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美术教育中的感知、体验和表现——以《父亲》作品欣赏为例

合集下载

初中美术鉴赏父亲教案

初中美术鉴赏父亲教案

教案:初中美术鉴赏——父亲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著名画家罗中立及其作品《父亲》。

2. 通过欣赏和分析《父亲》作品,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平凡人物,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1. 了解罗中立及其作品《父亲》。

2. 学会欣赏和分析美术作品。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父亲》作品背后的意义。

2. 如何激发学生对生活中平凡人物的关注和创作灵感。

教学准备:1. 准备罗中立的《父亲》作品图片或视频。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讨论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罗中立及其作品《父亲》。

2. 引导学生关注《父亲》作品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二、欣赏和分析《父亲》(15分钟)1. 让学生观察《父亲》作品,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细节。

2. 分析《父亲》作品的主题、构图、色彩、线条等方面的特点。

3. 引导学生思考《父亲》作品背后的意义,如对农民的敬意、对生活的感悟等。

三、讨论和分享(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父亲》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2. 邀请几名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四、实践活动(15分钟)1.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创作一幅以父亲为主题的作品。

2. 学生可以运用绘画、手工制作等形式表达自己对父亲的敬爱和感悟。

五、总结和反思(5分钟)1. 让学生总结自己在本次课程中学到了什么。

2. 引导学生反思如何将所学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创作中。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罗中立及其作品《父亲》的认知程度。

2. 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能力。

3. 学生对生活中平凡人物的关注和创作灵感。

罗中立《父亲》赏析初中美术教案

罗中立《父亲》赏析初中美术教案

油画《父亲》赏析教案三、教学过程:(一)欣赏导入:1、音乐欣赏:播放一段《信天游》的MTV,请学生边听边感受,音乐过后给自己的内心有什么样的情绪影响。

你甚至有些什么联想……2、油画欣赏:上一个话题讨论过后,接下来请学生欣赏一幅油画《父亲》,静心仰望屏幕上的父亲,沉淀一下内心,看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3、导入课题:油画《父亲》赏析(二)观察分析:1、画幅大小揭秘:尺寸216x 152厘米罗中立的成名作《父亲》去年频频出镜,但是艺术家本人对于《父亲》所呈现出的风格早已不再继续。

谈及《父亲》他说:“现在回头想想,当时最激动人心的是画的尺寸,这可以是一种观念的艺术,也开启了中国当代艺术。

”2、画家经历介绍:罗中立:1948年生,重庆市璧山县人,艺术家,教育家,四川美术学院校长。

1977年-1981年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

1984年晋升为副教授,同年赴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研修,1986年3月返校。

1993年晋升为教授。

现任四川美术学院院长。

3、画面背景介绍:罗中立的《父亲》,具有一种悲剧性震撼力,写实描绘相当深刻:运用特写构图,对头部形象作了极为精细的刻画,表现了一个时代的艺术理想和进程。

谁都无法忘却这张布满皱纹的脸,他是你我精神上共同的父亲,也是中华民族沧桑历史的见证,更是时代的产儿。

在经历了伤痕文学时期后,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更深沉、更本土的东西,20世纪80年代初的“乡土风”成为艺术家们追求的时尚,应运而生,西方现代艺术中超级写实主义成为《父亲》的最合适的借鉴。

今天面对《父亲》,我们仍能领受一种逼人的烧灼感和震撼力。

尚在四川美院学画的罗中立以一副超级写实主义作品《父亲》而一举成名。

该作品以纪念碑式的宏伟构图,饱含深情地刻画出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深深地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

罗中立也由此被誉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画坛的一面旗帜,该作品是“从艺术的天国向现实的复归”,是“中国社会和历史文化的一面镜子”。

父亲-美术作品赏析

父亲-美术作品赏析

名画《父亲》及广告作品评析名画《父亲》重庆洋人街:罗中立《父亲》上街头广告牌油画《父亲》作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作者罗中立当时还是四川美院的一名学生。

10年的农村生活,带给作者种种震动和感慨,甚至同情、怜悯……在这种复杂情绪的强烈冲击下,油画《父亲》就“出世”了!在我看来,这幅油画比一张照片更要写实。

然而在那个年代,这幅画的超级写实手法,不可避免要受到非议。

有些批评家说,《父亲》“污蔑了中国农民的形象”,“没有反映解放后中国农民的新变化”。

于是,油画《父亲》在最后定稿时,就有了一处细节的修改。

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在父亲的左耳上,夹了一支圆珠笔。

据说,这样就体现了解放后的农民已经是有文化的农民了,但这些并不影响《父亲》的整体艺术感以及它的艺术价值。

我们见到的是父亲被太阳灼伤成咖啡色的皮肤,那深深的皱纹正是生活刻下的轨迹。

一双布满灰尘的变形的手,指甲里还填满了泥土。

似乎看见父亲用这双手握住镰刀锄头,将汗水一滴滴洒在黄土地上。

这幅画作重要的成功之处在于作者罗中立对父亲脸部光照的安排:一缕阳光斜斜地射来,在父亲脸上留下一些明暗变化,更显出他饱经沧桑的面容;眼部因光线较暗而笼罩在阴影里,自然给人一种目光深邃的感觉。

那双眼睛我们并不能看清,正因为这样,才比让人物整个地暴露于阳光下看,更使我们看到其内心隐藏的情感。

每次看到《父亲》,我都会被他深深打动。

品读出作者对“父亲”整体形象的无比深情,对“粒粒皆辛苦”的农民生活的深切关怀和同情、甚至感激,更多的是产生了心理上的共鸣:那种慈祥、宁静、幸福的神态充满了无言的人性关怀。

