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潼关》PPT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潼关ppt课件(公开课)
3.读诗文 6.悟诗情
狱中题壁 (清)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九、当堂练 狱中题壁
注释:这首诗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作者被捕遭羁押时。
⑴望门投止:望门投宿。张俭:东汉末年高平人,因弹 劾宦官侯览,被反诬“结党”,被迫逃亡,在逃亡中凡接 纳其投宿的人家,均不畏牵连,乐于接待。事见《后汉 书·张俭传》。
四、读诗文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四句 一首,短小精萃。它是唐朝流行起来的 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 形式。
按照每句的字数,绝句可分为五言绝 句、六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其中以五、 七言绝句居多,六言绝句很少。
六、入诗境
创作背景
公元1882年秋,十四岁的谭嗣同 (1865—1898),从湖南故乡赴甘 肃兰州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 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 壮丽风采,故作此诗。
潼关(地理名词)位于陕西省渭 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 腰。始建于东汉建安元年(196年 )。
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历来为 兵家必争之地,居中华十大名关第 二位,素有“第一关”的美誉,乾 隆皇帝游历帝国大好河山,行至于 此,也不免感慨潼关之险峻,并于 城楼外横额上留下“第一关”的鎏 金御书。
四、读诗文
⑵忍死:装死。须臾:不长的时间。杜根:东汉末年 定陵人,汉安帝时邓太后摄政、宦官专权,其上书要求太 后还政,太后大怒,命人以袋装之而摔死,行刑者慕杜根 为人,不用力,欲待其出宫而释之。太后疑,派人查之, 见杜根眼中生蛆,乃信其死。杜根终得以脱。事见《后汉 书·杜根传》。
⑶横刀:屠刀,意谓就义。 ⑷两昆仑:有两种说法,其一是指康有为和浏阳侠客 大刀王五;其二为“去”指康有为(按:康有为在戊戌政 变前潜逃出京,后逃往日本),“留”指自己。源自、悟诗情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 潼关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件(共13张PPT)
两部作品中体现出了潼关山势巍峨,河流奔腾壮阔的特点,撼人心 脾。
透过少年谭嗣同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我们仿佛听 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
潼关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词语注解: 终古:久远 簇:簇拥 束:拘束 山入潼关:指秦岭山脉进入潼 关以西。
天色苍茫,万古高耸的云山簇拥着这座古城,秋风 起,呼啸而至,吹散了细碎的马蹄声。莽莽大河冲向山谷, 可惜河谷狭窄,河水似乎也受到了极大的束缚。秦岭山脉 蜿蜒至潼关,只知道巍峨险峻,不知平坦为何物了,此等 桀骜不驯之态真令我赞叹佩服!
这首诗写作者途经潼关时所见所感,感觉中的山, 感觉中的水,让人强烈感受到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 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1.从修辞角度赏析诗句; 2.从情感角度赏析诗句。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河流大野”与“山”赋予了人的思想,生动 形象地写出“河流大野”的奔腾壮阔以及山势的巍峨险峻,桀骜不 驯,把山水写活了,读起来更有冲击力。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 2.理解诗意; 3.赏析诗句; 4.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பைடு நூலகம்
走近作者
谭嗣同(1865.3.10--1898.9.2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 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 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这两部作品都因途经潼关而起思绪,但具体感情又有所不同,不 同之处在哪里?
《潼关》抒写了少年诗人在国家危难之际,冲破罗网,勇往直前的 意气,而《山坡羊 潼关怀古》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 想到人民的苦难,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
透过少年谭嗣同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我们仿佛听 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
潼关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词语注解: 终古:久远 簇:簇拥 束:拘束 山入潼关:指秦岭山脉进入潼 关以西。
天色苍茫,万古高耸的云山簇拥着这座古城,秋风 起,呼啸而至,吹散了细碎的马蹄声。莽莽大河冲向山谷, 可惜河谷狭窄,河水似乎也受到了极大的束缚。秦岭山脉 蜿蜒至潼关,只知道巍峨险峻,不知平坦为何物了,此等 桀骜不驯之态真令我赞叹佩服!
这首诗写作者途经潼关时所见所感,感觉中的山, 感觉中的水,让人强烈感受到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 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1.从修辞角度赏析诗句; 2.从情感角度赏析诗句。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河流大野”与“山”赋予了人的思想,生动 形象地写出“河流大野”的奔腾壮阔以及山势的巍峨险峻,桀骜不 驯,把山水写活了,读起来更有冲击力。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 2.理解诗意; 3.赏析诗句; 4.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பைடு நூலகம்
走近作者
谭嗣同(1865.3.10--1898.9.2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 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 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这两部作品都因途经潼关而起思绪,但具体感情又有所不同,不 同之处在哪里?
