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模式
第十章 现代 科技的体系结构
• 第一节 现代科技的整体结构
• 第二节 现代科技的层次结构
• 第三节 现代科技的演化
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犹如大厦,内部各 分支或部门各有不同,又彼此支撑、相互 交织而层次分明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方式。 研究现代科学技术的整体结构和层次结构 及其规律,可以揭示科学技术体系的本来 面貌,达到结构优化的目的。
工程科学
开发阶段 (生产)
产业技术
科 学 理 论
技术科学
应用阶段 (技术)基础技术源自实 践 技 术基础科学
基础阶段 (科学) 现代科学技术整体结构图
实验技术
第三节 现代科技结构的演化
• 一、时空分布
• 二、相关生长
• 三、不平衡发展
一时空分布
• 现代科学技术结构空间分布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研究的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顺序 性的方向发展;二是符合人类认识、改造 自然的逐渐深化的方向发展。人们认识和 改造自然的方法深刻影响着现代科学技术 结构的空间分布。 • 时间分布:在以往,各门学科总是先后得 到发展,但是现在可能有几门学科同时获 得巨大发展。
三次产业
科学技术的整体结构
• 第一,整发育性。基础阶段是基础理论与 实验技术的矛盾运动;应用阶段是技术理 论与基本技术的矛盾运动;开发阶段是工 程理论与产业技术的矛盾运动。 • 第二,内对应性。基础科学对应实验技术; 技术科学对应基本技术;工程科学对应产 业技术。 • 第三,自相关性。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基 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科学形成一个 “三足鼎立”结构
相关生长
边缘学科、综合学科、横断学科产生是其 表现。 相关生长的途径:理论的转移和综合;方 法的转移和综合;对象的转移和综合。 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知识结合。
九年级十五章物理知识点
九年级十五章物理知识点第一章:力和运动1. 力的概念和特点:力是物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具有大小和方向。
2. 力的计算:力的计算公式为力 = 质量 ×加速度。
3. 力的合成与分解:多个力可以合成一个力,一个力可以分解为多个力。
4.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合外力为零。
5.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第二章:机械波1. 机械波的概念和特点:机械波是沿介质传播的能量传递现象,具有振幅、频率、周期等特点。
2. 波的分类:机械波分为横波和纵波两种。
3. 波的传播和反射: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会发生折射和反射现象。
4. 声速和音量: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性质有关。
5. 声音的质量和音调:声音的强弱与振幅有关,音调的高低与频率有关。
第三章:电和电路1. 电荷和静电:电荷是物体带有的一种基本属性,可以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
2. 电流和电路:电流是电荷的流动,电路是电流的路径。
3. 电阻和电压:电阻是电流受到的阻碍,电压是电流驱动电荷移动的力。
4. 欧姆定律: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5. 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元件的电压相同,串联电路中元件的电流相同。
第四章:光的传播和成像1. 光的特性:光是一种电磁波,具有直线传播和折射等特性。
2. 光的反射和折射:光在反射面上发生反射,光通过不同介质界面时发生折射。
3. 光的成像和光的光度: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光的强度与光源亮度有关。
4. 镜子和透镜: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和用途。
5. 光的颜色和光的频率:光的颜色与频率和波长有关,白光是各种颜色的合成。
第五章:磁与电磁1. 磁铁和磁场:磁铁具有两极性和磁场,磁场可以使物体受力。
2. 磁感线和磁场力:磁感线的方向和力的方向相同,磁场力的大小与电流和磁场强度有关。
3. 电磁感应: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或磁场改变时,会产生感应电动势和电流。
4. 电磁感应定律和电磁铁:欧姆定律和电磁铁的构造和用途。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十章:技术认识和技术方法
销 售 量 导入期 成长期 成熟期 衰退期
时
间
联想的技术路线 汉卡——代理PC——自主生产PC——电脑 商 可能的技术路线 汉卡——软汉字系统——软件商
四通的打字机 MS2400——票据打印机——停产 可能的路线 MS240X——电脑生产 失误:技术替代 类似的失误:王安公司
技术预测的可能性 前提: 技术发展是有规律的 人类能够认识这种规律性 技术规律的表现: 技术能力变化的规律性 技术变革的规律性 技术发展是由社会需要与市场需求引发的 新技术的发展可以通过研究技术创新过程加以预测
技术评估的程序
调查研究 寻找影响 影响分析 排除非容忍性影响 制定改良方案 综合评价
技术评估的四个阶段: 资料准备阶段。 这是评估的准备阶段,包括目的、内容、背景、有关的社会、 经济、环境、资源等。 影响分析阶段。 这是评估的最关键阶段。不仅要找出积极的影响,也要找出 消极的影响,包括次级影响乃至3级或多级影响。对这些影 响进行分析、综合和整理,其性质、内容、程度或规模等。 研究对策阶段。 主要针对非容忍性影响,研究避免或减少这种影响的可能性 和所需条件,以及创造这种条件的可能性。 综合评估阶段。 在以上基础上,需对该项技术的全部影响作系统分析,以权 衡利弊,并与其它技术作比较分析,最后给出该项技术研究 或开发的综合评价。
技术方案设计的分类 工程设计 工业设计 环境设计
工程设计的传统方法 1,模型试验设计法 制造相似模型,在其上测量和考察设计对象的性能、 结构、功能等合理程度,然后以实测数据为依据, 对其结构及性能等进行修改,从而使设计达到更加 完善的设计方法 2,常规设计方法 从现有技术规范、技术手段和情报资料中寻找答案 的一种设计方法 3,经验设计法 根据现有机器、零部件长期使用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知识进行设计的方法。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现代科学技术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本文将从科学技术的定义、发展历程、对社会的影响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科学技术的定义科学技术可以被简单地理解为受过系统训练、具备一定知识和技能的人们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改变自然与社会的过程。
科学是一种理论性的知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系统观察、实验和理论解释;而技术则是将这些科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中,以满足人类的需求。
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被分为不同时代的阶段。
从古代的人类使用简单工具开始,到中世纪的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大爆炸,再到工业革命的到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一直在持续不断地演进。
而当今的信息时代更是科技发展的高峰,互联网、人工智能、智能手机等新技术层出不穷。
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使得生产方式不断升级,社会生产的效率不断提高。
另外,科学技术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如交通工具的发展使得人们的交通变得更加便利,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加方便快捷。
科学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在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环境保护等领域,科学技术将会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人类社会也将迎来更多新技术的应用,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向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前进。