好像他是我们的爷爷,是我们的亲人……前不久,在重庆洋人街上:高大的《父亲》上了街头广告牌,引起了很多的关注。

大家对此意见不一,有的认为肆意将艺术作品包装成广告是一种侵犯版权的行为,有的则认为这样为社会创造了有利价值是可取的。

我作为社会小小的一份子,还是赞同此类公益广告的。

《父亲》的公益广告,一方面宣传了孝道,《父亲》全是沟壑纵横的树皮般的脸给我们带来的震撼与深思,"子欲孝而亲不在,亲不再是孝子的无奈" 一种无法言语的疼痛示意我们更多的关心父母,平时应多花点时间来陪伴我们的父母。

《父亲》油画作品解释

《父亲》油画作品解释

《父亲》油画作品解释
《父亲》是一幅油画作品,对于这幅作品的解释可以从多个角
度进行分析和理解。

首先,从艺术风格的角度来看,《父亲》可能属于现实主义或
写实主义的油画作品。

这种风格追求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绘,通过
细腻的绘画技巧和逼真的色彩表现,展现出父亲的形象和特征。

其次,从主题的角度来看,《父亲》可能探讨了家庭、亲情和
父爱等主题。

通过描绘父亲的形象,艺术家可能试图表达对父亲的
敬爱、感激和理解。

作品中可能展现了父亲的坚毅、慈爱和责任感,以及他在家庭中的重要角色和影响。

此外,从构图和色彩运用的角度来看,《父亲》可能通过绘画
技巧来强调父亲的形象和情感。

例如,通过运用明暗对比和细节刻画,突出父亲的面部表情和肌肉线条,以展现他的坚定和智慧。

同时,通过运用柔和的色调和暖色调,表达出对父亲的温暖和亲切之情。

最后,从观者的角度来看,《父亲》可能引发观者对亲情和家
庭的思考和共鸣。

作品中父亲的形象可能唤起观者对自己父亲的回忆和情感,或者引发对父爱的思考和感悟。

观者可以通过欣赏这幅作品,与艺术家共同感受和思考父亲的伟大和家庭的重要性。

总结起来,《父亲》这幅油画作品可能通过现实主义的绘画风格,探讨了家庭、亲情和父爱等主题。

通过细腻的绘画技巧和色彩运用,艺术家展现了父亲的形象和情感。

观者可以通过欣赏作品,与艺术家一同思考和感悟父亲的伟大和家庭的重要性。

观油画《父亲》有感

观油画《父亲》有感

观油画《父亲》有感我一直都这‎么认为,好的作品总‎会具有震慑‎力,而震慑力则‎来自于难以‎想象或不敢‎想象。

《父亲》这副油画之‎所以定格为‎经典与永恒‎,就是因为它‎带给人们的‎震慑力永不‎褪色、、、、、、罗中立《父亲》油画 1980年‎216x 152公分‎第一次面对‎这幅画面,一种悲剧的‎感伤在我心‎中油然而生‎。

他的碗里是‎什么?是浑浊的水‎还是淅沥的‎粥?何以之此!在白色衣物‎的映衬下,他似乎显得‎更加苍老,形象也愈加‎鲜明:贫困的老农‎、开裂的嘴唇‎、稀疏的蛀牙‎、满脸的皱纹‎,还有手中那‎粗劣的大碗‎、、、、、、很显然只有‎西北的土百‎姓才是这般‎摸样,可怜兮兮的‎。

与画面上的‎老人对视了‎良久,此刻我忽然‎想起了南京‎路的大街抑‎或是城隍庙‎里闹市上的‎人群,车水马龙、灯红酒绿,同样是人,境遇却犹如‎天壤之别,似乎大都市‎里的人都是‎玉树临风,似乎大都市‎的生活也多‎半令人向往‎,而贫民窟里‎呢?狼狈不堪的‎活着,难道上天有‎意不公,注定要一部‎分人倍受煎‎熬!?“你是谁?父亲?谁的父亲?”我对着画里‎的父亲说。

纵横的皱纹‎,欷歔的胡子‎,还有那双抑‎郁的眼神,很显然,他不是我的‎和蔼的父亲‎,而他是一个‎时代穷苦清‎贫百姓的缩‎影,抑或是一代‎父亲的象征‎,当你感到他‎狼狈不堪的‎活着有点可‎悲时,当你感到命‎运不公时,其实你已经‎间接地承认‎了油画里老‎人的坚强,不是吗?第二次面对‎这副画面,我感觉“父亲”是一种依靠‎。

我来自农村‎,父母烈日下‎劳作的艰辛‎在我的童年‎中就已展现‎得是那么的‎淋漓尽致,天黑了,就很恐慌,独自躲在灶‎和堆里等待‎着,至今想起童‎年往事,有时心里难‎免阵阵发虚‎,突然间看着‎画中父亲沧‎桑的老脸,还有那双坚‎实的大手,总使我感到‎一种依靠、一种亲近和‎一种战胜恐‎惧的力量。

