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化学 考题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1.下列装置或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必要的夹持装置及石棉网已省略)的是
A.实验室制乙烯
B.实验室制乙炔并验证乙炔发生氧化反应
C.实验室中分馏石油
D.若a为硫酸,b为纯碱粉末,c为苯酚钠溶液,验证硫酸、碳酸、苯酚酸性的强弱
【答案】D
【解析】A.制备乙烯需要在170℃下乙醇发生消去反应,图中缺少温度计,故A错误;B.电石遇水变成糊状物,且该反应十分剧烈,无法用该装置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电石中的杂质与水也能反应生成有还原性的气体,这些还原性的气体也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故无法达到实验目的,故B错误;C.温度
计测定馏分的温度,且冷却水要下进上出,图中温度计的水银球应在烧瓶支管口处,且冷水方向不合理,故C错误;D.发生强酸制取弱酸的反应,硫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通入苯酚钠溶液后,溶液变浑浊,则可验证硫酸的酸性强于碳酸、碳酸的酸性强于苯酚,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2.下列实验装置设计正确且能达到目的的是()
CCl
A.分离2I并回收4
B.合成氨并检验氨的生成
C.乙醇和乙酸反应
D.实验室制取氨气
【答案】D
【解析】A.通过蒸馏方法分离碘与CCl4,收集的是不同温度范围的馏分,因此温度计水银球要放在蒸馏烧瓶支管口附近,A错误;B.检验氨的生成要用湿润的pH广泛试纸,B错误;C.乙醇和乙酸反应制取乙酸乙酯,为防止挥发的乙醇、乙酸溶解导致的倒吸现象的发生,导气管末端要在碳酸钠饱和溶液的液面以上,C 错误;D.铵盐与碱共热产生氨气,由于氨气密度比空气小,要用向下排空气方法收集,为防止氨气与空气对流,在试管口要放一团疏松的棉花,D正确。

3.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实验操作和现象结论
A 向苯酚浊液中滴加Na 2CO 3溶液,浊液变清
苯酚的酸性强于H 2CO 3的酸性
B
将溴乙烷和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共热后产生的气体通
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溶液褪色
溴乙烷发生消去反应
C
2SO 通入4KMnO 溶液,溶液褪色
2SO 有漂白性
D
向NaC1、NaI 的混合稀溶液中滴入少量稀3AgNO 溶液,有黄色沉淀生成
()()sp sp K AgC1>K AgI
【答案】B
【解析】A.苯酚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氢钠,所以苯酚的酸性强于碳酸氢钠,弱于碳酸,故A 错误; B. 气体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溶液褪色说明生成乙烯气体,溴乙烷生成乙烯的反应属于消去反应,故B 正确;C.2SO 具有还原性,通入4KMnO 溶液,溶液褪色,体现二氧化硫的还原性,故C 错误;D.由于氯化钠和碘化钠的物质的量浓度的相对大小未知,有可能因为碘化钠的浓度较大而产生黄色沉淀碘化银,因此不能得出结论()()sp sp K AgC1>K AgI ,当氯化钠的浓度大于或等于碘化钠的浓度时,若产生黄色沉淀可得出题中的结论,故D 错误。

4.下列操作对应的现象不符合...
事实的是 A .将灼烧至黑色的铜丝插入无水乙醇,铜丝变成红色
B .用激光笔照射Fe(OH)3胶体,产生丁达尔效应
C .将湿润的有色布条放入盛有干燥氯气的瓶中,布条不褪色
D.将滴管中的浓盐酸加入碳酸氢钠溶液,气球体积由小变大
【答案】C
【解析】A. 将灼烧至黑色的铜丝插入无水乙醇,会发生乙醇的氧化反应,乙醇被氧化为乙醛,氧化铜被还原为铜单质,所以铜丝变成红色,故A符合实验事实;B. 用激光笔照射Fe(OH)3胶体,产生丁达尔效应,故B符合实验事实;C. 氯气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具有漂白性,干燥的氯气会使湿润的有色布条退色,故C 不符合实验事实;D. 将滴管中的浓盐酸加入碳酸氢钠溶液,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气球体积由小变大,故D符合实验事实。

5.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图A装置Cu和稀硝酸制取NO
B.图B装置实验室制备Cl2
C.图C装置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
D.图D装置若溴水褪色则证明石蜡油分解产生不饱和烃
【答案】C
【解析】A.Cu和稀硝酸反应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不溶于水,能够用排水法收集,可制取NO,故A 正确;B.高锰酸钾与浓盐酸反应生成氯气,氯气密度大于空气,氯气有毒,尾气需要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可以制备氯气,故B正确;C.乙酸乙酯在NaOH溶液中水解,应选饱和碳酸钠溶液收集乙酸乙酯,故C错误;D.不饱和烃能和溴水发生加成反应而使溴水褪色。

