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X射线

合集下载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新大陆的发现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新大陆的发现

哥伦布是意大利航海家,后来移居西班牙。

15世纪的欧洲,流传着“印度和中国有取之不尽的黄金”的说法。

哥伦布相信“地圆说”,他认为从欧洲往西航行就能到达印度和中国。

因此,他向西班牙王室提出西行的要求。

尽管哥伦布的这一说法遭到很多人的嘲笑,但西班牙王后说服了国王支持哥伦布,她甚至拿出自己的珠宝首饰资助他。

1492年8月,哥伦布率领120位船员,驾着三艘轮船离开了西班牙的巴罗斯港,驶向了大西洋。

三艘船在海上漂泊,一个月过去了,他们没有发现一点陆地的影子。

有的船员开始抱怨,后悔不该跟着哥伦布冒险,他们觉得自己的行为简直太愚蠢了;有的人甚至想把哥伦布杀了,然后再返航回西班牙。

困难和危险并没有吓倒哥伦布,他继续坚持西行。

每天日落,他都会带领船员唱祝福歌,鼓励船员说:“国王许诺将把巨额奖金发给第一个发现新大陆的人。

”同时他又警告船员,“如果有人想逃跑或破坏航海计划,将被处死。

”10月的一天,一根树枝随着海浪漂到了哥伦布的船边,上面好像还有人工砍凿过的痕迹,成群的海鸟也飞到了他们的船头,种种迹象表明陆地离他们不远了。

船员们又有了动力,把船开得更快了。

果然,几天后,哥伦布带领大家登上了圣萨尔瓦多岛,大家激动得拥抱在一起,欢呼庆祝。

大家看到了希望,又继续向西航行,沿途发现了古道岛和海地岛。

这些岛上的土著人习惯用黄金做成各种装饰品,哥伦布就以为自己到了传说中的印度,其实这里是另一新大陆——美洲。

1493年,哥伦布带领船员,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回到了西班牙。

人们都来迎接他们,为开辟新航行的英雄们欢呼。

航海的过程中,哥伦布克服了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取得成功。

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困难,只要不轻易放弃,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巧克力与微波炉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巧克力与微波炉

珀西·斯潘塞于1921年出生于美国亚特兰大,1939年进入专门制造电子管的雷声公司工作。

公司员工正与英国的科学家共同研究磁控管,接触到微波后,斯潘塞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有一天,斯潘塞正全神贯注地做雷达实验,一位同事突然跑过来,慌忙地说道:“你上衣口袋怎么那么大一团污迹?是不是受伤了?”斯潘塞低头一看,果真如此。

他用手摸了摸,原来是衣兜里的巧克力化成了黏糊糊的一团。

斯潘塞心想:“人体的温度不足以让巧克力融化,那究竟是什么东西使它融化的呢?”斯潘塞仔细地检查了整个实验室,没有发现什么异常。

突然,正在发射电磁波的雷达引起了他的注意:“难道是它在起作用?”斯潘塞被自己的想法吓了一跳,便马上做实验来验证。

斯潘塞用微波对食物进行加热,例如面包和比萨饼。

结果显示,微波确实具有热效应。

他想:“微波可以使食物的内外同时受热,如果用微波来煮食物,那么既节省能源,又省时。

”于是他便向公司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雷声公司觉得这是一项极具潜力的发明,决定和斯潘塞共同研制利用微波加热食物的炉子——微波炉。

用微波炉烹饪食物时,不会产生有害的油烟,而且还能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因此受到家庭主妇的喜爱,很快便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成功总是垂青于那些有心人,试想斯潘塞如果没有对这个问题引起重视,那么今天我们还能用上微波炉吗?。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围着木星转的卫星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围着木星转的卫星

伽利略是个天文爱好者,只要天气晴朗,他就会观察神秘的夜空,脑海里不由自主地浮现很多问题,他觉得人类对于宇宙的了解太少了。

慢慢地,伽利略越来越不满足于仅凭肉眼观察天空。

后来,他从荷兰人发明望远镜中得到启示,制作了一架可以把物体放大30倍的天文望远镜。

晴朗的夜空,伽利略总会找个空旷的地方观测天体,当他通过天文望远镜看到月球的样子时,简直难以抑制内心的喜悦。

这天,伽利略正在观测木星,突然发现有两个小星星在木星的东边,当他把望远镜转往西边时,又发现了一颗小星星。

伽利略对这个新发现感到很好奇,并详细记录了那三颗星星的位置。

第二天,伽利略拿出望远镜继续观察木星。

这次他发现那三颗星星都运行到了木星的西边,“难道我看错了?”伽利略自言自语地说。

他又仔细反复观察,确定自己并没有看走眼。

伽利略对这个新发现很感兴趣,因此他坚持每天观察、记录,居然发现了第四颗小星星。

通过多日的观察,伽利略可以肯定这四颗小星星都是围绕木星旋转的卫星,它们离木星的距离不同,旋转速度也不同,当它们转到木星背面时,地球上的人就看不见它们了,因此伽利略每次看到的星星位置和数目都不相同。