第三次面对‎这幅画面,我看到了“父亲”的背后的辛‎酸。

虽然我不知‎道老人都经‎历了那些坎‎坷,但是我能,我却能感受‎到老人背后‎的辛酸。

罗中立《父亲》赏析初中美术课件

罗中立《父亲》赏析初中美术课件

但是《父亲》一画也反映了他构思中矛 盾,他想要歌颂,赞美中国劳动人民的美 德,却又对农民身上附着的封建意识感到 可悲,所以画面上的农民脸上又笼罩着一 丝愁云,所以说《父亲》在一定程度上反 映了当时的社会特征,它不仅具有美学价 值,还具有社会学价值的伦理学价值。 《父亲》更象一座纪念碑,屹立在那个年 代的人们的心中。
美国画家克洛斯
查克· 克洛斯Chuck Close(1940一 ), 是美国超级写实主义,也就是照相现实主 义的代表画家。生于华盛顿,曾就学于华 盛顿大学、耶鲁大学、维也纳造型艺术学 院。
20世纪50年代,由于摄影技术的飞速发 展和照片的洗印技术普及应用,摄影艺术在 大量而快速地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大有取代 传统视觉艺术的油画。这时,一种反抗和阻 止摄影艺术占据垄断地位的抽象主义艺术, 在绘画领域虽显得势的老脸,艰辛岁月耕耘出的那一条条 车辙似的皱纹;犁耙似的手,曾创造了多少大米、 白面?那缺了牙的嘴,又扒进多少粗粮糠菜?他 身后是经过辛勤劳动换来的一片金色的丰收景象, 他的手中端着的却是一个破旧的茶碗。 画家以深沉的感情,用巨幅画的形式,借超 写实主义手法,刻画出一个勤劳、朴实、善良、 贫穷的老农的形象。他咄咄逼人,发人深省。多 少人曾在他面前黯然神伤。因为这位老农的形象 已经远远超出了生活原型,他所代表的是中华民 族千千万万的农民。正是他们辛勤的劳动,才养 育出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他是我们精神上的父 亲!
油画《父亲》 赏析
画幅尺寸
尺寸216x 152厘米
作者简介:罗中立 1948年生,重庆市 璧山县人,艺术家,教 育家,四川美术学院校 长。 1977年-1981年就 读于四川美术学院,毕 业后留校任教。1984年 晋升为副教授,同年赴 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研 修,1986年3月返校。 1993年晋升为教授。现 任四川美术学院院长。

四步法赏析美术作品《父亲》

四步法赏析美术作品《父亲》

四步法赏析美术作品《父亲》第一步:感受《父亲》是一幅以油画形式呈现的艺术作品。

通过细腻的色彩和精细的线条勾勒,画面中展现出了一位中年男性的形象。

这位父亲身穿传统的汉服,坐在一张古朴的木椅上,面容沧桑而又温和。

他的眼神深邃,透露出一种无法言喻的情感。

整个画面给人一种静谧而又庄重的感觉。

第二步:分析在这幅作品中,画家通过运用色彩和线条的技巧来表达父爱的伟大和深沉。

画面中主要运用了暖色调,如棕色和橙色,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父亲的面部轮廓被细腻地勾勒出来,线条的运用使得他的表情更加生动。

画面中的细节也十分丰富,如父亲手中握着的一支笔,象征着他对子女的教育和指导。

第三步:解读《父亲》这幅作品传达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

父亲的面容透露出一种深思熟虑的表情,似乎在思考着什么重要的事情。

同时,他的眼神中又透露出一种温柔和慈爱。

这幅画作让人感受到父爱的力量和无私。

父亲坐在椅子上,象征着他在家庭中的稳定和支持。

他手中的笔也表达了他对子女的教育和指导的重要性。

第四步:评价《父亲》这幅作品通过细腻的色彩和线条的运用,成功地传达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

画面中的父亲形象栩栩如生,给人一种温暖而又庄重的感觉。

整个作品充满了情感和力量,让人深思和感动。

这幅作品展示了画家对父爱的理解和表达,同时也唤起了观者对家庭和亲情的思考。

通过以上四个步骤,我们对美术作品《父亲》进行了赏析。

从感受到分析,再到解读和评价,我们逐步深入地理解了这幅作品所传达的意境和情感。

这幅作品通过细腻的画面和精湛的技艺,成功地表达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让观者感受到家庭和亲情的重要性。

无论是作为一位父亲还是观者,我们都能从中找到共鸣和启发。

父亲油画观后感

父亲油画观后感

父亲油画观后感
我一直知道我的父亲是一个有才华的人,但我从未想过他会是一位
画家。

然而,当我看到他最近完成的一幅油画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这幅画描绘了一位老人坐在一张椅子上,他的脸上充满了岁月的痕迹。

老人的眼神深邃而又温柔,仿佛在诉说着他的一生。

画面中的细
节非常精细,每一根皱纹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

我不禁想起了我的爷爷,他也是一位老人,他的脸上也有着类似的皱纹和眼神。

我问我的父亲这幅画的灵感来源,他告诉我这是他在一家养老院里
看到的一位老人。

他被老人的眼神所吸引,于是决定将这一瞬间永远
地留在画布上。

我被父亲的创作灵感所感动,我开始更加仔细地观察这幅画。

我发
现画面中的颜色非常柔和,没有过于鲜艳的色彩,但却让人感到非常
舒适。

画面中的光影处理也非常到位,让老人的脸庞更加立体,更加
真实。

这幅画让我想起了一句话:“画家是用心灵看世界的人”。

我从这幅
画中感受到了我的父亲的用心和才华。

他用画笔记录下了这位老人的
一生,也记录下了他自己的心路历程。

我深深地被这幅画所感动,我也开始更加欣赏我的父亲的才华。


相信这幅画不仅仅是一幅艺术品,更是一份珍贵的家庭财富。

我希望
这幅画能够一直陪伴着我们的家庭,让我们永远记得这位老人的故事,也记得我的父亲的才华和用心。

初中美术《父亲》教案

初中美术《父亲》教案

初中美术《父亲》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父亲》这幅画的基本信息,包括作者、创作背景、艺术特点等。

