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中的词义转移例谈
古汉语词义扩大缩小转移的例子
古汉语词义扩大缩小转移的例子
古汉语词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是词语发展演变的常见现象。
在古代汉语中,许多词语的含义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变化。
以下
是一些古汉语词义扩大、缩小和转移的例子:
1. "明"字的词义扩大,在古代汉语中,“明”字的本义是指光
线明亮,后来逐渐扩大到表示清楚、明白的意思,比如“明白”、“明了”等词语。
2. "官"字的词义缩小,古代汉语中,“官”字原指官员、官府,后来词义逐渐缩小到只表示政府机构中的官员。
3. "心"字的词义转移,古代汉语中,“心”字除了指人体器官外,还用来表示感情、思想等内心活动。
后来,“心”字的含义逐
渐转移扩大,也用来表示意志、意愿等概念,比如“决心”、“用心”等词语。
4. "言"字的词义扩大,古代汉语中,“言”字原指说话、言语,后来词义扩大到表示言论、言论自由等更广泛的概念。
5. "风"字的词义转移,古代汉语中,“风”字除了表示自然界
的风之外,还用来比喻风俗、风气。
后来,“风”字的词义转移扩
大到表示风度、风范等含义。
这些例子充分展示了古汉语词义扩大、缩小和转移的现象,说
明语言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这种变化反映了人们对事物
认知的深化和语言表达需求的变化。
当我们研究古汉语词义变化时,需要综合考虑历史、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因素,以便更好地理解词
语的含义和使用。
成语中的词义演变
涕: 古义 “ 泪 ”今 义 “ 涕 ” “ 哭 流 涕 ” 眼 , 鼻 。 痛 、
“ 激涕零” 感 中的 “ ” 的都 是 t N 。 涕 指 ] I  ̄
兵: 古义 “ 兵器 ”今 义 “ 兵 ” 短 兵相 接 ” , 士 。“ 的 汤: 古义 “ 热水 ”今 义 指 以汁 水 为 主 的一种 副 ,
由狭 窄 到 宽泛 ,使 古义 成 为 今义 外 延 的一个 组 成 食 品 , 鸡 蛋汤 、 汤之 类 。“ 汤 蹈 火 ” “ 如 菜 赴 、 固若 金
体: 古义是身体的某一部分 , 后来词义范 围扩
大 , 整 个 身体 。 “ 指 五体 投 地 ” 说 头 和 四肢 这 身 是
五 个 身体 接 触 地 面 。这 里 的 “ ” 保 留着 古 义 。 体 ,
部 分 。如 :
பைடு நூலகம்
的 意思 , 留古 义 的褒 义 。 保
5词 义 程 度轻 重 的 变化 。 .
臭 : 义 指 气 味 , 括香 气 和 难 闻 的气 味 。后 古 包 来 词 义 范 围缩 小 ,专 指 难 闻 的气 味 ,即今 天 所 说
诛 : 义 是 责备 、 责 ; 义词 义 加重 , 申为 古 谴 今 引 头 和 书面 上对 坏 人 坏 事进 行 揭 露 和声 讨 。这 里 的
资
料
。
■●蜀E|垦日
案 五 , . 口
成 语 是 现 代 汉 语 中 遗 留 的 古 代 汉 语 的 活 化 种 现 象 更是 大 量 存 在 于成 语 中。如 : 石 。古 代 汉语 特 有 的语 音 现 象 、 字 现 象 、 法现 文 语 走: 古义 “ ”今 义 “ 走 ” 跑 , 行 。走 马看 花 : 在 骑 象 以及 汉 语古 词 义 现 象 ,都 可 以在成 语 中找 到它 奔 跑 的 马上 看 花 , 形 容 事情 如 意 , 原 心境 愉 快 , 现 们 的影 子 。因此 , 了解 这 些 现象 , 于准 确 地 理解 多 指 大 略地 观 察 一下 。“ 马” 使 马奔 跑 。 对 走 , 和运 用 成 语是 极 有 帮助 的 。而 这些 现 象 ,归根 结
词义转移的名词解释
词义转移的名词解释词义转移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它指在语言使用过程中,某个词汇的原有意义逐渐发生变化,衍生出新的含义。
这种转移可以是由于文化、语境、语言习惯等各种因素所导致。
词义转移是词汇的生命力所在,它丰富了语言表达的方式,使得我们能够更准确地进行交流和表达。
一、概述词义转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几乎在每个语言中都会出现。
它是语言演变和文化交流的产物,也是社会变迁和知识积累的体现。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词义转移的过程。
比如,原本表示“黄金”的词汇“金子”在现代汉语中也可以指代珍贵的事物,比如“金子般的笑容”;原本表示“眼睛”的词汇“眼”在现代汉语中也可以指代视野、关注等意义,比如“以眼底之余光”。
二、词义转移的原因词义转移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因素:不同文化在词汇使用上存在差异,因此在语言交流时,词义可能会发生转移。
比如,原本表示“细菌”的英语单词“germ”在德语中表示“愚蠢”,这是因为德语文化中将细菌与疾病联系在了一起。
2. 语境因素:语境是词义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