该实验产生的气体能使溴水褪色,说明石蜡油分解生成不饱和烃,故D正确。

6.下列有关实验原理、装置、操作或结论的描述,错误的是
A.图1所示装置可实现甲烷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的取代反应
B.图2所示装置可分离CH3COONa溶液和CH3COOC2H5的混合液
C.图3是原电池装置,有明显的电流
D.图4所示装置可说明浓H2SO4具有脱水性、强氧化性,SO2具有漂白性、还原性
【答案】C
【解析】A. 图1所示装置可实现甲烷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的取代反应,故A正确;B. 醋酸钠溶液和乙酸乙酯不互溶,图2所示装置可分离CH3COONa溶液和CH3COOC2H5的混合液,故B正确;C. 图3是缺少盐桥的原电池装置,没有明显的电流,故C错误;D. 第一个试管中蔗糖变黑证明浓硫酸的脱水性,黑色固体逐渐膨胀说明生成二氧化硫证明浓硫酸的强氧化性,第二个试管品红褪色,说明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第三个试管高锰酸钾溶液退色说明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故D正确。

7.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答案】D
【解析】A. 将铜粉加入到Fe2(SO4)3溶液中,铜粉溶解,溶液由黄色变为蓝色,反应生成亚铁离子和铜离子,无法证明铁比铜活泼,此选项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但两者没有因果关系,故A错误;B. 向某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出现,原溶液中不一定含有SO42-,还可能存在银离子,故B错误;C. 某固体加入足量盐酸,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此固体物质不一定是碳酸盐,还可能是碳酸氢盐或亚硫酸盐等,故C错误;D. 用某化合物做焰色反应实验,火焰颜色为黄色,该物质中一定含有Na+,故D正确。

8.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选项实验操作现象结论
A 用双氧水滴定KI-淀粉溶液溶液变蓝达到滴定终点
B
向食用加碘盐中加入食醋和KI
溶液,再加入CCl4振荡,静置
下层呈紫红色该食用加碘盐中含有KIO3
C
用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鉴别
NO2、溴蒸气
试纸变蓝该气体为溴蒸气
D 最后试管有浅黄色沉淀有机物中含有溴原子
【答案】B
【解析】A、KI-淀粉溶液一般作为指示剂,设计用双氧水滴定淀粉-KI溶液无法判定终点,因为只要加很少的双氧水溶液就变蓝了,选项A错误;B、在酸性环境中,KIO3与KI反应生成I2,选项B正确;C、NO2溶于水变为硝酸,硝酸也具有强氧化性,也可使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选项C错误;D、加入AgNO3溶液之前要用硝酸中和溶液中的碱,选项D错误。

9.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选项实验现象结论
A 将铜粉加入1.0mol·L-1Fe2(SO4)3溶液中溶液变蓝,有黑色固体出现金属铁比铜活泼
B
将金属钠在燃烧匙中点燃,迅速伸入集满
CO2的集气瓶集气瓶中产生大量白烟,瓶
内有黑色颗粒产生
CO2具有氧化性
C
将稀硝酸加入过量铁粉中,充分反应后滴
加KSCN溶液
有气体生成,溶液呈红色稀硝酸将Fe氧化为Fe3+ D
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用砂纸仔细打磨过
的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
熔化后的液态铝滴落下来金属铝的熔点较低
【答案】B
【解析】A.Cu与硫酸铁反应生成硫酸铜、硫酸亚铁,现象不合理,故A错误;B.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C,由现象可知二氧化碳具有氧化性,故B正确;C.稀硝酸加入过量铁粉中,生成硝酸亚铁,则充分反应后滴加KSCN溶液,无明显现象,现象不合理,故C错误;D.氧化铝的熔点高,包裹在Al的外面,则熔化后的液态铝不会滴落下来,现象不合理,故D错误。

