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系统可靠性研究现状与展望资料
可信计算的研究与发展
可信计算的研究与发展一、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和网络系统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
这些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带来了严重的信息安全问题,如数据泄露、恶意软件攻击、网络钓鱼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可信计算(Trusted Computing)技术应运而生。
可信计算是一种通过硬件和软件结合,确保计算机系统自身安全可信,从而保护存储在其中的信息不被非法访问和篡改的技术。
可信计算技术起源于上世纪末,随着计算机体系结构的演进和信息安全需求的提升,其研究和发展逐渐受到全球范围内的关注。
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安全防护机制,可信计算旨在构建一个安全可信的计算环境,使得计算机系统在执行关键任务时能够抵御各种安全威胁。
近年来,可信计算技术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一方面,可信计算平台(Trusted Platform Module,TPM)的广泛应用为计算机系统提供了硬件级别的安全支持另一方面,可信计算软件技术(如可信操作系统、可信数据库等)的不断发展,为上层应用提供了更加安全可靠的运行环境。
可信计算技术还涉及到了密码学、访问控制、身份认证等多个领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安全防护体系。
尽管可信计算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但其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例如,如何确保TPM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如何平衡系统性能与安全性之间的矛盾、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安全威胁等。
未来可信计算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仍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信息安全需求。
本文将对可信计算技术的研究与发展进行综述,分析当前的研究热点和难点问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可信计算技术的深入了解和研究,有望为信息安全领域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1. 可信计算的概念定义可信计算(Trusted Computing)是一种计算模式,旨在增强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完整性。
其核心思想是在硬件、软件和系统之间建立一个可信任的基础,以确保数据和代码在执行过程中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系统调研报告及综述
系统调研报告及综述目录一、项目背景与概述 (2)1. 项目背景分析 (3)2. 研究目的及意义 (3)3. 报告结构介绍 (4)二、系统调研内容与过程 (5)1. 系统调研的主要内容 (6)1.1 系统现状调查 (6)1.2 业务流程分析 (7)1.3 系统功能需求识别 (8)2. 调研方法与步骤 (10)2.1 资料收集法 (11)2.2 实地调查法 (12)2.3 访谈法 (14)2.4 问卷调查法 (15)3. 调研过程实施 (17)三、系统分析与评估 (18)1. 系统现状分析 (19)2. 系统优势与不足 (21)3. 系统运行效率评价 (21)4. 系统用户体验评估 (22)四、系统综述与展望 (23)1. 系统综述 (25)1.1 系统概述及主要特点 (26)1.2 系统功能介绍及架构分析 (27)1.3 系统应用效果评价 (28)2. 系统展望与发展趋势预测 (29)2.1 技术发展趋势预测 (31)2.2 系统应用前景展望 (32)2.3 系统改进建议及实施方案设想 (33)五、案例分析与实证研究 (34)1. 典型案例选取与背景介绍 (36)2. 案例系统分析与评估结果展示说明 (37)一、项目背景与概述在当前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本项目的调研及综述显得尤为重要。
本段主要就项目所处的宏观环境和背景进行深入探讨,同时对项目进行概括性描述。
项目背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推进,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在如此背景下,本项目旨在针对某一特定领域或行业进行系统调研,以应对当前信息化时代的需求和挑战。
项目的提出,不仅基于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更是基于对企业自身发展战略的深思熟虑。
项目概述:本项目主要围绕某一行业或领域的系统现状进行调研,包括但不限于系统的运行情况、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等。
通过对各方面的综合分析,力求达到全面了解和把握现状的目的。
虚拟电厂通信网络架构及关键技术研究展望
虚拟电厂通信网络架构及关键技术研究展望一、概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正进入一个全新的智能互联时代。
在此背景下,电力行业也在积极拥抱数字化和智能化,虚拟电厂作为能源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产物,应运而生并逐渐在电力系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虚拟电厂通过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实现分布式电源、储能系统、可控负荷、电动汽车等分布式能源资源的聚合和协调优化,从而参与电网运行和电力市场交易,为电网节能减排和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思路。
作为虚拟电厂的核心组成部分,通信网络在虚拟电厂的构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一个高效、稳定、安全的通信网络能够确保虚拟电厂与上级管理系统、分布式能源设备以及市场需求之间的实时数据传输和精确控制指令下发。
本文将对虚拟电厂通信网络架构及其关键技术进行深入探讨,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为推动虚拟电厂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1. 背景与意义随着智能电网和电力市场的不断发展,虚拟电厂作为一种能有效协调分布式能源、储能系统和可控负荷资源的先进电源协调管理系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这个背景下,虚拟电厂通信网络架构及关键技术的优劣直接影响了系统的稳定运行、风光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以及电力市场的顺利实施。
开展虚拟电厂通信网络架构及关键技术的深入研究,对于提升电力系统的整体效能、提高电网对大规模新能源的消纳能力以及推动能源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在国内,虚拟电厂的研究和应用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
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电力公司纷纷开展了虚拟电厂的研发和应用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的虚拟电厂技术方案。
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也在虚拟电厂的通信网络架构、数据处理算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为虚拟电厂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虚拟电厂的研究和应用已经相对成熟。
