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致空气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致空气》(45张ppt) 课件(共45张PPT)
学习目标:
• ①指导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 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 能力。 • ②把握诗的内容,理解诗的象征 意义。
整体感知:
在这首诗中所赞颂的空气, 有人说它象征着友谊,有人说它 象征着理想,有人说它象征着信 念,更有人说它象征着真理,你 认为呢?谈谈你的看法。在生活 中你有没有发现这种无处不在的 东西呢?谈谈你的发现。
你读这两节诗产生了 怎样的联想?
哪怕那污浊的地牢 使你也染上污浊 但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 许我以湿咸的海风 森林草野的青气 直到走上自由的街头 路灯照着垂拂的柳丝 我还疑是布景和道具 你把丁香的芬芳吹送给我 这才是真的,真的春天的气息
自学指导Ⅰ
(1)内容:阅读全诗,整体感知。试说说 这首诗歌在结构上的特点? (2)方法:先教师作朗读指导, 然后学生 自读,再让学生在小组内朗读,同学互相 评价,以读促理解。 (3)要求:6分钟后抢答,说出这首诗歌的 结构。
高兴与感激 悲伤与后悔 向往与期待
再
见
7)第六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 明确:内容上是对全诗的总结。 因为再次强调踪迹难寻又无所 不在所以与第1节遥相呼应, 形成一种工稳的结构。
8)第六节内容是不是第1节简 单的重复?为什么?
• 明确:不,它只是重申了第1节空气 的特点“踪迹难寻又无所不在”。除 此之外它还概括了空气与人的关系: “厮守身边却默无一语”。最后两句, 诗人直接抒发了人类与空气永不分离 的感慨。“永不分离,永不分离,到 最后一息”,这既是诗人对空气的赞 美,同时也是诗人真诚的希望。
4.诗中还借助了哪些事物,它们有 什么象征意义?
地牢 海风 街头
青气 柳丝
丁香
险恶的禁锢人的处境 关怀、希望、信念、理想 自由 幸福 美好的生活
八年级语文《现代诗两首》、《致空气》、《樵夫,别砍那棵树》语文版知识精讲
初二语文《现代诗两首》、《致空气》、《樵夫,别砍那棵树》语文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现代诗两首》、《致空气》、《樵夫,别砍那棵树》二、教学重难点:1、反复朗读,把握两首诗的中心思想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理解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
3、理解诗的象征意义。
4、体会“老橡树”的象征意义,品味感情强烈的诗句。
《现代诗两首》一、《长城谣》(一)作者简介:席慕蓉,1943年生。
蒙古族女诗人。
蒙古名字全称穆伦席连勃,意为浩荡大江河。
“慕蓉”是“慕伦”的音译。
她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
在父亲的军旅生活中,席慕蓉出生于四川。
十三岁起在日记中写诗,十四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后又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
1964年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
毕业后任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副教授,举办过数十次个人画展,出过画集,多次获多种绘画奖。
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蓉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
其他诗集也是一版再版。
席慕蓉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也是她拥有大量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朗读课文,掌握生字生词:ài yáo jùdiān fén chì隘口歌谣蹲踞山巅焚起敕勒川(三)默读课文,赏析诗歌:1、概括每节诗的内容:明确:第一节:诗人以历史的视角,凸现长城的沧桑之感;第二节:抒发诗人对长城的依恋和赞美之情。
第三节:诗人借梦境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恋之情。
2、第一节写了什么?明确:悲欢、恩怨、无情、冷眼。
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
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
使诗歌的气势一下子显得大气磅礴。
3、第二节写了什么?诗人是如何抒情的?明确:总、一……就……,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
“总”字写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一……就……”写出诗人心系长城以及长城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
八年级下册语文同步训练(语文版):7 致空气(含答案)
7 致空气1.主题解说《致空气》是一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
以人们司空见惯、习焉不察的空气为歌颂对象,抓住空气的特点“无所不在”又“踪迹难寻”,“厮守身边”又“默无一语”。
作者在对空气这一须臾难离的自然事物的讴歌中,寄寓了对人间真情的赞颂。
2.重点突破空气本来看不见摸不着,诗人是怎样把它写得可触可感的?提示: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可以通过人的呼吸感觉出来的。
诗人通过鼾声,通过人之将死时掀动的鼻翼,通过夹杂着污浊的空气嘘着面颊,通过含着丁香芬芳的空气等具体可感的事物,把空气写得可触可感。
3.难点攻克这是一首用象征手法写的意蕴深刻的抒情诗。
