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核科学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科学基础知识要点

科学基础知识要点

科学基础知识要点科学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种活动,它以事实和规律为基础,通过实证和推理来解释现象并构建理论体系。

科学基础知识是人们认识和理解科学的框架和基石。

本文将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地球科学四个学科领域中选取一些重要的基础知识要点进行介绍。

一、物理学基础知识要点1. 运动学:描述和研究物体运动的学科,涉及距离、速度、加速度、力等概念。

2. 力学:研究物体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学科,包括牛顿三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等。

3. 热学:研究物体热现象和能量转化的学科,包括温度、热量、热传导等概念。

4. 光学:研究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和干涉等现象的学科,包括光的波粒二象性和光的波长等。

二、化学基础知识要点1. 元素与化合物: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而化合物是由不同种类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物质。

2. 原子结构: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内,而电子则绕核运动。

3.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原子、离子或分子之间发生的化学变化,它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4. 酸碱中和反应:酸和碱在适当比例下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其中涉及到pH值和酸碱指示剂等概念。

三、生物学基础知识要点1. 细胞理论: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所有生命现象都是由细胞活动引起的。

2. 遗传学:研究基因遗传和遗传变异的学科,包括基因表达、基因突变和遗传变异等概念。

3. 进化论:生物种群适应环境变化并逐渐演化为新物种的理论,其中包括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等概念。

4.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和依存关系的学科,包括食物链、能量流动和生态系统等概念。

四、地球1. 地球结构: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构成,其中地壳又分为板块和地震带。

2. 大气层:地球周围包裹着一层气体构成的大气层,包括对流层、平流层和臭氧层等。

3. 环流系统:大气和海洋之间形成的环流系统,影响着天气和气候。

4. 地球动力学:研究地球内部运动和地理现象的学科,包括地震、火山喷发和地质构造等。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核心知识点整理(精品)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核心知识点整理(精品)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核心知识点整理
(精品)
本文档整理了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的核心知识点,供学生复和参考。

1. 物质的分类
- 物质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状态。

- 物质可以按照性质分为金属和非金属。

- 物质还可以按照来源分为天然物质和人工合成物质。

2. 物质存在的方式
- 物质可以以纯净物质或混合物的形式存在。

- 纯净物质包括单质和化合物。

- 混合物包括均匀混合物和非均匀混合物。

3. 物质的变化
- 物质可以经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 物理变化不改变物质的组成,例如物质的状态变化。

- 化学变化改变了物质的组成和性质,例如物质的燃烧。

4. 物质的量和质量
- 物质的量用摩尔来表示,单位是摩尔(mol)。

- 物质的质量用克来表示,单位是克(g)。

- 物质的质量和摩尔之间存在气体常数的关系,即m = M * n,其中m表示质量,M表示摩尔质量,n表示摩尔数。

5. 物质的浓度
- 物质的浓度表示了溶液中溶质的含量。

- 浓度可以用质量浓度、摩尔浓度和体积浓度来表示。

- 质量浓度表示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单位是克/升
(g/L)。

- 摩尔浓度表示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摩尔数,单位是摩尔/升(mol/L)。

- 体积浓度表示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体积,单位是升/升
(L/L)。

以上是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的核心知识点整理,希望对同学们的研究有所帮助。

六年级科学知识点细胞

六年级科学知识点细胞

六年级科学知识点细胞细胞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是生命存在的基础。

在六年级科学中,我们学习了一些关于细胞的基本知识,包括细胞的结构、细胞的功能以及细胞的分类。

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

一、细胞的结构细胞主要由细胞质、细胞膜和细胞核三部分构成。

1.细胞质是细胞内的液体,其中包含了各种细胞器。

细胞质通过细胞膜与外界进行物质的交换。

2.细胞膜是一个薄膜,包裹着细胞内的物质。

它起到了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可以选择性地让某些物质通过。

3.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内部含有遗传物质DNA。

它负责指导细胞的生长、分裂和遗传信息的传递。

二、细胞的功能1.营养摄取:细胞通过细胞膜吸收外界的营养物质,以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

这些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

2.新陈代谢:细胞通过新陈代谢过程产生能量,并将废物排出体外。

这个过程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形式。

3.生长与繁殖:细胞通过吸收营养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实现自身的生长。

在生长过程中,细胞会分裂繁殖,形成新的细胞。

三、细胞的分类根据有无细胞核,细胞可以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类。

1.原核细胞:这种细胞没有明显的细胞核,DNA直接存在于细胞质中。

细菌是原核细胞的典型代表。

2.真核细胞:这种细胞拥有细胞核,细胞核内包含DNA。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都属于真核细胞。

此外,根据形态和功能的不同,细胞还可以进一步分为多个类型,如神经细胞、肌肉细胞等。

总结起来,六年级的学生在科学课上学习了关于细胞的基本知识。

我们了解了细胞的结构,包括细胞质、细胞膜和细胞核;了解了细胞的功能,包括营养摄取、新陈代谢、生长与繁殖;了解了细胞的分类,包括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通过对细胞的学习,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生命的基本单位,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希望同学们能够继续保持对科学的兴趣,探索更多有关生命的奥秘。

核科学与技术二级学科

核科学与技术二级学科

核科学与技术二级学科核科学与技术是一门研究核能及其应用的学科,涵盖了核物理、核化学、核工程等多个方面。

在现代社会中,核科学与技术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战略意义。

一、核科学的基础理论核科学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核物理和核化学两个方面。

核物理是研究原子核的内部结构、核反应以及与核子和其他粒子的相互作用等的学科。

通过研究原子核的组成、结构和性质,揭示了原子核的奇妙世界。

核物理的研究成果不仅对于理论物理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在核能的应用和核武器的开发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核化学是研究核反应、放射性同位素的生成、衰变、追踪以及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等的学科。