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在虚拟电厂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并在实际项目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计算机网络安全现状分析
计算机网络安全现状分析
计算机网络安全是一项重要的问题,随着人们对于网络的依赖程度逐渐增加,网络安全威胁也愈发严重。
目前,计算机网络安全面临着多种挑战和问题。
首先,网络攻击手段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
黑客利用各种工具和技术,如病毒、木马、钓鱼等,来进行网络攻击。
这些攻击手段不断变化,对网络安全形成严峻的挑战。
其次,网络安全威胁日渐普遍化。
不仅大型企业、政府机构等重要单位成为攻击目标,普通用户的个人电脑、手机等也时常受到攻击。
网络钓鱼、恶意软件等常见的网络攻击已经深入到各个层面,给广大用户的信息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再次,网络安全意识普遍不足。
许多用户对于网络安全的认知程度较低,缺乏对网络风险的警惕性和防范意识。
例如,很多人在密码设置上存在不安全的行为,如使用简单、容易被猜测的密码。
这种不安全的密码设置为黑客进行入侵提供了便利。
此外,网络安全技术仍然面临挑战。
尽管有许多网络安全技术和产品不断发展和更新,但黑客们也在不断寻找新的攻击手段。
网络安全技术的进步需要不断跟上和适应新的威胁。
综上所述,计算机网络安全现状仍然严峻。
网络攻击手段的多样化、安全威胁的普遍化、用户安全意识的不足以及网络安全技术的持续改进都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
力,加强网络安全意识,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和预防网络安全威胁,才能保障网络的安全和稳定。
5G网络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
5G网络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第一章:5G网络技术的发展现状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更快、更稳定的网络需求不断增加。
作为一种新一代的通信技术,5G网络技术应运而生,以其高速度、低延迟、大容量等特点受到广泛关注。
截至目前,5G网络技术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推广。
本章将探讨5G网络技术的发展现状。
(一)5G网络技术的基本特性5G网络技术是一种全新的通信技术,相比于传统的通信技术具有以下特点:1.高速度:5G网络技术的传输速度可达10Gbps及以上,比4G 网络快了几倍。
2.低延迟:5G网络技术的延迟时间更短,只有1毫秒以下。
3.大容量:5G网络技术的容量大,可以同时连接更多的设备。
4.高可靠性:5G网络技术采用了一系列新的技术,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二)全球5G商用发展现状截至2021年,全球5G商用已逐渐进入快车道,已经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是全球5G商用部署最快的国家之一,5G网络的建设已经完成了基本全覆盖,各行业也在积极布局与5G技术相关的应用,5G网络正在快速普及。
美国也在积极推进5G网络的建设,已经启动了三轮5G频谱拍卖,并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实现全国范围的5G网络建设。
(三)5G网络技术应用场景5G网络技术的低延迟和高速度为各行各业的应用场景带来了更多可能性。
以下是5G网络技术应用的一些场景:1.智能制造:5G网络技术为工业制造等领域提供了极佳的技术支持,可以进一步提高工业制造的智能化程度,实现自动化生产。
2.智能交通:5G网络技术支持更快速、精准的车辆信息传递,可以实现更高效、更安全的交通系统。
3.远程医疗:5G网络技术可以实现医疗设备的远程操作和智能化诊疗,从而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第二章:5G网络技术未来展望(一)5G网络技术的发展方向5G网络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可编程化与虚拟化:5G网络将更加依靠网络软件来实现网络管理、运维、安全,从而提高网络的智能化、自动化程度。
未来网络技术与发展趋势综述
未来网络技术与发展趋势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网络技术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然而,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其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也日益凸显。
因此,对未来网络技术及其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未来网络技术的主要特点、关键技术和发展趋势,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实践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文章首先对网络技术的历史发展进行了简要回顾,然后重点分析了未来网络技术的主要特征,包括高速、智能、安全、泛在等方面。
接着,文章深入探讨了支撑未来网络技术发展的关键技术,如5G/6G通信技术、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边缘计算技术、技术等。
文章展望了未来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包括网络融合、网络智能化、网络安全保障等方面。
通过本文的综述,读者可以对未来网络技术的发展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把握网络技术的发展方向,为未来的网络建设和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二、未来网络技术的主要特点未来网络技术以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正在塑造一个全新的网络世界。
这些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超高速度和超大容量: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网络技术将实现更高的传输速度和更大的网络容量,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数据需求。
新的传输技术和协议,如可见光通信、量子通信等,将进一步推动网络速度的提升和容量的扩大。
高度智能化和自动化: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技术的深入应用,将使未来网络具备更强的智能化和自动化特性。
网络将能够自我优化、自我修复,甚至能够预测和应对潜在的问题,大大提升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高度安全性和隐私保护:随着网络安全威胁的日益严重,未来网络将更加注重安全性和隐私保护。
通过先进的加密技术、身份认证技术和入侵检测技术,未来网络将为用户提供更加安全、私密的网络环境。
全面覆盖和深度融合:未来网络技术将实现更广泛的覆盖,包括偏远地区和深海等难以覆盖的区域。
我国网络素养研究现状及特点分析
我国网络素养研究现状及特点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进行社会交往的重要平台。
网络素养,作为个体在网络环境中有效参与、理性表达、正确判断并应对各种网络现象的能力,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和分析我国网络素养研究的现状及其特点,以期为推动网络素养教育的深入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
