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美术教育中的感知、体验和表现——以《父亲》作品欣赏为例
初中美术鉴赏父亲教案
教案:初中美术鉴赏——父亲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著名画家罗中立及其作品《父亲》。
2. 通过欣赏和分析《父亲》作品,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平凡人物,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1. 了解罗中立及其作品《父亲》。
2. 学会欣赏和分析美术作品。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父亲》作品背后的意义。
2. 如何激发学生对生活中平凡人物的关注和创作灵感。
教学准备:1. 准备罗中立的《父亲》作品图片或视频。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讨论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罗中立及其作品《父亲》。
2. 引导学生关注《父亲》作品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二、欣赏和分析《父亲》(15分钟)1. 让学生观察《父亲》作品,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细节。
2. 分析《父亲》作品的主题、构图、色彩、线条等方面的特点。
3. 引导学生思考《父亲》作品背后的意义,如对农民的敬意、对生活的感悟等。
三、讨论和分享(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父亲》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2. 邀请几名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四、实践活动(15分钟)1.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创作一幅以父亲为主题的作品。
2. 学生可以运用绘画、手工制作等形式表达自己对父亲的敬爱和感悟。
五、总结和反思(5分钟)1. 让学生总结自己在本次课程中学到了什么。
2. 引导学生反思如何将所学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创作中。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罗中立及其作品《父亲》的认知程度。
2. 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能力。
3. 学生对生活中平凡人物的关注和创作灵感。
罗中立《父亲》赏析初中美术教案
油画《父亲》赏析教案三、教学过程:(一)欣赏导入:1、音乐欣赏:播放一段《信天游》的MTV,请学生边听边感受,音乐过后给自己的内心有什么样的情绪影响。
你甚至有些什么联想……2、油画欣赏:上一个话题讨论过后,接下来请学生欣赏一幅油画《父亲》,静心仰望屏幕上的父亲,沉淀一下内心,看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3、导入课题:油画《父亲》赏析(二)观察分析:1、画幅大小揭秘:尺寸216x 152厘米罗中立的成名作《父亲》去年频频出镜,但是艺术家本人对于《父亲》所呈现出的风格早已不再继续。
谈及《父亲》他说:“现在回头想想,当时最激动人心的是画的尺寸,这可以是一种观念的艺术,也开启了中国当代艺术。
”2、画家经历介绍:罗中立:1948年生,重庆市璧山县人,艺术家,教育家,四川美术学院校长。
1977年-1981年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
1984年晋升为副教授,同年赴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研修,1986年3月返校。
1993年晋升为教授。
现任四川美术学院院长。
3、画面背景介绍:罗中立的《父亲》,具有一种悲剧性震撼力,写实描绘相当深刻:运用特写构图,对头部形象作了极为精细的刻画,表现了一个时代的艺术理想和进程。
谁都无法忘却这张布满皱纹的脸,他是你我精神上共同的父亲,也是中华民族沧桑历史的见证,更是时代的产儿。
在经历了伤痕文学时期后,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更深沉、更本土的东西,20世纪80年代初的“乡土风”成为艺术家们追求的时尚,应运而生,西方现代艺术中超级写实主义成为《父亲》的最合适的借鉴。
今天面对《父亲》,我们仍能领受一种逼人的烧灼感和震撼力。
尚在四川美院学画的罗中立以一副超级写实主义作品《父亲》而一举成名。
该作品以纪念碑式的宏伟构图,饱含深情地刻画出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深深地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
罗中立也由此被誉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画坛的一面旗帜,该作品是“从艺术的天国向现实的复归”,是“中国社会和历史文化的一面镜子”。
父亲-美术作品赏析
名画《父亲》及广告作品评析名画《父亲》重庆洋人街:罗中立《父亲》上街头广告牌油画《父亲》作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作者罗中立当时还是四川美院的一名学生。
10年的农村生活,带给作者种种震动和感慨,甚至同情、怜悯……在这种复杂情绪的强烈冲击下,油画《父亲》就“出世”了!在我看来,这幅油画比一张照片更要写实。
然而在那个年代,这幅画的超级写实手法,不可避免要受到非议。
有些批评家说,《父亲》“污蔑了中国农民的形象”,“没有反映解放后中国农民的新变化”。
于是,油画《父亲》在最后定稿时,就有了一处细节的修改。