全诗以空气为歌颂对象,实际上是歌颂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提示:实际上是对人世间忠贞不渝的感情的歌颂,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
这首诗表面上是咏物,讴歌空气,实际上既是对人间真情的讴歌,也是对人间真情的深情呼唤。
4.结构图解(1)空气特点:质朴透明无所不在难寻踪迹象征致(2)排遣孤独手法空(2-5)歌颂空气(3)给我生命歌颂气(4)予以关怀真情(5)带来希望(6)总结全诗:与人类密不可分5.拓展延伸关于友谊的名言警句友情是天堂,没有它就像地狱;友情是生命,没有它就意味着死亡。
——威·莫里斯友情在过去的生活里,就像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光彩。
——巴金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摇曳.( ) 闪烁.( ) 鼾.声( )厮.守( ) 窒.息( ) 嘘.声( )2.(2014·天津)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汉字书写大赛,使人们重拾汉字之美,也就越发珍惜纸质时代的美好。
B.华人游子用他们所钟爱的音乐方式,在过去的岁月中创作了优秀的大量歌曲。
C.深受人们喜爱的中国京剧脸谱艺术,被公认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识。
D.为了优化育人环境,提升办学水平,学校加快了校园环境改造的速度和规模。
3.下面对课文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以人们司空见惯、习焉不察的空气为歌颂对象,寄寓了诗人对于友谊、对于真情的赞颂。
八年级语文《致空气》课文
八年级语文《致空气》课文八年级语文《致空气》课文《致空气》当代诗人邵燕祥著。
邵燕祥,北京人,祖籍浙江萧山。
《致空气》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诗人通过对空气的讴歌,寄寓对友谊、对真情的赞颂。
致空气邵燕祥星光因你而闪烁波光因你而摇曳我的质朴到透明的朋友你无所不在又难寻踪迹光明离我而去时我沉在黑暗里人们离我而去时我沉在孤独里失眠时,我从鼾息听到了你只有你不肯把我抛弃在我将要窒息的时候掀动我的鼻翼在我生命如丝的时候陪伴着我呼吸哪怕那污浊的地牢使你也染上污浊但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许我以湿咸的海风森林草野的青气直到走上自由的街头路灯照着垂拂的柳丝我怀疑是布景和道具你把丁香的芬芳吹送给我这才是真的,真的春天的气息踪迹难寻又无所不在厮守身边却默无一语影子会有离开的时候你从不离开我,我也离不开你永不分离,永不分离,到最后的一息1984年5月13日作者简介:邵燕祥当代诗人,祖籍浙江萧山,1933年出生在北京,北平中法大学毕业,后在华北大学结业。
曾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记者。
1958年初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1月改正。
1978年至1993年在《诗刊》工作,先后担任编辑部主任、副主编。
曾任中国作协第三、第四届理事,第四届主席团委员。
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记者,著有诗集《到远方去》、《在远方》、《迟开的花》,有《邵燕祥抒情长诗集》。
1933年6月10日出生于北京(那时叫北平)一个职员家庭。
1945年夏天,从小学进入中学。
处女作是1946年4月发表在报纸上的一篇杂文《由口舌说起》,批评了习于飞短流长的社会现象。
从那时起,他在参与反对国民党政府的学生运动的同时,写了不少杂文、诗歌和散文式的`小说。
1949年初,北京解放,他终止了在大学一年级的学业,到北京电台工作。
他的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城》(1951)和第二本诗集《到远方去》(1955),收入50年代初期写的抒情诗,其中一些表现了年轻一代的理想和激情,又有个性色彩的诗,为他赢得了读者的最初的声誉。
八年级语文下册 《致空气》 课文精讲 语文版
《致空气》这是一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以人们司空见惯、习焉不察的空气为歌颂对象。
抓住空气的特点:“无所不在”又“踪迹难寻”;“厮守身边”又“默无一语”。
在对空气这一须臾难离的自然现象的讴歌中,寄寓了诗人对于友谊、对于真情的赞颂。
一、基础知识1.给红色的字注音。
摇曳()踪迹()鼾声()污浊()面颊()厮守()2.形近字┏曳:摇曳┏窒:窒息┏翼:羽翼┏厮:厮守┗拽:拉拽┗侄:侄儿┗冀:希冀┗撕:撕碎3.词语解释。
【鼾(hān息)】睡着时粗重的呼吸、喘气。
【厮(sī) 守】互相守着。
【闪烁】(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
【摇曳】摇荡。
【窒息】因外界氧气不足或呼吸系统发生障碍而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
【鼻翼】鼻尖两旁的部分。
通称鼻翅儿。
4.请选出下列句子中短语搭配无误的一项()A.最近,珍珍的学习明显下降了。
B.同学们把校园打扫得干干净净,迎接10月1日的国庆节。
C.刺眼的灯光,照得人眼睛都睁不开。
D.各种读书声汇成一支动听的歌声。
5.文学(文体)常识(1)《致空气》的作者是__________,生于北京,祖籍__________。
20世纪50年代即为有影响的青年诗人,现任中国作协主席团成员。
当代诗人。
他是中国__________代诗人。
这首诗借“__________”这个意象,抒发了诗人对一种“无所不在、__________”的事物的感受,给人以无尽的联想。
(2)本诗从体裁上看是__________诗;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的艺术手法写成。
【参考答案】1、yè zōng hān zhuó jiá sī4.短语搭配有主谓搭配、谓宾搭配、修饰语与中心语的搭配、主宾搭配。
在本题中,A项“学习”和“下降”,B项“10月1日”和中心语“国庆节”,D项中“一支”和其修饰语“歌声”都不能搭配。
故选C项。
5.(1)邵燕祥浙江绍兴当空气又难寻踪迹(2)抒情象征二、课文学习1.下面是对本诗中心意思的四种理解,请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并说明理由()A.这首诗既是诗人对空气的赞美,同时也包含了诗人真诚的希望。
