培养具有面向企事业单位,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熟悉系统应用,熟悉计算机软硬件维护,熟练掌握至少一种软件开发工具,能够参与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施以及承担日常维护、管理工作,掌握综合布线及组网技术,能承担网络工程组建及信息安全控制,掌握多媒体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够从事多媒体制作、网页制作、二维动画制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方向为:、信息系统开发:从事企事业单位中小型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设计、编码、调试及维护工作。
、计算机系统、网络系统管理:从事计算机办公自动化管理、计算机软硬件组装与维护及销售、计算机局域网络组建与管理、数据库系统维护与管理、企业网站安全与管理工作。
、智能楼宇系统应用开发:从事社区智能楼宇系统应用项目开发工作。
、网页设计、平面设计、多媒体素材制作从事网页设计、动画设计工作,从事广告、装潢设计、多媒体素材制作。
二、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计划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的主要专业之一。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主要从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相关课程的教案与研究,教案与科研梯队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
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分析学校原有计算机专业教师的现状,师资队伍建设将以巩固提高现有教师队伍为主、引进高水平人才为辅的策略。
最新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规划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规划专业建设是高校教学的基础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工程。
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新形势,落实我校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关于专业建设的基本要求,结合我系办学历史、实力、条件和性质,以及今后山东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为了保证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在良性的轨道上不断发展,形成富有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基地,需要制订先进可行,科学合理的学科建设规划。
其目的在于指导学科建设的方向,抓住主要矛盾,使有限的建设资源投入到学科建设的关键任务中去,以便取得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实现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跻身山东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特制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规划。
一、专业建设目标站在新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计算机专业人才质量与数量需求的高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地开辟和发展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相关新专业。
按照教育部提出的“贯彻教育方针,更新教育观念,拓宽专业口径,改革内容、方法,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通过名牌专业建设,加强学科建设、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全面提高专业办学水平、质量和影响,使我系的人才培养工作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需要。
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以教学科研为龙头,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以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为保障,突出重点,兼顾一般。
不断加强和完善现有专业建设,并以此为依托,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新专业。
严格教学管理,以确保教学计划的落实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二、师资队伍建设(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计算机系在校生规模达1500人,专职教师42人,另有外聘教师35人,客座教授8人。
计算机系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丰富的实践和教学经验,多数教师具备“双师”型素质,年轻的教师队伍为专业建设与发展增添后劲。
为启动实施我系名牌专业建设,尽快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和教学科研水平,我们将深挖现有潜力,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培养现有部分教师。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方案-建设规划--申报书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方案专业名称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代码 590101学校名称遵义职业技术学院学校代码 12824 学校举办单位遵义市人民政府学校所在地贵州省遵义市填表日期 2011 年 10 月 10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二○一一年九月一、组织保障学院为此项目专门成立了以院长鞠洪为组长,负责统筹协调和宏观指导,与建设项目相关的学院各部门(包括办公室、教务处、计财处、总务处等)配合,计算机科系领导组织专业带头人与专业骨干老师具体落实,共同完成建设目标.二、项目概述本项目面向贵州互联网产业集群,尤其是发展极为迅速的电子商务及未来的物联网产业,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为重点,带动其专业群(计算机信息管理、图形图像制作、计算机通信)的发展。
建设内容包括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素质拓展教育建设等五个方面。
本项目建设预算投资300万元,其中申请中央财政支持235万元,地方财政配套支持65万元。
资金用途:用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10万元,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60万元,实训实习条件改善90万元,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与数字校园建设40万元,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40万元,师资队伍建设40万元,实训实习耗材补贴20万元。