伽利略是个追求真理的人,为了验证自己推断的正确性,他还做了大量的实验。

后来,他将自己的发现发表在《星体通报》上,震惊了整个天文学界。

为了纪念伽利略的这一发现,后来人们把这四颗卫星命名为伽利略卫星。

伽利略具有开创新科学的坚定意志。

他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永远为后代所景仰。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叩诊法的发明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叩诊法的发明

叩诊法是指医生用手指叩击人体某一部位,根据所产生的声音和局部抵抗力来判断疾病的体检方法。

叩诊源于奥地利。

18世纪中叶,奥地利医生盎布鲁格,在一个死去的病人身上发现其胸腔里充满了脓液。

因为生前没能发现,所以延误了治疗的时间,他非常难过。

他想:为什么他生前我没想到他胸腔里会有液体呢?
盎布鲁格的父亲是一个小酒店店主。

一天,他看到父亲用手拍击装有酒的大木桶,根据发出的声音来判断酒桶里面有多少酒。

看到这里,盎布鲁格灵机一动。

他心想:胸腔里如果有液体,不就是一个装了酒的木桶吗?那我可不可以也用这种办法来判断胸腔里有没有液体呢?
想到就去做,于是他开始叩击病人的腹腔,发现这种办法果然有用。

他不仅发现病人胸腔的液体,而且发现了肺结核病变和肺炎病变。

经过7年的研究,他于1761年出版了《新发明》一书,把他的方法称为“叩诊”,从此,这种诊察方法传遍整个世界。

虽然现在的医疗设备已经非常先进,但是叩诊法还是在世界各地被广泛地运用。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特殊的洗衣方式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特殊的洗衣方式

很多材料做成的衣服是不能用水洗的,对于某些水洗后容易变形或掉色的衣服,我们只能干洗。

这种特殊洗衣方式的发明灵感完全来自一次小意外。

乔利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13岁时就不得不外出打工。

由于年纪太小,没有哪家工厂愿意雇佣他,后来他只得到一个贵族家里做杂工,他几乎包揽了所有的脏活累活,每天最少要干12个小时。

一天半夜,乔利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了,他迷迷糊糊地起床去开门,一看原来是女主人,因为她第二天一早要参加一个聚会,所以让乔利帮他熨一件礼服。

乔利实在太累了,他一不小心就把油灯打翻了,几滴煤油洒在了礼服上。

乔利吓坏了,这可怎么办,看礼服的面料就知道一定很贵,就算自己干一年的活也赔不起。

乔利赶紧找来抹布使劲地擦,没想到油很容易就被擦掉了,而且滴了油的地方变得比以前更干净,这让乔利松了口气。

这个新发现令他兴奋极了,他产生了一个新想法:“或许这是一种新的洗衣方式。

”每天晚上干完活儿,乔利都会研究一番,经过反复试验,他还把一些能去污的化学物质加到煤油里,用这样的洗涤剂洗衣能保持衣服的颜色,衣服也不容易变形。

后来,乔利离开了贵族家,自己开了家洗衣店,因为其方式独特——不用水,大家都愿意来试一试,乔利为自己的小店取名“干洗店”。

几年后,乔利的干洗店遍布世界各地。

今天,人们在享受这种方便的洗衣方式时,也应这记住它的发明者乔利。

洗衣服不用水,这在干洗发明前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

当你遇到这类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多想一想,或许通过你的努力,它就变成可能了。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活字印刷术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活字印刷术

在北宋的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以前,印书作坊里都采取的是雕版印刷,刻字工人在一块木板上刻好字后再印刷。

如果雕刻时有字出现了错误,那么辛辛苦苦雕刻的木板就没有用了。

这不仅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而且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北宋时,一个印书作坊里有一个名叫毕昇的刻字工人,由于日夜操劳,他的手上都磨出了厚厚的茧,每当他在木板上雕刻字的时候,总是叹气:“唉,要是这些字可以重复利用多好啊!”同事们听了都纷纷嘲笑他:“哪有这样的好事!好好干活吧,别异想天开了!”但毕昇不甘心,他想起了小时候在泥巴上写字时的情景,泥巴干了,字迹就清晰了,但时间一长,泥巴就会出现裂痕,字迹也会逐渐模糊。

要怎么办才好呢?毕昇成天都思索这个问题。

一天,毕昇看到妻子正在用瓦罐浇水,他灵机一动:“瓦罐不就是由泥巴烧制而成的吗?”于是,他便向陶瓷工人学习烧制陶瓷,学会了这一技巧后,他又将字刻在泥巴上,经过烧制之后,字迹特别清晰。

