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风俗文化》
第10章 中国旅游文化传统
重文传统与重人传统有一定相似之处,凡是曾被历史名人留下游 记、诗词、楹联、题名的地方大都被后人看重,视为旅游名胜。。 中国旅游文化的重文传统凝聚着历史文化、民族精神与我们祖先 的聪明才智,不断给人以思想启迪、精神鼓舞和艺术熏陶,是我 们应当继承的宝贵财富。
西 安 古 城 墙
平 遥 古 城
(二)饯饮,也叫饯行,是送行即将结束时亲朋好友在路边为游子举行的一种敬酒道别 的仪式。临别饯饮的目的在于让游子饮家乡水酒,强化游子的家乡观念,借酒消减离别 之愁,而且饮酒可以让游子在踏上征途之时增加胆量。
❖ (三)唱离散曲,
❖ (四)折柳,折柳相送,依依惜别,是我国古代常见的送别 礼俗,在文人墨客中更成为一种时尚。折柳寓意有二,一为 柳树生命力强,无论生长在哪里,都能枝繁叶茂,用其赠友 送别,以示祝愿;二为柳与“留”谐音,折柳送别,寓意挽 留,
二、重文传统
名人辈出,名作众多 门类众多,内容丰富
❖ (一)名人辈出,名作众多
文学创作需要才情,而才情的激发则来自山水的灵性。 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创作了众多歌颂自然的诗篇, 其笔下的泰山雄浑、崇高,“平明登日观,举手开云关。 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黄河从西来,窈窕入远山。 凭崖揽八极,目尽长空闲”;黄山险要、奇特,“丹崖 夹石柱,菡萏金芙蓉”;黄河壮美、磅礴,“君不见黄 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每一篇诗作都充满 浪漫的激情,每一处景观的描写都令人怦然心动,是我 国旅游文化特别是旅游文学中绚丽的奇葩。
❖ 二、尚自然传统
❖ (一)“山水之美,古来共谈”
中国旅游文化崇尚自然传统的表现之一就是对 自然形式美的爱恋,使人的感官感到舒适、惬意, 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着成为中国旅游文化崇高自 然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李白、王维等从不同侧 面、不同程度上阐释和演绎着古人依恋自然的传 统。
印尼旅游的风俗禁忌礼仪
印尼旅游的风俗禁忌礼仪印尼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其风俗禁忌和礼仪对当地人来说非常重要。
在旅行印尼时,尊重和遵守当地的风俗禁忌礼仪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融入当地文化。
以下是一些印尼旅游的风俗禁忌礼仪的例子:1.尊重宗教信仰:印尼是一个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的国家,因此在游览宗教场所时需要特别注意。
请遵守宗教礼仪,如适当的着装和遵守静默规定。
对于清真寺,非穆斯林参观者通常被禁止进入,请尊重这一规定。
2.使用右手:在印尼,左手被认为是不洁的。
因此,请使用右手进食、交接物品和进行任何需要使用手的活动。
尤其是在触摸别人的物品或传递物品时,务必使用右手。
3.衣着得体:印尼人非常注重衣着的得体和礼仪。
尽量避免穿着暴露或不合适的服装,以免冒犯当地人。
在游览宗教场所时,女性应该遮盖头部,穿着长袖和长裤或长裙。
4.污染食物:印尼人认为食物是神圣的,因此请勿把食物碰到身体的其他部位或者让食物触及地面。
同时,尊重别人的食物偏好和食物禁忌。
5.对长辈的尊重:在印尼,尊重长辈是非常重要的。
当和年长者交流时,使用适当的称谓和礼貌用语。
同时,尽量避免直接和长辈发生眼神接触,这被认为是不恭敬的行为。
6.不要点头:在印尼,点头表示不同意或不理解。
因此,在交流中,我们可以使用微笑或表示认同的其他方式,而不是通过点头来回应。
7.拍照时尊重:在拍摄照片时,尊重当地人的隐私和宗教场所的规定。
有些地方禁止拍照,或者需要支付摄影费用。
在拍摄人物时,提前获得他们的同意,并尽量避免拍摄儿童。
需要注意的是,印尼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不同地区和群体可能有不同的风俗禁忌和礼仪。
因此,在旅行印尼时,最好事先了解当地的文化习俗,并通过尊重和遵守这些习俗来体验当地的文化。
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友好的态度,以获得更深入的旅行体验。
民俗文化旅游概述
民俗文化旅游概述民俗文化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以地域民俗事项为主要观赏内容而进行的文化旅游活动。
从概念中得出民俗文化旅游是引导旅游者对民族文化进行审美观光的旅游活动,有特定的旅游目标市场。
首先具备民族地域性的特点,可以是身份不同的异质文化特色,也可以是不同地域的同民族特色,显示出深厚的民族地域性;其次具有审美观赏价值,这也是旅游者开展旅游活动的初衷;最后具有民族文化内涵,是一个民族内在的文化底蕴,同时显现的历史文化价值就值得我们开发民俗文化特色旅游活动,让旅游者亲身体验特定区域的民俗事项活动。
民俗就是民间风俗习惯,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
包括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仪、民俗信仰、民间科学技术、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语言、民间艺术、民间游戏娱乐等内容。
而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最核心的要素之一,民俗作为民间传承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文化与民俗的结合就成为现今旅游业发展的必然。
民俗文化本身就是重要的旅游资源,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审美、娱乐、精神等方面的需求。
例如满族入主中原之后兴起的旗袍,如今已成为展示东方女性美的标志性服饰,充分体现了审美的需求。
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每年举行那达慕大会,设立摔跤、赛马、射箭等比赛项目,充分体现了娱乐性。
民俗文化与旅游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在游览过程中讲解的宗教祭祀、岁时节日、神话传说、民间娱乐等,都是游览内容的丰富,增加旅游者游览的兴趣,进而达到理解民俗文化内涵的目的。
中外民俗文化旅游发展对比1外国民俗文化旅游蓬勃发展。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民俗文化旅游都已经发展起来了。
象突尼斯根据西方游客喜欢猎奇的心理,利用本国土着居民的村落古迹、山洞住宅、民族服饰和车马游玩等民俗文化来发展旅游业,已成为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中的旅游大国。
美国波士顿的“活人博物馆”,通过依照当年格式建造的房屋棚圈、碉堡、果园组成的“移民村”,并有十六世纪的英国移民在劳作娱乐,身着十七世纪美国劳动人民的服饰,向游客展示表演了用方形的扁担挑水,用原始农具耕种,用独轮车运输等古老的传统习俗,以及各种舞蹈,再现几百年前欧洲抵美移民的生活劳动和风俗习惯。