10.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及结论均正确的是

实验操作和现象实验结论

向Na2SO3溶液中加入足量的Ba(NO3)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再加入足量
BaSO3溶于稀盐酸
A
稀盐酸,沉淀溶解
B 向KI溶液中加入CCl4,振荡后静置;液体分层,下层呈紫红色碘易溶于CCl4,难溶于水
将AgCl与AgBr的饱和溶液等体积混合,再加入足量的浓AgNO3溶液,
K SP(AgCl)>K SP(AgBr)
C
析出沉淀的物质的量AgCl多于AgBr
D 室温下,同浓度的Na2A溶液的pH比NaB溶液的pH大说明酸性H2A<HB
【答案】C
【解析】A.亚硫酸钡在硝酸溶液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钡,硫酸钡白色沉淀加盐酸时不溶解,现象不正确,故A错误;B.KI溶液中不存在碘单质,加入CCl4,不能发生萃取,振荡后静置,下层不能呈紫红色,现象不正确,故B错误;C.AgCl与AgBr的饱和溶液等体积混合,再加入足量的浓AgNO3溶液,AgCl沉淀多于AgBr沉淀,说明氯离子浓度大于碘离子浓度,证明K sp(AgCl)>K sp(AgBr),C实验操作、现象及结论均正确;D.室温下,同浓度的Na2A溶液的pH比NaB溶液的pH大,只能说酸性HA-<HB,不能说明酸性H2A<HB,结论不正确,故D错误。

11.下列有关实验的选项正确的是()
A.X若为苯,可用于吸收NH3或HCl,并防止倒吸
B .除去CO中的CO2
C .可用于分离C2H5OH和H2O的混合物
D .记录滴定终点读数为12.20 mL
【答案】B
【解析】A. NH3和HCl均为极性分子,而苯和四氯化碳是非极性分子,根据相似相溶原理可知,NH3和HCl 均不溶于苯、四氯化碳中,故若X为密度比水大的四氯化碳,该装置可用于吸收NH3或HCl,并防止倒吸,但是,若X为苯,则水在下层,易引起倒吸,A不正确;B. CO不溶于NaOH溶液,CO2可溶于NaOH溶液,故可以用该装置除去CO中的CO2,B正确;C. C2H5OH和H2O可以任意比互溶,不能用分液法分离C2H5OH和H2O的混合物,C不正确;D. 滴定管的0刻度在上方,故该滴定终点读数为11.80 mL,D不正确。

12.下列实验方案不能
..达到相应目的的是
A B C D
目的比较碳酸根与碳
酸氢根水解程度
研究浓度对化学平
衡的影响
比较不同催化剂对化
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比较碳酸、醋酸和
硼酸的酸性强弱




A.A B.B C.C D.D
【答案】A
【解析】A. 比较两种离子的水解程度,需要使用相同离子浓度的溶液;室温下,Na2CO3的溶解性比NaHCO3大,则二者的饱和溶液中,两种物质的浓度不同,对应的阴离子浓度也不相同,因此本实验不合理,A错误;B. 本实验中,左侧试管中又加入了KSCN溶液,右侧试管中加入了水,则对比左右两只试管,相当于加入试剂前后,溶液的体积都没有变化,左侧试管中KSCN的物质的量增加,所以左侧试管中KSCN的浓度增大,而右侧试管中KSCN的浓度没有变化,因此本实验合理,B正确;C. 本实验中,只有催化剂不同,其他的物质及其对应的物理量均相同,符合“单一变量”原则,因此本实验合理,C正确;D. 本实验中,醋酸可以和NaHCO3反应产生气泡,硼酸不行,可以说明酸性:醋酸>碳酸>硼酸,D正确。

13.侯氏制碱法制备碳酸氢钠的原理为NH3+H2O+CO2 +NaCl=NH4Cl+NaHCO3↓,某化学小组用如图装置在实验室中模拟该制备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装置A中仪器X的名称为蒸馏烧瓶
B.装置B中球形干燥管的作用是防止倒吸
C.装置C中橡胶管的作用是平衡压强,使溶液顺利滴下
D.实验开始后,应先打开K1一段时间,然后再打开K2
【答案】D
【解析】A. 装置A中仪器X的名称为蒸馏烧瓶,A正确;B. 氨气极易溶于水,装置B中球形干燥管的作用是防止倒吸,B正确;C. 装置C中橡胶管的作用是使分液漏斗中液体压强与烧瓶内压强相同,使使分液漏斗中溶液顺利滴下,C正确;D. 实验开始后,应先打开K2一段时间,使溶液呈碱性,然后再打开K1,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D错误。

14.下列实验操作、现象与对应的结论或解释正确的是
选项操作现象结论或解释
A 用洁净铂丝蘸取某溶液进行焰色反应火焰吴黄色原溶液中有,无
B
将与乙醇溶液共热产生的
气体通入盛有少量酸性溶液中溶液紫色褪去
发生消去反应,且
气体产物有乙烯
C 向溶液中滴加过量氨水得到澄清溶液
与能大量共