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在父亲的左耳上,夹了一支圆珠笔。
据说,这样就体现了解放后的农民已经是有文化的农民了,但这些并不影响《父亲》的整体艺术感以及它的艺术价值。
我们见到的是父亲被太阳灼伤成咖啡色的皮肤,那深深的皱纹正是生活刻下的轨迹。
一双布满灰尘的变形的手,指甲里还填满了泥土。
似乎看见父亲用这双手握住镰刀锄头,将汗水一滴滴洒在黄土地上。
这幅画作重要的成功之处在于作者罗中立对父亲脸部光照的安排:一缕阳光斜斜地射来,在父亲脸上留下一些明暗变化,更显出他饱经沧桑的面容;眼部因光线较暗而笼罩在阴影里,自然给人一种目光深邃的感觉。
那双眼睛我们并不能看清,正因为这样,才比让人物整个地暴露于阳光下看,更使我们看到其内心隐藏的情感。
每次看到《父亲》,我都会被他深深打动。
品读出作者对“父亲”整体形象的无比深情,对“粒粒皆辛苦”的农民生活的深切关怀和同情、甚至感激,更多的是产生了心理上的共鸣:那种慈祥、宁静、幸福的神态充满了无言的人性关怀。
好像他是我们的爷爷,是我们的亲人……前不久,在重庆洋人街上:高大的《父亲》上了街头广告牌,引起了很多的关注。
大家对此意见不一,有的认为肆意将艺术作品包装成广告是一种侵犯版权的行为,有的则认为这样为社会创造了有利价值是可取的。
我作为社会小小的一份子,还是赞同此类公益广告的。
《父亲》的公益广告,一方面宣传了孝道,《父亲》全是沟壑纵横的树皮般的脸给我们带来的震撼与深思,"子欲孝而亲不在,亲不再是孝子的无奈" 一种无法言语的疼痛示意我们更多的关心父母,平时应多花点时间来陪伴我们的父母。
《父亲》油画作品解释
《父亲》油画作品解释
《父亲》是一幅油画作品,对于这幅作品的解释可以从多个角
度进行分析和理解。
首先,从艺术风格的角度来看,《父亲》可能属于现实主义或
写实主义的油画作品。
这种风格追求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绘,通过
细腻的绘画技巧和逼真的色彩表现,展现出父亲的形象和特征。
其次,从主题的角度来看,《父亲》可能探讨了家庭、亲情和
父爱等主题。
通过描绘父亲的形象,艺术家可能试图表达对父亲的
敬爱、感激和理解。
作品中可能展现了父亲的坚毅、慈爱和责任感,以及他在家庭中的重要角色和影响。
此外,从构图和色彩运用的角度来看,《父亲》可能通过绘画
技巧来强调父亲的形象和情感。
例如,通过运用明暗对比和细节刻画,突出父亲的面部表情和肌肉线条,以展现他的坚定和智慧。
同时,通过运用柔和的色调和暖色调,表达出对父亲的温暖和亲切之情。
最后,从观者的角度来看,《父亲》可能引发观者对亲情和家
庭的思考和共鸣。
作品中父亲的形象可能唤起观者对自己父亲的回忆和情感,或者引发对父爱的思考和感悟。
观者可以通过欣赏这幅作品,与艺术家共同感受和思考父亲的伟大和家庭的重要性。
总结起来,《父亲》这幅油画作品可能通过现实主义的绘画风格,探讨了家庭、亲情和父爱等主题。
通过细腻的绘画技巧和色彩运用,艺术家展现了父亲的形象和情感。
观者可以通过欣赏作品,与艺术家一同思考和感悟父亲的伟大和家庭的重要性。
观油画《父亲》有感
观油画《父亲》有感我一直都这么认为,好的作品总会具有震慑力,而震慑力则来自于难以想象或不敢想象。
《父亲》这副油画之所以定格为经典与永恒,就是因为它带给人们的震慑力永不褪色、、、、、、罗中立《父亲》油画 1980年216x 152公分第一次面对这幅画面,一种悲剧的感伤在我心中油然而生。
他的碗里是什么?是浑浊的水还是淅沥的粥?何以之此!在白色衣物的映衬下,他似乎显得更加苍老,形象也愈加鲜明:贫困的老农、开裂的嘴唇、稀疏的蛀牙、满脸的皱纹,还有手中那粗劣的大碗、、、、、、很显然只有西北的土百姓才是这般摸样,可怜兮兮的。
与画面上的老人对视了良久,此刻我忽然想起了南京路的大街抑或是城隍庙里闹市上的人群,车水马龙、灯红酒绿,同样是人,境遇却犹如天壤之别,似乎大都市里的人都是玉树临风,似乎大都市的生活也多半令人向往,而贫民窟里呢?狼狈不堪的活着,难道上天有意不公,注定要一部分人倍受煎熬!?“你是谁?父亲?谁的父亲?”我对着画里的父亲说。
纵横的皱纹,欷歔的胡子,还有那双抑郁的眼神,很显然,他不是我的和蔼的父亲,而他是一个时代穷苦清贫百姓的缩影,抑或是一代父亲的象征,当你感到他狼狈不堪的活着有点可悲时,当你感到命运不公时,其实你已经间接地承认了油画里老人的坚强,不是吗?第二次面对这副画面,我感觉“父亲”是一种依靠。
我来自农村,父母烈日下劳作的艰辛在我的童年中就已展现得是那么的淋漓尽致,天黑了,就很恐慌,独自躲在灶和堆里等待着,至今想起童年往事,有时心里难免阵阵发虚,突然间看着画中父亲沧桑的老脸,还有那双坚实的大手,总使我感到一种依靠、一种亲近和一种战胜恐惧的力量。
第三次面对这幅画面,我看到了“父亲”的背后的辛酸。
虽然我不知道老人都经历了那些坎坷,但是我能,我却能感受到老人背后的辛酸。
罗中立《父亲》赏析初中美术课件
但是《父亲》一画也反映了他构思中矛 盾,他想要歌颂,赞美中国劳动人民的美 德,却又对农民身上附着的封建意识感到 可悲,所以画面上的农民脸上又笼罩着一 丝愁云,所以说《父亲》在一定程度上反 映了当时的社会特征,它不仅具有美学价 值,还具有社会学价值的伦理学价值。 《父亲》更象一座纪念碑,屹立在那个年 代的人们的心中。
美国画家克洛斯
查克· 克洛斯Chuck Close(1940一 ), 是美国超级写实主义,也就是照相现实主 义的代表画家。生于华盛顿,曾就学于华 盛顿大学、耶鲁大学、维也纳造型艺术学 院。
20世纪50年代,由于摄影技术的飞速发 展和照片的洗印技术普及应用,摄影艺术在 大量而快速地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大有取代 传统视觉艺术的油画。这时,一种反抗和阻 止摄影艺术占据垄断地位的抽象主义艺术, 在绘画领域虽显得势的老脸,艰辛岁月耕耘出的那一条条 车辙似的皱纹;犁耙似的手,曾创造了多少大米、 白面?那缺了牙的嘴,又扒进多少粗粮糠菜?他 身后是经过辛勤劳动换来的一片金色的丰收景象, 他的手中端着的却是一个破旧的茶碗。 画家以深沉的感情,用巨幅画的形式,借超 写实主义手法,刻画出一个勤劳、朴实、善良、 贫穷的老农的形象。他咄咄逼人,发人深省。多 少人曾在他面前黯然神伤。因为这位老农的形象 已经远远超出了生活原型,他所代表的是中华民 族千千万万的农民。正是他们辛勤的劳动,才养 育出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他是我们精神上的父 亲!