《潼关》抒写了少年诗人在国家危难之际,冲破罗网,勇往直前的 意气,而《山坡羊 潼关怀古》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 想到人民的苦难,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潼关课件(18张PPT)
1.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2.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3.背诵诗歌。
潼关 谭嗣同(清)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注释:①终古:久远。②簇:簇拥。③束:拘束。 ④山入潼关:指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
谭嗣同写这首诗时 才十几岁,当时随父赴 甘肃上任,途径陕西潼 关,被北方的特有的壮 阔风景所震撼,欣然下 笔,遂有此诗。
人物典故 ——剑胆琴心
在浏阳乃至中国的历 史上,维新志士谭嗣同 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伟 丈夫,他为戊戌变法慷 慨赴义的壮举感召日月。 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谭 嗣同从少年时代起,就 有“剑胆琴心”的雅号。
在才常路的“谭烈士专 祠”里,曾经有一幅谭嗣同 摄于南京的照片,那年他32 岁,外穿月白色长衫,内着 玄色武士装,左手叉腰,右 手持剑,浓眉俊目,闪闪似 电,有一种立如山岳、傲视 死神的凛然正气。谭嗣同短 暂的一生中,两剑三琴陪伴 他度过了不少苍茫岁月。
感谢您的倾听, 欢迎批评指正!
谭嗣同(清)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谭嗣同(1865.3.10— 1898.9.28),字复生,号壮飞,湖 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
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
《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
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 要著作。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 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 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 君子”之一。
你的收获?
理解诗歌的方法
人生启迪……
赏析诗歌的角度
山坡羊 · 潼关怀古 张养浩(元)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
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
初中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潼关》课件公开课(5)
知识链接:
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 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腰。 《水经注》载:“河在关内 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 关。”始建于东汉建安元年 (196年)。潼关是关中的东 大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素 有“第一关”的美誉,乾隆 皇帝游历帝国大好河山,行 至于此,也不免感慨潼关之 险峻,并于城楼外横额上留 下“第一关”的鎏金御书。
问题6:齐读三、四两句,想一想,作者站在 潼关城楼上,看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
诗人立马城关,眼见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 怒吼而来,到悬崖脚下猛然一转弯,奔向平坦广 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 得太紧;而那连绵不断的山峰,在关东并不怎样惹 眼,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一座座争 奇斗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
细读,领悟诗请:
问题3: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簇”字 的表达效果。
一个“簇”字,以动写静,让人自然 想到白云朵朵、簇拥高城的奇景。
问题4:诗歌第二句哪个词点明了季节? 第二句刻画出怎样的人物形象?
秋风。
刻画出了一位豪情勃发、英姿飒爽、 扬鞭催马的青年形象。
细读,领悟诗情:
问题5:诗歌一、二两句写出了潼关的什么特 点? 描写出了潼关历史悠久、地势险要的特点。
答案:
1、B(应当设想康有为、梁启超一定受别 人们的救护。) 2、表达作者以身许国,光明磊落,肝胆相 照,像巍峨昆仑一样,慷慨赴难的崇高爱 国精神。
细读,领悟诗情:
问题1:诗歌第一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 画面,试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绘。
诗一开篇,作者首先向我们描述了一幅 “白云潼关图”,千山万壑之中,远远望去, 一座关城要塞飞踞半山腰间,清肃无声,闲 云悠荡
问题2:请说说“终古”、“高云”这两个词语的 表达效果。
初中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潼关》课件公开课(4)
7兵安唐52禄玄60年山 宗万,占 仓镇唐据皇守哥潼西潼舒关逃关翰西。失统进手,, 1军 定 乎 突6在 性 全 围44潼 战 军 出年关 役 覆 来,进,没逃李行李仅出自一自十。成场成八与决几骑清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元代 张养浩 《山坡羊·潼关怀古》
思考:根据材料,说说谭嗣同冲决束缚,奋发 向上的精神的原因?
潼关 【清】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志”之成熟——再识谭嗣同
初当冲决利禄之网罗, 次冲决俗学若考据、若词章 之网罗,次冲决全球群学之 网罗,次冲决君主之网罗, 次冲决伦常之网罗,次冲决 天之网罗,次冲决全球群教 之网罗,终将冲决佛法之网 罗。 ——摘自谭嗣同《仁学》
潼关 【清】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二、再读:理解诗情
问:找一找,说一说, 诗中哪些词语体现了诗 人的情感?
诗缘情
——陆机的《文赋》
潼关 【清】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211年,曹操在潼关 被马超战败仓皇出逃, 被迫脱掉锦袍,剑割 胡须,被天诗词诵读》 《潼关》
清·谭嗣同
执教老师:刘林涛 工作单位: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学校
学习目标
1.诵读古诗,理解诗意、诗情、诗志; 2.结合谭嗣同的一生理解少年谭嗣同冲破束缚, 强我中华的壮志豪情。
问题:
如果 你是 谭嗣 同请 描述 你的 所见 所闻 所感。
一、走进理解诗意
三、再读:理解诗志
诗言志 ——《尧典》
问题:七言绝句后两句一 般都是言志,本诗的志向 是什么?