2. 培养学生对油画艺术的欣赏能力,提高审美素养。

3.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平凡人物中发现美,培养关爱他人、珍惜亲情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1. 掌握《父亲》这幅画的基本信息及艺术特点。

2. 学会欣赏油画,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创作《父亲》的初衷和表达的情感。

2. 如何从平凡人物中发现美,培养关爱亲情的美好情感。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父亲》的图片及相关的文字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父亲》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对《父亲》的初印象,教师总结。

二、基本信息介绍(10分钟)1. 教师介绍《父亲》的作者、创作背景、创作时间等基本信息。

2. 学生了解《父亲》的作者生平及艺术成就。

三、艺术特点分析(10分钟)1. 教师分析《父亲》的艺术特点,如色彩、线条、构图等。

2. 学生学会从艺术角度欣赏《父亲》,提高审美能力。

四、情感体验与讨论(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从亲情角度体验《父亲》这幅画,分享自己的感受。

2.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对《父亲》的理解和感受。

五、生活中的美(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平凡人物中发现美,培养关爱他人、珍惜亲情的美好情感。

2. 学生分享自己身边的亲情故事,感受亲情的美好。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亲情的重要性。

2.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位亲情主题的艺术家或作品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和欣赏。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父亲》这幅画,让学生了解油画艺术的特点,提高审美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平凡人物中发现美,培养关爱他人、珍惜亲情的美好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和内容,确保教学效果。

《父亲》油画作品解释

《父亲》油画作品解释

《父亲》油画作品解释
《父亲》是一幅油画作品,我将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解释。

从主题上看,这幅作品以父亲为中心,表达了对父爱的赞美和
敬意。

通过绘画技法和形象的塑造,艺术家试图捕捉父亲的形象和
情感,展现出父亲的力量、责任感和无私奉献。

从构图和色彩上看,这幅作品可能采用了柔和的色调和细腻的
笔触。

艺术家可能运用了光影效果,通过明暗对比来突出父亲的面
部表情和特征。

画面中的背景可能简洁而不繁杂,以突出父亲的形象。

从艺术风格上看,这幅作品可能属于写实主义或现实主义风格。

艺术家可能注重细节的描绘,力求真实地再现父亲的形象和情感。

同时,也可能融入了一些个人的表现手法和风格,使作品更具艺术
性和独特性。

从历史和文化背景上看,这幅作品可能受到了不同时期和地区
的艺术影响。

艺术家可能借鉴了前人的作品和技法,同时也反映了
当时社会对父爱的普遍认同和推崇。

此外,每个观者对于一幅作品的解读可能会有所不同。

个人的
经历、情感和背景都会影响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因此,对于《父亲》这幅油画作品的解释还可以从更个人化的角度进行探讨。

总的来说,这幅《父亲》油画作品通过主题、构图、色彩、艺
术风格和历史背景等多个角度来展现父爱的伟大和深情。

它是艺术
家对父亲形象的创造和表达,同时也是观者对于父爱的共鸣和思考。

情境教学在美术课堂中的运用——以欣赏课《父亲》教学为例

情境教学在美术课堂中的运用——以欣赏课《父亲》教学为例

首都师范大学尹少淳教授提出,美术核心素养包括五个方面: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态度、创想能力、文化理解。

教师通过找准切入点,确定美术核心素养培养的主旨内容,深化教学内容,进一步挖掘美术核心素养的内涵,把握课堂教学实践,实现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升华。

现今,培养美术核心素养提倡情境教学,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情境教学的含义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具体途径包括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音乐欣赏、旅游观光等。

教师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中,有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二、情境教学与教学情境的不同教学情境不同于情境教学。

教学情境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出来的、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环境,且教学情境中的“境”指教学环境,它既包括学生所处的物理环境,如学校的各种硬件设施;也包括学校的各种软件设施,如教室的陈设与布置、学校的卫生与绿化以及教师的教学技能、责任心等。

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是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情感的、具体生动的场景。

情境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

在美术课堂中,教师通过情境教学,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内心的情绪,让学生更主动地接受和学习教师教授的知识。

情境教学常体现在课程的导入环节,教师运用科技、音乐或者游戏创设让学生带着感情学习的环境,其有利于发掘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使学生带有感情地主动学习。

三、情境教学在美术课堂中的运用通过对情境教学的认识,笔者设计了《父亲》这堂鉴赏课,并在当地一所学校的初中部授课,运用了营造情感、启发思维、回顾情感的教学方法。

在导入环节,笔者用一段讲述父爱的简笔画动漫短视频,引起学生的潜在情绪,由父亲的职业为切入点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主动分享自己与父亲的回忆,并激发学生对父亲的内在情感。

父亲油画赏析500字作文

父亲油画赏析500字作文

父亲油画赏析500字作文
今天,老师让我们欣赏一副油画作品——《父亲》,画面上这位勤劳、朴实、贫穷的父亲形象深深震撼了我。

他的头上缠着一块旧得发黄、发皱的白布,虽然这块步裹得很紧,但是还是遮不住那稀疏花白的头发。

长期的辛苦劳作让他的脸晒成了古铜色,在烈日的照射下,脸上的皱纹纵横交错,那是岁月这把无情的刀在他脸上留下的伤痕。

他的眉毛已经显得花白,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

他的眼睛显得非常无助、迷惘,但是这双经受过苦难的眼睛也流露出一丝渴望:他在渴望改变自己穷苦的命运;他在渴望自己的孩子将来会过上幸福的生活;他在渴望让家人永远快乐、健康。

