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简述
宏观经济学简述
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运行规律的学科。
其研究的范围包括国民经济总体运行状况、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周期性波动、经济政策的制定等。
宏观经济学主要关注经济体整体的运行状况和影响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
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包括总需求与总供给、经济增长理论、货币与通货膨胀、经济周期等。
总需求与总供给理论解释了经济活动的总体状况,总需求由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组成,而总供给则是工资、利润和租金等要素对产出的贡献。
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经济长期的增长趋势和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如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
货币与通货膨胀理论研究货币供求关系和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经济周期理论则解释了经济波动的原因和周期性的特征。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数据分析、建模和政策分析。
通过对大量的经济数据进行分析,可以了解经济的整体状况和趋势,发现经济问题和模式。
建模则是通过构建经济理论模型来解释经济现象和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政策分析是评估各种经济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制定和优化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学对于理解和指导经济运行至关重要,可以提供政策方向和决策建议,帮助解决经济问题和实现经济发展。
同时,宏观经济学也与微观经济学相辅相成,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主体和市场行为,为宏观经济学提供基础和实证依据。
什么是宏观经济学,什么是微观经济学?
什么是宏观经济学,什么是微观经济
学?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是使用国民收入、经济整体的投资
和消费等总体性的统计概念来分析经济运行规律的一个经济学领域。
微观经济学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单个市场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的一门学科。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
亦称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
扩展资料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的联系:
1、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互为补充的。
2、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3、宏观经济学并不是微观经济学的简单加总或重复。
4、两者共同构成了西方经济学的整体。
宏、微观经济学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两个分支学科,它们研究的对象不同,但两者的理论基础是相同的。
近来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趋向于宏、微观融合,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也主张寻找微观基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微观经济学百度百科——宏观经济学
1。
宏观经济学全套课件(完整)
劳动市场的主要功能包括劳动力资源配置、劳 动力价格形成、劳动力流动和就业创造等。
工资水平决定因素及差异原因
决定因素
工资水平主要由劳动力供求关系、劳动生产率、行业差异、地区差异等因素决定。
差异原因
不同行业、地区、职位之间的工资差异主要由劳动力供求关系不平衡、行业利润率 差异、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等原因造成。
就业政策目标及实施途径
政策目标
就业政策的主要目标包括促进充分就业、提高就业质量、保障 劳动者权益等。
实施途径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就业优先政策、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供 就业服务和援助等途径来实现就业政策目标。
失业保险制度改革方向
改革方向
失业保险制度的改革方向主要包括扩 大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促进再就 业等。
利率决定理论
包括古典利率理论、凯恩斯利率理论、 可贷资金利率理论等,分析利率水平 及其变动的原因。
政策效应
利率政策对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国际 收支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利率市场化改 革的意义和措施。
资本市场结构、特点及作用
01
02
03
资本市场结构
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 基金市场等,以及各市场 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运行机 制。
3
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探讨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作用。
财政支出结构优化方向
财政支出结构的现状
分析当前财政支出结构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方向
提出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支出效率的建议。
财政支出与社会公平的关系
探讨财政支出如何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
税收制度改革与税收优惠政策
稳定。
浮动汇率制度
汇率由市场供求决定,中央银行不 进行干预,波动幅度较大。
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
名词解释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和经济体系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国家或地区的总体经济运行状况,以及影响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等宏观经济指标的因素。
