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推荐】《苏轼的意义》阅读试题及答案-实用word文档 (3页)
南通市2024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南通市2024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话语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它通过独特而有创造性的表述,塑造形象,表达情感,反映社会生活。
文学话语的存在是不可取代的,它一旦缺失,人们会明显感到可供使用的语汇不足,社会也将出现大面积的失语现象。
相对于人们所欲表达的日新月异的内容,周围既有的日常语汇所组成的叙述和抒情,显得疏远而又陈旧,与人们的真实遭际有点格格不入,事实上就带来了表述上的失语。
文学话语能汇聚这些失语的经历,使之脱离不可表述的黑暗,浮现到语言的层面上,得到语言上的定型。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话语有能力开拓新的语言资源,修补既有表述留下的空缺,常常成为社会无意识的代言。
许多时候,这种代言可能以一呼百应的形式号令天下,也可能以振聋发聩的形式惊世骇俗。
通常情况下,一个新的语言潮汐铺天盖地地涌过日常用语,需要明显的时间跨度作为积累。
然而,令人惊异的是,这样的积累在文学之中常常会在一夜之间即告完成。
文学可能将这个缓慢的演变凝缩起来,这种凝缩致使新旧话语系统之间的冲突提炼得格外强烈。
人们经常看到,一个语言浪潮可能突如其来地袭击了文学,在文学内部造成一场席卷一切的运动。
在很短的时期内,一批迥异于传统的实验作品竞相登场,种种夸张其辞的辩护与反唇相讥的驳诘簇拥于周围。
尽管这种文学运动的革命对象仅仅是语言,但是在许多时候,语言的革命往往成为一种新价值体系即将登陆的先兆。
文学中所出现的语言潮汐当然要追溯到作家。
作家是这样一批人:他们潜心于语言的海洋,时刻监测着语言的动向,进而制造出各种语言事变。
作家往往比常人更为迅速地洞察通行于日常用语之中各种词汇的活力衰退,洞察某些语言正在作为一种无形的束缚框住现实,闷住现实向外蔓延的可能。
他们迫不及待地通过文学提出一套对抗性的文学话语。
对于那些情愿充当先驱者的先锋作家来说,他们狂热地通过语言变换来搜索精神的种种可能。
第9篇《赤壁赋》(解析版)
新高考语文60篇必背篇目1(默写)十1(阅读)闯关手册(2025版)第9篇《赤壁赋》一、默写闯关(一)挖空练习《赤壁赋》苏轼壬()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客,诵明月之诗,歌()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而歌之。
歌曰:“桂()兮兰桨,击空明兮()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泣孤舟之()妇。
苏子()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千里,旌旗蔽空,()酒临江,横()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樽以相属。
寄()蝣于天地,渺()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
相与枕()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附:记忆导图将易写错的字每个写3遍1.【2024·宁夏银川·三模】苏轼《赤壁赋》中,用比喻、夸张和对比衬托的手法表现出江面广阔的句子是“(),()”。
湖北省黄冈市黄州中学2025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湖北省黄冈市黄州中学2025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可以看作是作家追求个人审美体验的活动,也可以看作是与他人一起探求普遍价值和意义的公共行动。
文学公共性就是指文学活动的成果进入到公共领域所形成的公共话题,此种话题具有介入性、批判性和明显的政治诉求,并能引发公众的广泛共鸣和参与意识。
就其本质而言,是指一种责任意识、担当精神和批判精神,要求写作者积极介入公共生活,表现自已对时代生活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判断。
“感时忧国” 既是中国文化精神中固有的伦理情怀,也是中国文学精神里特有的“公共性”品质。
雨果说:“愤怒与温情,是对于人类不自由状况两个方面的不同反应,并且,能够发怒的人就能够爱。
”中国文学的“公共性”,就具有这种既“愤怒”又“温情”的特点:一方面,是“愤怒”和不满,具体表现为对权力的“以究王讻”的“上层反讽”;一方面,是仁慈和“温情”,具体表现为“惟歌生民病”的现实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
中国文学的这种特殊形态的“公共性”,源自于中国文化的“天下为公”的基本理念、“经世致用”的责任伦理与“民胞物与”的博爱情怀。
在中国儒家的文化元典《礼记》里,就建构了“天下为公”的观念。
后来的《吕氏春秋》对“天下观”的阐释愈加深入,也愈加进步:“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
”在此基础上,邑不事及其门人全面地阐发了“士君子”文化观,表现出极可宝贵的启蒙主义精神,“士之为人,当理不避其难,临患忘利,遗生行义,视死如归。
”这种博大的“天下”观念和“遗生行义”的“士君子”伦理,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以士人为主体的文学写作。
受这样的“舍生取义”的观念影响,中国以《史记》为典范的史传叙事和小说叙事,以“杜诗”为代表的诗歌抒情,在面对权力的时候,总是表现出一种醒世独立的写作精神和亢直不挠的批判勇气,表现出一种中国式的“公共性”品质。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学期语文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专项复习(七) 课外文言文阅读(一)天镜园天镜园浴凫堂①,高槐深竹,樾②暗千层,坐对兰荡③,一泓漾之,水木明瑟④,鱼鸟藻荇类若乘空。
余读书其中,扑面临头,受用一绿,幽窗开卷,字俱碧鲜。
每岁春老,破塘⑤笋必道此。
轻舠飞出,牙人⑥择顶大笋一株掷水面,呼园人曰:“捞笋!”鼓枻⑦飞去。
园丁划小舟拾之,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
煮食之,无可名言,但有惭愧。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 【注释】①浴凫堂:天镜园中一个堂名。
②樾(yuè):树荫。
③兰荡:湖名。
④明瑟:明净新鲜。
⑤破塘:绍兴地名,以产笋著称。
⑥牙人:商人。
⑦枻(yì):船桨。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字俱.碧鲜俱:都(2)每岁.春老岁:年飞出轻舠:小船(3)轻舠..(4)无可名.言名:说出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A.无可名.言名.之者谁B.鱼鸟藻荇类若.乘空猛浪若.奔C.一.泓漾之而或长烟一.空D.破塘笋必道.此道.不通,度已失期(解析:A.说出/命名;B.好像;C.数字“一”/全;D.经过/道路。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
