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资料

合集下载

汉字与中国文化

汉字与中国文化

汉字与中国文化汉字是汉族及其他华夏族群使用的传统文字,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经过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现代汉字体系。

汉字作为一种文字,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首先,汉字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象征。

汉字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千多年前的甲骨文,这些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记录了古代人们的生活和思想。

通过研究这些古老的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信仰和价值观。

其次,汉字具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特点。

通过字形、字义和字音的相互关系,人们可以推测出很多汉字的意义和发音。

这种独特的结构使得汉字成为了一种综合了意义、音韵和形态的艺术形式。

汉字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基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中国古代文人常常通过书法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更是汉字美学的体现。

通过墨的运用、笔画的变化和线条的神韵,书法家能够表达出自己独特的审美追求。

除了书法之外,汉字还广泛应用于中国的绘画、篆刻、陶瓷以及建筑等领域。

在绘画中,字的运用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和内涵;在篆刻中,字的雕刻可以使作品更加精美;在陶瓷制作中,字的刻画可以增加器物的文化意义;在建筑中,大型字体可以使建筑更加文化和有特色。

在现代社会,汉字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尽管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使用更方便的输入法和字母文字,但汉字依然是中国的官方语言文字。

中国的法律文件、政府公告、商业标识等都使用汉字进行标识和表达。

同时,汉字也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商业标识、道路指示还是产品说明,都少不了汉字的参与。

总之,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传统智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无论是古代的书法绘画,还是现代的法律文件,汉字都在为中国赋予独特的文化特色。

【字数:360字】。

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一、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汉语汉字是中国文化在构建的过程中所塑造出来的一种新的文化表述形式,因而,汉语汉字也一定程度上是中国文化的象征。

它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历史、语言文字、审美情趣和传统习俗的特点,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一种体现。

1、文化的象征汉字是汉语的象征,体现的是中国历史的沉淀和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它们体现了中国的历史旅程、思想风貌,以及表达中国人思想的细微差别。

这些汉字更是中国文化的依托,代表着中国文化的精神,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2、语言文字的表达汉字由象形文字和指示文字组成,它们表达的是中国语言文字和文化的特点。

汉字形成了中国文字系统,开创了汉文化和中国文字的发展史。

3、审美情趣的体现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反映了中国人审美情趣的特点。

它们表达的是中国人对美的理解,以及对文字审美的偏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对审美的重视。

4、传统习俗的体现汉字表现出中国传统习俗的特点。

比如,汉字里面的图案和结构,都能够表达出中国人的思想感觉和思维模式,从而反映出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

二、汉语汉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汉语汉字不仅是中国文化的象征,而且还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影响也非常重大。

汉字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使中国文化更加多元化,更加开放。

1、语言文字的发展汉字的发展过程不仅影响了中国的语言文字,而且也影响了中国的文学文化。

通过汉字,中国的文学文化得以发展,使中国人具备了独特的表达文字思想的能力,从而也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2、文化思想的变革通过汉字,中国文化的思想也得到了相应的变革。

它使中国文化从传统的宗教文化转变为实用文化,从而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思想发展方向。

3、社会文明的发展汉字的发展也影响了中国的文明发展。

它使得中国社会可以更加精确的表达思想,从而催生出许多崭新的思想,使中国的文明发展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化是息息相关的,它们是中国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汉字与文化的关系

汉字与文化的关系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这个范围来说,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同时又是文化的忠实体现者。

世界上各个民族的文字都凝结着一定的文化信息,都是本民族文化的一个载体和体现者,而汉字中蕴涵的文化信息,是其他文字无法比拟的。

几千年的积淀使得汉字的文化内涵日渐丰富。

汉字还是世界上唯一至今还在使用的表意文字系统,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多数汉字失去了象形的外貌,但在本质上还保留着早期文字的许多特征,而且越古其特征越明显。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视觉符号系统,它除了记录语言之外,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这就是汉字的形体构造具有特殊的价值。

汉字形体构造所具有的特殊价值也体现着汉字与其他文字的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1.许多汉字的结构显示了先民的生活和意识。

就拿人生的最后一道程序丧葬习俗的有关文字,我们可以很明显地从中看到这种古代习俗随着地域和时代的发展发生着不断地变化从汉字的“葬”字我们能够很清楚地看到古代的丧葬风俗。

“葬”字小篆作,字形南帅、死和一这一部分组成。

“帅”为草丛(注:舯即草的本字),“死”义为尸体,“葬”字字形中的“一”表示尸体被抬送荒野时所用的木板之类。

这个字形所展示的跟《周易·系辞下》记载的中国远古的丧葬形式完全吻合。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

”(大意是古代的丧葬是用柴草把尸体包起来,扔到荒野之中,既不堆土堆,也不种树作标志,亦不存在丧期的问题。

)“葬”字字形逼真地把远古时代先民们的生活习俗形象地保存了下来。

尸体被扔在荒野让飞禽野兽任意撕咬,这种现象很快就有了改变,改变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思维的发展,产生了灵魂观念。

