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单元检测
【高中地理试卷】《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单元检测题 2021-2022学年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单元检测题一、单选题由于对煤炭资源大规模、高强度的开发,东北、山西等地的煤炭资源型城市虽为国家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能源和资源支撑,但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生命和后续发展能力的代价。
下图为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与资源产业生命周期图。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资源型城市最佳的产业结构调整时间段为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2.下列措施中,不适合我国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选择的是A.将煤炭产业的重心由开采转为深加工,延长开采周期B.增加科技投入,改造传统工业,提高产业竞争力C.大力扶植机械制造业和生物制药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D.利用区位和市场优势,重点发展食品加工业,削弱第三产业欧美黑杨的树干高、树冠大,喜光照,生长快,抗病和适应性强。
欧美黑杨木材材质柔软,易加工。
20世纪70—80年代,欧美黑杨作为经济林被广泛引进洞庭湖周边地区,成了人们眼中的“香饽饽”。
直到整治前,整个洞庭湖保护区内欧美黑杨种植面积已经达到39万亩(1亩≈666.67m2)。
欧美黑杨绰号“湿地抽水机”“生态杀手”,严重威胁洞庭湖生态环境安全。
为保护当地生态环境,湖南省洞庭湖保护区展开了史上最大一次欧美黑杨砍伐行动,数百万棵黑杨被砍伐清理。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洞庭湖周边地区种植欧美黑杨主要是为了利用其()A.供给服务B.调节服务C.文化服务D.支持服务4.洞庭湖保护区大面积砍伐欧美黑杨是因为其()A.经济效益低B.加剧了湖区水土流失C.加速了湿地旱化D.导致湖水对湖岸的侵蚀作用加强位于南岭山地的某县90%以上土地不适宜耕种和聚落建设,主要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
集镇住宅多为三层,其二层和三层也开有外门,如图所示。
尽管水淹频率很高,但这些集镇住宅“淹而不没,灾而无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在农业社会,制约该县聚落规模的主要条件是()A.谷地面积B.河流水量C.林木产量D.风俗习惯6.这些集镇住宅二层和三层都开外门,主要是为了()A.通风B.避灾C.采光D.美观7.这些集镇遭遇的洪水特点是()①砾石多①退水快①历时长①流速慢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侵蚀模数是指单位面积上的土壤侵蚀量。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地理必修三(人教版)配套课时作业: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单元测试(B)(含答案解析)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B)(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西北地区的地形特点是()A.以山地、盆地为主,三山夹两盆B.东部是高原,西部高山与盆地相间分布C.贺兰山是最高大的山脉,南北走向且位于中部D.内蒙古高原跨半干旱、干旱区,横贯本区东西2.与荒漠化形成有关的因素包括()①植被破坏②气候变异③海平面上升④酸雨危害⑤风沙侵蚀⑥水土流失⑦过度开发⑧太阳活动A.①②⑤⑥⑦B.②③④⑤⑥C.①③⑤⑥⑦D.④⑤⑥⑦⑧3.在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A.过度樵采B.过度放牧C.过度开垦D.水资源利用不当4.楼兰古城的消失和罗布泊的干涸说明了()A.荒漠化问题发生在工业时代,古代不曾出现过B.荒漠化完全是战争、瘟疫等人为原因造成的C.人为破坏植被,导致水源枯竭、土地退化是荒漠化的主要原因D.荒漠完全是地质时期的自然过程形成的,有沙质荒漠和砾质荒漠5.引水治沙是防治荒漠化的主要措施之一。
下列属于引水治沙工程的是()A.京杭运河B.卡拉库姆运河C.基尔运河D.巴拿马运河6.下列现象不属于荒漠化范畴的是()A.沙质荒漠化B.石质荒漠化C.次生盐渍化D.过度开垦化7.关于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叙述正确的是()A.是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和潜在的自然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产物B.是简单的荒漠扩张过程C.气候因素,特别是降雨量的变化,影响荒漠化进程D.荒漠化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形成的我国某区域一月平均气温在5℃左右,年降水量在1 100mm以上,本地有“地下有河滚滚流,地表流水贵如油”的说法,据此回答8~9题。
8.关于该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A.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B.我国冻土分布广的地区C.有我国最大的湿地D.有大面积石质荒漠分布9.该区域国土整治的重点是()A.植树种草,防治荒漠化B.小流域综合治理C.发展交通,加强对外联系D.合理灌溉,防治盐碱化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
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报告
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报告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生活品质和未来。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进行科学、准确、全面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至关重要。
本报告将对当前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的相关情况进行详细阐述。
一、监测背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显著。
资源的过度开发、污染物的排放、生态系统的破坏等问题,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的健康和福祉,加强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成为当务之急。
二、监测目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的主要目的是及时、准确地掌握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其变化趋势,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评估环境保护措施的效果,预警潜在的环境风险,以及促进公众对生态环境的了解和参与。
三、监测内容1、大气环境监测对空气中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PM25 和PM10)、一氧化碳、臭氧等进行监测,同时关注气象参数如气温、气压、风速、风向、湿度等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2、水环境监测包括对河流、湖泊、地下水等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指标的监测。
