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小学科学】小学六年级科学总复习资料(含答案)
【小学科学】小学六年级科学总复习资料
(含答案)
【小学科学】小学六年级科学总复资料(完整版含答案)
一、动物类
1. 哺乳动物
- 哺乳动物的特征:胎生、哺乳、四肢。
- 哺乳动物的分类:食草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
2. 鸟类
- 鸟类的特征:有羽毛、有翅膀、冷血动物。
- 鸟类的分类:鸣禽、啄木鸟、长尾鸟。
二、植物类
1. 花的结构
- 花的组成部分:花瓣、花萼、雄蕊、雌蕊。
- 花的授粉方式:风媒、昆虫媒、自媒。
2. 植物的繁殖方式
- 有性繁殖:结实、结籽、结块。
- 无性繁殖:分株、扦插、嫁接。
三、物质类
1. 物体的热传递方式
- 导热:热量通过物体的接触部分传递。
- 导热材料:金属、玻璃等。
2. 物质的沉浮性
- 密度:总体积中的质量比。
- 比重:物体与同体积水的比值。
四、自然灾害类
1. 地震
- 地震的产生原因:地壳运动、地震波。
- 防震措施:房屋加固、避开危险区域。
2. 暴雨
- 暴雨的影响:水灾、山体滑坡。
- 预防措施:合理排水、加固山体。
五、健康类
1. 饮食均衡
- 健康饮食的特点:多样化、合理搭配。
- 营养素的分类: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
2. 疾病防治
- 个人卫生惯:勤洗手、保持清洁。
- 疫苗接种的重要性:预防疾病传播。
以上是小学六年级科学总复习资料的完整版,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如果有任何问题,请随时向老师请教。
最新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总复习知识点考点汇总
最新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复习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能量与生活第二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三单元:资源保护与环境危机第四单元:无限宇宙第一单元:能量与生活1、(能量)是一切活动的源泉。
2、能量的一形式多种多样,如:(电能)、(光能)、(热能)、(声能)、(水能)、(机械能)等。
3、汽车发动机是将(化学能)转化成(机械能)和(热能)。
4、电灯是将(电能)转化成(光能)和(热能);电磁铁是将(电能)转化成(电磁能);电话是将(电能)转化成(声能)和(电磁能);电动机是将电能转化为(电磁能)和(机械能);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5、(能量)可以通过某种物体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6、能量之间是可以转化的,起重机就是把(电能)转化成了(机械能)。
7、和运动有关的物体所具有的能量叫做(机械能)。
8、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能量)。
9、两只手互相摩擦会感觉热,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动能转化成了热能)。
10、人体进行各种活动都需要消耗能量,这些能量是从(食物)中获得的。
11、能量有(电能)、(热能)、(光能)、(声能)等不同的形式。
12、能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13、在反复弯折铁丝的过程中(动能转化成了热能)。
14、能源:能够直接或经过转换而获得内能、机械能、电能、化学能等各种能量的资源。
15、能量与能源的区别:任何物体都具有能量,但不一定都是能源,能源能为人们提供能量。
16、能源的分类:按能源是否在自然界天然形成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
一次能源在自然界天然形成,如:(煤)、(石油)、(风能)、(水能)等。
二次能源由一次能源经人工方法转换而得到的能源,如:(煤气)、(汽油)、(电能)等按能源能否再生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一次能源中可重复产生的天然能源。
如: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不可再生能源:短期内不能重复产生的天然能源。
如:煤、石油、天然气。
按能源是否被广泛利用:(常规能源)和(非常规能源)。
最新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总复习知识点考点汇总
最新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复习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能量与生活第二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三单元:资源保护与环境危机第四单元:无限宇宙第一单元:能量与生活1、(能量)是一切活动的源泉。
2、能量的一形式多种多样,如:(电能)、(光能)、(热能)、(声能)、(水能)、(机械能)等。
3、汽车发动机是将(化学能)转化成(机械能)和(热能)。
4、电灯是将(电能)转化成(光能)和(热能);电磁铁是将(电能)转化成(电磁能);电话是将(电能)转化成(声能)和(电磁能);电动机是将电能转化为(电磁能)和(机械能);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5、(能量)可以通过某种物体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6、能量之间是可以转化的,起重机就是把(电能)转化成了(机械能)。
7、和运动有关的物体所具有的能量叫做(机械能)。
8、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能量)。
9、两只手互相摩擦会感觉热,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动能转化成了热能)。
10、人体进行各种活动都需要消耗能量,这些能量是从(食物)中获得的。
11、能量有(电能)、(热能)、(光能)、(声能)等不同的形式。
12、能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13、在反复弯折铁丝的过程中(动能转化成了热能)。
14、能源:能够直接或经过转换而获得内能、机械能、电能、化学能等各种能量的资源。
15、能量与能源的区别:任何物体都具有能量,但不一定都是能源,能源能为人们提供能量。
16、能源的分类:按能源是否在自然界天然形成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
一次能源在自然界天然形成,如:(煤)、(石油)、(风能)、(水能)等。
二次能源由一次能源经人工方法转换而得到的能源,如:(煤气)、(汽油)、(电能)等按能源能否再生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一次能源中可重复产生的天然能源。
如: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不可再生能源:短期内不能重复产生的天然能源。
如:煤、石油、天然气。
按能源是否被广泛利用:(常规能源)和(非常规能源)。
六年级下册人教版科学知识点
六年级下册人教版科学知识点一、微小世界1. 放大镜- 放大镜是凸透镜,具有中间厚、边缘薄的特点。
它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2. 显微镜- 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能够观察到非常小的物体以及物体的精细结构。
- 显微镜由目镜、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部分组成。
-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 使用显微镜时,要将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然后从目镜内观察,调节准焦螺旋,直到看清物像为止。
3. 细胞- 细胞是生物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 洋葱表皮细胞是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部分组成。