但这些字还是连在一起的,于是,毕昇又将字雕刻成一块一块的,烧成砖后放在一个小木框内进行排版。

但这些字是活动的,很容易松动,不方便印刷。

于是,他又向人请教。

在别人的帮助下,他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

他在木框内浇上松脂和蜡,这样每一块字就牢牢地靠在了一起,之间也没有缝隙。

把书印刷完后,如果不再使用了,只需要轻轻敲打,一块块的字就会分离,这样就可以反复使用。

这就是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它大大减少了工人的劳动量,而且节省了资源。

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在1000多年前是一项很了不起的发明,从此以后很多书籍被大量印刷,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交流。

毕异不顾别人的嘲笑,坚持自己的想法,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当你被别人嘲笑时,也会像毕昇一样坚持不懈吗?。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蔡伦与造纸术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蔡伦与造纸术

古时候的人们把文字刻在龟壳或动物的骨头上,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记录的事情越来越多,骨头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了。

后来,人们发现把文字刻在竹片或木片上比刻在骨头上更实用,这些载体就被称为竹简和木简。

但竹简和木简也很不方便,如果记载的事情很多,就需要大量的竹片。

有的人发现用丝绢记录事情方便多了,但在那时,丝绢是很昂贵的东西,只有少数人用得起。

后来,人们用丝做原料制造“丝絮纸”,但这种纸也很贵,不能广泛使用。

到了东汉时期,经济和文化更发达了,人们更渴望有一种既方便又便宜的纸。

此时有一位叫蔡伦的太监,他决心找出一种更好的造纸方法。

因此,只要一有空他就到宫里的造纸作坊学习技术。

蔡伦认为只有改进造纸的原料和方法,才能造出实用且便宜的纸。

为了增加造纸的原料,蔡伦还和工匠们反复实验,发现树皮、破布、渔网等原料都可以用来造纸。

造纸的原料丰富了,纸的产量也会大幅提高。

蔡伦还改进造纸技术,摸索出新的造纸方法:先把树皮捣烂,放在水里搅拌成纸浆,再加碱煮透,然后用竹席把水面的一层薄纸浆捞出来,晒干之后就成了纸。

这样造出来的纸很便宜,因此很快推广开来。

从此,纸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为中华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而蔡伦对造纸术的改进起了推动作用。

看来一种技术要得到推广,需要很多人的共同努力。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莫尔斯发明电报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莫尔斯发明电报

1832年的一天,美国画家莫尔斯正乘坐游轮从法国回美国。

在旅途中他遇到了电学专家杰克逊,并看杰克逊做了电磁实验。

莫尔斯是个充满好奇心的人,他一下就对实验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便向杰克逊请教实验原理。

杰克逊告诉他:“电流的传输速度很快,无论电线有多长,只需一瞬间,电流就能从这边传到另一边。

”莫尔斯觉得这简直太神奇了,由于当时的通信手段还很落后,所以莫尔斯便想:“能不能用电流来承载某种信号的传输呢?利用电流的断续使磁针做出不同的动作,再把动作译成符号,不是就能传递信息了吗?”虽然当时的莫尔斯对电学和机械方面的知识了解得很少,但他坚信通过努力,自己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回国后的莫尔斯开始潜心研究利用电流来传输符号的装置。

他把自己的工作室改成了实验室,一步步地慢慢学,并拜著名的电磁学家亨利为师。

经过四年的努力,莫尔斯终于做出了电报机的雏形。

当莫尔斯满怀希望地接上插头时,磁针却一动也不动。

“是哪里出了问题呢?”莫尔斯自言自语道。

接着他便开始检查电报机的各个零件和电路,有不懂的问题,就虚心向教授请教。

在很多人的帮助下,莫尔斯很快就找出了问题所在,并制造出了更先进的电报机。

1837年,莫尔斯发明的电报机终于能在500米的范围内工作了。

莫尔斯并没有停止研究,很快他就发明了传递信息的电报符号——“莫尔斯电码”。

莫尔斯取得突破性成果后,继续完善电报机。

1844年5月24日,在美国国会大厅里,莫尔斯按动电报机的按键,接着就听到一连串断断续续的嘀嘀声,在数十公里外的巴尔的摩很快便接收到了电文,莫尔斯的助手准确无误地把电文译了出来。

莫尔斯电报机的发明轰动了美国、英国和世界其他各国,从此人们有了一种更方便、更快捷的传递信息的方法。

电报的发明大大加快了信息的传递,方便了人们沟通。

当你遇到困难时,不要轻言放弃,多请教老师,多动脑筋,就一定能克服困难。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显微镜的发明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显微镜的发明