本文将首先回顾网络素养概念的发展历程,明确网络素养的内涵和外延。
在此基础上,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分析,探讨我国网络素养研究的现状,包括研究的主要领域、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等。
本文还将分析我国网络素养研究的特点,如研究主题的多样性、研究方法的创新性、研究成果的实用性等。
本文将对未来我国网络素养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提出加强网络素养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我国网络素养教育的深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同时也为提升我国公民的网络素养水平、构建清朗的网络空间环境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我国网络素养研究的现状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深入发展,我国对于网络素养的研究逐渐兴起,并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
目前,我国网络素养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关于网络素养定义和内涵的研究。
我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网络素养进行了界定,普遍认为网络素养是指个体在网络环境中应具备的基本知识、技能、态度和道德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这些研究不仅为网络素养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提升公众网络素养水平提供了指导。
关于网络素养教育的研究。
我国教育部门高度重视网络素养教育,将其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并推动各级学校开展相关课程和活动。
同时,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网络素养教育,如企业、社区等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网络素养培训和实践活动。
这些举措有效地提升了公众的网络素养水平,增强了他们在网络环境中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关于网络素养与社会发展的研究也逐渐增多。
学者们通过分析网络素养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关系,揭示了网络素养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网络安全和网络运维毕设课题
钓鱼攻击:通过伪装成合法 网站或邮件诱骗用户输入账
号密码等敏感信息
拒绝服务攻击:攻击者发送 大量无效请求导致系统瘫痪,
无法提供正常服务
网络安全防护措施
加密技术:保护数据的安全 性和完整性
防火墙:阻止未经授权的访 问和数据传输
安全审计:定期检查和评估 系统的安全性
入侵检测和预防系统:实时 监测和防御恶意攻击
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研究,以保护用户的信息安全和隐私权益。
促进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以推动网络安全和网络运维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网络安全与网络运维的协同发展
网络安全与网络运 维的关联性:两者 相互依存,共同保 障组织的网络安全
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 断发展,网络安全 与网络运维的协同 越来越重要
协同发展的实践: 通过统一的管理平 台和流程,实现网 络安全与网络运维 的整合与优化
未来展望:随着新 技术的发展,网络 安全与网络运维的 协同将更加紧密, 为组织提供更全面 的保障
03 网络运维概述
网络运维定义
网络运维是指对网络基础设施、网络应用和网络数据的维护和管理,以确保网络的稳定、安全 和高效运行。
网络运维涉及多个领域,包括系统管理、网络安全、数据库管理、应用管理等,需要具备丰富 的技术知识和实践经验。
网络运维的主要任务包括监控网络运行状态、排除网络故障、优化网络性能、保证数据安全等, 以确保企业或组织的业务能够顺利进行。
网络安全对于保障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强网络安全防护。
网络安全重要性
保护个人信息和企业数据安全 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维护经济秩序和商业利益 保障互联网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柔性互联智能配电网关键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
柔性互联智能配电网关键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一、概述随着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构建和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配电网作为电力系统的末端环节,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传统的配电网运行方式以固定网络结构和被动管理方式为主,已难以满足现代电力系统的复杂需求。
柔性互联智能配电网技术应运而生,成为推动现代配电网发展的重要力量。
柔性互联智能配电网以其高度的灵活性、智能化和自适应性,为现代配电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通过采用先进的电力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实现配电网的灵活互联、智能控制和优化配置,提高电网运行效率和稳定性,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
柔性互联智能配电网关键技术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灵活交流输电系统(FACTS)、分布式电源接入与控制、高级量测体系(AMI)以及配电网自动化等关键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为配电网的升级改造提供了有力支持。
新型柔性配电装备如智能软开关(SOP)、能量路由器等的发展也为配电网的柔性互联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柔性互联智能配电网技术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关键技术,提高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效果和可靠性;另一方面,还需要加强配电网与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等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电力系统的整体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柔性互联智能配电网技术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现代配电网向更加智能、高效、绿色的方向发展。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柔性互联智能配电网将为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1. 柔性互联智能配电网的概念与特点柔性互联智能配电网,作为传统配电网的升级与革新,是在原有配电网基础上融入了智能化、信息化、互联网化等先进技术手段的新型电网体系。
其核心概念在于“柔性”与“智能”,即通过柔性互联技术实现配电网的灵活调节与优化配置,同时借助智能化手段提升配电网的运行效率、安全性和可靠性。
柔性互联技术使得配电网具备了更加灵活的调节能力。