(这笋)形状像象牙,像雪一样白,像花藕一样鲜嫩,像蔗糖一样甜。
4.选文描写了哪两个生活场面?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作者在文中描写了读书堂中、仆人捞笋两个场面。
流露出作者对天镜园的喜爱,以及沉醉于美景的愉悦之情。
附参考译文:天镜园的浴凫堂,(有)高耸的槐树,茂密的竹子,树荫层层叠叠,面对着兰荡湖闲坐,(只见)一泓(湖水)微波荡漾,水清木秀,游鱼飞鸟,还有那水中的藻荇,都像是浮在空中一样。
我在里边读书,绿色满头满脑地向我扑来,在幽静的窗边打开书本,好像每个字都是碧绿新鲜的。
每年春末,(载着)破塘笋(的小船)必定经过这里。
轻舟飞出,商人就选择最大的一株笋抛掷到水面上,并向园中人叫道:“捞笋!”然后划桨飞一样离开。
园丁划着小舟把笋拾起来。
古诗文阅读-苏轼专题(含解析)
古诗文阅读—苏轼专题“旷达豪放苏东坡”专题学习活动,老师选择了苏轼的三篇作品进行专题阅读,请完成下面小题。
【甲】和董传留别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丙】臣自颖移扬,过濠、寿、楚、泗等州,所至麻麦如云。
臣每屏去吏卒,亲入村落。
访问父老,皆有忧色,云:“丰年不如凶年。
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
若丰年举催积欠,胥徒在门,枷棒在身,则人户求死不得。
”言讫泪下,臣亦不觉流涕。
又所至城邑,多有流民……臣闻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
”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
水旱杀人,百倍于虎;而人畏催欠,乃甚于水旱。
臣窃度之,每州催欠吏卒,不下五百人。
以天下言之,是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节选自《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6. 下列对甲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苏轼自夸身上虽穿着粗衣劣布,但因为饱读诗书而气质高雅。
B. 颔联“踏槐花”源自“槐花黄,举子忙”俗语,指学子忙于春游活动。
C. 颈联写董传身处失意和困窘,意志消沉,不再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
D. 尾联意为相信董传定能金榜题名,春风得意,表达了对董传的期许和祝愿。
7.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月色入户____________(2)亲入村落____________(3)臣亦不觉流涕____________(4)臣窃度之____________8. 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9.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现代文阅读Ⅰ•论述类专题检测含解析
专题八现代文阅读Ⅰ·论述类专题检测A组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19分)材料一: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
为应付考试,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
最努力苦读的学生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
苏东坡读书时也是用这种方法。
若对中国诗文朴质的经典,以及正史中常见的名称事故暗喻等典故稍加思索,这种读书方法自有其优点。
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所知的深刻,绝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
这种用功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
正在苏东坡与弟弟苏辙这样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父亲赶考铩羽而归。
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虽未能考中,但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让儿子深研史书为政之法。
这样的家庭气氛,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
(摘编自林语堂《苏东坡传》) 材料二:苏轼生活在佛教传播相当发达的四川,处在峨眉佛教文化圈之中,苏轼家庭的宗教气氛也十分浓厚,其父苏洵是云门宗四世圆通居讷皈依弟子,其母程夫人是优婆夷,其弟和其继妻都信佛,这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苏轼的经历看,他刚开始虽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对佛教抱有好感,然而并没有真正信奉佛教,元丰三年乌台诗案后,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的挫败使他开始反省,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并借佛老的方法来净化自心。
这一时期,他审视自己的经历以及处世态度,重新寻找心灵的支撑点,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开始接受佛教思想。
谪居黄州以来,苏轼躬耕东坡,作诗赋词,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极富魅力的“东坡居士”形象。
黄州词如此丰产也预示着它内容的丰富性,其中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有在被贬后对旷达心情的抒发,有登高临水、吊古伤今,有对亲戚朋友的思念,也有对世间丑恶的讥讽;既有火树银花的都市,也有静谧祥和的乡村……题材之广泛已然突破了前人。
他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
《东坡苏轼》阅读答案(2021年整理精品文档)
《东坡苏轼》阅读答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东坡苏轼》阅读答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东坡苏轼》阅读答案的全部内容。
《东坡苏轼》阅读答案《东坡苏轼》阅读答案东坡①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释①:东坡是一个地名,在黄州城东,作者被贬,在此自号“东坡居士”。
②:荦确:山石大而多的样子。