核化学的研究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放射性同位素的行为规律,进而应用于核医学、环境监测和食品安全等领域。

二、核科学的应用领域核科学与技术的应用领域广泛,主要包括核能、核医学和核工程等方面。

1. 核能核能是核科学与技术的重要应用之一。

核能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形式,可以用于发电、供热和推动船舶等。

核能发电不仅可以大幅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还可以提供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

2. 核医学核医学是核科学与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核医学通过使用放射性同位素进行诊断和治疗,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了解疾病的情况,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核医学在肿瘤治疗、心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 核工程核工程是核科学与技术在工程领域的应用。

核工程主要涉及核反应堆的设计、建设和运行等方面。

核工程的发展不仅可以为人类提供清洁能源,还可以应用于核燃料循环、辐射防护等领域。

三、核科学的发展前景随着人类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核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1. 新型核能技术的发展在传统核能技术的基础上,人们正在研究开发新型的核能技术,如第四代核能技术、核聚变等。

这些新型技术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效率,有望成为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选择。

2. 核医学的进一步发展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医疗需求的增加,核医学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将进一步扩大。

1-核科学概论基础知识

1-核科学概论基础知识

α衰变
238 92
U Th He
234 90 4 2

β衰变
3 1
H He
3 2


γ衰变核素不会变化,只改变原子核内部状态。 γ射线与X射线相似,它是一种波长更短,能量 更高的电磁波。
29
核科学与技术概论
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


放射性同位素通过发射各种射线使原子 核发生转变(衰变),这种过程的快慢 用衰变的半衰期表示。 放射性同位素的原子核数目衰减为初始 值一半时所需要的时间,为半衰期。
34
核科学与技术概论
原子能的释放

一个铀-235原子核受一个中子轰击后能 分裂为两块碎片(中等质量的原子核), 同时放出2~3个中子和大量的能量,放 出的能量比化学反应中释放出的能量大 得多,这就是核裂变能,也就是我们所 说的核能。
35
核科学与技术概论
原子能的释放
1 0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n U Kr Ba 2 n E
到2003年底,全世界核电总装机容量达 到3.6亿千瓦,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 16~17%; 80年代以后基本保持原来水平; 美国核电已占全国发电量的22%; 法国核电已占全国发电量的78%。
16
核科学与技术概论
中国核电发展


2003 年 核 电 发 电 量 占 全 国 总 发 电 量 的 2.2%。 目前核电装机容量913万千瓦,仅占全国 发电装机总容量的2%左右。


教学目的
了解核领域 建立初步概念 热爱本专业

10
核科学与技术概论
3. 课程参考资料


材料科学基础108个重要知识点

材料科学基础108个重要知识点

材料科学基础108个重要知识点1.晶体--原子按一定方式在三维空间内周期性地规则重复排列,有固定熔点、各向异性。

2.中间相--两组元A 和B 组成合金时,除了形成以A 为基或以B 为基的固溶体外,还可能形成晶体结构与A,B 两组元均不相同的新相。

由于它们在二元相图上的位置总是位于中间,故通常把这些相称为中间相。

3.亚稳相--亚稳相指的是热力学上不能稳定存在,但在快速冷却成加热过程中,由于热力学能垒或动力学的因素造成其未能转变为稳定相而暂时稳定存在的一种相。

4.配位数--晶体结构中任一原子周围最近邻且等距离的原子数。

5.再结晶--冷变形后的金属加热到一定温度之后,在原变形组织中重新产生了无畸变的新晶粒,而性能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并恢复到变形前的状态,这个过程称为再结晶。

(指出现无畸变的等轴新晶粒逐步取代变形晶粒的过程)6.伪共晶--非平衡凝固条件下,某些亚共晶或过共晶成分的合金也能得到全部的共晶组织,这种由非共晶成分的合金得到的共晶组织称为伪共晶。

7.交滑移--当某一螺型位错在原滑移面上运动受阻时,有可能从原滑移面转移到与之相交的另一滑移面上去继续滑移,这一过程称为交滑移。

8.过时效--铝合金经固溶处理后,在加热保温过程中将先后析出GP 区,θ”,θ’,和θ。

在开始保温阶段,随保温时间延长,硬度强度上升,当保温时间过长,将析出θ’,这时材料的硬度强度将下降,这种现象称为过时效。

9.形变强化--金属经冷塑性变形后,其强度和硬度上升,塑性和韧性下降,这种现象称为形变强化。

10.固溶强化--由于合金元素(杂质)的加入,导致的以金属为基体的合金的强度得到加强的现象。

11.弥散强化--许多材料由两相或多相构成,如果其中一相为细小的颗粒并弥散分布在材料内,则这种材料的强度往往会增加,称为弥散强化。

12.不全位错--柏氏矢量不等于点阵矢量整数倍的位错称为不全位错。

13.扩展位错--通常指一个全位错分解为两个不全位错,中间夹着一个堆垛层错的整个位错形态。

八年级生物知识点归纳全册

八年级生物知识点归纳全册

八年级生物知识点归纳全册生物学是我们初中阶段所学的一门自然科学,是研究生命的起源、演化、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的科学。

下面是八年级生物知识点的归纳全册。

一、细胞基础知识
1. 细胞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2. 细胞的种类:原核细胞、真核细胞。