综上所述,现代科学技术在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该珍惜和善用科学技术,推动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发展,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科学技术的成就》教案范文模板
《科学技术的成就》教案范文模板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2. 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成就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科学技术的定义和特点。
2. 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科技产品,引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2. 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和看法。
3. 讲解:教师简要介绍科学技术的定义和特点,以及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进程。
2. 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进步的认知能力。
教学内容:1. 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阶段。
2. 代表性科技成果及其影响。
教学活动:1. 讲解:教师讲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阶段及其代表性成果。
2. 图片展示:展示一些代表性的科技成果,如蒸汽机、电脑等。
3.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些科技成果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第三章:我国的科学技术成就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
2.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1. 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背景。
2. 我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科学技术成就。
教学活动:1. 讲解:教师讲解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背景及其取得的成就。
2. 图片展示:展示我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代表性科技成果,如原子弹、氢弹等。
3. 讨论:让学生分享这些成就背后的感人故事。
第四章:科学技术与创新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内容:1. 科技创新的定义和特点。
2. 科技创新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活动:1. 讲解:教师讲解科技创新的定义、特点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国内外科技创新的案例,如苹果公司、华为等。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第五章: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2.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一、第一章:地球与宇宙1.1 地球的形状引入:通过地球仪或图片,让学生对地球的形状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讲解:详细讲解地球的形状,如地球是一个略微扁平的球体,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稍长等。
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通过手工制作地球模型,加深对地球形状的理解。
1.2 地球的运动引入:观察教室里的时钟,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讲解: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
活动:让学生分组制作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模型,观察和解释相关现象。
二、第二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2.1 物质的性质引入:通过观察不同物质的特点,如颜色、形状、硬度等,引导学生对物质性质产生兴趣。
讲解:讲解物质的性质,如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
活动:让学生进行物质性质的实验,如溶解、沉淀、吸附等,加深对物质性质的理解。
2.2 物质的变化引入:通过观察化学实验中的变化,如燃烧、腐烂等,引导学生对物质变化产生兴趣。
讲解:讲解物质的变化,如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
活动:让学生进行物质变化的实验,如燃烧实验、腐烂实验等,观察和解释相关现象。
三、第三章:生物与环境3.1 生物的基本特征引入:通过观察不同的生物,如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引导学生对生物的基本特征产生兴趣。
讲解:讲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等。
活动:让学生观察和描述不同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生物分类的游戏。
3.2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引入:通过观察不同生物栖息的环境,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讲解:讲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如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等。
活动:让学生进行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调查,如观察校园内的植物如何适应环境,进行环境变化的实验。
四、第四章:动植物的生活4.1 动物的分类引入:通过观察不同动物的特点,引导学生对动物的分类产生兴趣。
讲解:讲解动物的分类,如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等。
活动:让学生进行动物分类的游戏,观察和描述不同动物的特点。
自然科学概论教案
自然科学概论教案第一章: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1.1 自然科学的定义与特征1.2 自然科学的分类与方法1.3 自然科学的研究过程与方法1.4 自然科学的价值与意义第二章:物理学基本原理2.1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2.2 牛顿运动定律2.3 能量守恒定律2.4 相对论简介第三章:化学基本原理3.1 化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3.2 原子与分子理论3.3 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3.4 物质的变化与转化第四章:生物学基本原理4.1 生物学的定义与特征4.2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4.3 细胞学说与遗传学4.4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第五章:地球科学基本原理5.1 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5.2 地球的结构与地质作用5.3 气象学与气候学5.4 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第六章:天文学基本原理6.1 天文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6.2 宇宙的起源与结构6.3 恒星与星系6.4 宇宙的演化与大爆炸理论第七章:生态学基本原理7.1 