14、文学史上所称“”,除了苏轼外,还有: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等.(1分)15、第一句中的“清"字用得好,说说它好在哪里。
(3分)16、后人认为苏轼在《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流露出的心态与本诗相近。
请结合上述诗或词中的句子,分析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态.(4分)参考答案: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6题:(8分)14、唐宋八大家.15、收到了情景交融的表达效果。
实写雨后山冈幽静,皎洁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敷洒在珠水晶莹的万物上,一片澄明的境界(2分);暗写诗人守志僻处而自足于怀的悠闲(1分)(意思对,不写出情景交融也可得分)16、胸怀开朗.例如:凹凸不平的坡头路,够磨难人了,但将拄杖着实地点在上面,铿然一声,便支撑起矫健步伐,精神抖擞地前进了.“坡头路”不正是作者坎坷的仕途吗?一个“莫嫌",一个“自爱”表现了作者面对困难坎坷开朗乐观,不气馁颓丧的心态。
(4分)。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中考《苏轼专题》复习教案(含答案)
至情至性苏东坡——中考古诗文复习课之苏轼群文品析写在前面:中考在即,面对课标中必考的古诗文,如何有效整合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几经思索,觉得可以把这些诗文按照作者、情感、时代等分类学习。
当看到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记承天寺夜游》三篇诗文时,就思索着这几篇诗文可以用一个什么主题来整合学习呢?《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报国豪情,《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兄弟情深,《记承天寺夜游》的清新明丽,虽自成一体,但贯穿始终的是其中那份大胸怀、大气度,那份真性情,于是就有了这样一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比读,悟诗情,感受苏轼的家国情怀和旷达胸襟。
2.仿写,品语言,赏析俗语入文的语言特点,感受苏轼的语言魅力。
教学重难点:1.比读,悟诗情,感受苏轼的家国情怀和旷达胸襟。
2.仿写,品语言,赏析俗语入文的语言特点,感受苏轼的语言魅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蒋勋:“苏东坡的伟大,在于他让你觉得艺术创作就是真性情,只要你有真性情,就可以写这样的字,也可以写这样的诗。
”苏东坡自己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林语堂在《苏东坡传·序》中这样写道:“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1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苏东坡为何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再读苏东坡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记承天寺夜游》三篇诗文,一起感受苏东坡的至情至性!二.比读,感诗情——可豪迈,可深情,可忧伤,可旷达背景介绍:苏试一生仕途坎坷,课本中所选的这三篇诗文,《江城子密州出猎》写于被贬密州太守之时,其余两篇节选自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之时,特别是在黄州时苏轼的官职越做越小,每天还要垦荒种地,但是他的诗文却在此时开创了新的天地。
苏轼专题阅读提问
苏轼专题阅读提问第一组曾嘉琪:1苏轼是否被神化?2苏轼是否太单纯?3为什么说苏轼太注重细节,做不成政客?麦文欣: 1 苏轼一生都在被贬,那为何不干脆辞官回乡得清净?2苏轼为何不隐居,不做一个山水田园诗人?3苏轼是否一生都没感受过绝望?林雁杰: 1为什么苏轼明明可以扳倒朝中小人,但都收手了(太皇太后时)?2为什么苏轼向往陶潜的生活,但始终不做一个入世之人?3苏轼的旷达是受道家影响还是儒家影响?第二组邓微: 1苏轼遭贬谪放逐多地,为什么不像陶渊明一样隐居,仍一心想做官呢?2为什么苏轼的三任妻子中只有王弗可以被后人称为苏轼的女守护人?3王弗和王朝云都受到文化的熏陶,王弗在苏轼书房陪读终日不去,为什么只说王朝云是知己呢?马晓莹: 1苏轼的家庭对他有什么影响?2苏轼被贬黄州时为什么成为他作品巅峰期和性格转型期?3苏轼晚年为什么精心研究禅学和炼丹?周钧杰: 1为何说苏轼的思想外儒内道(我不这么认为),在三教合一大潮流中,苏轼一生对儒道佛态度分别有什么转变?2我不认为是“惟才过高耳”(苏辙语)使苏轼被践踏排挤,一个被针对的真正主观原因是否是一些过于偏激,显得恃才放旷的言论(《商鞅论》《贾谊论》等)?3黄州、惠州、儋州经历分别对他思想上的影响?4李白自我放逐和苏轼被放逐的区别?5为什么苏轼这么喜欢吃猪肉?第三组黎锦斌: 1苏轼与王安石的关系?两人身上有何异同?2苏轼被多次贬谪,为何仍未放弃对功名利禄的追求?3都说苏轼是一名乐观派,他在失意时如何开解自己?李佳桐: 1苏轼一生中对其影响最大的是谁?2在乌台诗案中,他如此热爱结交好友,却无人问津,他为什么不埋怨,这有没有为他后面更加崇尚无为,不再追求功名作铺垫?3苏轼哪个时期才是最洒脱快活,做自己的?吴清茹:1为什么王润之愿意把王朝云纳为妾?2为什么都说苏轼最爱王弗,最后却与王润之同葬?3为什么说苏轼是豪放派的开创者,是以什么为标志形成豪放派的?第四组陈晓斌:1倘若苏轼坐上王安石的位置,面对宋朝内忧外患的局面,他能有更好的结果吗?2苏轼的“变”与“不变”论是辩证看待还是庄周的形而上学?3苏轼对待禅宗的实用论是否为对佛学的一种不尊重?邓昕怡: 1苏轼对王润之和王朝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的作品提到苏轼其实是个同性恋者?2苏轼有很多养生方式,可最后还是只活到六十多岁就病逝,而子由也注重养生,却活了更久,为什么?3从哪可以看出苏轼是个凡人?罗琪: 1黄州对苏轼有怎样的影响?2苏轼的诗真的有讥讽朝廷的内容吗?3什么是导致苏轼不愿归隐的最大因素?第五组邓镇贤:1为什么苏轼入狱后,误以为将死时只题诗,不写文章?2为什么苏轼晚年选择禅修?3为什么苏轼思乡的诗词少,且极少回故乡?赖依辰: 1苏轼一生多次流放被贬,与他怎样的性格特征有关?2苏轼在《赤壁赋》中写曹孟德曾经堪称一代英豪,但如今渺小得如沧海一粟的例子,在《后赤壁赋》中表现出脱俗的心态,那为什么还要去做官呢?3苏轼才高过人,有政治见解,为何一生未曾在政治上得意过?谢美娜:1苏辙给苏轼的家庭,幼年教育有什么影响?2为什么说苏轼被贬后文采反而更好,“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如何更深层理解?3到底是四川刻画了苏轼骨子里的性格还是浙江,哪个更多?第六组陈婷婷:1苏轼与王弗在一起时间最短,为何最爱的却是王弗?2乌台诗案仅仅因受奸官所害而被贬谪的吗,然而神宗却将信将疑定他的罪?3苏轼受一些皇室贵族的爱戴例如两宫太后却又历经多重苦难?林烁:1苏轼在王润之死后为何不把王朝云纳为妻?2苏轼一生最爱王弗,为何要葬在王润之墓的旁边?3苏轼,欧阳修等有才之人反对新政,神宗为何还要坚持已经出现弊端的新政,选择支持王安石而将功臣们贬谪?