显微镜是列文虎克历经磨难发明的。

1632年,他出生于荷兰德夫特一个普通工匠家庭,凭借努力奋斗,他最终成为荷兰著名微生物学家。

列文虎克16岁时,在阿姆斯特丹的一个杂货铺里当学徒。

他很爱学习,总是想着磨出一块特殊的镜片,能看清许多用肉眼看不清、看不到的东西。

列文虎克拜一位老工匠为师,虚心求教。

有一天他偶尔将两块磨制好的透镜叠在一起放在一张废纸上看上面的字,只见这些字比原来的大好多倍。

这件事给列文虎克极大的启发,他想:如果把镜片磨制得更好,是不是就可以看到更细微的东西呢?他发誓一定要磨制出比眼镜镜片更精致、用途更广泛的镜片。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滴汗水换来一分收获,他辛勤地劳动最后结出了丰收的果实,他终于磨成了两块光亮精巧的透镜。

他将镜片叠起来看鸡毛,只见一根鸡毛上被放大了的绒毛像树枝一样排列着。

接着,他试着将重叠在一起的两块镜片间的距离上下变化,只见镜片间距离的变化,直接影响着观察的效果。

为了让观察既省力又方便,列文虎克让铁匠打制一个铁架和一个铁筒,将镜片固定在镜筒的两头,然后再固定在铁架上,没过几天工夫,列文虎克按照自己的设想所发明的第一架显微镜终于诞生了。

几年之后,列文虎克又研制出多台更精致、完美的显微镜。

同时,他运用自制的显微镜,第一次发现了血液里的血液细胞和生物王国中神奇多彩的微生物世界。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罐头的故事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罐头的故事

拿破仑执政时期,军队常年在外作战,时间一长,军队里携带的食物就会变质。

因为吃不到新鲜蔬菜,士兵严重缺乏营养,有的甚至患上了败血症,政府对此感到很苦恼。

一天,巴黎街头出现一张告示,政府悬赏12000法郎,征集能长期保持食物新鲜的储存方法。

在当时,12000法郎可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很多人都被这笔悬赏金所吸引,开始做起实验来。

其中有一个叫阿贝尔的做蜜饯生意的商人,虽然他不太懂保鲜技术,但由于长期做蜜饯生意,所以对于食品的腌制和保存有一些经验。

首先,阿贝尔想到生活中的常识,新鲜蔬菜过不了几天就会烂,于是他想到把蔬菜像腌制蜜饯一样熏制起来。

但熏制后的蔬菜失去了原有的味道和营养,这种方法不可取。

“是不是有脏东西会加快蔬菜的腐烂速度呢?”阿贝尔想。

于是他把蔬菜洗得干干净净,再装进口袋,封得严严实实。

虽然这样能延长几天的保存时间,但防止蔬菜变质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

不过他也从中得到启示,要想保存食物的新鲜,一定要采取密封的方法。

有一天,阿贝尔见妻子把吃剩的饭菜又煮了一次,妻子告诉他煮过的食物不容易馊。

这种方法激发了阿贝尔的灵感,他把食物装进玻璃瓶里,然后放在锅里煮开,再用木塞把瓶口堵住,并用蜡封住瓶口周围。

过了一个月,阿贝尔打开瓶子试吃里面的食物,果然没有变质。

阿贝尔立刻把这种方法报告给了政府,拿破仑听后高兴极了,他让人按照阿贝尔说的方法封装食物,并让军队带到海上吃。

几个月后,海军司令发回报告,说带去的食物依然保持着美味。

阿贝尔因此得到了那笔赏金。

正是因为阿贝尔发明的保存食物的方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方便。

我们不能忽略很多小发现,不要等到它从生活中消失后,才知道它有多重要。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微生物的发现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微生物的发现

列文·虎克1632年出生于荷兰。

他从小就对一切新鲜稀奇的事情很感兴趣,特别喜欢观察一些很细小的东西。

16岁时,列文·虎克失去了父亲,他被迫退学,来到荷兰首都的一家眼镜店当学徒,学习磨制玻璃镜片的技术。

当听说有一种玻璃磨制成的凸透镜能将身边的东西放大很多倍时,他便渴望能磨制出一种镜片,用来观察肉眼看不见的东西,带他进入充满奥秘的微观世界。

一天,他终于磨制好了一片能将物体放大200倍的镜片,并用这个镜片做成了简易的显微镜。

通过这个显微镜,他观察到微小的物体,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在镜片下,他清楚地看到了蜜蜂身上的绒毛,蚊子的眼睛,自己的指纹……微观世界真的是太奇妙,太精彩了!列文·虎克完全沉浸其中,深深地被那些肉眼不易看到的现象迷住了。