物理指标如水温、色度、浊度等;化学指标如酸碱度(pH 值)、溶解氧、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重金属含量等;生物指标如藻类、细菌等的种类和数量。
3、土壤环境监测监测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有机污染物、酸碱度、肥力指标等,以评估土壤的污染程度和质量状况。
4、生态系统监测对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物多样性进行监测,了解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变化趋势。
四、监测方法1、手工监测通过现场采样和实验室分析的方式获取监测数据。
这种方法虽然较为传统,但准确性较高,适用于一些复杂和特殊的监测项目。
2、自动监测利用自动化监测设备,实现对环境参数的实时连续监测。
自动监测能够提供更及时的数据,有助于快速掌握环境质量的变化情况。
3、遥感监测借助卫星、飞机等遥感技术,获取大范围的生态环境信息,如土地利用、植被覆盖、水体分布等。
2010-2023历年高考复习单元检测: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2010-2023历年高考复习单元检测: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第1卷一.参考题库(共25题)1.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保持动态平衡,说明这个生态系统是稳定的。
如果能量输出长期大于输入,生态系统就会退化,自我调节能力降低,那么这种情况最可能是由下列哪个因素造成的( )A.长期低温B.连续阴雨C.植被破坏D.品种退化2.下图是某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简图,图中甲~庚代表各种不同的生物。
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1)此生态系统作为生产者的生物是________,作为次级消费者的生物是______ __。
(2)生物甲与己的关系是________。
(3)该生态系统只表示了部分生物,图中未表示的成分有________。
(4)已知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为10%,若一种生物摄食两种下一营养级的生物,且它们被摄食的生物量相等,则丁每增加10kg生物量,需消耗生产者________kg。
解析:(1)本食物网由四条食物链组成,其第一营养级为戊,第三营养级分别为甲、乙、丁。
(2)甲既捕食己又捕食戊,己也以戊为食,因此甲与己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
(3)应从生态系统成分的角度全面审视这一问题。
生态系统的成分中还应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以及分解者。
(4)流经丁的食物链有三条,即①戊→庚→丁;②戊→甲→丁;③戊→己→甲→丁,按题意,丁增加10 kg体重应消耗50 kg庚和50 kg甲,则庚应消耗500kg戊,甲除直接消耗250 kg戊外还需通过己消耗2500 kg戊,三项合计为3250 kg。
3.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淡水湖泊藻类水华频繁发生。
人工打捞和投放大量化学杀藻剂进行紧急处理是常用的治理方法。
近年来,研究者采用投放食浮游植物的鱼类和种植大型挺水植物构建生物修复系统的方法,收到较好的效果。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问题:(1)杀藻剂处理水华与生物修复的方法相比,主要缺点是________和________。
单元检测卷09 生物与环境(原卷版)
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单元练(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湿地是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是绿水青山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在城市地区建设人工湿地可改善生态环境B.移除湖泊中富营养化沉积物有利于生态系统的恢复C.移栽适应当地环境的植物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D.气沮和害虫对湿地某植物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有关2.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下图是摇瓶中酵母菌的种群密度变化曲线。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培养初期,酵母菌因种内竞争激烈而生长缓慢B.转速为250 r/min 时,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C.该实验中计数酵母菌时应采用逐个计数法D.培养期间菌体数量变化趋势可用数学模型Nt=N0λt表示3.科学家研究某区域中新迁入的某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λ值的变化曲线(如图1),以及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如图2)。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1的曲线ab段表示该种群为“J”形增长,bc段和de段都表示该种群数量减少B.图1中e点和图2中的D点时种群的数量最低C.图2的AB段表示该种群为“J”形增长,CE 段表示该种群数量减少D.图1中15-25 年期间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4.下列关于调查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A.用样方法调查时,调查地块呈长条形,应选择等距取样法B.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随机选取样方,样方的大小要合适C.标记重捕法常用来调查作物植株上蚜虫的种群密度D.若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则调查种群密度时可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5.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种群数量的变化、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的说法,正确的是()A.一块草地上所有蒲公英的数量就是这个蒲公英种群的种群密度B.林下光照较弱不一定会使所有林下植物的种群数量下降C.由于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种群增长到一定数量就会保持稳定D.将一种生物引入一个新环境中,在一定时期内,这个生物种群就会出现“J”形增长6.调查法是生物学常用的方法之一,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调查某一园林中蚜虫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标记重捕法B.对酵母菌种群数量计数时可用抽样检测法,需从静置的培养液中进行取样C.调查某茶园某种蜘蛛的种群密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D.调查某湖泊小球藻种群密度,应采用抽样检测法7.中国经典古诗词里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学知识。
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考法精练含解析
第十五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20湖南长沙长郡中学二测]乌鲁米耶湖(下图)位于伊朗西北部,是世界第三大咸水湖,春季湖水相对较深。
近年来,该湖面积迅速缩小,面临消失。
据此完成1—2题。
1.该湖面积迅速缩小的自然原因是()A。
全球变暖,降水变率增大B。
蒸发加剧,入湖水量减少C。