通过采用智能软开关、能量路由器等先进设备,实现对配电网中电能流向和功率分配的精准控制,有效应对分布式新能源接入带来的电能波动问题,确保电网的稳定运行。
我国铁路无线移动通信系统的现状
我国铁路无线移动通信系统的现状随着铁路运输的快速发展,铁路无线移动通信系统在铁路运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铁路无线移动通信系统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为铁路运输提供了更加高效、安全、便捷的通信服务。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我国铁路无线移动通信系统的现状。
一、铁路无线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我国铁路无线移动通信系统主要由基站、交换机、基站控制器、网管等设备组成。
其中,基站是铁路无线移动通信系统的基础设施,负责无线信号的覆盖和传输;交换机负责用户之间的通信连接;基站控制器负责基站的管理和控制;网管则负责整个系统的监控和维护。
二、铁路无线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1、覆盖范围广:我国铁路线路遍布全国,为了满足旅客和工作人员的通信需求,铁路无线移动通信系统需要覆盖广泛的区域。
目前,我国铁路无线移动通信系统已经实现了对全国主要铁路干线的覆盖。
2、高速移动性:在列车高速运行的情况下,乘客和工作人员需要能够随时进行通信。
因此,铁路无线移动通信系统需要具备高速移动性,以保证通信的稳定性和实时性。
3、安全性高:铁路运输具有高度安全性的要求,因此铁路无线移动通信系统需要具备高度的安全性,保证通信过程中的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
4、兼容性强:我国铁路无线移动通信系统需要与其他通信系统进行兼容,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例如,需要与公共移动通信网络进行互联互通,实现语音和数据的互通。
三、铁路无线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趋势1、5G技术的应用:随着5G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我国铁路无线移动通信系统将逐渐引入5G技术,提高通信速度和稳定性,满足更高速度的列车通信需求。
2、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将各种设备、物体与网络连接在一起,实现智能化管理和控制。
未来我国铁路无线移动通信系统将逐渐引入物联网技术,实现铁路设备的智能化管理和控制,提高铁路运输的效率和质量。
3、云计算技术的应用:云计算技术可以实现数据的高效处理和存储,提高数据处理的速度和效率。
直流配电网研究现状与发展
直流配电网研究现状与发展一、本文概述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和分布式电源的大规模接入,直流配电网以其高效、灵活、经济等优势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直流配电网的研究现状,深入剖析其关键技术和挑战,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文章首先介绍直流配电网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在全球能源转型中的重要作用,然后重点分析直流配电网的关键技术,包括直流配电系统架构、直流断路器、直流负荷、直流电源接入等。
接着,文章将探讨直流配电网的运行控制策略,包括保护控制、优化调度、稳定性分析等方面。
文章还将关注直流配电网在规划、设计、建设及运行维护中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文章将展望直流配电网的未来发展前景,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直流配电网研究现状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和电力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直流配电网作为一种新型的配电方式,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直流配电网具有结构简单、效率高、电能质量优、易于实现智能化等优点,因此在未来的电力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拓扑结构研究:直流配电网的拓扑结构是影响其运行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
目前,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拓扑结构,如辐射状、环状、网状等,并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进行了对比分析。
同时,随着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的发展,基于柔性直流输电的直流配电网拓扑结构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控制策略研究:直流配电网的控制策略对于其稳定运行和电能质量控制至关重要。
目前,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控制策略,如电压控制、电流控制、功率控制等,并针对不同的控制目标进行了优化和改进。
同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基于人工智能的控制策略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保护技术研究:直流配电网的保护技术是其安全运行的保障。
由于直流配电网的故障特征与交流配电网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需要开发适合直流配电网的保护技术。
目前,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保护方案,如基于边界检测的保护、基于行波检测的保护等,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和性能评估。
设备研发与应用:直流配电网的设备研发与应用是推动其发展的关键。
利用模型检测方法验证网络可靠性的方法(五)
网络可靠性是指网络系统在面临各种不可预测事件和攻击时能保持其正常运行和服务质量的能力。
在当今高度依赖网络的社会中,网络可靠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网络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网络的可靠性验证变得异常困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模型检测方法成为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一、模型检测方法的概述模型检测是一种通过构建系统的形式化模型,自动验证系统的行为是否满足给定的性质。
它是一种基于数学理论的形式化验证方法,能够提供对于系统的全面和准确的验证。
模型检测方法通过穷举系统的每一种可能状态,检查系统是否满足规定的性质。
这种方法不依赖于系统的具体实现细节,因此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系统,包括网络系统。
二、模型检测方法在验证网络可靠性中的应用1. 模型构建:在使用模型检测方法验证网络可靠性之前,需要首先构建网络的形式化模型。
这个模型需要包括网络中的各种组件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系统运行时的各种状态。
通过对网络进行建模,可以将网络问题抽象成形式化的描述,从而更好地分析和验证网络的可靠性。
2. 性质描述:在模型中定义性质是验证网络可靠性的关键。
性质可以是关于网络中某些特定事件是否会发生的描述,也可以是关于网络系统的一些要求。
通过定义并描述性质,可以明确验证的目标和要求,对网络系统进行全面的检测。
3. 模型检测:模型检测方法通过穷举系统的每一种可能状态,自动验证系统是否满足定义的性质。
它可以检测出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和错误,并提供具体的反例。