1675年的一天,列文·虎克无聊地倚在窗前看外面淅淅沥沥的小雨,突然心中冒出一个想法:不知道雨水中有没有什么东西呢?他跑到院子里舀了一杯雨水,用显微镜仔细观察起来,发现显微镜下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小生物在不停蠕动。

通过多次反复的观察和实验,列文·虎克向皇家学会提交了自己的观察报告,报告中说:一滴雨水中的生物数量比全荷兰的人口还多……列文·虎克将这些生物称为“微生物”。

皇家学会派出科学家组成的考察团来到列文·虎克的家中,通过列文·虎克自制的显微镜,科学家们清楚地看到了那些蠕动着的小生命——微生物。

列文·虎克作为杰出的显微观察家,在生物学史上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正是由于他对微小事物的细心观察,神秘的微观世界大门才会对列文·虎克敞开。

从此,人类进入了一个肉眼看不见的微观新天地。

从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踏入一个肉眼看不见的微观世界,科学家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可见很多重大的发明、发现,都需要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会抄写的机器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会抄写的机器

19世纪时,办事员都是坐在写字台旁,用笔蘸着墨水写各种东西,例如订货单、发货清单、商务函件和报表等等。

肖尔斯是个美国人,他的妻子就是这样一个办事员。

她每天都有做不完的工作,下班后还总把白天没做完的工作带回家继续做。

看着妻子不停地抄写,肖尔斯觉得很心疼,他想:“如果能发明一种使这个工作变得容易而且更有效的机器该多好啊!”于是,肖尔斯翻阅大量的资料,发现以前曾有人为盲人设计过一种打字机,遗憾的是没有文字记载这种打字机的工作原理。

但肖尔斯并没有放弃,为了减轻妻子的工作负担,他决心自己设计一台打字机。

六年过去了,肖尔斯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加上自己的潜心研究,终于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能代替人抄写文字的打字机。

这台打字机的体积很大,键盘上有按一定顺序排列的英文字母,每个字母对应一根打字杆。

人只需要按英文字母键,打字杆就会击打纸板上的复写纸,这样就能将英文字母清晰地印在白纸上。

肖尔斯发明的打字机外形不是很美观,而且操作也比较麻烦,打字的中途不能看到打出来的字,打错了也无法及时改正。

后来,人们不断改进肖尔斯的打字机,才有了今天更完善的打字机。

随着打字机的出现,还诞生了一项新的职业——打字员。

从此越来越多的女性走进了职场。

随着科技的进步,打字机逐渐被电脑替代,但从今天电脑键盘上的26个英文字母的排列顺序中,我们仍可以看到打字机的影子。

肖尔斯发明的打字机让办事员的工作更轻松了,大大提高了办事员的工作效率,这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有时候,一个小发明就能改变世界。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阿尔卑斯山上煮土豆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阿尔卑斯山上煮土豆

300多年前,法国人丹尼·帕平为了躲避法国政府的迫害,逃亡国外。

他沿着阿尔卑斯山艰难地跋涉,准备前往瑞士。

帕平经过连日的翻山越岭,终于爬上了主峰,他打算休息一下,便找来树枝,点起篝火,开始煮土豆。

但不知道为什么,水开了很久,土豆依然没有煮熟。

帕平只好把半生不熟的土豆吃了下去。

几年后,在阿尔卑斯山上煮土豆的那件事仍然令帕平记忆犹新。

他查阅了许多参考书,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奥秘:水的沸点和大气压有密切关系,气压越高,水的沸点就越高。

阿尔卑斯山上空气稀薄,气压低,水的沸点也低。

煮土豆时,尽管水开了,但水温不够高,所以土豆煮不熟。

帕平认为增大气压就能使水的沸点升高,这样就可以大大缩短煮熟食物的时间。

帕平动手做了个密闭容器,通过加热来增加容器中的水蒸气,从而达到增大气压的目的,这样水的沸点就会升高。

后来,他重新绘制了一张密封锅图纸,并请专业技师来制造这口锅。

新的设计在锅体和锅盖之间加了一个橡皮圈,能让整个容器的密封效果更好;帕平还在锅盖上方设计了一个孔,解决了锅内蒸汽过多的问题。

他把土豆放进锅里。

只用了十几分钟就把土豆煮得烂熟。

实验成功了。

1681年,帕平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口高压锅,他邀请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们对这口锅进行“鉴定”。

专家们还没喝完一杯茶,一盘盘热气腾腾、香味扑鼻的食物就端上来了。

帕平强调说这种烹饪方法不会让食物的营养和香味流失。

当时的英国国王对这一发明很感兴趣,特意请帕平制造了一口高压锅,放在白金汉宫的实验室里。

从此,帕平和他的高压锅便闻名世界。

帕平从煮土豆这样一件小事中得到启发,发明了高压锅,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看来只要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我们就能有所发现。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淬火”冶炼铁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淬火”冶炼铁