植被破坏,坡面径流增加 D.引水灌溉,水位迅速下降2.伊朗政府计划拯救乌鲁米耶湖,可行的措施有()①湖区发展渔业生产②湖区实施人工降雨③增加高山冰雪融水④发展节水农业⑤跨流域调水A。
①③④ B。
①②⑤C.②④⑤D.②③④[2019四川遂宁诊断]美国马里兰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1982年至2016年,全球的林木树冠覆盖增加了224万平方千米(相对于1982年,森林覆盖率上升了约7%),裸地覆盖减少了116万平方千米,这些变化集中在山区、温带以及亚热带地区.其中60%的土地变化与人类直接活动有关,40%是由气候变化等间接驱动因素造成的。
不少专家坦言,全球森林面积增加未必是好事,因为这表明受农业扩张驱动的森林砍伐会在热带地区越来越突出。
据此完成3—5题。
3.导致森林覆盖率上升的农业活动不包括()A.退耕还林B。
围栏放牧C。
弃耕D。
发展立体农业4。
下列地区中,森林覆盖率上升受气候变化因素影响最小的是()A。
半干旱气候区 B。
高纬地区C.高山地区D。
亚热带季风区5。
对“全球森林面积增加未必是好事,因为这表明受农业扩张驱动的森林砍伐会在热带地区越来越突出"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A.热带雨林的生态效益远优于其他森林B。
被砍伐的热带森林面积将大于其他新增林地面积C。
热带地区毁林开荒的经济效益低下D。
其他地区森林的经济价值不及热带雨林(新情境)苏达尔沟是毛布拉孔兑(黄河的支流)一条十分典型的季节性沙漠沟谷,风沙活动强烈。
根据地貌、地表沉积物、植被以及景观特征,将苏达尔沟分为上游砒砂岩沟壑区和下游沙地沙丘区。
人教版秋高中地理必修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__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检测题-含答案
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教材第26页活动本活动的内容虽分为三个小题,但实际上是一个完整的思路:热带丛林的木材公司—砍伐森林—森林面积减少—大气中CO2含量增加—全球气候变暖—海水膨胀、两极冰川融化—淹没沿海低地—沿海低地国家关心木材产量。
1.一些沿海低地国家的担心是有道理的。
因为森林具有稳定大气成分,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作用。
当森林被大量砍伐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会急剧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加强,气温不断升高。
两极的冰川在温度升高后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
沿海的国家会因此失去大量的国土,甚至有被淹没的危险。
2.联系框图如下:森林面积减少―→大气CO2含量增加―→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从框图中可以看出,森林资源被大面积毁坏后,会引起一连串的反应,出现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3.产生上述问题的关键环节是砍伐森林使得森林面积减少。
怎样才能提高森林覆盖率呢?首先要保护好现存的森林;其次是植树造林,扩大森林面积。
教材第29~30页活动1.至少15年。
垦荒者首先选择适于耕作的小块土地,然后砍倒树木,烧毁开荒。
连续耕作1~3年后,因为作物生长的消耗和雨林地区的淋洗,土壤中的养分尽失,作物不能正常生长,垦荒者只好弃耕土地,迁移到新的林地上,再砍树开垦。
被弃耕的土地,经过15~20年的时间慢慢恢复植被,但可能仍逃脱不掉再次被焚烧的噩运。
从迁移农业的过程看,同一块土地被再次利用的周期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间(连续耕作时间加上森林再生的时间)。
2.A表示原始森林情况下的土壤肥力状况;B因为森林焚烧土壤肥力增加;C经过几年耕作后土壤肥力下降至最低;D弃耕后土壤肥力慢慢提高。
3.通过对比,说明迁移农业休耕期的长短,对雨林恢复的影响后果是不同的。
当休耕期小于15年时,森林再生是不完全的,若长此以往必然会引起土地性状的彻底改变,出现森林越来越少甚至完全丧失的局面。
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报告
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报告一、引言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生活质量和未来。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进行科学、准确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至关重要。
本报告旨在对某一特定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测和分析,为相关部门和公众提供客观、可靠的信息。
二、监测区域概况本次监测的区域为具体地名,该区域地理位置独特,气候条件多样,涵盖了城市、农村、山区、河流等多种生态系统类型。
区域面积约为具体面积平方公里,人口约为具体人口数。
三、监测指标与方法(一)大气环境监测1、监测指标:二氧化硫(SO₂)、二氧化氮(NO₂)、可吸入颗粒物(PM₁₀)、细颗粒物(PM₂₅)、一氧化碳(CO)、臭氧(O₃)等。
2、监测方法:采用自动监测站进行连续监测,同时结合手工采样和实验室分析的方法进行验证和补充。
(二)水环境监测1、监测指标: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₃N)、总磷(TP)、总氮(TN)、溶解氧(DO)、酸碱度(pH)等。
2、监测方法:在河流、湖泊等水体设置监测断面,定期采集水样进行实验室分析。
(三)土壤环境监测1、监测指标:重金属(如铅、镉、汞、砷等)、有机污染物(如多环芳烃、农药残留等)、土壤酸碱度、肥力指标等。
2、监测方法:按照一定的网格布点,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实验室检测。
(四)生态系统监测1、植被覆盖度: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监测。
2、生物多样性:采用样方法对植物和动物的种类、数量进行调查统计。
四、监测结果与分析(一)大气环境质量1、空气质量总体状况:根据监测数据,该区域空气质量在过去一年中,优良天数占比为具体百分比,轻度污染天数占比为具体百分比,中度及以上污染天数较少。
2、主要污染物浓度变化:SO₂、NO₂、CO 浓度相对较低,均达到国家空气质量标准;PM₁₀和 PM₂₅浓度在冬季和春季有所升高,主要受采暖和沙尘天气影响;O₃浓度在夏季较高,与高温和光照条件有关。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检测方案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检测方案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检测方案一、项目概述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检测是为了评估建设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保护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本方案旨在通过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检测,确保项目在竣工后符合环境保护的相关要求,避免对环境造成过大的影响。
二、检测目标本次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检测的目标是评估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和污染程度,检测项目是否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并提出具体的环境保护措施和改进建议,以保护环境资源、生态平衡和人民健康。
三、检测内容1. 项目所在区域的环境基线调查,包括土壤、水体、空气和生态系统的调查与监测。
2. 排放源环境影响评价,包括对项目所产生的大气、水体和固体废物的排放进行检测。
3. 项目的环境标准达标评估,比对国家和地方的环境保护标准,评估项目是否达到相应的要求。