通过对反例的分析和调试,可以得到改进网络可靠性的方法和策略。
4. 可视化分析:模型检测方法不仅能提供验证结果,还能通过可视化工具对系统的行为进行分析和展示。
通过可视化工具,可以更直观地观察系统的状态转换和性质满足情况,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网络的可靠性问题。
三、模型检测方法的优势与挑战1. 优势:模型检测方法可以提供全面而准确的验证结果,能够捕捉到系统中每一个可能的状态和事件。
它不仅能够检测出已知的问题和错误,还可以发现隐藏的问题和潜在的风险。
网络控制系统研究综述与前景展望
参考内容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与数字世界的交织越来越紧密。网 络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深刻影响了我们的思维方式。网络心理学作为 一门新兴的学科,旨在探讨人们在网络环境中的心理行为和过程。本次演示将探 讨网络心理学的研究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一、网络心理学研究现状
1、网络行为的心理机制:网络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是探究人们在网 络环境中的心理行为机制。这包括在线社交、信息获取、购物行为、游戏娱乐等 多个方面。通过研究这些行为的心理机制,有助于我们理解网络环境对人类行为 的影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引言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 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GIS技术在考古学研究领域的作用逐渐凸显,为考古 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通过GIS技术,考古学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 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和模式,进一步深入揭示历史时期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 的相互关系。
3、安全可靠:网络安全已经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之一。未来的网络控制系 统将更加注重安全可靠性的设计和实现。通过引入加密算法、防火墙技术等手段, 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时,系统也将具备自我防御和快速恢复的能 力,防止恶意攻击和数据篡改对系统造成的影响。
4、跨领域融合:随着各领域对自动化和智能化需求的不断提高,网络控制 系统将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和推广。未来的网络控制系统将实现跨领域的融合发 展,不仅限于工业、交通、医疗等领域。例如,在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领域中, 网络控制系统也将发挥重要作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加便捷和智能化的体验。
感谢观看
1、研究领域拓展
未来GIS考古研究将更加环境变化、人类活动和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研究。 通过结合多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术,GIS考古研究将更好地揭示文化遗产的价值 和意义,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算力网络的可靠性、可用性和可维护性
07
结论与展望
研究成果总结
1 2 3
算力网络可靠性
通过优化算力网络架构和协议,可以显著提高算 力网络的可靠性,减少故障和中断。
算力网络可用性
通过负载均衡、容错技术和自动化部署等手段, 可以提高算力网络的可用性,保证算力的高效利 用。
算力网络可维护性
通过简化网络管理流程、实现智能化运维和自动 化升级等措施,可以提高算力网络的可维护性, 降低运维成本。
可靠性建模是指通过数学模型对算力网络的可靠性进行描述和预测。常见的可 靠性模型包括马尔科夫模型、概率模型、故障树模型等。
分析方法
分析方法包括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故障树分析、可靠性框图等。这些方法可 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算力网络中可能存在的故障模式以及其对整个系统可靠性 的影响。
可靠性优化与增强策略
硬件优化
评估指标
评估算力网络的可维护性时,通常考虑以下指标
1. 故障处理时间
指从故障发生到故障完全修复所需的时间。
2. 设备更换周期
指设备从开始使用到需要更换或升级的时间。
3. 维护操作频率
指在特定时间段内进行维护操作的次数。
4. 维护操作成功率
指每次维护操作的成功完成率。
可维护性建模与分析
建模
分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为了评估算力网络的可维护性,需要 对网络进行建模。通常采用可靠性模 型或故障模式影响分析(FMEA)等 方法。
• 可维护性优化:通过采用模块化、标准化的设计,以及提供易于使用的监控、 调试和升级工具,可以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此外,定期进行系统审计和健康 检查,以及实施持续改进和升级的策略,也有助于提升系统的可维护性。
06
功能对等理论的国际研究现状及展望
功能对等理论的国际研究现状及展望功能对等理论是一种网络交互模型,强调网络中的节点在执行相同功能时具有相等的能力和权力。
它指出网络中的节点之间没有中心化的控制和指导,而是通过相互合作和协作来实现共同的目标。
功能对等理论已经广泛应用于互联网、社交网络、区块链等领域,并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介绍功能对等理论的国际研究现状,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国际研究现状功能对等理论的研究最早起源于计算机科学领域,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它逐渐成为了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
在国际上,已经有许多研究机构和学者对功能对等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功能对等网络的建模与分析:许多研究者致力于构建功能对等网络的数学模型,并分析网络中节点的行为和性能。
他们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研究节点之间的连接方式、节点的资源分配策略以及网络的可靠性等问题。
这些研究可以为网络设计和优化提供理论基础。
2. 功能对等网络的应用:功能对等网络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互联网的各个领域。
例如,通过功能对等的方式,可以实现高效的文件共享和传输;在社交网络中,可以通过功能对等的方式实现用户之间的直接通信。
此外,功能对等网络还被应用于分布式计算、区块链等领域。
3. 功能对等网络的安全与隐私:功能对等网络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通过功能对等的方式,节点之间的直接通信会导致一些安全和隐私问题。
研究者们通过设计安全机制和隐私保护算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例如,使用加密技术来保护通信内容的安全性,使用匿名技术来保护用户的隐私。
展望功能对等理论在国际上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研究方向:1. 功能对等网络的动态性:目前的功能对等网络主要是静态的,节点的能力和权力是固定的。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网络节点的能力和权力可能发生变化,需要通过动态调整来适应网络的变化。
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关注如何使功能对等网络更加动态和可调整。