中国旅游文化的历史源流
中国旅游文化的历史源流中国旅游文化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礼记》和《周礼》中,其中有许多关于旅游的条款和规定。
在古代,旅行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以便人们可以了解不同地区的风俗和文化。
在史书中也可以找到许多著名的游记记录,如《游记》和《西游记》等,这些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旅游业开始成为一种商业活动。
在唐朝时期,中国出现了丝绸之路这样的商业通道,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华夏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许多游览胜地获得了“化外之境”的地位。
这些景点包括黄山、泰山、九寨沟等,这些山水胜地往往被视为巨大的自然美景,是中国旅游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古代,寺庙也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著名的佛教寺庙如峨眉山、普陀山等,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文化。
在唐代,诗歌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艺术形式,它为那些旅游者提供了一种栩栩如生的艺术形式,以纪念他们走过的山水风光。
在近代,旅游业的发展明显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
在20世纪初,西方游客开始来到中国观光一些著名的景点。
许多洋人在中国拍摄了一些经典的旅游相册,这些图片往往是关于中国历史的形象展示。
这样的游客,为中国的旅游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今天的中国旅游业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大的旅游业之一。
通过各种方式,旅游可以帮助促进文化交流和旅游经济的发展。
它不仅可以为旅游者提供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机会,还可以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地方社会的建设做出贡献。
总之,中国旅游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它以其宏大的规模和独特的文化特点,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它可以为全球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民俗旅游名词解释
民俗旅游名词解释1. 什么是民俗旅游?民俗旅游是一种以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传统艺术和民间文化为核心内容的旅游活动。
它通过参观民居、体验传统手工艺、品尝地方美食、参与传统节庆等方式,使游客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当地的历史文化,进而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2. 民俗旅游的特点2.1 文化深度民俗旅游注重深入了解和体验当地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仅是简单地观光,而是通过参与式的活动,使游客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当地的历史、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
2.2 互动性民俗旅游强调与当地居民的互动。
在参与传统节庆或手工艺制作过程中,游客可以与当地人交流互动,了解他们的生活故事、技艺传承等。
这种互动不仅丰富了旅行经历,还能够加深对当地文化的理解。
2.3 可持续性民俗旅游倡导对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合理规划旅游线路、开展环保教育和宣传,民俗旅游能够促进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也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 民俗旅游名词解释3.1 民居民居是指普通百姓居住的房屋。
在民俗旅游中,参观民居可以了解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建筑特色以及风水文化等。
有些地方甚至提供了住宿体验,让游客能够亲身感受当地人的日常生活。
3.2 传统手工艺传统手工艺是指由手工制作而成的艺术品或实用品。
在民俗旅游中,游客可以亲自参与手工艺制作过程,学习并体验当地独特的技艺,如陶瓷制作、木雕、刺绣等。
这不仅是一种文化交流方式,也能够增加游客对当地文化的认知和尊重。
3.3 地方美食地方美食是指与当地特色相关的传统食品或菜肴。
在民俗旅游中,品尝地方美食是一种重要的体验方式。
通过品味当地的特色菜肴,游客不仅可以享受美食,还能够了解当地人的饮食习惯、农耕文化等。
3.4 传统节庆传统节庆是指由民间传统习俗和宗教信仰所衍生出来的节日活动。
在民俗旅游中,参与传统节庆是一种重要的体验方式。
游客可以亲身参与庙会、花灯展、舞龙舞狮等活动,感受浓厚的节日氛围,并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第七章 旅游民俗文化
第七章旅游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作为人类社会文化的一个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有着极为丰富的蕴涵和多彩的表象,它体现在广泛而富有情趣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领域中,内含民族精神的延续和时代精神的认同。
它孕生于民间,传承于社会,并世代延续承袭。
在现代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中,姿态万千的民俗文化日趋成为旅游观赏的重要对象,以参与体验民俗风情为主要内容的民俗文化旅游活动更成为了跨文化交流的“重头戏”,显示了民俗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节民俗文化概述一、民俗文化释义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它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是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事象。
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惯、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先秦典籍中“俗”、“风”、“风俗”等词已很通用,并在《礼记·缁衣》中出现了“民俗”一词。
