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政治文化的基本路径探析
政治文化的塑造与和谐社会构建路径探析
政 }崽识形态整合 , f } 制定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的理论纲领 。 成
了构建和谐卒 会 的重大任 务。 十
一
、
政治文化的 内涵
根据政治发展的一般规律 , 执政 党获得执政地位后 , 要 保证 长期 的执政地位 , 不能仅仅靠获取政权 的强制力来维持 。 因此 , 政党执政 的基础 , 从根本 I 说来 自它 的政治合法性 . 来
从政治更化的内涵出发, 进而提 出塑造整治更 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最后以理性的视野, 构建和谐社会要有政治文 化层面不断的理论创新, 保持意识形态的灵活性, 避免陷入 ‘ ‘ 路径依赖”的误区, 在发展方向上能够面对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和 国 际环 境 的 演进 方 向
关键词:政治丈化 和谐社会 构建路径
并有其得 、 工者有其居 、 者有其养 、 孤 优者有其荣 、 力者有
其乐 、 暂有其91 外 ”各 所能 、各得其所而 叉和谐 相处 的社
S E C A D MA A ME T 嚣 一 CIN E N N GE N ' -
‰
维普资讯
会。
自足够的令人服从 的威信力。要建 、这利权威 , ' 厂 执政 党除了
对公共权 力进行控l J 。还必须依靠 文化 崽识 形态的塑造 ,  ̄' lb 为 体社会民众提供某利t 认同 , 价值 为广大人民对执 政党的
忠诚 、 信仰和服从提供瑚论溯源和伦押支撑。执政党加强意
识形态 J作 ,对民众无 形中灌输本阶级的价值观 ,形成对统 治秩序 的心理和价值认 同 ,有利于保持整个社会的稳定 。
反作用 。因此 ,在十建 干谐社会 的过程 中。执政思维的基础 句 ¨
— —
地结合起来。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作为民旅政治 、 公平正义 、 诚
政治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政治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政治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是多元化、开放性和民主化。
这些路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1. 多元化:政治文化应该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即不同的意见和想法都应该被包容和尊重,这有利于增强社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2. 开放性:政治文化应该是开放性的,即政治制度和政策的制订不应该是封闭的,应该考虑到其他领域的因素,如社会、文化和经济等因素。
3. 民主化:政治文化应该呈现出民主化的趋势,即人民应该参与到政治制度中,通过选择政治代表来达成共识,以构建一个公正、透明和负责任的政治环境。
4. 均衡性:政治文化应该呈现出均衡性的趋势,即政治权力的分配不能被过度集中在某些特定的人或组织机构上,应该均衡地分配给所有人或组织机构。
5. 持久性:政治文化应该是有持久性的,即政治体制和政治文化是演化的过程,需要长期持续的不断推进和完善。
论和谐社会中政治文化的构建
在党的十六届 四中全会上提 出构建 “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新命 题 ,把 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 会作为 】 】
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主要任 务之一,其 中一个最重要的 内容就 是加强政治文化 建设 ,推动政治文明发展 ,提
高党的执政能力 。这不仅对树立和落 实科 学发展观 、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党 的执政 目标具有十分 重要的意义,而且本身为加速 和提高和谐社会 建设的步伐 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活条件下 ,民族、国家、阶级和集团所 建构 的政治规范、政 治制度和体系以及人们关于政治现象的态度、 感情、心理、习惯、价值信念和学说理论 的复合有机体。 】 综合所 述 , 治文化主要 是指社会成员针对政 治体系各层面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 征, 政 具有感性和理性、
自发与 自觉的统一 ,并具有相对稳定性 。为此 ,和谐社会中政治文化的建设是加强政 治文明建设的重要 内 容之一 ,就是特指在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中,所需要建构 的政治制度、政治规范和政 治心理和意识 的复合
会成 员对我 国当前的政治体系及其发展道路和方 向
在心理上 的认同 。即对我 国和谐社会 的建设的运 作
仰 、政治态度和领 导方式 ,决定政治团体 的纲领和 主张等 。另外从政 治社会化角度上看 ,公民的政治
参与程度是政治民主化 的一个重要指 标 。 果说 政 如
方 式及所确立的行 为规 则的承认 ,这样 ,社会成员 才 能在政 治活动中 自愿地为和谐社会的正常运转提
的稳定性 ,在短 时间 内一般是很难改变 的。因此 ,当前,在我 国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如何加 强政
治文化 的建设 。促进政治文 明的发展,就 必须 要进一步研究和谐社会中政治文化 的主要功能 。
浅析思想政治工作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实现途径
浅析思想政治工作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实现途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社会系统工程。
思想政治工作,是推进这一伟大工程的重要保证,也是贯穿这一伟大实践的中心环节。