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以下方面:
1. 经济增长:宏观经济学关注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活动的长期发展趋势,研究如何实现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包括投资、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等因素的影响。
2. 通货膨胀:宏观经济学研究物价水平的总体变动趋势,即通货膨胀。
研究通货膨胀的原因、影响及控制方法。
3. 失业:宏观经济学关注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就业状况的变化和影响因素,研究如何减少失业率以及提高就业水平。
4. 货币和货币政策:宏观经济学研究货币的作用、货币供应量、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活动和控制通货膨胀的政策。
5. 国际贸易:宏观经济学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贸易和外汇交易。
研究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就业和收入分配的影响。
宏观经济学使用各种量化方法和模型来分析经济现象,包括国民收入账户、经济增长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等。
它的研究结果和理论可以用来制定经济政策,指导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管理。
宏观经济学的概述
资本边际效率:是使得预期收益现值之和等于资本品
价格的贴现率。它反映了厂商增加投资的预期利润率。
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指随着厂商投资的增加,
预期利润率递减。
流动性(Liquidity):是指资产能够以一个合理的价格
顺利变现的能力。
流动性偏好:是指人们持有货币以获得流动性的意愿
产 品
C:转移价值,或称为生产过程中的物质消耗; C 1 : 折旧; V: 工资。
产品价值构成 = C + V + M M:利润和税金; V+M:新创造价值。
工业总产值 = C + V + M 工业增加值 = C1 + V + M 工业净产值 = V + M
例:服装的生产过程。最终产品:服装
生产过程
PDI = PI - 个人税 - 非税支付 = 消费 + 储蓄 =C + S
一、GDP核算的基本方法
1.核算的原则 (1)只计算最终产品的产值,不计算中间产
品的产值; (2)只计算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内)新生产
的产品的价值; (3)按市场价格来进行计算。
生产要素与生产过程:
劳动力:V
劳动手段(厂房、设备等):C 1 C 劳动对象(原材料等):C 2
(Gross National Products vs. Gross Domestic Products)
二、国内生产净值(NDP)
三、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 四、个人收入(Personal Income) 五、个人可支配收入
(Personal Disposable Income)
其中不包括生产中使用的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
我国目前以生产法 GDP 为准。
经济学中的宏观经济学
经济学中的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整体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与影响。
通过分析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量、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物价水平等宏观经济指标,宏观经济学旨在研究经济波动、通货膨胀、失业等重要现象,并寻找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
经济学是对有限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科学研究,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个层面。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整个经济系统,关注整体经济运行的规律和机理,而微观经济学则关注个体经济主体之间的决策行为和市场交互。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相互补充和支持,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经济增长理论、商业周期理论、国民收入与产出、货币与金融政策、就业与失业、通货膨胀与通缩等方面。
通过研究这些内容,可以更好地了解经济运行的规律,从而提出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和改革措施,促进经济的平稳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在宏观经济学中,经济增长理论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各类生产要素的投入和产出的变化是关键。
同时,科技进步、资本积累、劳动力增长等因素也对经济增长起到重要作用。
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结果,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高国家生产力以及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
另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是商业周期理论。
商业周期是经济繁荣和衰退不断交替的过程,通常包括繁荣期、衰退期、萧条期和复苏期。
商业周期的出现是经济运行的一种正常现象,但长期的经济衰退和高失业率可能对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因此,通过深入研究商业周期的规律,可以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指导和建议,以减轻经济衰退的冲击,促进经济的平稳增长。
国民收入与产出是宏观经济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国民收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创造的全部价值的总和,利用国民收入的统计数据,可以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和收入分配情况。
国民产出则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经济部门总产值的总和。
宏观经济学定义