林浩斌: 1苏轼如此喜爱杭州黄州惠州等地的山水和风土人情,为何不干脆早些辞官退隐?2苏轼在黄州研究猪肉的一百种吃法时,用了哪些菜系烹饪方法?3苏轼与李清照相识吗?第七组陈颖聪: 1苏东坡大约多少厘米高?他的身材怎么样?晚年有无发福?2 苏轼人生各阶段的性格特点?3 苏轼一生爱过的女子有哪些?陈敏:1 前后赤壁赋两个作品仅相差3个月,苏轼心态为何有如此大的升华?2 苏轼的文章多引用前人的名句,可名篇名句毕竟是他人的感受,而他的引用仅仅为了表达与前人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吗?3苏轼是一个自私还是无私的人(他自私的坚持自我连累家人一同受害,但又愿意为百姓任劳任怨)?吴丹婷:1为什么苏式会在乌台诗案被囚之时写下“圣主如天万物春”,是为了道别家人还是为了救自己一命?2定然有众多因素,但是终究是因为什么苏轼可以在数次被贬之后豁达乐观不只,甚至逐而臣服当下,我认为常人难以达到如此境界?3究竟是怎样的打击,才会使如此开朗豁达的苏轼想过撒手人间,一走了之?第八组刘祖锭: 1苏轼一生既反对王安石变法,又否定司马光改革,既反对旧党,又抵触新党,其主要原因为政见不合,那么,苏轼一生大体政见究竟为什么?2苏轼经历乌台诗案后,身心遭受打击,其性格也发生了些许变化,瞬间跌入人间低谷。
《东坡,苏轼》阅读答案
《东坡,苏轼》阅读答案篇一:《喜欢苏东坡(节选)》阅读答案喜欢苏东坡(节选)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名垂青史的文人多如牛毛,被后人格外喜欢的诗人亦不计其数。
但往往诗文作得好的,人并不可爱;人品相当不错的,诗文却不过尔尔。
而像苏东坡这样诗文书画和人品道德都趋于完美都富于魅力者实在是凤毛麟角。
所以,我总觉得自从有了苏东坡后,除去李白之外的其他中国文人都在他的光照对比下显得黯然失色。
喜欢苏东坡当然最先是由他的诗文开始。
对于苏子诗文,用什么样的溢美之词都不觉得有过。
在中国,如若游历名山名水,如若中秋月下饮酒,人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提到苏东坡,仿佛离了苏东坡,山、水、月都会大为逊色。
历史上最具文化意义的山是庐山,将庐山写得最有意味的是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最具文化意义的水是西湖,将西湖写得最为传神的也是苏东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中秋自有了苏东坡大醉而作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后,其他便都“余词尽废”。
无论苏东坡是在思亲,或在怀旧,无论他自品孤傲,或自作潇洒,无论他心情畅快,或心情苦闷,总而言之,但凡他有所作,其作品都几乎可列入同类作品“之最”。
当年神宗陛下每逢“举箸不食”时,人们就知道他必是在读苏东坡的文章;学者章元弼家有美妻,可因太爱苏子诗文,每日读之不肯放手,其妻难以忍受,章便为苏而休了妻。
一个人的才华到了这种地步,实在是让人除却佩服仰慕,再无话可说。
苏东坡之让无数的后人崇敬和偏爱,除了他的才华盖世,还由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品性所致。
他的性格色彩层次丰富,太具魅力,人们不由自主地为他倾倒。
他的人生经历也算是够坎坷的了,因为才华太出众而一生受小人陷害:坐牢于京城,遭贬于黄州,浪迹于天涯,最后还上了个“元祐党人碑”,累及子女。
观其一生,其实他并没有过多少太平宁静的日子,然而他也并没有因了这些而整日蓬头垢面哀哀切切,见人便“痛诉geming家史”。
2025届福建龙岩市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5届福建龙岩市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浪淘沙令王安石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
一为钓叟一耕佣。
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
兴王只在谈笑中。
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咏史怀古的作品,首句歌颂了“历遍穷通”的伊尹和吕尚,展示了一代政治家鉴古论今的真实感情。
B.“若使当时身不遇”词人为伊尹和姜子牙感到庆幸,也为没有被知遇的英雄而惋惜。
C.下阕首写君臣遇合的偶然性,可是一旦“遇合”就会“风虎云龙”,使国家兴盛。
D.本诗用典贴切,借用历史中二位“英雄”,抒发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情感。
2.某位评论家说:“二翁合也,均本诗之□□也”,这两个字是本词的词眼。
你知道词眼是什么吗?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历史是对过去的认知,这是一条再简单不过的常识。
然而问题在于:什么是“过去”?我认知的又是“过去”的“什么”?是行动,还是思想?对于克罗齐来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过去”和“现在”再无法脱开干系;而对于柯林武德来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历史和哲学要实现同一。
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过去”?“过去”是指刚刚过去的“过去”,还是已过去久远的“过去”?对前者的意识可称“当代史”,而对后者的意识则是“过去史”。
我们对当代史的兴趣容易解释:我们生活在它的巨大影响之下,它鼓舞万物,摩荡时世。
但我们为何对遥远的古代史充满兴趣?原因仍与上相同,古代未成绝响,它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在人类的精神活动中,“现在”并非遗世独立,“过去”保留在“现在”之中。
2024年江西省新余市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市或一个地方的集体记忆,而这一集体记忆又唤醒了对该城该地文脉的传承与发展,故文学作品不断得以 传播,在古今读者和游人中形成广泛的影响。高建新在《文学景观的生成及其条件》中说:“文学景观是 审美的记忆、情感的记忆。”文学景观呈现一定的美感特征,蕴含着前人的情感体验,而由文学景观唤起 的记忆又往往再借助文学来表达。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云:“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 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孟浩然与诸子游览岘山,拜谒 羊公碑。这些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让其感慨万千,遂写下这一首著名的诗歌。很多古代诗人在登临岘山这 一文学景观的候,也留下相关诗篇,如张九龄《登襄阳岘山》、李白《岘山怀古》、曾巩《初发襄阳携家夜 登岘山置酒》、李曾伯《登岘山用刘清步韵》、陈与义《游岘山次韵三首》等。故从某种意义上说,的确是 文学景观促进了古典文学的传承与传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文学景观,指的是具有文学属性和文学功能的自然或人文景观。