只有从观念、内容、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充分发挥其生命线作用,才能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1.观念创新。
观念创新是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前提。
要强化四种意识:一是时代意识。
走在时代的前列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力之所在。
要跟上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跟上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时代,跟上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时代,跟上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的时代。
二是创新意识。
只有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才能保持活力。
要积极研究新形势下人们的精神需求和价值取向,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内容、新方法、新机制、新途径;要善于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新成果为思想政治工作服务。
三是服务意识。
要时刻以普通人的身份及平和的心态,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弱化“说教”色彩,强化“尽其所能为广大群众提供服务”意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以平等的身份来与广大群众进行沟通、交流,在了解、理解的基础上为大家服务。
四是利益意识。
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人对自身利益普遍高度关切,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树立关心和帮助群众实现自身正当利益的观念,正确引导群众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
2.内容创新。
内容创新是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核心。
和谐社会中的思想政治工作,要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变化、紧密结合社会生产力的最新发展、紧密结合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紧密结合工作对象的重大变化,不断丰富工作内容。
当前要强化四种教育:一是“四信”教育。
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引导人们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对共产党领导的信任、坚定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
二是“四科”教育。
必须大力开展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教育,用科学知识开启心智,帮助人们荡涤各种愚昧、迷信的思想观念。
如何构建和谐的行政管理文化
如何构建和谐的行政管理文化行政管理文化是指在组织中形成的、对行政行为和管理方式形成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的总和。
构建和谐的行政管理文化对于组织的稳定发展和员工的积极向上都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如何构建和谐的行政管理文化。
一、建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建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是构建和谐行政管理文化的基石。
首先,要明确组织的核心价值观,即组织的宗旨、使命和价值取向;其次,要树立服务意识,将服务客户和员工视为首要任务;还要崇尚公平正义,建立公平竞争和公正评价的制度;最后,要注重员工的个人发展,为员工提供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二、加强沟通与协作良好的沟通与协作是构建和谐行政管理文化的关键。
要倡导开放的沟通氛围,让员工能够畅所欲言,积极交流和分享信息;建立跨部门和跨层级的协作机制,鼓励团队合作和协同努力;同时,要注重沟通效果的评估,及时调整沟通方式和手段。
三、推行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构建和谐行政管理文化的重要手段。
组织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激励方式,如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和晋升激励等,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同时,要注重公平性,确保激励机制的公正和透明。
四、倡导学习和创新学习和创新是构建和谐行政管理文化的重要内容。
组织应该鼓励员工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提供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同时,要倡导创新精神,鼓励员工提出新的主意和建议,促进组织持续发展。
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构建和谐行政管理文化的重要支撑。
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和组织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建立激励机制和考核制度,奖励那些符合企业文化价值观的人员;同时,要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文化建设计划和措施。