三国鼎立时期,各国首领都想统一中国,因此战事相当频繁。

由于当时的炼铁技术落后,战士们使用的刀、枪等武器都是用软铁打造的,一点也不坚硬,用不了多久就必须更换,人们迫切需要一种先进的炼铁技术,造出硬度更高的武器。

蜀国有一个叫浦元的铁匠,他积累了丰富的打铁经验,打出来的刀、枪非常锋利。

但是不能打出高硬度铁器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他,所以只要一有空闲,他就会琢磨这个问题。

一天,浦元尝试着能打造出一把硬一点的剑,但打好后发现还是太软了。

他以为是火候不够,又把剑放进炉子里烧。

过了一会儿,浦元把剑拿了出来,由于他一门心思想着怎么使剑变硬,所以忘了锤打。

等他反应过来时,剑已经冷却了,看来只有重新再烧。

正当他准备把剑又放回炉子里时,发现冷却的剑好像很硬。

浦元有了一个新想法:“加速冷却烧红的剑能不能提高剑的硬度呢?”
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合理,他赶紧把剑放进炉子里,等烧得通红后取出来,趁热煅打几下,接着立即放进冷水里。

只听水发出嗞嗞的声音,水面上还冒出水泡和一股股白烟。

浦元打好了剑,并试着用它砍一块石头,没想到一下就把石头砍了个口子,剑却完好无损。

浦元高兴极了,看来自己找到了更先进的炼铁方法。

新的炼铁技术很快便得到推广,打造出的铁器更坚硬、更耐用了。

浦元发明的这种炼铁技术叫“淬火法”,利用冷水使烧红的金属迅速冷却,增强了金属的硬度。

在现代钢铁冶炼中,依然采用这种方法。

浦元虽然只是个铁匠,但他通过自己的聪明头脑,找到了新的炼铁技术。

无论做什么工作,只要勤奋努力,就能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古老的纺织技术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古老的纺织技术

黄道婆出生于南宋末年的江南一带。

因为家庭贫困,黄道婆十多岁就被卖给人家当童养媳。

她白天下地干活,晚上还要织布到深夜,每天都有做不完的繁重体力活。

后来,她实在忍受不了公婆一家的虐待,跑到了海南岛。

当地的黎族同胞接纳了这个苦命的人,在生活上给予她无微不至的关怀,并把当时先进的纺织技术传授给她。

黄道婆虚心学习,并结合以前的技术,成了一个纺织能手。

在海南岛生活了二三十年后,黄道婆回到了故乡。

那个时候江南已经开始大量种植棉花,但纺织技术却很落后。

黄道婆把自己精湛的纺织技术传授给当地的农民,而且还对纺织工具进行改革。

首先,黄道婆把黎族人使用的搅车加以改进做成轧车,它能把棉籽剥得干干净净,人们不需要用手工剥棉籽,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她还改进弹棉花的工具,把弹棉花的小弓加长三到四倍,用木头做的槌子代替手指击打弓弦,这样弹出的棉花更细致,提高了纺纱织布的质量。

黄道婆还不断改进纺织机的结构,以便在操作的过程中更省时、省力。

她把从黎族人那里学到的知识结合自己的经验,创造出了一套独特的技术,在织布时可以织出各种美丽的图案。

当地生产的纺织品远销各地,江南也成为当时的纺织业中心。

此后,凝聚了黄道婆和广大劳动者心血的纺织技术被大力推广。

黄道婆靠自己勤劳的双手为古代纺织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深受人们的爱戴。

黄道婆用双手和智慧创造了新的纺织技术,推动了我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

可见只要肯努力,任何人都能有所成就。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天花与牛痘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天花与牛痘

1796年5月17日,英国的一个8岁小男孩患了天花,医生琴纳为他接种了牛痘。

一个星期后,小男孩的身体恢复了健康,并对天花产生了免疫力。

这标志着琴纳的实验成功了,人类终于找到了制服天花的办法。

天花是一种很可怕的疾病,它传播速度快,死亡率极高,即使患者幸运地活下来,也会留下很多后遗症。

所以,一提起天花,人们就会不寒而栗。

当时,由于没有医治天花的药方,人们制止天花传播的唯一办法就是隔离患者,死去患者的尸体只能火化或者深埋。

每当看到人们患天花时那痛苦不堪、绝望的表情时,还是学生的琴纳就下定决心要找到制服天花的办法。

毕业后,琴纳跟着当地一位有名的医生学习。

一天,一个挤奶的小女孩来到他们的诊所看病,医生检查后确诊她得了天花。

过了几天,琴纳去买牛奶,却看到这个小女孩恢复了健康,他感到很惊讶,立即上前询问她吃的什么药,小女孩却说她根本没吃过药。

小女孩的天花竟然不治而愈,琴纳虽然感到很疑惑,但一直没找到原因。

后来,好学的琴纳又跟着一位科学家继续学习,他潜心研究怎样医治天花。

他想:“小姑娘战胜了天花,会不会和她挤奶的工作有关呢?”琴纳通过调查,发现患天花的人中,竟然没有一个是挤奶工!原来,牛得了天花后,身上会长出“牛痘”,而挤奶工在无意中碰破了这些“牛痘”,被传染了天花,随后身上也会出牛痘,并感到全身不适,但是不久后就会痊愈。