动物细胞一般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部分组成,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
4. 微生物- 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极广,空气中、水中、泥土里、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都有微生物。
- 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 细菌按形态可分为球菌、杆菌、螺旋菌。
细菌是单细胞生物,它的繁殖方式是分裂繁殖。
- 真菌有酵母菌、霉菌等,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霉菌是多细胞真菌。
真菌通过产生孢子繁殖后代。
-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新的病毒。
二、物质的变化1. 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
- 物理变化是指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例如水的三态变化(冰融化成水、水蒸发成水蒸气等)、折纸、铁丝弯曲等。
- 化学变化是指生成了新物质的变化,例如蜡烛燃烧、铁生锈、食物变质等。
化学变化往往伴随着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等现象,但有这些现象的变化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2.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发光发热:如镁条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并放出热量。
- 产生气体:如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 改变颜色:如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铁钉表面会有红色物质附着,溶液颜色变浅。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各章节知识点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各章节知识点本文档旨在总结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各章节的知识点。
第一章:天气和气候
- 天气的变化及影响因素
- 区分天气和气候的特征
- 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
- 了解气温、气压、风力和降水量的测量单位和仪器
第二章:水的循环和水的重要性
- 水的循环过程
- 了解水在地球上的分布和重要性
- 回收水的重要性和方法
第三章:光的反射、折射和传播
- 光的传播方式
- 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 了解光的颜色和光的折射和反射与数学之间的关系第四章:电的传导和电路
- 了解电的传导过程
- 探究电的产生方式
- 掌握简单的并列电路和串联电路
- 了解安全用电的知识
第五章:物质的三态和物质变化
- 了解物质的三态及其特征
- 探究物质的变化过程和条件
- 了解物质的凝固、熔化和汽化现象
第六章:地球运动与地图
- 探究地球自转和公转
- 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上的经纬度
- 掌握利用地图进行定位和测距的方法
第七章:人体内的营养成分和运动
- 掌握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及其来源
- 了解消化、循环和呼吸系统的功能
- 了解运动对健康的重要性和不同类型的运动方式第八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 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式
- 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 掌握声音的音量和音调的变化规律
第九章:生物的分类和特征
- 掌握生物的分类方法
- 了解植物和动物的特征及其适应环境的方式
- 探究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和食物链
以上为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各章节的知识点总结。
希望本文档对您有所帮助!。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详细)
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重点摘取)第一课-化石一、填空:1、化石可分(实体化石)、(特殊化石)、(遗迹化石)、(模铸化石)、(化学化石)等几种。
其中琥珀昆虫化石是(特殊化石),恐龙蛋化石是(遗迹化石)、三叶虫化石是(模铸化石)。
2、课本第4 页的恐龙头骨化石分别是(暴龙)和(圆顶龙)头骨化石。
牙齿尖锐的动物一般是(肉食性)动物,牙齿扁平的动物一般是(草食性)动物。
从牙齿的特点可以看出(暴龙)是肉食性恐龙,(圆顶龙)草食性恐龙。
3、(中华龙鸟)是由爬行动物恐龙向鸟类进化的代表性动物。
4、人们通过(化石)来了解远古时期的生物。
5、科学家根据(化石的标本)借助现代科技复原古代生物的外形。
二、问题:1、什么是化石?答: 在漫长的年代中,经过自然界的作用,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了跟石头一样的东西,这些东西就是化石。
2、化石有什么作用?答: 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3、化石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答:①、生物必须被沉积泥沙覆盖,②、被覆盖的生物必须与空气隔绝,③、必须在高温和高压下经过漫长的时间才能形成化石。
4、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列举植物化石或鱼化石的形成过程。
)答:植物化石的形成:原始森林毁灭,植物倒入湖中堆积;植物被沉积的泥沙层层覆盖;被覆盖的植物在地下与空气隔绝,经过漫长的变化,形成了化石。
鱼化石的形成:古代的鱼死后,沉入水底,被沉积的泥沙覆盖。
由于与空气隔绝,鱼的尸体不会腐烂。
经过亿万年的变化,在高温高压作用下,便形成像石头一样坚硬的东西,这就是鱼化石。
第二课时-探索动物的发展史一、填空:1、生物的进化趋势是由(水生)到(陆生); 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
2、最早的马叫(始祖马),出现在(5000 万年)前,体型像(狐狸),牙齿适于取食(树叶),前肢有(四趾),中趾长,后肢有(三趾),生活在(森林)为食。
3、约3000 万年前,出现了(渐新马),前肢都有(三趾),中趾较发达,生活在(森林)里。
六年级下人教版科学知识点
六年级下人教版科学知识点科学知识点一、水的三态水是一种常见的物质,它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存在三种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1. 固态:水的固态即冰。
当水温降到0摄氏度以下时,水分子间的运动速度减慢,逐渐形成有规律的结晶,即冰。
冰的形态有很多种,例如雪花、晶体等。
2. 液态:水的液态是我们最常见的形态。
当水温在0摄氏度至100摄氏度之间时,水分子间的运动速度适中,能够自由流动,称为液态水。
3. 气态:水的气态即水蒸气。
当水温超过100摄氏度时,水分子运动速度增大,能够跳出液体表面,形成气体状态,称为水蒸气。
水蒸气是无色无味的。
二、生物的五大类生物是指地球上各种有机体,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根据其特征和分类原则,生物可以分为五大类:1. 动物:动物是一类多细胞有机体,它们能够感受和响应外界刺激,可以主动进行运动。
动物根据其身体结构和生活习性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的类别,例如鸟类、哺乳类、爬行类等。