但作为学术术语使用,则始于“五四”运动时期北大歌谣研究会出版的《歌谣周刊》。
至1927年广州中山大学创办《民俗》周刊,“民俗”才成为一个固定的学术名称。
在国际上,19世纪中期以前,对民俗有种种称呼,如“民间古俗”、“贱民古俗”、“残存文化”、“民间迷信”等。
至1846年英国考古学家威廉·汤姆斯创造“Folklore”(“民众的知识或智慧”)一词后,它才逐渐成了国际通行的学科术语。
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有些还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优秀部分。
民俗文化曾在各民族长期生活中发挥广泛而巨大的作用。
但是,民族文化要大于民俗文化,民俗文化只是民族文化的大系统中的一个支系统。
过去,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国家的民俗学家们对民俗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传统方面,他们的目光大多关注文化比较落后的人群,尤其是所谓野蛮民族、农民和边民。
旅游文化与民俗风情
旅游文化与民俗风情旅游是一种文化交流和感受的方式,有时候,我们会因为旅游而入乡随俗,深入了解当地的民俗风情和饮食文化。
旅游不仅是解压的方式,更是开阔视野的途径。
旅游文化与民俗风情的融合,是体验不同地域文明的心灵之旅。
一、旅游文化旅游文化,是指旅游产业中体现社会文化特征的各种文化元素。
旅游文化显然不止是与旅游有关的,它更加关注于取得在旅游活动中所体现出的文化价值。
旅游文化让我们可以更深地理解、体验和感受当地的文化和历史。
在旅游过程中,游客们会了解到一些新鲜的当地知识,并能够替代传统知识和文化传承市场,保护本地的历史文化遗产,传承文化的经验和匠艺。
例如,早期古代的京杭大运河在中国的几大城市一直延续至今,并在过去的年代中蕴含了太多的历史和文化的遗产。
二、民俗风情民俗指的是某个民族或地区非正式而普遍的文化传承和活动方式。
它包括一系列的日常生活习惯、民间信仰、传统民间艺术、节日习俗等一系列文化特征。
在旅游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很多的民俗风情。
例如,一些民俗节日如“七夕”、“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游客们可以体验到当地特有的传统食品、舞蹈、手工艺品等。
此外,当地的婚俗、葬礼、祭祀等都展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三、文化旅游文化旅游是将旅游和文化相结合的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
这种旅游不仅是旅游,同时也是取得文化地位的一次学习。
人们在旅游中可以不仅仅是了解当地的文化遗产,还可以体验一些真正独特和传统的文化活动。
文化旅游的最大特点在于交流和互动。
例如,在韩国,漫游江南的游客可以参观一些古代的文化城市,观看古代的森林和泉景色,参观文化遗产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欣赏这些风景,还能够通过参加传统古乐和嗟课等文化活动,深入了解当地风俗文化。
四、结语旅游文化和民俗风情的融合,既满足了人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理,又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文化和传承原则,尤其是越发发现地方文化创意及其产业的重要性。
最后,旅游文化和民俗风情不仅是一种旅游方式,更是优秀的文化交流方式,有助于传承和发扬地方文化艺术,为旅游产业增添文化魅力和品质内涵。
旅游规范文化
旅游规范文化旅游是一种文化交流的方式,也是一种文明素养的体现。
在旅游过程中,我们需要遵守一定的规范和文化,以确保自己的安全和保护当地的环境和文化。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旅游规范文化,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我们要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我们应该尊重并遵守当地的规定。
比如,在一些宗教场所,我们需要穿着得体,不可随意进入,更不可进行打闹等不文明行为。
其次,我们要爱护当地的环境和文化遗产。
在旅游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不乱扔垃圾,不破坏植被和动物的生态环境,不随意涂鸦或损坏文物古迹。
保护环境和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也是对当地人民的尊重。
再次,我们要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
在外国旅游时,我们要了解并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不可从事非法活动,更不可触犯当地的法律。
如果遇到紧急情况,要及时向当地警察或领事馆求助,切忌自行处理。
此外,我们要保持礼貌和友好。
在与当地人交流时,要用友好的态度对待他们,不可出言不逊或者挑衅。
在与其他游客相处时,也要保持礼貌和谦和的态度,不可随意侵犯别人的权益。
最后,我们要注意个人安全。
在旅游过程中,要随身携带重要物品,不可随意离开行李或者财物。
在外出游玩时,要注意交通安全,不可酒后驾车或者危险驾驶。
在户外活动时,要做好防护工作,以确保自己的安全。
总之,旅游规范文化是我们在旅游过程中应该遵守的一些规范和文化。
只有遵守这些规范和文化,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融入当地的环境,更好地体验当地的文化,也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当地的环境。
希望大家在旅游过程中能够遵守这些规范和文化,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宜人的旅游环境。
中国古代的旅游文化与风俗习惯
中国古代的旅游文化与风俗习惯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在旅游文化和风俗习惯方面也有着独特的特点。
从古代以来,中国人就有着对旅游的热爱和向往,并形成了自己的旅游文化和风俗习惯。
本文将从中国古代的旅游文化和风俗两个方面来讲述。
一、中国古代的旅游文化在中国古代,旅游文化已经形成了相当完善的体系,旅游景点之间的路线也已经被规划得非常清晰。
在许多历史文献中,我们都可以查到古代人们古代的旅游纪录和游记,比如《游仙窟记》、《南游记》等等。
在古代,旅游主要是以朝圣和游览名山大川为主。
比如,佛教徒会前往五台山、峨眉山等名山朝拜,道教徒则会去华山、泰山等山洞修行。
一些名胜古迹如明孝陵、陵园等则成为了皇帝和文人雅士们逍遥游玩之地。
此外,古代人们还非常喜欢去温泉浴、游园游乐等比较休闲的旅游方式。
在古代,旅游的行程也非常充实,一般都安排了参观名胜古迹、品尝当地美食和观赏民间文艺活动等等,以此来感受当地的文化和风情。