油画《父亲》 赏析
画幅尺寸
尺寸216x 152厘米
作者简介:罗中立 1948年生,重庆市 璧山县人,艺术家,教 育家,四川美术学院校 长。 1977年-1981年就 读于四川美术学院,毕 业后留校任教。1984年 晋升为副教授,同年赴 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研 修,1986年3月返校。 1993年晋升为教授。现 任四川美术学院院长。
四步法赏析美术作品《父亲》
四步法赏析美术作品《父亲》第一步:感受《父亲》是一幅以油画形式呈现的艺术作品。
通过细腻的色彩和精细的线条勾勒,画面中展现出了一位中年男性的形象。
这位父亲身穿传统的汉服,坐在一张古朴的木椅上,面容沧桑而又温和。
他的眼神深邃,透露出一种无法言喻的情感。
整个画面给人一种静谧而又庄重的感觉。
第二步:分析在这幅作品中,画家通过运用色彩和线条的技巧来表达父爱的伟大和深沉。
画面中主要运用了暖色调,如棕色和橙色,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父亲的面部轮廓被细腻地勾勒出来,线条的运用使得他的表情更加生动。
画面中的细节也十分丰富,如父亲手中握着的一支笔,象征着他对子女的教育和指导。
第三步:解读《父亲》这幅作品传达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
父亲的面容透露出一种深思熟虑的表情,似乎在思考着什么重要的事情。
同时,他的眼神中又透露出一种温柔和慈爱。
这幅画作让人感受到父爱的力量和无私。
父亲坐在椅子上,象征着他在家庭中的稳定和支持。
他手中的笔也表达了他对子女的教育和指导的重要性。
第四步:评价《父亲》这幅作品通过细腻的色彩和线条的运用,成功地传达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
画面中的父亲形象栩栩如生,给人一种温暖而又庄重的感觉。
整个作品充满了情感和力量,让人深思和感动。
这幅作品展示了画家对父爱的理解和表达,同时也唤起了观者对家庭和亲情的思考。
通过以上四个步骤,我们对美术作品《父亲》进行了赏析。
从感受到分析,再到解读和评价,我们逐步深入地理解了这幅作品所传达的意境和情感。
这幅作品通过细腻的画面和精湛的技艺,成功地表达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让观者感受到家庭和亲情的重要性。
无论是作为一位父亲还是观者,我们都能从中找到共鸣和启发。
父亲油画观后感
父亲油画观后感
我一直知道我的父亲是一个有才华的人,但我从未想过他会是一位
画家。
然而,当我看到他最近完成的一幅油画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这幅画描绘了一位老人坐在一张椅子上,他的脸上充满了岁月的痕迹。
老人的眼神深邃而又温柔,仿佛在诉说着他的一生。
画面中的细
节非常精细,每一根皱纹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
我不禁想起了我的爷爷,他也是一位老人,他的脸上也有着类似的皱纹和眼神。
我问我的父亲这幅画的灵感来源,他告诉我这是他在一家养老院里
看到的一位老人。
他被老人的眼神所吸引,于是决定将这一瞬间永远
地留在画布上。
我被父亲的创作灵感所感动,我开始更加仔细地观察这幅画。
我发
现画面中的颜色非常柔和,没有过于鲜艳的色彩,但却让人感到非常
舒适。
画面中的光影处理也非常到位,让老人的脸庞更加立体,更加
真实。
这幅画让我想起了一句话:“画家是用心灵看世界的人”。
我从这幅
画中感受到了我的父亲的用心和才华。
他用画笔记录下了这位老人的
一生,也记录下了他自己的心路历程。
我深深地被这幅画所感动,我也开始更加欣赏我的父亲的才华。
我
相信这幅画不仅仅是一幅艺术品,更是一份珍贵的家庭财富。
我希望
这幅画能够一直陪伴着我们的家庭,让我们永远记得这位老人的故事,也记得我的父亲的才华和用心。
初中美术《父亲》教案
初中美术《父亲》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父亲》这幅画的基本信息,包括作者、创作背景、艺术特点等。
2. 培养学生对油画艺术的欣赏能力,提高审美素养。
3.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平凡人物中发现美,培养关爱他人、珍惜亲情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1. 掌握《父亲》这幅画的基本信息及艺术特点。
2. 学会欣赏油画,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创作《父亲》的初衷和表达的情感。
2. 如何从平凡人物中发现美,培养关爱亲情的美好情感。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父亲》的图片及相关的文字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父亲》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对《父亲》的初印象,教师总结。
二、基本信息介绍(10分钟)1. 教师介绍《父亲》的作者、创作背景、创作时间等基本信息。
2. 学生了解《父亲》的作者生平及艺术成就。
三、艺术特点分析(10分钟)1. 教师分析《父亲》的艺术特点,如色彩、线条、构图等。
2. 学生学会从艺术角度欣赏《父亲》,提高审美能力。
四、情感体验与讨论(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从亲情角度体验《父亲》这幅画,分享自己的感受。
2.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对《父亲》的理解和感受。
五、生活中的美(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平凡人物中发现美,培养关爱他人、珍惜亲情的美好情感。
2. 学生分享自己身边的亲情故事,感受亲情的美好。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亲情的重要性。