D
向盛有少量溴水的分液漏斗中加入裂化汽
油,充分振荡,静置上、下层液体均近
无色
裂化汽油不可用作溴的萃取
溶剂
【答案】D
【解析】A.用洁净铂丝蘸取某溶液进行焰色反应,火焰吴黄色,只能证明含有Na+,不能判断是否含有K+,A错误;B.乙醇容易挥发,故产物中一定含有乙醇的蒸气,且乙醇具有还原性,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因此,不能证明溴乙烷发生了消去反应产生了乙烯,B错误;C.向AgNO3溶液在滴加过量氨水,是由于发生反应:Ag++NH3·H2O=AgOH↓+NH4+, AgOH+ 2NH3·H2O=[Ag(NH3)2]++OH-+2H2O,产生了络合物,C 错误;D.裂化汽油中含有烯烃,能够与溴水中的溴单质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卤代烃,两层液体均显无色,因此裂化汽油不可用作溴的萃取溶剂,D正确。

15.某同学用下列装置制备并检验Cl2的性质,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如果MnO2过量,浓盐酸就可全部被消耗
B.量筒中发生了取代反应
C.生成蓝色的烟
D.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说明了Cl2具有漂白性
【答案】B
【解析】A项、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氯气,但稀盐酸与二氧化锰不反应,当盐酸浓度降低时,反应停止,则盐酸不能完全消耗,故A错误;B项、氯气和甲烷在光照下发生取代反应,故B正确;C项、铜丝在氯气燃烧生成棕黄色的烟,加水溶液呈蓝色,故C错误;D项、氯气与水反应生成具有漂白性的HClO,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说明次氯酸具有漂白性,故D错误。

16.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答案】B
【解析】A.单质C和浓硝酸加热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氮和水反应生成硝酸,硝酸和氢氧化钙反应,抑制了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的反应,所以石灰水不变浑浊,A错误;B.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具有强氧化性,能氧化还原性的物质,向酸性KMnO4溶液中滴加乙醇,溶液褪色,说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被乙醇还原,乙醇体现了还原性,B正确;C.溴水和苯不反应,但是苯能萃取溴水中的溴单质,由于苯与水互不相溶,因此看到分层现象,下层的水层几乎无色,这种现象为萃取,并没有发生化学反应,C错误;D.向试管底部有少量铜的Cu(NO3)2溶液中加入稀硫酸,发生反应:3Cu+8H++2NO3-=3Cu2++2NO↑+4H2O,因此看到铜逐渐溶解,不是Cu与硫酸反应,D错误。

17.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B 将铜片与锌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铜片上有气泡产生铜将硫酸还原产生氢气
C
向浓度均为0.1 mol•L-1KCl和KI混合溶液中滴加2滴0.1
mol•L-1AgNO3溶液,振荡,沉淀呈黄色
K sp(AgI)>K sp(AgCl)
D
室温下,用pH试纸测得:CH3COONa溶液的pH约为9,NaNO2
溶液的pH约为8
HNO2电离H+的能力比
CH3COOH的强
【答案】A
【解析】A. CO32-+H2O⇌HCO3-+OH-,加入BaCl2固体,Ba2++ CO32-= BaCO3↓,平衡逆向进行,颜色变浅,故A正确;B. 将铜片与锌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构成原电池,铜做正极,有氢气生成,故B错误;C. 向浓度均为0.1 mol•L-1 KCl和KI混合溶液中滴加2滴0.1 mol•L-1 AgNO3溶液,振荡,沉淀呈黄色,在浓度相等的情况下谁的溶解度积小,谁先转化为沉淀,故K sp(AgI) <K sp(AgCl),故C错误;D.两者浓度不相等,故无法比较,故D错误。

18.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装置正确且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A.甲装置:证明铁钉发生吸氧腐蚀B.乙装置:蒸发MgCl2溶液制无水MgCl2
C.丙装置:制备Fe(OH)3胶体D.丁装置:除去Cl2中混有的HCl
【答案】A
【解析】A. 甲装置:红墨水沿导管上升,说明左边试管压强减少,发生了吸氧腐蚀,故A正确;B. 蒸发MgCl2溶液,MgCl2水解生成氢氧化镁和氯化氢,氯化氢挥发,得到氢氧化镁,但是氢氧化镁对热不稳定,会分解为氧化镁,故B错误;C. 丙装置:制备Fe(OH)3胶体,应用热水,用氢氧化钠溶液,得到的是沉淀,故C错误;D. 丁装置:除去Cl2中混有的HCl,气体应该长导气管进短导气管出,故D错误。