旅游还是交流文化的好方式,古代文人雅士们在不同的地方结交朋友、参观名胜古迹、涉足当地民间文化,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和文化底蕴,这也促进了古代文化的繁荣和传承。
二、中国古代的旅游风俗习惯在旅游风俗习惯方面,中国人热爱旅游的同时也注重礼仪和传统文化。
例如,旅游开始前,人们会进行一些准备工作,如准备足够的衣服、饮食和住宿条件等。
前往旅游景点时,人们也会准备一些礼节和礼物,如燕窝、海参等特产,或寿礼、道具等。
去旅游的人还需要遵守一些旅游规则,如保持清洁卫生、不随地吐痰、保护环境等等。
此外,考虑到旅游行程的繁忙和辗转,旅游途中常常要注意身体健康和安全,如携带防晒霜、及时补充水分等。
旅游期间还要注意给予当地人友好愉快的交往,如尊重当地人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不干扰当地人的生活和工作,这是中国古代的旅游风俗习惯之一。
只有这样,旅游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交流和传承,做到和谐共生。
总结中国古代的旅游文化和风俗习惯对当今中国的旅游业发展、文化交流、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都有深刻的影响和意义。
介绍中国各地旅游的书
介绍中国各地旅游的书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探索。
中国的各地旅游景点独具特色,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历史,都有着让人流连忘返的魅力。
以下是我为您推荐的关于中国各地旅游的书籍。
1.《中国旅游地理》-李宁这本书是一部关于中国旅游地理全景式的详细介绍。
作者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历史文化等多个角度对中国各个省份的旅游资源进行了系统化的分析和梳理。
无论是北方的长城和故宫,还是南方的丽江和桂林,作者都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背景知识和旅游攻略,使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计划自己的旅行。
2.《中国历史名城欣赏》-邓洁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城市。
作者通过深入的考察和细致入微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中国古城的历史遗迹和文化古迹之中。
无论是北京的故宫、西安的兵马俑,还是苏州的古典园林,这本书以精美的图片和生动的文字,帮助读者了解这些古城背后的故事,并体验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3.《中国名山大川》-王道乾中国拥有丰富而壮丽的自然景观,尤以名山大川而闻名。
这本书深入探索了中国各个地区的名山大川,包括泰山、黄山、峨眉山、华山等等。
从山川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到山川的历史渊源、人文风情,作者全面而详细地介绍了这些名山大川的景点、特点和历史文化内涵,读者可以通过阅读这本书,了解到中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美丽的风景。
4.《中国民俗旅游文化》-刘芳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各地的民俗风情和旅游文化,以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作者通过对中国各地的民俗风俗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描述,让读者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无论是春节的民俗习惯、端午节的龙舟比赛,还是中秋节的赏月活动,这本书提供了丰富的背景知识和具体的旅游建议,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中国的传统节日。
5.《中国美食地图》-陈果中国以其丰富多样的美食而享誉世界。
这本书为读者带来了对中国各地美食的全景式介绍。
作者详细介绍了中国各地的特色菜系、名菜和小吃,包括北京的烤鸭、四川的火锅、广东的粤菜等等。
风俗旅游学习心得
风俗旅游学习心得作为一名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有幸参加了一次风俗旅游学习活动。
这次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带给我很多收获和启迪。
在这篇文章中,我想分享一下我的学习心得。
首先,通过参加风俗旅游学习,我深刻认识到了风俗文化的重要性。
风俗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它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标识。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代表了民族的传统和价值观。
而通过了解和学习这些民族的风俗,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这个民族,也能更好地与他们交流和合作。
因此,风俗旅游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学习方式,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我们能更深入地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文化。
其次,我在风俗旅游学习中还学到了如何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
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不同的风俗习俗,有些我理解不了,有些我觉得不舒服。
但是我意识到,每个文化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背景,我们不能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和否定它们。
相反,我们要学会尊重和包容,接受文化的多样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再次,通过风俗旅游学习,我发现旅游不仅是一种消遣和娱乐的方式,更是一种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通过参加这次活动,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关于风俗文化的知识,还锻炼了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我学会了用不同的角度和思维方式去看待和理解事物,培养了自己的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还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和沟通,通过互相交流和讨论,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和学习。