宏观经济学定义宏观经济学定义宏观经济学是研究国民经济整体运行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它关注的是全国范围内的总产出、总消费、总投资、就业率以及物价水平等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以及政府政策对这些变量的影响。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 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国家整个经济体系,包括国民收入、就业情况、物价水平、货币供应量等宏观经济指标。
2. 宏观经济学也关注国际贸易和全球化对于国家整体经济运行的影响。
3. 宏观经济学还研究政府在宏观调控中所采取的各种政策手段及其效果。
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1. 总需求与总供给理论:指出了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相互作用对于国民经济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2. 经济周期理论:指出了市场波动具有周期性,并且市场波动可以通过逆周期调节政策来缓解。
3. 货币理论:指出了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并且强调了货币政策对于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性。
4. 政府干预理论:指出了政府宏观调控对于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作用,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
三、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 统计分析方法: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统计数据,揭示出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规律。
2. 模型分析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研究各种政策对于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并且预测未来趋势。
3. 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实验和案例研究等方式,验证各种理论假设的正确性,并且提出新的理论假设。
四、宏观经济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1. 宏观经济学是制定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基础,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
2. 宏观经济学可以为企业制定战略和经营决策提供参考,包括市场预测、产品定价等。
3. 宏观经济学可以为个人理财提供参考,包括投资理财、消费规划等。
总之,宏观经济学是研究国民经济整体运行规律的一门重要学科,对于制定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企业战略决策以及个人理财都具有重要意义。
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1.汇率:汇率是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货币的比率,它表示的是两个国家货币之间的互换关系。
2.实际汇率:实际汇率是指将现实汇率经过相对物价指数调整后得到的汇率,即名义汇率(两国货币的相对价格)×外国价格水平与本国价格水平之比。
3.名义汇率:名义汇率是指两个国家通货的相对价格,并没有考虑到两个国家价格水平的情况。
4.投资乘数: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比率。
5.平衡预算乘数: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6.凯恩斯货币需求动机:凯恩斯所认为人们对货币的偏好,也就是对货币的需求,起因于三个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7.流动性偏好:对货币的需求,又称“流动性偏好”(也译为“灵活偏好”或“流动偏好”)。
所谓“流动性偏好”是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这一概念首先由凯恩斯提出。
8.流动性偏好陷阱: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吃在手中,这种情况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
9.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
10.效率工资理论:效率工资是指厂商为了提高工人的生产效率、降低平均成本而支付给工人的比市场出清工资高的工资。
效率工资理论认为,高工资使工人的生产效率更高,工数对工人效率的影响可以解释尽管存在超额劳动供给,企业也不能削减工资,因为尽管削减工资减少了企业的工资总额,但它还会降低工人的生产率和企业利润。
简答:1.凯恩斯货币需求的三大动机P431凯恩斯所认为人们对货币的偏好,也就是对货币的需求,起因于三个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P431)2.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非均衡的几种情况P4413.菲利普斯曲线P489在以横轴表示失业率,纵轴表示货币工资增长率的坐标系中,画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这就是最初的菲利晋期曲线。
宏观经济学ppt课件完整版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
•
定义:在某一既定时期一国之内生
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市场价值总
和。
•
上述定义包括以下几方面规定:
•
第一,“一国之内…”。GDP按国
土原则计算
•
GDP以领土为统计范围,强调无
论劳动力和其它生产要素是属于本
国、还是外国,只要是在本国领土
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都计入本
国的GDP。,
企业家愿意提供的产品越多。
•
—— 供给定理
34
(2)经济理论的图形表达
P
S
O
Q
35
(3)经济理论的数学表达
•
•
•
•
用函数的形式表达供给定理,该理
论可以表示为:
Q
= f(P)
供给量
价格
函数
上式表示供给量是价格的函数。
36
(4)著名的经济学模型 :供求模型
•
例如,猪肉的需求函数:
•
Qd = D(P、Y)
流量而不是存量,通常以年度或季
度为单位度量。
存量 VS .流量
•
存量:
在某一时点上存在的数量。
(洗脸盆中的水,你书架上的书和
你储蓄账户上的货币量也是存量。)
•
流量:
在一定时期发生的量。
(打开的水龙头流到洗脸盆中的水。
我们在一个月里买的书和我们在一个
月里赚到的收入也是流量。)
存量 VS .流量
•
化等。
26
值得研究的问题:
•
(1)为什么会有经济增长?决定因
素是什么?