认为人死只是躯体的死亡,人的灵魂是永远不会死的,如果对尸体不加保护任凭野兽撕咬,其灵魂就会发怒,从而降灾于活着的人特别是亲属。

于是又发展出一种习俗,就是死者的亲属带着弓箭到尸体旁驱赶禽兽,这就是“吊”字的本义。

“吊”字小篆作由一个人和一张弓组成,表示人带着弓守护着亲人的尸体。

3汉字与中国文化

3汉字与中国文化

《说文》:“凤,神鸟也。天老(黄帝臣)曰:凤之象也,麟 前鹿后,蛇颈鱼尾,龙文龟背,燕颔鸡喙,五色备举.出于东方君子之 国,翱翔于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濯羽弱水,莫(暮)宿风穴,见 (现)则天下大安宁。从鸟凡声。”
教材认为,表述中的“鱼尾”、“龟背”与原始图腾崇拜及后 世民间形象不一致。故选其一致者表述为“身似鸡”、“尾似 孔雀”、“颔似燕”。
雄 鸡 雌 鸡
锦 鸡
鸡之形也属原始人饲养家禽希望家禽兴旺而以鸡为崇拜的图腾。 新石器早期河北武安磁山、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均发现有家鸡骨 化石,可证原始人类驯育家鸡由来已久。 2、尾似孔雀:
孔雀今虽有驯养,但原始人时代乃野禽。仰韶(新石器时期文化, 距今约5000—6000年)温暖时期中原地区有孔雀。河南淅川下王 岗遗址即出土有孔雀遗骨。孔雀性温和而形美丽,历来受人尊崇, 至今傣族仍视孔雀为神鸟。
东北地区红山文化(前3500年)遗址出土有三星他拉玉龙,猪 首龙身。后来人们饲养的家畜又有了马,猪较丑陋,马较英俊, 故马首取代了猪首。 王充《论衡· 龙虚篇》:汉代“世俗画龙之象,马首蛇尾。” 鹿、狗亦古时人们所饲养的家畜,故龙角似鹿、龙爪似狗。 龙 首 猪 首
马 首
鹿 角
龙 爪
狗 爪
综上述:原始社会龙的形象因地域文化不同而有差异,是部 落或部落联盟的图腾。龙的形象统一为华夏共同崇拜的灵物, 大概是在夏商之后。 另有专家认为:华夏族4000多年前崛起于中国的西北,人多势 大,在向东向南发展的过程中,吞并了许许多多的小氏族,于 是,他们在蛇的基础上添加了被吞并氏族的诸多图腾特征,凑 成为一个最凶猛的动物,这就是龙形象的来源。 二、关于“凤”:
教材认为“龙”其形有七:身似蛇、腿似鳄、鳞似鱼、首似 猪(或“马”)、角似鹿、爪似狗(或“虎”)、行似电。

探寻汉字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探寻汉字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探寻汉字与文化之间的关系1. 引言1.1 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汉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自古以来,汉字就被视为中国人民智慧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中国文化独特的符号之一。

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独特的汉字体系。

汉字不仅是中国人民的语言表达工具,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所在。

汉字的每一个笔划,每一个部首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汉字中的象形文字更是将中国古代文化的智慧和哲学蕴涵如日、月、水、火等象征性的字形,传达着中国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崇拜。

汉字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是密不可分的,汉字所体现的文化特征贯穿于中国古代文学、哲学、历史和艺术等方面,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民族记忆和精神传统。

深入探寻汉字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也能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汉字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从而增进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

1.2 汉字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历史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历史的结晶。

汉字作为中国文字的代表,通过其形体、结构和含义,反映出了中国人民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的历史积淀。

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古代先民的刻画符号和记号符号,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汉字经过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今天的统一规范的文字体系。

汉字中的象形文字和文化内涵是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汉字形体的线条、笔画和构造,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人”字由“二”字重叠而成,寓意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依存;“水”字的写法则象征着流动和变化;“日”字则代表光明和希望。

汉字的象形性质使其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符号,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和精神体现。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是不可分割的。

汉字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传播思想、记录历史的工具,更是承载着文化传统和精神信念的载体。

汉字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汉字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汉字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分析。

就宏观意义而言,以汉字这种文化事项作为中心项,来探讨它与其他文化项的关系。

因为汉字是社会创造的,也是具有社会约定性质的符号系统,因此汉字与其他文化项的关系十分密切。

就微观意义而言,要探讨汉字这个文化载体与文化内容的关系。

这种关系主要看汉字及其系统在哪些方面反映出文化内容的信息。

主要有汉字构形的取象中蕴含的文化信息,汉字构形发展中反映出的文化信息,汉字分化孳乳反映出的文化信息,汉字类聚后反映出的文化信息。

汉字与文化关系固然密切,但要防止认识上的误区:一要正确认识汉字构形分析的社会性、系统性带来的客观性;二要正确认识微观汉字对历史文化解释的有限性;三要正确认识汉字与汉语的辩证关系,注意区别字的造意和词的实义。

如果把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早期定为汉字起源的上限,那么,汉字已经有六千年的发展历史。

即使是从殷商甲骨文算起,汉字也已经不间断地发展了三千五百多年。

它书写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载负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它具有超越方言分歧的能量,长期承担着数亿人用书面语交流思想的任务;它生发出篆刻、书法等世界第一流的艺术;在当代,它又以多种方式解决了现代化信息处理问题而进入计算机,迎接了高科技的挑战。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石。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使用而延续至今的表意文字系统。