三、专业建设背景与基础(一)专业建设背景为率先建成具有我省地方特色和对地方IT业建设发展的示范性专业,提升特色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为地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一个终生学习的平台。
根据2010-2020年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围绕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实施,结合贵州省遵义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学校“十二五”规划的实际,特制定遵义职业技术学院示范性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建设方案。
本方案围绕强化特色、提高质量、增强辐射能力等目标,在分析学院当前的机遇与挑战,盘点面临的任务和筹划未来发展的基础上,科学制定了方案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发展方案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方式
学生在学校接受理论学习,同时在企业接受实践培训,由企业导 师和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实现学徒和师傅之间的互动。
优点
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同时也能为企业提供具备实 际操作能力的员工。
实施难点
需要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同时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和评 价标准,保证学徒的学习质量和师傅的指导质量。
02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具备计算机科学知识和应用技能
的人才。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早期的计算机
03
科学到现在的信息技术和服务。
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计算机应用技术行业是目前发展最快 的行业之一,其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 技术更新换代、跨界融合、国际化等 方面。
跨界融合方面,计算机应用技术与其 他领域的融合越来越紧密,如医疗、 金融、教育等领域。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方式
根据企业需求,学校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订单,按照企业要求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学生在校期间接受学校 和企业的联合培养。
优点
能够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实施难点
需要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同时需要保证订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避免出现人才过剩或不足的情况。
强化了师资队伍
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鼓励教师 进修和开展科研活动等方式,加 强了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了结构 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团队。
毕业生就业情况与质量
高就业率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毕业生就 业形势良好。
优质就业岗位
毕业生就业岗位涵盖了软件开发、网络安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 析等多个领域,其中不乏知名企业和上市公司。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发展方案4
四川管理职业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实施方案二〇一一年十月八日四川管理职业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实施方案一、建设目标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以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技术方向的职业能力和服务当地社会为目标,采用校企联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市场需求构建岗位技能模块,培养能够胜任企事业单位软件行业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软件产品开发流程和规范,熟悉主流开发软件环境与工具的应用,熟悉行业国际规范,能胜任软件初级编码、技术服务及软件销售等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型软件和信息服务人才。
培养能够胜任企事业单位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网络管理及维护、网页开发与设计、图形图像处理与制作、计算机产品销售与服务等工作岗位,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围绕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实际需要,并具有对未来职业变化适应性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信息化人才。
通过建设,进一步完善可根据市场岗位需求进行选择、调整的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和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建设稳定实用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立一支特色鲜明、专业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专兼结合双师教学团队;整合资源,建立共享型专业资源库,打造功能强大的信息共享和自主学习平台,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把该专业建设成为学院院级示范专业。
力求将本专业发展成为省级示范性建设专业。
具体建设目标见表1.表1 具体建设目标二、专业建设基础(一)社会需求《四川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工作中,明确指出了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改革。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加强精品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完善职业教育质量评估保证体系。
加快办学模式改革,探索半工半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实施校企合作计划。
2011年四川省教育事业的工作要点,也明确提出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规划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规划专业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最重要旳教学基本建设,专业建设水平决定着人才培养工作水平和办学水平。