六、建立监督与评估机制建立监督与评估机制是确保和谐行政管理文化落地生根的重要保障。
组织可以通过设立监督机构或委员会,对行政管理文化进行评估和改进;通过组织内部的检查和外部的评估,评估行政管理文化的实际效果,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结语构建和谐的行政管理文化是组织稳定发展和员工积极向上的基础。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政治文化
和谐社会构建 中的政治文化
文/ 马小燕 张 民省
摘 要 : 党的 十 六 届 六 中全会 提 出 了 “ 设 和 谐文 化 ,是 构 建 社 会 主 义 和 谐 社会 的 重要 任 务 。 ”完 成 这一 艰 建 巨任 务 ,在 当今 中 国 应 该 重 视 一 个 重 大 的课 题 ,那 就 是 必 须 构 建 社 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会 的政 治 文 化 。和 谐 社 会 政 治 文 化 的 构 建 首 先要 完善 政 治 制度 ,再 就 是 要 培 育 公 民 意 识 。 关键词 :和 谐社会 ;政 治文化 中图分 类号 :D 2 .2 4 2 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 0 - 1 6(0 0 2 () 0 1- 1 09 9 6 2 1 )0 6C- 0 5 0
揭示。 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要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 政 治文 化 是社 会文 化的 一 部分 ,是 社会 政 治领 域的 精 主管理制度 ,完善公开办事制度 ,保证人 民群众依法直
神 现 象 ,是 由一 定 阶级 、国 家 、 民族 或 社会 群 体 的 人 们 在 长 期 的社 会 政 治生 活 中形 成 的政 治 心 理 、政 治 价 值 观 和 政治 思想 等要 素构 成的 有机 整体 。 政 治文 化是 和 谐社 会的 重要 组 成部 分 ,政治 文化 与 和 谐 社 会 的关 系在 于 ,和 谐 社 会 的构 建 有 利于 政 治 文 化 的 建 设 ,政 治 文 化 对 和谐 社 会 的 建设 又 有 巨大 的反 作 用 , 能更好地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简而言之,政治文化以 其 自身所蕴涵的政治意识指向、政治心理倾 向以及政治 价值取向影响并制约着各个国家、民族 、政 党、人民团 体以及公民个人的政治行为方式 、方向、方法和社会政 治 生 活 的发 展 过程 、状 态 、性 质 、方 向 。 因此 ,政 治 文 化的创新 与发展对于保持社会持续 、稳定、和谐发展具 有重 要意 义 。
建设宽容、和谐的政治文化
建设宽容、和谐的政治文化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深深植根于东方华夏5000年文明土壤中,不仅有其博大精深的丰富内涵,而且有着顽强不息的生命力。
但是,由于中国古代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方式,政治上长期实行封建专制政治,从而使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不可避免存在不适应甚至阻碍着中国向着民主化的方向发展。
从价值取向考察,有三个逆方向价值取向:(1)民众臣服性价值取向,一极是权势者的专制价值取向,“朕即国家”,另一极则是民众臣服性价值取向。
以色列政治学家艾森斯塔德曾指出:“中国皇帝的合法性要求他照顾其臣民并使之处于他的监视之下,但是政体的意识形态取向很少在全民唤起积极持续的政治参与。
” 所以,中国政治文化的一般取向是强调民众“在政治上的臣服性。
”(2)人治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社会强调的是以礼治大夫,以刑治庶人,至于君主帝王,则不受任何规范的约束,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由于缺乏一个社会全体共同遵守的普遍法律规范体系,整个政治文化表现出一种极强的人治特征。
(3)党同伐异,以邻为壑的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社会政治斗争激烈、残酷,一人获罪便株连九族,即使是统治阶级内部的分歧与冲突,也总是以极为激烈和残酷的形式表现出来。
中国古代“朋党”之称,虽也有“君子之朋”和“小人之朋”的区别,但多数情况下都是贬称,含“朋比为奸”之意,统治阶级内部不同政治集团互相指责对方为“朋党”;以邻为壑乃是一般的处理关系的常理。
由此而形成的政治文化取向,表现的是“党同伐异”的特征,鲜有互谅与宽容可言,只能是高度倾轧性的。
“人们的政治行为和政治活动,乃至整个政治体系的行为和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都要受到一定政治文化的影响。
”推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必须培育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文化。
为此,应汲取历史教训,实现下列诸要求:(1)坚持参与取向,保障多数原则。
民主政治过程中的多数优先,决不仅仅是一个算术问题,它只有以充分而有效的大众参与为前提,才会呈现出真正的意义。
和谐社会下政治文化的构建
训, 吸收、 借鉴东西方 已有 的先进成 果, 中国的实际情况出 从
发, 造就一种全社会参政议政 、 对权 力进行制 约的政治文化 . 首先 , 全社会 公民参与 。承认公 民的权利主体地位是民 主 政治文化完善的一项根本标 志。 全社会的公民参与并不意
味着 每 个 人 都 能 够 直 接 对 于 国 家事 务进 行 管 理和 决策 , 是 它 指 在 宪 法 规 定 下 精 神 健 全 的成 年 人 以 及 不 在 服 刑 期 间 的 人 享 有参 政 的 权 利 , 用 代 议 制 的 选 举 制 度 , 议 制 可 以实 现 采 代
第2 l卷第 5期
v 1 21 No 5 o. .