这些能力和经验将对我未来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帮助。
最后,通过风俗旅游学习,我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祖国的博大精深。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风俗文化。
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传承和弘扬这些文化。
通过了解和学习风俗文化,我们能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文化根源,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国家。
只有真正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文化,我们才能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综上所述,参加风俗旅游学习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经历。
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认识到了风俗文化的重要性,学会了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锻炼了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祖国的博大精深。
旅游温馨提示:尊重当地的文化和风俗
旅游温馨提示:尊重当地的文化和风俗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我们踏上旅途的同时,我们应该尊重当地的文化和风俗。
这不仅是对当地人的尊重和礼貌,更是我们作为旅行者应该遵守的基本原则。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尊重当地的文化和风俗,以下是一些温馨提示和建议。
一、事先了解并尊重当地的文化和风俗在开始旅行之前,我们应该尽量了解目的地的文化和风俗。
可以通过阅读书籍、咨询旅行社或上网搜索相关信息来获得基本的了解。
例如,某些地方可能有特定的宗教习俗或节日庆祝活动,我们应该尊重并遵循当地人的行为准则。
二、着装恰当在一些传统保守的地方,适当的着装非常重要。
我们应该避免穿着暴露,特别是参观宗教场所时。
根据当地的习俗和气候,选择得体的服装,以尊重当地人的价值观和传统。
三、尊重宗教信仰宗教信仰在很多地方都是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尊重当地的宗教信仰和习俗是我们作为旅行者的基本礼貌。
当我们参观宗教场所时,我们应该低调行事,不应该嘈杂或干扰活动的进行。
同时,尊重并不意味着改变我们自己的信仰,而是遵守当地人的行为规范。
四、遵守当地的社交礼仪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社交礼仪。
我们在旅行中应该尽量了解并遵守当地的社交规范。
例如,有些地方在交谈时可能会有特定的话题禁忌,我们应该避免涉及这些话题,以免冒犯当地人。
另外,当地人在交流时可能会有不同的姿态和手势,我们应该尊重并避免用带有挑衅意味的言行对待。
五、尊重当地的自然环境旅游经常涉及到大自然的探索和观赏。
我们应该尊重当地的自然环境,不随意破坏生态平衡。
保持环境整洁和清洁是我们的基本责任。
应该遵守当地的规章制度,不乱扔垃圾,遵守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法律和规定。
六、不干涉当地人的生活和习俗作为旅行者,我们应该尽量不干涉当地人的生活和习俗。
尽管我们会有自己的观点和观感,但我们应该尊重当地人的方式和习俗。
我们不应该在公共场合批评、嘲笑或干扰他们的生活,而是保持谦逊和好奇心,愿意学习和分享。
旅游注意事项了解目的地的文化与习俗尊重当地风俗
旅游注意事项了解目的地的文化与习俗尊重当地风俗旅游注意事项——了解目的地的文化与习俗,尊重当地风俗旅游是一种丰富多彩的体验,让我们能够亲身了解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
然而,在游览陌生的目的地之前,了解并尊重当地的文化与习俗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并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尴尬。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旅游注意事项,以便更好地了解和尊重目的地的文化与习俗。
一、事前了解目的地的文化特点与习俗在出发旅行之前,我们应该提前了解目的地的文化特点与习俗。
通过阅读相关的书籍、浏览网络资料、咨询旅行社等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目的地的风土人情。
比如,如果我们计划前往中国的一些古老城市,就应该了解中国的礼节习俗,避免在行为上出现不慎造成的冲突或尴尬情况。
而如果我们计划前往穆斯林国家,就应该了解穆斯林的宗教信仰和饮食习惯,以避免冒犯当地人。
二、尊重当地的宗教信仰和禁忌不同地区的宗教信仰和禁忌千差万别,我们应该尊重并遵守当地的宗教信仰和禁忌。
比如,在一些穆斯林国家,他们对于穆斯林礼仪有着严格的要求,我们应该尊重并遵守当地的礼仪规范。
在一些佛教国家,对于佛教寺庙的参观也有着一定的要求,我们应该遵循当地的规定,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
三、注意言行举止当我们到达目的地后,我们要特别注意我们的言行举止。
有些行为在我们的文化中可能是可以接受的,但在其他文化中可能被视为无礼或冒犯。
因此,我们要避免使用一些粗俗的词语或措辞,尤其是在公共场合。
我们应该学会用尊重和友善的态度与当地人交流,尽可能避免语言上的误解和冲突。
四、衣着得体不同地区对于衣着也有着不同的要求,我们在旅游的时候应该尽量穿着得体。
比如,在一些东南亚国家,由于宗教和文化的原因,他们对于裸露的衣着是不被接受的,我们应该尽量穿着长袖长裤,避免身体暴露。
而在一些传统的欧洲国家,对于衣着有着一定的形式要求,我们应该穿着正式一些,以示尊重。
五、尊重当地的习俗与风俗当我们到达目的地后,应该尽量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尊重他们的习俗与风俗。
《民俗旅游学》教学大纲(含课程思政元素)