2.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位亲情主题的艺术家或作品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和欣赏。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父亲》这幅画,让学生了解油画艺术的特点,提高审美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平凡人物中发现美,培养关爱他人、珍惜亲情的美好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和内容,确保教学效果。
《父亲》油画作品解释
《父亲》油画作品解释
《父亲》是一幅油画作品,我将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解释。
从主题上看,这幅作品以父亲为中心,表达了对父爱的赞美和
敬意。
通过绘画技法和形象的塑造,艺术家试图捕捉父亲的形象和
情感,展现出父亲的力量、责任感和无私奉献。
从构图和色彩上看,这幅作品可能采用了柔和的色调和细腻的
笔触。
艺术家可能运用了光影效果,通过明暗对比来突出父亲的面
部表情和特征。
画面中的背景可能简洁而不繁杂,以突出父亲的形象。
从艺术风格上看,这幅作品可能属于写实主义或现实主义风格。
艺术家可能注重细节的描绘,力求真实地再现父亲的形象和情感。
同时,也可能融入了一些个人的表现手法和风格,使作品更具艺术
性和独特性。
从历史和文化背景上看,这幅作品可能受到了不同时期和地区
的艺术影响。
艺术家可能借鉴了前人的作品和技法,同时也反映了
当时社会对父爱的普遍认同和推崇。
此外,每个观者对于一幅作品的解读可能会有所不同。
个人的
经历、情感和背景都会影响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因此,对于《父亲》这幅油画作品的解释还可以从更个人化的角度进行探讨。
总的来说,这幅《父亲》油画作品通过主题、构图、色彩、艺
术风格和历史背景等多个角度来展现父爱的伟大和深情。
它是艺术
家对父亲形象的创造和表达,同时也是观者对于父爱的共鸣和思考。
情境教学在美术课堂中的运用——以欣赏课《父亲》教学为例
首都师范大学尹少淳教授提出,美术核心素养包括五个方面: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态度、创想能力、文化理解。
教师通过找准切入点,确定美术核心素养培养的主旨内容,深化教学内容,进一步挖掘美术核心素养的内涵,把握课堂教学实践,实现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升华。
现今,培养美术核心素养提倡情境教学,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情境教学的含义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具体途径包括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音乐欣赏、旅游观光等。
教师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中,有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二、情境教学与教学情境的不同教学情境不同于情境教学。
教学情境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出来的、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环境,且教学情境中的“境”指教学环境,它既包括学生所处的物理环境,如学校的各种硬件设施;也包括学校的各种软件设施,如教室的陈设与布置、学校的卫生与绿化以及教师的教学技能、责任心等。
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是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情感的、具体生动的场景。
情境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
在美术课堂中,教师通过情境教学,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内心的情绪,让学生更主动地接受和学习教师教授的知识。
情境教学常体现在课程的导入环节,教师运用科技、音乐或者游戏创设让学生带着感情学习的环境,其有利于发掘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使学生带有感情地主动学习。
三、情境教学在美术课堂中的运用通过对情境教学的认识,笔者设计了《父亲》这堂鉴赏课,并在当地一所学校的初中部授课,运用了营造情感、启发思维、回顾情感的教学方法。
在导入环节,笔者用一段讲述父爱的简笔画动漫短视频,引起学生的潜在情绪,由父亲的职业为切入点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主动分享自己与父亲的回忆,并激发学生对父亲的内在情感。
父亲油画赏析500字作文
父亲油画赏析500字作文
今天,老师让我们欣赏一副油画作品——《父亲》,画面上这位勤劳、朴实、贫穷的父亲形象深深震撼了我。
他的头上缠着一块旧得发黄、发皱的白布,虽然这块步裹得很紧,但是还是遮不住那稀疏花白的头发。
长期的辛苦劳作让他的脸晒成了古铜色,在烈日的照射下,脸上的皱纹纵横交错,那是岁月这把无情的刀在他脸上留下的伤痕。
他的眉毛已经显得花白,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
他的眼睛显得非常无助、迷惘,但是这双经受过苦难的眼睛也流露出一丝渴望:他在渴望改变自己穷苦的命运;他在渴望自己的孩子将来会过上幸福的生活;他在渴望让家人永远快乐、健康。
他直挺的鼻子下是凌乱的胡须。
干裂的嘴唇中仅剩下最后一颗泛黄的牙齿。
他的嘴微微张开,仿佛在叙说着自己穷苦的命运。
画面上父亲的手非常粗糙,布满了许多老茧。
一条条显眼的青筋暴出,指甲上布满了泥土。
他手上端着一个陈旧的碗,在烈日的炙烤下喝着碗里的水。