《致空气》(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致空气》(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致空气》(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致空气》(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致空气》是语文版八年级必修阅读2的第一篇文章,作者杨春良从感性到理性,从空气污染的现状到我们每个人应该为环保做到的细节方面,以及为保护环境而采取的具体措施方面,展开阐述和探讨,揭示出环保与生活息息相关,每个人都有责任为环保献力贡献。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能逐步理解“空气”深层含义,把握文章中的语义信息,能正确理解并运用一些新词汇和表达方式。
b)掌握环境保护与健康的基本知识,认识一些环保行动的意义,会运用相关知识作出环保行为。
c)能用语言表达自己对环保问题的思考和感受,感知环境问题的复杂性,扩展想象工具箱,拓宽思考视野。
2.情感态度与值观a)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动力,使其能够在生活、学习中培养环保习惯,落实环保行动。
b)引导学生具有“爱护生态、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1.预习:师生探讨学习本单元课文的意义,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每个人的责任进行探讨。
2.阅读理解:学生根据文章中的空气污染、空气的质量及环保问题等方面展开阅读,同时根据课文提示,进一步掌握新的表达方式、表达技巧,逐步提升语感和语丽度。
3.阅读讲解:教师对学生理解不够深刻或存在问题的词句、句子进行讲解,解释作者的表达和深层含义,引导学生理解强调环保的态度和制定环保计划的必要性。
4.分析阅读策略:教师分析本文并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目的和效果,可通过小组讨论、教师操刀、格式模仿训练等形式进行。
5.思考与讨论:通过环境保护示例进行讨论,学生分析实际生活中需要我们做出哪些贡献,展开思考环境保护与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关联方面。
6.写作训练: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教师的指导,运用新的言语技巧和写作方式,完成书面表达训练。
四、教学实施1.针对理论知识和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同时操练学生的阅读策略和写作技巧。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致空气》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下)
第7课《致空气》教案们一起去欣赏这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4(三)悟(A)整体感知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
(大多数同学都认为这首写得比较抽象难懂。
)(B)阅读分析1.教师针对学生的水平,作一些现代诗歌阅读方面的指导。
2.速读课文思考:(1)从诗中找出暗示人物经历的句子,暗示了一种怎样的经历?(2)在诗人经历这一切时,诗中说道:“你不肯把我抛弃;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你把丁香的芬芳吹送给我;你从不离开我,我也离不开你……”文中的“你”指什么?仅仅指空气吗?学生讨论回答:空气可能代表友情,亲情、希望、信仰等。
诗人借(教师提出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感知课文,感悟课文思想内容,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
)(C)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如有难度、深度组内不能自行解决的,可提交全班共同(1)生提:“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许我以湿咸的海风,森林草野的清气。
”这句话仅仅是在写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海风味和草的味道吗?还暗示了其他的什么?生答:除了写海风吹送来的清新气息,还可以理解为朋友或亲人给予我的无微不至的关心、鼓励和安慰。
(2)生提:“我还疑是布景和道具。
”如何理解?生答:主人公获得自由后,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怀疑自己在看戏。
(3)生提:“这才是真的,真的春天的气息。
”有什么深刻含义?生答:这里的春天不仅是指自然界的春天,也指人生的春天,在人2.教师:“一首诗就是一幅画。
”那么,我们也可以说:一首诗就是一部影片。
请同学们从2-5小节中任选一节,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想象一下当时主人公所经历的情景。
可适当地加入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
学生活动(D)小结(1)这是一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以人们司空见惯的空气为歌颂对象,寄寓了诗人对于友谊对于真情等的歌颂。
(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对信念、对希望的歌颂)(2)人们渴望真情,呼唤真情,在我们这个社会当中,真情是无处不在的。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致空气》精品教案 (新版)语文版-(新版)语文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致空气》教学目标:1、理解并积累生字生词;了解作者及诗作的基本内容;初步培养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中蕴涵的深刻而真挚的情感;理解诗中的象征手法。