四 川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报
J un lo ih a c t na n cnia C l g o r a fSe u n Vo ai la dTe h c l ol e o e
21 0 1年 l 0月
o c. O O t 1 2
一
12 1政治文化 的观念 由集权 向分权转变 ..
在 改 革 开 放 以前 , 于 物 资 比较 匮 乏 , 们 国 家 实 行 的 由 我 是高 度 集 权 的 体 制 , 种 方 式 在 一 定 程度 上 保 证 了 经济 建设 这 的高 效 率 , 固 了 我们 国家 的政 权 。 是 随 着 时 间 的推 移 , 巩 但 这 种方 式 的 弊 端 显 露 出来 : 先 是 政府 的 行 政 命 令 限制 了市 场 首
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与条件
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与条件
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平等自由的精神环境,发展协调和有序的社会关系,打造一种多元文化、多彩生活的家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应当重视以下几个基础和条件。
首先,要加强民族宗教的和谐关系。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民族与宗教融洽共生的关系一直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是民族团结与宗教和平相融的重要基础。
因此,要维护宗教信仰自由,加强民族宗教和谐关系,不仅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也是为民族宗教文明实现和谐共融奠定基础。
其次,要建设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构建和谐社会,要化解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经济和政治因素之间的矛盾冲突,创造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为此,要彻底政府经济管理制度,坚决抵制腐败分子的贪污行为,完善社会福利体系,积极推进社会公平正义,使每个公民都能公平参与社会经济发展活动,享有同等的权利和机会。
此外,要健全社会治理和社会行为管控体系。
9.2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优秀教学案例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4哲学与文化
在讲授完新知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我会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你们认为我国文化发展面临哪些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等问题。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总结归纳
在小组讨论结束后,我会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归纳。我会提炼出学生讨论中的主要观点,并对这些观点进行点评。通过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提高他们的理论素养。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将在教学中融入生动的案例和实际事例,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文化发展的巨大成就,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同时,我还将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分享等形式,引导学生相互尊重、包容不同的文化观点,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将充分发挥情景创设的作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文化发展的脉搏。通过引入时事热点、文化现象案例等,让学生在分析真实情境中,深入理解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掌握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如影视作品、新闻报道、学术论文等,我将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设计各种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课堂展示、案例分析等,我将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例如,在讲解文化创新时,我可以播放《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电影片段,让学生在欣赏影片的同时,思考其中所体现的文化创新元素。通过这种情境创设,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文化创新的意义和价值。
和谐文化建设与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路径创新
和谐文化建设与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径创新“和谐文化”是科学发展观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特征及其发展规律的重要概念。
和谐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脉相承,又在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实践基础上实现了与时俱进。
在推进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的实践中,科学发展观用“和谐文化”这个新概念、新范畴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特征,是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辩证关系的科学认识和概括。