同一个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会发生不同的词义转移。
比如,原本表示“红色”的英语单词“red”在金融领域中也可以指代“亏损”。
3. 语言习惯:某些词汇的转移可能是由于语言使用者的习惯而形成的。
比如,原本表示“站立”的英语单词“stand”在俚语中也可以表示“支持某个观点或立场”。
三、词义转移的类型词义转移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类别转义:一个词从原本的类别转移到另一个类别,产生了新的意义。
比如,动词“打”的原始意义是用力敲击,但在汉语中也可以表示“喝”的意思,比如“打水”。
2. 比喻转义:一个词的原始意义通过比喻和类比的方式,衍生出新的含义。
比如,原本表示“脸颊”的词汇“面孔”在现代汉语中也可以指代一个人的形象、外貌。
3. 引申转义:一个词从原本的特定意义逐渐引申出更加广泛的含义。
比如,原本表示“底层”的词汇“基础”在现代汉语中也可以指代一个事物的基本部分或基础。
古今异义成语语义转移的主要类型及成因
古今异义成语语义转移的主要类型及成因在我们所使用的成语中,有许多成语发生了语义转移。
成语语义转移主要有多义语素义位转换、语素通假义消失、联绵语素重新分析和构成成分意义未变而整体义转移四类。
语义转移的动因主要与语素高频义项的语义再认、语素误认和字面义的影响有关。
标签:成语语义转移语义再认语素误认字面义一、引言在文学作品中,有这样的句子:(1)所谓佛者,就是一丝不挂、一尘不染、丝毫不着、清净无所得的觉者。
①(2)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3)今日之事,明目张胆,为六军之首,宁忠臣而死,不无赖而生矣。
通常认为,“一丝不挂”指“不穿衣服、赤身裸体”。
按照此义,例(1)应解释为“佛就是不穿衣服、赤身裸体……”,这令人费解。
“空空如也”一般解释为“一无所有”,似乎与“有鄙夫问于我”在文义上无法衔接。
例(3)所说的应为值得褒扬之事,但“明目张胆”意为“公开地大胆做坏事”,显然与语境不符。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上述成语古今义已大相径庭,三个例句使用的是成语的古义,若按照成语的今义去理解句义,自然会出现偏差。
我们将成语这种古今义无相承关系,甚至发生了毫不相干的意义变化的现象称为“语义转移”。
显然,上述成语均发生了语义转移。
那么,它们语义转移的类型是否相同?成语语义转移的类型究竟有哪些?引起语义转移的原因是什么?这是下文将要探讨的问题。
二、成语语义转移的主要类型(一)多义语素义位转换有些成语中的多义语素本来使用义位甲,在使用过程中有可能转换为义位乙,这就导致整个成语语义发生转移。
前文所说的“一丝不挂”就属这种情况。
该成语本为佛教用语,“比喻不被尘俗牵累”②,在佛典中常见其本义。
其他文学作品用例如:(4)你想那颗一丝不挂却又爱着一切的童心,眼见得在那隐约的朝雾里,凭你怎样招着你的手儿,总是不回到腔子里来。
“一丝不挂”的“挂”本为“挂” ③的“(内心)牵挂”之义。
现在,“一丝不挂”用来“形容不穿衣服、赤身裸体”。
在作此义解时,衣服被看作身体的附着物,“挂”为“挂”,即“借助于绳子、钩子、钉子等使物体附着于某处的一点或几点”之义。
举例说明词义的转移
举例说明词义的转移
词义转移指的是一个词在一段将近不同的环境中,词义有所转变的情况。
比如
在某种情景中,我们熟悉的某些词形式有某种特定的含义,但是当表达有所不同的内容时,它的词义就有可能发生转移。
这方面,语言学家已经提出了多种理论,研究表明,词义转移具有三个主要面向:实词、抽象词和语义受联想影响的词。
实词是指名词、代词、动词等,他们可以被直接识别并且比较容易理解。
以“鱼”为例,它除了本质上指的是生物外,也表达了意象、故事和文化等其他内容。
在不同的环境中,“鱼”的词义可能会有所变化,比如,在中国文化里,“鱼”通常代表着“有福”;在西方文化里,它则象征着“勤劳”。
抽象词是指表示一种抽象概念的词,比如“温暖”、“自由”、“智慧”等。
它们所表达的词义常常会因时代、文化、思维习惯等因素的不同而产生变化。
举例来说,“自由”有时候被用来表示最高的价值观,而有时也可以表示缺乏约束的不负责任。
最后,还有一类词受到联想的影响而产生词义转移,它们往往在一个奇特的环
境里夸张地表达出其他不同的词义。
例如,“墙”本来是一个可定义为无实体界限物的名词,但是却可以象征着“障碍”,这就是一个比喻的例子。
总而言之,词义转移是一个广阔的话题,它涉及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这些背景和环境对于词义的转移有着深远的影响。
理解词义转移可以改善人们理解不同材料和语言的能力,从而提升交流的效率。
词语的词义迁移
词语的词义迁移词义迁移是语言发展中的一种现象,指的是一个词在语义上发生了转变或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词语的词义发生迁移的现象,这为我们理解和运用语言带来了丰富的可能性。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词义迁移的表现形式以及其背后的原因。