19.下列操作对应的现象不符合
...事实的是
A.将灼烧至黑色的铜丝
插入无水乙醇,铜丝变
成红色
B.烧杯中出现白色沉淀,
并能较长时间保存
C.将胆矾晶体悬挂于盛有
浓H2SO4的密闭试管中,
蓝色晶体逐渐变为白色
D.通入SO2气体后,
高锰酸钾溶液紫红色变

【答案】B
【解析】A.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铜做催化剂,故正确;B.生成的Fe(OH)2‑是白色沉淀,但容易被氧气氧化变色,故错误;C. 浓H2SO4有吸水性,将胆矾晶体的结晶水吸去,蓝色晶体逐渐变为白色,故正确;
D. 高锰酸钾有氧化性,SO2有还原性,通入SO2气体后,高锰酸钾被还原,高锰酸钾溶液紫红色变浅,故正确。

20.下列仪器和装置,用橡胶管经过简单连接,可制备收集多种不同的纯净、干燥的气体(考虑尾气吸收)。

关于这些装置的连接方法正确的是( )
A.实验室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制备收集CO2:b→f→d→e
B.实验室用锌粒与稀硫酸制备收集H2:b→c→g
C.实验室利用H2O2与二氧化锰制备收集O2:a→c→e
D.实验室用浓氨水与生石灰反应制备收集NH3:b→d→e
【答案】D
【解析】A.实验室用块状的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来制备CO2:CaCO3+2HCl=CaCl2+H2O+CO2↑,反应不需要加热,所以发生装置选b,通过f除去挥发出的HCl气体,通过浓硫酸进行干燥,通过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碱石灰能与CO2反应,所以不用作CO2的干燥剂,因此该项中只需将d改为c即正确,A项错误;B.实验室用锌粒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Zn+H2SO4=ZnSO4+H2↑,反应不需加热,所以发生装置选b,通过c进行
干燥后再通过g收集,所得气体又混入水蒸气,B项错误;C.实验室利用H2O2与二氧化锰制备O2,反应不需要加热,发生装置不能选取a,C项错误;D.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加速了浓氨水的挥发,碱石灰除去了氨气中的水分,从e装置右侧通入氨气进行收集,D项正确。

21.绿矾(FeSO4·7H2O)可作还原剂、着色剂、制药等,在不同温度下易分解得各种铁的氧化物和硫的氧化物。

已知SO3是一种无色晶体,熔点16.8℃,沸点44.8℃,氧化性及脱水性较浓硫酸强,能漂白某些有机染料,如品红等。

回答下列问题:
(1)甲组同学按照上图所示的装置,通过实验检验绿矾的分解产物。

装置B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组由此得出绿矾的分解产物中含有SO2。

装置C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组同学认为甲组同学的实验结论不严谨,认为需要补做实验。

乙对甲组同学做完实验的装置的试管加热,发现褪色的品红溶液未恢复红色,则可证明绿矾分解的产物中______。

A.不含SO2B.可能含SO2 C.一定含有SO3
(3)丙组同学查阅资料发现绿矾受热分解还可能有O2放出,为此,丙组同学选用甲组同学的部分装置
.........和
下图部分装置
....设计出了一套检验绿矾分解气态产物的装置:
丙组同学的实验装置中,依次连接的合理顺序为A→ _______;其中仪器F的名称___________。

【答案】品红溶液褪色吸收尾气,防止SO2(SO3)等气体扩散到空气中污染环境BC FGBDH
球形干燥管或干燥管均可
【解析】(1)绿矾(FeSO4·7H2O)在不同温度下易分解得各种铁的氧化物和硫的氧化物。