为深入做好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工作,积极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旳新形势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构造调整对人才培养旳新规定,特制定本专业建设规划。
一、专业建设旳指导思想和目旳1、专业建设旳指导思想以教育部有关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旳一系列文献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遵照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积极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旳需要,突出专业特色,以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改革为先导,以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为关键,以加强学生旳职业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保证,分层次地推进专业建设,实现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旳。
2、专业建设原则(1)积极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旳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方向;(3)发挥行业优势,建设鲜明旳特色;(4)参照示范性专业建设原则,推进示范专业旳培育;(5)努力形成合理旳课程体系,增进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3、专业建设目旳总体建设目旳:到2023年,力争建成具有鲜明特色旳、与区域经济和社会需求相适应旳省级示范(培育)专业,形成以职业能力为关键、与职业资格证书相适应旳课程体系。
(1)建设目旳针对区域经济发展旳规定,强化高等职业教育特色。
积极适应广东加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优化升级旳规定,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旳发展道路。
围绕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旳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紧贴产业发展需求,校企深度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承认度;在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强化实践育人、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教学团体、增强服务能力等方面加强建设,凝练专业特色,建设专业品牌。
创新专业建设理念,明确建设目旳,理清建设思绪,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建设成为具有一流旳办学条件、一流旳师资队伍、一流旳人才培养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旳特色专业。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方案一、建设基础(一)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行业背景当今,世界正在步入信息化的时代。
在信息时代,计算机软件是信息化的核心。
软件产业是增长最快的朝阳产业,是具有高额附加值、高投入高产出、无污染、低能耗的绿色产业。
软件产业的发展将推动知识经济的进程,促进从注重量的增长向注重质的提高方向发展,是典型的知识型产业。
软件产业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和文化安全、体现国家综合实力、决定国际竞争地位的战略性产业。
各国都非常重视软件人才的培养。
美国信息协会的专家们呼吁,要把软件人才的培养提到战略高度,认为这是影响新世纪经济竞争力的主要决定因素。
在印度政府的IT行动计划中,也把人力资源发展列为国家长期政策的重要组成内容,要大力发展IT教育/培训产业,建立几家大的跨国企业,争取2005年实现软件人才过百万,人才教育/培训出口50亿美元。
我国政府也非常重视软件行业的发展,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资金、人才等资源投向软件产业,力争到2010年使我国软件产业研究开发和生产能力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并要求教育部门根据市场需求进一步扩大软件人才培养规模,依托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建立一批软件人才培养基地。
值得注意的是,市场巨大的需求是现实存在,企业也纷纷反映人才难求,然而,同时存在的还有计算机专业就业难的问题。
分析两难并存的现象,我们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原因:前几年计算机专业人才市场抢手,使各大专院校纷纷扩招,根据有关资料,2002年普通高等院校在校生总数为903.36万人(本科生657.54万人,专科生193.41万人),其中计算机类在校生120.11万人,占全国在校生的13.3%。
如此巨大的供应,使社会出现暂时性的供求失调。
二是由于部分院校课程设臵落后,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差,学生不能适应企业要求,这是主要原因;三是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部分欠发达地区社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水平较低,吸纳计算机人才能力较差。
现在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规划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规划(2008-2010 年)一、本专业人才需求与职业岗位分析随着全球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科技革命进程的加快,人类社会逐步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
在全社会范围内培养一支既懂管理科学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专业化、正规化的企业信息管理人才队伍已是当务之急。
最近信息产业部配合人事部的“ 653 工程”实施了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这是一项信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工程,工程从目前我国信息人才队伍的建设实际需求出发,指出在“十一五”期间将加强信息技术领域的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实用型的信息化人才60-70 万人次,同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也在今年通过对全国40 个城市的 1.8 万户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进行的劳动力需求调查,发布了“企业岗位、专业人才需要排行榜”,榜单显示,目前企业急需的前10 类专业人才依次是营销、机电、计算机、工商管理、经济、会计、机械自动化、法律、国际经贸、电子通讯。
国家人事部也发布的《2005 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接收及2006 年需求情况调查分析》,计算机科学与应用类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名列第二位。