可以说,在包括甲骨文在内的每一层汉字的共时平面上,都已经积淀了非常深厚的汉字本体历史,以及作为汉字存在背景的社会文化历史。

汉字和中华文化具有互相印证、互相解释、互相依存的关系——“汉字与中华文化”这一命题,就要通过对这种关系的考察来建立。

01汉字与中华文化关系的两重意义文化问题涉及人类生存的全部,不同时代、不同领域对这一事象关注的角度各不相同,因此,西方的culture(文化)原义有多种解释,定义极不统一。

据有人统计,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出于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角度,对“文化”的定义约有一百多种。

较早的文化定义均属于广义的定义,它是来源于人类文化学、文化哲学领域的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依据的。

探寻汉字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探寻汉字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探寻汉字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汉字与文化之间存在着深厚的关系,这种关系既是相互作用的,又是相互依存的。

汉字不仅是中国人表达思想的工具,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载体。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形式。

而汉字作为中国人的文字,承载了中国人的思想、价值观和情感。

通过汉字,人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哲学思想和历史故事。

许多汉字的字形和意义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密不可分。

“福”字代表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它不仅在春节期间常见,还和中国传统的婚嫁习俗中有着紧密的联系。

又如,“仁”字代表着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它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

汉字还反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

汉字文字的结构和演变反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它是一种象形形式的表达。

许多汉字形象地描绘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使人通过汉字能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事物。

“山”字的结构形象地表现了山的形状,让人一目了然。

汉字的笔画和结构也融入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追求符合自然规律和内在美的字形。

这种审美观念贯穿于中国的书法和篆刻艺术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汉字的使用和推广也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汉字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力,适合于表达复杂的思想和情感。

正因为如此,汉字成为了中国文化的核心工具,推动着中国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历史上,汉字的使用和发展也与中国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汉字不断演变和发展,加入了许多外来词汇,丰富了中国文化的表达方式。

中国的书法和篆刻艺术也以汉字为基础,为中国文化注入了美的元素。

汉字与中国文化之间存在着多维的关系。

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中国人的思想和情感,也反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

汉字的使用和推广也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探寻汉字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传承中国的文化遗产。

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对于大多数民族来说,她们的独特的语言与文字是她们的文化的基石。

尤其是使用人数最多,延续传统最久,语音语词语法文字最为独特的汉语汉字更是我们的命脉,我们的灵魂,我们的根基。

汉语属于词根语,汉藏语系。

我的小说《夜的眼》译成了英、德、俄等印欧语系许多文字。

中华传统典籍注重最根本的概念,多半也是字本位的:如哲学里的天、地、乾、坤、有、无、阴、阳、道、理、器、一、元、真、否、泰……伦理里的仁、义、德、道、礼、和、合、诚、信、廉、耻、勇……戏曲主题则讲忠、孝、节、义,读诗(经)则讲兴、观、群、怨。

许多从外语译过来的名词都被华人望文生义地做了中国化的理解,中文化常常成为中国化的第一步。

这产生了许多误读、麻烦,也带来许多创造和机遇,丰富了人类语言与思想。

这里起作用的是华文的字本位的整体主义、本质主义、概念崇拜与推演法(如从真心诚意推演到治国平天下),与西方的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理性主义和神本或者人本主义大相径庭。

[扩展资料]
正确处理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汉字文化毕竟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文化,是面向世界的开放的与面向未来的文化。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是说我们的文化要有自己的传统,自己的立足点自己的性格。

同时,只有开放的面向世界的经得起欧风美雨的与时俱进的中华文化,才是有活力的民族的,而不是博物馆里的木乃伊。

聪明的做法不是把全球化与民族化地域化对立起来,而是结合起来。

应该增强对于中华文化汉字文化的自信,以海纳百川、开阔明朗的心态对待文化的开放与交流,而决不是鼠目寸光,抱残守缺。

探寻汉字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探寻汉字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探寻汉字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不仅是中国文字的载体,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与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汉字的演变与发展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演变与发展,汉字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也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探寻汉字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对于理解中国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汉字作为中国文字的载体,承载了丰富而深厚的中国文化。

汉字源远流长,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出现在商朝时期的龟骨和兽骨上,它是中国书法艺术的起源,也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文化遗产。

随着历史的变迁,汉字不断演变,形成了今天的繁体字和简体字。

在这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中,汉字吸收了大量外来文化的成分,同时也将中国文化的内涵深深嵌入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符号。

汉字中的许多字词以及成语都是源自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哲学思想、历史事件等,它们无一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汉字是中国人民的共同语言文字,它贯穿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

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汉字无处不在,中国的建筑、书法、绘画、工艺制品等无一不体现了汉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的古建筑中常常会出现龙、凤、吉祥等汉字所代表的意象,这些意象都承载着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

在中国的书法艺术中,每一个汉字都是一种美学的体现,它蕴含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情感。

中国的绘画、工艺制品等也常常以汉字作为设计的主要元素,这些都充分展示了汉字与中国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

汉字在中国文化中还承担着传承和创新的重要使命。

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汉字一直在传承与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古代的许多经典著作,包括《论语》、《道德经》、《史记》等,都以汉字为载体,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传承下来。