3. 细胞的生命活动:新陈代谢、运动、分裂、自我复制。

二、遗传基础知识
1. 基因的概念:位于染色体上的遗传信息单位。

2. 染色体的结构:纤维蛋白、色素、基因序列。

3. 遗传的规律:杂交、自交、世代。

4. 突变:基因类型发生改变。

三、生物进化
1. 生物进化的概念:生物种类随时间的变化和变异。

2. 进化的基本过程:适应、变异、选择。

3. 生物进化的证据:比较解剖学、生化模拟、遗传分析、地质分布。

四、生态基础知识
1. 生态系统的概念:生物与环境的互相作用系统。

2. 生物圈:由各类生态系统组成的生物圈,包括陆地和海洋。

3. 生态关系:共生、寄生、捕食、竞争。

4. 环保意识:为了保护地球,人类必须遵循生态学的指导思想。

五、植物和动物基础知识
1. 植物基础知识:种子植物和裸子植物、叶、茎、根、花、果实。

2. 动物基础知识: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类、节肢动物。

3. 物种多样性:众多不同种类的植物和动物所形成的物种多样性,包括生态角色、生物学性质、适应性。

以上是八年级生物学知识点的归纳,相信这些知识点的学习,
对于我们掌握生命科学的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初中物理原子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原子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原子知识点总结一、原子的结构1. 原子的基本组成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电子带负电荷。

2. 原子核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内。

3. 电子壳层原子核周围围绕着电子,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的轨道称为壳层,电子的轨道排列成不同的能级。

4. 元素的周期表元素的周期表是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原子质量排列的表格,可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推断元素的壳层排布。

二、原子的性质1. 原子的大小原子的大小主要由电子的轨道决定。

由于原子核电荷吸引电子,使得电子相对集中在原子核附近,因此原子整体上看起来是较小的。

2. 原子的质量原子的质量主要由其原子核的质子和中子质量决定。

电子质量相对较小,可以忽略不计。

3. 原子的化学性质原子的化学性质取决于其电子结构。

原子通过电子的失去、获得或共享,可以形成化学键以及各种化合物。

4. 原子的核衰变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相互作用不稳定,会发生放射性衰变,释放出粒子或能量。

三、原子的相互作用1. 原子的直接的相互作用原子之间主要通过电磁力相互作用,包括静电力和磁力。

2. 原子的间接的相互作用原子之间还通过电磁辐射相互作用,包括电磁波和光子。

3. 原子的核相互作用原子核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通过核力来实现,核力包括弱核力和强核力。

四、原子的能级与光谱1. 原子的能级原子的能级指的是电子在原子中的能量状态。

原子的能级是量子化的,能级之间的跃迁会产生光谱。

2. 光谱光谱是原子或分子在受到激发后产生的特定波长的光。

由于原子能级的量子化特性,不同元素的光谱是独特的,可以用来识别元素的成分。

五、原子的应用1. 化学实验通过对原子结构和性质的了解,可以进行化学实验,包括化学反应和化合物的合成。

2. 原子能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过程可以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用于发电和核武器等领域。

3. 材料科学通过对原子结构和相互作用的研究,可以开发新的材料,提高材料的性能。

第一章核物理基础知识

第一章核物理基础知识

1896年3月,贝克勒尔发现,与双氧铀硫酸 钾盐放在一起但包在黑纸中的感光底板被感 光了。 他推测这可能是因为铀盐发出了某种未知的 辐射。 同年5月,他又发现纯铀金属板也能产生这 种辐射,从而确认了天然放射性的发现。
后来,居里夫妇将其称为“放射性”。我们 Antoine Henri 称其为天然放射性。 Becquerel 贝克勒尔当时错误地认为它是某种特殊形式 (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 的荧光,但天然放射性的发现仍不愧是划时 (1852年-1895年) 代的事件,它打开了微观世界的大门,为原 子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的诞生和发展奠定 了实验基础。
四、α、β、γ 三种射线的本质
(一)α射线 质量数A=4,质量为4.002775amu,电量为2e+,高速运动 粒子流。实质是氦原子核。(真空速度2-3×104km/s) (二)β射线 高速运动电子流e-,真空速度2×105km/s。可穿透几毫米铝 板。 (三)γ 射线
波长短于0.2埃的电磁波。γ 射线具有比 X射线 还要强的
质子数相同,中子数相同,能量状态相同——核素 质子数相同,中子数相同,能量状态不同——同质异能素
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或能量状态不同——同位素(同种元素)
三、放射性核素与稳定核素
放射性核素(radioactive nuclide):
自主发生核结构或能量状态改变,生成另一种核素,释放某种粒子 的核素。 3000多种核素中,仅有200多种是稳定核素,其余的都具有放射性。 93%的核素都是放射性核素。 生活中的放射性来源: 建材类:硅酸盐水泥、大理石、花岗岩、坐便器、陶瓷地砖 家电类:手机、电视、电脑、微波炉 宇宙射线
β衰变
γ 衰变
一、α衰变
α衰变-释放α粒子的衰变

化学基础知识大全

化学基础知识大全

化学基础知识大全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变化和相互作用的科学,它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

以下是化学基础知识的大全:1. 原子: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单位。

原子由原子核和围绕核心运动的电子组成。

2. 元素:由具有同样原子数目(即同样的质子数)的原子所构成的纯物质。

3. 分子:由两个或更多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在一起形成的粒子。

4. 化学键: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等。

5. 共价键:通过共享电子对而形成的化学键。

6. 离子键:通过电子转移而形成的化学键。

7. 金属键:金属原子之间通过共享自由电子而形成的化学键。

8.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来确定,如颜色、密度、熔点和沸点等。

化学性质描述的是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时的行为。

9. 反应: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称为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可以导致原子和分子之间的重排,形成新的化学物质。