利用可靠性建模方法研究网络可靠性的方法(六)
网络可靠性是指在特定环境下,网络系统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正常运行的能力。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对网络可靠性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要。
利用可靠性建模方法对网络可靠性进行研究,不仅可以提高网络的可靠性,还可以为网络系统的设计和维护提供理论依据。
一、可靠性建模方法介绍可靠性建模是对网络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进行抽象和描述,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分析网络的可靠性。
目前,常用的可靠性建模方法主要有两种:静态可靠性建模方法和动态可靠性建模方法。
静态可靠性建模方法是指在网络系统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通过对网络结构和节点的可靠性参数进行建模分析。
常用的静态可靠性建模方法有可靠性块图法、故障树分析法和可靠性剖面法等。
其中,可靠性块图法将网络系统划分为不同的模块,并通过连接关系和故障概率计算整个网络系统的可靠性。
故障树分析法通过构建树状结构,从而分析系统故障发生的概率和影响。
可靠性剖面法则是通过计算网络节点的可靠性指标来评估整个网络系统的可靠性。
动态可靠性建模方法主要考虑网络系统在不同条件下的可靠性变化,包括节点和链路的动态故障模型、可靠性状态和可靠性指标等。
动态可靠性建模方法包括Monte Carlo模拟法、Markov模型和蒙特卡罗仿真法等。
Monte Carlo模拟法通过随机抽取样本来模拟网络系统的状态转移和故障事件的发生概率。
Markov模型则是通过建立状态转移矩阵,描述网络系统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换过程。
蒙特卡罗仿真法则是通过随机模拟,评估网络系统在不同条件下的可靠性。
二、可靠性建模方法的应用可靠性建模方法在网络系统的设计和维护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首先,可靠性建模方法可以提前发现和分析网络故障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帮助网络管理员在故障发生之前做好预防和应对措施。
其次,可靠性建模方法可以评估网络系统的可用性和鲁棒性,为系统设计者提供优化方案。
最后,可靠性建模方法可以根据网络系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建模方法和技术,提高网络系统的可靠性和性能。
电力骨干SDH通信网可靠运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应用
电力骨干SDH通信网可靠运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应用【摘要】本文主要围绕电力骨干SDH通信网可靠运行评价指标体系展开研究。
引言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正文部分首先对SDH通信网进行概述,然后详细介绍了可靠运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并通过应用案例分析其实际运用情况,探讨了指标体系的改进与优化。
展望了指标体系的应用前景。
结论部分对整个研究进行了总结与展望,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并阐述了实践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电力骨干SDH通信网的可靠运行提供更为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指导。
【关键词】电力骨干SDH通信网、可靠运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应用、概述、构建、案例分析、改进优化、展望、总结、未来研究方向、实践意义。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现代社会对通信网络的需求不断增加,电力骨干SDH通信网作为重要的传输网络之一,承担着承载大量通信数据的重要任务。
随着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网络运行环境的不断复杂化,如何确保SDH通信网的可靠运行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电力骨干SDH通信网运行过程中,由于网络拓扑结构复杂、环境条件多变等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出现网络故障或异常情况,影响通信服务的正常进行。
建立一套完善的可靠运行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及时发现网络问题、提高网络运行效率、保障通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将针对电力骨干SDH通信网的特点和需求,结合现有技术和实践经验,探讨如何构建一套适用于该网络的可靠运行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对现有指标体系的分析和比较,将提出改进和优化措施,进一步提高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将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和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为电力骨干SDH通信网的可靠运行提供参考和支持。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电力骨干SDH通信网可靠运行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与应用。
受到电力系统的要求和特性影响,SDH通信网在电力行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研究的目的在于建立一套科学、全面的指标体系,用于评价SDH通信网的可靠运行情况,为电力行业提供更好的通信支持。
基于深度学习的网络安全控制系统研究
基于深度学习的网络安全控制系统研究第一章引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安全问题变得愈加严重。
网络攻击的形式日益复杂,如何保证网络安全已成为企业和政府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传统的网络安全手段,在面对如今的复杂攻击技术已经显得不够有效。
而深度学习技术,以其强大的数据处理和特征学习能力,成为监测攻击和识别异常的新手段。
因此,本文基于深度学习技术探讨了一个网络安全控制系统的研究,以期提高网络安全的实效性和可靠性。
第二章相关工作2.1 网络安全攻击技术简介网络安全攻击技术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木马病毒、网络钓鱼、恶意代码、DDoS(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ARP欺骗、黑客入侵等等。
攻击者常常会利用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甚至是物理层的安全漏洞进行攻击并获取系统控制权。
2.2 传统网络安全防护技术传统的网络安全手段主要包括:入侵检测系统(IDS)、防火墙、反病毒软件、口令策略等等。
但是这些传统安全手段只能处理已知的攻击方式,并不能应对未知的攻击形式。
同时,由于网络环境的动态性,这些传统安全手段的实效性会随着时间变得越来越低。
2.3 基于深度学习网络安全控制的相关研究深度学习技术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和特征学习能力,能够从复杂的非线性数据中提取高层次的抽象特征。
因此,基于深度学习的网络安全控制也被广泛研究。
第三章系统架构本文研究的基于深度学习的网络安全控制系统主要由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模型训练和攻击检测模块四部分组成。