由此可见不仅信息产业需要大量的IT 人才,其它行业也使IT 人才需求不断增加。
随着IT 技术在通信、医疗、游戏、教育等各行业的应用,软件、硬件、网络、信息管理类的需求都保持了上升走势。
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一直以来是改革开放的前沿,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要经济发展方向。
这些高新技术企业大多以信息技术、软件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为核心,研究和利用先进技术,从事如金融电子化、电子商务、多媒体信息处理、应用软件、电子出版物、电子电路系统等信息技术领域的应用开发和系统集成等工作,需要大批掌握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具有较高素养、富有开拓创业精神的就业者。
因此,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广州地区对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人才的需求每年都会超过2000 人,3 年内需求超过6000人。
本专业属于高职教育工科类别的技术性专业,培养具有面向企事业单位,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熟悉RFID 系统应用,熟悉计算机软硬件维护,熟练掌握至少一种软件开发工具,能够参与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施以及承担日常维护、管理工作,掌握综合布线及组网技术,能承担网络工程组建及信息安全控制,掌握多媒体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够从事多媒体制作、网页制作、二维动画制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发展方案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发展方案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方案辽宁职业学院2011年10月13日目录一、专业建设基础(一)学院概况辽宁职业学院是一所省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学校,隶属辽宁省农村经济委员会,创办于1956年,坐落在辽北文化名城铁岭市。
学院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是国家汽车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是全国高尔夫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是辽宁省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是辽宁省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是辽宁省教育援藏基地,是铁岭市“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基地。
学院占地3678亩,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实训室65个,实训基地28个,图书馆藏书33万册,固定资产总值亿元,现有专任教师328人,其中教授25人,副教授101人,具备“双师素质”教师181人。
在校生5734人。
学院设有机械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农艺学院、园艺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商贸学院、信息科技学院和高尔夫学院,开设了35个高职专业。
为了适应社会需要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学院明确提出了“跳出教育搞教育,跳出学校办学校,跳出教学抓教学”的开放式办学理念,积极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积极拓宽招生、就业渠道,与省内外340家知名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年平均就业率在95%以上。
先后获得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援藏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辽宁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突出贡献单位、辽宁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辽宁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辽宁省安全文明校园、辽宁省毕业生就业先进单位、等各级各类荣誉称号200多项。
(二)建设背景二十一世纪进入信息时代,席卷全球的信息科技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信息产业已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
目前,中国IT产业还处于成长期,其市场潜力还远远没有挖掘出来。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改革与建设方案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改革与建设方案一、改革与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高职计算机教育虽蓬勃发展,但其教育教学质量及社会认可度远未达到理想状态。
必须有开拓性的计算机人才培养的新思想,必须有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改革,有灵活的办学体制来进行保障,使高职计算机教育不断发展壮大,具有独特的生命力。
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人才需求非常大,培养社会适用的计算机应用人才是本专业的建设目标。
针对高职计算机教育的特点,我们要加大改革步伐、制定合理的改革方案并进行有效的实施。
二、改革与建设的思路与目标(一)指导思想: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办学方向,从社会发展的要求出发,遵循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规律,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为重点,以能力为本位,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素质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适应计算机应用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目标本专业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计算机行业的生产、建设、技术、管理第一线从事计算机软硬件方面的操作、管理、维护、经营、开发设计、网络应用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计算机技术人才。
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贯穿的是“复合型、高素质、适用性”的基本思路。
教学改革应贯穿素质教育教学理念,体现出教学内容的基础性、时代性、学术性、前瞻性,改革的目的在于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有创造性的新型人才。
基于对我国计算机产业人才发展需求的分析和对产业人才需求发展趋势的预测,结合高职院校的总体发展规划和学科设置特点,计算机应用专业确定了以后的专业发展方向和目标。