2. 植物:植物是指地球上的绿色植物,它们能够进行光合作用,通过吸收阳光、水和二氧化碳合成自身的有机物质。
植物还具有细胞壁和根、茎、叶等结构。
3. 真菌:真菌是一类以腐生或寄生作用为主的生物。
它们无法进行光合作用,通常通过分解有机物质来获取养分。
真菌包括霉菌、酵母菌等,也有一些真菌具有药用价值。
4. 原生生物:原生生物是一类单细胞生物,其细胞结构简单,通常没有明显的细胞器官。
原生生物可以通过分裂、孢子等方式进行繁殖,常见的原生生物有阿米巴和锈藻等。
5. 微生物:微生物包括细菌和病毒。
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生物,其细胞结构相对简单,可以自由繁殖和运动。
病毒则是一种非细胞性的微生物,它必须寄生于其他生物细胞内才能进行繁殖。
三、太阳系的行星太阳系是地球所属的恒星系统,其中包括8颗行星,按照离太阳的距离由近到远依次是:水金地火木土天。
1. 水星:水金是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它是一个类地行星,直径较小,表面温度极高,没有大气层,因此白天非常炎热,夜晚则非常寒冷。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有哪些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一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产生活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边缘较薄。
4、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的共同特点是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5、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6、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凸透镜)。
7、能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8、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9、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10、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11、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
12、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3、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14、一切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5、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具有不同的功能。
16、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17、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
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18、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19、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20、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而列文?虎克用他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曾经不为人知的奇妙的微生物世界。
21、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如:抵抗制服疾病、酿酒、泡菜、发面、做酸奶、克隆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
22、人类观察工具的改进:肉眼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动物放大镜能看清小于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电子显微镜能看清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二第二单元微小世界1、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必背知识点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必背知识点【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必背知识点】一、动物世界1. 动物的分类: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2. 脊椎动物的分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3. 动物的生活方式:食性、运动方式、生活习性4. 动物的繁殖方式:卵生、胎生、卵胎生二、植物奥秘1. 植物的特点:具有细胞壁、进行光合作用、能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2. 植物的分类:种子植物和蕨类植物3. 种子植物的分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4. 植物的繁殖方式: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三、周围环境1. 自然界的重要元素:水、空气、土壤和阳光2. 土壤的组成:矿粒、有机物质、水分、空气3. 大气层的组成:地壳、水、气候和生物4. 天气现象:晴、雨、雪、雾、雷电四、身体的奥秘1. 人体的器官:头部、躯干、四肢2. 骨骼的作用:支持身体、保护内脏、运动活动、储存矿物质3. 呼吸系统的作用:提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4. 循环系统的作用:输送营养物质和氧气、排除废物和二氧化碳五、物质变化的探究1. 物质的三种状态:固体、液体、气体2. 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3. 物质的组成:元素和化合物4. 分离混合物的方法:过滤、蒸发、沉淀、浮选六、能量的转化1. 能量的来源:太阳能、化石燃料、风能、水能2. 能量的转化:光能转化为热能、化学能转化为热能、机械能转化为电能3. 能源的利用与保护:合理使用能源、开发清洁能源、节约能源七、星辰大海1. 太阳系的组成:太阳、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2. 星座与星官:大熊座、北极星、三角座3.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影响地球的天气、季节变化4. 月亮的周期: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以上为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必背知识点,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六年级科学下带复习资料
1.人类很早就发现某些透明的〔宝石〕,可放大物体的图像,最早使用的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2.放大镜是我们在科学中常用的观察工具,也叫〔凸透镜〕,它的特点是中间较〔厚〕,边缘较〔薄〕。
3.在使用放大镜时,我们既可以保持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也可以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4.计算机和电视屏幕图像在放大镜下是由〔红〕、〔绿〕、〔蓝〕三色组成的。
5.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借助放大镜来〔看书〕、〔观察地图〕等。