3、指导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4.用诗中最精华的思想和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真情、理想、希望和人生。
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谜语导入:“看不到,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世间万物离不了。
”(空气)同学们这么快就猜出来了,可见空气对我们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物质,我们从不去在意它;而诗人则不然,他以敏锐的眼光抓住空气的特点,赋予了空气以新的象征意义,写了一首富有哲理的现代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致空气》。
二、整体感知:1、教师X读,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2、《致空气》是写给空气的诗。
作者以司空见惯的空气为歌颂对象,别具匠心,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邵燕祥,1933年出生于,祖籍某某某某。
当代诗人。
195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城》。
1955年出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
上世纪80年代出版诗集多种;1990年起主要从事随笔杂文写作,有组诗《五十弦》、《金谷园》发表。
近年来时有新诗见诸报刊,总题《母语写作》。
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成的。
4、学习生字:闪烁.(shuò)摇曳.(yè)踪.迹(zōng)窒.息(zhì)鼾.息(hān)污浊.(zhuó)染.(rǎn)嘘.(xū)面颊.(jiá)拂.(fú)厮.守(sī)5、理解生词。
三、指名读全诗,教师指导朗读。
四、默读全诗,理清条理:第一部分(1):总括空气的特点:“质朴到透明”“无所不在”,又“难寻踪迹”。
《致空气》教案教学教案
《致空气》教案教学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本课程以《致空气》为主题,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空气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1)了解空气的成分、作用以及与环境的关系;(2)认识到空气污染的严重性,提高环保意识;(3)学会用诗歌、绘画等表达方式表达对空气的感悟;(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空气的成分与作用介绍空气的成分,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以及它们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2.2 空气污染及其危害分析空气污染的来源、危害以及防治措施,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2.3 表达空气之美通过诗歌、绘画等形式,引导学生表达对空气的感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情趣。
2.4 团队协作与创新思维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空气的成分、作用、污染及其危害等知识,让学生掌握相关概念。
3.2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空气问题,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
3.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绘画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3.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空气污染的防治措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等活跃程度,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4.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诗歌、绘画等作业,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4.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第五章:教学计划5.1 第一周:空气的成分与作用了解空气的成分,分析各成分的作用,引导学生关注空气的重要性。
5.2 第二周:空气污染及其危害分析空气污染的来源、危害,讨论防治措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5.3 第三周:表达空气之美教授诗歌、绘画等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情趣。
八年级语文致空气说课稿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八年级语文致空气说课稿《致空气》是八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通过对空气的致辞,表达了人们对于空气的珍视和保护的态度。
本次说课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