在汉字的基础上,中国人民不断进行文字的改革与创新,形成了今天的简化字。

简化字的出现,不仅使得汉字的学习与使用更加便利,而且也让中国文化更加容易为世界所了解。

文字与文化的关系

文字与文化的关系

文字与文化的关系文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产物,它是人们交流、记录和传承文化的重要工具。

文字与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对于了解和认识不同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文字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文字的起源与文化的形成文化的形成离不开人类对于环境和生活的认知和思考,而文字则是人类思维的产物。

早期的文字起源于原始社会,人们根据其生活需要创造了象形文字,用来记录狩猎、种植等活动,逐渐形成了早期的文字体系。

文字的出现为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促进了文化的丰富与传承。

二、文字的表达与文化的传承文字通过书写、阅读等形式传达着文化的信息和知识。

文字的表达方式多样,不同的文字体系承载着不同的文化特征。

例如,汉字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字,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通过阅读经典著作、诗词歌赋等可以了解到中国文化的深厚积淀。

同样,拉丁字母作为国际通用的文字,能够促进各国文化的交流与理解。

文字的传承使得文化得以代代相传,助力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三、文字的语言维度与文化的多样性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字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文字本身是语言的表达方式,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特定的文字体系。

这意味着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字具有一定的差异,反映了不同语言的特点。

例如,中文的文字结构是表意音符的一种混合结构体系,而阿拉伯文的文字则是一种完全表音的文字系统。

不同的文字体系反映了不同语言文化的思维方式与表达习惯。

通过研究不同文字对应的语言体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读不同文化的内涵与价值观。

四、文字的演变与文化的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文字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文字的改革与创新反映了文化的更新与变革。

例如,现代汉字简化的改革使得书写更加简便快捷,适应了时代的需求。

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文字与新媒体的结合也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新的方向。

例如,网络语言的出现使得文字表达更加简洁生动,并且推动了网络文化的迅猛发展。

综上所述,文字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相互促进、相互依存。

举例说明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举例说明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举例说明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可以说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以下是一些关于汉字与中国文化关系的具体例子:1.汉字的起源与中华文化:汉字起源于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是中华大地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甲骨文和金文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生活和文化特点,是研究中华文化的重要材料。

例如,“鼎”字在甲骨文中是一个象形文字,代表着古代的鼎器,而到了金文时期,鼎字逐渐演化成了一个会意字,由三个“火”和一个“目”组成,寓意着鼎器是用来煮食物的器具。

2.汉字的形态与中华文化:汉字的形态变化多样,每个字都有其独特的形态和意义。

例如,“国”字在古代是一个“口”字里面有一个“或”字,表示国家的疆域和领土,而到了现代,“国”字的形态则更强调国家的概念,里面的“或”字被替换成了“玉”字,寓意着国家的珍贵和重要。

3.汉字的含义与中华文化:汉字的含义丰富而深刻,反映了中国人的思想、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例如,“忠”字在古代是一个“心”字上面有一个“中”字,表示忠诚、真诚和无私的意思,而到了现代,“忠”字的含义则更强调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和奉献。

4.汉字的应用与中华文化:汉字的应用广泛而深入,涉及到文学、艺术、科技、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

例如,“和”字在古代是一个“口”字里面有一个“禾”字,表示和平、和谐的意思,而到了现代,“和”字的应用则更加广泛,可以表示和平、和谐、合作、竞争等多种含义。

综上所述,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表现在各个方面,从汉字的起源、形态、含义到应用都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特点。

汉字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个方面,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还表现在许多其他方面。

例如,汉字的书写注重笔画和结构的美感,这与中国的传统美学观念密切相关;汉字的读音和语调也反映了中国各地的方言和语言文化;汉字中的成语、典故和诗词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令狐采学学号:40812208班级:汽车办事工程12102姓名:陈露露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汉语最重要的帮助性交际工具。

汉字作为表意文字,记载和蕴涵着古人的造字办法、造字心理,今人通过这些可进而推知古代的社会文化。

从中我们能了解历史,认识历史,评价历史。

一、汉字与文化的渊源汉字是历史的记录器、文化的活化石,它把人类的历史、社会和各种文化活动都记录下来,并且世代相传下去,使中国文化永存不朽,通过汉字可以追溯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踪迹。

汉字产生于原始社会晚期,形成于奴隶社会前期,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了。

文化和文字相互增进相互影响共同成长,民族文化的成长是决定汉字产生和成长的因素。

文字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水平的标记。

文字经历了漫长的成长过程,在成长过程中与社会文化、民族文化产生了密切的联系。

在原始社会,人们在集体劳动中因相互交际的要求而产生语言,但语言贮存的时间有限,时间长了容易忘记,于是原始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运用各种物件做成符号,来帮忙记忆。

随着社会的成长,从氏族到部落,到后来国家的呈现,交际的地区规模越来越年夜,也就促使了文字的成长。

中国文字纵的是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一脉相承下来的,它是社会文化、民族文化成长的结晶,代表着民族的自尊、自强,使整个民族成为一个文化的集合体,并且从多个方面表示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风气习惯等,使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世代相传,发扬光年夜。

过去汉字与龟甲结合,开创了一个辉煌残暴的西方古代文明。

今天,汉字与硅片结合,势必使古老的汉字焕发青春的活力。

汉字的信息化,使汉字从衰老变得年轻,从苦难走向辉煌。

从而使汉字具有无比光明的未来。

二、从形声字看历史文化痕迹(一)从形声字的形旁看古代文化形旁即意符,意符是形声字中指明意义类另外符号,如“格”字左边的“木”,“铜”字左边的“金”之类,形符保存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等方面1/3的信息。