6.像食盐、白糖、碱、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7.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组合而成的。
花岗岩中矿物晶体有〔长石〕、〔云母〕、〔石英〕三种。
8.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
制作晶体常有的方法有〔水分蒸发〕法、〔降低温度〕法。
9.〔显微镜〕的创造,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10.〔列文虎克〕是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构造的显微镜。
11.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是第一个发现和提出细胞的人。
12.要在显微镜下观察物体,物体必须制成〔玻片标本〕。
13.生命体大多是由〔细胞〕组成的,它是生物最根本的单位。
14.〔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5.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创造,让我们看到了〔微生物〕和〔细胞〕。
16.〔伤寒〕、〔鼠疫〕、〔霍乱〕等可怕的传染病都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17.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整个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18.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大小〕、〔形状〕等,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19.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的特点是〔没有新物质产生〕,化学变化的特点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20.米饭里面的主要成分是〔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变蓝〕,这种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总复习知识点全套整理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总复习知识点全
套整理
一、植物的形态结构
1. 植物的主要结构:根、茎、叶和花
2. 根的结构和功能
3. 茎的结构和功能
4. 叶的结构和功能
5. 花的结构和功能
二、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1. 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
2. 种子的发芽和成长
3. 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三、动物的形态特征和分类
1. 动物的主要形态特征:有机体结构和运动方式
2. 动物的分类: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四、动物的生长和发育
1. 动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
2. 昆虫的变态发育过程
3. 鱼类、鸟类和哺乳类的生长和发育过程
五、人体的结构和功能
1. 人体的主要器官:头部、躯干和四肢
2. 人体的各系统及其功能: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神经系统、感觉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六、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 生物的生活环境
2.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3. 生物的适应性和保护环境的意义
七、物质的物理性质
1. 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其相互转化:固体、液体和气体
2. 物质的溶解和结晶
3. 物质的熔化和凝固
八、物质的化学性质
1. 物质的燃烧
2. 物质的酸碱性:酸、碱和中性物质
3. 物质的氧化和还原
以上是六年级科学下册的总复习知识点全套整理,希望能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概述一、科学探究1. 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 观察和实验:观察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实验设计要合理,数据记录要准确。
3. 收集和分析信息: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信息,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二、生物的多样性1. 生物的分类:根据形态、结构、生理和生态特征进行分类。
2. 植物的分类:种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孢子植物(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
3. 动物的分类: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4.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保护遗传资源。
三、生态系统1.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2. 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草原、湿地、海洋、淡水、农田、城市等。
3.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相对稳定的状态。
4.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平衡破坏。
四、物质的循环1. 水循环:蒸发、凝结、降水、径流。
2. 碳循环: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燃烧等。
3. 氮循环:固氮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吸收和利用。
4. 循环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环境保护。
五、能量的转换与守恒1. 能量的形式:机械能、热能、化学能、电能、光能等。
2. 能量的转换:不同形式能量之间的相互转换。
3. 能量守恒定律: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能量总量保持不变。
4. 能量转换的实例:摩擦生热、电池供电、太阳能发电。
六、简单机械1. 杠杆原理: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应用。
2. 滑轮和滑轮组:滑轮的原理,滑轮组的机械优势。
3. 斜面和楔子:斜面的原理,楔子的应用。
4. 简单机械在生活中的应用:开瓶器、剪刀、起重机等。
七、电和磁1. 静电现象:摩擦起电、电荷的性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 电路的组成:电源、导线、开关、用电器。
3. 电流和电压:电流的形成、电压的作用。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放大镜。
- 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 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中间厚边缘薄。
- 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 昆虫在放大镜下能呈现出奇特的身体构造。
- 例如:蝇的复眼由许多小眼组成;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 晶体有规则的几何外形,常见的晶体有食盐、白糖、味精等。
