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与中国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史》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史》教学大纲《中国文化史》教学大纲执笔人李永红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作用《中国文化史》是汉语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也可作为全校性素质教育公共选修课。
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较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国文化史的主要内容和发展历程,正确地理解和分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源流关系,通过进一步的具体钻研,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提供必要的历史借鉴。
因此该门课程是汉语专业的主干课程,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
二、课程教学对象、目的和要求本课程适用于大学专科层次汉语专业学生。
本课程旨在通过教学,有选择地介绍、探讨中国文化最主要的内容、特征,使学生对中国文化有一个基本而又系统的了解,为进一步认识、研究中国文化打下基础。
中国文化自古文史哲不分家,通过本课程教学,丰富学生的文化史知识,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和把握,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在文史哲方面融会贯通。
学习本课程,采用讲授与讨论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将在导引学生初步解读中国文化基本状态的基础上,拓展、增进学生的人文学科知识和人文素质修养,提升对中国国情的理性认识和文化传承再造的责任。
三、课程的相关课程及其关系本课程的先行课为《中国历史》,要求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有较清晰的了解;本课程可与《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等课程同时开设。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本课程教学总时数为34学时,全部为理论学时。
第一章文化和文化史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文化学中的大、小文化概念,主要的文化研究学派;把握文化一词在中国的古典意义、文化演进的基本特点、文化史研究的价值意义。
教学重点:文化的概念;文化史研究的价值意义。
教学难点:文化与历史的关系。
教学内容:一、关于文化1、文化界说的多维现象2、相对认可的文化定义3、重要的文化研究学派二、关于文化史1、文化史概念及文化与历史的关系2、文化史研究的对象与方法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和特质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文化类型的概念;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特质及表现。
《中国文化通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通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931014课程名称:中国文化通论总学时数:54说明一、课程性质《中国文化通论》是中文系对外汉语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授课对象为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学生。
二、教学目的及意义中国文化史是文化学与中国历史学相结合的人文学科知识,反映中华族群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构建的历史样态和传承重构中对于中国社会进程的动态影响。
本课程将在导引学生初步解读中国文化基本状态的基础上,拓展、增进学生的人文学科知识和人文素质修养。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1、教学内容《中国文化通论》是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中国文化各领域诸如语言文字、哲学、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技、道德伦理、选举科举等的发展脉络及其成就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特征的概述。
2、教学要求①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赖以产生、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及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
②了解传统文化中哲学、史学、教育、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伦理道德、科举等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演变。
③把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树立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
④以史为鉴、放眼未来、把握文化转型与发展的趋势,积极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构建贡献力量。
四、教学重点难点1、本课程重点讲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重要文化典籍以及中国古代哲学、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道德伦理、选举科举等的发展脉络、基本内容、基本特征。
2、本课程将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语言文字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特征作为教学难点。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与学生思维互动相结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开展讨论,撰写论文。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11月。
(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通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0月。
(3)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11月。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中国文化概论适用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四年制)总学时数:36学分数:3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中国文化概论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这门课的中心任务是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为今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传播中华文明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为:1. 系统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与精神,从总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深刻了解民族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认识我国的国情。