汉字与文化的关系

汉字与文化的关系

《汉字与文化的关系》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文化密切相关。

汉字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汉字不仅是中国人记录和传递信息的工具,而且也是中国文化的载体。

汉字的形成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早在公元前17世纪,中国就有了自己的文字——甲骨文。

甲骨文是由甲骨刻成的,甲骨是古代中国人用来记录信息的一种材料。

甲骨文的形成与中国古代的历史、宗教、文化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甲骨文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汉字。

汉字的发展与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汉字不仅是中国文化的载体,而且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的形成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汉字的形成与中国古代的历史、宗教、文化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汉字的发展也与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汉字不仅是中国文化的载体,而且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还体现在汉字的书写方式上。

中国古代书写方式——篆书、隶书、楷书、行书等,都是汉字与中国文化的体现。

篆书是中国古代的书写方式,它源于甲骨文,在中国古代是官方文字。

隶书是中国古代的书写方式,它源于篆书,是中国古代常用的文字。

楷书是中国古代的书写方式,它源于隶书,是中国古代常用的文字。

行书是中国古代的书写方式,它源于楷书,是中国古代常用的文字。

这些书写方式都是汉字与中国文化的体现。

汉字还与中国文化的传统艺术——书法有着密切的关系。

书法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传统艺术,它源于汉字。

书法不仅是汉字的美化,而且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承。

书法包括篆书、隶书、楷书、行书等不同的书写方式,这些书写方式都是汉字与中国文化的体现。

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还体现在汉字的艺术价值上。

汉字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它的美感不仅体现在书法中,而且也体现在各种艺术形式中。

例如,汉字在国画、版画、雕塑、建筑设计等艺术形式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汉字的艺术价值也是汉字与中国文化重要体现。

探寻汉字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探寻汉字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探寻汉字与文化之间的关系1. 引言1.1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和传统文明的体现。

汉字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经过演变和发展,形成了如今的汉字体系。

汉字不仅是一种文字符号,更是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的载体。

汉字的书写、发展和运用,贯穿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的形体、结构和笔画都体现了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审美情趣,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文化品味和审美追求。

汉字不仅仅是文字,更是寄托着中国人民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念。

通过学习汉字,人们可以认识到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博大精深,感受到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汉字的魅力和独特性,使其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和标志,凝结着中国文化的精华和灵魂。

2. 正文2.1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象征,具有悠久的历史。

其起源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的象形文字,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演变成了今天我们使用的文字符号系统。

汉字的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思想观念。

甲骨文是最早期的汉字形态,出现在商代的甲骨上,通常用于占卜记录。

金文则是商周时期使用的一种形体,较为漂亮且规整,代表了当时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繁荣。

小篆则是秦始皇统一文字后规范成的一种新形态,为后来的楷书奠定了基础。

汉字的演变不仅仅是形态上的变化,更是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汉字作为载体,记录了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今天的现代社会,汉字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中国人民的共同语言和文化符号,保持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形态的变化,更是中国文化传承的历史长河。

汉字的每一个笔画、每一个部首,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底蕴。

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文明的珍贵财富。

2.2 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联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联密不可分。

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汉语汉字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媒介。

汉字的诞生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千年左右,是中华文明最古老、最悠久的文字,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是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意义深远。

汉字不仅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也是传递文化精神的重要方式。

它不仅能够体现民族文化的丰富性,也能够传达出不同的文化观念。

汉字不仅能够抒发对华夏文化的赞美,也能够表达出中国文化中的美好。

汉字更是蕴藏着古代文明的精髓,是中国文化的精华。

它是古代文明灿烂的见证,也是中国今天在文化方面的源泉。

汉字是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

汉字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的经典文学,也反映了古代中国的艺术文化。

汉字的出现是中国文化对全球的影响力,它也为世界文化带来了独特的贡献。

汉字知识是传承中国文化的纽带,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

它蕴含了古代文明传承的宝贵文化财富,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汉字的传播也凝聚了中国民族的情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它以一种温情而又神秘的凝聚力,将中国文化的精髓传承到了每个角落,将中国文化的声音传到了世界的每个角落。

汉字更是开启进入中国文
化的大门,是中华文化的独特密码。

汉字与中国文化息息相关,它不仅是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文化的精髓在汉字中蕴藏着,它能够表达出不同的文化观念,传承着丰厚的文化底蕴。

第三讲:汉字与中国文化

第三讲:汉字与中国文化
长尾巴的鸟称为“鸟”,例如:鸡、鸾、 鹰、鸽、等
声符的文化涵义
浅、笺、钱、线、践、贱 [小而少] 青、清、晴、情、箐(青竹)、圊(厩肥、
绿肥)、请、精、静、睛、靖、菁、婧、腈、 靓、倩 [纯而美] 巠、茎、胫(小腿)、弪(弓弦、弧度)、 迳、泾、颈、径、经、轻、刭、痉[小而直]
同形异义的部件
川、虹等


祭祀的多种类型
第一种:肉祭
“祭”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第二种:酒祭
裸祭 凶
第三种:火祭
帝-禘 燎 尞 熿 huáng 尪
第四种:水祭