一、词义迁移的种类1. 比喻义迁移:比喻义迁移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迁移形式,它指的是一个词的本义在使用过程中逐渐发展为一个与原始意义有关联但不完全相同的新意义。
比如,我们常说一个人的心机很深,其中的"心机"一词起初指的是人体内的心脏器官,后来用于形容一个人的心思活动,表示其用心险恶的意思。
2. 借代义迁移:借代义迁移是指一个词的原义通过与其他词的联系,转义为新的意义。
比如,我们常说在工作中发挥"头脑风暴"。
其中的"头脑风暴"一词最初指的是自然现象,后来被用来比喻人们集思广益的讨论,表示集体智慧的发挥。
3.义项拓展迁移:义项拓展迁移是指一个词的某个特定意义在使用过程中扩大或拓展为更广泛的意义。
比如,我们常说一个人的思维活跃,其中的"思维"一词原本指的是人脑中的思考过程,后来也被用来形容人的思路和思考方式,表示一个人思维敏捷灵活。
二、词义迁移的原因1. 文化因素: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文化中有可能发生词义迁移。
比如,中国文化中的"月亮"一词不仅指天上的天体,还有表示时间的意义,而在西方文化中,"月亮"一词通常只指天上的天体。
2.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也会对词义迁移产生影响。
比如,一些时尚词汇的使用往往能够引起词义的扩展和迁移。
比如,"潮流"原本指的是水的流动,后来在时尚领域中被用来形容流行趋势和时尚风潮。
3. 新技术、新事物的出现:随着科技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的技术和事物不断涌现,这也为词义迁移提供了机会。
古今词义转移的例子
古今词义转移的例子古今词义转移的例子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它们的意义随着时间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生转移。
这种转移是语言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文化演变的体现。
下面将介绍几个古今词义转移的例子。
1. “官”字的转义在古代,“官”字的本义是指国家的行政机构和官员。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官”字的意义发生了转移,逐渐演变为指代权力、地位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在现代汉语中,“官”字的意义更加广泛,不仅指政府机构和官员,还可以指企业、组织和团体的管理人员。
2. “文化”字的转义在古代,“文化”字的本义是指文学和艺术。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字的意义发生了转移,逐渐演变为指代一种社会现象,即人类在生产、生活和思想方面的创造和积累。
在现代汉语中,“文化”字的意义更加广泛,不仅指文学和艺术,还包括科学、技术、哲学、历史、宗教等方面的知识和思想。
3. “美”字的转义在古代,“美”字的本义是指美好、优美、漂亮。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字的意义发生了转移,逐渐演变为指代一种价值观和审美标准。
在现代汉语中,“美”字的意义更加广泛,不仅指外表的美丽,还包括内在的品质和精神的美好。
4. “民主”字的转义在古代,“民主”字的本义是指民间的自由和平等。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民主”字的意义发生了转移,逐渐演变为指代一种政治制度和价值观。
在现代汉语中,“民主”字的意义更加广泛,不仅指政治制度,还包括社会制度、文化制度和价值观念。
总之,古今词义转移是语言发展和文化演变的必然结果。
这种转移不仅反映了语言和文化的变化,也反映了人类的思想和价值观的变化。
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理解词语的历史和演变,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现代汉语。
词义转移举例20个
词义转移举例20个1. "火"的词义转移:从本义指燃烧的行为或状态,引申为形容激烈的情感或事物。
例如,他的演讲点燃了现场观众的热情。
2. "红"的词义转移:从本义指颜色中的一种,引申为形容兴盛、成功或受欢迎。
例如,他的事业正在蒸蒸日上,生意红火。
3. "明"的词义转移:从本义指亮光,引申为形容清楚、明确或有智慧。
例如,他的观点很明确,让人信服。
4. "尖"的词义转移:从本义指物体的前端,引申为形容敏锐或犀利。
例如,她的批评很尖锐,直指问题的核心。
5. "绿"的词义转移:从本义指颜色中的一种,引申为形容环保或健康。
例如,这个城市的建筑多绿色环保。
6. "甜"的词义转移:从本义指味觉的感受,引申为形容愉快或美好。
例如,她的微笑让人感到甜蜜。
7. "重"的词义转移:从本义指物体的质量或重量,引申为形容重要或严肃。
例如,这是个对他来说很重要的决定。
8. "轻"的词义转移:从本义指物体的质量或重量较轻,引申为形容随意或不严肃。
例如,他对待生活总是很轻松。
9. "毒"的词义转移:从本义指有害物质,引申为形容言语或行为的伤害性。
例如,他的话语带有毒性,让人心生厌恶。