2. 运用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来分析中国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开发利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3. 以这门课程教学为基础和依托,进一步拓展学生文化素质教学领域的深度与广度,弘扬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本课程以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课件、资料片观摩、课堂讨论等方式开展教学。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第一章简论(1学时)【目的要求】概括了解文化和中国文化,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1. 文化的含义和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
2. 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
可概括为: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
3. 中国文化的内容。
第二章地理状况(2学时)【目的要求】1.复习学生已经学过的中国地理常识。
2. 侧重介绍与中国文化有关的地理情况。
【教学内容】1.黄河、长江与中国文明。
2.中国的历代疆域。
中国陆地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
秦奠定了我国现有版图的基础,以后有所发展。
3.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沿革。
第三章历史纵横(3学时)【目的要求】1.复习学生已经学过的中国历史常识。
2. 侧重介绍与中国文化有关的历史情况。
【教学内容】1. 中国文化的源头仰韶文化是母系氏族文化,被称为彩陶文化。
龙山文化被称为黑陶文化。
关于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的观点。
四大区域说。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红山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几个代表。
公选课(汉字与中国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公选课(汉字与中国文化)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与任课教师差不多信息课程名称:汉字与中国文化课程类别:选修课学时/学分:28/1.5 其中实验〔实训、讨论等〕学时:授课时间:3-16周星期三9-10节授课地点:6F-101任课教师姓名:杨继龙职称:讲师所属院〔系〕:师范学院答疑时间、地点与方式:1、每次课留最后十分钟答疑;2、电话方式,请先短信预约;3、E-mail方式,一周内回复,邮件请署名,并注明班级。
【二】课程简介本课程属于中国文化差不多观念通论性质,因此侧重点不在于对文字本身的探讨,而是选取凝聚了中国文化核心概念的假设干汉字,揭示其中国文化史上的意义。
本课程由十二个相对独立的讲座构成,旨在向那些没有或者没有多少文科背景的学生介绍中国文化的差不多框架。
在西化浪潮风行了一个世纪的今天,了解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一般知识,把握中国文化史的一般特色,由此逐渐理解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大背景中的定位,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课程目标一个世纪以来,西方以卓越的经济成就,让其文化横扫全球。
我们集中注意力倾听西方的声音,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自己民族的声音,适应了用西方知识的体系往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上套,觉得自己大概四不象。
我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信在下降。
本课程藉由代表中国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十几个汉字,结合原典,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传统的脉络,特别是中国传统思维的方式,有差不多了解。
目标要紧集在了解掌握以下几个方面:1、“阴”“阳”“五行”所构成的中国思想文化的差不多范畴和框架。
2、“仁”“义”“中、庸”所构成的儒家思想的差不多范畴和核心价值观。
3、“无”“玄”等的道家思想的差不多范畴。
4、“象”“三”所反映的中国人认识世界的独特方法。
5、“和”“道”“理”“性”“命”所反映中国人的宗教精神。
6、《周易》、《道德经》、《论语》等是什么样的书,大致的内容。
教学方式要紧结合多媒体讲授,同时采取推举阅读和讨论发言以及完成思考题的方法。
《汉字与中国文化》教学大纲

汉字与中国文化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基本信息适应对象:本课程适应于汉语言专业(中学语文教育方向)本科学生课程代码:06E03224学时分配:周学时2节,总学时30节赋予学分:1.5先修课程:古代汉语、中国文化概论二、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继《古代汉语》后的一门重要的理论课,是古代汉语文字、词汇和古代文化常识等内容的拓展和延伸。
是在学生对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和音韵等知识有所了解并能进行运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承载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信息的汉字。
本课程使学生从学习中感受到汉字是一种有着浓郁的人文气息的记录语言的符号,它成体系地记载了先民的历史与文化。
从而更加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教学的目的要求:1 . 了解汉字产生与开展的历史2 .了解并掌握古文字的字形构造和造字意图3 .通过汉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四、教学内容与安排第一节绪论(4学时)(含实践1课时,讨论相关问题。
)一、汉字蕴涵的中国文化二、中国文化的内涵三、汉字为什么能够反映中国文化四、汉字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几个问题第二节汉字起源的文化背景(2学时)一、汉字起源于八卦二、汉字起源于汉结绳三、汉字起源于契刻四、汉字起源于•图画五、仓颉造字说第三节、汉字形体的演变(4学时)(含实践1课时,讨论相关问题。
)一、汉字形体演变(一)古文字学阶段的汉字1、甲骨文2、金文3、六国古文4、篆文(二)今文字阶段的汉字1、隶书2、草书3、楷书4、行书第四节汉字的形体构造(6学时)(含实践1课时,造字方法运用。
)一、汉字的形体构形分析(部件说)(一)汉字的构形单位(二)部件的变体和混同(三)部件的功能1、表形功能2、表义功能3.表音功能二、汉字的形体构造(六书说)(一)传统六书说1、象形2、指事3、会意4、形声5、转注6、假借第五节汉字改革的文化制约(4学时)(含实践1课时,讨论相关问题。
)一、汉语拼音化运动二、汉字简化运动三、汉字改革利与弊第六节汉字传承的传统文化信息(10学时)(含实践3课时,讨论相关问题。
汉字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汉字文化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汉字文化课程是一门深入探讨汉字起源、演变和应用的学科,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的丰富内涵和历史文化价值,培养其对汉字的热爱和尊重,提高其书写和欣赏汉字的能力。
本课程将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汉字的文化内涵和实际应用。