4. 对项目环境管理措施的评估和检测,包括对项目是否采取了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和管理措施进行评估。
5. 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评估,包括对项目周边环境因建设项目而发生的变化进行评估。
6. 对环境保护设施的检测和评估,包括对建设项目中使用的环境保护设施的性能和效果进行检测和评估。
7. 对环境管理体系的评估,包括对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体系是否健全和有效进行评估。
四、检测方法1. 采取现场检测和实验室检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检测。
2. 现场调查使用专业设备和技术进行数据采集和监测。
3. 实验室检测采用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标准方法进行。
4. 检测结果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估。
五、检测标准1. 环境基线调查需按照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标准进行。
2. 排放源环境影响评价按照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标准进行。
3. 环境标准达标评估需按照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标准进行。
4. 环境保护设施的检测和评估需按照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标准进行。
5. 周边环境影响评估需按照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标准进行。
环境保护及环境污染检测方案
环境保护及环境污染检测方案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环境保护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峻。
为了保护我们的环境并确保人们的健康,必须制定一套有效的环境保护及环境污染检测方案。
一、背景介绍环境保护是指对自然环境及其生态系统的保护,旨在解决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例如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
环境污染检测则是通过监测环境中的各项指标,掌握环境质量和污染状况。
二、环境保护方案1. 制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定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明确环境污染的防治责任和限值标准,加强对环境违法行为的监管和处罚。
2. 倡导绿色生活: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倡导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浪费。
3. 加强环境监测与预警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与预警体系,实时监测环境质量,及时发布环境预警信息,采取措施预防和减少环境污染。
4. 推广清洁能源:大力推广清洁能源的利用,例如太阳能、风能等,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环境污染。
5. 实施生态修复:在破坏严重的地区,进行生态修复工程,恢复植被,保护和改善生态系统功能。
三、环境污染检测方案1. 空气污染检测:通过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对空气中的各项因子进行监测,例如颗粒物、有机物、重金属等。
并及时发布空气质量指数,引导公众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2. 水体污染检测:建立水体监测网络,监测水体的水质、溶解氧、pH值等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水体污染事件。
3. 土壤污染检测:制定土壤污染监测标准,对重要农田、工业用地及城市建设用地进行定期监测,发现土壤污染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4. 噪声污染检测:设置噪声监测点,监测噪声源的噪声强度和频率,减少噪声对人体的危害。
5. 废气废水排放监测:对工业企业和污水处理厂等单位的废气废水排放进行监测,确保其排放符合环境保护标准。
综上所述,环境保护及环境污染检测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对于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和人们的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高考地理复习检测:第一部分 专题十一 区域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 Word版含解析
[学生用书专题强化练(十一)P133](时间40分钟,满分9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9·陕西西安期中)玉门隶属酒泉市,是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2009年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
玉门风能资源丰富,有“陆上三峡”之称,1997年玉门建成了甘肃省首个示范型风电场,经过20年不懈努力,现已建成投产风电场20个。
据此并结合图完成1~3题。
1.2003年4月始,玉门市实施了政府驻地迁址工程。
玉门市驻地搬迁的最主要原因是()A.石油资源面临枯竭B.新城区风能资源丰富C.新城区靠近铁路干线D.新城区位于绿洲边缘2.风电产业成为玉门城市转型发展的新希望,然而已建成的风电机组运行率不足70%。
玉门风电场“弃风”现象严重的最主要原因是()A.风速变化大,风力发电不稳定B.技术水平低,设备维修率高C.本地电力需求少,外送能力弱D.风力发电成本高,经济效益低3.近年来,玉门市尝试在风电场配套建设光伏发电,其作用是()①可实现“风”“光”互补②可增强风电储能③可集约利用土地,降低成本④可解决“弃风”现象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解析:1.A 2.C 3.B[第1题,从材料看玉门石油资源枯竭,原有的资源优势降低,玉门市实施了政府驻地迁址工程,A对;风能资源丰富不是建设城市的条件,B错;靠近铁路干线和位于绿洲边缘不是主要原因,C、D错。
故选A。
第2题,风速变化大,风力发电不稳定,可以利用其他形式发电进行调节,不是“弃风”现象严重的最主要原因,A错;本地经济落后,人烟稀少,电力需求少,外送能力弱,电力市场小,是“弃风”现象严重的最主要原因,C对;技术水平低,设备维修率高,风力发电成本高,经济效益低,这些都不是主要原因,B、D 错。
故选C。
第3题,近年来,玉门市尝试在风电场配套建设光伏发电,风力小,光照好,可实现“风”“光”互补,①对;光伏发电不能增强风电储能,②错;同时建设两种发电,可集约利用土地,降低成本,③对;“弃风”现象主要是市场问题,建设光伏发电不能解决“弃风”现象,④错,故选B。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_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达标检测含解析3
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巴西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结合图完成1~3题。