10. 反应速率: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程度。

它受到温度、浓度、催化剂和表面积等因素的影响。

11. 平衡态:当反应物和产物的浓度达到一定平衡时,化学反应达到平衡态。

在平衡态下,反应物和产物的浓度保持不变。

12. 酸和碱:酸是一类能够释放质子(H+)的物质,碱则是能够接收质子的物质。

酸碱反应是化学反应的一种常见类型。

13. pH 值:表示溶液酸碱程度的指标。

pH 值数值越小,溶液越酸;数值越大,溶液越碱。

14. 氧化还原反应:涉及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

氧化剂接受电子,被还原;还原剂失去电子,被氧化。

15. 碳化合物:由碳、氢和其他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碳是有机物分子的基本元素。

16. 石油:一种复杂的混合物,主要由碳和氢构成。

石油是许多化学产品的重要原料。

17. 聚合物:由许多单体重复连接而成的大分子。

聚合物常用于制造塑料、纤维和橡胶等。

18. 元素周期表:将元素按照原子数目递增的顺序排列的表格。

元素周期表可以展示元素的周期性和趋势。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核心知识整理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核心知识整理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核心知识整理
本文档旨在整理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的核心知识,帮助学生加深对该单元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1.物质的分类
物质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固体具有一定形状和体积,分子之间紧密排列。

液体具有一定体积但无固定形状,分子之间距离较远。

气体具有无固定形状和体积,分子之间距离较远。

2.纯净物质和混合物
纯净物质由同种物质组成,具有固定的化学成分和性质。

如:纯净水、纯净铁、纯净盐等。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成分和性质可变化。

如:沙子和水的混合物、糖水等。

3.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的状态、形状或大小的改变,不改变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如:冰融化、水沸腾、铁锈等。

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发生的变化,改变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如:木炭燃烧、食物消化等。

4.纸张的吸水性和迁移性
纸张的吸水性是指纸张吸收水分的能力。

不同纸张的吸水性不同,影响纸张的质地和用途。

纸张的迁移性是指液体在纸张上的扩散能力。

不同液体在纸张上的迁移性也不同,可用于分离物质。

5.酶的作用和适应性
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能加速化学反应的速度。

酶对不同物质具有特异性,只能催化特定的反应。

酶还具有适应性,可根据环境条件自身发生变化,保证酶催化反应的正常进行。

以上便是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的核心知识整理。

希望这份文档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内容。

核医学技术基础知识分类模拟题8

核医学技术基础知识分类模拟题8

核医学技术基础知识分类模拟题8A1型题1. 关于示踪方法中“可测性”的描述,下列正确的是A.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可发出相同的射线,且能够被放射性探测仪器所测定或被感光材料所记录B.放射性示踪剂在生物体系或外界环境的代谢过程中,由于放射性核素的原子核不断地衰变而放出具有一定特征性的射线,这些射线可以用放射性探测仪器探测出来C.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与相应的未标记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和生物学行为,它们的物理学性能也相同D.放射性核素示踪剂在体内的生物学行为主要取决于放射性核素E.被标记物整体示踪研究体系中主要起着示踪作用答案:B[解答] 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与相应的未标记化合物尽管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和生物学行为,但是它们的物理学性能却不同,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可发出各种不同的射线,且能够被放射性探测仪器所测定或被感光材料所记录。

放射性示踪剂在生物体系或外界环境的代谢过程中,由于放射性核素的原子核不断地衰变而放出具有一定特征性的射线,这些射线可以用放射性探测仪器探测出来,因而可以对标记的物质进行精确的定性、定量及定位的研究。

放射性核素示踪剂在体内的生物学行为主要取决于被标记物,标记的放射性核素在整体示踪研究体系中主要起着示踪作用。

2. 建立放射免疫分析方法的著名科学家是A.CassenB.Robert NewellC.AngerD.David KuhlE.Berson和Yalow答案:E[解答] 1960年美国科学家Berson和Yalow建立了放射免疫分析法,并用于测定血浆胰岛素浓度,因此,1977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

3. 被誉为“临床核医学之父”的著名科学家是A.BlumgartB.HevesyC.居里夫人D.居里E.费米答案:A[解答] 1926年美国波士顿内科医师Blumgart首先应用氡研究循环时间,第一次应用了示踪技术,后来又进行了多领域的生理、病理和药理研究,被誉为“临床核医学之父”。

核化学基础知识总结

核化学基础知识总结

核化学基础知识总结核化学是一门研究放射性元素及放射性同位素行为的学科,主要涉及核反应、核能转换和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等内容。

本文将对核化学的基础知识进行总结,并介绍其在科学研究和工业应用中的重要性。

一、原子核的组成和性质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质子数和中子数的总和即为原子核的质量数。

原子核的直径很小,但质量却集中在其中,是原子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核反应的类型核反应是指由于核内部发生的变动导致原子核转变的过程。

根据核反应的不同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裂变反应:重核裂变成中等质量的两个核片断,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2.聚变反应:轻核聚变成较重的核,是太阳和恒星产生能源的主要方式。

3.放射性衰变:不稳定的核通过放射粒子或电磁辐射逐渐转变为稳定核。

三、核能转换核能是一种巨大的能量,核能转换是指将核能转变为其他形式能量,如热能、电能等。

核能转换有以下几个主要途径:1.核裂变反应:将重核裂变后释放的能量转变为热能,通过控制反应可以产生核能。

2.核聚变反应:将轻核聚变后释放的能量转变为热能,聚变反应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