三、具体措施(一)师资队伍1. 人才培养与引进现有专兼职教师42人,其中专职教师高级职称14人,比例38 %,双师型教师数29人,比例为73%, 19名教师具有硕士学位,占教师总数的47%,35岁以下青年教师中硕士比例为4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一: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方案”项目组负责人:刘文娟计算机信息技术工程系主任教授物联网开发高级工程师高健德州财富软件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软件工程高级工程师项目组成员:张克瑜计算机应用技术教研室主任副教授软件设计师孙育红电脑美术教研室主任教授平面设计师李春辉网络技术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网络工程师祝瑾恵计算机公共基础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硬件维修工程师刘伟信息中心主任副教授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石朝晖骨干教师副教授硬件维护工程师孙凤庆骨干教师副教授数据库管理工程师崔宁骨干教师讲师软件设计师李娟骨干教师讲师硬件维护工程师牟艳霞骨干教师讲师硬件维护工程师许华信息中心技术科科长讲师软件设计师刘涛专任教师讲师网络工程师李颖专任教师讲师数据库管理工程师张静专任教师讲师软件设计师刘洪涛德州财富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软件工程高级工程师王保东工商银行德州分行信息中心主任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高继珍德州天嘉电子有限公司信息技术部信息系统监理师杨士海德州同联科技有限公司网络部网络集成高级工程师一、建设基础(一)专业建设背景1.行业背景《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
计算机应用技术产业是增长最快的朝阳产业,是具有高额附加值、高投入高产出、无污染、低能耗的绿色产业。
计算机应用产业的发展将推动知识经济的进程,促进从注重量的增长向注重质的提高方向发展,是典型的知识型产业。
德州市委、市政府这些年始终高度重视信息化的建设,一直把加快信息化建设作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项重大举措,使城市整体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
德州市推出的“10+3主”导产业集群计划,将电子信息产业列入三大新兴产业,与中国移动山东公司就“智慧德州”建设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今后 5 年内投资 35 亿元,建设以互联网、物联网、通信网、无线宽带网“四网合一”为基础的智能型城市。
德州市自古就有“九达天衢” 、“神京门户”之称,是华东、华北重要的交通枢纽,地处鲁西北、冀东南经济区域带。
德州职业技术学院是德州市唯一一所国办高职院校。
利用地理上的优势,计算机系与德州市以及齐鲁软件园、苏州软件园、中关村软件园等区域内的大量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通过深入的交流和合作,一方面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多层次的能力训练机会。
地方经济的发展,为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2.人才需求分析随着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系统的综合性逐步增强,专业分类更加细化,与具体应用结合越来越紧密,特别是三网融合和物联网的发展,使得计算机应用深度和广度有了质的飞跃,并且不断出现大量以其为基础的新兴相关产业。
与信息服务业的高速发展要求相比,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成为一个巨大的缺口。
2009年《教育部、商务部关于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意见》指出,在今后 5年要加快培养 120万信息服务技术人才,符合职业标准的信息服务技术人才成为我国发展信息服务业的瓶颈,信息服务技术人才成为当前现代化建设急需的高素质、复合型紧缺人才。
我们通过对 IT类企业、大中型企业的信息支持部、 IT产品销售等企业进行调研,确定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面向德州市及周边地区,专业服务面向如下:第一,从事基础性软件开发的技术人员,包括应用软件开发人员、动态网站设计人员和管理系统开发人员等。
相应岗位包括:软件开发程序员、软件测评员、网站设计师、数据库系统管理师等。
第二,从事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的信息化技术支持人员。
包括信息系统监理师、信息系统开发管理师等。
第三,从事信息产品(包括硬件和软件)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的IT 销售与服务技术人员。
对应岗位为计算机信息产品营销员。
表 5-1-1 德州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统计表序号企业描述人才需求描述(人/年)备注1IT 类企业近50 家年需求软件设计专门人才约500 人;2中小企业1346 家,规模以1500 余人;上企业 123户企业年需要信息化技术支持人才达3软硬件 IT 产品代理商 1001000 人。
余家年需 IT 产品销售与服务人才约合计年需求网络技术人才共计0.3 万人。
德州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需求比例见图5-1-1 。
德州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需求比例表软件开发企业信息化技术支持IT 产品销售与服务图 5-1-1 德州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需求比例(二)专业建设基础与优势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学院首批院级重点建设专业之一。
目前已经形成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龙头,网络系统管理、物联网技术应用、图形图像制作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
2011 年,计算机类专业基础课联合课程(含 5 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2012 年,“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
1.逐步形成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实施“4+1+1”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一阶段是前 4 个学期,学习地点主要在校内,通过公共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开展学习;第二阶段是第 5 学期,学习地点在学院和企业交替进行,借助综合拓展能力平台开展实践技能训练,第三阶段是第 6 学期,学习地点在校外,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通过“4+1+1”六个学期、三个阶段、两个学习地点的学习,使学生的基本能力、专业能力、综合能力、职业能力层层递进,螺旋上升。
2.凸显团队成果的省级教学团队现有专兼职教师 20 人,其中专职教师 14 人,兼职教师 6 人。
专任教师中,教授 2 人、副教授 7 人,高级职称教师占 64.3%;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教师占 74%, 8 人具有两年以上 IT 技术岗位工作经历,占比为57.1%;“双师型”教师比例为 92.8%。
团队取得的教学成果显著,累计发表论文 72 篇,出版教材 29 部,市级以上教科研项目23 个,获得市级以上奖励50 余项。