二、课程目标1、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过程和汉字的构造原理;2、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汉字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3、培养学生的书法兴趣和书写能力,包括硬笔、软笔等不同书写工具的使用;4、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历史文化意识。
三、课程内容1、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介绍汉字的起源、早期形态和发展过程,阐述汉字演变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2、汉字的构造原理:解析汉字的构造方式,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帮助学生理解汉字的基本含义和构成方式;3、汉字的美学价值:探讨汉字的美学特点,包括字形的美、意境的美、书法的美等,提高学生的美学鉴赏能力;4、汉字的文化内涵:分析汉字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包括历史事件、思想观念、民俗信仰等,帮助学生理解汉字在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5、实践操作:通过书法练习、创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和对汉字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构造原理和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知识;2、实践操作:通过书法练习、创作等方式,让学生实际操作汉字,提高其书写能力和对汉字的实际操作能力;3、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包括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汉字的历史和文化背景;4、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五、课程评估1、课堂表现:根据学生的出勤率、课堂参与度等方面进行评估;2、作业完成情况: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和数量等方面进行评估;3、期末考试:组织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汉字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汉字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汉字学》是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和构成,增强对汉字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汉语 文化教学大纲

汉语文化教学大纲汉语文化教学大纲汉语作为世界上最为广泛使用的语言之一,其文化内涵也是非常丰富多样的。
为了更好地传播和推广汉语文化,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相应的汉语文化教学大纲。
本文将探讨汉语文化教学大纲的重要性以及其内容和结构。
首先,汉语文化教学大纲的制定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汉语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通过学习汉语文化,学习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
而汉语文化教学大纲的制定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一个系统、全面的学习框架,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汉语文化。
其次,汉语文化教学大纲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首先,应该包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介绍。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文化等。
学习者可以通过学习这些传统文化,了解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
此外,汉语文化教学大纲还应该包括对于中国现代文化的介绍。
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变化,中国现代文化也变得多样化和丰富多样。
学习者可以通过学习中国的电影、音乐、艺术等方面的内容,了解中国现代社会的面貌和文化特点。
另外,汉语文化教学大纲还应该包括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的介绍。
中国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
学习者可以通过学习这些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和传统价值观。
最后,汉语文化教学大纲的结构应该如何设计呢?一般来说,可以分为基础知识、进阶知识和拓展知识三个部分。
基础知识部分主要包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介绍,以及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的介绍。
进阶知识部分可以进一步深入学习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如中国历史、哲学、艺术等。
拓展知识部分可以包括一些与中国文化相关的热门话题,如中国的科技发展、环境保护等。
总之,汉语文化教学大纲的制定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汉语文化,学习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
汉语文化教学大纲应该包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介绍,以及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的介绍。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详解:深度探索华夏文明的精髓一、引言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的课程。
这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不仅涵盖了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更是一个对中国五千年文明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度解读的过程。
本文将深入剖析这门课程的核心内容,帮助读者全面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二、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主要流派和重要历史时期,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理解能力,提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全球视野下的文化自信。
三、课程内容模块1. 中国文化的历史渊源:从远古神话到夏商周的早期国家形成,再到秦汉至明清的朝代更迭,详细解析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文化变迁。
2. 哲学思想:介绍儒家、道家、法家等主要哲学流派的思想内涵,以及它们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3. 文学艺术:重点讲解诗词、散文、小说、戏曲等文学形式,以及书法、绘画、雕塑等艺术表现手法,展示中国美学的独特魅力。
4. 社会生活与习俗: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礼仪、节日、饮食、服饰等方面,揭示中国文化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
5. 传统科技与智慧:探讨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天文历法、医学等领域,展现中国古代科技的辉煌成就。