看着这位老父亲,我仿佛看到他满头大汗在地里干活的情景,他背后金黄的稻田是丰收的景象,但是他手里却碰着破旧的茶碗,就是这样一些辛辛苦苦劳动的劳动人民,养育了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
我觉得,还有最后出感悟。
这幅伟大的作品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已经不仅仅是父亲的形象,不仅仅是农民父亲,而是这片土地的儿子,祖辈曾经洒满血汗的这片土地,是否会有后来人依然继承这样的“父亲”,随着时代浪潮的涌入,是否还有人安心于去做这样的“父亲”,我想,这是我们当今应该引起的对二十年前
这幅《父亲》的思考。
作者深谙农民的困苦,懂得农民的欢乐,更理解农民的需求。
这就是油画《父亲》带给我的震撼和思考。
马恩“典型”理论研究——以油画《父亲》为例
Yi Shu Ping Jian马恩“典型”理论研究———以油画《父亲》为例周霄江苏师范大学摘要:马克思恩格斯的“典型”理论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它揭示了人物与环境、个性与共性辩证统一的关系。
除了文学以外,美术作为艺术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也同样涉及并面临着马克思主义典型理论所着眼的实质问题。
本文将以罗中立的油画作品《父亲》为例,对其中蕴藏的“典型”理论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马恩“典型”理论艺术典型《父亲》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3-0030-02人们平时说到“典型”,通常是指足以代表某一类事物特征或特性的形式。
在希腊文里“典型”一词的原意是“铸造用的模子”,它最初是西方文论中的概念,可以归纳为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问题。
19世纪80年代末开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对典型的共性、个性的关系作出了辩证统一的总结,马恩“典型”理论逐渐形成并在不同民族的传播中丰富和发展起来。
20世纪的中国,作为一个经历着巨大变迁的国家,也受到了典型理论的巨大影响。
马恩“典型”理论研究即对于马克思主义典型学说的研究,包括了马克思与恩格斯对于典型问题的见解,这些见解大多散落在他们的著作和书信之中,如恩格斯的《致敏·考茨基》《致玛·哈克奈斯》《致保·恩斯特》等。
马恩“典型”理论主要包括两个部分,首先是关于个性与共性的关系问题。
在恩格斯的《致敏·考茨基》中,有这样一番话:“……我以为您都用您平素的鲜明的个性描写手法刻画出来了;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这是在说“每个人”都是“一类人”的代表,在这种代表性存在的同时又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即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其次,马克思主义典型学说还对于人和环境的关系作出了经典的阐释。
他曾经说过“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
”因此,揭示人物和其所处的阶级、社会、时代以及揭示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是艺术创作,尤其是现实主义艺术创作的重要原则。
初中美术教案名画《父亲》
初中美术教案名画《父亲》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父亲》的作者罗中立,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2. 培养学生对油画艺术的认识,欣赏作品的艺术价值。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平凡人物,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4. 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尊重劳动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作者简介:罗中立,中国当代著名油画家,擅长人物画,其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
2. 作品背景:《父亲》是罗中立于1980年创作的一幅油画,描绘了一位朴实、勤劳的中国农民形象,作品反映了我国农村的现实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的深厚感情。
3. 作品分析:画面中的父亲形象真实、生动,刻画了一位饱经风霜、辛勤劳作的农民。
通过对父亲脸部、手部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农民的艰辛与付出。
作品色彩浓郁、线条流畅,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4. 艺术价值:这幅作品在我国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展现了罗中立的绘画技巧,更体现了现实主义艺术的精神。
作品传递了作者对农民的敬意,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父亲》作品,引导学生关注画面中的农民形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作品背景介绍:教师讲述罗中立及其作品《父亲》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品的现实意义。
3. 作品分析:教师引导学生从色彩、线条、构图等方面分析作品,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4. 讨论与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巡回指导。