《民俗旅游学》教学大纲(含课程思政元素)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码:11S1030B中文名称:民俗旅游学英文名称:Folklore Tourism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总学时:32时(理论32学时,实践0学时)总学分:2适用专业:旅游管理先修课程:旅游学概论、旅游资源开发、导游基础知识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民俗旅游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选修课,是学生日后从事导游及旅游管理服务工作必备的专业知识,同时也为其专业课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门课程的教学,可使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有比较系统的全面了解和认识,对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素质和人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该课程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挖掘课程思政的元素,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工匠精神,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协调发展。
三、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民俗旅游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对我国民俗理论和常识的认识,熟悉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以及各类民俗资源与旅游开发的关系,正确认识民俗旅游资源和风俗习惯,掌握旅游接待和服务接待工作中恰当利用民俗旅游资源,为旅游项目开发、服务接待项目设计开发服务。
通过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知识传授∶1.让学生理解由于文化差异所引起的服务的特殊性以及由此引起的对管理者挑战,重点强调旅游服务的特殊性,导致景区、主题公园等旅游企业管理面临的新问题。
2.让学生掌握开发一项新的服务产品所需要运用的理论知识及分析工具,包括如何根据服务特性对服务项目进行设计、民俗旅游开发的流程、模式和要注意的问题等。
3.让学生掌握服务生产过程中利用民俗文化进行体验服务项目管理,包括饮食民俗及服务、酒水民俗及服务、茶艺民俗及服务、游艺民俗及服务、人生礼仪民俗及服务等提高服务体验性和满意度等的思维和方法。
能力培养:4.让学生了解文旅融合背景下,服务业的变化以及相应战略应对措施。
泸沽湖旅游的风俗
泸沽湖旅游的风俗
泸沽湖是中国西南地区著名的旅游胜地,也是世界上最后一个母系社会的居住地。
在这里,游客可以领略到独特的风俗文化,感受到不同于城市的生活方式。
泸沽湖的风俗文化主要体现在摩梭人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上。
摩梭人是泸沽湖地区的主要居民,他们信奉纳西族的宗教,同时也有自己的信仰和祭祀活动。
在摩梭人的传统文化中,女性是家族的主要传承者和管理者,男性则主要从事农耕和渔业。
在泸沽湖旅游中,游客可以参观摩梭人的家庭和村落,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
在摩梭人的家庭中,女性通常担任家庭主妇和家族管理者的角色,男性则负责家庭的经济收入和农耕活动。
在摩梭人的村落中,游客可以看到传统的摩梭人建筑和村落布局,了解他们的社会组织和文化传承。
除了参观摩梭人的家庭和村落,游客还可以参加摩梭人的传统节日和活动。
摩梭人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泸沽湖祭祖节、摩梭人新年等,这些节日通常伴随着传统的祭祀和庆祝活动,游客可以在这些活动中感受到摩梭人的独特文化和传统习俗。
泸沽湖旅游的风俗文化是其独特的魅力之一,游客可以通过参观摩梭人的家庭和村落、参加传统节日和活动等方式,了解摩梭人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感受到不同于城市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
泸沽湖旅游的风俗
泸沽湖旅游的风俗泸沽湖是中国云南省与四川省交界处的一片美丽湖泊,被誉为“人间仙境”。
这里不仅有壮丽的自然景观,还有独特的风俗文化,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泸沽湖旅游的风俗吧。
泸沽湖地处于藏区与摩梭族聚居区交界处,摩梭族是泸沽湖地区的主要民族,他们有着独特的风俗文化。
摩梭族是一个以母系氏族为单位的社会群体,他们的家庭结构和传统习俗与大部分汉族地区有所不同。
在泸沽湖旅游中,游客除了可以欣赏到湖光山色外,还可以感受到摩梭族的民俗风情。
摩梭族人民热情好客,他们喜欢与游客交流,并与游客分享自己的生活和文化。
摩梭族的婚姻制度是泸沽湖地区最具特色的一项风俗。
摩梭族实行“走婚”制度,即男女双方在婚后仍然保留着各自独立的家庭。
女性在摩梭族社会中地位较高,她们拥有自己的房屋和土地,男性则居住在母系家庭中。
这种特殊的婚姻制度使得摩梭族的社会关系更加复杂多样,也给泸沽湖带来了独特的人文景观。
在泸沽湖旅游中,游客可以参观摩梭族的村寨,了解他们的生活习俗。
摩梭族的村寨建筑风格独特,有着浓厚的藏族和纳西族的风格,富有民族特色。
在村寨中,游客可以看到摩梭族人民穿着传统的服饰,举行传统的节日活动,如摩梭族的“走婚节”和“尼玛节”。
摩梭族的“走婚节”是泸沽湖地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十月,摩梭族人民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男女双方穿着盛装,载歌载舞,共同庆祝婚姻的美好。
这个节日也是摩梭族人民展示自己民俗文化的重要场合,游客可以在这个节日中感受到浓厚的民族风情。
摩梭族的“尼玛节”是泸沽湖地区的另一个重要节日。
每年农历四月,摩梭族人民会举行祭祀活动,祈求丰收和平安。
在这个节日中,人们会穿着传统的服饰,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舞蹈、歌唱和传统体育竞技等,给泸沽湖带来了浓郁的节日气氛。
除了参观村寨和参加节日活动外,游客还可以品尝到摩梭族特色的美食。
摩梭族的饮食以米饭、玉米和土豆为主食,配以鱼、肉和蔬菜等食材,口味独特,营养丰富。
中国旅游文化与旅游有关的书
关于中国旅游文化的书籍有:
1.《走遍中国》由霍晨昕著,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书一改传统旅游手册的
面目,集中介绍景区(点)的同时,为游客更多地展示了该地区代表性图片。
2.《100人间天堂畅游通》由路芸霞主编,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本
书以“休闲”为主题,分为四个章节,介绍了大自然中优美的景色,分别为山、水、古村以及一些奇异景色。
3.《中国旅游文化》是王明煊、胡定鹏著作的一部关于中国人文、地理、风俗
的一篇著作,是作为当时关于“游旅文化”的一部开篇著作,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旅游规范文化
旅游规范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旅游不仅可以让人们放松身心,体验不同的文化,还可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一些不文明的旅游行为也随之而来,给旅游景区和当地居民带来了不便和困扰。
因此,我们有必要建立起一套旅游规范文化,引导游客文明旅游,共同维护好旅游环境。