生态学的定义与特征7.2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7.3 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性7.4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与环境保护第八章:地理学基本原理8.1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8.2 地球表面形态与地貌8.3 自然资源与人文地理8.4 人口、城市与区域发展第九章:环境科学基本原理9.1 环境科学的定义与特征9.2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9.3 环境监测与管理9.4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第十章:科学技术与创新10.1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10.2 科技创新的意义与影响10.3 科学伦理与科技政策10.4 未来科技发展趋势与挑战第十一章:数学与自然科学11.1 数学在自然科学中的作用11.2 数学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11.3 数学模型与科学计算11.4 数学与自然科学的未来发展趋势第十二章:信息科学及其应用12.1 信息科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12.2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影响12.3 信息科学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应用12.4 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第十三章:医学与生命科学13.1 医学科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13.2 生命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13.3 疾病的发生机制与治疗13.4 医学与生命科学的未来发展第十四章:材料科学及其应用14.1 材料科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14.2 材料的分类与性能14.3 材料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14.4 材料科学在工程与环境中的应用第十五章:纳米科学与纳米技术15.1 纳米科学与纳米技术的概念与特点15.2 纳米材料的性质与应用15.3 纳米技术的研发与挑战15.4 纳米科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特征、分类与方法。
近代以来的科学发展历程教案
近代以来的科学发展历程教案第一章:科学革命与近代科学的兴起1.1 哥白尼与地心说的挑战1.2 伽利略与实验科学的先驱1.3 牛顿与经典力学的建立1.4 科学方法的演进第二章:工业革命与科技的飞跃2.1 瓦特与蒸汽机的革新2.2 史蒂芬孙与铁路交通的发展2.3 莫尔斯与电信技术的初创2.4 卡尔·本茨与汽车工业的诞生第三章:现代物理学的突破3.1 伽利略与经典力学的局限3.2 爱因斯坦与相对论的提出3.3 普朗克与量子理论的建立3.4 海森堡与不确定性原理的发现第四章:生物科学的进展4.1 林奈与生物分类学的创立4.2 达尔文与自然选择理论的提出4.3 孟德尔与遗传学的奠基4.4 沃森、克里克与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第五章:信息时代与科技的融合5.1 计算机科学的诞生5.2 互联网的普及与全球化的推进5.3 的发展与应用5.4 生物技术与基因编辑的未来展望第六章:化学科学的进步6.1 原子理论的建立与发展6.2 分子概念的提出与化学键理论6.3 有机化学与生物化学的突破6.4 材料化学与纳米技术的兴起第七章:地学与环境科学的演变7.1 板块构造论与地球科学的革命7.2 气候变化与全球环境问题7.3 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7.4 遥感技术在地学与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第八章:医学科学的进步8.1 细胞理论的建立与病原学的兴起8.2 疫苗与免疫学的突破8.3 现代医学技术与器官移植8.4 精准医疗与基因治疗的未来第九章:天文学与宇宙学的探索9.1 哈勃与宇宙膨胀的发现9.2 量子引力与弦理论的探索9.3 暗物质与暗能量的研究9.4 人类探索火星和太空旅行的前景第十章: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10.1 科学伦理与科技政策10.2 科学传播与公众理解科学10.3 科技革命与就业市场的变化10.4 科技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第十一章:数学科学的拓展11.1 集合论与数理逻辑的发展11.2 拓扑学与代数学的进展11.3 概率论与数学物理的融合11.4 计算机科学与数学的交叉应用第十二章:能源科技的革新12.1 核能的利用与核反应堆的发明12.2 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发展12.3 氢能与燃料电池的研究与应用12.4 智能电网与电力系统的未来第十三章:信息技术与数字化时代13.1 个人计算机与操作系统的诞生13.2 互联网的发展与Web技术的创新13.3 大数据与数据挖掘的应用13.4 云计算与物联网的普及第十四章:与机器学习的突破14.1 的早期发展与瓶颈14.2 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的兴起14.3 在各个领域的应用14.4 伦理与法律问题第十五章:科技未来的展望15.1 人类增强与生物伦理15.2 太空探索与殖民的梦想15.3 量子计算与通信的未来15.4 科技发展趋势与人类社会的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近代以来的科学发展历程教案本文教案分为十五个章节,全面覆盖了近代以来的科学发展历程。
感受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教案设计
感受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教案设计第一章:科学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1.1 引入话题: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1.2 讨论:学生分享自己对科学技术对社会生活的看法和经历1.3 讲解:介绍科学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munication, transportation, healthcare等)的影响1.4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如互联网如何改变人们的社交方式,智能手机如何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等1.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科学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并分享自己的观点第二章: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2.1 引入话题: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2.2 讲解:介绍科学技术如何推动经济发展,如创新技术的产生和应用2.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如互联网行业的崛起,以及新能源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2.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并分享自己的观点第三章:科学技术与环境保护3.1 引入话题:科学技术对环境保护的影响3.2 讲解:介绍科学技术如何用于环境保护,如环境监测技术,以及可持续技术等3.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如废物回收利用技术,以及低碳技术对环境保护的影响等3.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科学技术与环境的关系,并分享自己的观点第四章:科学技术与教育4.1 引入话题: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4.2 讲解:介绍科学技术如何改变教育方式,如在线教育,以及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等4.