琴纳发现了这一秘密,他欣喜若狂:“说不定给人接种牛痘,就能医治天花!”琴纳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反复实验,终于证实牛痘可以医治天花。

琴纳将这一发现写成了论文《牛痘的成因与作用》。

很快,这篇论文就被译成各种文字,流传到世界各地。

人们用牛痘制服了天花,终于使这猖獗一时的病毒绝迹了。

琴纳通过刻苦钻研,终于找到了制服天花的办法,为人类的医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实再大的困难都不可怕,只要你有决心,就一定能战胜它。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富尔敦发明蒸汽船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富尔敦发明蒸汽船

富尔敦出生于美国的一个农场工人家庭。

从小他就有一个梦想,将来要造一艘不用桨就能行驶的船。

当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同伴时,遭到了大家的讥讽。

因为在当时,大家都认为船是借助风力,并要依靠人划桨才能在水上航行的。

长大后的富尔敦成了一名画家,虽然他在艺术方面很有造诣,但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梦想,对于发明创造的热情依然不减。

当富尔敦听说曾经有人造出过使用蒸汽做动力的蒸汽船,但最终还是失败了时,他不禁为此人感到叹息,但这也大大鼓励了富尔敦,更坚定了他要造蒸汽船的梦想。

从此,富尔敦开始潜心研究蒸汽船。

他先做了大量各种各样的轮船模型,再拿到水里试航,每次他都会做详细的记录,从发现的问题中总结经验教训,通过比较各项数据,找出每艘船的优点,再综合这些优点做出一艘更完善的船。

九年后,富尔敦积累了丰富的造船经验,为制造蒸汽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803年,富尔敦终于造出了第一艘蒸汽船。

当这艘“怪船”在塞纳河上航行时,引来了无数人好奇的眼光。

看到船稳稳地行驶在水面上,大家都为富尔敦喝彩。

不幸的是,当天夜里刮起的狂风把船打翻了,富尔敦不顾一切地跳进水里,结果只捞到一些零件。

但是他并没有气馁,决心从头开始,造出更好的蒸汽船。

1807年,一艘木制的船停泊在美国的哈得逊河码头。

船上有一张大大的白帆,两边各有一个螺旋桨式的装置,船上还竖起一个大烟囱,不断冒着浓烟。

这是富尔敦新建的蒸汽船,被命名为“克莱蒙特”号。

蒸汽船行驶了32小时,没有出一点故障,而且安全到达了目的地。

富尔敦实现了自己儿时的梦想,他是第一个成功制造蒸汽船的人,他的发明对水上交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富尔敦从小就为自己树立了远大的目标,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实现了梦想。

无论什么梦想,都需要自己动手去做才能实现,否则一切都是空想。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从蔷薇刺到铁丝网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从蔷薇刺到铁丝网

在很多牧场都可以看到铁丝网,它能防止牲畜乱跑。

但发明铁丝网的人却只是个小学毕业生,你相信吗?
约瑟夫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小学毕业后,家里再也拿不出钱供他读书了,他只好到牧场替人放羊以贴补家用。

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把羊赶到牧场,防止它们翻过栅栏去偷吃庄稼。

尽管约瑟夫辍学了,但他依然很喜欢读书,每天等牧场主离开后,他便一边放羊一边看书。

这天,正当他沉醉于书上的知识时,一只羊已经翻过栅栏,跑到庄稼地里了。

结果约瑟夫被牧场主狠狠地骂了一顿。

从那以后,约瑟夫常常思考一个问题:怎么才能使羊不翻过栅栏呢?有一天,约瑟夫看见一只羊又准备逃出去了,正当它靠近栅栏时,好像被什么扎到似的又退了出来。

约瑟夫赶紧跑过去一看,原来栅栏上爬满了蔷薇藤。

他又看了看其他地方,尽管有铁丝固定栅栏,但还是被羊弄坏了,反而是那些爬满蔷薇藤的栅栏还完好无损。

看来羊是怕扎才不敢去那些地方。

约瑟夫灵机一动,有了好主意:“如果用细铁丝做成像蔷薇刺一样的网,不是就可以阻止羊翻过栅栏了吗?”说做就做,约瑟夫找来铁丝,并剪成小段,还把铁丝的两端都磨尖,然后绑在栅栏上。