3.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放射性同位素衰变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可以转变为热能或其他形式的能量。

四、放射性同位素应用放射性同位素在科学研究和工业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放射性示踪法: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辐射性质进行示踪,追踪物质在生物体内或化学反应中的行为。

2.医学诊断和治疗:放射性同位素可以用于医学影像学的放射性示踪诊断、肿瘤治疗等领域。

3.能源开发和利用:核能作为清洁能源的一种,通过核反应产生的能量可以应用于电力生产和航天工程等领域。

4.环境监测和食品检测:放射性同位素可用于环境监测和食品安全检测,保障公众健康和安全。

五、核化学的重要性核化学是现代科学研究和工业应用中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

它不仅有助于人们对原子核组成和性质的理解,还有助于开发核能、探索核反应及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等。

医学基础知识的核心内容有哪些?

医学基础知识的核心内容有哪些?

医学基础知识的核心内容有哪些?
医学基础知识是指医学领域中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原则。

以下
是医学基础知识的核心内容:
1. 解剖学:解剖学是研究人体内部结构的科学,包括人体器官、组织、细胞等的形态结构与相互关系。

2. 生理学:生理学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包括人体器官
与组织的功能、调节机制以及各种生理过程。

3. 病理学: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科学,包括
疾病的病理变化、病因、发病机制等。

4. 药理学: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机制以及药物与
生物体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

5. 微生物学: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科学,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的结构、生活性以及与人体的关系。

6. 免疫学: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对抗外界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科学,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反应机制以及免疫调节等。

7. 病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对人体生理机制的影响
以及与疾病相关的生理变化的科学。

8. 影像学:影像学是使用各种影像设备观察和诊断人体内部结
构和功能的科学,包括X光、CT、MRI等。

9. 统计学:统计学在医学中被广泛应用,用于研究疾病的发生率、死亡率、治疗效果等。

10. 法医学:法医学是研究应用医学知识解决法律问题的科学,包括尸体检验、痕迹鉴定、精神鉴定等。

这些是医学基础知识的核心内容,对于医学专业人士来说,了
解和掌握这些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八上科学第一章知识点

八上科学第一章知识点

八上科学第一章知识点一、引言本文档旨在总结八年级上册科学教科书第一章的核心知识点,为学生提供一个清晰的复习框架。

本章节内容将涵盖基础概念、重要公式、实验操作以及相关案例分析,以确保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和掌握科学原理。

二、章节概述八年级上册科学第一章通常围绕基础物理概念展开,如物质的性质、力和运动、能量守恒等。

本章节为学生提供了科学探究的基本工具和方法,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核心知识点1. 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分类:混合物与纯净物- 物质的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物质的性质:密度、比热容、热膨胀和冷缩2. 力和运动- 力的概念:推力、拉力、重力、摩擦力-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牛顿运动定律:惯性定律、力的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作用力与加速度的关系3. 能量守恒- 能量的定义:能量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度量- 能量的形式:机械能、热能、电能、化学能- 能量守恒定律: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能量不能被创造或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4. 简单机械- 杠杆原理:力臂的作用与杠杆平衡条件- 滑轮系统:动滑轮与静滑轮的区别和应用- 斜面与楔:简单机械的应用和力的省力原理5. 电学基础- 电荷与电场:正负电荷、库仑定律- 电路基础:串联电路、并联电路、欧姆定律- 电能与电功:电能的计算、电功率的概念四、实验操作与案例分析本章节将介绍与知识点相关的基础实验操作,如测量物质的密度、观察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探究能量转换的过程等。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科学原理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

五、复习指导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复习本章节内容,建议采取以下策略:- 定期复习课堂笔记和教科书内容- 完成课后习题,加强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参与小组讨论,与同学交流理解和解题技巧- 利用网络资源,观看相关教学视频,加深印象六、结论掌握八年级上册科学第一章的知识点对于理解后续课程内容至关重要。

通过本文档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应能够建立起对基础物理概念的深刻理解,并能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应用这些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科技篇

公共基础知识-科技篇

第一章科技第一节高新技术一、能源技术(一)能源分类1. 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

2. 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能源。

3. 新能源与常规能源。

(二)新能源的种类1. 核能核能或称原子能,指的是原子核里的核子——中子或质子,重新分配和组合时释放出来的能量。

核能的释放主要有三种形式:(1)核裂变核裂变指的是通过一些重原子核(如铀-235、铀-238、钚-239 等)的裂变释放出的能量。

(2)核聚变核聚变指的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轻原子核(如氢的同位素——氘和氚)结合成一个较重的原子核,同时发生质量亏损,从而释放出的巨大能量。

(3)核衰变核衰变是一种自然的、慢得多的裂变形式,因其能量释放缓慢而难加以利用。

2. 太阳能太阳能一般指太阳光的辐射能量,主要有三种利用形式:(1)光热转换;(2)光电转换;(3)光化学转换。

3. 海洋能蕴藏于海水中,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海水温差能、海水盐度差能等。

4. 生物质能来源于生物质,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于生物质中的一种能量形式。

它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

生物质能贮存的太阳能,可转化成常规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燃料。

5. 可燃冰一种甲烷与水结合的固体化合物,外形与冰相似,故称“可燃冰”。

可燃冰在低温高压下呈稳定状态。

据测算,可燃冰的蕴藏量比地球上的煤、石油、天然气的总和还多。

二、生物工程1. 基因工程基因工程是在分子水平上对基因进行操作的复杂技术,是将外源基因通过体外重组后导入受体细胞内,使这个基因能在受体细胞内复制、转录、翻译表达的操作。