自然和人文景观历来备受欢迎, 而文学景观在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当代更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目前学界既有学者从宏 观层面探讨文学景观的理论建构,也有不少学者从微观层面具体分析一地一城的文学景观或者一个朝代一 种文体中出现的文学景观,而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之间的关系则鲜有论及。 文学景观的生成离不开古典文学。从形成因素考察,一个文学景观的生成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名篇 效应、名人效应和叠加效应,当然也存在两种或三种效应的综合体。所谓名篇效应,指文学景观的生成是 依托一两篇著名的文学作品而名闻天下。比如南昌的滕王阁因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而人尽皆知。名人 效应,指文学景观的生成是因为著名文学家的名气而蜚声中外,正如明代袁中道说:“名人托迹之地,江 山千载犹香”。比如眉山的三苏祠,是历代文人雅士游赏之地,凭吊之所;又如,惠州西湖本名丰湖,后 因苏轼贬惠州时所写的《赠昙秀》诗称其为西湖,之后才盛传其名。而叠加效应,指文学景观在生成后, 随着时间的流逝又不断被后人题咏,最终形成了闻名遐迩的文学景观。 面对文学景观,是文学的元素首先激发了观赏者丰富的历史与地理的想象,唤醒了他们曾经的记忆, 鼓荡起他们心中的情感,中国境内著名的文学景观无不具有这样的功能。比如岳阳楼,先由唐代诗人李白 赋诗《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后定名,继之为杜甫的《登岳阳楼》,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明代袁中道 的《游岳阳楼记》等,岳阳楼的大名历久弥新。还有一些文学景观是名人名篇的综合效应。或其他两至三 种效应的综合体现,情况较为复杂。比如宣城的敬亭山本来声名不显,后因谢跳的《游敬亭山诗》以及李 白在《独坐敬亭山》诗中提到“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而著称。由此可见,古典文学作品的流传催生 了文学景观的形成并不断丰富文学景观的内涵。 文学创作与文学景观之间关系密切,正如尤侗断言:“山水文章,各有时运。山水藉文章以显,文章 亦凭山水以传。”人通过自己的书写将景观展现在世人面前,同时在后人的追慕过程中产生了更多的文学 作品,再现了景观的面貌和发展、演变。这些文学作品因为景观的存在而代代相传,并逐渐凝固为一座城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周周练第五周第三单元11-12课(含解析)
第五周第三单元11~12——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周周练考查范围:第三单元11~121.下列句子中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B.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ǔ)其奇(qí)者。
C.怀民亦未寝(qǐn),相(xiāng)与步于中庭。
D.晓雾将歇(xiē),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
2.下列语句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中藻、荇/交横B.实是/欲界之仙都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孩子无不希望得到父母的褒奖,这对其自尊心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B.今年判阅语文微写作的老师要求必须读过《红楼梦》《老人与海》等原著。
C.南方科技大学校园开放日16日举行,来自多个省市的近千名考生和家长冒雨前来。
D.英国的莎士比亚、狄更斯等世界级文豪对中国文坛有着深远的影响。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答谢中书书》的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宋思想家,著有《陶隐居集》。
B.《答谢中书书》中的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C.《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D.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主要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表达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5.下列句中加粗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有时见日B.猛浪若奔C.横柯上蔽D.互相轩邈6.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猿则百叫无绝B.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疏条交映,有时见日C.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猿则百叫无绝D.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横柯上蔽,在昼犹昏7.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B.蝉则千转不穷C.两岸连山,略无阙处D.从流飘荡,任意东西8.下列对《与朱元思书》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大处着笔,勾勒出富春江这幅山水画卷的整体气象。
实用类文本苏轼“以诗为词”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词原本是当时为了配合流行乐曲而填制的歌词,多用于公私宴饮、市井娱乐,即为了“应歌”与“佐欢”,故被称作“艳科”。
而诗的表现疆域是无比广阔的,只要是“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贤人君子之遗迹”等一切外界事物,只要为诗人“耳目之所接”,并且“杂然有触于中”,就都可以“发于咏叹”。
苏轼彻底冲破了词为“艳科”的牢笼,把词从相思眷念、儿女情长的樊篱中解救了出来,将其引向更广阔的表现空间,“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写”,政治情怀、报国壮志、民生疾苦、农村生活、朋友情谊等等全部涵盖进去。
苏轼之前,无论是花间词派的“婉丽绮靡”,还是“一冯二主”的亡国之音,其实风格都大同小异,都没有摆脱“香软”、“婉约”的限制。
严肃的题材和崇高的格调,似乎是苏轼之前,无论是花间词派的“婉丽绮靡”,还是“一冯二主”的亡国之音,其实风格都大同小异,都没有摆脱“香软"、“婉约”的限制。