•
(2)如何准确测量经济增长的速度
和成本,经济增长如何维持?如何实
宏观经济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大纲一、介绍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经济整体运行的原理和规律。
它关注国家或地区整体经济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等)的演变趋势,以及影响这些指标变动的各种因素。
本文将介绍宏观经济学的相关概念、基本理论和各项指标。
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宏观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总体运行规律和政策调控的学科。
它关注整个经济系统的总量指标,研究经济增长、通胀、失业以及国际贸易等宏观经济现象。
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国家或地区的整体经济,与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企业、个人等不同。
3.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宏观经济学主要使用数理统计方法,通过建立经济模型和利用实证数据进行研究分析。
三、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1.经济增长理论: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经济增长的原因和机制。
经济增长理论包括传统的凯恩斯主义理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新古典主义增长理论等。
2.失业理论:宏观经济学研究失业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常见的失业理论包括凯恩斯主义理论、自然失业率理论和结构性失业理论等。
3.通货膨胀理论:宏观经济学研究通货膨胀的原因和控制方法。
著名的通货膨胀理论有货币供应量理论、成本推动理论和需求拉动理论等。
4.国际贸易理论:宏观经济学研究国际贸易的原因和影响。
常见的国际贸易理论有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等。
四、宏观经济学的指标1.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2.通货膨胀率(Inflation Rate):衡量物价水平变动的速度,表示一段时间内物价水平上升的百分比。
3.失业率(Unemployment Rate):衡量劳动力市场上没有工作但正在寻找工作的劳动力的比例。
4.货币供应量(Money Supply):衡量经济体内流通的货币数量,通常包括货币的狭义和广义概念。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超全整理
第九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GDP)一、GDP的含义GDP是指一定时期内在一国(或地区)境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第一,GDP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
第二,GDP衡量的是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中间产品和服务价值不计入GDP。
第三,GDP是一国(或地区)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第四,GDP衡量的是一定时间内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二、GDP的衡量GDP的衡量:增值法、收入法、支出法增值法:从生产角度衡量GDP的一种方法。
基本思想:通过加总经济中各个产业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来求得GDP核算值。
企业的增值=企业产出价值-企业购买中间产品价值GDP =该国境内所有企业的增值之和收入法:用要素收入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GDP的一种方法。
根据增值法,汽车零售商的增值就是汽车销售收入和批发成本的差额,这些差额必定会成为某些人的收入。
包括:汽车零售商支付给销售人员和技工的工资、租金、贷款利息、利润。
这样,全部增值以工资、租金、利息和利润的形式出现在收入流中。
GDP =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支出法:通过衡量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支出来核算GDP的一种方法。
GDP = 消费 +投资+政府购买+ 净出口GDP=C+I+G+NX一国经济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角度可以划分为四个部门:家庭部门、企业部门、政府部门、国际部门家庭部门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支出被称为消费支出,简称消费(C)可分为三大部分:耐用品消费支出:购买小汽车、电视机等非耐用品消费支出:购买食品、服装等劳务消费支出:医疗、教育、旅游等支出企业部门的支出称为投资支出,简称投资(I)投资是一定时期(如一年)增加到资本存量上的新的资本流量。
资本存量指在经济中生产性资本的物质总量,包括厂房、设备和住宅等。
资本存量的增加是投资的结果。
由于资本品的损耗造成的资本存量的减少成为折旧,为补偿或重新置换已消耗的资本进行的投资,称为重置投资。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一、宏观经济学概述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现象的经济学分支,其主要关注国民收入、产出、就业、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指标。