他直挺的鼻子下是凌乱的胡须。

干裂的嘴唇中仅剩下最后一颗泛黄的牙齿。

他的嘴微微张开,仿佛在叙说着自己穷苦的命运。

画面上父亲的手非常粗糙,布满了许多老茧。

一条条显眼的青筋暴出,指甲上布满了泥土。

他手上端着一个陈旧的碗,在烈日的炙烤下喝着碗里的水。

看着这位老父亲,我仿佛看到他满头大汗在地里干活的情景,他背后金黄的稻田是丰收的景象,但是他手里却碰着破旧的茶碗,就是这样一些辛辛苦苦劳动的劳动人民,养育了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

我觉得,还有最后出感悟。

这幅伟大的作品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已经不仅仅是父亲的形象,不仅仅是农民父亲,而是这片土地的儿子,祖辈曾经洒满血汗的这片土地,是否会有后来人依然继承这样的“父亲”,随着时代浪潮的涌入,是否还有人安心于去做这样的“父亲”,我想,这是我们当今应该引起的对二十年前
这幅《父亲》的思考。

作者深谙农民的困苦,懂得农民的欢乐,更理解农民的需求。

这就是油画《父亲》带给我的震撼和思考。

马恩“典型”理论研究——以油画《父亲》为例

马恩“典型”理论研究——以油画《父亲》为例

Yi Shu Ping Jian马恩“典型”理论研究———以油画《父亲》为例周霄江苏师范大学摘要:马克思恩格斯的“典型”理论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它揭示了人物与环境、个性与共性辩证统一的关系。

除了文学以外,美术作为艺术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也同样涉及并面临着马克思主义典型理论所着眼的实质问题。

本文将以罗中立的油画作品《父亲》为例,对其中蕴藏的“典型”理论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马恩“典型”理论艺术典型《父亲》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3-0030-02人们平时说到“典型”,通常是指足以代表某一类事物特征或特性的形式。

在希腊文里“典型”一词的原意是“铸造用的模子”,它最初是西方文论中的概念,可以归纳为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问题。

19世纪80年代末开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对典型的共性、个性的关系作出了辩证统一的总结,马恩“典型”理论逐渐形成并在不同民族的传播中丰富和发展起来。

20世纪的中国,作为一个经历着巨大变迁的国家,也受到了典型理论的巨大影响。

马恩“典型”理论研究即对于马克思主义典型学说的研究,包括了马克思与恩格斯对于典型问题的见解,这些见解大多散落在他们的著作和书信之中,如恩格斯的《致敏·考茨基》《致玛·哈克奈斯》《致保·恩斯特》等。

马恩“典型”理论主要包括两个部分,首先是关于个性与共性的关系问题。

在恩格斯的《致敏·考茨基》中,有这样一番话:“……我以为您都用您平素的鲜明的个性描写手法刻画出来了;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这是在说“每个人”都是“一类人”的代表,在这种代表性存在的同时又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即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其次,马克思主义典型学说还对于人和环境的关系作出了经典的阐释。

他曾经说过“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

”因此,揭示人物和其所处的阶级、社会、时代以及揭示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是艺术创作,尤其是现实主义艺术创作的重要原则。

初中美术教案名画《父亲》

初中美术教案名画《父亲》

初中美术教案名画《父亲》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父亲》的作者罗中立,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2. 培养学生对油画艺术的认识,欣赏作品的艺术价值。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平凡人物,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4. 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尊重劳动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作者简介:罗中立,中国当代著名油画家,擅长人物画,其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

2. 作品背景:《父亲》是罗中立于1980年创作的一幅油画,描绘了一位朴实、勤劳的中国农民形象,作品反映了我国农村的现实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的深厚感情。

3. 作品分析:画面中的父亲形象真实、生动,刻画了一位饱经风霜、辛勤劳作的农民。

通过对父亲脸部、手部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农民的艰辛与付出。

作品色彩浓郁、线条流畅,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4. 艺术价值:这幅作品在我国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展现了罗中立的绘画技巧,更体现了现实主义艺术的精神。

作品传递了作者对农民的敬意,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父亲》作品,引导学生关注画面中的农民形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作品背景介绍:教师讲述罗中立及其作品《父亲》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品的现实意义。

3. 作品分析:教师引导学生从色彩、线条、构图等方面分析作品,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4. 讨论与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巡回指导。

5. 创作实践:学生根据对《父亲》的理解,尝试绘制一幅以农民为主题的作品,锻炼自己的绘画技巧。

6. 总结与反思:教师组织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收获,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平凡人物,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父亲》的作者、作品背景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作品艺术价值的欣赏能力。

3. 学生参与讨论、交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学生在创作实践中的表现,包括绘画技巧和创意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深入了解《父亲》这幅作品,培养学生对油画艺术的欣赏能力,同时关注生活中的平凡人物,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高中美术论文:油画《父亲》鉴赏

高中美术论文:油画《父亲》鉴赏

油画《父亲》鉴赏看到这幅画,想到了很多,想到了曾经田中劳动的的父亲,感触油然而生,想到了而今仍然默默耕耘在黄土地上的千千万万的农民同胞,也正是他们才养育了我中华民族万万千千的儿女,它从此冥刻于每一个有良知的炎黄子孙心中。