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如在线学习平台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以及科技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复杂概念等4.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科学技术与教育的关系,并分享自己的观点第五章:科学技术与医疗健康5.1 引入话题:科学技术对医疗健康的影响5.2 讲解:介绍科学技术如何改善医疗健康,如精准医疗,以及远程医疗技术等5.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如基因编辑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以及如何帮助医生进行诊断等5.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科学技术与医疗健康的关系,并分享自己的观点第六章: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6.1 引入话题:科学技术对文化艺术的影响6.2 讲解:介绍科学技术如何改变文化艺术的形式和传播方式,如数字艺术,以及互联网如何让文化艺术更加普及等6.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如虚拟现实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以及数字图书馆如何保存和传播文化遗产等6.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关系,并分享自己的观点第七章:科学技术与公共安全7.1 引入话题:科学技术对公共安全的影响7.2 讲解:介绍科学技术如何提高公共安全,如网络安全技术,以及智能监控系统等7.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如大数据技术在犯罪预防中的应用,以及生物识别技术如何提高边境安全等7.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科学技术与公共安全的关系,并分享自己的观点第八章:科学技术与伦理问题8.1 引入话题: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伦理问题8.2 讲解:介绍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伦理问题,如基因编辑,以及的道德决策等8.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如克隆技术的伦理争议,以及自动驾驶汽车在道德困境中的选择等8.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科学技术与伦理的关系,并分享自己的观点第九章:科学技术与国际合作9.1 引入话题:科学技术的国际合作与交流9.2 讲解:介绍科学技术为何需要国际合作,如国际空间站,以及跨国科研项目的例子等9.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如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以及国际疫苗研发合作等9.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科学技术与国际合作的意义,并分享自己的观点第十章:展望未来: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挑战与机遇10.1 引入话题:未来科学技术对社会生活的挑战与机遇10.2 讲解:介绍未来可能出现的科学技术革新,以及它们可能对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如的广泛应用,以及生物技术的突破等10.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如智慧城市的发展,以及个性化医疗的实现等10.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未来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挑战与机遇,并分享自己的观点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科学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解析:本环节需要重点关注学生对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体验和认识。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Dialectics of nature编写人:钟小石审核人:饶国宾学时:48学时学分:3学分第一部分大纲说明1. 课程代码:130402. 课程类型:学位课3. 课程性质:学位公共课4. 学时/学分:48/35.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认识自然界、科学技术研究和科学技术社会(STS)发展的客观规律。
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科技素养,开阔视野,推进科技文化事业可持续地和谐发展。
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科学创造力,并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分析和处理科学技术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紧密结合科学技术发展的实际,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准确概括当代科学技术的成果,正确地回答当代科学技术提出的重大社会与管理问题。
6.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自学与讨论相结合。
7. 考核方式:考试8. 预修课程: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哲学、自然科学史、系统科学、科学方法论。
10. 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一)教材:《自然辩证法概论》江西科技出版社,陈禹政钟小石等编。
(二)教学参考资料:[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 人民出版社,1971[2]、钱三强等. 科学技术发展的简况. 知识出版社,1980[3]、A·查尔默斯. 科学究竟是什么. 商务印书馆,1982[4]、B·贝弗里奇. 科学研究的艺术. 科学出版社,1984[5]、J·贝尔纳. 科学的社会功能. 商务印书馆,1982[6]、J·里夫金等.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7]、邓小平. 邓小平论科学技术. 科学出版社,1997[8]、江泽民. 论科学技术.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9]、曾国屏等. 当代自然辩证法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10]、教育部教育司. 自然辩证法概论. 理工农医使用,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绪论第一节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第二节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与性质第三节自然辩证法与中国现代化建设教学要求:熟练掌握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内容、性质和自然辩证法学科的逻辑体系,了解自然辩证法创立、发展的历史线索,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提高科学理论思维和科技实践的能力,增强从事科学技术活动的自觉性,提高贯彻我国科技政策的自觉性。
自然辩证法考题完整版
第1组(第十章第一节)一、单项选择题1.辨证唯物主义认为科学和非科学的根本区别在于(C)?A、大众的认可程度B、理论的系统程度C、是否具有可检验性D、是否是真理2.“可被证伪的理论命题才是科学的,否则是非科学性”是以下科学划界的哪种观点?(B)A、逻辑经验主义B、批判理性主义C、科学历史主义D、科学实在论二、多项选择题伪科学的基本特征包括(ABC)?A、不可检验性B、伪装C、主观故意性D、系统性三、判断题科学和非科学有好坏对错之分。
(错)四、简答题从性质上看医学是否为纯粹的自然科学?并比较其区别。
答:n科学与医学在内在目的、成功标准及道德原则上均有存在差别。
科学是以获得知识、理解和阐释世界为目的;以可靠的理论说明和解释自然界为成功标准;有其行为规范,但缺乏医患角色关系的独特义务。
n医学是以预防治疗疾病,增进人体健康为目的,其成功的标准是实践层面或控制上的成功;医学实践者对个人健康负有道德责任;以整体的人为对象,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同时有观念和情感。