3.1 数据采集本系统通过监控被保护网络的所有流量,收集到全部的网络数据。
其中包括网络中传输的数据包、流量、用户行为和网络设备日志等。
3.2 数据预处理数据采集后,本系统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去重、归一化等操作。
同时,应用数据挖掘技术,提取数据中的特征,确保对模型的训练和后续检测的准确性。
3.3 模型训练本系统采用卷积神经网络(CNN)和循环神经网络(RNN)的组合结构进行模型训练。
CNN能够提取数据中的空间特征,而RNN则能够利用历史信息,处理时间序列数据。
计算机毕业设计论文目录
计算机毕业设计论文目录计算机毕业设计论文目录引言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毕业设计是学生在大学阶段进行的一项重要任务。
通过毕业设计,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展示自己的创新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计算机毕业设计论文的目录结构,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组织和呈现自己的研究成果。
一、绪论1.1 研究背景1.2 研究意义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4 研究目标与内容二、相关理论与技术2.1 系统架构与设计原理2.2 数据结构与算法2.3 编程语言与开发工具2.4 数据库设计与管理2.5 网络与通信技术三、需求分析与系统设计3.1 用户需求分析3.2 系统功能需求3.3 系统性能需求3.4 系统界面设计3.5 数据库设计与实现四、系统开发与实现4.1 系统模块划分与功能实现4.2 系统测试与调试4.3 系统性能优化与改进4.4 系统安全与可靠性保障五、实验与结果分析5.1 实验设计与数据采集5.2 实验结果展示与分析5.3 结果对比与讨论5.4 实验结论与启示六、总结与展望6.1 研究工作总结6.2 存在问题与改进方向6.3 后续研究的展望七、参考文献以上是一个典型的计算机毕业设计论文目录结构,每个部分都有其特定的内容和目的。
在绪论部分,可以介绍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目标,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相关理论与技术部分可以对研究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技术进行介绍和分析。
需求分析与系统设计部分可以详细描述用户需求和系统功能,并进行系统界面和数据库的设计。
系统开发与实现部分可以展示系统的模块划分、功能实现、测试与调试等过程。
实验与结果分析部分可以介绍实验设计、数据采集、结果展示与分析。
最后,总结与展望部分可以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并提出改进方向和后续研究的展望。
通过合理的目录结构,可以使毕业设计论文更加清晰、有条理。
学生在撰写论文时,可以按照目录的结构,逐步展开论述,确保论文内容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此外,对于读者来说,目录也是了解论文内容和结构的重要参考。
网络系统可靠性研究现状与展望
网络系统可靠性研究现状与展望
吴俊;段东立;赵娟;李俊;邓宏钟;谭跃进
【期刊名称】《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
【年(卷),期】2011(008)002
【摘要】首先探讨了网络系统可靠性的发展历程、概念与特点,进而从度量参数、建模、分析、优化4个方面系统综述了网络系统可靠性的研究现状,最后对网络系统可靠性研究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总页数】10页(P77-86)
【作者】吴俊;段东立;赵娟;李俊;邓宏钟;谭跃进
【作者单位】国防科技大学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长沙410073;国防科技大学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长沙410073;国防科技大学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长沙410073;后勤工程学院,重庆401331;国防科技大学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长沙410073;国防科技大学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长沙410073;国防科技大学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长沙41007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N94
【相关文献】
1.机械产品可靠性试验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J], 陈文华; 贺青川; 潘骏; 钱萍; 钟立强
2.光伏发电接入配电网可靠性研究现状与展望 [J], 宋忧乐; 王科; 朱永梅; 刘涌; 袁
秋实
3.内燃机活塞结构可靠性数值仿真计算研究现状与展望 [J], 何联格;周蓝;苏建强
4.内燃机曲轴结构可靠性数值仿真计算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J], 何联格;苏建强;周蓝
5.机械装备再制造可靠性研究现状及展望 [J], 李睿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系统可靠性研究现状与展望姓名:***学校:潍坊学院院系: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学号:***********指导老师:***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班级:2010级二班一、摘要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网络化进程,人类赖以生存的网络系统规模越来越庞大、结构越来越复杂,这导致网络系统可靠性问题越来越严峻。
本文首先探讨了网络系统可靠性的发展历程、概念与特点,进而从度量参数、建模、分析、优化四个方面系统综述了网络系统可靠性的研究现状,最后对网络系统可靠性研究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二、关键词:可靠性;网络系统;综述;现状;展望三、引言21 世纪以来,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基础,人类社会加快了网络化进程。
交通网络、通信网络、电力网络、物流网络……可以说,“我们被网络包围着”,几乎所有的复杂系统都可以抽象成网络模型,这些网络往往有着大量的节点,节点之间有着复杂的连接关系。
自从小世界效应[1]和无标度特性[2]发现以来,复杂网络的研究在过去10 年得到了迅速发展,其研究者来自图论、统计物理、计算机、管理学、社会学以及生物学等各个不同领域,仅发表在《Nature》和《Science》上的相关论文就达百篇。
对复杂网络系统结构、功能、动力学行为的深入探索、科学理解以及可能的应用,已成为多个学科领域共同关注的前沿热点[3-14]。
随着复杂网络研究的兴起,作为复杂网络最重要的研究问题之一,网络系统可靠性研究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也日益凸显出来[15, 16]。
人们开始关注:这些复杂的网络系统到底有多可靠?2003 年8 月美加大停电事故导致美国的8 个州和加拿大的2 个省发生大规模停电,约5000 万居民受到影响,损失负荷量61800MW,经济损失约300 亿美元;2005 年12 月台湾海峡地震造成多条国际海底通信光缆发生中断,导致整个亚太地区的互联网服务几近瘫痪,中国大陆至台湾地区、美国、欧洲等方向国际港澳台通信线路受此影响亦大量中断;2008 年1 月,南方冰雪灾害导致我国十余个省市交通瘫痪、电力中断、供水停止、燃料告急、食物紧张……这些我们赖以生存的网络系统规模越来越庞大,结构越来越复杂,但越来越频繁发生的事故也将一系列严峻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故隐患是否会导致整个网络系统的崩溃?在发生严重自然灾害或者敌对势力蓄意破坏的情况下,这些网络系统是否还能正常发挥作用?这些正是网络系统可靠性研究需要面对的问题。