潼关 【清】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初中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潼关》课件公开课(8)
合作探究
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 彩。” 让我们一起去探索诗人看到的“物”,通过什么方法“着” 上了诗人的的情感“色彩”。
(1).诗中有哪些“物象”? (2).诗中有哪些“意象”? (3)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4)表达诗人什么情感?
活动二:品——感受修辞美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 彩。” 让我们一起去探索诗人看到的“物”,通过什么方法“着” 上了诗人的的情感“色彩”。
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情境任务
本学期的班级“学习中华英雄”活动已经接近尾声,本 周我们学习部推选的人物是“谭嗣同”。为保证我们的活动 顺利进行,我们将结合他少年时期的作品《潼关》,一起走 进少年意气风发的谭嗣同。
潼关
谭嗣同
一看作者
望海潮·自题小影 曾经沧海,又来沙漠,四千里外关河。 骨相空谈,肠轮自转,回头十八年过。 春梦醒来么?对春帆细雨,独自吟哦。
惟有瓶花,数枝相伴不须多。 寒江才脱渔蓑。剩风尘面貌,自看如何?
鉴不因人,形还问影,岂缘醉后颜酡! 拔剑欲高歌,有几根侠骨,禁得揉搓?
忽说此人是我,睁眼细瞧科。
活动三:绘——感受豪情美
诗意
天色苍茫,万古高耸的云山簇拥着这座古城 ,秋风起,呼啸而至,吹散了细碎的马蹄声。莽 莽大河冲向山谷,可惜河谷狭窄,河水似乎也受 到了极大的束缚。秦岭山脉蜿蜒至潼关,只知到 巍峨险峻,不知平坦为何物了,此等桀骜不驯之 态真令我赞叹佩服!
活动一:诵——感受韵律美
潼关
谭嗣同
终 古 /高 云 /簇 此 城, 秋 风 /吹 散 /马 蹄 声。 河 流 /大 野 /犹 嫌 束, 山 /入 潼 关 /不 解 平。
【部编版】最新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潼关》精品课件
悟读感知情感美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此诗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 黄河,形势十分险要;
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 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
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 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
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 合,含蓄又生动。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部编版七上语文精品教学资源
吟读感知音韵美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1、读准字音
潼关
(sì)
谭嗣同
(cù)
(sàn)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xián)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shù)
部编版七上语文精品教学资源
2、视频朗读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部编版七上语文精品教学资源
吟读感知音韵美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部编版七上语文精品教学资源
文学常识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 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 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 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部编版七上语文精品教学资源
文学常识
2、背景介绍 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十四岁, 当时随父赴甘肃上任,途径陕西 潼关,被北方的特有的壮阔风景 所震撼,欣然下笔,遂有此诗。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部编版七上语文精品教学资源
译读感知意境美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2、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画面 从古至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
团簇拥着,清脆的马蹄声被西风吹散、 吹远。黄河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好象 仍嫌河床箍得太紧,山峰刚入潼关便突 兀而起、耸入云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
部编版七上语文精品教学资源
初中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潼关》课件公开课(13)
【1】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2】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 河流以人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 形象的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 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 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2 、山水本无情,只不过是大自然的景 观,为何谭嗣同的眼里,山水都似乎 有了壮怀激烈的举动?
14岁的谭嗣同,当时面临的中国正 是一个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 国家,14岁的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 在随父上任的途中已经是满腔热情渴 望为民族国家争取光荣,面对北方的 壮阔山水,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破罗 网,勇往直前,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 相似,移情于物,所以才写下这首诗。
主题
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 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 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 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 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 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分析诗歌
前两句:(描写)
潼
高云拥城,寂寥辽远
关
后两句:(抒情) 不畏险阻,勇往直前
绘景
抒情
诗歌赏析 “终古高云簇此城”首句写高云簇 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见。
“秋风吹散马蹄声”写清脆的马蹄 声被猎猎秋风吹散,又显现出孤城的 寂寥和辽远。
“河流大野犹嫌பைடு நூலகம்”笔锋一转,写 “河流大野”,不说其奔腾或壮阔, 而说其“犹嫌”拘束。
3、分析诗歌的意境。
天色苍茫,万古高耸的云山簇拥着 这座古城,秋风起,呼啸而至,吹散 了细碎的马蹄声。莽莽大河冲向山谷, 可惜河谷狭窄,河水似乎也受到了极 大的束缚。秦岭山脉蜿蜒至潼关,只 知道巍峨险峻,不知晓平坦为何物了, 此等桀骜不驯之态真令我赞叹佩服!