n综上,医学在整体上不是一门纯粹的自然科学,而是具有多重属性,即科学性、技术性、社会性和人文性的多重结合,是技与道的结合。
第2组1.社会制度和军事战争随科技发展起(B)A.社会作用B.加速和延缓作用C.内在动力作用D.至始至终地推动作用2.20世纪40年代兴起的技术革命的重大技术成就(ACDE)A.生物技术B.克隆技术C.原子能技术D.信息技术E.宇航技术3.科学技术社会价值观是关于科学技术社会作用和社会后果的基本看法和观点。
(√)4.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是在社会大系统中发挥和表现出来的。
(√)5.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不受其他社会义素的制约。
(×)第3组1、判断题:现代医学逐渐突破了传统的治病救人的功能领地,而转向影响人的社会活动。
答案:正确2辨析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当一个科学理论被某个实验证实时,我们完全有理由说,这个理论是正确的。
第十章STS简介
第四编科学技术与社会第10章STS简介第11章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第12章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第13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第14章科学技术和中国现代化第10章STS简介一、STS的起源二、STS的学科内容三、STS的关系模式四、STS学科的建制化五、中国特色的STSSTS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诞生的一门新兴学科。
对我国来说,它是一个外生型的学科,虽然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已开始对一些STS 性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但作为一个学科引进我国,则是90年代初以来的事。
要使这门学科真正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了解它的起源、内容和发展趋势,并把它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
一、STSSTS是英文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的缩写词,译成中文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意思。
STS就是研究这三者之间关系的新兴学科,更具体地说,STS是一门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中介人类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利用科学技术与自然作斗争,从自然获取生存和发展的资料,不断促进社会的发展。
从古以来就存在着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直到20世纪中叶以后才产生STS呢?原因在于STS有一个孕育、发展的过程,它的产生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
(1)古代在古代,由于生产实践水平低下,科学技术处于经验阶段,很不发达;它们与社会的关系,对社会的作用不明显。
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可能有人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
(2)进入近代自从1543年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进入近代以来,特别是伽利略把实验科学与数学相结合,产生了精密的自然科学以后,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了。
从16世纪到20世纪中叶的几百年间,社会经过两次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人们实际地体验到了科学技术促进社会发展的巨大威力。
这时,虽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已经相当明显,但由于科学技术的力量是通过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在不知不觉之中使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人们误以为只要依靠科学技术,就能自然而然地建立起一个幸福美满的社会,毋需研究科学技术是如何推动社会发展的。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十章 技术发展的动力与模式
自然辩证法概论
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
一、技术的建构及其发展的动力机制
经济支持系统
信息支持系统
支持系统
教育支持系统
试验技术装备支持系统 社会对技术开发的支持作用
自然辩证法概论
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
一、技术的建构及其发展的动力机制
新目标与旧技术形态功能之间的矛盾
任何时代的技术都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引起技术 变革的直接动力又来源于技术内部的基本矛盾,即 技术目标与旧技术形态功能之间的矛盾。社会需要 是推动技术发展的原动力。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文 化需求,只有通过新技术目标设定的途径,才能转 化为推动技术发展的现实力量。技术目标是社会需 求的技术表达形式,是对技术发展方向与所创建技 术系统功能所作的设定。一般地说,技术目标表现 为由技术的性能指标、经济与社会效益指标、环境 影响指标等一系列具体指标构成的一个指标体系。
自然辩证法概论
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
二、技术演变方向与技术进步模式
向着技术形态丰富和效率提高的方向演变
1. 技术形态的不断丰富
作为主体目的性活动的序列或方式,技术服务于人 类目的性活动,并随着目的的发展而演进。需要或目 的的发展体现在横向拓展与纵向深化两个层面。从横 向拓展的角度看,随着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多 样化、复杂化,人的需要或目的的种类不断增多;从 纵向深化的角度看,人的原有需要或目的不断分化, 展现为需要或目的链条的延伸和层次结构的形成。需 要和目的的这一发展特点,客观上要求具体技术形态 的支持。这就是技术效果原则形成的历史背景。
自然辩证法概论
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
一、技术的建构及其发展的动力机制
作为驱动力的技术世界的相干性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综合知识》第十章 课外活动
第十章课外活动1、()是让学生走出学校接触社会,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了解社会生活、经济建设实际状况的教育活动。
A.社会活动B.传统的节假日活动C.体育活动D.学科活动【答案】A【解析】专家点评:社会活动是让学生走出学校接触社会,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了解社会生活、经济建设实际状况的教育活动。
包括社会调查、参观、考察、访问以及各种无偿的社会服务和公益劳动。
2、小学课外活动内容和组织形式的确定主要依据的是学生的{pz_填空}、{pz_填空}和身心发展特点。
【答案】兴趣|爱好|3、课外活动的特点有哪些?【答案】【解析】课外活动具有如下特点:(1)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自愿选择性。
课外活动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选择、自愿参加的活动。
(2)课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灵活多样性。
从内容到组织形式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
(3)学生在课外活动组织上的自主性。
与课堂教学相比,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具有更大的自主性。
专家点评:本题着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学生应把握好该题的三个知识点,再适当地加以说明。
4、课外活动中的群众性活动主要包括哪些形式?【答案】【解析】.群众性课外活动是组织多数或全体学生参加的一种带有普及性质的活动。
群众性活动包括:(1)报告和讲座。