2006年5月,胡锦涛总书记先后来到西双版纳、思茅、昆明等地,在深入民族村寨、田间地头、企业车间和科研院所进行实地调研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和谐文化”的思想,并强调要大力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力量。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进一步明确了建设和谐文化的战略地位;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进一步明确了建设和谐文化的核心任务;明确了建设和谐文化的总体要求,即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决定》制定了建设和谐文化的四个方面的战略重点和战略举措: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坚持正确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坚持以人为本,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和谐政治构建路径探析
和谐政治构建路径探析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成为了中国政治建设的重要一环。
和谐政治作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被重视到了极致。
那么,什么是和谐政治?和谐政治的本质又是什么?本文将为大家深入剖析这个话题,并从实际例子出发,探讨如何构建和谐政治。
何为和谐政治?和谐政治并不是单纯指的国内政治的协调、协商与妥协,它涵盖了寻求国家利益和维护社会安宁的内外业务。
和谐政治源于中国古代,诸如“德政”、“仁政”等,它倡导执政者对人民的关注及以和为贵、求和同存、和而不同的理念,是一种和谐的政治生态。
如今,和谐政治的核心是提高政治体制效能,以合理的制度设计、权利分配构建一个理性、有序的政治空间。
和谐政治构建的路径1.强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首要基础,坚定不移地加强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至关重要。
党的领导应当得到深刻发展,特别是在制度层面上。
政治制度、行政制度以及司法制度等,都应当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以确保党的领导得到充分发挥。
2.加强人民民主建设建设人民民主是和谐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时期,中国民主和法制建设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加强一切形式的民主监督和民主参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进基层民主构建,才能真正实现和谐社会的建设。
3.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和谐政治的基础。
法律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维护社会秩序、社会公平和公正方面。
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构建法制诚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落实法治理念的正确实践。
4.坚持渐进改革作为保证和谐政治建设实现的重要基础,渐进改革应当始终放在重要的位置。
通过有序、科学和逐步的改革来推动和谐政治建设,引领和帮助人们逐步形成和谐的政治生态。
5.科学合理的社会管理实现和谐社会,最终需要靠科学、合理的社会管理。
这是保证和谐政治得以高效运转的关键所在,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制度建设过程中的核心环节。
加强社会管理体系建设,实现社会管理科学化、民主化、监督有力,不断完善社会管理机构和服务体系,能够使整个社会在治理过程中达到更为高效、更为公平公正的状态。
政治与文化的和谐共处
政治与文化的和谐共处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文化和政治的相互作用始终是国家和民族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文化包括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艺术、文学等方面的内容,而政治则是对社会组织、权力与资源的分配和管理。
文化和政治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制约,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社会的长期和谐稳定发展,文化和政治的和谐共处必不可少。
第一部分文化与政治的相互渗透文化和政治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相互渗透来表现。
文化是一种观念体系,某种特定文化在形成的过程中往往需要政治调整和指导。
政治可以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强化或者调整某种文化,从而形成新的文化观念。
比如,宪法、法律是政治观念和权力关系的体现,它们的制定不仅对国家的政治体系产生影响,更重要的是对民族文化、社会规范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同时,文化也能通过其影响力对政治制度和政治方向产生巨大的影响。
比如,在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中,文化意识形态的指导有助于政治领袖的权威建立和政治动力的凝聚。
社会上的各种文化习俗和价值观也会对政治体系的建构和运作产生深层次的影响。
第二部分文化与政治的相互制约在文化和政治的相互关系中,两者之间还存在着相互制约。
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从本土文化、历史背景和民族特征等方面,形成了不同的政治体系和文化发展方向。
因此,一个国家的政治方向和制度建设与其文化特点息息相关。
政治方向的总体走向必须得到国家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支持,否则将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和谐。
此外,政治和文化的相互制约还表现在政治文化的多元性和文化的自由度之间的关系上。
在现代社会中,有多种不同的政治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形成,这些文化和价值观的多元性和自由度,成为政治制度和政治动力的重要条件。
所以,在实践中,政治制度必须要尊重社会文化的多元性和价值观的自由度,让不同的人群都能够得到尊重和认同。
第三部分文化与政治的和谐共处的必要条件文化与政治的和谐共处需要几个必要条件的共同支持。
第一是法治与人权保障。
我国和谐政治文化的构建路径