严肃的题材和崇高的格调,似乎是词体所不能承担的。
苏轼认为词只有像诗人的诗歌那样雄豪,甚至干脆就是诗人之诗,不过句子尚须保持长短不齐,才不再是“小道”。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将诗中常见的乱石穿空、江水拍岸等广阔壮美的意象写入词中,以一个诗人的敏感,捕捉到一股豪放之气,一洗脂粉俗气。
这就打破了“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大大提高了词体的表现力。
苏轼之前的词,大多是应歌而作的代言体,词有调名表明其唱法即可,所以绝大多数词作并无题序。
苏轼在词中与诗一样大量采用标题和小序的形式,使词的题序和文本成为有机的统一体。
如《水调歌头》的题序,交代了词的写作时、地和创作缘起,丰富和深化了词的审美内涵。
大量典故入词,使词既可以浓缩性地叙事,也可以曲折深婉地抒情。
《江城子.密州出猎》用孙权射虎的典故来替代性地概括作者射猎打虎的过程,用冯唐的故事表达了作者的壮志,又蕴含着自身怀才不遇的隐痛,增强了词的历史感和现实感。
苏轼的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苏轼的测试题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苏轼的字是什么?A. 子美B. 子瞻C. 子固D. 子由答案:B2. 苏轼的号是什么?A. 东坡居士B. 青莲居士C. 香山居士D. 六一居士答案:A3. 苏轼的《赤壁赋》中提到的“赤壁”是指哪个地方?A. 湖北黄州B. 江西南昌C. 江苏扬州D. 湖南岳阳答案:A4.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明月几时有”的下一句是什么?A. 把酒问青天B. 但愿人长久C. 千里共婵娟D. 起舞弄清影答案:A5.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哪一句诗表达了他对历史的感慨?A.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B.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C.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D.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十年生死两茫茫”的下一句是“不思量,自难忘”。
2. 苏轼的《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的下一句是“何妨吟啸且徐行”。
3. 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中,“起舞弄清影”的上一句是“我欲乘风归去”。
4. 苏轼的《临江仙·送钱穆父》中,“人生如逆旅”的下一句是“我亦是行人”。
5.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上一句是“羽扇纶巾,谈笑间”。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答案: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
苏轼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词、散文等方面,其作品以豪放、奔放、清新、自然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
2. 苏轼的《赤壁赋》中体现了哪些哲学思想?答案:《赤壁赋》中体现了苏轼的人生观和宇宙观,他通过对赤壁之战的回顾,表达了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同时也表现出了对自然和宇宙的敬畏之情。
四、论述题(20分)请结合苏轼的生平和作品,分析苏轼的文学风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苏轼的意义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的意义阅读练习及答案《苏轼的意义》阅读材料苏轼的意义李泽厚①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样机灵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人们最亲切最宠爱的对象。
其实,苏轼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
画的真迹不行复见,就其它说,那么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多。
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着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重要的人物,缘由在哪里呢?②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而仕、理想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无论是他的上皇帝书、熙宁变法的温柔保守立场,还是其他很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
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多数士大夫学问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好像不可思议的正统迂腐气。
但要留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
这后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
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
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更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惊哀伤,已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阮籍)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陶潜)那种详细的政治哀伤(尽管苏也有这种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到底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疑心、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
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
前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对社会的退避)事实上是不行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