这是普及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知识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常用的一种形式。
(2)各种集会。
群众性集会能迅速有效地传播知识和思想,形成一定声势,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3)各种比赛。
体育竞赛、学科竞赛、智力竞赛、书法比赛等等,也是深受学生欢迎的群众性活动。
这些活动最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性,形成集体荣誉感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4)参观、访问、调查、旅行。
这是组织学生进行群众性实地学习的良好形式。
(5)社会公益活动。
在节假日和日常的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如宣传交通安全,绿化、美化环境等是很有意义的。
5、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
A.是同一种活动B.方向一致,但课外活动不是一种正规教育活动C.都是一种正规的教育活动,但方向不一致D.是一种正规的教育活动,且方向一致【答案】D【解析】由教育实践可知,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是一种正规的教育活动,且方向一致。
自然辩证法:第十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这一规范涉及对从事科学研究动机的制度 性控制,它要求科学家为追求真理而工作,要求 科学家以科学本身为目的,“为科学而科 学”,“只问真伪、不计利害”。反对利用科 学谋取个人利益,也不以服务他人和公共利益 为直接目的。
4、有组织的怀疑主义(organized skepticism)
(1)“质疑和审查” 它要求对任何科学成果,都根据经验事实和逻辑一致的 标准来质疑和审查。 “该规范要求科学家对提出的知识主张的有效性进行公 开批评,无论是别人的,还是自己的”
(2)这种怀疑和批判是“有组织的”,是一 种制度上的安排,而不仅是个人行为。
“称之为‘有组织的’的怀疑主义,就在于 有同行评议制和其他形式的合格同行对科学 家工作进行批判性评估的安排;而对个体科 学家而言,他们不必是一致怀疑的。”
(三)科学交流与同行评议
科学共同体内部成员间互动的一种主要方式是科学 交流。
只有通过发表论文、参加相关的会议与学术访问、交流 和合作,才能使这些分散的人员联系起来。 科学共同体在专业问题上的一致,也是通过科学交流来逐 步实现的,如符号系统、模型、范例以及概念、理论、方法 或仪器工具的使用等,都是通过科学交流而逐步取得一致的。
科学交流还是科学家获取学术承认的 重要途径。科学交流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把
第十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一、科学共同体及其社会规范
(一)科学共同体
☆ 科学共同体是匈牙利裔英国科学家波兰尼于1942年
首先提出用以指科学家群体的概念 。 ☆ 在科学社会学中,科学共同体的概念首先突破了地 域的限制,更多地是指一种关系共同体 。它强调科学 家群体所具有的共同信念、共同价值、共同规范,以
一篇论文在被同行评议后发表,其内容一 般还没有被完全确认,只有在经受其他科学 家所作的足够长期的批判性评价而被科学共 同体鉴定之后,才会得到专业承认 (professional recognition)。
小学科学科技发展历程课件一年级下册科学苏教版
小学科学科技发展历程课件一年级下册科学苏教版科技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在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苏教版的课程中,我们将学习科技发展的历程,了解科技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并培养科技创新的意识。
科技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很久以前,人们发现利用火可以烹饪食物、驱赶野兽,提供光亮和温暖。
这是人类最早的科技创新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探索和发现更多的科技成果。
比如,古代埃及人发明了漂白剂和奶酪。
古代中国人还发明了造纸术和火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创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18世纪的工业革命是科技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
蒸汽机的发明,以及工业化的兴起,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电力的发明和应用,进一步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人们可以享受到方便的电器设备和照明系统,改善了生活质量。
20世纪是科技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类取得了许多重大的科技突破。
汽车、飞机、电话等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发明,带来了人们之间的更紧密联系和信息的快速传播。
在医学领域,人们发明了许多有效的药物和疫苗,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预防疾病的效果。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成为科技领域的主要趋势。
互联网的出现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人们可以方便地获取信息和进行交流。
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应用,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例如,无人驾驶汽车的出现,将极大地提升交通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科技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和改变,但是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科技的发展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我们需要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积极采取措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此外,科技的发展也给传统工作带来了变革,要求我们不断学习和适应新技术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适应科技发展的趋势,培养科技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到科技的创新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观察和实践,我们可以发现问题和需求,并尝试通过科技手段解决问题。
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前言第一章发展科学技术的目标第二章发展科学技术的方针第三章自然条件和资源的调查研究第四章农业科学技术第五章工业科学技术第六章医学科学技术第七章技术经济第八章技术科学第九章基础科学第十章措施结束语前言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是在原有的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并参照世界科学技术进展的情况,加以发展而制订的。
执行“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以来,我国科学技术事业有了很大发展。
专业的科学技术研究工作队伍,比以前壮大了。
对我国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掌握了大量资料。
在农业方面,围绕农业的“八字宪法”,开展了广泛的研究试验和总结群众生产经验的工作,对发展农、林、牧、付、渔的生产和进行农业技术改革,做了不少的基础工作。
在工业方面,初步掌握了许多现代的基本的生产技术,而且开始了发展新兴工业技术的工作。
在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方面,加强了或建立了许多原属薄弱或空白的学科研究工作;原子能、喷气技术、电子学、半导体技术、自动控制、高分子化学和计算技术等新的专业和新的学科的研究试验,在几乎是空白的基础上,已经建立起来,并有了重要进展。
在掌握与发展现代医学科学技术和总结中医传统经验方面,成绩也是显著的。