10. "酸"的词义转移:从本义指味觉的感受,引申为形容心情不好或痛苦。
例如,她听到这个消息后感到心里酸酸的。
11. "苦"的词义转移:从本义指味觉的感受,引申为形容痛苦、艰难或不幸。
例如,他经历了很多苦难,但从未放弃。
12. "涩"的词义转移:从本义指口感的感受,引申为形容感觉不舒服或不流畅。
例如,他的演讲让人感到有些涩口。
13. "冷"的词义转移:从本义指温度低,引申为形容冷漠或无情。
例如,他对待别人总是冷冷的,不愿意帮助他人。
浅谈汉语成语词义转移的方式
浅谈汉语成语词义转移的方式作者:塔娜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第08期摘要:汉语成语词义转移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现象。
文章着眼于此,首先对“成语”的概念进行界定,为研究奠定基础。
其次介绍词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特殊记载,在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我国语文教学内容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我国自有高考以来就将文言文列入了试题考察的范畴之中,关于文言文的考察始终是高考语文卷中的重要题型。
鉴于此,本文就在分析了近些年我国高考文言文命题特点的基础上,针对高考文言文的备考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汉语成语;词义转移方式中图分类号:H13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3-0256-02成语语义的演变研究是一个较有潜力的方向,在参考资料的时候,笔者发现这部分资料比较有限。
本文区别于这些文章,缩小了研究的范围,从成语的词义演变缩小到演变的一种方式,即语义转移。
通过论述,使读者深谙成语词义转移的方式,理性对待这一现象。
一、何谓成语(一)成语界定众说《辞海》中提到,古语常为个人所引用者曰成语。
刘洁修的《成语》认为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①刘叔新的《汉语描写词汇学》认为成语有以下特征:表意的双层性,强调固定语的隐含意义;古老但仍活在现代,强调当今时代在书面语中有时仍然使用;独特的组合结构,简短的组合形式,强调成语一般会省去虚词,使用紧缩形式或意会关联的组合方式。
②(二)本文的成语界定笔者较为赞同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的观点。
该种界定不仅在时间范畴和结构组合形式上规定了成语,而且结合现当代语言的运用情况,提出了“表意的双层性”这一重要的区别特征,成语界定更合理。
本文在筛选成语的时候就是以《汉语描写词汇学》中的定义为标准,以便在论证本文时进行实例列举。
二、何谓词义转移词义变化的逻辑分类法认为词义的演变可分为意义的缩小,意义的扩大,意义的易位或转移以及其他类型。
成语中的词义转移例谈
1.一般词义转移一般词义转移,是一种表示词义变化的词语特点,其中单词本身的表义是保持不变的,但在特定的上下文和条件下,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意义。
这些表达的意义有时会超越本意,从而引发情感冲动,从而使语言更加有表现力。
常见的一般词义转移的成语有“树倒猢狲散”,这个成语的本义是比喻强盛的力量面对失败,他们分散了,不再继续共存。
但在一般语境下,该词语可以用于比喻打乱人际关系,比如一场动乱造成了社会骚乱,该成语便可以用来形容这样的混乱场景,即“树倒猢狲散”。
2.比喻词义转移比喻词义转移是指当一些词语在一般语言环境中使用时,其本义不受影响,而是根据一定的语义规律,把某些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从而拓展出一种特殊的文字表现形式。
比喻概括的成语“月亮上的马”,本义是指没有可能实现的事,也就是无稽之谈。
但这个成语在一般语境中可以转换为一种比喻词义转移,用以表示高不可攀、不能实现的梦想。
比如:有些事情就像月亮上的马,简直是难以实现的梦想。
3.互喻词义转移互喻词义转移是指介绍某件事情的一种特殊手段,可以把有些事物与另一些事物互相对比,以放大其中的语义,来自表达作者的想法。
其中流行的一句成语“犬吠之夜”,原意指的是一个充满了狗吠声的夜晚,但在日常语言环境中却可以转换为互喻词义转移,来表示出层出不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意思。
比如:犬吠之夜,形势变化莫测。
4.指代词义转移指代词义转移是指把某些事物作为另一些事物的代名词,即把事物指向另一种事物,并且把后者作为一种借口或话语,把原本的事物放大来表示出更多的意义。
其中一个受欢迎的成语叫“边走边唱”,本义是指可以与伴侣一起走路的过程中唱起歌来。
但当它放到一般文字环境中时,它可以做出指代词义转移,指代某些事情是你需要做的,但你仍然有勇气去做,并努力保持平常心。
比如:边走边唱,虽然道路有风险,但仍旧不畏惧。
词义转移举例20个
词义转移举例20个词义转移是指一个词语原本的含义在使用过程中发生了改变,衍生出新的含义。