已知SO3是一种无色晶体,熔点16.8℃,沸点44.8℃,氧化性及脱水性较浓硫酸强,能漂白某些有机染料,如品红等,由此得出绿矾的分解产物中含有SO3、SO2都能使品红褪色,所以装置B中的品红褪色,SO3、SO2对环境有污染,且两者都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所以装置C的作用是吸收尾气,防止SO2(SO3)等气体扩散到空气中污染环境;故答案为:品红溶液褪色;吸收尾气,防止SO2和SO3等气体扩散到空气中污染环境;
(2)根据题意,SO3氧化性及脱水性较浓硫酸强,能漂白某些有机染料,如品红,三氧化硫的漂白不可恢复,乙对甲组同学做完实验的B装置的试管加热,发现褪色的品红溶液未恢复红色,则可证明绿矾分解的产物中肯定有三氧化硫,未对二氧化硫检验,则可能含有二氧化硫;故答案为:BC;
(3)检验绿矾分解气态产物,由A分解绿矾,经F球形干燥管干燥,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均能漂白品红,故先检验三氧化硫并与二氧化硫分离,三氧化硫熔沸点低,故连接G装置冷凝三氧化硫,由装置B检验二氧化硫,经过装置D除去二氧化硫,连接装置H,收集并检验氧气;故答案为:FGBDH;球形干燥管。

22.如图是实验室制备氯气并进行一系列相关实验的装置(夹持设备已略)。

(1)检查装置A 的气密性方法是:_____。

(2)装置B 中饱和食盐水的作用是_____;同时装置B 亦是安全瓶,监测实验进行时C中是否发生堵塞,请写出发生堵塞时B 中的现象_____。

(3)装置C 的实验目的是验证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为此C 中Ⅰ、Ⅱ、Ⅲ依次放入_____。

A B C D
Ⅰ干燥的有色布条干燥的有色布条湿润的有色布条湿润的有色布条
Ⅱ碱石灰硅胶浓硫酸无水氯化钙
Ⅲ湿润的有色布条湿润的有色布条干燥的有色布条干燥的有色布条
(4)设计装置D、E 的目的是比较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

反应一段时间后,打开活塞,将装置D 中少量溶液加入装置E 中,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该现象_____(填“能”或“不能”)说明溴单质的氧化性强于碘,原因是_____。

【答案】止水夹夹住连接AB之间的橡皮管,向分液漏斗中加水,打开旋塞,水不能连续下滴,说明A 的气密性良好除去Cl2中的HCl B中长颈漏斗中液面上升,形成水柱,锥形瓶内液面下降 D E 中溶液分为两层,上层(苯层)为紫红色不能过量的Cl2也可将I﹣氧化为I2
【解析】(1)检查装置A 的气密性方法是止水夹夹住连接AB之间的橡皮管,向分液漏斗中加水,打开旋塞,水不能连续下滴,说明A 的气密性良好;
(2)制备的氯气中含有氯化氢,氯化氢在饱和食盐水中溶解度较大,氯气在饱和食盐水中溶解度不大,所以可以用B中饱和食盐水吸收氯气中的氯化氢;装置B 亦是安全瓶,监测实验进行时C中是否发生堵塞,若发生堵塞,则B中的压强增大,气体将溶液压入长颈漏斗中,形成水柱,锥形瓶内液面下降;
(3)装置C的实验目的是验证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验证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

要验证干燥氯气无漂白性,湿润的有色布条中氯气和水反应生成次氯酸具有漂白性,选项AB的Ⅱ中都是干燥剂,再通入湿润的有色布条不能验证氯气的漂白性;C中干燥剂不能用浓硫酸;D中I、II、III依次放入湿润的有色布条、无水氯化钙、干燥的有色布条,可达实验目的,所以选D;
(4)打开活塞,将装置D中含溴的少量溶液加入含碘化钾和苯的装置E中,溴和碘化钾反应生成碘,碘溶于苯溶液呈紫红色,振荡。

观察到的现象是:E中溶液分为两层,上层(苯层)为紫红色。

此现象不能说明溴的氧化性大于碘,因为过量的氯气也能把碘离子氧化为碘。

23.某同学设计如下三个实验方案,以探究某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
方案一:如图1,在小烧杯里放一些除去氧化铝保护膜的铝片,然后向烧杯里加入10 mL 2 mol/L稀硫酸,再插入一支温度计,温度计的温度由20 ℃逐渐升至75 ℃,随后,温度逐渐下降,最终停留在20 ℃。

方案二:如图2,在烧杯底部用熔融的蜡烛粘一块小木片,在烧杯里加入10 mL 2 mol/L硫酸溶液,再向其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片刻后提起烧杯,发现小木片脱落下来。

方案三:如图3,甲试管中发生某化学反应,实验前U形管红墨水液面相平,在化学反应过程中,通过U 形管两侧红墨水液面高低判断某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

序号甲试管里发生反应的物质U形管里红墨水液面
①氧化钙与水左低右高
②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充分搅拌) ?
③铝片与烧碱溶液左低右高
④铜与浓硝酸左低右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