2012 年,“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
3.课程建设与教学模式改革初见成效专业核心课程均已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的思路对每一门课程进行改革,整合教学内容,设计项目化学习情景并实施教学。
已建成省级精品课程 5 门,院级精品课程 6 门。
开展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 6 门专业核心课程资源库已建成,课程相关教学材料全部上网,为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服务。
4.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已建成程序设计实训室、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实训室、广告设计实训室等校内专业实训室5 个、专业机房28 个,拥有计算机1200 余台,能够满足本专业目前人才培养需求。
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23 个,与山东移动通信公司、北京华信智源有限公司、山东亿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德州联通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长期校企合作关系。
选择引进CSTP 等培训机构,通过培训使学生掌握实战技术,实现到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高质量就业,借此进一步开拓就业市场,为扩展校企合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5.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累计培养毕业生350 余人,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
毕业生跟踪调查显示,就业稳定率保持在 80%以上,各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满意率达到了97%。
借助“电脑文化节”,搭建技能大赛平台,实行赛育互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全国信息技术应用大赛、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中多次获得奖励,获奖人次达47 人。
6.不断提升的社会服务能力发挥专业技术优势,积极服务地方经济。
近几年对外开展多种软件技术服务项目,例如为德州市环保局开发“德州环境保护预警系统”,为德州老龄委开发政务网站,为山东齐元公司研发“风机盘管试验台监控系统”等,得到了社会和企业的高度认可。
面向社会开展网站开发、信息处理技术等培训工作,年培训人数约 1300 人。
面向社会人员开展本专业国家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服务,年鉴定 800 多人次。
每年承担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全国计算机网络教育考试等达万余人次。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1.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尚显不足,校企合作方式仅限于专业论证、顶岗实习和订单培养,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缺乏长效运行机制。
2.课程体系和企业岗位对接不够紧密,课程内容还不能完全适应企业经济转型的需要,实践课程开发尚不能满足学生关键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
3.顶岗实习管理有待加强,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目前在企业进行的实践教学主要由兼职教师承担,生产任务与日常教学任务的矛盾较难解决,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指导和管理的积极性不高。
4.校内实践教学条件还需进一步完善。
实训设备数量能够满足学生实训要求,生产型、开放式实训室建设还有待加强。
二、建设目标(一)总体目标以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面向信息技术产业,培养软件开发、信息化技术支持的高技能人才和 IT 产品销售与服务人才。
创新校企合作机制体制,成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理事会。
完善“4+1+1”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平台 +模块”的建设思路构建“323”专业课程体系,继续推进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改革,完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发挥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的引领、带动作用,实施“五大工程”,引培结合,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提升团队的社会服务能力。
到 2015 年末,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成德州市信息化技术支持人才培养基地和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在省内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二)具体目标1.体制机制建设依托德州职教集团“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位一体”的办学平台,与地方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相关院校、企业组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理事会,完善运行管理机制,制定考核激励制度,实现机制运行畅通,规范有序。
探索实施企业冠名班、课程置换等工作,扩展校企合作的深度及广度。
在德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框架内,结合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实际情况,对现有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进行分析,不断地探索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自我评估机制,制定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建立质量分析与改进机制。
2.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借助学院“人才培养信息平台” ,建立人才培养方案动态优化机制,发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理事会作用,定期开展社会调研,不断调整专业服务面向、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以“课岗证融通,实境化历练”为主线,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完善“ 4+1+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订单培养,创新“双导师制个性化”订单培养模式。
构建由“基本技能培养→核心能力培养→专项能力培养→拓展能力培养”的岗位能力梯次递进人才培养进程,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