以下是20个词义转移的例子:1. "明亮"原本指光线充足,后来也用来形容智慧、聪明。
2. "酷"原本指温度极低,后来也用来形容时尚、潮流。
3. "剩余"原本指留下的数量,后来也用来形容时间的延续。
4. "银行"原本指贮存金钱的地方,后来也用来指代金融机构。
5. "热"原本指高温,后来也用来形容热门、受欢迎。
6. "头脑"原本指人的大脑器官,后来也用来指代思维能力和智慧。
7. "绿色"原本指植物的颜色,后来也用来形容环保和生态友好。
8. "猫"原本指一种动物,后来也用来形容女性的特质。
9. "红"原本指一种颜色,后来也用来形容火热和热情。
10. "牛"原本指一种动物,后来也用来形容人的能力和实力。
11. "鼻子"原本指人和动物的呼吸器官,后来也用来形容对事物的敏感程度。
12. "病毒"原本指一种微生物,后来也用来形容网络上的恶意程序。
13. "眼睛"原本指人和动物的视觉器官,后来也用来形容观察和洞察力。
14. "鼠"原本指一种动物,后来也用来形容小偷或间谍。
15. "心"原本指人的心脏器官,后来也用来形容感情和情感。
16. "鸡"原本指一种动物,后来也用来形容懦弱和胆小。
17. "手"原本指人的上肢器官,后来也用来形容技能和能力。
18. "水"原本指一种液体,后来也用来形容事物的流畅和清澈。
19. "口"原本指人的嘴巴器官,后来也用来形容言辞和口才。
词义的转移举例
词义的转移举例
1 什么是词义的转移
词义的转移(Semantic Shift)是指词语的语义由原来的含义发
生了变化,形成一种新的含义,是一种常见的语言变异现象。
它以不
同的形式出现,既可以以形变的形式出现,也可以以意移的形式存在。
2 词义转移类型
(1)形变类型:即词义在沿用原形而改变意义,形变词义转移属
于常见的一种词义转移。
常见的如:“蝴蝶”含义从“昆虫”变为
“美丽”;“雅正”含义从“谦逊、仁礼”变为“雅致、文雅”。
(2)意移类型:即两个不同形式的词义会出现相似的意义转移,
比如近义词或反义词,常见的如:“老”意义从“年纪大”变为“经
验丰富”;“低”意义从“矮小”变为“不值钱”。
3 例子
一个经典的例子是“深”和“浅”,它们最初分别用来指代“深处”和“表面”,后来慢慢地发展出新的意义,“深”可以指代“深刻”;“浅”可以指代“浮浅”或“肤浅”。
以此为例,词义的转移
形式可以分为对比转移和反义转移两种形式。
4 结论
词义转移是语言演变的必然结果,它表明语言存在着活动性和变
异性,这也是语言的独特性、多样性及真实性的显现。
此外,词义转
移也能够帮助人们表达出语言之间不完全对应的内容,拓宽语言空间,添彩语言文化。
词义转移的例子
词义转移的例子1 什么是词义转移?词义转移是指使用一个词语表达不同的意思,以实现更多层次和丰富表达的一种语言表现手段。
词义转移又称为指称转换,主要表现在词语形式上,而意义可能会发生变化。
词义转移是文学文体的一种独特表达形式,在文学创作中,作家可以通过词义转移,在艺术修辞上给读者带来新鲜和感受,从而体现出文学艺术的魅力和雅量。
2 词义转移的来源及其特点词义转移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比喻词义转移,即从既有的比喻意义范围内提炼出一个主题的多义性词语。
词义转移的另一种方式是弦外之音词义转移,是一种技巧性的思维以及用词形式,结合上下文中的已有词语附加一个具有讽刺讽喻意义的词语,以形成一种互相抵消意义,并给读者以新的感受。
词义转移具备以下特点:(1)多义性。
它可以通过多义词语的表达形式,打破原有的社会词义局限,发挥多义词语的艺术功能。
(2)弹性性。
它可以灵活运用从不同意义意义中,获得艺术功能,照亮文学文体,体现文学艺术的魅力,增强文字表达的感情色彩。
(3)富于想象力。
它能照亮文学文体,发挥创作想象力,激发读者想象力,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文学文体的精彩,表现更多情趣,增强文字表现力,给文学文体添加更多的艺术特色。
3 词义转移的例子1、张飞的“横马当关岂无虑”这句话中的“横马当关”的意思就是“在关口冒险挑战”的意思,进而释义为“勇往直前,敢于接受挑战”的意思。
2、李白的“草木有本心,孤芳自赏”这句话中的“有本心”指的是“萌发”意思,它又寓意着人对自己的本心及自然界,抱有一种微笑而温暖的感受。
3、“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中“本性”指的是性格,意思是比喻人的性格不易改变,和江山变迁不太一样。
本句又明确提出了仁义礼智信四德超越江山之外!4 总结词义转移的选用,将书写的文字变得生动形象,文体变得有深度,读者的感受也更加丰富、愉悦,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通过词义转移的运用,达到自由表达、丰富表达,是文学创作中不可多得的特殊文学手法。
故意转移问题核心的成语
故意转移问题核心的成语故意转移问题核心的行为通常是指在讨论或辩论中,一方无法承担或回答对方提出的重要问题,于是故意转移话题,以达到逃避问题,混淆视听,或以其他方式逃避责任的目的。
这种行为常常被人们看作是招数,或是不诚实、不可靠的表现。
在中国的成语中,有一些与这种行为相关的成语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相关的参考内容。