我国和谐政治文化的构建路径摘要:和谐政治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影响因素,也是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
构建我国和谐政治文化对促进整个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和谐文化的构建路径作了深入阐述。
关键词:和谐社会和谐政治文化构建和谐政治文化就是指根据中国的政治现状,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与和谐理念紧密相关联,体现着和谐的精神和要求、原则和制度的一种进步政治文化形态。
和谐政治文化是以和谐理念贯穿于相关的政治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之中,以和谐作为政治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并以此影响其他政治亚文化,促进整个和谐社会的建设。
因此,中国应高度重视、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政治文化[1]。
1 发挥执政党对和谐政治文化的建设的领导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关键也在党。
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政治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首先,各级党委要重视搞好社会主义和谐政治文化建设,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克服重经济建设轻政治文化建设的不良倾向,树立执政为民理念,落实执政为民职责,建立有效的领导机制、工作机制,认真研究和解决政治文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其次,必须切实重视和加强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执政党要坚持民主化原则,形成和谐的党群关系,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带头维护和落实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民主权利,做到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
再次,针对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阶层矛盾和阶层分化现象,执政党必须担当起利益整合的责任,形成和谐的阶层关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政治文化服务。
2 培养公民积极参与和谐政治文化建设的意识我们在强调执政党对和谐政治文化建设的领导作用的同时,也不可忽视培养公民参与和谐政治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因为社会公众是和谐政治文化建设的原动力。
培养公民参与和谐政治文化建设的意识应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提高公民政治参与水平和能力。
应对公民加强教育,使公民了解政治参与的重要性,并通过学习政治参与的相关技能,从而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论述我国建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的途径
论述我国建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的途径摘要:构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首要任务是加强先进公民文化建设。
先进公民文化建设需要不断更新丰富公民文化,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加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公民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等主要内容。
关键词:民主政治;公民文化;公民意识;政治参与;政治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石是公民文化建设,其支柱点是培养全体公民的内在素质。
加强公民文化建设是培养全体公民素养的内在要求,也是当今中国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公民文化建设是民主政治建设的本质要求(一)加强公民文化建设是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公民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一切工作开展的基础和前提。
发展民主政治建设就必须要开展我国公民的文化建设,将公民的文化素质向着现代化方向发展,让公民文化与时俱进,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推进中国政治(公民)文化现代化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推进社会主义公民文化现代化,需要在六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根除人治意识,弘扬法治意识;二是破除权力本位意识,树立权利本位意识;三是根除臣民意识,培育公民意识;四是摒弃官本位意识,树立民本位意识;五是转变全能政府意识,树立有限政府意识;六是转变扬善为主意识,树立惩恶扬善并重意识。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逐渐开展、党建工作逐步加强、全社会范围内价值体系日益形成、对公民的文化建设逐步开展,民主政治建设也渐渐深入人心,民主政治稳步向前发展。
同时,当前社会上一些人政治价值观念扭曲,没有正确的价值观,没有坚定的信念和政治信仰追求,这是公民文化发展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公民文化的发展。
所以,加强公民的文化建设,不仅对于整个国家文化的发展,政治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国家的综合实力提高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推进,以及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是不可或缺的。