羊想趁人不注意翻越栅栏,身体刚靠近栅栏又退了回来,看来是被扎痛了。

从那以后,羊变得乖多了,再也不敢翻越栅栏。

约瑟夫把这个好主意告诉了牧场主,很快这个办法就被很多牧场广泛采用,节省了不少人力。

虽然约瑟夫的发明很简单,但它发挥的作用却是不可估量的。

看来善于动脑的人才能发现事物的特点,并加以利用,从而取得成功。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蝙蝠的秘密(最终版)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蝙蝠的秘密(最终版)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蝙蝠的秘密(最终版)第一篇:(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蝙蝠的秘密(最终版)绝大多数动物和人类一样,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但也有少数动物恰恰相反,那就是蝙蝠。

蝙蝠白天喜欢躲在阴暗的洞穴中睡觉,夜晚才出来捕食。

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对蝙蝠这一奇特的生活习性非常好奇。

他认为蝙蝠在夜间才出来寻找食物,一定有极好的视力。

一个夏天的晚上,斯帕拉捷抓来几只蝙蝠,把它们的眼睛刺瞎,然后再将它们放飞。

只见这几只蝙蝠抖动几下肢翼,轻盈地飞向夜空,依然能在空中自由飞翔和捕捉虫子。

斯帕拉捷觉得很奇怪,因为他之前觉得蝙蝠能在黑暗条件下随意躲过障碍物并捕捉飞虫,一定是长了一双敏锐的眼睛,没想到试验结果出乎他的意料。

这个实验大大激发了斯帕拉捷的好奇心,他决心要弄个明白。

他一边琢磨,一边接着动手做试验。

斯帕拉捷又捉来几只蝙蝠,把它们的鼻子堵住,还在翅膀上涂了一层油漆,放了出去。

结果还是一样,蝙蝠还是能自如地飞翔,躲避障碍物,准确地找到食物。

斯帕拉捷更兴奋了:“那我就把你们的耳朵堵上,看你们还能不能飞!”果然这次放出去的蝙蝠东倒西歪,四处乱撞,根本就飞不起来。

原来,蝙蝠是靠听觉来确定方向和捕捉目标的,这个发现令人震惊。

科学家们在斯帕拉捷的实验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研究,发现原来蝙蝠能发出一种人类听不到的声波——超声波。

超声波是沿着直线传播的,一碰到障碍物,就会迅速反射回来。

蝙蝠通过耳朵接收这种声波,以确定食物的正确方位,这种方法被称做“回声定位”。

蝙蝠的抗干扰能力很强,能从充满噪声的回声中分析和辨别特殊的声音,以区别反射音波的物体是昆虫还是障碍物。

人类认识和使用超声波就是从蝙蝠那里学来的。

超声波的科学原理,被广泛地运用到航探测、导航和医学中。

人们根据蝙蝠捕食的原理,将超声波推广应用,这被我们称为“仿生学”。

可见,自然界的生物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启发,创造出新事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你生病时,医生用X射线为你拍过片吗?X光可以穿透人的身体,医生可以把人的骨骼和器官看得清清楚楚。

这种神奇的射线,是由19世纪末著名的物理学家伦琴发现的。

伦琴是一位物理学教授,他一直对阴极射线有着浓厚的兴趣。

一天晚上,伦琴正在做实验,他将一个电管裹好后,把灯熄灭,屋子里顿时暗了下来。

这时,伦琴却突然发现实验台上闪烁着一道绿色的荧光。

他仔细一看,发现这道光是由电板旁边一块涂有特殊材料的硬板发出来的。

他用厚书、木板、硬橡胶,甚至还把自己的手放在电管和荧光屏之间,还是能看到荧光。

伦琴马上意识到,这可能是一种从来没有见过的射线。

伦琴查阅了各种资料,也没有找到有关这种射线的记载,经过仔细研究,他确定这是一种新的射线。

于是,伦琴便把这种射线命名为X射线。

伦琴经过多次实验和艰苦研究,终于找到了制造X射线的方法了。

他突发奇想:“要是将照相技术和X射线结合起来,那么不就可以看到人体的骨骼了吗?”于是,伦琴又开始了新的研究。

一天下午,伦琴的夫人来实验室看他,伦琴高兴地说:“我找到一种新的射线了!我可以看到你的骨骼呢!”伦琴让夫人把手放在一块感光板上,然后按动快门。

不一会儿,一张底片就冲洗了出来。

伦琴夫人惊讶极了,因为上面可以清楚地看到她手的骨骼!这张照片,是世界上第一张X光照片。

自从伦琴发现了X射线,医生就可以准确无误地查明病因,给病人带来了福音。

伦琴发现了X射线,又发明了X光照相技术,为人类医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们也要学习伦琴身上刻苦钻研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