关键词:父亲罗中立农民精神中华民族正文:鉴赏油画《父亲》作者介绍罗中立,1948年出生于重庆郊区,幼年在父亲影响下学画,1968年从四川美院附中毕业后主动到大巴山农村生活10年。

1980年四川美院学画,以一副超级写实主义作品《父亲》而一举成名,该作品以纪念碑式的宏伟构图,饱含深情地刻画出了中国农民的典型特征形象,深深的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也由此被誉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画坛的一面旗帜。

1982年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现为中国美术协会理事,四川美术学院院长。

曾获第二届中国青年美展金奖、四川优秀作品奖。

作品藏于中国美术馆、比利时国家历史博物馆、台湾山美术馆。

作品藏于中国美术馆、比利时国家历史博物馆、台湾山美术馆。

出版画册有《罗中立油画集》、《罗中立油画选》。

油画《父亲》诞生的背景“农民是这个国家最大的主体,他们的命运实际上这个名族和这个国家的命运。

”罗中立说。

《父亲》这幅画构思的产生,是罗中立从看到的守粪农民后开始的。

他说“我要为他们喊叫”这就是我构思这幅画的最初冲动。

开始画了守粪的农民,以后又画了一个当巴山老赤卫队员的农民,最后才画了《父亲》。

他说我国是一个农民的国家,但为农民说话的很少,老实话就更少,他们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是这个国家的真正主人。

我采用领袖像的尺寸画农民,就是为了更充分地表现细节。

我尽量搜集各种特征,如鼻子旁边的痣,老百姓都叫“苦命痣”,他们的确认为命中注定一辈子受苦;“卷耳朵”老百姓说是怕老婆,我用来表现农民的天性善良、驯服,不会反抗。

画干裂的嘴唇,手指上的倒刺,锯过得粗瓷碗,以及脸上的每一条皱纹都是精心推敲过的。

这位农民的形象,实际上在我脑中是多少农民形象的概括。

《父亲》这幅画赏析

《父亲》这幅画赏析

《父亲》这幅画赏析
《父亲》这幅画是由当代艺术家罗中立创作的一幅油画,也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之一。

该画以巨幅尺寸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充满艰辛和劳累的农民形象,表达了对父辈的崇敬和感恩之情。

从艺术手法来看,罗中立采用了写实主义风格,以细腻的笔触和真实的色彩,还原了农民的生活状态和形象特征。

画中的父亲形象高大而魁梧,身穿破旧的衣服和裤子,手拿烟斗,坐在椅子上,眼神坚毅而深邃。

画家通过父亲的形象,表现了农民的艰辛和劳累,也表达了对父辈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从文化背景来看,《父亲》这幅画反映了中国农村的现状和历史。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还处于贫困和落后状态,农民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罗中立通过这幅画,表达了对农民的关注和对农村现状的反思。

同时,这幅画也反映了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趋势,即更加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

从精神内涵来看,《父亲》这幅画表达了对父辈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父亲是家庭的顶梁柱,承担着家庭的重任和期望。

罗中立通过这幅画,表达了对父亲的敬意和感激之情,也呼吁人们要珍惜父辈的付出和牺牲,感恩他们的辛勤劳动和付出。

总之,《父亲》这幅画是一幅具有深刻内涵和历史价值的作品。

它不仅反映了中国农村的现状和历史,也表达了对父辈的敬
意和感激之情。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珍惜父辈的付出和牺牲,感恩他们的辛勤劳动和付出。

父亲油画作品特点和感受

父亲油画作品特点和感受

父亲油画作品特点和感受
嘿,咱就说说我父亲的油画作品啊!那可真是绝了!每一幅都有着
独特的魅力。

你看那幅,哇塞,那暖色调的运用,就好像太阳真的在落山,余晖
洒在田野上,让人仿佛能闻到泥土的气息。

这不就跟咱小时候在乡下
看到的一模一样嘛!父亲是怎么做到把那种感觉画出来的呢?
还有那幅,画中的少女静静地站在海边,海风轻轻吹拂着她的发丝,她的眼神里透着一种宁静和憧憬。

这感觉,就好像她随时都会活过来,跟你说说话似的。

父亲咋就能把一个人的神韵抓得那么准呢?
每次我站在父亲的油画作品前,我都感觉自己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那色彩、那线条,真的是太神奇了!这难道不是父亲用画笔创造的魔
法吗?
我记得有一次,我带朋友来家里看这些画,朋友都惊呆了,直说:“这也太厉害了吧!”我当时心里那个自豪啊,就好像这些画是我画的
一样。

父亲的油画作品,有的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像春天里绽放的花朵;
有的则宁静而深沉,如同深夜里的星空。

这就好像人生啊,有热闹的
时候,也有安静的时候。

我觉得父亲的油画作品不仅仅是一幅幅画,更是他内心世界的展现,是他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悟。

它们就像是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我
们的生活,让我们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和力量。

我真的太幸运了,能有
这样一位厉害的父亲,能欣赏到这么多优秀的油画作品!。

父亲油画观后感

父亲油画观后感

父亲油画观后感父亲油画作品是我在一个艺术展览上所见到的,这些作品让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每一幅油画都展示了父亲对生活、艺术和情感的独特理解。

在观看这些作品的过程中,我仿佛进入了一个与现实世界迥然不同的幻境,沉浸在色彩、线条和纹理的交织之中。

以下是我对父亲油画作品的观后感和思考。

首先,父亲的油画作品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他运用丰富的色彩和独特的构图方式,创造出一个个生动而富有吸引力的画面。