宏观经济学试图解释这些经济变量的总体行为,并分析影响这些变量的因素。
宏观经济学的两大核心问题是:1) 经济的总体水平是如何决定的,以及如何实现充分就业;2) 价格水平是如何决定的,以及如何控制通货膨胀。
二、国民收入核算1. 国内生产总值(GDP)- 定义: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 计算方法: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
2. 国民收入(NI)- 包括工资、利润、租金、利息等收入。
3. 净国内产品(NDP)- 考虑了资本折旧后的产品价值。
三、总需求与总供给1. 总需求(AD)- 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对所有商品和服务的总购买力。
- 组成:消费(C)、投资(I)、政府支出(G)和净出口(NX)。
2. 总供给(AS)- 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能够生产的所有商品和服务的总量。
- 受生产要素、生产技术和资源的影响。
四、失业与通货膨胀1. 失业- 定义:劳动力市场中没有工作的人数。
- 类型: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
2. 通货膨胀- 定义:货币购买力下降,物价水平持续上升的现象。
- 原因: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货币型。
五、宏观经济政策1. 财政政策- 政府通过调整税收和政府支出来影响总需求。
- 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减少税收。
- 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政府支出、增加税收。
2. 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
- 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量。
- 紧缩性货币政策:提高利率、减少货币供应量。
六、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在时间序列上经历的波动,包括经济扩张、顶峰、衰退和低谷四个阶段。
七、国际贸易与支付1. 国际贸易- 贸易差额:出口与进口之间的差额。
- 贸易政策:关税、配额、出口补贴等。
2. 国际支付- 国际收支平衡表:记录一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易。
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一、名词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潜在国民收入:社会上一切可利用的经济资源所能够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最大量值,也就是一国的经济潜力充分利用或发挥时所能够达到的最大产出量,故又称潜在国民收入。
4、奥肯定律: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降低潜在GDP2个百分点。
5、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
6、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又称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7、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的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货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8、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9、货币政策:是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10: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预算赤字是政府财政支出大于收入的差额;预算盈余是政府收入超过支出的余额。
二、简答(一)、宏观经济政策目标?①充分就业:任何经济体系通常都拥有一定数量的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
②价格稳定: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它是一个宏观经济概念。
价格稳定不是指每种商品的价格固定不变,而是指价格指数的相对稳定,即不出现通货膨胀。
③经济持续均衡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
④平衡国际收支:当一国国际收支处于失衡状态时,就必然会对国内经济形成冲击,从而影响该国国内的就业水平、价格水平及经济增长。
宏观经济学
一、名词解释均衡产出:与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也称均衡收入。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国国境内在一定时期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投资或消费减少的效果。
充分就业:是指一切生产要素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与生产,从而使社会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的状态。
自动稳定器:又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体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流动偏好陷阱:当人们预期市场利率不可能再降低时,债券的市场价格不可能再上升,或者说债券的市场价格将下降,债券持有人就会大量卖出债券而持有货币,这是货币的头几需求趋于无限大。