一、见风使舵成语“见风使舵”指的是一个人根据形势的变化而改变立场或态度,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故意转移问题核心的行为中,某个人也可能会见风使舵,即根据情况的变化而改变他们的立场或说辞,从而摆脱问题的核心和责任。
二、转移矛盾成语“转移矛盾”意指在争论或冲突中,将矛头指向其他人或其他方面,以分散注意力或逃避责任。
这种转移是故意的,目的是转移对方对问题核心的关注,或改变争论的焦点,使问题无法得到解决。
三、掩耳盗铃成语“掩耳盗铃”指的是为了逃避现实或问题的存在,而故意假装无视或听不到。
这与故意转移问题核心的行为相关,因为人们可能会故意忽视问题的核心,以躲避困难或尴尬的回答。
四、以卵击石成语“以卵击石”描述一个人以弱小或不合适的手段去应对强大或困难的对手。
在故意转移问题核心的行为中,对方可能会寻找一个干扰或不相干的问题来回应,以抵消对问题核心的回应或驳斥。
五、画蛇添足成语“画蛇添足”指的是做一些多余或不必要的事情,以增加负担或麻烦。
在故意转移问题核心的行为中,有时候人们可能会引入一些不相关或无意义的信息,以分散对问题核心的注意力,达到混淆视听的目的。
以上是几个与故意转移问题核心相关的成语,这些成语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思考和参考内容。
在面对故意转移问题核心的行为时,我们应警惕并注意识别,以便能够准确地回应或处理问题,确保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成语迁移解词
成语迁移解词
1、[传柄移藉]指权势转移。
2、[市道之交]指买卖双方之间的关系。
比喻人与人之间以利害关系为转移的交情。
3、[贼喊捉贼】做贼的人喊捉贼。
比喻坏人为了自己逃脱,故意制造混乱,转移目标,把别人说成是坏人。
4、[固壁清]固壁,指加固壁垒,使敌不易攻击;清野,指转移人口、物资,使敌无所获取。
这是对付优势入侵敌人的一种策略。
5、[树欲静而风不止]树想要静下来,风却不停地刮着。
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
现也比喻阶级斗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6、[树欲息而风不停]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
现也比喻阶级斗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同“树欲静而风不止”。
7、[树欲静而风不停]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
现也比喻阶级斗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同“树欲静而风不止”。
8、[树欲静而风不宁]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
现也比喻阶级斗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同“树欲静而风不止”。
9、[潜移默运]不露行迹、自然而然地转移或转变。
10、[潜移默转]不露行迹、自然而然地转移或转变。
同“潜移默运"。
11、[移东就西]彼此挪动转移。
比喻只求暂时应付,不作长久打算。
故意转移重点的成语
故意转移重点的成语一、引言故意转移重点的成语,是指有意识地改变、移动或隐藏一个句子中的成语,从而达到迷惑他人、转移对问题、让人误解的目的。
这种言辞技巧常常被用来欺骗、误导他人,对于理解和沟通产生了挑战。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故意转移重点的成语的种类、原因和影响,以及如何识别和应对这种言辞技巧。
二、种类故意转移重点的成语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 替代型替代型是指用一个与原词意义相似或相近的成语来替换原本的重点成语。
这种转移重点的方式可以使人们对话题的关注点发生偏移,从而达到误导他人的目的。
例如,原本的成语“捉襟见肘”表示生活贫困,但故意转移时,可以替代成语为“家徒四壁”,这样一来,对话中关心的焦点就转移到了家庭经济状况上。
2. 排除型排除型是指将原本的重点成语从句子中删除或省略,从而导致对话的意义发生扭曲。
这种转移重点的方式常常用来回避问题、规避责任。
例如,原本的成语“心照不宣”表示默契、默默相互理解,但故意转移时,可以将其中的“宣”字删除,成为“心照不”,这样一来,整个成语的含义就变得模糊不清,无法准确表达原本的意思。
3. 变换型变换型是指改变成语中的词语顺序、词序或语序,从而使原本的重点成语在句子中的位置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其重要性和影响力。
例如,原本的成语“是非分明”表示对是非问题有明确的判断和态度,但故意转移时,可以将其中的词语顺序变换,改为“分明是非”,这样一来,整个成语的重点就被转移到了“分明”上,而不是“是非”。
三、原因和影响故意转移重点的成语这种言辞技巧常常被用来误导他人、转移对问题、欺骗他人。
其原因和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混淆概念故意转移重点的成语可以混淆概念、颠倒黑白,使他人无法准确理解和判断问题的本质。