色彩的运用非常鲜明,明暗对比强烈,给人带来强烈的兴奋感和情感共鸣。

这些色彩的组合是如此和谐,让我不禁为之倾心。

而构图方面,父亲善于运用对比和平衡,通过画面中的物体大小、位置和角度等因素,营造出动态和谐的空间感,使整个画面充满了活力。

其次,父亲的油画作品充满了细腻和深情。

他通过精细的线条和纹理,展现了他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每一个细节都被精心刻画出来,给人一种真实感和立体感。

这些细节展示了父亲对生活的敏感和对人物、物体的深刻观察。

而油画的笔触和纹理则增加了画面的质感,让人产生触摸到画面中物体的冲动。

这种细腻和深情使得父亲的作品充满了温暖和人性的感染力。

此外,父亲的油画作品也反映了他的情感表达和个人感受。

每一幅作品都通过选题和画面的安排,准确地表达了父亲对特定情境和主题的感悟。

有些作品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赞美,有些作品描绘了人物的复杂情感和人生的变幻莫测。

这些作品给人以思考的空间,引发人们对自然、人类和生命的深度思考。

通过父亲的油画作品,我感受到了他内心世界的丰富和个人情感的深度。

最后,父亲的油画作品也是他与观众之间的一种艺术交流和传递。

每一幅作品都展示了父亲对艺术的热爱和对观众的期待。

他希望通过这些作品与观众建立起一种心灵的共鸣和情感的交流。

在观看这些作品的过程中,我对父亲的创作动机和意图有了更深的理解,我能够感受到他希望通过艺术表达自己,与观众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总结起来,父亲的油画作品给我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细腻和深情的感受,同时也引发了我对生活和艺术的思考。

油画父亲赏析

油画父亲赏析

油画父亲赏析油画《父亲》赏析除了《蒙娜丽莎的浅笑》,还有一幅令我印象深刻,触动我的心灵的画即是《父亲》。

《父亲》和《蒙娜丽莎的浅笑》同样都是油画,可是它却没有《蒙娜丽莎的浅笑》那样有名,那样被人们熟知。

第一次见到这幅画已经忘掉是什么时候了,可是当老师让我们随意赏析一幅画时,我脑海里出现瞬时出现了它,不知是什么时候《父亲》已经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这印象不过一个轮廓,为了达成此次作业,我上网搜寻了这幅画,下边是我看着这幅画对它的描述和感悟。

《父亲》描述的是一位年老的老人,他看上去是个农民,一道道深深的皱纹刻画的特别仔细,形象。

从这深深的皱纹不难领会到他经历的风雨和艰辛。

他的嘴唇是干裂的,这让我想到了山区里那些缺水的地方的人们,许久都不可以喝上水嘴唇也如他这般干裂。

干裂的轻轻张开的嘴下还有一撮枯草般的胡子。

他那粗拙的手端着一碗看上去是污浊的水,碗破破的,纹路却很清楚。

那粗拙的手的指甲也刻画的特别仔细,绝不夸张的说,这双手让我想起了我的父亲的手,我的父亲,我称他“老爸”,老爸以前也是农民,此刻条件好了,家里的地都承包掉了,他也上班了,可是当年艰辛的种地生活在他的手上留下了印记,粗拙,长满了老茧,但那双手却很大,很厚实,握着我的手让我感觉很安全。

看着《父亲》,不由让我想起了许久没见的老爸。

是啊,老爸,老爸,父亲就这么被我叫着叫着,老了。

《父亲》的手指甲里的泥土也刻画的这么真切,从这幅画中,能看出这位农民是多么的勤奋,和善。

后边的土黄色背景就是他耕作的那片地吧。

额头上流淌着汗珠的他,左耳还夹着一只圆珠笔。

一开始没认为左耳的一点蓝是笔,以后才知道这是一支圆珠笔,百度上说它是为了参展加上的,以表达新中国农民勤苦学习文化知识的意向。

嗯,是啊,在我看来,农民其实不愚笨,他们勤劳耕作,他们靠的是多年传承的经验,有很多都是特别科学的。

没有他们我们吃什么呀。

他乌黑的皮肤必定是长时间在农地里干活晒的。

像我此刻夏季一出门没呆几分钟就感觉热的要死,他那时的农民该是有多累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们都有 着个 人的欣 赏感 受, 那么请 问, 作者为什 么要表现一位
年过 花 甲、 饱经风 霜 的农村老 汉 , 而不是 一位西装 革履、 带着金 边 眼镜 的大城 市 中年人 形象 呢? 有 的学生说 , ” 因为作者 本身就 是农 民, 要选择他 最为 熟悉的题材 ; 的说 , 有 因为农 民形 象 比较 容 易刻 画 , 只要 画 出他 古铜 色 的皮肤和 脸上 的皱 纹就可 以了。 面对 学生形形 色色 的回答 , 笔者总结 出: 同学们 , “ 我们 国家有几