第五种:杀牲祭
“埋”祭
出生仪式
“产”:
“生其种曰产。”(《周礼·大宗伯注》)
“产,生也,从生彦,省声。”(《说文解
字》)
小篆“产”
小篆“彦”
P.188 以“穿”字和“经”字为例
2. 凭字形确定字族的意义关系
具有相同偏旁的字往往具有相关或类似的 意义关系,特别是形旁
例如: 江-河-湖-海-泽 皿-盅-盏-盆-盘-盂-盥 “皿,饭食之用器。凡皿之属皆从皿。”
3. 凭借汉字辨析同音词
汉字与汉语相互补充 利用字形不同辨析同音词 如:gōngsī 公司 公私 qīzhōng 期中 期终
(2)从汉语词汇的组合机制看
组合性造词 组词的基件是实词素 组词过程中的意合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 汉字构形体现人的主体思维方式
“整个汉字的精神,是从人(更确切 的说,是人的身体全部)出发 的……它是从人看事物,从人的官 能看事物。”
—— 姜亮夫:《古文字学》,浙江人民出版 社1984年版,第69页
(1)汉字构形基本建构方法:

文字和文化有何关系?

文字和文化有何关系?

文字和文化有何关系?
文化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具有很强的人文意味,它就是人类生活要素形态的统称。

就词的释意来说,文就是记录和表达,化就是分析,理解和包容。

而文字是一种符号,一种交流工具。

1.文字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字从属于文化。

文化的产生先于文字而存在,而文字的产生就是在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的产物,它的产生是为了顺应文化的需求。

所以文字的发展和使用都要受到文化的制约,文字记录的信息就是某种特定文化的反应。

2.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播工具。

文字是记录文化的符号系统,因为有了文字,已经过去的历史和这些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方方面面才得以记载和流传到现在,否则仅凭借声音符号,怎么传承?
因为文字的传播和发展,使得文化的流动性加强,文化也在一定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和发展,人类社会才会越来越光辉灿烂,丰富多彩。

对中国而言,汉文字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是中国精神文明的旗帜。

所以我们应该为汉字乃至汉文化的延续和传播而努力。

汉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哪些

汉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哪些

汉字对中国⽂化的影响有哪些
汉字的出现,给中国乃⾄世界开创了最深的书法艺术,在封建时代,因⽂字的发明,⼤⼤加强了华夏⽂明的发转速度,秦始皇统⼀⽂字,更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真正统⼀中华民族。

汉字的特点是什么
汉字是表意⽂字,汉字和它所表达或者描摹的客观事物之间没有像西⽅⽂字那样彻底的符号化,⽽是保持了⼀定的联系,所以更加容易了解本民族⽂化的深层内涵,也是西⽅拼⾳⽂字⽆法⽐拟的。

汉语是⾮语法语⾔,汉字组成的语句相对⽐较短,因⽽⽐西⽅拼⾳⽂字更加易于思辨。

汉字也更加节省,没有西⽅语⽂那么复杂。

汉字与中国⽂化之间的关联
中国⽂字的能指意义与发⾳并不⼀致,因此⽂字的理性化被出⾊地导向了语义,并从⽂字的能指意义向书写延伸。

作为⼝语笔录的⽂字与作为⽂⾔的⽂字,这种差异始于把词语当做现实的“逻各斯幻象”。

在第⼀种情况下,话语通过⽂字实体化,⽽且既然话语是⼈特有的,实体化在⼈格化的神学⾥伸展。

因此,在印度宗教⾥,三个字母AUM组成的⾳节即被实体化为创世神,代表⼈神合⼀化的宇宙三阶段,即梵天、毗湿奴和湿婆三神。

在天主教,三位⼀体中的“圣⾔”降⽣⽽成⼈。

⽽在中国⽂⾔⾥,逻各斯幻象不再是话语的幻象,⽽是中国⽂化特有的“⽂”这个“表意字”的幻象,它没有被实体化为对某⼀创世者的记写,⽽成为道,事物之⽂理的超现实投射。

举例说明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举例说明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举例说明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1,在古汉语的表述系统中,“文化”一词的本义是与“武工”、“武力”相对的概念,指以文德教化天下,即“以文教化”,但这和现代意义上人们理解的“文化”一词的含义不尽相同。

现代意义上,广义的文化,泛指人类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既包括人类超越本能而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也包括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汉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S•普芬多夫);文字受到文化的其他子系统的影响和制约。