一、教材分析《致空气》是八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通过一封致辞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空气的重要性和保护的呼吁。
文章以跳跃的文字,形象的描写,生动地描绘了空气的重要性和价值,让学生们对空气产生了深厚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学生处于八年级的阶段,对语文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初步掌握文学作品中的基本运用技巧,如描写、叙事、夸张、对比等。
同时,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认知也有一定的了解,因此,他们对于空气的重要性和保护的意识有一定的了解,但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和加强。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致空气》,学生能够了解到空气的重要性和保护的呼吁,能够初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能正确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来对文中的语言进行分析和解读。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讨论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活跃性和创造性,提供学生围绕问题的思考和探索的机会。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本课文,使学生在情感上体会到空气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珍爱和保护空气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理解到空气的价值和重要性,进一步加深他们的环保意识。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语言细节、修辞手法等的分析能力,为进一步的文学鉴赏打下基础。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小游戏来导入,由三个学生扮演活泼的空气分子,其他学生则扮演障碍物。
活动过程中,空气分子需要与障碍物躲避,活动结束后,通过讨论来引出空气的重要性。
2. 预习(15分钟)通过图片展示和相关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常识对空气的作用进行探讨。
八级语文下册致空气课件语文
感谢您的下载观看
你觉得这一节诗中,哪个字用的巧妙?为什么? 动词“沉”字用的巧妙。这两个字写出了黑暗之深,孤独之深和‘我“被黑暗孤独包围的绝望。
你读这两节诗产生了怎样的联想? 患难见真情,真情帮助我们度过人生的难关。 坚强的信念。它支持我们的精神,让我们走出困境。 永不放弃的理想。理想是精神的光芒,能驱散现实中的黑暗。
踪迹难寻又无所不在 厮守身边却默无一语 影子会有离开的时候 你从不离开我,我也离不开你 永不分离,永不分离,到最后的一息
在这首诗中所赞颂的空气,有人说它象征着友谊,有人说它象征着理想,有人说它象征着信念,更有人说它象征着真理,你认为呢?谈谈你的看法。在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这种无处不在的东西呢?谈谈你的发现。
这节诗在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是对全诗的总结,再一次强调了“踪 迹难寻又无所不在”,前后呼应,形成工整的对仗结构。
再见!
9、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10、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11、以我独沈久,愧君相见频。。***** 12、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13、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14、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15、比不了得就不比,得不到的就不要。。。***** 16、行动出成果,工作出财富。。*** 17、做前,能够环视四周;做时,你只能或者最好沿着以脚为起点的射线向前。。**** 9、没有失败,只有暂时停止成功!。*** 10、很多事情努力了未必有结果,但是不努力却什么改变也没有。。**** 11、成功就是日复一日那一点点小小努力的积累。。***** 12、世间成事,不求其绝对圆满,留一份不足,可得无限完美。。**** 13、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 15、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16、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17、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9、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
初中语文版八年级下册(初二下)《致空气》教案
初中语文版八年级下册(初二下):《致空气》教案—看不到,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世间万物离不了.(空气)同学们这么快就猜出来了,可见空气对我们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物质,我们从不去在意它;而诗人则不然,他以敏锐的眼光抓住空气的特点,赋予了空气以新的象征意义,写了一有哲理的现代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致空气》。
ﻭ2.作者。
邵燕祥,1933年出生,195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城》.1955年出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和爱好者中有影响。