(二)内化核心价值观是民主政治建设的群众基础民主政治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全体公民对国家的文化思想,政治观念认同并且掌握其精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文化,是一个国家中的阶级、民族和其他社会团体以及这个国家中的成员在一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与现实的环境中形成的政治思想、政治制度、政治观念等内容的总和。
中国政治文化发轫于两周,具有数千年历史,是当代政治文化的牢固的精神支柱和深层的文化土壤,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变,整个社会由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急剧转型,在物化层面和制度层面发生了显著变化,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也发生着持续的、深刻的、革命性转变。
在此背景下,如何构建和谐的政治文化,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从四个方面对构建和谐政治文化的基本途径进行深入分析,以期对构建和谐社会有所助益。
一“重民”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大特点。
早在周武王伐纣时,就提出了“敬天保民”的口号;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争夺土地进行战争,又提出“无民孰农”和“无民孰战”的口号。
从孟子的“民贵君轻”到唐代魏征的“载舟覆舟”,历代统治阶级中都有主张重视民生、民意者。
但重民不是民主,民本主义不是人本主义。
因为重民的主体是君、官(统治者、掌权者),而民主的主体是民(人民、公民),是人民、公民当家做主,参与对国家事务的管理。
重民是要求统治者重视人民的疾苦,为人民做主,人民则只要“俯首贴耳”依靠明君、清官即可〔1〕。
概言之,传统民本思想中的“民只是统治者维护王权的一种手段或工具,与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思想相距甚远。
构建和谐的政治文化,必须重视民主的政治文化建设。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社会主义的终极追求目标,人民是社会主义政治体系“内生态”的必然要求。
从政治发展的角度看,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也就是公民的政治自由的发展。
而要实现社会主义公民对于政治自由的追求,作为一种政治生活方式的民主政治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为了享有自由,唯一的办法就是致力于民主机构和民主习惯的逐步发展”〔2〕,只有民主的人民,才更有可能成为自由的人民。
因此,和谐政治文化的建设必须以民主的政治文化为其目标之一,坚持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原则,张扬宽容、愿意妥协和崇尚自由平等的理念,承认人民在国家生活中至高无上的地位,主张国家是为社会服务的工具,尊崇社会对国家的监督和约束等,从而为和谐的政治文化提供价值理念支撑和合法性、合理性证明。
二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主义的影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的宗法关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专制皇权导致的权威崇拜、奴性心理,造成的依附顺从观念,深深影响人们的政治思想和行为模式,是形成臣民意识的深层文化土壤,也使臣民意识至今仍然盛行。
从而导致人民缺少民主实践的经历,认识不到自己会对政治产生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不想去参与政治生活,缺乏自主意识和合理利益及权利的追求精神。
这种影响导致当代中国不少民众对社会管理和政治既无参与的热情和意识。
对政治冷漠,成为当下中国不少民众的自觉行为,严重影响着我国国民参政议政意识的形成,阻碍着我国当代公民在现代意义上公民意识的形成。
构建和谐的政治文化必须培育人民群众的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是现代社会以公民自觉地遵守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为内容,以公民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基石,将权利观、义务观、归属感、责任感、使命感、自律意识、法治意识、平等意识和宽容精神等融为一体的现代民众意识。
培育公民意识是现代民主社会的核心价值和基本理念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公民意识是衡量政治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尺,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构建和谐的政治文化是当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一个重构建和谐政治文化的基本路径探析黄勉勉(淮阴师范学院,江苏淮安223001)[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政治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推进和谐政治文化的建设,需要在四个方面做出努力:重新审视传统的“重民”思想,重视现代的“民主”思想建设;抛却传统的“臣民意识”,树立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意识”;根除“人治意识”,建立“法治”机制;抛弃“官本位”思想,树立“以民为本”思想。
[关键词]政治文化;传统文化;公民意识;官本位[中图分类号]G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12)03—0014—02[收稿日期]2012—05—10[作者简介]黄勉勉(1984—),女,江苏沭阳人。
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2012年第3期理论观察N o.3,2012(总第75期)Theoretic ObservationS erial N o.7514——要历史性课题,就是实现传统臣民文化向现代公民文化的转型,以达成与政治生活民主化进程的生态对接公民文化是一种复合的政治文化,它坚持“参与以有序为前提,督政以认同为基础,维权以守法为要旨,纷争以节制为条件,批评以宽容为原则”〔3〕,从而使公民在处理国家与个人的关系上倾向于寻求偏向集体主义的平衡点,营造一种具有无限适应性与创造力的弹性空间,使政治处于合乎生态发展的适当状态。
构建和谐政治文化过程中,非制度性的公民文化还有利于提高民众对国家的忠诚度对执政党及其政府的认同度,直接影响和匡约着民众的政治行为方式,成为支撑民主政治的社会心理模式。