2. 细胞工程细胞工程是指应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细胞水平或细胞器水平上的操作,按照人的意愿来改变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或获得细胞产品的一门综合科学技术。

3. 微生物工程微生物工程也称为发酵工程,是指采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利用微生物的某些特定功能,为人类生产有用的产品,或直接把微生物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的一种新技术。

4. 酶工程酶工程是利用酶的催化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催化化学反应,生产人类需要的产品或服务于其他目的的一门应用技术。

初中科学知识点的核心概念归纳

初中科学知识点的核心概念归纳

初中科学知识点的核心概念归纳科学知识是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进行观察、实验和研究所得到的结果,它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重要依据。

初中科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世界观。

其中,初中科学的核心概念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的基础。

在初中科学课程中,涵盖了众多的科学知识点,每个科学知识点都有其独特的核心概念。

下面将对初中科学中一些重要的核心概念进行归纳和总结。

1. 物质与能量物质和能量是科学研究的两个重要概念。

物质是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它可以存在于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状态。

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决定了事物的特征和行为。

能量是物体具有的做功能力,它存在于不同形式,如动能、势能、热能等。

能量可以在不同物体或系统之间转换和传递。

2. 生物与生态生物学研究生命的起源、结构、功能和演化规律,包括生物的组成、生命周期、遗传等方面的知识。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物种的生存适应与竞争关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

生物和生态的核心概念有生物多样性、食物链、能量流动、生态平衡等。

3. 地球与宇宙地球和宇宙是初中科学课程中重要的学习内容,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宇宙是包含地球的广阔空间。

地球的构造和演变、大气层和气候、地球运动和时空等概念是学生了解地球的基础。

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恒星和行星、星系和宇宙奥秘等概念能够开阔学生的宇宙观念。

4. 物理与化学物理学研究物体的运动、力学、光学、声学等自然现象和规律,化学学科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

在初中科学课程中,重点学习的物理和化学概念包括力、摩擦、速度、密度、化学键、反应等。

这些概念帮助学生理解物理和化学的基本原理,培养他们的实验和观察能力。

5. 科学方法与实证科学方法是进行科学研究和探索的基本方法和规律。

它包括观察、提问、假设、实验、数据分析和结论等环节。

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应重视科学方法的运用,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证精神,注重思辨和实验,理解科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小学二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

小学二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

小学二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小学二年级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核心,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观察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基础的科学知识。

以下是小学二年级科学常见的知识点总结:一、生物科学1. 动物类知识点:(1) 哺乳动物:如人、猫、狗等,具有乳腺和哺乳的特点。

(2) 鸟类:如鹦鹉、鸽子等,具有翅膀和羽毛,能飞行。

(3) 爬行动物:如蛇、鳄鱼等,具有四肢和爬行的习性。

(4) 昆虫类:如蝴蝶、蚂蚁等,具有六条腿和触角。

2. 植物类知识点:(1) 花的组成部分:例如花瓣、花蕊、花萼等。

(2) 种子的传播方式:通过风、水、动物或自身散播。

二、物理科学1. 声音知识点:(1) 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2) 声音的传播:声音通过空气、固体和液体传播,但在真空中无法传播。

2. 光学知识点:(1) 光的传播: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直线投影的物体能产生明暗不同的影子。

(2) 颜色的特点:通过对光的吸收和反射形成不同颜色。

三、地球科学1. 四季变化:(1) 春夏秋冬的特点:温度、天气、植物和动物的变化。

(2) 昼夜更替:地球自转引起的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2. 水资源:(1) 水的循环:蒸发、凝结、降水和流动等过程。

(2) 水的重要性:水对生命的重要性以及合理使用水资源的意义。

四、科学实验1. 实验的步骤:(1) 提出问题:明确实验中要解决的问题。

(2) 设计实验:制定实验步骤、变量的设定和实验材料的准备。

(3) 进行实验: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4) 观察结果: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5) 得出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科学结论。

2. 实验的安全性:(1) 实验前的准备:穿戴实验服装、戴好护目镜等安全措施。

(2) 实验中的注意事项:遵循实验规则,注意用具的正确使用。

(3) 实验后的清理:注意清理实验用具和实验区域。

经过学习和实践,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可以初步了解生物、物理和地球科学的一些基础知识,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核科学基础知识

核科学基础知识

核科学基础知识概述核科学是研究原子核的结构、特性和相互作用的科学。

普通物质的质量几乎全部都集中在原子核。

了解核物质在常态和极端状态下的表现非常不易。

极端状态存在于早期的宇宙中、存在于当今星球的内核,也可在实验室中通过原子核的相互碰撞实现。

核子科学家藉由测量静止时和碰撞状态下核子的性能、形状和衰退来进行研究。

他们要解决的问题有:核子为什么停留在核心中?质子与中子有哪些可能的组合方式?当核被挤压的时候什么发生?地球上的核子起源于何外?核子科学家使用以下方法进行理论和实验研究:高能粒子加速器、创新的检测仪器和最前沿的计算设备。