5. 创作实践:学生根据对《父亲》的理解,尝试绘制一幅以农民为主题的作品,锻炼自己的绘画技巧。
6. 总结与反思:教师组织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收获,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平凡人物,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父亲》的作者、作品背景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作品艺术价值的欣赏能力。
3. 学生参与讨论、交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学生在创作实践中的表现,包括绘画技巧和创意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深入了解《父亲》这幅作品,培养学生对油画艺术的欣赏能力,同时关注生活中的平凡人物,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高中美术论文:油画《父亲》鉴赏
油画《父亲》鉴赏看到这幅画,想到了很多,想到了曾经田中劳动的的父亲,感触油然而生,想到了而今仍然默默耕耘在黄土地上的千千万万的农民同胞,也正是他们才养育了我中华民族万万千千的儿女,它从此冥刻于每一个有良知的炎黄子孙心中。
关键词:父亲罗中立农民精神中华民族正文:鉴赏油画《父亲》作者介绍罗中立,1948年出生于重庆郊区,幼年在父亲影响下学画,1968年从四川美院附中毕业后主动到大巴山农村生活10年。
1980年四川美院学画,以一副超级写实主义作品《父亲》而一举成名,该作品以纪念碑式的宏伟构图,饱含深情地刻画出了中国农民的典型特征形象,深深的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也由此被誉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画坛的一面旗帜。
1982年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现为中国美术协会理事,四川美术学院院长。
曾获第二届中国青年美展金奖、四川优秀作品奖。
作品藏于中国美术馆、比利时国家历史博物馆、台湾山美术馆。
作品藏于中国美术馆、比利时国家历史博物馆、台湾山美术馆。
出版画册有《罗中立油画集》、《罗中立油画选》。
油画《父亲》诞生的背景“农民是这个国家最大的主体,他们的命运实际上这个名族和这个国家的命运。
”罗中立说。
《父亲》这幅画构思的产生,是罗中立从看到的守粪农民后开始的。
他说“我要为他们喊叫”这就是我构思这幅画的最初冲动。
开始画了守粪的农民,以后又画了一个当巴山老赤卫队员的农民,最后才画了《父亲》。
他说我国是一个农民的国家,但为农民说话的很少,老实话就更少,他们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是这个国家的真正主人。
我采用领袖像的尺寸画农民,就是为了更充分地表现细节。
我尽量搜集各种特征,如鼻子旁边的痣,老百姓都叫“苦命痣”,他们的确认为命中注定一辈子受苦;“卷耳朵”老百姓说是怕老婆,我用来表现农民的天性善良、驯服,不会反抗。
画干裂的嘴唇,手指上的倒刺,锯过得粗瓷碗,以及脸上的每一条皱纹都是精心推敲过的。
这位农民的形象,实际上在我脑中是多少农民形象的概括。
《父亲》这幅画赏析
《父亲》这幅画赏析
《父亲》这幅画是由当代艺术家罗中立创作的一幅油画,也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之一。
该画以巨幅尺寸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充满艰辛和劳累的农民形象,表达了对父辈的崇敬和感恩之情。
从艺术手法来看,罗中立采用了写实主义风格,以细腻的笔触和真实的色彩,还原了农民的生活状态和形象特征。
画中的父亲形象高大而魁梧,身穿破旧的衣服和裤子,手拿烟斗,坐在椅子上,眼神坚毅而深邃。
画家通过父亲的形象,表现了农民的艰辛和劳累,也表达了对父辈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从文化背景来看,《父亲》这幅画反映了中国农村的现状和历史。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还处于贫困和落后状态,农民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罗中立通过这幅画,表达了对农民的关注和对农村现状的反思。
同时,这幅画也反映了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趋势,即更加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
从精神内涵来看,《父亲》这幅画表达了对父辈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父亲是家庭的顶梁柱,承担着家庭的重任和期望。
罗中立通过这幅画,表达了对父亲的敬意和感激之情,也呼吁人们要珍惜父辈的付出和牺牲,感恩他们的辛勤劳动和付出。
总之,《父亲》这幅画是一幅具有深刻内涵和历史价值的作品。
它不仅反映了中国农村的现状和历史,也表达了对父辈的敬
意和感激之情。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珍惜父辈的付出和牺牲,感恩他们的辛勤劳动和付出。
父亲油画作品特点和感受
父亲油画作品特点和感受
嘿,咱就说说我父亲的油画作品啊!那可真是绝了!每一幅都有着
独特的魅力。
你看那幅,哇塞,那暖色调的运用,就好像太阳真的在落山,余晖
洒在田野上,让人仿佛能闻到泥土的气息。
这不就跟咱小时候在乡下
看到的一模一样嘛!父亲是怎么做到把那种感觉画出来的呢?
还有那幅,画中的少女静静地站在海边,海风轻轻吹拂着她的发丝,她的眼神里透着一种宁静和憧憬。
这感觉,就好像她随时都会活过来,跟你说说话似的。
父亲咋就能把一个人的神韵抓得那么准呢?
每次我站在父亲的油画作品前,我都感觉自己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那色彩、那线条,真的是太神奇了!这难道不是父亲用画笔创造的魔
法吗?