三自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官方意识形态。
儒学注重个人的道德修行和内心世界的净化与升华,强调先“修身、齐家”然后再“治国、平天下”。
换言之,儒学重视为官者自身的反省与内敛,强调为政者的表率作用。
在此基础上,认为统治者政权的合法性建立在官员个人道德品质优秀的基础上,因此强调统治者的“内圣外王、君师合一”。
治理国家和臣民,主张要施“德政”,先“德”而后“刑”。
故孔子曰:“圣人治化,必刑政相参焉。
大上,以德教民,而以礼齐之,其次,以政导民,而以刑禁之。
化之弗变,导之弗从,伤义以败俗,于是乎用刑矣。
”(《孔子家语·刑政》)重德的核心是强调官员的个人品行,但却忽视了外在显性制度的约束与建立,因而属于典型的人治文化。
这种文化导致历史上贪官层出,动乱不断。
构建和谐的政治文化要求必须彻底根除人治意识,大力弘扬法治意识。
把法律而不是把某个人或少数人的意志作为社会政治生活管理的最高准则。
彻底根除人治意识,大力弘扬法治意识,将法治提升为治国方略,必须体现三个方面的核心思想:一是树立法律至上意识。
这是划分法治和人治最根本的标志。
凡是宪法和法律权威高于任何个人或集团意志的治国方式都是法治。
法治要求全体社会成员普遍地服从法律体系的规约,不得有任何个人、集团或权力超然于法律之上、游离于法律之外,它从根本上否定特权意志和特权现象。
二是坚守保障权利意识。
切实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是法治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前提。
这意味着宪法和法律可以修改,但人的基本权利不可侵犯、不可剥夺,维护这些权利的目标不得背弃。
法律必须根植于社会生活,反映多数人的利益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破除人民对权力的高度依附,塑造具有独立自主人格和良好法治意识的新型公民。
三是强化制约权力意识。
“治权”是法治的重要功能之一,法治要求严格界定、约束和规范政府权力与政府行为,有效控制权力的自我扩张、自我腐化。
法治要求政府不得违背其价值前提———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直至最终把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规则纳入宪法的轨道,使政府权力受到理性的、透明的、稳定的宪法性规约,使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得到真正的实现。
四“官本位”政治文化是中国传统政治的主流文化,它服务于专制政体,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特征。
其主要内涵是把“官”作为判断的最高标准和唯一标准,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作为一种强势文化,“官本位”政治文化是被特殊化和神圣化了的王权政治和伦理教化,严重阻碍了和谐政治文化的构建。
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百业官为首,社会价值观是以“官”来定位,其主要特征从官本位意识、官本位体制两个个层面体现出来。
第一、官本位意识。
官本位意识是人们头脑中存在的一种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即以官为本、以权为纲,官尊民卑,官贵民贱。
官为百业之首,唯有走上仕途,才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才能获得特权和利益。
官与民社会地位完全不同,官贵民贱,官重民轻;官的权利可延伸扩张、而民的权利被压缩甚至被剥夺;用官僚体制管民、牧民、控民、压民。
“官本位”意识是封建集权制和官僚制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并反过来维护和服务于封建集权制和官僚制。
第二、官本位意识来自官本位的体制。
所谓官本位体制是指以官的本位立场为出发和归宿,以官为核心和重心,使各种精神和物质的利益向官严重倾斜的一种的吏治体系和制度。
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形成了以皇帝为顶端的高度集权的专制制度和等级森严的官僚制度。
它包括特权制度、社会等级制度和以做官为导向的人才选拔制度等。
官本位是以官为本,不是以民为本。
直到今天,官本位意识不仅在一些官员身上严重存在,而且在一些普通群众中也广为存在。
构建和谐的政治文化必然要求摈弃官本位意识,树立民本位意识。
民本位意识建基于人民主权原则之下,奠基于现代民主政治基础之上,诞生于现代文明社会之中。
牢固树立民本位意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巩固我们党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
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执政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密切联系群众是执政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执政党的最大危险。
民本位意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治系统的设计和公共权力的运行必须以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为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二是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主体地位。
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的理念。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
必须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
必须牢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行使权力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决不能把权力变成牟取个人或少数人私利的工具。
三是全体公民享有独立的政治人格和平等的法律地位。
要坚持法律和制度面前,官民平等。
普通公民要克服“臣民”意识,强化公民意识,特别是要强化维权意识,官员要克服“特权”思想,彻底改变只对上级负责不对下级负责、只对领导负责不对群众负责的思维定式。
构建和谐的政治文化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合理成分文明要积极传承和吸收,而重点是对于其中的糟粕,我们能否真增地认识并积极地扬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