上世纪80年代出版诗集多种;1990年起主要从事随笔杂文写作,有组诗《五十弦》、《金谷园》发表。
近年来时有新诗见诸报刊,总题《母语写作》.期间遭到后被,这首诗就是作者在之后,有感而发,抒写成的.ﻭ(二)读1。
教师配乐范读。
2.学生自读,教师作朗读指导。
ﻭ3。
学生在小组内朗读,同学互相评价。
ﻭ4.教师指名配乐朗读。
学生评价。
(三)悟(A)整体感知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
(大多数同学都认为这首写得比较抽象难懂.)ﻭ(B)阅读分析1.教师针对学生的水平,作一些现代阅读方面的指导。
2。
速读课文思考:(点击课件中的思考)ﻭ(1)从诗中找出暗示人物经历的句子,暗示了一种怎样的经历?ﻭ(2)在诗人经历这一切时,诗中说道:你不肯把我抛弃;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你把丁香的芬芳吹送给我;你从不离开我,我也离不开你文中的你指什么?仅仅指空气吗?ﻭ学生讨论回答:空气可能代表友情,亲情、希望、等.诗人借空气这一具体事物来歌颂友情、亲情、人的信念和理想等.(教师提出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感知课文,感悟课文思想内容,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
)(C)问题研究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如有难度、深度组内不能自行解决的,可提交全班共同探讨.ﻭ(1)生提: 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许我以湿咸的海风,森林草野的清气。
这句话仅仅是在写空气中弥漫着**的海风味和草的味道吗?还暗示了其他的什么?生答:除了写海风吹送来的**气息,还可以理解为朋友或亲人给予我的无微不至的关心、鼓励和安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致空气》
2.用诗中最精髓的思想和精巧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真情、理想、希望和人生。
3.学习诗人把空气写得可触可感。
二、教课要点、难点1.要点理解诗的象征意义。
2.难点奇妙的构想。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课过程一导入 1.谜语导入看不到,摸不着,没有颜色没滋味,人间万物离不了。
空气同学们这么快就猜出来了,可见空气对我们来说,是再一般可是的一种物质,我们从不去在乎它;而诗人则否则,他以敏锐的目光抓住空气的特色,给予了空气以新的象征意义,写了一首富裕真理的现代诗。
今日就让我们一同去赏识这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怀诗 --《致空气》。
.作者简介。
邵燕祥,1933 年出生,1951 年第一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城》。
1955 年第一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和诗歌喜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
上世纪 80 年月第一版诗集多种;1990 年起主要从事漫笔杂文写作,有组诗《五十弦》、《金谷园》发布。
最近几年来时有新诗见诸报刊,总题《母语写作》。
文革时期受到伤害后被昭雪,这首诗就是作者在昭雪以后,有感而,抒写成的。
二 1.教配范。
2.学生自,教作朗指。
.学生在小内朗,同学相互价。
.教指名配朗。
学生价。
三悟整体感知学生后的感觉。
大部分同学都首写得比抽象懂。
剖析.教学生的水平,作一些代歌方面的指。
2.速文思虑点件中的" 思虑从中找出示意人物的句子,示意了一种怎的在人全部,中道 " 你不愿把我扔掉;你嘘着我的面;你把丁香的芳香吹送我;你从不走开我,我也离不开你⋯⋯ " 文中的 " 你" 指什么 ? 指空气学生回答空气可能代表友谊,情、希望、崇奉等。
人借空气一详细事物来歌友谊、情、人的信念和理想等。
教提出以上引学生多角度感知文,感悟文思想内容,教要尊敬学生的独到理解。
研究.学生以小位行合作、研究,于不理解的地方,小内相互帮助解决,若有度、深度内不可以自行解决的,可提交全班共同探。
生提 " 你嘘着我的面,我以湿咸的海,丛林草野的清气。
【K12教育学习资料】八年级语文下册 7《致空气》相关课外阅读 (新版)语文版
最新最全精品教育资料最新最全精品教育资料相关课外阅读7*致空气一、作者简介邵燕祥当代诗人,祖籍浙江萧山,1933年出生在北京,北平中法大学毕业,后在华北大学结业。
曾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记者。
1958年初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1月改正。
1978年至1993年在《诗刊》工作,先后担任编辑部主任、副主编。
曾任中国作协第三、第四届理事,第四届主席团委员。
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记者,著有诗集《到远方去》、《在远方》、《迟开的花》,有《邵燕祥抒情长诗集》。
1933年6月10日出生于北京(那时叫北平)一个职员家庭。
1945年夏天,从小学进入中学。
处女作是1946年4月发表在报纸上的一篇杂文《由口舌说起》,批评了习于飞短流长的社会现象。
从那时起,他在参与反对国民党政府的学生运动的同时,写了不少杂文、诗歌和散文式的小说。
1949年初,北京解放,他终止了在大学一年级的学业,到北京电台工作。
他的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城》(1951)和第二本诗集《到远方去》(1955),收入50年代初期写的抒情诗,其中一些表现了年轻一代的理想和激情,又有个性色彩的诗,为他赢得了读者的最初的声誉。
20世纪五十年代即为有影响力的青年诗人,后转向散文,杂感写作。
但是不久,由于他的诗和杂文中触及某些不公正和反民主的社会现象,受到批评和斗争。
直到1978年,他被剥夺发表作品的权利达20年之久。
其间,在1962年春有些解冻的迹象,他得以写了一个剧本,发表了几首诗和一篇小说;这年秋天,那篇写亲子之情而不涉及阶级斗争的小说又遭到公开抨击。
他在1979年初恢复政治名誉。