- 制作晶体可以用减少水分或降低温度的方法。
4. 怎样放得更大。
- 显微镜的发明使人类能够观察到更微小的物体。
- 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 显微镜的主要结构包括目镜、物镜、调节旋钮、载物台、反光镜等。
- 使用显微镜的步骤: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 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 洋葱表皮细胞是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组成。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 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极广,种类繁多。
- 常见的微生物有草履虫、变形虫、鼓藻、船形硅藻等。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 人类利用微生物酿酒、发面、制作酱油、醋、酸奶等。
- 医药方面,人们利用微生物生产疫苗、抗生素等。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
- 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 物理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只是形状、大小、状态发生了改变。
- 化学变化产生了新物质,常伴随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等现象。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 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 淀粉遇碘酒变蓝,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这是一种化学变化。
六年级下册科学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人教版一、物质的变化1. 了解物质的变化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 能够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了解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
3. 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例如水结冰、铁生锈等。
二、地球的内部1. 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2. 了解地球内部的温度、压力和物质分布。
3. 了解地震波的概念,以及如何利用地震波研究地球内部结构。
三、火山与地震1. 了解火山和地震的基本概念,以及它们的发生原因。
2. 了解火山和地震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3. 学习如何应对火山和地震灾害,以及如何进行地震逃生。
四、岩石与矿物1. 了解岩石的分类和形成方式,包括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
2. 了解矿物的概念、分类和用途。
3. 学习如何识别不同的岩石和矿物,以及如何收集和研究它们。
五、陶瓷与塑料1. 了解陶瓷和塑料的基本概念、制作过程和用途。
2. 了解陶瓷和塑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回收和处理它们。
3. 学习如何制作简单的陶瓷和塑料制品。
六、铁和钢1. 了解铁和钢的基本概念、性质和用途。
2. 了解铁和钢的生产过程,以及如何选择和使用不同类型的铁和钢材料。
3. 学习如何保护铁和钢制品,延长其使用寿命。
七、光与颜色1. 了解光的基本概念,包括光速、光波和光的传播方式。
2. 了解光的反射、折射和色散现象,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学习如何利用光学的原理进行简单的光学实验和制作简单的光学仪器,例如望远镜和显微镜。
八、透镜与眼球1. 了解透镜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应用。
2. 了解眼球的基本结构和视觉的形成过程。
3. 学习如何正确使用眼镜、隐形眼镜等透镜器具,以及如何保护眼睛健康。
九、生物的启示1. 了解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以及它们对人类的启示作用。
2. 学习从生物中获得灵感,应用于科学技术和创新设计等领域。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知识点背诵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知识点背诵第一单元微小世界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光从一种透明物质斜着进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它的传播路线会发生偏折,光的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凸透镜(也叫放大镜)是利用光的折射原理制成的,也叫放大镜;具有:放大、聚光、成像三大作用。
凸透镜的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它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就越大。
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第一个制造出近视眼镜的是13世纪的英国人培根。
自然界中很多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晶体的形状很有规则。
花岗岩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矿物晶体组成。
17世纪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造出了第一台显微镜,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发现了细胞。
17世纪,显微镜的发明使人类步入了微观世界。
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生命体细胞的作用: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运输保护健康。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物质的变化可分为物理变化(状态、形状、大小等的变化)和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发生了物理变化。
淀粉遇碘酒变蓝黑色,有新物质产生,是化学变化。
淀粉主要存在于各种谷物、薯类中;不含淀粉的食物有肉、蛋、奶、水果、大部分蔬菜等。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涌出大量的气泡,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是化学变化;反应时要吸热,摸杯壁感觉较冷。
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可使燃着的火焰熄灭。
铁在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下生成铁锈(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铁),是化学变化。
保持干燥或隔绝空气(如涂油、刷漆、电镀)可减缓铁生锈。
物质的化学变化常伴随: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物、产生气味等现象。
第三单元宇宙常见星球的分类:1、恒星,发光发热(如太阳);2、行星,围绕恒星公转,不发光发热(如八大行星);3、卫星,不发光发热的,围绕行星公转的(如月球)。