(例:中国古代的经史子集经典文献大量传入日本);汉字是中国文化信息的载体,对于汉字的研究,离不开文化的阐释。

2,汉字字形反映的中国文化(1)汉字字形与古代物质文化。

例如,饮食:见上节;农耕:农具的演变(2)汉字字形与古代制度文化。

例如,货币。

从汉字的构形系统看,中国社会早期的货币是以贝壳充当的。

许慎《说文解字》:“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

”《诗经•小雅》:“既见君子,锡我百朋。

”拿《说文解字•贝部》所收的59字来看,完整地体现了汉语中有关财物、货币等概念的各个方面。

如,货,贷,购,账,贵,费,贾,贿赂,资,赊,赔,财,贡等。

(3)汉字字形与古代精神文化。

A,甲骨文“舞”字,像人手操舞具跳舞形,本义即跳舞。

甲骨文“磬”字,像悬石以击之形。

“磬”是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悬挂。

甲骨文“鼓”字,像手执鼓槌敲击建鼓(树立在地上的鼓,有别于“悬鼓”)之形。

甲骨文“樂(乐)”字,从丝从木,以丝附木上来像琴瑟之类弦乐器,表示“五音八声总名”。

上述甲骨文表明,商代已有舞蹈,人们是伴着音乐跳舞的,当时音乐很发达,已有了打击乐、弹奏乐和吹奏乐等形式的音乐。

B, 从汉字看古代对女性的歧视。

a, 对女性的歧视之一:把女性当作卑贱、无知、愚昧、顺从的人。

妇,繁体作婦,是个会意字,从女从帚,帚是扫除工具。

女手持帚,表示已出嫁的女子担当家务劳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与中国文化王蒙
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安身立命的根基,是解决许多麻烦问题,实现持续发展、和平崛起与国家整合的依托。

没有中华文化的人类文化,将是多么残缺的文化!
历史是一个粗线条的大师,它勾勒了全球化的进程,却忽略了人们为这个发展和进步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幸好,历史又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大师,当今世界的趋势并不是单向度的。

中国的长项在于文化。

中国文化近二百年来遭受了严峻的考验,已经和正在获得新生。

近代以降,中华文化不但暴露了它的封闭愚昧落后挨打的一面,更显示了它的坚韧性、包容性、吸纳性,自省能力、应变能力与自我更新能力。

中国的目标应该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建设文化大国。

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安身立命的根基,是我们中国的形象,是解决许多麻烦问题,实现持续发展、和平崛起与国家整合的依托。

中华文化是全体华人的骄傲和共同资源。

中华文化是当今世界上的强势文化的最重要的比照与补充系统之一,中华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

没有中华文化的人类文化,将是多么残缺的文化!
这里,我着重就一些个人的感受、经验谈一谈汉语汉字(海外习惯通称为华文华语)与我们的人文文化传统与现状的某些关系。

对于大多数民族来说,她们的独特的语言与文字是她们的文化的基石。

尤其是使用人数最多,延续传统最久,语音语词语法文字最为独特的汉语汉字更是我们的命脉,我们的灵魂,我们的根基。

汉语属于词根语,汉藏语系。

我的小说《夜的眼》译成了英、德、俄等印欧语系许多文字。

所有的译者都向我提出过一个问题:“眼”是单数还是复数,是“eye”还是“eyes”?
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汉语是字本位的,“眼”是一个有着自己的独立性的字,它的单数和复数决定于它与其他字的搭配。

汉字“眼”给了我以比“eye”或者“eyes”更高的概括性与灵活性:它可以代表主人公的双眼,它可以象征黑夜的或有的某个无法区分单数与复数的神性的形而上的而非此岸的形而下的眼睛,它可以指向文本里写到的孤独的电灯泡。

汉语培养了这样一种追本溯源、层层推演的思想方法。

眼是本,第二位的问题才是一只眼或多只眼的考量——那是关于眼的数量认知。

眼派生出来眼神、眼球、眼界、眼力、眼光等概念,再转用或发挥作心眼、慧眼、开眼、天眼、钉子眼、打眼(放炮)、眼皮子底下等意思。

动词与系动词也是如此,华文里的“是”字,既是“tobe”也是“am”,又是“was”,还是“were”,包括了“havebeen”、“hasbeen”和“usedtobe”等。

组词造词也是如此,有了牛的概念,再分乳牛母牛公牛,黄牛水牛牦牛野牛,牛奶牛肉牛油牛皮牛角。

这与例如英语里的cattle——牛、calf——小牛、beef——牛肉、veal ——小牛肉、cow——母牛、bull或者ox——公牛、buffalo——水牛、milk——牛奶、butter ——牛油……大异其趣。

这些与牛有关的词,在华文里,是以牛字为本位,为本质,为纲,其余则是派生出来的“目”。

这样的牛字本位,则难以从英语中看出来。

所以中华传统典籍注重最根本的概念,多半也是字本位的:如哲学里的天、地、乾、坤、有、无、阴、阳、道、理、器、一、元、真、否、泰……伦理里的仁、义、德、道、
礼、和、合、诚、信、廉、耻、勇……戏曲主题则讲忠、孝、节、义,读诗(经)则讲兴、观、群、怨。

然后是自然、主义、理论、原则……有了仁,就要求仁政;有了道,就认定执政的合法性在于有道,并区分王道与霸道还有道法自然与朝闻道夕死可矣;有了义,就提倡舍生取义的价值观念,有了主义就有“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有了原则,就有绝对“不拿原则做交易”……这些文字、概念、命题,不但有表述意义、价值意义、哲学意义,也有终极信仰的意义与审美意义。

华文注重文字——概念的合理性与正统性,宁可冒实证不足或者郢书燕说的危险,却要做到高屋建瓴与势如破竹,做到坚贞不屈与贯彻始终。

在中国,常常存在一个正名的问题。

训诂占据了历代中国学人太多的时间与精力,然而又是无法回避的。

许多从外语译过来的名词都被华人望文生义地做了中国化的理解,中文化常常成为中国化的第一步。

这产生了许多误读、麻烦,也带来许多创造和机遇,丰富了人类语言与思想。

这里起作用的是华文的字本位的整体主义、本质主义、概念崇拜与推演法(如从真心诚意推演到治国平天下),与西方的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理性主义和神本或者人本主义大相径庭。