四、正文1 网络系统可靠性的发展历程、概念及特点1.1 网络系统可靠性的发展历程可靠性作为专门课题始于二战期间对电子元件可靠性的研究。
从20 世纪60 年代开始,可靠性研究从单个电子元件可靠性逐步扩展到一般产品的可靠性(例如电视机、洗衣机、计算机等)以及更为复杂的关联系统可靠性(例如火箭发射系统、核反应控制系统,军事指挥控制系统),同时还逐步形成了可靠性数学、可靠性物理、可靠性工程等重要研究领域与分支学科[17]。
网络系统作为一类特殊的系统,其可靠性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55 年Lee 对电信交换网络的研究,早期主要集中于通信网络领域。
其中,20 世纪70 年代以前主要是以网络的连通作为网络可靠性规定功能来研究。
20 世纪80 年代,由于通信网络规模的迅速扩张,使用频度、网络负载的快速增加以及动态路由技术的采用等原因,网络拥塞和延时逐渐成为了网络可靠性主要考虑的因素。
这一时期,网络系统可靠性研究主要集中于通信网络基于性能的可靠性。
20 世纪90 年代后,伴随着人类社会网络化进程加快,网络系统可靠性逐渐成为可靠性研究领域的热点,研究对象从通信网络扩展到电力网络、交通网络、物流网络等。
1.2 网络系统可靠性的概念及特点从系统学的观点来看,网络系统是一类特殊的系统形态,其中网络节点是系统的组成元素,网络的边体现了元素之间相互作用、互相依赖[18]。
系统可靠性指系统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19]。
网络作为一类特殊的系统形态,其基本可靠性可定义为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保持连通的能力,其任务可靠性可定义为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物质流、信息流、能量流传输任务的能力。
网络系统可靠性相对于一般系统可靠性具有以下特点:1)复杂性。
一般系统中组成单元(子系统)之间逻辑关系简单、明确,而网络系统中节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复杂,不能用简单的串联、并联、混连或者表决系统模型来刻画,系统结构呈网络状。
这意味着传统的可靠性框图、故障树分析方法很难适用于网络系统可靠性研究。
2)网络流。
网络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在网络节点之间通过网络的边传输物质流、信息流、能量流,网络系统可靠性研究不仅关注网络系统保持连通的基本能力,还关注网络系统完成传输网络流任务的能力,例如基于传输时延的可靠性、基于传输容量的可靠性等等。
3)动态性。
在一般系统可靠性研究中,研究对象大多是静态的、确定的,系统组成单元的数量、组成单元之间的关联方式基本保持不变。
但网络系统,特别是大规模复杂网络系统,例如因特网、交通网等,往往都是动态的、不确定的,网络中节点数量会随着时间不断增减,网络结构也会随着时间不断演化。
4)分布性。
在一般系统可靠性研究中,无论是单个元件、产品,还是复杂的关联系统,整个系统在空间上都相对集中。
但网络系统往往都具有很强的分布特性,网络节点分散在大范围的空间中,每个节点是一个相对集中的元件、产品或者子系统。
这种空间上的分布特性导致了网络系统功能的特殊性,在网络系统中常常出现局域故障或者部分功能缺失的现象。
2 网络系统可靠性研究现状下面,我们从可靠性度量参数、可靠性分析方法、网络可靠性优化方法综述目前网络系统可靠性研究现状。
2.1 网络系统可靠性度量参数2.1.1 基本可靠性1)抗毁性网络抗毁性(Invulnerability)是基于拓扑结构的可靠性参数,不考虑网络节点和边的可靠度,衡量的是在网络中的节点或边发生自然失效或遭受故意攻击的条件下,网络拓扑结构保持连通的能力[20]。
目前,网络抗毁性研究主要基于两大理论:图论和统计物理。
基于传统图论的网络抗毁性参数。
图论是组合数学领域最活跃的分支之一,图的抗毁性是图论的重要研究内容。
目前,在图论中有很多图的不变量被用来刻画图的抗毁性。
例如,连通度(connectivity),坚韧度(toughness)[21],完整度(integrity)[22],粘连度(tenacity)[23],离散数(scattering number)[24],核度(coritivity)[25],膨胀系数(expansion coefficient)[26],自然连通度(natural connectivity)[27]。
基于传统图论的抗毁性度量参数由于侧重对抗毁性的精确刻画导致绝大多数抗毁性测度指标的计算都是NP 问题。
这意味着从计算复杂性角度来看,传统图论的抗毁性研究很难适用大规模复杂网络。
基于统计物理的网络抗毁性参数。
近年来网络抗毁性研究的焦点出现了一个重要的新变迁,即从研究小规模简单网络的精确性质转变为研究大规模复杂网络的统计属性,统计物理的很多方法开始被广泛应用到复杂网络研究中[28-32]。
基于统计物理的抗毁性参数通过观察节点或边移除过程中网络性能的变化,用网络状态发生相变时的临界节点(边)移除比例来刻画网络的抗毁性,常用的网络性能指标包括连通片数目、最大连通片规模、网络直径、平均最短路径长度、网络效率[33]、可达节点对数目[34]等。
2)生存性网络的生存性(survivability)是指对于节点或链路具有一定失效概率的网络,在随机性破坏作用下,能够保持网络连通的概率[35]。
生存性参数是概率性的,它不仅和网络的拓扑结构有关,也和网络部件的故障概率、外部故障以及维修策略等有关。
常用的度量参数包括端端可靠度、K 端可靠度和全端可靠度。
生存性是基于概率论和图论的知识提出来的,描述了随机性破坏以及网络拓扑结构对网络可靠性的影响。
2.1.2 任务可靠性基于连通性能的基本可靠性是网络可靠性的一个基本要求,但网络系统一旦投入使用,就要承载一定的业务负荷,如通信网络的数据业务,输电网络的电传送量,交通网络的运输量与流量等,网络部件发生故障时会引起网络性能下降甚至瘫痪,从而不能完成预定任务,在这种情况下网络实际上是不可靠的。
所以,与网络所承载的任务相结合,网络系统任务可靠性作为一个综合反映网络系统可靠性的参数更加具有实际意义。
对于承载一定任务的网络系统来说,“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是决定网络系统发挥其性能的决定性要素,也是检验网络系统在任务执行过程中可靠性水平的准绳。
“召之即来”需要网络系统在任意时刻的可用性;“来之能战”反映了网络使用过程中的可信性;“战之能胜”则综合衡量了网络的任务完成性。
1)可用性网络系统的可用性(Availability)是描述网络在外部资源可用的条件下,在规定时间内的任何时刻,处于能执行所需功能的能力[36]。
由于中英文翻译的差异,Availability 也翻译成有效性。
可用性的常用度量指标为可用度,包括瞬时可用度、平均可用度、极限平均可用度和稳态可用度等。
经典的系统可用性参数可以用来衡量网络的可用性,但随着网络用户对网络的可用性要求越来越高,如何较公正地评估承载不同业务的网络系统的可用性成为迫切的问题[37]。
2)可信性网络的可信性(dependability)是指网络已经进入开始执行任务的状态条件下,对在执行任务过程中某个瞬间或多个瞬间的网络状态量度。
可信性描述了网络在完成任务期间的状态,即持续完成任务的能力。
该指标受可靠性、维修性、安全性和生存性等因素的影响。
网络系统的可信性问题是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网络安全的日益重视开始的,主要包括网络与用户的可信性模型[38]、可信网络的体系结构[39]、服务的可生存性[40]及网络的可控性[41]。
目前网络的可信性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许多概念尚处在摸索阶段,尤其对其基本属性和面临的关键问题上并没有清晰一致的描述[42]。
3)完成性网络完成性(performability)是指系统在任务开始时可用性一定的情况下,在规定的任务剖面内,系统正常运行或降级完成服务要求的能力。
完成性综合考虑了网络系统的可靠性和业务能力[43],指出网络在不同业务性能级别上正常或降级地完成规定业务的能力。
完成性的大小主要由网络部件可靠性水平、网络拓扑结构和网络部件的服务能力、网络流量分布等因素决定[44]。
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网络系统具有不同的业务性能水平,并且具有全功能、降级运行、最低运行等特点,经常使用的参数据此分为全功能运行完成度、降级运行完成度、最低运行完成度等。
2.2 网络系统可靠性分析网络可靠性分析是网络可靠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指在给定网络部件可靠度的条件下,研究如何计算各种网络系统的可靠性度量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