“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规定要在1962年以前完成的任务,大部分已经完成或基本完成;原订1962年以后的任务,也有一些提前开展了工作;此外,随着国家建设事业的发展和针对世界上科学技术的新进展,我们还作了许多“十二年规划”中未曾提出的工作。
但是,我国人民向科学进军的万里长征,才迈开了第一步。
更艰巨、更伟大的任务还在前面。
根据新的形势和需要,从1962年春季开始,到1963年春季,在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下,动员和组织了我国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制订了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本规划包括六个部分:纲要,重点项目规划,事业发展规划,农业、工业、资源调查、医药卫生等方面的各种专业规划,技术科学规划,基础科学规划,共77卷,其中重点研究试验项目374项。
社会医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潍坊医学院
第一章测试1.社会医学作为一门医学学科,研究人群健康的角度是()。
A:教育B:心理C:社会D:经济答案:C2.《空气、水和地域》是由古希腊医学家()撰写的。
A:希波克拉底B:拉马滋尼C:儒勒.盖林D:彼得 . 弗兰克答案:A3.社会医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A:发现影响人群健康的影响因素B:防控传染病C:探讨人群健康状况及问题D:制定卫生措施与策略答案:ACD4.预防医学侧重生物预防,社会医学侧重社会预防。
()A:对B:错答案:A5.德国病理学家威尔肖被后人“劳动医学之父”。
()A:错B:对答案:A6.促进医学模式的转变是我国社会医学的核心任务。
()A:错B:对答案:B第二章测试1.医学模式的演变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关系的性质、政治和文化背景、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以及哲学思想等相关联。
因此,随着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达到一定水平,医学模式也将发生相应的改变。
这是医学模式的()。
A:动态性B:社会性C:广泛性D:普遍性答案:A2.基于生物科学认识健康与疾病,反映病因、宿主和自然环境三者内在规律联系的医学观和方法论称为()。
A:机械论医学模式B:神灵主义医学模式C:生物医学模式D:现代医学模式答案:C3.1977年发表了题为“需要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的文章,提出了一个新的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是()。
A:布鲁姆B:恩格尔C:拉隆达D:德维尔答案:B4.生物医学模式在临床医学领域攻克了外科手术的()难关。
A:感染B:疼痛C:失血D:复发答案:ABC5.1974年提出环境健康医学模式的是布鲁姆。
()A:对B:错答案:A6.现代医学模式否定了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观点。
()A:对B:错答案:B7.我国的中医学属于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A:对B:错答案:B8.西医学鼻祖希波克拉底提出的“四体液说”属于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A:错B:对答案:B9.现代医学模式是对传统医学模式的扬弃。
第十章技术认识和技术方法
工程:人们综合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技术的 方法与手段(工程理论),有组织、系统 化地去改造客观世界的具体实践活动,以 及所取得的实际成果(工程实践)。
科学
技术
工程
研究的 目的和 任务
认识世界,揭示自然界 的客观规律;解决自然 界“是什么”、“为什 么”的问题。
改造世界,实现对自然物 和自然力的利用;解决变 革自然界“做什么”、 “怎么做”的问题。
3.技术评估的程序
4.技术评估的的原则
第一,公正性原则。 第二,客观性原则。 第三,独立性原则。
第三节 技术方案的构思和设计
一、技术原理的构思方法主要有: 第一,原理推演法。从科学发现的普遍规律和基本
原理出发,推演技术科学和工程科学的特殊规律, 形成技术原理。 第二,试验提升法。直接通过科学观察和实验所发 现的自然现象,做出理性思维的加工和提升,产生 新的概念或原理的方法。 第三,智力激励法。采用会议的方式,引导每个人 广开言路、激发灵感,畅所欲言地发表独立见解。 第四,移植综合法。将在某个技术领域中已经发现 的技术原理移植应用到其它技术领域中并进行综合, 形成新的技术和方法。
归纳性预测:利用若干个别预测判断和陈述,概 括出普遍的判断和陈述.
演绎性预测:根据预测对象的资料,建立数学模 型,得到趋势曲线.
预测的基本原则
惯性原则:许多事物发展过程都有一定延续性. 类推原则:据两事物的发展变化具有相似性. 相关原则:若具较强相关性,据一事物预测另一
事物. 概率推断原则:不确定性,通过统计建模做出概
①强调的是物质问题,借助于新能源和新生产方法 来解决;
②强调信息,通过计算机和新的组织方法、研究方 法来解决信息阻塞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机制 科学技术发展的外在条件 科学发展模式
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社会系统,它的发展 与模式是由其系统内部的矛盾运动所决 定的。同时,在社会大系统中,科学技 术与其它社会子系统的矛盾运动也决定 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模式。
第一节 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机制
价值观念
社会普遍的价值观念会影响科学家价值观念
的形成,进而影响科学家的科研动机、科研方向、 科研情趣以及科学家的意志力、信仰和理想,并 直接影响科学家的科学研究过程,支配着科技成 果的发现和应用。 一般说来,崇尚理性、崇尚知识、崇尚科学的社 会价值观念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积极的作用。
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按着否定
之否定的方式循环发展着的,贯穿着整个技术 活动的始终。
技术实践与技术规范的矛盾
一方面,技术实践与技术规范是统一的。技术实践是 技术规范的基础,技术实践是技术规范的直接来源、 是技术规范的检验标准。技术规范为技术实践提供指 导方向,技术实践总是在技术规范所指明的方向上、 所规定的范围内进行着的。古代工匠的技术实践离不 开一套经验性的技术规范,近代的技术实践必须有专 业分工、流水作业和标准化的技术规范。
二、政治环境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又是一种以强 制手段支配整个社会行为的强大力量。
政治因素影响着科技发展的发向、规 模和速度
先进的社会制度能够保证科技朝着满足社会
需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的方向发展; 先进的社会制度在促进社会进步的过程中,能 够通过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使科技与社会得到 协调发展。
科学实践是科学理论建立的都 是在科学实践中得到的。
18世纪末期赖尔在赫顿火成论以及拉马克进化 论学说的基础上,通过到意大利西西里岛著名 的埃特纳火山进行实地考察,最终提出了地质 渐变说。 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也是他本人跟随“贝格尔 号”船环球实地考察了五年之久才提出的。
这些资金、设备在当时的其它大部分国 家是难以支撑的
经济发展不断为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提出 新的课题
社会经济生产实践为 科学技术提供研究课 题和认识材料,促使 科学研究不断开拓新 的领域,从而为科学 技术提供新的平台。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 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
例证
经济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性条件
科学研究活动所需的研究经费、仪器设备、
实验设备与材料以及科研人员的生活待遇等物 质条件均需要有经济基础作为保障。
没有相当的经济实力,难有发达的科学技术
例证
1945年世界第一台电子管电子计算机在美国问世 1948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晶体管后计算机以惊 人的速度发展 1969年美国的阿波罗计划耗资约300亿美元
三、教育条件
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基础,是科技转化成生产力
的条件,是科技作用于社会各、方面不可或缺 的环节。