人物典故 ——剑胆琴心
在浏阳乃至中国的历史上,维新 志士谭嗣同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伟丈 夫,他为戊戌变法慷慨赴义的壮举感 召日月。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谭嗣同 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剑胆琴心”的 雅号。
【2】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 河流以人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 形象的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 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 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2 、山水本无情,只不过是大自然的景 观,为何谭嗣同的眼里,山水都似乎 有了壮怀激烈的举动?
14岁的谭嗣同,当时面临的中国正 是一个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 国家,14岁的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 在随父上任的途中已经是满腔热情渴 望为民族国家争取光荣,面对北方的 壮阔山水,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破罗 网,勇往直前,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 相似,移情于物,所以才写下这首诗。
主题
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 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 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 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 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 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分析诗歌
前两句:(描写)
潼
高云拥城,寂寥辽远
关
后两句:(抒情) 不畏险阻,勇往直前
绘景
抒情
诗歌赏析 “终古高云簇此城”首句写高云簇 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见。
“秋风吹散马蹄声”写清脆的马蹄 声被猎猎秋风吹散,又显现出孤城的 寂寥和辽远。
“河流大野犹嫌பைடு நூலகம்”笔锋一转,写 “河流大野”,不说其奔腾或壮阔, 而说其“犹嫌”拘束。
3、分析诗歌的意境。
天色苍茫,万古高耸的云山簇拥着 这座古城,秋风起,呼啸而至,吹散 了细碎的马蹄声。莽莽大河冲向山谷, 可惜河谷狭窄,河水似乎也受到了极 大的束缚。秦岭山脉蜿蜒至潼关,只 知道巍峨险峻,不知晓平坦为何物了, 此等桀骜不驯之态真令我赞叹佩服!
人物典故 ——剑胆琴心
在浏阳乃至中国的历史上,维新 志士谭嗣同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伟丈 夫,他为戊戌变法慷慨赴义的壮举感 召日月。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谭嗣同 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剑胆琴心”的 雅号。
期末复习之文言文系列《潼关》课件—七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文题解读】
选自《谭嗣同全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 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北,关城临黄河, 依秦岭,当山西、陕西、河南三省要冲, 历来为军事重地。这首诗写的是诗人途经 潼关的所观所想。
【作家作品】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 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谭嗣同参加领导戊 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害,为戊戌变法“六 君子”之一。今辑有《谭嗣同全集》。
考点三:文本品析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第一、二两句描写的 景象。
天空中翻卷着一团团云雾,异峰崛起,久远的 高云簇拥着潼关古城,那景象壮阔极了。一阵 阵猎猎的秋风吹来,将清脆的马蹄声吹散了, 古城又显出了它的寂寞。
2.请赏析“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这两句诗。
这两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 了黄河与秦岭山脉的磅礴气势。所谓大河“犹 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秦岭山 脉入潼关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 应,反应了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 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
【模拟演练】
阅读谭嗣同的《潼关》,完成各题。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1.“秋风吹在潼关道上单骑孤行,任清脆的马 蹄声被猎猎的秋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 涛里。
2.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表达了诗人 怎样的豪情?
表现了诗人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 望。
这首七言绝句通过对祖国山河壮丽景象的 描写,反应了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 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
【写作特色】
情感升华自然。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 “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 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应了诗人豪迈奔放的 激情和冲破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愿望, 而这同当时神州大地上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 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PPT课件
再 读 诗 词
七言绝句的节奏一般可这样划分:或2/2/3,或2/2/2/1,或2/2/1/2。 韵脚诵读的重音和语调处理也应根据诗歌的情意表达而定,韵脚一般要读 出延长音。
诵读练习建议:(1)节奏要读得分明;(2)古人常常击节而歌,可 以用指关节轻击课桌来配合诵读节奏;(3)韵脚要读出延长音;
再
知
人
论
世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中国清末著名
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
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 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好
诗
共
方法小贴士
赏
1.阅读课本上关于四首诗的注释和解读,初步理解
《秋词》其一 《夜雨寄北》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潼关》
部编版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汇报人:XXX
壹 本课目标 贰 初读诗词 叁 再读诗词 肆 诵读创作
本 课 目 标
1.诵读古诗词,读出古诗词的节奏、韵律,体会诗歌的声韵美。 2.通过诵读,理解诗歌大意,学习品味赏析诗歌。 3.背诵四首诗。
初
知 人 论 世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 在公元1192年写的一首抒情诗。作者积极主张抗金,却 备受排挤,年近七旬被斥罢归乡,虽远离朝堂,但报国 之志却从未消退。
知 人 论
《潼世关》
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十多岁, 当时随父赴甘肃上任,途经陕西 潼关,被北方的特有的壮阔风景 所震撼,欣然下笔,遂有此诗。
好
诗
同
方法小贴士
背
诵
(1)在反复诵读、感知诗意的基础上背诵诗歌。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潼关PPT课件
天色苍苍茫茫,远处,白缎似的云朵舒展开去, 簇拥着这座耸立在高山间的幽幽古城。我驾马 而行,猎猎秋风起,呼啸而至,吹散了我细碎 的马蹄声,莽莽大河气势非凡,河床怎能将它 束缚,他直冲山谷,气势如虹。秦岭山脉蜿蜒进 入潼关,他只知巍峨险峻,哪知平坦为何物! 此等桀骜不驯之态,真令我赞叹佩服!