首先,文明旅游需要从我做起。
作为游客,我们首先要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法律法规,不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涂鸦等不文明行为。
在参观景区时,要遵守景区的规定,不随意攀爬、触摸文物,保护好文化遗产。
在游览时,要保持队伍整齐,不要随意挤插,尊重他人的游览权益。
同时,游客在购物时也要理性消费,不要盲目跟风,避免购买假冒伪劣产品。
只有自觉遵守旅游规范,才能让旅游更加愉快,也能为当地的旅游环境做出贡献。
其次,旅游从业人员也要严格遵守旅游规范文化。
景区工作人员要热情接待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不得对游客态度恶劣,言语粗鲁。
在景区管理方面,要加强对景区的安全管理,保障游客的人身安全。
同时,要加强景区环境的保护和维护工作,保持景区的整洁和美观。
对于一些不文明的游客行为,要及时制止和劝阻,维护好景区的秩序和环境。
最后,政府部门也要加强对旅游规范文化的宣传和教育。
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提高游客的文明素质和旅游意识,引导游客文明旅游。
同时,加强对景区的管理和监督,对于一些不文明的旅游行为,要及时进行处罚和教育,让游客懂得文明旅游的重要性。
另外,政府还可以加大对景区的投入,提高景区的设施和服务水平,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从而提升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总之,旅游规范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每个人应该遵守的基本规则。
只有游客、旅游从业人员和政府部门共同努力,才能够营造一个和谐、文明的旅游环境,让更多的人愿意参与到旅游中来,让旅游更加美好。
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能够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旅游规范文化,让旅游成为一种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旅游文化名词解释
1.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远古暨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禅的传说。
古人认为群山中泰山最高,为“天下第一山”,因此人间的帝王应到最高的泰山去祭过天帝,才算受命于天。
(P22)2.深衣是直筒式的长衫,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因而得名。
通俗地说,就是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为边缘(称为“衣缘”或者“纯”);其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雍容典雅。
现代人文学者建议将深衣作为华夏民族的服装来推广,作为华夏服饰文化的代表。
(P122)3.背子(P123)4.《随园食单》:是袁枚四十年美食实践的产物,以文言随笔的形式,细腻地描摹了乾隆年间江浙地区的饮食状况与烹饪技术,用大量的篇幅详细记述了我国十四世纪至十八世纪流行的326种南北菜肴饭点,也介绍了当时的美酒名茶,是我国清代一部非常重要的饮食名著。
(P152)5.孔府菜:是由于孔府在历代封建王朝中所处的特殊地位而保全下来,是乾隆时代的官府菜。
孔府烹任,基本上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宴会饮食;一类是日常家餐。
宴席菜和家常菜虽然有时互相通用,但烹饪是有区别的。
(P163)6.《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由中国茶道的奠基人陆羽所著。
此书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一部划时代的茶学专著。
它不仅是一部精辟的农学著作又是一本阐述茶文化的书。
它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
它是中国古代专门论述茶叶的一类重要著作,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P172)7.斗茶,又叫“斗茗”、“茗战”,它是古时有钱有闲文化的一种“雅玩”。
何谓斗茶?斗茶,即比赛茶的好坏之意,是惠州传统民间风俗之一。
斗茶始于唐代,据考创造于出产贡茶闻名于世的福建建州茶乡。
每年春季是新茶制成后,茶农、茶客们比新茶优良次劣排名顺序的一种比赛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风俗文化
【摘要】风俗是历代相传积久、风尚、礼仪、习惯的总和,也是人类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岁时节庆、文化娱乐、宗教信仰等方面广泛的行为规范。
他深刻地反映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内涵。
不同的国家地区、不同的民族,由于生存环境、历史遭遇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俗,它是一笔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一种价值极高的旅游资源。
如今民俗文化又是旅游文化中的一个必不可杀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风俗资源风俗文化美学特征
一、民族风俗旅游概述
概念:民族风俗旅游是指人民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以当地民俗事项为主要观赏内容而进行的文化旅游活动的总和。
目前构成旅游产业的有三大特色系列产品,即民俗旅游,自然风光,名胜古迹。
从广义上来讲,旅游时机就是民俗旅游,民俗和旅游是文化与生活的结合产物。
民族风俗文化,顾名思义,就是一个民族
的共同努力创造的成果。
是在一个民族的发展过
程中,在不同的环境中,为了满足各种需求而不
断积累成的社会创造物,是没有个人所有权的,
即群体共有的文化积淀。
无城镇之分,无论农村
民俗,还是城镇和都市民俗,无论是古代还是近年新生的民俗事项,都属于民俗文化资源。
既包括口头传教的民间文化,也包括以物质,行为,心理等形式为媒介的民俗。
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历史传承性,地域性和社会阶层性。
它是一种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
它的载体是不同的民族或地域的人类本身。
世界上的每个民族都把自己的民俗文化当做神圣的财富,进而加以维护珍惜和崇敬。
民俗文化的这些特性,恰恰合了现代人旅游心理的胃口,同旅游者很贴近。
和其他旅游资源相比,民俗旅
游有其独特的吸引人的魅力。
尤其是随着时代发展,在历史的洗刷下还保存下来的,特色突出的民俗文化,更容易成为旅游资源的一部分,受到当今旅游者的青睐。
二、民族风俗资源
(一)生产风俗