原子在20 世纪早期,已经有极具说服力的证据表明物质可以由原子理论加以描述,也就是说,物质是由一些种类不多的、我们称为原子的建筑模块组成。

这一理论为当时已知的化学反应提供了一致的、统一的解释。

然而,这个原子理论无法解释一些神秘现象。

1896 年,A.H.Becquerel (贝克勒尔)发现了具有穿透力的放射线。

在1897 年,J.J.Thomson (汤姆逊)指出电子带有负电荷,并且来自于普通物质之中。

物质要呈电中性,必定在某处有正电荷潜藏。

那么正电荷究竟在哪里,被什么携带呢?1911 年出现了一次里程碑的突破。

当时,Ernest Rutherford (卢瑟福)和他的同事想要通过实验找到一束阿尔法粒子(氦核)的穿过薄的金箔后的散射角度。

原子的模型在Rutherford 模型中,原子中心的点是原子核。

核的大小被扩大以使在图像中可以看到。

Rutherford 实验的预期结果本来是什么?它取决于原子的组织结构。

当时流行的Thomson 模型(或称为”葡萄干—布丁”原子)认为带负电荷的电子(葡萄干)与四处填满的、带正电荷的质子(布丁)混合在一起。

这个模型能够解释海量物质的电中性,而且能够解释电荷的流动。

按照这一模型,一个阿尔法粒子发生散射时,散射角几乎不可能大于零点几度,而绝大部分几乎不会发生散射。

核心知识汇总

核心知识汇总

核心知识汇总核心知识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涵盖了许多不同的学科和领域。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核心知识领域的概述:1. 数学:数学是核心知识之一,它涉及到数字、公式、定理和几何等方面的知识。

基本的数学技能对于日常生活和许多职业都非常重要。

2. 科学:科学涉及到自然界和宇宙的基本规律和现象。

核心科学知识包括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和地球科学等领域的基础概念和原理。

3. 文学和语言:文学和语言是核心知识之一,它涉及到阅读、写作、语法和修辞等方面的知识。

良好的文学和语言技能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他国家和文化,并能够有效地沟通。

4. 历史和社会学:历史和社会学涉及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以及不同文化和时期的历史背景。

核心历史和社会学知识包括重要事件、人物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5. 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科学是现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核心知识领域之一。

它涉及到编程、算法和数据结构、网络和信息安全等方面的知识。

6. 经济学:经济学涉及到生产、分配和消费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市场和政府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核心经济学知识包括供求关系、市场类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方面的知识。

7. 法律:法律涉及到权利、义务和责任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不同法律体系和法律原则的应用。

核心法律知识包括宪法、刑法、民法和程序法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领域并不是互相独立的,而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例如,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发展对于经济学、历史和社会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数学和物理学的基础原理对于其他科学领域的研究和发展非常重要;法律和伦理原则对于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发展和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因此,在掌握核心知识的同时,也需要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实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β 衰变的性质
射线的能量对不同核是不同的,大致为十几keV到 3MeV。 由于这种粒子的质量小,只带一个电荷,其射程比 粒子长,但产生电离的能力比 粒子弱。 完全吸收 射线所需要的物质长度:铝约5毫米,铅 约1毫米。
— 衰变(例)
衰变 —— 3H 3He
+ 衰变(例)
电离(ionization):电离就是原子的轨道电子离开原子,产生离子对而把 能量传递给介质
激发(excitation):带电粒子通过物质时,壳层电子获得的能量不足以使壳 层电子脱离轨道,则从能量较低的轨道跃迁到能量较高的轨道,即原子由基 态转入高能态,这种过程称为激发
轫致辐射(bremsstrahlung ):快速运动电子通过原子核附近时,受到原 子核库仑电场的作用,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都发生变化,一部分能量以电磁 波的形式辐射出来,这种辐射称为轫致辐射
同位素 (Isotope):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同一类核素。
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但可 能有不同的物理特性。
1H
2D 3T

1H

2H

132
同位素中有的会放出射线,称为放 射性同位素或放射性核素,其余叫 做稳定同位素。
Z≤82的核素,存在一个或几个稳定 同位素; Z≥83的核素只有放射性 核素;Z>92的核素称作超铀核素。
重带电粒子(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电离和激发
电离就是原子的轨道电子离开原子,产生离子对而把 能量传递给介质 电离作用能够造成水分子的化学键断裂,生成对生物 有害的作用的化合物。辐射对人体的有害作用主要是 由于这种化学反应引起的 带电粒子通过物质时,壳层电子获得的能量不足以使 壳层电子脱离轨道,则从能量较低的轨道跃迁到能量 较高的轨道,即原子由基态转入高能态,这种过程称 为激发 原子退激,激发态的原子不稳定,处在高能态的电子 要跳回低能态轨道来,以发射光子的形式放出相应的 能量
如果某种核素是稳定的,它的核内 中子数与质子数的比例必须在某一 狭窄范围之内。 当质量数较小时,稳定核素的中子质子比基本为1。 随着质量数增加,稳定核的中子-质 子比例由1.00一直增加到大约1.56。 当某种原子核内中子数与质子数的 比例超出与质量数相应的稳定界限 以外时,该核就具有放射性。
质 子 数 ( )
居里 1Ci=3.7×1010Bq
实际上1Ci就相当于1克镭与它的子系氡在平衡时的放射性。 比活度:单位质量放射性物质的放射性活度,a=A/m,Bq/kg。同 理,放射性浓度(用于液体、气体) :单位体积的物质中的含有 的放射性物质活度。
六、天然放射性核素
宇宙射线产生的放射性核素 3 14 主要有: 1 H, 6 C C-14用于考古的理论依据? 中等质量的天然放射性核素
二、原子核分类
核素:具有相同质子数、中子数和核能态的同一类原子。
核 素 氦-4 碳-12 碳-13 碳-14 质子数 2 6 6 6 中子数 2 6 7 8 质量数 4 12 13 14 符号
4He 12C 13C 14C
同 位 素
核素分为稳定性核素与不稳定性核素(具有放射性)两类。已发现 的天然稳定性核素只有270余种,而放射性核素约有2 500种(其中 绝大部分人工制造)。
0
4.00279 5.486×10-4
0
e± β负或正电子
电磁波
质 子
中 子
p
n
+1
0
1.007276
1.008665
二、物质的放射性与原子核衰变
衰变
衰变
例如,核素X的 衰变如下表示:
A X A YZ--24 He 4 Z 2
式中,Y为新产生的核素。
衰变
原子核为什么会发生放射性现象?
3H
氢原子家族
铯原子家族
233U
235U
238U
铀原子家族
同量异位素(Isobars):具有相同的核子数(A)而质子
数(Z)不同的核素。
210 81
Tl,
210 82
Pb,
210 83
Bi,
210 84
Po
同质异能素(Isomers):具有相同质量数(A)和相同质
子数(Z)而核能态有明显差别的核素。
234 91
Pa和
234m 91
Pa, Co和 Co
60 27 60m 27
核能级(nuclear levels ):原子核能量状态的标志,原
子核的不同能量状态即为原子核的能级。原子核处于最低能 量状态,称为基态。原子核受某种射线(快速粒子或光子) 的轰击或进行核衰变时,产生的子核都可能处于较高能量态, 原子核处于较高能量状态称为激发态。
带电粒子通过物质
物质中原子被电离,在 粒子通过的路径上形成 许多离子对: 正离子和自由电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库仑作用
e+
自由电子 正离子
+ + + -
α +
4He
靶原子