品诗句
山水本无情,只不过是大自然的景观, 为何在谭嗣同的眼里山水都似乎有了壮 怀激烈的举动?
潼关
———【清】谭嗣同
知人论世
谭嗣同: (1865.3.10—1898.9.28),字复生,号壮 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 想家,维新派人士。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 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 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 政
读诗韵
朗读要求:
1.同桌互读,读准 字音,读出节奏;
谢谢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课外 古诗词 诵读潼 关PPT课 件
2.声音响亮,吐字 清晰,身姿端正, 仪态大方;
3.全身心地投入, 力求情感充沛。
潼关
——【清】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ຫໍສະໝຸດ 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
入诗境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久远 簇拥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尚且,仍然 拘束
懂得
群学活动:绘诗境
要求: 1、用优美的文字描绘你看到的画面, 加入适当想象,别忘了抒发你的情感。 2、书写6分钟,展示3分钟。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了云以人的动 作“簇拥”,赋予河流人的情感“嫌弃拘束”, 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北方风景的壮阔。
悟诗情
那是一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当时的中 国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14岁的谭嗣同 对此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的途中已经是满腔 热情。 他渴望冲破封建束缚、渴望为国效力、渴望国 家变革图强。面对北方壮阔的山水,感觉和自 己的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 的自己是那么的相似,所以他移情于山水,写 下了这首诗。
品诗句
山水本无情,只不过是大自然的景观, 为何在谭嗣同的眼里山水都似乎有了壮 怀激烈的举动?
潼关
———【清】谭嗣同
知人论世
谭嗣同: (1865.3.10—1898.9.28),字复生,号壮 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 想家,维新派人士。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 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 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 政
读诗韵
朗读要求:
1.同桌互读,读准 字音,读出节奏;
谢谢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课外 古诗词 诵读潼 关PPT课 件
2.声音响亮,吐字 清晰,身姿端正, 仪态大方;
3.全身心地投入, 力求情感充沛。
潼关
——【清】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ຫໍສະໝຸດ 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
入诗境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久远 簇拥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尚且,仍然 拘束
懂得
群学活动:绘诗境
要求: 1、用优美的文字描绘你看到的画面, 加入适当想象,别忘了抒发你的情感。 2、书写6分钟,展示3分钟。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了云以人的动 作“簇拥”,赋予河流人的情感“嫌弃拘束”, 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北方风景的壮阔。
悟诗情
那是一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当时的中 国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14岁的谭嗣同 对此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的途中已经是满腔 热情。 他渴望冲破封建束缚、渴望为国效力、渴望国 家变革图强。面对北方壮阔的山水,感觉和自 己的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 的自己是那么的相似,所以他移情于山水,写 下了这首诗。
课外古诗词《十一月十日风雨大作》《潼关》课件(共18页)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潼关
谭嗣同
任务一: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tónɡ 潼关
[清] 谭cù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sàn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任务二:初读诗歌——结合注释,读懂诗意
潼关
[清]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久远的高云簇拥着潼关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猎猎的秋风吹散了清脆的马蹄声。
窗外肆虐的风雨声梦—境—为国征战的铁骑踏冰之声 悲壮 抒发诗人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之心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主旨归纳
这首诗借写风雨梦境,抒发了诗人 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 之心。
理解性默写
1.《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一诗中借写风雨梦境,抒发 诗人的爱国情怀的两句诗是:_夜__阑__卧__听__风__吹__雨___,_铁__马__冰__河__入__梦__来__。
面对北方的壮阔山水,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 追求个性解放、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相似,于是写下这首诗。
任务三:品读诗歌—借助讲解短文,理解赏析。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景与情完美相融,浑然一体 赋予了山水人的 情感和磅礴的力量 昭示诗人轰轰烈烈的一生即将开始
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对潼关雄伟壮观景色的描写,充 分表现了少年时的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 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渴望。
任务三:品读诗歌—借助讲解短文,理解赏析。
“僵卧孤村”
现实的处境
写 “不自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现 实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坚持的信念
内心仍燃烧着为国戍边的志愿
双关,既指现实生活中的风雨,又象征南 宋王朝风雨飘摇的处境。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潼关
诗词赏析
公元1882年秋,十七岁的谭嗣同,从湖南故乡 赴甘肃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 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
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 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 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
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 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 流,是完全合拍的。
十九世纪末叶正是我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 代,也是民族精神空前高扬的时代。透过少年谭 嗣同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我们仿 佛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
文章主题
这首诗反映着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 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 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 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潼关
作者简介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 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政治家、 思想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其所著 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 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诗词释义