然而做和尚也仍要穿衣吃饭,仍有苦恼,也仍旧逃不出社会。
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
假如可以说,《春江花月夜》(张假设虚)之类的对人生的自我意识只是少年时代的喟叹,虽说感伤,并不觉重压;那么,这里的状况刚好相反,尽管没多谈,却更觉沉重,正是而今识尽愁味道,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然而就在强颜欢乐中,不更透出那无可如何、黄昏日暮的沉重伤感吗?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社会、人生的疑心、厌倦、无所希望、无所寄予的深厚喟叹,尽管不是那么特别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
苏轼专题答案
苏轼专题答案1.⑴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只“莫听”二字便写出性情,穿林打叶声,既是眼前实景,又何尝不是作者在官场多遭打击的写照,“何妨”句是前一句的自然延伸,徐行又吟啸,增加了挑战色彩,“谁怕”就更见出作者坦荡胸怀。
“一蓑烟雨任平生”,既豁达,又无奈。
人生遭遇挫折,像遭遇风雨一样自然,不必害怕,顺其自然,“山头斜照”自有到来之时。
⑵“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不畏严寒,不惧官场黑暗,傲然独立,突出的是“孤傲”;“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体现出的是“淡泊”;而“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面对挫折打击,能自我解脱,显示出的是“旷达”。
2.(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3分)(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3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2分)以上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3.答:(1)“狂”字是总起,且贯穿全篇。
上片写出猎神情举止之“狂”;下片由实而虚写由打猎激发的壮志豪情(即“狂”)。
(2)勾勒出了挽弓劲射、英武豪迈的英雄形象,表达了作者希望带兵征讨西夏,为国立功的心志。
4.(1)这一字为全诗之“眼”。
它既表现了词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深切,又领取下文,意贯全词。
十年之久,生死之隔,思念之情萦绕心间难以排遣,想不去思念却又自然忆起。
因而有了“夜来幽梦忽还乡”,正是自难忘的最好注解。
(应理解词语本义并结合作者要表达的深情,方可赏析其表情达意方面的妙处。
)(2)这一感人细节是夫妻梦中重逢。
描写技巧是细致传神的描绘了人物的动作神情。
妻子对着明亮的窗子梳妆打扮,迎接远归的丈夫。
然而“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泪水无声的情愫。
那种深切的思念之情通过梦中相逢却又有泪无声的细节描写表现得更加强烈感人。
苏轼的阅读附答案总结
苏轼的阅读附答案总结苏轼的阅读附答案总结苏轼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
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
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
锻炼久之,不决。
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四年知杭州。
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
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
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
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
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
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
以余力复完六井。
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
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
杭人名为苏公堤。
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
又作生祠以报。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苏轼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苏轼文言文阅读附答案1(苏轼)自密徙徐①,是岁,河②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
城南两山环绕,吕梁百步扼之,汇于城下。
涨不时③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公履屦④杖策亲入武卫营,呼其卒长,谓之曰:“河将害城,事急矣。
虽禁军宜为我尽力!”卒长呼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⑤,吾侪⑥小人效命之秋也。
”执梃入火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锸⑦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堤成,水至堤下,害不及城,民心乃安。
然雨日夜不止,河势益暴,城不沉者三板⑧。
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而守。
卒完城以闻。
复请调来岁夫⑨,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⑩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讫事诏褒之。
徐人至今思焉。
①自密徙徐:从密州调任徐州。
②河:黄河。
③时:及时。
④屦:粗布鞋。
⑤涂潦:路上积水。
⑥侪:同辈,同类的人。
⑦锸:锹。
⑧三板:古代长度单位,六尺高。
⑨岁夫:明年的夫役。
⑩虞:戒备。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公庐于城上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公庐于城上(房屋)B.河势益暴(凶猛)C.增筑故城为木岸(老)D.富民若出(如果)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A.虽禁军宜为我尽力士卒多为用者B.公庐于城上奉命于危难之间C.民心乃安凡三往,乃见D.以虞水之再至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1)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2)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效命之秋也。