四、教学方法与评估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升学习兴趣。
2. 评估方式:除了传统的考试成绩,还将包括课堂参与度、研究报告、小组讨论、文化实践项目等多种形式的评价,全面考察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应用。
五、结语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教学大纲是一个立体且丰富的框架,它旨在引导学生从多元角度去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通过深入学习,学生们不仅能掌握丰富的知识,更能培养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对外文化交流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与中国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700142042
课程英文名称:Chinese and Chinese Culture
课程总学时:56 讲课:56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7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汉语与中国文化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四年级的一门选修课,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上,从文化的视角考察汉语,扩大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汉语的性质特点,了解汉语发生发展的历史概况及其文化原因。
该门课程的开设,将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汉语、汉民族文化的热爱,了解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提高文化修养。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汉语与中国文化这门课程,力图使学生能获得关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各方面的大量知识,从而增进对中国的了解,激发对中国文化知识的热爱,同时在阅读和听力上也得到明显提高。
(三)实施说明
1.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四年级第一学期使用。
本门课程总计56学时。
2.汉语与中国文化课程作为一门知识文化课程,与汉语课相比,内容更加广泛,词汇量更大。
考虑到外国留学生的接受能力,讲解时应尽量做到条理清晰、平实、自然、通俗易懂。
同时,为了帮助留学生学习,教师可将学生不认识的字词注音,并完成每章后面列出的思考题。
3.由于本门课程的教学对象是本科四年级的学生,所以尽量使用汉语进行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四)对选修课的要求
学习完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三年级课程的学生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采取教师讲授,同时适当安排看录像、课堂讨论、参观访问等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目标:使留学生更全面、系统地了解汉语与中国文化方面的知识,同时提高阅读和听说能力。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七)参考书目
《中国概况》,王顺洪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
二、中文摘要
汉语与中国文化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四年级的一门选修课。
开设本门课程在于使学生对汉语的各个方面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能够全面了解汉语的词汇、语法、熟语、人名、地名等方面中蕴含的中国文化、中国宗教文化、中国民俗文
化等。
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把握中国各个方面的具体特征,同时也可以有助于学生提高阅读和听说的水平。
三、课程学时分配表
四、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1部分绪论Ⅰ
总学时(单位:学时):4 讲课:4 实验:0 上机:0
具体内容:
本课程的研究对象,本课程的性质和主要内容,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意义。
重点:
要求重点掌握汉语与中国文化的研究对象。
一般了解汉语与中国文化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汉语与中国文化的研究简史及现状、开设本课程的重要意义
难点:
汉语与中国文化的研究对象。
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
第2部分语音、词语与中国文化Ⅱ
总学时(单位:学时):20 讲课:20 实验:0 上机:0
第2.1部分语音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讲课10学时)
具体内容:
要求掌握汉语中使用谐音的类型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重点:谐音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难点:语音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
第2.2部分词语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讲课10学时)
具体内容:
介绍词语的主要类型,以及颜色词与数词,方位词语和饮食文化词语,形象词语与象征词语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重点:
了解汉语中各类型的词语中国文化的关系
难点:
形象词语与象征词语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
第3部分称谓与中国文化Ⅲ
总学时(单位:学时):12 讲课:12 实验:0 上机:0
第3.1部分(讲课4学时)
具体内容:
介绍称谓的主要类型;要求掌握亲属称谓、社会称谓的类型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了解称谓语的泛化现象
重点:
亲属称谓、社会称谓的类型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难点:
称谓语的泛化现象
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
第3.2部分人名、地名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讲课8学时)
具体内容:
要求掌握我国人名的源流及其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了解人名的时代特征,使学生掌握命名的基本技巧和注意事项。
要求掌握我国国名、省名及其一些重要城市名称的由来。
了解地名反映的文化现象。
熟悉地名的演变,了解地名和人名在构词法上的差异。
重点:
我国国名、省名及其一些重要城市名称的由来
难点:
地名和人名在构词法上的差异
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
第4部分汉语语法、汉字与中国文化
总学时(单位:学时):20 讲课:20 实验:0 上机:0
第4.1部分汉字与中国文化(讲课10学时)
具体内容:
掌握汉字在世界文字体系中的地位、汉字的发展简史,熟悉汉字的特点和应用,了解汉字的传播和汉字文化圈的概念。
通过学习,要使学生更加热爱汉字,热爱汉民族文化。
重点:
汉字的特点及应用。
难点:
汉字与文化关系。
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
第4.2部分汉语语法与中国文化(讲课10学时)
具体内容:
要求掌握汉语语法的特点,了解汉语语法中一些与文化有关的现象重点:
汉语语法的虚与实。
难点:
汉语语法的意合特点、汉语语法的弹性结构。
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