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
潼关 北,关城临黄河,依秦
岭,当山西、陕西、河
谭嗣同 南三省要冲,历来为军
久远。 簇拥。
事重地。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潼关不解平。
【译文】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 团团簇拥着,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 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黄河奔向平坦广阔 的原野,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山峰刚入潼 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潼关》课外古诗词诵读PPT教学电子课件
译文:奔流的黄河流入辽阔的草原还嫌太束缚, 秦岭山脉进去潼关以后就再也不知道何为平坦。
贰 作者介绍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清末著名政治家、 思想家,维新派人士,“戊戌六君子”之一。光 绪二十四年(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 败后被抓,曾在狱中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 留肝胆两昆仑”,临终时还大声说:“有心杀贼, 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英勇就义。
潼关
谭嗣同(1865.3.10— 1898.9.28),男,字复生,号壮 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 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 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 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 的重要著作。
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 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 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 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 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肆 作品赏析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三、四句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从群山中冲出的黄河,奔入辽阔的 平原仍嫌受束缚;西去的群山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峰更比一峰高。 诗人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犹嫌束”“不解平” 的黄河、高山,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 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 意气的外化。它昭示了诗人短促而轰轰烈烈的一生,即将就此展开。
潼关 谭嗣同
古 肆 典
壹 字词释义 终古②高云簇③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①潼( ②终古:自古以来。③簇:丛聚。
译文: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 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哒哒的马蹄声。
壹 字词释义
河流①大野②犹③嫌束④,山⑤入潼关不解平⑥。
贰 作者介绍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清末著名政治家、 思想家,维新派人士,“戊戌六君子”之一。光 绪二十四年(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 败后被抓,曾在狱中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 留肝胆两昆仑”,临终时还大声说:“有心杀贼, 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英勇就义。
潼关
谭嗣同(1865.3.10— 1898.9.28),男,字复生,号壮 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 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 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 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 的重要著作。
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 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 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 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 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肆 作品赏析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三、四句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从群山中冲出的黄河,奔入辽阔的 平原仍嫌受束缚;西去的群山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峰更比一峰高。 诗人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犹嫌束”“不解平” 的黄河、高山,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 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 意气的外化。它昭示了诗人短促而轰轰烈烈的一生,即将就此展开。
潼关 谭嗣同
古 肆 典
壹 字词释义 终古②高云簇③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①潼( ②终古:自古以来。③簇:丛聚。
译文: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 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哒哒的马蹄声。
壹 字词释义
河流①大野②犹③嫌束④,山⑤入潼关不解平⑥。
《潼关》部编版语文课件
2.请自选角度品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聚”字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中,• “怒”字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 用“聚”“怒”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 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的地势险要。
v 作者遥望古都长安,思绪万千,曾经的辉家 松柏冢累累
v 兔子从狗的洞穴中钻进去,野鸡在屋梁上飞。院子 里长满了不经播种的野生谷物,井上布满了可食的 野葵菜。v 主人公回到家中,即目所见是荒凉的废墟,庭院、 井台处到处长满了野生的谷子和葵菜。v 环境描写,由远望到近看,写出一派凄凉破败的 景象。家中空无一人,老人举目无亲,其凄楚、 悲哀心情可以想象。
5.作者是怎样将写景、怀古、议论三者有机结合的?v 作者先描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v 然后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了深沉的感 慨,v 最后发表议论,得出结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v 雄浑苍茫的景色、真挚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三者完 美结合,使得全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
dòu”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gēng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zhǒng“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kuĺ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yí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理解文意,回答下列问题1.诗中的主人公是谁?一个应征多年的老兵2.哪一句写了主人公从军之久?“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 “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理解文意,回答下列问题3.老兵回到家乡,他听到看到了什么?又做了什么?说说这样写的 表达效果如何?请画出诗句并作批注。
看到:兔从狗窦入, 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 井上生旅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潼关》
拓展延伸:1、对比赏读谭嗣同诗词两首。
有感一章 谭嗣同 世间无物抵春愁, 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 天涯何处是神州?