1.从左图上看,巴西雨林的环境效益有()①净化空气②涵养水源③降低风速④吸烟除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2.雨林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宝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雨林受人类破坏最少,因此保存完好B.亚马孙雨林的物种资源占全球陆地物种的一半以上C.亚马孙雨林的减少对物种基因影响不大D.雨林生态的脆弱性是导致物种减少的直接原因3.雨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主要表现在()A.生物残体分解快B.植物生长速度快C.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D.群落以高大的乔木为主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植物吸收CO2,放出O2、H2O,说明其具有净化空气的作用;风、径流经过雨林后有减小的趋势,说明其具有涵养水源、降低风速的作用。
第2题,雨林是全球最古老的植物群落,生物繁多,受人类破坏少,保护时间长,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宝库”.第3题,热带雨林是地球上功能最强大的生态系统,也是生产力最高的生物群落,在强大的生命活动推动下,雨林生长所需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雨林中土壤一般较贫瘠。
答案:1。
A 2.A3。
C热带云雾林是指在潮湿的热带地区经常被云雾掩盖的森林,其形成需要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一是持续充沛的水汽,二是足够低的凝结温度。
与其他地区的热带雨林相比,热带云雾林植株矮小、树干弯曲。
这种森林虽然只占全球热带雨林面积的2.5%,却是世界上多数生物的避难所。
下图为热带云雾林景观图。
据此,完成4~5题.4.热带云雾林树干弯曲的形态是为了()A.适应较低的气温B.抵御强劲的风力C.获取更多水分D.获得更多光照解析:结合材料可知热带云雾林光照条件不足,树木为了获得更多的光照只得蜿蜒生长,由此形成了弯曲的树干,D项正确.答案:D5.热带云雾林成为世界上多数生物避难所的最主要原因是()A.人类活动影响小B.栖息地空间大C.云雾的隐蔽性好D.食物来源充足解析:由于热带云雾林主要分布在热带海拔较高的山区,路途崎岖,湿度大,温度低,不适合人类长期停留活动,受人类活动影响小,因此成为生物的避难所,A项正确;栖息地空间大、云雾隐蔽性好、食物来源充足均不是最主要原因.答案:A西藏拉鲁湿地位于拉萨市西北角,介于城市和草地的过渡地区,是国内最大的城市湿地,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
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课后答案章节检测章节测验学习资料
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课后答案章节检测章节测验1【单选题】城市生态学概念由美国芝加哥学派创始人帕克于()年提出。
• A 、1911• B 、1917• C 、1925•D 、1929我的答案:我的答案:C C 得分:得分: 25.0分2【单选题】构成城市的三个要素是()。
• A 、地理、人口、环境• B 、经济、人口、环境• C 、地理、人口、文化•D 、经济、人口、文化我的答案:我的答案:C C 得分:得分: 25.0分3【判断题】城市即是环境污染的策源地,也是生态文明的发源地。
()我的答案:√得分: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4【判断题】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主要研究对象是城市,不涵盖自然生态的部分。
()我的答案:×1【单选题】下列不属于城市化标志的是()。
• A 、城市规模的扩大• B 、城市基础建设提升• C 、农业人口转变为城镇非农业人口• D 、城市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我的答案:我的答案:C C 得分:得分: 0.0分2【单选题】城市是一种以()占绝对优势的新型生态系统。
• A 、人类• B 、环境• C 、经济• D 、文化我的答案:我的答案:A A 得分:得分: 25.0分3【判断题】城市生态系统是指特定地域内人口、资源、环境等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或社会、经济、自然复合体。
()我的答案:√得分: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4【判断题】城市公园属于城市生态系统,大学不属于城市生态系统。
()我的答案:×1【单选题】城市生态系统的驱动力是()。
• A 、太阳• B 、资源• C 、人口• D 、经济我的答案:我的答案:C C 得分:得分: 0.0分2【单选题】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的研究对象是()。
• A 、城市系统• B 、城市环境系统• C 、城市循环系统• D 、城市生态系统我的答案:我的答案:B B 得分:得分: 0.0分3【判断题】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主要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
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报告
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报告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品质和未来。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进行科学、系统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至关重要。
本报告将对当前生态环境质量的监测情况进行详细阐述。
一、监测目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的主要目的是获取关于环境状况的准确信息,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评估环境变化趋势,并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大气、水、土壤、生物等多个方面的监测,我们能够全面了解生态环境的健康状况,为制定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和政策提供有力支持。
二、监测范围本次监测涵盖了城市和农村地区,包括主要的河流、湖泊、山脉、森林以及城市建成区等。
监测区域广泛,以确保能够全面反映出整个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三、监测内容1、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对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如二氧化硫(SO₂)、氮氧化物(NOx)、颗粒物(PM₂₅、PM₁₀)、一氧化碳(CO)、臭氧(O₃)等进行了监测。
监测站点分布在城市的不同功能区和农村的主要居民点,采用自动监测设备进行实时监测,并定期进行人工采样和实验室分析,以获取更准确的数据。
2、水环境质量监测对河流、湖泊、地下水等水体的水质进行了监测。
监测指标包括酸碱度(pH 值)、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氨氮、总磷、总氮等常规污染物,以及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特殊指标。
同时,还对水体的流速、流量、水温等物理参数进行了监测。
3、土壤环境质量监测采集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如农田、林地、建设用地等)的土壤样品,分析了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如镉、汞、铅、铬、砷等)、农药残留、有机物污染等指标。
通过监测土壤质量,了解土壤污染状况及其对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
4、声环境质量监测在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居民区、工业区等区域设置了噪声监测点,监测了环境噪声和交通噪声的等效声级。
通过监测声环境质量,评估噪声对居民生活和工作的影响,并为噪声污染防治提供依据。