通过将原本的成语转移或改变,使得他人在对话中往往会被误导,无法抓住问题的核心。
2. 逃避责任故意转移重点的成语可以帮助人们逃避责任、规避问题,让他人对关键问题产生困惑。
通过删除或省略原本的成语,使得对话中有关责任归属的问题被回避,从而让人很难追究责任。
古今词义转移的例子
古今词义转移的例子一、引言古今词义转移是指一个词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语境下,其词义发生了改变的现象。
这种转移可能是因为社会文化的变迁,语言环境的演变,或者是人们对词语的使用方式发生了变化。
本文将通过多个例子,深入探讨古今词义转移的现象以及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二、古今词义转移的例子2.1 “病”在古代,“病”一词的本义是指身体出现了不适的情况,如身体不健康、生病等。
然而,在现代汉语中,“病”的意义已经发生了转移,除了指身体不适外,还可以用来形容其他不良状态,如”国病”指的是国家的痼疾、社会的顽疾,“社会病”指的是社会存在的问题和弊端。
2.2 “宅”在古代,“宅”指的是居住的地方,与”家”有着相似的意义。
然而,在当今社会,“宅”的词义发生了转移,现在我们常说的”宅”是指一个人长时间待在家里,不愿外出参与社交活动的状态,常与”宅男”、“宅女”等词一起使用。
2.3 “犬”“犬”在古代指的是狗的一种,与”狗”有着相同的意思。
然而,现代汉语中的”犬”已经发生了词义转移,通常用来指代狗的一种比喻形象,如”忠犬”指的是忠诚无私的人。
2.4 “英雄”在古代,“英雄”的意思是指勇敢、有才能的人。
然而,在现代汉语中,“英雄”的词义已经发生了转移,不仅指勇敢的人,还可以形容一些优秀的事物或者代表某个领域的顶尖人物。
三、古今词义转移的原因古今词义转移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社会文化变迁社会文化的变迁是词义转移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等发生了变化,词语的使用也会相应发生变化。
比如在古代,“宅”的本义是指居住的地方,而现代社会的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方式导致许多人更倾向于待在家里,因此”宅”的词义发生了转移。
3.2 语言环境演变语言环境的演变也是词义转移的原因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事物、概念不断涌现,人们需要使用新的词语来表达。
而有些词语可能并不存在,或者已经有了其他的意义,于是人们选择使用原本的词义来表达新的概念,从而导致词义的转移。
同类成语转换
在成语转换中,我们可以考虑各种不同类型的成语,比如历史典故成语、寓言故事成语、古诗文名句成语、双关语成语等等。
以历史典故成语为例,我们可以将“班门弄斧”转换成“自不量力”或“以卵击石”。
再比如将“指鹿为马”转换成“混淆视听”或“颠倒黑白”。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成语转换例子:
1. 抛砖引玉:将“抛砖引玉”转换成“引经据典”或“引经据古”。
2. 画蛇添足:将“画蛇添足”转换成“多此一举”或“无中生有”。
3. 守株待兔:将“守株待兔”转换成“坐享其成”或“坐等吃掉”。
4. 狐假虎威:将“狐假虎威”转换成“仗势欺人”或“以恶制恶”。
5. 破釜沉舟:将“破釜沉舟”转换成“义无反顾”或“决一死战”。
6. 望其项背:将“望其项背”转换成“难以望其项背”或“无法相比”。
成语的转换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需要理解原有成语的含义和背景,并且根据新的语境和语义来进行恰当的替换。
此外,这种转换也有利于增加词汇的丰富性和语言的多样性,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和灵活性。
然而,成语转换并不总是简单的。
有时候,一个成语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具有特殊的意义,而这种意义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下可能并不存在。
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对两种文化都有深入的理解,才能进行有效的转换。
同时,成语转换也需要考虑到语言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不能随意地进行替换,否则可能会造成表达的混乱和误解。
总的来说,成语转换是一种很有趣的语言现象,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成语,也可以促进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尝试,我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更好地适应多元化的语言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中的词义转移例谈