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复习资料(完美版)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一、填空: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在我们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手)中,(眼睛)能收集到比其他感官更丰富的信息,但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5)毫米的微小物体。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
自制放大镜的方法有:广口瓶、玻璃杯、烧瓶、烧杯、塑料袋(盒)装水,冰块、水滴、透明玻璃球都有放大功能。
(注:横向放大,纵向不放大)。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
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少;反之,凸度越小,放大倍数越少,视野越大。
5、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凹透镜)。
6、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7、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
昆虫是自然界中人类肉眼看得见的最小的动物之一,用放大镜可以观察到昆虫的(口器)、(触角)、(翅膀)等特殊的构造。
会画昆虫的各种触角。
8、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这些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9、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10、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
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11、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玻璃、松香、琥珀、珍珠等不是晶体)。
晶体形状(多种多样)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的针)等,但都很有规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复习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就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它之所以能够放大,是因为光线从空气进入放大镜时会产生折射而弯曲。
2、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放大镜下的物体不仅放大了,而且有些细节都看到了,如报纸上的图片、计算机和电视机的屏幕,原来是由许多小点组成,而看到的点状物由(红)、(绿)、(蓝)三色组成的。
3、(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4、简述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1)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2)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5、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 边缘较薄)。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6、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凸起的程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7、(球形的透明体)放大倍数是最大的。
放大镜放大倍数的增加,不仅观察对象的图像会变大,所获得的物体的信息也会更多,同时视野变(小)。
8、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9、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10、蚜虫的天敌是草蛉11、常见的晶体有白糖、食盐、碱面、雪花等,它们的形状大多很规则。
12、制造晶体的方法:减少水分法和降低温度法。
13、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给下列物体分类。
松香、玻璃、白糖、珍珠、食盐、琥珀、碱面、水晶、味精晶体:白糖、食盐、碱面、味精非晶体:松香、玻璃、珍珠、琥珀、水晶14、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这是因为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
15、(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16、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17、显微镜有哪几部分构成?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18、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19、物体的微细结构必须制成玻片标本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清楚。
制玻片标本的切片必须是薄而透明的。
20、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把下列实验器材与它在实验中的作用用线连起来镊子盛放剩余洋葱培养皿放置切片标本滴管染色载玻片吸取少量的液体碘酒夹取实验材料21、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
22、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23、(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24、(细胞学说)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25、细胞对生命体有什么意义呢?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
26、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27、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28、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29、(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30、人类(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肉眼(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动物)、放大镜(能看清小于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电子显微镜(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分子和原子)。
31、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如:(1)利用显微镜发现细菌、病毒,抵抗制服疾病(2)克隆生物(3)利用微生物酿酒、发面、制作酱油、醋、酸奶等(4)利用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
32、把显微镜各个部分的名称填在方框里。
在方框里填写出各微生物的名称。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1、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2、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3、在变化中(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我们称为(物理变化),能(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