二、简述题1.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这三者对总支出的影响方式有何区别?答:总支出由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组成。
税收通过改变个人可支配收入来影响消费支出,再间接影响总支出。
税收与总支出反向变动。
税收增加时,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减少,消费支出随之减少,总支出也减少。
总支出减少的量数倍于税收的增加量,这一倍数就是税收乘数kt。
税收减少时则相反。
政府购买支出直接影响总支出,二者同向变动,总支出的变化量数倍于政府购买的变化量,这一倍数就是政府购买支出乘数kg。
政府转移支付也通过改变人们的可支配收入来影响消费支出,从而间接影响总支出,但二者同向变动,且二者之间也有一定的倍数关系,这一倍数就是政府转移支付乘数ktr。
kt<0,ktr、kg>0;ktr=-kt,ktr<kg2.简述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有哪些?答:⑴充分就业。
一般而言,充分就业是指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意愿的报酬参与生产,从而使社会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的状态。
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1.市场出清:商品价格具有充分的灵活性(flexible),能使需求和供给迅速达到均衡的市场。
2.存量(stock):指某一指定的时点上,过去生产与积累起来的产品、货物、储备、资产负债的结存数量。
衡量一个给定时点的数量。
3.流量(flow):指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某种经济变量变动的数值,它是在一定的时期内测度的,其大小有时间维度。
衡量每一单位时间内的数量4.存量与流量有区别,又有联系。
其区别是:流量是在一定的时期内测度的,其大小有时间维度;而存量则是在某一时点上测度的,其大小没有维度。
其联系是:流量来自存量,如一定的国民收入来自一定的国民财富;流量又归于存量之中,即存量只能经由流量而发生变化,如新增加的国民财富是靠新创造的国民收入来计算的。
5.名义GDPVS.实际GDP:名义GDP:用现期的价格衡量的产品与服务的价值。
不是衡量经济福利的好指标。
(社会提供的经济上的满足能力最终取决于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数量。
)实际GDP:用一组不变的价格衡量的产品与服务的价值。
6.GDP平减指数vs.消费者价格指数(CPI):GDP平减指数:指没有剔除物价变动前的GDP增长与剔除了物价变动后的GDP增长之商。
反映经济中总体价格水平所发生的变动。
CPI:指在反映一定时期内居民所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的价格水平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
衡量生活成本。
关键性的差别:a.G DP平减指数衡量生产出来的所有产品与服务的价格,CPI衡量消费者购买的产品与服务的价格。
b.GDP平减指数只包括国内生产的产品,CPI也受进口品的影响。
c.最微妙的差别源于这两个指数对经济中许多价格加总的方法。
CPI给不同产品的价格分配固定的权重(固定一篮子产品,拉氏指数),倾向于夸大生活成本的上升;GDP平减指数分配变动的权重(可变一篮子产品,帕氏指数),倾向于低估生活成本的增加。
7.经济利润vs.会计利润:经济利润:指厂商的收益与它的成本之差,是企业支付了生产要素报酬之后留下来的收入。
宏观经济学(简)
存款创造与货币供给
– 存款准备金
经常保留的供支付存款提取之用的一定数额的货币 准备金 = 商业银行手中的通货 + 存入央行的部分
法定准备金率(Legal Reserve Ratio) 央行所规定的准备金占存款的比率 超额准备金 超过法定准备金数额的那部分准备金
银行弥补准备金的措施:一、向货币市场出售其二级储备中的一些债券;二、向央行借 准备金贷款;三、在同业资金拆放市场上从其他银行借得准备金
补充概念:国内生产总值
•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
– 一个经济社会在某一给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 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名义GDP与实际GDP
名义国内生产总值(Nominal GDP) 用生产物品和服务的那个时期(当年)的价格计算出来的价值。 实际国内生产总值(Real GDP) 用某一年作为基年的价格(不变价格)计算出来的价值。 实际GDP = 名义GDP / GDP价格指数 * 100%
•13
进一步认识GDP
– 应从消费而非生产角度来衡量
纯经济福利=GDP+自给性产品+闲瑕价值-无贡献项目价 值(如军火)-负作用项目价值(如污染)
– 应考虑环境的因素
绿色GDP=GDP-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退化损失-(预防 环境损害的支出+资源环境恢复费用的支出+由于优化利用 资源而进行调整计算的部分) 补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文发展指数(HDI) 将反映人类生活质量的三大要素指标预期寿命、受教育程度、实际人 均GDP合成为一个复合指数,并以此作为衡量人类发展的综合尺度。
9
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与体系
• 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与微观经济学研究厂商、消费
宏观经济学
27、总需求曲线: 实际国民收入的需求与价格水平的关系
28、总供给曲线: 实际国民收入的需求量与价格水平的关系
29、摩擦性失业: 劳动者的正常流动所发生的失业.