小题4:文中的苏轼是怎样一个人?结合文章简要回答。
(4分)参考答案:小题1:A( 3分)小题1:B C ( 4分,各2分)小题1:(1)(只要)我在这里,这洪水绝不能冲毁城池。
( 2分)(2)太守都不避讳路上的积水了,(这是)我们效力的时候了。
( 2分)小题1:勇于承担,身先士卒,大公无私,舍己为民。
结合材料分析。
( 4分)小题1:这里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苏轼的意义》阅读试题及答案
,
苏轼的意义
李泽厚
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
亲切喜爱的对象。
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
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的重要人物,
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
的鲜明人格化身。
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
新的质变点。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
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
难以想象的正统迂腐气。
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
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
这后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
苏一生
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
更沉重。
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且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他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
脱与舍弃。
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
前者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实际上是
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
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
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
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
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
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谑,
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
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朴
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
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才是最合苏轼的标准,才是苏轼所愿顶礼膜
拜的对象。
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
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
流传着。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
苏轼传达的就是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
尽管苏轼不断地进
行自我安慰,时时现出一副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
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无怪乎同样
具有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
他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苏东坡生得太早,他
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
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
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
苏轼在后期
传统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把进取与退隐的双重矛盾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
B.与杜、白、韩及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一样,苏轼有时还带着让人似乎难以想象的正统迂腐气。
C.苏轼诗文中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既有对政治的退避,也有对社会的退避,后者比前者更深刻。
D.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充分透露出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
2. 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苏轼在中国文艺史上的意义的一项是()
A.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
B.苏轼的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
C.苏轼在美学上追求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和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并把这一切提到了哲理高度。
D.苏轼的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