从1980年到1986年,出版了《献给历史的情歌》、《在远方》、《如花怒放》、《迟开的花》、《邵燕祥抒情长诗集》等八种诗集和诗选,还有诗评集《赠给十八岁的诗人》、《晨昏随笔》,杂文集《蜜和刺》、《忧乐百篇》。
从1980年前后发表《切不可巴望好皇帝》等杂文开始,又写了大量的杂文,批评各种社会弊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空气》
一、教学目标:
1.指导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用诗中最精华的思想和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真情、理想、希望和人生。
3.学习诗人把空气写得可触可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诗的象征意义。
2.难点:巧妙的构思。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谜语导入:
看不到,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世间万物离不了。
(空气)同学们这么快就猜出来了,可见空气对我们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物质,我们从不去在意它;而诗人则不然,他以敏锐的眼光抓住空气的特点,赋予了空气以新的象征意义,写了一首富有哲理的现代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致空气》。
2.作者简介。
邵燕祥,1933年出生,195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城》。
1955年出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
上世纪80年代出版诗集多种;1990年起主要从事随笔杂文写作,有组诗《五十弦》、《金谷园》发表。
近年来时有新诗见诸报刊,总题《母语写作》。
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成的。
(二)读
1.教师配乐范读。
2.学生自读,教师作朗读指导。
3.学生在小组内朗读,同学互相评价。
4.教师指名配乐朗读。
学生评价。
(三)悟
(A)整体感知
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
(大多数同学都认为这首写得比较抽象难懂。
)
(B)阅读分析
1.教师针对学生的水平,作一些现代诗歌阅读方面的指导。
2.速读课文思考:(点击课件中的“思考”)
(1)从诗中找出暗示人物经历的句子,暗示了一种怎样的经历?
(2)在诗人经历这一切时,诗中说道:“你不肯把我抛弃;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你把丁香的芬芳吹送给我;你从不离开我,我也离不开你……”文中的“你”指什么?仅仅指空气吗?
学生讨论回答:空气可能代表友情,亲情、希望、信仰等。
诗人借空气这一具体事物来歌颂友情、亲情、人的信念和理想等。
(教师提出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感知课文,感悟课文思想内容,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
)
(C)问题研究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如有难度、深度组内不能自行解决的,可提交全班共同探讨。
(1)生提:“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许我以湿咸的海风,森林草野的清气。
”这句话仅仅是在写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海风味和草的味道吗?还暗示了其他的什么?
生答:除了写海风吹送来的清新气息,还可以理解为朋友或亲人给予我的无微不至的关心、鼓励和安慰。
(2)生提:“我还疑是布景和道具。
”如何理解?
生答:主人公获得自由之后,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怀疑自己在看戏。
(3)生提:“这才是真的,真的春天的气息。
”有什么深刻含义?
生答:这里的春天不仅是指自然界的春天,也指人生的春天,在人生的春天里,作者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2.教师:“一首诗就是一幅画。
”那么,我们也可以说:一首诗就是一部影片。
请同学们从2—5小节中任选一节,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想象一下当时主人公所经历的情景。
可适当地加入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
学生活动
(D)小结
(1)这是一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以人们司空见惯的空气为歌颂对象,寄寓了诗人对于友谊对于真情等的歌颂。
(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对信念、对希望的歌颂)
(2)人们渴望真情,呼唤真情,在我们这个社会当中,真情是无处不在的。
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请你谈一谈。
(四)赏
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勾画出自己喜欢的一节,有感情地朗读,谈谈喜欢的原因或感受。
(学生只要谈得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和鼓励。
)
(五)练
教师提供一些词语,如:仙人掌、白杨、蜡烛、楼梯、太阳、月亮、向日葵等,让学生任选一个,赋予新的象征意义,来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
(六)布置作业
《致空气》运用象征的手法赞美友谊和真情。
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首诗或一段话,来歌颂友谊和真情。
板书设计:
致空气
邵燕祥
象征
空气——真情友谊希望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