生产风俗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指
一定社会人群在创造和交换物资文明的生产贸易
劳动方面的各种风俗,或职业风俗。
按职业不同,
又有农作、园圃、林木、畜牧、匠作、商贩、技
艺等类别。
如农作习俗:南方业稻,北方业麦,
每年清明前后下种,浸种时上面放一张红纸,压把镰刀,以此示为镇邪,下田则在下午,有俗谚“太阳下山不再走,谷粒下田不会漂”说明了这一习俗。
立下插秧,有“开秧门”和“关秧门”之俗,最早开插的称“开秧门”,最后一天则称“关秧门”,并且还要吃“关秧门酒”。
(二)生活风俗
生活风俗是指一定人群在衣食住行等物资
生活和文体娱乐等精神生活方面的各种风俗。
它包括饮食,服饰,居处,行旅,器用,娱乐,
体育,卫生等习俗。
如居住风俗,与从事农耕
民族居住于固定房屋的习俗不同,游牧民族常
常会以易于搬迁的帐篷为居,在内蒙古草原上,蒙古
包可以说是最典型代表。
又如在黄土断崖地区挖掘横
向洞穴作为居室的窑洞,有施工简单,造价低廉,冬
暖夏凉,不破坏生态,不占用良田等优点。
饮食方面,
有南酸北咸,东甜西辣之说。
(三)礼仪风俗
礼仪风俗特指一定社会人群在人生礼仪
方面所具有的各种习惯。
礼仪风俗以人为中心,
围绕人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而逐渐展开的,是
表示敬意或表示隆重而举行的仪式,是人们在
生活和交往中遵守的行为规范,包括生活礼仪
风俗和交往礼仪风俗。
如土家族的婚礼风俗,
有香袋定情,梳头与开脸,哭嫁,涂锅灰,迎亲,夺床等习俗。
又如赣州人使用筷子的“筷落地,吃不及”等风俗。
(四)岁时风俗
岁时风俗是指一定社会人群在一年四季因
时序的变化而进行的各种节会习俗。
它一般有固定
性的节期和传承性的节俗活动。
岁时风俗是一种综
合性的风俗,它几乎包含了生产,生活,礼仪,信
仰和社会风俗的各个方面。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
化发达,岁时风俗十分丰富,如元宵节的闹花灯、端午节的赛龙舟,吃粽子、中秋节的赏月等等。
(五)信仰风俗
信仰风俗是指在一定社会人群中,被
公认,积久成习,并发现他们共同信仰观念
的生活方式。
一般包括宗教信仰,巫术禁忌,
驱邪祈愿,预兆占卜等方面的内容。
汉族社
会是一个多神设教的社会,民间各种神灵崇
拜丰富而庞杂,如人们所崇奉的生育神就有
女娲娘娘、观音菩萨、金花娘娘、七娘妈、
张仙等,因地而异。
(六)社会风俗
社会风俗是指一定社会人群在家庭、家族、乡里、社里等社会组织单位中,与他人交往时所形成的普遍公认,积久成习的行为方式。
一般包括社会交往、社会组织、社会风气和社会特殊习俗等方面的内容。
如我国自古就普遍流行的“以酒代客”习俗“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以宾射之礼亲故旧朋友”。
三、风俗文化与旅游
(一)风俗文化对旅游的影响
1、风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就其内在结构来说,大致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块。
人文旅游资源又可分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和民
俗旅游资源两部分。
中国风俗文化不仅内容丰
富,而且极具旅游文化价值,从历史、建筑、
园林、服饰、饮食、宗教、艺术、风俗等各方
面,旅游者均可获得有益知识、审美的享受和
参与的愉悦。
2、风俗文化丰富了旅游活动,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旅游的经济性和旅游的文化性是密切相关的。
风俗文化旅游是风俗文化在旅游也中的运用发展,也是利用风俗文化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的具体体现。
3、风俗文化为旅游景点的开发提供了基础资料。
旅游活动的中心内容之一就是游览观光景点。
随着新世纪“文化旅游热”的带来,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民间古老文化、传统民俗的形象再现,更能激发和满足生活在现代社会里的旅游者的好奇心和新鲜感。
因此,有必要加强风俗文化资料的发掘和研究,加大风俗文化开发和投入,加快风俗文化的旅游产品进程,以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一)旅游对风俗文化的积极影响
旅游是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他不仅对经济有巨大的影响,对风俗文化也有很大影响。
1、旅游促进了风俗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2、旅游促进了旅游接待地风俗文化的现代化。
3、旅游促进了风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二)旅游对风俗文化的消极影响
旅游对风俗文化的消极影响,特别是对旅游接待地区的消极影响也是很大的。
1、风俗文化的同化和庸俗化。
2、对民族文化的冲击。
3、腐朽生活方式的传播,传统道德观念的堕落。
总之,风俗旅游资源的特征非常复杂、内
容十分丰富,其形成之多样、分布之广泛、潜力
之深厚、历史之渊博以及在旅游业开发利用上的
地位及作用如此之重要,使其成为发展旅游业过
程中的一类得天独厚的资源,对旅游业产生了深
刻的影响。
对这些消极的影响,应积极采取防范
措施和相应对策,努力减少或最大限度地限制这
些不良影响,使风俗文化旅游资源得以长期地保
护、利用、开发和完善。
四、民族风俗文化的美学特征
中国文化的伦理特征非常突出,这源于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法性质。
上层建筑中的宗法伦理观念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特殊风俗文化传统;例如:中华民族特别是汉族是礼仪风俗与岁时风俗,最能中华文化的伦理色彩。
社会民俗中对与上层意识形态的内容并不是统治阶级意志的照搬反应,相反,他们抽象出一种纯洁高尚的美,如从等级观念中纯化出来的孝亲观念,尊老爱幼的观念,关心他人,互帮互助的观念,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处世观念等。
在这些观念的指导下,形成了良好的和平礼仪行为规范,并成为整个社会重视人情礼貌的道德风俗,使中国获得了“礼仪之邦”的盛誉,同时也结构了沉淀在社会风俗文化中的重仁义、讲礼貌、求和谐的美学特质。
从审美方面来评价,这是一种和谐的极致,也是一种气节的崇高,更包含众多的对人间事物的美的追寻,充满着美的神韵,美的意境。
参考文献
孙全治,林占生主编. 旅游文化. 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
钟贤巍主编. 旅游文化学.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彭民科,童牧林主编. 旅游业美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丛书编委会编撰. 中国民俗文化大关.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0
余志超主编. 中国民俗.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