正离子 + 电子 + α
+ Ar → Ar+ + e- + 4He
40 19
14 7 14 7
N n 12 C 3 H 6 1 N n 14 C P 6
87 K, 50 V, 37 Rb, 115 In, 138 La, 147 Sm, 176 Lu, 187 Re 23 49 57 62 71 75 陆地的本底辐射 重质量天然放射性核素
四、半衰期 (T1/2)
定义:一定量某种放射性原子核衰变至原来一半所需要的
时间。
时间t (T1/2 ) 放射性原子 核数目
0
1
2
3
4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5
n
N0
N0 /2
N0 /4
N0 /16
N0 /32
N0 /64
N0 /2n
经过n个半衰期后,未发生衰变的放射性原子核数
目是原有的1/2n。
部分核素的放射性半衰期
2.2 物质的放射特性
放射性 原子核的衰变 放射性衰变
衰变 衰变 衰变
放射性衰变基本规律 半衰期 放射性活度 天然放射性核素
一、放射性
放射性:原子核自发地放射各种射线的现象

主要射线种类
种类 符号 电荷 (e) 质 量 (u)
4 α 氦原子He
+2 ±1
核科学基础知识
韩奎华 hkh@ 山东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2010年3月
第二章
核科学基础知识
2.1 原子与原子核 2.2 物质的放射特性 2.3 电离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2.4 中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2.5 核裂变原理 2.6 核聚变原理 2.7 辐射探测器原理
轻带电粒子( 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电离和激发:与靶原子轨道电子发生非弹性碰撞,
一般能量的轻带电粒子损耗动能的主要形式; 撞,高能的轻带电粒子损耗动能的主要形式;
轫致辐射和辐射损失:与靶原子核发生非弹性碰 弹性散射:与靶原子核或核外电子发生非弹性碰撞,
低能的轻带电粒子损耗动能的主要形式; 射线在物质中吸收和射程: 射线等轻带电粒子, 质量轻,在物质中散射程度大,在物质中的运动路线呈 折线形式。目前不能理论推算其射程,实验测量。射程 采用经验公式。
2.1 原子与原子核
原子结构 原子核分类 原子核的质量 原子核的结合能
一、原子结构
原子核 中子
+ ++
质子 电子(云)
一张纸的厚度相 当于10000个原子的 厚度
中子
质子
电子
原子
原子核
原子的尺寸:10-10m
质量数
132
原子核的尺寸:10-15m
质子数
核子
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
Z>80,铀系、钍系、锕铀系。化工产生的放射性废料 例如:钛白粉生产工艺中产生的铀和钍放射性废料。含量 低的钛铁矿中含有的放射性元素铀和钍更多。
2.3 电离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X, 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辐射分类与能谱
一、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主要形式: 碰撞:弹性碰撞,非弹性碰撞 1、与原子核的弹性碰撞——散射 2、与核外电子的弹性碰撞——粒子与原子 3、与原子核的非弹性碰撞——韧致辐射 4、与核外电子的非弹性碰撞——电离和激发
三、原子核的质量
电子 me = 9.1×10-31 kg = 5.48×10-4 u = 0.511 MeV/c2
质子 mp = 1.007276 u = 938.256 MeV/c2
中子 mn = 1.008665 u = 939.550 MeV/c2
原子核质量 = 原子质量 - 全部电子的质量 MN(Z, A) = Ma(Z, A) - Z me
稳定线

Z

不稳定的核向更稳定的方向自发地 发生变化。
核子数
衰变
+ + + + + +
从母核中射出 的4He核
+
238U4He
+ 234Th
放射性母核
+ +
粒子得到大部分衰变能
衰变的性质
能辐射 射线的物质的原子序数都大于82; 母核放出的 粒子具有一定动能; 5兆电子伏的 粒子在空气中的射程约7厘米,在铅中约 0.06毫米,在人 体组织中约 43微米。所以一般 辐射的 粒子对人体外照射的损伤很 小,通常不予考虑; 但是, 粒子的电离本领很大,所以主要防止α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产 生内照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