感 知阶 段
立先 生的简要介绍 , 谈到 了他创作《 父亲》 这部作 品的经过 : 作者 年 轻的时候去 四川 的农村体验 生活 , 以搜集创作 素材 , 眼看 他亲
到 了炎炎 烈 日下在土 地上辛 勤劳作 的农 民, 薄的衣衫被汗水 薄 浸透 , 像是用水 洗过 了一样。他们为 了得 到一桶 粪便 作为肥料 ,
是 哪里 的老 汉?我心 中的父 亲可不是这 个形象 , 这位父 亲太土 了; 有的学 生认 为 , 肯定是 一位农村 人 , 他手 里的大瓷碗 还 这 从
就 可 以看 出未 。
第二步 , 面对着 学生形形 色色的感悟 , 笔者 并没有指 出谁对
谁错 , 因为 美术 鉴 赏本 身就是 一个 “ 仁者 见仁 、 者见智” 智 的环 节, 重要的是如何 引导学生去分 析作 品所表现 的美 的形 式, 以丰 富学生 的审美 经验 , 提高 审美理解 能力。于是 笔者提 问道 : 同 “
在我们的教材 中, 有不少作 品都有 着鲜 明的艺术形象 , 罗中 立的《 父亲》 就是 一个极好 的例子。艺术形象是美 术创作 的一个
第三步 , 在初 步定 下一个欣 赏的情感基调 之后, 笔者开始着 重引 申出作 品本身所 富含 的 内在意义 。关于这 一环节 , 一般都
可 以从 作 品 的创 作 背景 谈 起 , 因为 每 一部 优 秀作 品的 背 后 , 有 都
在上 节课 中, 笔者 曾布 置下作 业 : 每 一位 学生都 回忆一 请
下 , 自己的成长经历 中, 在 父亲给 自己留下 的最深 刻的印象是什
么, 父亲做 的哪件事情 最让你感 动……并 让学生在课 堂上踊 跃
回答 。与此 同时, 笔者利用 多媒体播放 了刘 和刚演唱的歌 曲《 父 亲》 让发 言 的同学放慢语速 , , 有感情地伴 随着音 乐叙 述。通过
重要的表达方 式, 通过对鲜 明的艺术形 象的欣赏 , 我们 能够 感受
到创作者 独特 的创 作思想 和创作精 神 , 继而被形 象所营造 出的
真善美的氛 围所感 动, 达到积极体验、 陶冶 情操 的 目的。

着一个独特而感人 的故 事, 作者基 于这种 炽热的体 验 , 而用手 继
里的 画笔 , 录并抒发 出这种情感 。对 此笔者插入 了对于 罗中 记
内容。通过情感教育 , 能够让 学生对作 品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 继而产生 创作的冲动 , 最终获得心灵 的净化和 情感 的升华。笔者 从 中学美术教 育 的重要性谈起, 按照感知、 体验和表现 的过程 , 以油画作 品《 父亲》 欣赏为 例, 探求 了中学美术教育 中的情感教育。 关键词 : 中学美术 情感教育 “ 感知 、 验和表现” 体
得到重视 , 这使得 学生的认知与情感不 能和谐发展 , 而造成情 从
感 品质 的缺 失 、 心灵世界 的荒芜 。 因此 , 在美术教 育 中, 师应 教
该引导学生重视作 品中情感 的表现 , 以改变一些学生脱离生活、
过分重视技 巧而 忽略情感 的现 状。在 多年 的教 学 中, 笔者将美
媒体 展示《 亲》 幅作 品的时候 , 父 这 学生们都 一下子惊呆 了, 有着
各种 不 同的感受。有 的学生认 为画得 太逼真 了, 粗糙 的皮肤 、 晶
莹的汗珠 、 开裂 的嘴唇 , 像是 高清晰照片一样 ; 的学生认 为, 有 这 《 美术新课程标 准》 出: 美术教育应从单纯 重视传授知识 指 “ 转 向重视知 识与技 能的学 习, 重视 学生 情感 、 又 态度 、 值观 的 价 养成…一 9  ̄ 由于 受到应试教 育的影响 , 9 在教 学过程 中, 学生 的情 感感 受能力、 情感表达 能力 、 情感表 现能力等都在某种程度上未
课 下作业的布置和对歌 曲的利 用 , 营造 出一个 良好的氛 围, 为下 面的情感接受阶段打下 良好 的基 础。
1 06
不惜半夜 就起床 , 守候在 厕所旁。作者认为 , 中国是 一个农 民的
术 中的情感 接受 归纳为感知 、 验和表现 的过程 。学生们通过 体 视觉、 听觉 、 触摸等方 式, 感受要鉴 赏的对 象, 与之建立起 情感 并 的链 接 , 激发起 自身 的热情和欲望 , 并主动地要求进行 实践和创 作 , 实践和创作 的过程 中, 再一次加深 了对于最初那份感知 在 又 的理 解, 最终实现情感 的陶冶和个体 综合素质的提 升。 多年来 , 笔者在 教学 中, 照这一 步骤 进行美 术教学 , 按 取得
了显著 的教 学效果 。下面笔者 就 以《 父亲》 这部作 品为例 , 浅谈
这 一 方 法 的运 用 。
亿人 口都 生活在农村 , 他们用 勤劳 的双手为我们 生产 出小麦 、 稻
谷。 如果 没有 了农 民, 我们还 会有吃 的吗?从这个 意义上来说 , 勤 劳质朴 的农 民, 正是 我们每 一个人 的衣食父母 , 作者正是 出于 对农 民的理解 、 尊重和赞美, 才创作 出了这幅作 品。 ”
爱 m教 唷新 宄
中学 美术教 育 中的感知 、 体验和表现
以《 亲 》 品欣 赏 为例 父 作
口方德 兰
Hale Waihona Puke 摘要: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 的一部分 , 更是 中学美术 中的重要教学
二、 体验 阶 段
这 一阶段 可以分为 三步来进行。 第一步是 认真地观察 , 形成最初 的审美感 受。 " 3笔者用 多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