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 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 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所 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 同始。”
山水本无情,为什么我们却从谭嗣同的笔 下看到了潼关壮怀和激烈的举动?选择你喜欢 的一句进行赏析: (可从用词、内容、修辞、情感角度赏析)
要求:小组讨论,进行交流比赛。
束 悟读—小结主旨
这首绝句通过对潼关附近地理环境的 生动描绘,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渴望冲决罗 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充满少年豪情,给人豪迈之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潼关
兵
元代 张养浩
明代 王廷相 家
峰峦如聚, 天设潼关金陡城, 必
波涛如怒, 中条华岳拱西京。 争
山河表里潼关路。
之
地。
初读---体味诗韵:
选择你喜欢的方式,放声自由朗读。要求: ①读准字音、字字落实; ②读出节奏、有板有眼; ③读出韵味、有滋有味。
诵读: tóng
潼关
诗 贵
谭 嗣 同 cù
以
终 古 高 云 簇 此 城, 情
-
--谭嗣同
冲决罗网 追求解放 《潼 关》 束
国土沦丧、忧国悲愤 《有感一章》哭
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狱中题壁》笑
少年立志 志存高远 精忠报国
谭嗣同--舍生取义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 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苏 轼
2、积累立志爱国的诗(交流赏读):
少年中国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入潼关解不平”写秦岭山脉 入潼关之态势,不说其巍峨险峻,而 说其桀骜不驯,再也不知何谓平坦。
都在写山水,确是诗人感觉中的 山,感觉中的水,把山水写活了,读 来有冲击了,能让人强烈地感受到诗 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 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阅读理解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分析
其作用?
分析诗歌
前两句:(描写)
潼
高云拥城,寂寥辽远
关
后两句:(抒情) 不畏险阻,勇往直前
绘景
抒情
诗歌赏析 “终古高云簇此城”首句写高云簇 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见。
“秋风吹散马蹄声”写清脆的马蹄 声被猎猎秋风吹散,又显现出孤城的 寂寥和辽远。
“河流大野犹嫌束”笔锋一转,写 “河流大野”,不说其奔腾或壮阔, 而说其“犹嫌”拘束。
在才常路的“谭烈士专祠”里,曾 经有一幅谭嗣同摄于南京的照片,那 年他32岁,外穿月白色长衫,内着玄 色武士装,左手叉腰,右手持剑,浓 眉俊目,闪闪似电,有一种立如山岳、 傲视死神的凛然正气。谭嗣同短暂的 一生中,两剑三琴陪伴他度过了不少 苍茫岁月。
名人评价谭嗣同
【1】梁启超称谭嗣同为:中国为 国流血第一士。
3、分析诗歌的意境。
天色苍茫,万古高耸的云山簇拥着 这座古城,秋风起,呼啸而至,吹散 了细碎的马蹄声。莽莽大河冲向山谷, 可惜河谷狭窄,河水似乎也受到了极 大的束缚。秦岭山脉蜿蜒至潼关,只 知道巍峨险峻,不知晓平坦为何物了, 此等桀骜不驯之态真令我赞叹佩服!
人物典故 ——剑胆琴心
在浏阳乃至中国的历史上,维新 志士谭嗣同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伟丈 夫,他为戊戌变法慷慨赴义的壮举感 召日月。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谭嗣同 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剑胆琴心”的 雅号。
导入新课
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14岁,当时随父 亲赴甘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被北方特 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便欣然命笔。
十九世纪末叶,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 精神空前高扬的时代。透过少年谭嗣同这 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我们仿 佛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
潼关
谭嗣同
学习目标
1、了解谭嗣同的历史事迹和本文写 作背景;
2、诵读古诗,理解诗意;
3、感知少年谭嗣同 冲破束缚,强 我中华的壮志豪情;
4、背诵诗歌。
作者简介
谭嗣同(1865— 1898),男,字复生,号 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 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 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 《仁学》,是维新派的第 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 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主题
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 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 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 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 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 变革图
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 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 新,推行新政。公元1898年(光绪二 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 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 君子”之一。
朗读诗歌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解/不平。
小结
潼关地处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 界点,南邻华山群峰,东望豫西平原。 诗人立马城关,眼见黄河从北面高原 峡谷奔腾怒吼而来,到悬崖脚下猛然 一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 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 紧;而那连绵不断的山峰,在关东并 不怎样惹眼,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 耸入云天,一座座争奇斗险,唯恐自 己显得平庸!
【2】康有为曾经这样赞扬谭嗣同: 挟高士之才,负万夫之勇,学奥博而 文雄奇,思深远而仁质厚,以天下为 己任,以救中国为事,气猛志锐。
【3】北京西城区政协主席杜灵欣: 作为近代中国为改革变法而流血牺牲 的第一人,谭嗣同的思想学说得到后 人重视,他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爱 国精神更是时下锐意创新、不断深化 改革需要的一种精神传承。
字词注释
【1】终古:久远。 【2】簇:簇拥。 【3】束:拘束。 【4】出入潼关:指秦岭山脉进入潼 关以西。
翻译诗歌
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 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临河,乘兴 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 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
啊,云涛,云涛,四面八方尽是 滚滚云涛,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 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 曾解围吧?