我记得有一次,我带朋友来家里看这些画,朋友都惊呆了,直说:“这也太厉害了吧!”我当时心里那个自豪啊,就好像这些画是我画的
一样。
父亲的油画作品,有的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像春天里绽放的花朵;
有的则宁静而深沉,如同深夜里的星空。
这就好像人生啊,有热闹的
时候,也有安静的时候。
我觉得父亲的油画作品不仅仅是一幅幅画,更是他内心世界的展现,是他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悟。
它们就像是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我
们的生活,让我们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和力量。
我真的太幸运了,能有
这样一位厉害的父亲,能欣赏到这么多优秀的油画作品!。
父亲油画观后感
父亲油画观后感父亲油画作品是我在一个艺术展览上所见到的,这些作品让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每一幅油画都展示了父亲对生活、艺术和情感的独特理解。
在观看这些作品的过程中,我仿佛进入了一个与现实世界迥然不同的幻境,沉浸在色彩、线条和纹理的交织之中。
以下是我对父亲油画作品的观后感和思考。
首先,父亲的油画作品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他运用丰富的色彩和独特的构图方式,创造出一个个生动而富有吸引力的画面。
色彩的运用非常鲜明,明暗对比强烈,给人带来强烈的兴奋感和情感共鸣。
这些色彩的组合是如此和谐,让我不禁为之倾心。
而构图方面,父亲善于运用对比和平衡,通过画面中的物体大小、位置和角度等因素,营造出动态和谐的空间感,使整个画面充满了活力。
其次,父亲的油画作品充满了细腻和深情。
他通过精细的线条和纹理,展现了他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每一个细节都被精心刻画出来,给人一种真实感和立体感。
这些细节展示了父亲对生活的敏感和对人物、物体的深刻观察。
而油画的笔触和纹理则增加了画面的质感,让人产生触摸到画面中物体的冲动。
这种细腻和深情使得父亲的作品充满了温暖和人性的感染力。
此外,父亲的油画作品也反映了他的情感表达和个人感受。
每一幅作品都通过选题和画面的安排,准确地表达了父亲对特定情境和主题的感悟。
有些作品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赞美,有些作品描绘了人物的复杂情感和人生的变幻莫测。
这些作品给人以思考的空间,引发人们对自然、人类和生命的深度思考。
通过父亲的油画作品,我感受到了他内心世界的丰富和个人情感的深度。
最后,父亲的油画作品也是他与观众之间的一种艺术交流和传递。
每一幅作品都展示了父亲对艺术的热爱和对观众的期待。
他希望通过这些作品与观众建立起一种心灵的共鸣和情感的交流。
在观看这些作品的过程中,我对父亲的创作动机和意图有了更深的理解,我能够感受到他希望通过艺术表达自己,与观众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总结起来,父亲的油画作品给我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细腻和深情的感受,同时也引发了我对生活和艺术的思考。
油画父亲赏析
油画父亲赏析油画《父亲》赏析除了《蒙娜丽莎的浅笑》,还有一幅令我印象深刻,触动我的心灵的画即是《父亲》。
《父亲》和《蒙娜丽莎的浅笑》同样都是油画,可是它却没有《蒙娜丽莎的浅笑》那样有名,那样被人们熟知。
第一次见到这幅画已经忘掉是什么时候了,可是当老师让我们随意赏析一幅画时,我脑海里出现瞬时出现了它,不知是什么时候《父亲》已经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这印象不过一个轮廓,为了达成此次作业,我上网搜寻了这幅画,下边是我看着这幅画对它的描述和感悟。
《父亲》描述的是一位年老的老人,他看上去是个农民,一道道深深的皱纹刻画的特别仔细,形象。
从这深深的皱纹不难领会到他经历的风雨和艰辛。
他的嘴唇是干裂的,这让我想到了山区里那些缺水的地方的人们,许久都不可以喝上水嘴唇也如他这般干裂。
干裂的轻轻张开的嘴下还有一撮枯草般的胡子。
他那粗拙的手端着一碗看上去是污浊的水,碗破破的,纹路却很清楚。
那粗拙的手的指甲也刻画的特别仔细,绝不夸张的说,这双手让我想起了我的父亲的手,我的父亲,我称他“老爸”,老爸以前也是农民,此刻条件好了,家里的地都承包掉了,他也上班了,可是当年艰辛的种地生活在他的手上留下了印记,粗拙,长满了老茧,但那双手却很大,很厚实,握着我的手让我感觉很安全。
看着《父亲》,不由让我想起了许久没见的老爸。
是啊,老爸,老爸,父亲就这么被我叫着叫着,老了。
《父亲》的手指甲里的泥土也刻画的这么真切,从这幅画中,能看出这位农民是多么的勤奋,和善。
后边的土黄色背景就是他耕作的那片地吧。
额头上流淌着汗珠的他,左耳还夹着一只圆珠笔。
一开始没认为左耳的一点蓝是笔,以后才知道这是一支圆珠笔,百度上说它是为了参展加上的,以表达新中国农民勤苦学习文化知识的意向。
嗯,是啊,在我看来,农民其实不愚笨,他们勤劳耕作,他们靠的是多年传承的经验,有很多都是特别科学的。
没有他们我们吃什么呀。
他乌黑的皮肤必定是长时间在农地里干活晒的。
像我此刻夏季一出门没呆几分钟就感觉热的要死,他那时的农民该是有多累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们都有 着个 人的欣 赏感 受, 那么请 问, 作者为什 么要表现一位