教育是培养科技知识生产者的基地
作为科学技术系统主体的科技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科技 素养、心理素质和道德素养。 科技人员这些必备素养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培养而成的。 学校的招生数量,教育的普及程度,直接关系到知识生产 者的数量;而教育和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知识生产者 的质量。 教育还可以宣扬科学的探索精神,使人们崇尚科学真理, 献身科技事业,并能使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得到普及,提高 公民的科学素质。
科学发展的内在机制 技术发展的内在机制
一、科学发展的内在机制
科学发展的动力来源于科学内部的矛盾 运动,如科学理论与科学实验的矛盾, 科学发展中继承与创新之间的矛盾运动, 科学理论内部之间的矛盾运动等。
科学理论与科学实践的矛盾
在科学内在的各种矛盾中,科学理论与科 学实践的矛盾是一个基本的起决定作用的 要素,它贯穿于科学发展的全过程,构成 了科学发展最基本的内在动力。
科学实践是科学理论发展的直接动力
科学理论经历着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
而科学实践在这一过程中起着补充修正的作用, 成为科学理论发展的直接动力。因为在科学实践 过程中会遇到新现象、新事实,这些现象和事实 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信息和结果,从而推动科 学理论体系的演变。
科学实践是检验科学理论真理性的标准
国家科技方针政策
国家的科技政策具体影响到课题选择,国家
财力、物力、人力的投入程度等。现代社会科 技政策是国家重大政策的组成部分,代表国家 发展科技、调控科技的意志。 如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都成立了由总统 或首相本人任主席的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或科 技政策协调委员会、科技创新委员会等,把科 学技术提上国家的议事日程。
例证
牛顿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就,只不 过是“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哥白尼的日心说是在继承西塞罗和普路塔克等 人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 奥斯特在库仑和吉尔伯特成果的基础上发现了 电流的磁效应。 安培在奥斯特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安培 定律。
科学继承是科学发展的延续,科学创新则促
进科学的质变和飞跃,二者之间的矛盾运动, 使科学呈现出渐进和革命相互交替的发展过程。
科学理论为科学实践指明方向
科学实践是有目的的活动,科学实践活动不
仅取决于经济和社会的需要,还取决于科学理 论的发展水平,只有在科学理论指导之下的科 学实践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才能够取得 较好的成效。
科学理论为科学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一是科学理论为科学实验方案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科学实验往往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通过科学理论的 指导,科学家就可以对影响科学实验的各种因素进行 取舍,对实验要素进行合理安排和组合,这样科学实 验就会沿着最有效的方向发展。 二是科学理论为实践结果分析提供理论指导。科学实 践所获结果有时是比较粗糙的感性材料,因此必须在 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析、判断、综合,从感 性上升到理性,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另一方面,技术实践与技术规范又是矛盾着的。技术 实践是在一定的技术规范指导下进行的,随着技术实 践的深入,原来的技术规范不再适应新的实践技术需 要,甚至会阻碍技术实践的发展,这就需要制定新的 技术规范。新的技术规范又为新的技术实践提供指导,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进步,二者又会出现新的不 适应: 就会出技术实践——技术规范——新的技术实践—— 新的技术规范如此循环往复的发展模式,不断地促进 技术发展。
15、16世纪人们由于日益发达的商业贸易活动, 对寻找东西方的航线有极为迫切的要求,哥伦 布、达•迦玛、麦哲伦的航行历程
向世人展现了地球真实的地理构造 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以及相关的航海技术的发展 人们由于航海的需要准确的测定地球经纬度,于是又 推动了天体运动的研究 造船的需要,微积分则应运而生了
教育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特定环节
教育积累了大量前人的科学技术知识,从而为
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基础。而且,教育 在积累和传授前人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也可 能发现科学问题,并以此为科学研究的起点, 发展科学技术。
大学教育
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是科学研究的过程。
自19世纪研究生教育首先在德国大学中实现了 制度化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先后将大学与科 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采取了多种形式促进教 育与科研联姻,以利用大学密集的资源和信息, 推动科技发展。
第二节 科学技术发展的外在条件
经济基础 政治环境 教育条件 文化氛围
科学技术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它
的发展必然要与社会其它子系统发生物质、 能量、信息的交换,经济、政治、教育、文 化等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一、经济基础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是科技投
入的增加,而科技投入的增加必须以经济实力 为基础。同时,经济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 了必要的条件,从而保证科学技术对于人才的 需求。此外,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 高也为科技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例证
由于木材缺乏,煤作为燃料在近代被广泛使用,煤的 开采因而越来越热,导致矿井越开越深,越开越大, 用传统提水机械来排水需要动用大量人力和畜力,这 种情况迫使人们尽快研制用于矿井排水的动力机械。 也就是说当一个新的技术目的确立之后,原有技术手 段不足以实现技术目的时,二者就发生冲突,需要通 过发明相应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艺来解决。
不同学科理论之间的矛盾
麦克斯韦所建立的电动力学就与牛顿力学发生逻辑矛
盾。前者的光速不变是一条重要原理,光速成为不可 超越的极限速度;而在牛顿力学中,根据相对性原理, 光速不应存在极限速度。
达尔文进化论与克劳修斯宇宙热寂说之间的矛盾:
前者的观点是世界朝着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的发 展过程;后者却认为世界是朝着消灭信息、产生混乱 的方向发展。
科学实践与科学理论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科
学不断发展,当科学实践出现一些为原有理论 解释不了的新事实和新现象时,科学实践与科 学理论的矛盾就开始激化。矛盾的解决只有抛 弃旧理论或修正旧理论,建立新的科学理论, 科学就得到质的发展。
科学继承与科学创新的矛盾
科学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后来的科学家会 在原有科学基础上产生新的科学发明、新的理 论和方法。科学继承和科学创新是相互联系、 辩证统一的关系。
科学理论能否确立,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必 须经过科学实践的检验。
18世纪后期吉尔伯特和库仑都作过实验想证明电与磁 之间有某种关系,但都一无所获,转而相信电与磁之 间没有关系,但奥斯特一直坚信电磁之间有某种关系, 电一定可以转化为磁,他提出一个新的猜想,设计了 几个实验反复验证他的假说,最终真的发现了真空电 流对磁针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