5、生态系统监测对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监测,包括植被覆盖度、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方面。
2021版高考地理一轮单元检测十四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含解析)
单元检测十四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暗管排碱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遵循“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水盐运动规律。
实现“旱可灌、涝能排、土壤盐分可调、地下水位可控”的目标。
暗管排碱工程的实施首先要对盐碱地进行土壤钻孔调查和地表勘察,以掌握土层构造、渗透性、地下水位等,然后设计暗管埋设的方向、间距、管径选择和埋深。
暗管埋藏于1.5~2 m的位置,寿命可达50年之久。
表土下渗减弱会影响排碱。
下图为“暗管排碱原理示意图”。
读图,回答1~3题。
1.采用暗管排碱的主要缺点是()A.阻碍农业机械化B.表层土壤损失大C.管理维护费用高D.暗管设计要求高2.大规模铺设暗管的地区()A.地下水位抬升明显B.暗管排列很有规律C.深耕提升排碱效果D.表土变干蒸发减少3.最适宜开展暗管排碱的地区及土壤是()A.南方地区水稻土B.华北平原沙质土C.高原山区沼泽土D.东北平原黑土答案 1.D 2.C 3.B解析第1题,据材料描述,暗管铺设前需要进行大量调研再设计,为达到排碱效果,对暗管设计要求高;暗管深埋地下1.5 m以下,机械化不会影响到此深度;并不会造成表土水土流失等;寿命长达50年,说明其管理维护难度不大,维护成本不会很高。
故选D。
第2题,表土下渗减弱会影响排碱,深耕有利于增加表层土壤渗透性,提升排碱效果;暗管排碱导致水源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暗管铺设需要根据土层构造、渗透性、地下水位设计,并非很有规律;暗管排碱技术改良土壤盐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良灌溉条件,节约水资源,并不会导致表土变干,蒸发减少。
故选C。
第3题,华北地区盐碱化严重,沙质土空隙大,易下渗,最适宜开展灌溉排碱。
故选B。
(2019·天津市河北区高三模拟)下图示意“非洲大陆荒漠化分布及面积与人口的关系”。
据此完成4~5题。
4.非洲荒漠化严重的地区主要发生在()A.热带荒漠区B.热带雨林区C.热带草原区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区5.造成非洲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有()①过度砍伐——大约600万公顷的森林遭到砍伐②人口增长——荒漠化面积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③过度放牧——大约2.4亿公顷的草场遭到破坏④过度开垦——耕地面积扩大是荒漠化的首要因素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答案 4.C 5.B解析第4题,据图可知,荒漠化严重区主要出现在热带荒漠边缘的热带草原带,故答案选C。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单元评价课件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
答案:(1)2013—2016年,碳配额现货交易总量呈上升趋势,增速明显,2017年增 速有所减缓。 (2)降低能耗,使用新能源,改善产业结构;减少碳排放,将节余的碳配额出售;为满 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必要时可适度购买一定数量的碳配额。
17.(2020·郑州模拟)根据图文材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14分) 重点开发区是指有一定经济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
单元素养评价(三)(第三章) (90分钟 100分)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如图所示为“世界部分国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图”,读图
完成1、2题。
1.有关二氧化碳排放叙述正确的是
(
)
A.人口大国的人均碳排放量大
B.发达国家的人均碳排放量较大
C.城市化水平与碳排放量呈正相关
D.城市化水平与碳排放量呈负相关
(2020·宜宾高二检测)低碳城市是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
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
蓝图的城市,《三亚市“十三五”国家低碳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将三亚打
造成为低碳城市示范城市。据此完成3、4题。
3.低碳城市建设主要是为了应对 ( )
A.全球变暖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重点行业建设项目区域削减措施监督管理的通知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重点行业建设项目区域削减措施监督管理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生态环境部•【公布日期】2020.12.30•【文号】环办环评〔2020〕36号•【施行日期】2020.12.3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影响评价正文关于加强重点行业建设项目区域削减措施监督管理的通知环办环评〔2020〕3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环境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局:为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严格控制重点行业建设项目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放,确保环境影响报告书及其批复文件要求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区域削减措施落实到位,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排污许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严格区域削减措施要求(一)严格区域削减要求。
建设项目应满足区域、流域控制单元环境质量改善目标管理要求。
所在区域、流域控制单元环境质量未达到国家或者地方环境质量标准的,建设项目应提出有效的区域削减方案,主要污染物实行区域倍量削减,确保项目投产后区域环境质量有改善。
所在区域、流域控制单元环境质量达到国家或者地方环境质量标准的,原则上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实行区域等量削减,确保项目投产后区域环境质量不恶化。
区域削减方案应符合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要求,同时符合国家和地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
(二)规范削减措施来源。
区域削减措施应明确测算依据、测算方法,确保可落实、可检查、可考核。
削减措施原则上应优先来源于纳入排污许可管理的排污单位采取的治理措施(含关停、原料和工艺改造、末端治理等)。
区域削减措施原则上应与建设项目位于同一地级市或市级行政区域内同一流域。
地级市行政区域内削减量不足时,可来源于省级行政区域或省级行政区域内的同一流域。
(三)强化建设单位、出让减排量排污单位和涉及的地方政府责任。
区域削减方案由建设单位、出让减排量的排污单位及做出落实承诺的地方人民政府共同确认,并明确各方责任。
工程建筑环境污染检测方案
工程建筑环境污染检测方案一、前言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的工程建筑项目在城市中相继展开。