年过 花 甲、 饱经风 霜 的农村老 汉 , 而不是 一位西装 革履、 带着金 边 眼镜 的大城 市 中年人 形象 呢? 有 的学生说 , ” 因为作者 本身就 是农 民, 要选择他 最为 熟悉的题材 ; 的说 , 有 因为农 民形 象 比较 容 易刻 画 , 只要 画 出他 古铜 色 的皮肤和 脸上 的皱 纹就可 以了。 面对 学生形形 色色 的回答 , 笔者总结 出: 同学们 , “ 我们 国家有几
、
感 知阶 段
立先 生的简要介绍 , 谈到 了他创作《 父亲》 这部作 品的经过 : 作者 年 轻的时候去 四川 的农村体验 生活 , 以搜集创作 素材 , 眼看 他亲
到 了炎炎 烈 日下在土 地上辛 勤劳作 的农 民, 薄的衣衫被汗水 薄 浸透 , 像是用水 洗过 了一样。他们为 了得 到一桶 粪便 作为肥料 ,
是 哪里 的老 汉?我心 中的父 亲可不是这 个形象 , 这位父 亲太土 了; 有的学 生认 为 , 肯定是 一位农村 人 , 他手 里的大瓷碗 还 这 从
就 可 以看 出未 。
第二步 , 面对着 学生形形 色色的感悟 , 笔者 并没有指 出谁对
谁错 , 因为 美术 鉴 赏本 身就是 一个 “ 仁者 见仁 、 者见智” 智 的环 节, 重要的是如何 引导学生去分 析作 品所表现 的美 的形 式, 以丰 富学生 的审美 经验 , 提高 审美理解 能力。于是 笔者提 问道 : 同 “
在我们的教材 中, 有不少作 品都有 着鲜 明的艺术形象 , 罗中 立的《 父亲》 就是 一个极好 的例子。艺术形象是美 术创作 的一个
第三步 , 在初 步定 下一个欣 赏的情感基调 之后, 笔者开始着 重引 申出作 品本身所 富含 的 内在意义 。关于这 一环节 , 一般都
可 以从 作 品 的创 作 背景 谈 起 , 因为 每 一部 优 秀作 品的 背 后 , 有 都
在上 节课 中, 笔者 曾布 置下作 业 : 每 一位 学生都 回忆一 请
下 , 自己的成长经历 中, 在 父亲给 自己留下 的最深 刻的印象是什
么, 父亲做 的哪件事情 最让你感 动……并 让学生在课 堂上踊 跃
回答 。与此 同时, 笔者利用 多媒体播放 了刘 和刚演唱的歌 曲《 父 亲》 让发 言 的同学放慢语速 , , 有感情地伴 随着音 乐叙 述。通过
重要的表达方 式, 通过对鲜 明的艺术形 象的欣赏 , 我们 能够 感受
到创作者 独特 的创 作思想 和创作精 神 , 继而被形 象所营造 出的
真善美的氛 围所感 动, 达到积极体验、 陶冶 情操 的 目的。
一
着一个独特而感人 的故 事, 作者基 于这种 炽热的体 验 , 而用手 继
里的 画笔 , 录并抒发 出这种情感 。对 此笔者插入 了对于 罗中 记
内容。通过情感教育 , 能够让 学生对作 品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 继而产生 创作的冲动 , 最终获得心灵 的净化和 情感 的升华。笔者 从 中学美术教 育 的重要性谈起, 按照感知、 体验和表现 的过程 , 以油画作 品《 父亲》 欣赏为 例, 探求 了中学美术教育 中的情感教育。 关键词 : 中学美术 情感教育 “ 感知 、 验和表现” 体
得到重视 , 这使得 学生的认知与情感不 能和谐发展 , 而造成情 从
感 品质 的缺 失 、 心灵世界 的荒芜 。 因此 , 在美术教 育 中, 师应 教
该引导学生重视作 品中情感 的表现 , 以改变一些学生脱离生活、
过分重视技 巧而 忽略情感 的现 状。在 多年 的教 学 中, 笔者将美
媒体 展示《 亲》 幅作 品的时候 , 父 这 学生们都 一下子惊呆 了, 有着
各种 不 同的感受。有 的学生认 为画得 太逼真 了, 粗糙 的皮肤 、 晶
莹的汗珠 、 开裂 的嘴唇 , 像是 高清晰照片一样 ; 的学生认 为, 有 这 《 美术新课程标 准》 出: 美术教育应从单纯 重视传授知识 指 “ 转 向重视知 识与技 能的学 习, 重视 学生 情感 、 又 态度 、 值观 的 价 养成…一 9  ̄ 由于 受到应试教 育的影响 , 9 在教 学过程 中, 学生 的情 感感 受能力、 情感表达 能力 、 情感表 现能力等都在某种程度上未
课 下作业的布置和对歌 曲的利 用 , 营造 出一个 良好的氛 围, 为下 面的情感接受阶段打下 良好 的基 础。
1 06
不惜半夜 就起床 , 守候在 厕所旁。作者认为 , 中国是 一个农 民的
术 中的情感 接受 归纳为感知 、 验和表现 的过程 。学生们通过 体 视觉、 听觉 、 触摸等方 式, 感受要鉴 赏的对 象, 与之建立起 情感 并 的链 接 , 激发起 自身 的热情和欲望 , 并主动地要求进行 实践和创 作 , 实践和创作 的过程 中, 再一次加深 了对于最初那份感知 在 又 的理 解, 最终实现情感 的陶冶和个体 综合素质的提 升。 多年来 , 笔者在 教学 中, 照这一 步骤 进行美 术教学 , 按 取得
了显著 的教 学效果 。下面笔者 就 以《 父亲》 这部作 品为例 , 浅谈
这 一 方 法 的运 用 。
亿人 口都 生活在农村 , 他们用 勤劳 的双手为我们 生产 出小麦 、 稻
谷。 如果 没有 了农 民, 我们还 会有吃 的吗?从这个 意义上来说 , 勤 劳质朴 的农 民, 正是 我们每 一个人 的衣食父母 , 作者正是 出于 对农 民的理解 、 尊重和赞美, 才创作 出了这幅作 品。 ”
爱 m教 唷新 宄
中学 美术教 育 中的感知 、 体验和表现
以《 亲 》 品欣 赏 为例 父 作
口方德 兰
Hale Waihona Puke 摘要: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 的一部分 , 更是 中学美术 中的重要教学
二、 体验 阶 段
这 一阶段 可以分为 三步来进行。 第一步是 认真地观察 , 形成最初 的审美感 受。 " 3笔者用 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