字本位问题在语言学内部是有争议的,但至少可以肯定,华文的字比拼音文字的字母不知重大凡几,而词与句的组合,仍然离不开字。

即使不承认百分之百的字本位,也得承认七、八成的字本位现象。

华文文学讲究炼字,这与拼音文字大不相同。

汉字是表意兼表形的文字,汉字是注重审美形象的文字,汉字如歌如画如符咒。

汉字的信息量与某些不确定性和争议性无与伦比。

在中华民族的整合与凝聚方面,在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和身份方面,在源远流长、一以贯之而又充满机变以摆脱困境方面,汉字功莫大焉。

没有统一的汉字只有千差万别的方言,维系一个统一的大国,抵抗列强的殖民化是困难的。

比较一下中国与亚、非、拉丁美洲其他国家的被列强殖民统治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文化的力量。

比较一下社会主义的苏联与社会主义的中国命运,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华文化特别是汉字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相传当年仓颉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何其惊天动地。

汉字的特殊的整齐性丰富性简练性与音乐性形成了我们的古典文学特别是诗词。

现在中国大陆的幼儿不会说话已经会背诵“床前明月光……”。

武汉的黄鹤楼虽系后修,非原址,但是有崔颢与李白的诗在,黄鹤楼便永远矗立在华人心中。

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赤壁、泰山……因诗文而永垂不朽。

在推广普通话(国语、mandaren)的同时,中华方言的丰富多彩正在引起人们的重视。

吴侬软语,三秦高腔,川语的刚嗲相济与粤语的铿锵自得,尤其是各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同样是我们的语言财富。

它们影响着乃至决定着我们的民族音乐,特别是多种多样的地方戏曲、曲艺和少数民族歌舞。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一声乡音,两行清泪,乡音未改鬓毛衰,万方奏乐有于阗,中华儿女的乡愁乡情永不止息,汉字文化便是中华儿女的永远的精神家园。

在华文中,“国家”既包含着“country”,也包含着“nation”,同时包括了“state”的意义,知道这一点,对于理解国人的国家民族观念,忠于祖国的观念与爱国主义的情愫有很大好处。

在华文中,“人民”一词有自己不尽相同于“people”的含义,而且“人”与“民”各有不同的乃至划分等级的含义。

这些知识与思考,对于理解中国的政治生活与政治语言大有帮助。

越是有志于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现代化事业,越应该理解并善于运用几千年的中华文化的传统,趋利避害,将大胆变革与稳定发展结合起来。

我的河北南皮同乡张之洞提倡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他所信奉的“厉行新政,不悖旧章……”等原则,也许在学术上是浅薄的与有懈可击的,然而却是语重心长的。

我们中国应该明确地放弃汉字拉丁化的目标。

我们实在难于从bai ri yi shan jin,
huang he ru hai liu这29个字母上读出唐诗的效果。

我们应该更好地进行汉语汉字的教学、传承、研究、数码化应用与审美化创造。

我们应该创造出无愧于祖先的语言艺术的传世之作。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在世界上推广普及华文与汉学教育,为此加大投入。

我们应该在语言文字上对各种媒体与出版物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少一点错别字,少一点洋泾浜,少一点文理不通。

我们所关切的汉字文化毕竟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文化,是面向世界的开放的与面向未来的文化。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是说我们的文化要有自己的传统,自己的立足点自己的性格。

同时,只有开放的面向世界的经得起欧风美雨的与时俱进的中华文化,才是有活力的民族的,而不是博物馆里的木乃伊。

聪明的做法不是把全球化与民族化地域化对立起来,而是结合起来。

在浅层次上,争论要不要花那么多时间学外语可能是有意义的。

从根本上说,母语是进修外语的基础,外语是学好母语精通母语的不可或缺的参照。

说起近现代中国,大概没有很多人的外语比辜鸿铭、林语堂和钱钟书更好,同时他们的华文修养也令我辈感到惭愧。

设想未来的中华儿女个个熟悉汉语汉字华文经典,同时至少是它们当中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熟练掌握一两门外语特别是英语,这完全是可以做到的,也是必须做到的。

中国人的大脑的聪明足以做到这一步。

而做到这一步不会降低而只会提高中华文化的地位。

我们大可以增强对于中华文化汉字文化的自信,以海纳百川、开阔明朗的心态对待文化的开放与交流,而决不是鼠目寸光,抱残守缺。

当然也不是民族虚无主义与全盘西化。

1998年我在建立已有七十余年历史的纽约华美协进会上讲演,有听众问:“为什么中国人那么爱国?”
我戏答曰:“第一,我们都爱汉字汉诗,第二,我们都爱中餐。

”可惜我今天没有时间再谈中华料理了,那就让我们的听众们会议休息时间尽情地去享用中餐吧,美味的中餐毕竟首先要出现在餐桌上,而不是出现在我的讲演里的。

谢谢。

(本文为作者9月3日在2004北京文化高峰论坛上的演讲。

发表时略有删节)
《文汇报》 2004年09月13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