作者:樊伟
来源:《教师·上》2011年第04期
词义是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反映,它包含着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认识常常更新。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词义只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就是结构和意义都相对比较固定的成语,也多有词义转移的现象,试略举数例浅析。
闭门造车:语出宋代朱熹《中庸或问》卷三:“古语所谓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盖言其法之同。
”意思是说,只要按照同一规格,闭起门来造的车子,也能合用,这个成语已相当古老了,连朱熹都称其为“古语”。
不过古人所谓的“闭门造车”是称赞“出门合辙”的巧妙,而今人则反其意而用之,比喻不问客观实际,不进行调查研究,单凭主观想象处理问题,“闭门造车”今天已变成讥讽那“出门不能合辙”的脱离实际了。
洗耳恭听:这个成语源于晋人皇甫谧所撰《高士传》中“箕山洗耳”的传说。
据说,上古时代的尧,欲将帝位让给许由。
那许由却是个以不问政治为“清高”的人,他说:“归休乎君,予
无所用天下为?”(《庄子·逍遥游》)他一口回绝了尧的请求:您请回去吧,我要天下做什么用呢?遂连夜逃进箕山,隐居不出。
当时尧还以为许由谦虚,便愈发敬重,不久竟又派人去请他,希望许由若坚持不就帝位,则出来当“九州长”也行。
岂料许由听了这个消息,更加厌恶,立刻跑到山下的颍水边去掏水洗耳。
后人所说的“洗耳”却和许由的洗耳含义完全不同了,如元代周权《秋霁诗》:“酒醒谁鼓《松风操》,炷罢铲熏洗耳听。
”诗人燃上香,熏好房,洗清耳朵,全是为了美美地欣赏优美高雅的琴曲《松风操》。
许由是因为听了不愿听的话,自命清高而洗耳,后来的洗耳却变成准备领教的意思。
人们常用洗耳恭听形容恭敬地听别人讲话,有时还带有讽刺或开玩笑的意味。
按图索骥:相传唐代张撰的《朝野佥载》以及明代杨慎的《艺林伐山》里都记载了这样一个笑话。
古代的伯乐是个相马的专家,曾著有《相马经》一书。
据说伯乐有个儿子却实在不太聪明,他熟读了父亲的《相马经》后,便也要去寻找骐骥良马。
《相马经》称良马“隆颡蚨目,蹄如累曲”(高额、鼓眼、圆蹄)这几条他倒是都记住了。
一天,在路边看见一只大蛤蟆,他逐一对照其额和眼,不由得大喜过望,遂高兴地对伯乐说:“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曲耳。
”面对愚蠢的儿子相中的“良马”,伯乐哭笑不得,只好幽默地说:“此马好跳,不堪驭
也!”伯乐之子只知死记教条,机械地按照《相马经》去找良马,结果贻笑天下。
这就是成语按图索骥的来历。
原来比喻办事拘泥于教条,死守成规,严重脱离实际和不知融会变通。
如明代赵病在《葬书问对》中说:“按图索骥者,多失子骊黄。
”“失于骊黄”是比喻只看外表,不顾实质而致失败。
现在人们使用“按图索骥”,是指按照线索去寻找,就可以在繁复的情况下,顺利地找到所需要的东西,与原义已相去甚远了。
逃之夭夭:《诗经·周南·桃夭》中有两句诗:“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形象地描写了桃树枝叶繁茂,桃花艳丽,因为“桃”与“逃”谐音,“夭夭”与“遥遥”音近,后来人们改“桃”为“逃”,意思是远远地逃跑了,含有诙谐讽刺的意味。
这个成语与《诗经·桃夭》章中的“桃之夭夭”意义上是风马牛不相及了。
浑浑噩噩:这个成语初见于汉代杨雄在其《法言·问神》中对《书经》中虞、夏,周时代各部分的评价:“虞夏之书浑浑尔……周书噩噩尔。
”浑浑:形容质朴简要的样子。
噩噩:形容严肃的样子。
后来人们用浑浑噩噩形容质朴天真,现在则多用以形容糊里糊涂,愚昧无知。
不但词义变了,词的感情色彩也由褒义转成了贬义。
朝三暮四:这个成语本来是个很有趣的故事,叫做“狙公赋芋”。
狙:一种猴子,狙公:养猴的老人。
赋:发放。
芋:橡子,也有人说是一种小栗子。
故事原载《列子·黄帝》。
《庄子·齐物论》上也有记叙:一天早上,“狙公赋芋,曰:‘朝三而暮四’。
众狙皆怒。
曰‘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
”由“朝三暮四”换成“朝四暮三”,是狙公为愚弄猴子们耍的手段,目光短浅的猴子们只顾眼前多得一点,就反对“朝三暮四”而要“朝四暮三”,中了狙公的圈套还皆大欢喜。
朝三暮四用作成语以后,原来喻指用诈术欺骗人,与原故事寓意相合。
渐渐地,后人只用它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了。
成语是汉民族语言的精华,以其精炼形象,言简意赅而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深得人们喜爱。
成语又多是长期流传形成的固定短语,有其特定的结构和含义。
使用时必须理解成语的意义,许多成语还需要我们去知根究源,弄清其来龙去脉,不求甚解往往会弄巧成拙,以辞害意。
对那些词义出现了转移的成语的使用,尤其该慎之又慎。
(作者单位:湖南省常宁市水口山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