然而,工程建筑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已经成为了城市环境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对工程建筑环境污染的检测和监测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针对工程建筑环境污染的检测方案进行详细介绍,包括检测目的、内容、方法和实施步骤等方面的内容,以期为相关部门和单位提供科学的检测方案和方法。
二、检测目的1. 确保环境污染符合国家相关标准2. 科学评估工程建筑环境污染状况3. 保障工程建筑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4. 提升工程建筑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检测内容1. 大气污染检测- 监测大气中的PM2.5、PM10、SO2、NOx、CO等有害气体的浓度- 检测工地周边的扬尘情况- 定期进行空气质量监测2. 水质污染检测- 对工地附近的地表水、地下水、饮用水进行水质监测- 检查污水排放和处理设施的运行情况- 定期进行水质监测,确保不会对周边水体造成污染3. 土壤污染检测- 对工地周边的土壤进行污染物浓度监测- 定期对可能受到污染的土壤进行采样分析- 测定土壤中重金属、有机物等污染物的含量4. 噪音污染检测- 对工地施工现场的噪音进行监测- 测定噪音的强度和频谱特征- 根据国家标准进行评估,对施工噪音进行管控5. 其他环境因素检测- 对施工现场的振动、光污染等其他环境因素进行监测四、检测方法及工具1. 大气污染检测- 使用空气质量检测仪对周边空气中的有害气体进行监测- 使用激光颗粒计数仪对空气中的颗粒物进行监测- 空气质量监测站,用于连续监测周边空气质量2. 水质污染检测- 采用水质监测仪对水质进行监测- 使用紫外可见光谱仪对水中污染物进行分析- 土壤污染检测- 采用土壤钻孔仪进行土壤取样- 使用电子天平和质谱仪对土壤中污染物进行分析3. 噪音污染检测- 使用声级计对施工现场的噪音进行监测- 使用频谱分析仪对噪音的频谱特征进行检测- 其他环境因素检测- 使用振动计对振动进行监测- 使用光度计对光污染进行监测五、实施步骤1. 制定检测方案:根据工程建筑环境污染的具体情况,确定检测内容和方法2. 选择合适的检测设备和仪器3. 对目标污染物进行采样和分析4. 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5.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6. 定期对环境污染情况进行检测和监测六、结论工程建筑环境污染检测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保障环境质量,维护公共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检测题命题人:李燕燕使用时间:1、有人说雨林是“长着森林的沙漠”,这是因为 ( )①在茂密的森林下,有着与沙漠地区相同的贫瘠土壤②雨林与沙漠都有一样脆弱的生态环境③雨林与沙漠都有严重的水土流失④雨林与沙漠地区都严重缺水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下图是热带雨林迁移农业示意图,按发展过程,四幅图排序正确的是()A.甲乙丙丁B.丙乙甲丁C.乙丙甲丁D.丁甲丙乙如图中M是绿色植物,据此回答3~4题。
3.图中所示内容与下列森林的哪种作用较为吻合()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B.防风固沙,保护农田C.减弱噪声,美化环境D.过滤空气,净化大气4.图中内容造成了哪些结果()①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②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③改变了化学元素的存在形式和空间④把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亚马孙平原集中分布着地球上大约一半的热带雨林。
读“亚马孙平原大气环流示意图”(图,图中箭头表示空气的垂直运动),完成5--7题。
5. 从图中可看出,亚马孙地区的降水类型主要是()A.锋面雨 B.对流雨 C.地形雨 D.台风雨6. 近年来亚马孙雨林地区被大规模开发,引起国际社会的担忧,是因为()A.雨林作为自然资源是人类共有的财产B.雨林对人类生存的全球环境至关重要C.人类会失去主要的硬木来源D.雨林是人类医学的宝库7.被称之为“长着森林的绿色沙漠”的地区最可能分布在 ( )A.低纬度,高海拔 B.中纬度,低海拔C.高温多雨,土壤贫瘠 D.高温少雨,土壤肥沃右图为我国荒漠化土地成因比例图(其中①为物理及化学作用;②为工矿、交通等基本建设)。
读图回答8~10题。
8.我国下列地区与其主要的荒漠化现象对应正确的是A.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石漠化 B.黄土高原——盐渍化C.云贵高原——沙漠化 D.江南丘陵——红漠化9.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荒漠化的共同原因是:①石灰岩广布、土层发育浅薄②植被破坏③土层疏松、直立性强④降水集中,多暴雨⑤地表水缺乏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10. 我国实施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主要作用是()A.防治风蚀荒漠化 B.防治水蚀荒漠化C.防治冻融荒漠化 D.防治土地盐渍化2012年6月17日是第18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今年,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的主题定为“土地滋养生命——携手遏制退化”,旨在唤醒社会公众,形成防治荒漠化的自觉行动,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完成11~12题。
11.土地荒漠化造成的危害有()A.地质灾害频次增多,土壤盐渍化加剧B.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加剧C.土地生产能力下降,植被荒芜D.臭氧层破坏,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12.防治荒漠化最有效的途径是()A.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B.恢复荒漠化地区自然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C.增加地表湿度,消除地表沙质物质D.改善荒漠化地区小气候,降低风速梯田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典范。
图5是四种不同类型梯田的剖面示意图,图6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回答13~14题。
13.图6中甲区地形适合修筑的梯田类型是 () (缓坡陡坡缓坡相间陡坡田面坡向与山坡坡向相反,田面微向内倾斜形成3°-5°的反坡的梯田。
反坡梯田具有较强的蓄水保土能力)A.水平梯田 B.坡式梯田C.隔坡梯田 D.反坡梯田14.在黄土高原缓坡上修筑反坡梯田的优点是 () A.保水保土效果更好 B.修筑难度小C.利于机械化耕作 D.便于灌溉施肥“山坡坡栽树崖畔畔青,黄土高坡有了好风景;狂沙那个不起尘少见,林果绕树绿满山……”在延安市宝塔区张新庄村群众眼中,这首“信天游”不但唱出了自己村庄的变化,也唱出了整个黄土高原的变化。
读黄土高原局部地区等高线图,回答15~16题。
15.“筑起一条坝,活了一条沟”,指的是“小流域综合治理”,图中①②③④四地适合建坝进行小流域治理的是()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16.下列治理图示地区的基本措施中,不恰当的是()A.扩大农业用地,建成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B.扩大林草种植面积C.改善天然草场植被,合理放牧,保护草场D.大力开展存在优质表土矿区的复垦工作湿地和森林一样,是世界上重要的生态系统。
西藏拉鲁湿地,是世界稀有的、国内最大的城市湿地。
它位于拉萨市的西北角,总面积6.2平方千米,为典型的青藏高原湿地。
该湿地的主要植被是沼泽草甸,覆盖率达95%以上。
结合图文材料回答17~19题。