【1】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2】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 河流以人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 形象的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 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 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2 、山水本无情,只不过是大自然的景 观,为何谭嗣同的眼里,山水都似乎 有了壮怀激烈的举动?
14岁的谭嗣同,当时面临的中国正 是一个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 国家,14岁的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 在随父上任的途中已经是满腔热情渴 望为民族国家争取光荣,面对北方的 壮阔山水,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破罗 网,勇往直前,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 相似,移情于物,所以才写下这首诗。
都在写山水,确是诗人感觉中的 山,感觉中的水,把山水写活了,读 来有冲击了,能让人强烈地感受到诗 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 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阅读理解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分析
其作用?
分析诗歌
前两句:(描写)
潼
高云拥城,寂寥辽远
关
后两句:(抒情) 不畏险阻,勇往直前
绘景
抒情
诗歌赏析 “终古高云簇此城”首句写高云簇 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见。
“秋风吹散马蹄声”写清脆的马蹄 声被猎猎秋风吹散,又显现出孤城的 寂寥和辽远。
“河流大野犹嫌束”笔锋一转,写 “河流大野”,不说其奔腾或壮阔, 而说其“犹嫌”拘束。
在才常路的“谭烈士专祠”里,曾 经有一幅谭嗣同摄于南京的照片,那 年他32岁,外穿月白色长衫,内着玄 色武士装,左手叉腰,右手持剑,浓 眉俊目,闪闪似电,有一种立如山岳、 傲视死神的凛然正气。谭嗣同短暂的 一生中,两剑三琴陪伴他度过了不少 苍茫岁月。
名人评价谭嗣同
【1】梁启超称谭嗣同为:中国为 国流血第一士。
3、分析诗歌的意境。
天色苍茫,万古高耸的云山簇拥着 这座古城,秋风起,呼啸而至,吹散 了细碎的马蹄声。莽莽大河冲向山谷, 可惜河谷狭窄,河水似乎也受到了极 大的束缚。秦岭山脉蜿蜒至潼关,只 知道巍峨险峻,不知晓平坦为何物了, 此等桀骜不驯之态真令我赞叹佩服!
人物典故 ——剑胆琴心
在浏阳乃至中国的历史上,维新 志士谭嗣同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伟丈 夫,他为戊戌变法慷慨赴义的壮举感 召日月。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谭嗣同 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剑胆琴心”的 雅号。
导入新课
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14岁,当时随父 亲赴甘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被北方特 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便欣然命笔。
十九世纪末叶,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 精神空前高扬的时代。透过少年谭嗣同这 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我们仿 佛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
潼关
谭嗣同
学习目标
1、了解谭嗣同的历史事迹和本文写 作背景;
2、诵读古诗,理解诗意;
3、感知少年谭嗣同 冲破束缚,强 我中华的壮志豪情;
4、背诵诗歌。
作者简介
谭嗣同(1865— 1898),男,字复生,号 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 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 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 《仁学》,是维新派的第 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 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主题
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 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 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 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 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 变革图
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 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 新,推行新政。公元1898年(光绪二 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 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 君子”之一。
朗读诗歌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解/不平。
小结
潼关地处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 界点,南邻华山群峰,东望豫西平原。 诗人立马城关,眼见黄河从北面高原 峡谷奔腾怒吼而来,到悬崖脚下猛然 一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 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 紧;而那连绵不断的山峰,在关东并 不怎样惹眼,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 耸入云天,一座座争奇斗险,唯恐自 己显得平庸!
【2】康有为曾经这样赞扬谭嗣同: 挟高士之才,负万夫之勇,学奥博而 文雄奇,思深远而仁质厚,以天下为 己任,以救中国为事,气猛志锐。
【3】北京西城区政协主席杜灵欣: 作为近代中国为改革变法而流血牺牲 的第一人,谭嗣同的思想学说得到后 人重视,他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爱 国精神更是时下锐意创新、不断深化 改革需要的一种精神传承。
字词注释
【1】终古:久远。 【2】簇:簇拥。 【3】束:拘束。 【4】出入潼关:指秦岭山脉进入潼 关以西。
翻译诗歌
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 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临河,乘兴 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 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
啊,云涛,云涛,四面八方尽是 滚滚云涛,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 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 曾解围吧?
【1】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2】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 河流以人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 形象的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 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 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2 、山水本无情,只不过是大自然的景 观,为何谭嗣同的眼里,山水都似乎 有了壮怀激烈的举动?
14岁的谭嗣同,当时面临的中国正 是一个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 国家,14岁的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 在随父上任的途中已经是满腔热情渴 望为民族国家争取光荣,面对北方的 壮阔山水,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破罗 网,勇往直前,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 相似,移情于物,所以才写下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