4、比如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变为或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物理变化)。
像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一样(产生了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就称为(化学变化)。
5、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6、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白糖加热时融化变色。
7、(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8、(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9、(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气体),这样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10、(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
一般条件下,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且(比空气重),将二氧化碳覆盖在燃着的物体表面,可使物体跟空气隔绝而停止燃烧,因此二氧化碳可用灭火,是常用的灭火剂。
11、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12、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13、在平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的多少)关系很大。
14、把铁与(水、空气)隔绝开是防止(铁生锈)的好方法,如刷油漆、电镀等。
15、(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如:(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沉淀物)、(产生气体),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16、下列关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C )。
A、在化学变化中一定没有物理变化发生B、在化学变化中不一定发生物理变化C、在化学变化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D、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一定不能同时发生17、将下面物质变化和伴随的现象连接起来。
水结冰颜色变化火柴燃烧产生气体在米饭上滴碘酒形态变化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发光发热18、(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19、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发生了物理变化。
19、由于煤、石油等化石然料消耗量的急剧增加,产生了大量(二氧化碳),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土壤沙漠化 )、大陆和两极( 冰川融化 ),给全球( 环境 )造成巨大的压力。
20、填表1、取一块木炭做如下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①观察木炭的颜色、状态;②取一块体积相仿的煤块比较它们的质量,发现后者质量大;③点燃木炭并检验生成物是二氧化碳;④把木炭砸碎;⑤把木炭放入水中,浮在水面上。
⑴上述各项过程中,只属于物理变化的是(以下均填序号)①②④⑤,理由是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⑵属于化学变化的是③,理由是产生了新物质。
2.小苏打和醋混合后,产生了大量的气体,为了验证是什么气体,我们做了下两个实验。
A、往实验后的杯子里插入燃烧的细木条,火焰会熄灭,如果把细木条插入一般的空杯中,火焰不会熄灭。
B、把实验后的玻璃杯中的气体倒在蜡烛的火焰上,火焰会熄灭。
C、通过以上两个实验证明,产生的气体可能是二氧化碳,因为它能使燃着的火焰熄灭。
它的特点是不支持燃烧且比空气重。
3、配制一杯硫酸铜溶液,用镊子夹住铁钉并将其中一部分浸水溶液中,过一会儿,铁钉变成红色,硫酸铜溶液原来是浅蓝色色,现在变成了红褐色。
铁钉变成了红色,可能上面附着了铜,硫酸铜溶液变了色,说明它也发生了化学变化。
7、利用淀粉遇碘酒蓝的特点:检验下列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①马铃薯②甘薯③萝卜④红萝卜⑤白菜⑥牛肉⑦鸡蛋⑧食用油⑨食盐⑩西红柿含有淀粉的食物有(①②)不含淀粉的食物有(③④⑤⑥⑦⑧⑨⑩)22.把下面的变化的序号填在相应的圆圈中1、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2、产生了新的物质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
⑶、⑷、⑾、⑿、⒄、⒅、⒆、⒇⑴、⑵、⑸、⑹、⑺、⑻、⑼⑽、⒀、⒁、⒂、⒃⑴把易拉罐压扁⑵把铁钉折断⑶蜡烛燃烧⑷铁钉生锈⑸水变成水蒸气⑹纸折成纸飞机⑺水结冰⑻把橙子榨出橙汁⑼石块雕刻成石像⑽铅笔削尖⑾燃放焰火⑿食物腐烂⒀窗玻璃打碎⒁糖溶解水中⒂把木头做成桌子⒃热胀冷缩⒄铁生锈⒅小苏打和醋混合⒆电泡通电发光⒇镁在空气中燃烧第三单元宇宙1、(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
2、月球围绕地球(逆时针)方向运行。
月球直径大约是地球的(1/4),月球质量大约是地球的(1/80),月球体积大约是地球的(1/49), 月球引力大约是地球的(1/6)。
3、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肉眼观察天文望远镜探测飞行器登月考察4、1969年7月,(美国)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阿姆斯特朗)留下人类在月球上的第一个足迹。
5、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6、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7、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
8、月相变化规律: 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9、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
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10、(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
环行山的特点:分布杂乱,数量众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11、环形山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
12、有关环形山形成原因,目前公认的观点是(“撞击说”),这种观点认为环形山是长期以来(流星)、(陨石)撞击后留下的痕迹,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就相当于少了一层保护层,使撞击更猛烈和频繁。
13、(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14、日食一般发生在(农历初一),月食发生在(农历十五).15、日食全过程: 西边缘开始,东边缘结束月食全过程: 东边缘开始,西边缘结束16、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