17.拉鲁湿地位于高寒的青藏高原上,其成因不包括()A.降水较多B.气温低,蒸发弱C.地势相对较低平,易积水D.高山冰雪融水是主要来源18.拉鲁湿地的作用表现在()①是拉萨市氧气的主要补给源之一②增加拉萨市区的空气湿度和温度③吸附空气中的尘埃,吸收有毒气体,是拉萨市的空气净化器④有非常大的蓄洪能力,可有效消除拉萨市区北部的山洪威胁A. 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③④ D.①②③④19.为加强湿地保护,下列措施中不合理的是A.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加大在保护上的科技投入 B.建立健全保护制度,依法进行湿地管理C.加强宣传,提高人们对湿地环境的保护意识D.对已退化的湿地因地制宜加以开垦,做到地尽其用读“世界局部区域不同季节沙尘扩散空间分布图”,回答20-21题。
20.影响该区域沙尘扩散的主要动力是:A.副热带高压B.信风C.西风D.季风21.当沙尘扩散如甲所示时,最可能的时间是:A.1月 B.4月 C.7月 D.10月读黄淮海平原土壤0~40㎝深度含盐量的变化曲线图,回答22~23题:22、该地水盐运动的特点是()A. 春秋返盐,夏季淋盐B. 冬夏淋盐,春秋返盐C. 与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呈正相关D. 随地下水的高低变化不明显23、图中②期间土壤含盐量低的主要原因是()A. 地下水位高B. 降水量大C.蒸发量小D. 地表植物稀疏24.下列叙述:①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环境质量②消除固体废弃物污染③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④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其中属于湿地主要生态功能的是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 .①④25.明令禁止继续开发“北大荒”的行为,突出体现了可持续发展中A.环境的观念B.权利的观念C.公平的观念D.发展的观念26、读右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22分)(1)简述①地区沙漠化的人为原因。
(4分)(2)简述③地区出现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及其对黄河下游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8分)(3)简述长江中下游湿地破坏严重的原因及该区域保护湿地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8分)(4)据测定,在湿地植物组织内富集的重金属浓度比周围水中的浓度高出10万倍以上,说明湿地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的生态功能,我们把这种功能称为____________能力。
(2分)27、读材料,回答问题。
(14分)材料一: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1/3,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南方丘陵地区以及北方石山区。
材料二:图15为“我国局部地区示意图”,图中黑色柱状部分代表黄土高原不同省份土壤侵蚀强度大于500吨/平方千米的侵蚀面积。
材料三:图16为“南方丘陵地区农业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系统示意图”。
(1)图15中,土壤侵蚀面积较大的三个省级行政单位是______、______、______(3分)(2)试简述黄土高原与南方丘陵水土流失的共同原因?(4分)(3)图15中甲、乙两地生态环境的治理,都必须首先解决当地农民的生活燃料问题;依据因地制宜原则,如果开发可再生能源,则甲地应开发_______和_______;乙地应开发________和沼气。
(3分)(4)结合图16分析,南方发展沼气优势条件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其产生的生态效益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
(4分)2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
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
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
下图中a、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
(1)读图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
(6分)(2)读图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
(8分)26、(1)过度垦殖,过度放牧,过度樵采,人口增长,不合理使用水资源,采矿、修路、城镇建设等破坏草地。
(2)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量较多;且夏季多暴雨;地形崎岖;黄土广布,土质疏松具有直立性;植被覆盖率低;人类的乱砍乱伐,过度开垦;破坏植被,陡坡开荒;大型工程建设不当;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利大于弊(1分)理由:黄河下游地势渐趋平缓,水流速度降低,泥沙大量沉积,形成沿岸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了广阔的耕地(1分)和肥沃的土壤(1分)或者弊大于利(1分)理由: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导致大量泥沙涌入河流,使河道淤塞,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1分)旱涝频发(1分),影响了当地农业生产。
(3)围湖造田;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导致入河泥沙增加,淤积湿地;水体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严重,藻类沉积;某些建筑工程和水利设施破坏湿地等。
退耕还湿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应重视湿地保护;提高群众保护湿地的意识,(4)消除污染、净化水质(降解污染物)水体自净27、(1)3分山西(1分)陕西(1分)甘肃(1分)(2)4分土壤易受侵蚀(1分);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1分);开发历史悠久,人地关系紧张;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开矿后未及时复垦;植被破坏。
(任答两点,2分)(3)3分太阳能(1分)风能(1分)水能(1分)(4)4分制造沼气的原料丰富(1分);南方纬度低,沼气利用时间长(1分)减少对山区植被的破坏(1分);实现有机质还田,提高土壤肥力(1分)。
28、解析本题以速生桉种植对环境的影响为背景,考查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表述能力。
第(1)题,上游植被截留大气降水,增加下渗,涵养水源,为沼泽提供了稳定的水源。
第(2)题,读图可知,种植速生桉后,地下水水位下降,并导致天然次生林、灌丛退化以及沼泽萎缩。
原因是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
答案(1)原因: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能涵养水源。
过程:截留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
(在山地形成水分蓄积地带)(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为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
(2)植被变化: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沼泽萎缩。
原因: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