30、结构性失业: 指因为经济结构变化而发生的失业。
31、通货膨胀: 指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
32、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是指因总需求的过度增长而引起的通货膨胀。
24、简单货币规则的内容: 简单货币规则的内容是稳定货币供给量的增长率,并使它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相一致
25 、IS曲线: 表示要使投资等于储蓄,国民收入和利息率必须具备的关系;或者说,国民收入和利息率应该怎么样配合,才能保证投资与储蓄始终相等。
26、 LM曲线: 表示要使货币需求量等于货币供给量,国民收入和利息率必须具备的关系;或者说,它表示国民收入和利息率应该怎样相互配合,才能保证货币需求供给量相等。
⑷财政扩张存在一个财政融资问题,而货币扩张则没有。
2007-1-29 23:48
回复
huangnany
0位粉丝
3楼
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
又称内在稳定器,指在国民经济中无需经常变动政府政策而有助于经济自动趋向稳定的因素。例如,一些财政支出和税收制度就具有某种自动调整经济的灵活性,可以自动配合需求管理,减缓总需求的摇摆性,从而有助于经济的稳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通常具有内在稳定器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和公司所得税、失业补助和其他福利转移支付、农产品维持价格,以及公司储蓄和家庭储蓄等。例如萧条时期,个人收入和公司利润减少,政府所得税收入自动减少,从而相应增加了消费和投资;同时,随着失业人数的增加,政府失业救济金和各种福利支出必然要增加,又将刺激个人消费和促进投资。但是,内在稳定器的作用是有限的。它只能配合需求管理来稳定经济,而本身不足以完全维持经济的稳定;它只能缓和或减轻经济衰退或通货膨胀的程度,而不能改变它们的总趋势。因此,还必须采用更有力的财政政策措施。
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分析宏观经济分析不仅是在理财规划师课程的基础,还是理财工作开展的基础。
具体说,要了解GDP、物价指数、汇率、利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等术语,同时还要了解这些术语背后的联系。
在此基础上,了解上述诸要素的相互联系,会对个人理财产生什么影响。
因此理财规划师从事理财行业,必须从认识宏观经济开始。
内容结构:意义GDP宏观经济分析工业增加值国民经济总体指标失业率投资指标通货膨胀内容消费指标国际收支金融指标财政指标第一部分宏观经济分析的意义宏观经济涉及居民、企业、政府及进出口。
通过宏观经济分析,可以了解四部门的运行情况,进而了解一国经济总产出、价格水平、就业水平和利率等宏观经济变量的情况。
这有助于理财规划师为客户做好理财规划。
宏观经济( Macro Economy)是指整个国民经济或者说国民经济总体及其经济活动和运行状态,如总供给与总需求、国民经济的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国民经济中的主要比例关系、物价的总水平、劳动就业的总水平与失业率、货币发行的总规模与增长速度、进出口贸易的总规模及其变动等。
第二部分宏观经济分析的内容一、国民经济总体指标一)内生产总值(GDP)1.概念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经济体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
GDP可以根据生产与销售的商品价值或需求与后买的商品价值来衡量,因此,可以从生产上或者从需求上衡量GDP。
宏观紧经济学的观点是总合的,由上而下的,它把整个经济视为一个大型的有机体,内容包括了经济增长、失业、通胀、贸易差额等、与微观经济的区别在于研究的角度不一样,微观经济学关注商品、劳动力及资本的个别市场,以及垄断、竞争、污染、科技、贫穷、收入不均、治理、保险等角度。
举例是:如果一群人在大剧院看表演,为了更好的视角,有人站了起来,然后,别人为了更好的观赏,也站了起来,最后,所有人都站了起来。
每个人的行为出于微观经济,但最后宏观经济的结果是,没有人能得到比原来更好的观赏体验。
宏观经济学概念
宏观经济学概念
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国家或地区的总体生产、就业、物价水平、经济增长率、货币供应量、利率、政府财政和货币政策等方面。
一些常见的宏观经济学概念包括:
1. 国内生产总值(GDP):用于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2. 物价水平:用于衡量物品和服务的平均价格水平,通常使用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或生产者物价指数(PPI)来衡量。
3. 失业率:衡量劳动力市场上未能找到工作的人口比例。
4. 通货膨胀率:用于衡量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并导致货币购买力下降的速度。
5. 经济增长率:衡量国家或地区经济产出的年度增长速度,通常以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表示。
6. 货币供应量: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货币供给总量,通常包括广义货币M2和狭义货币M1。
7. 利率:指借贷资金的价格,是借贷者支付给贷款者的报酬。
8. 政府财政政策:指政府通过调整税收和开支来影响经济运行的经济政策。
9. 货币政策:指央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活动和物价水平的政策。
10. 经济周期:指经济发展中波动的相对稳定的阶段,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等阶段。
这些概念是宏观经济学分析的基础,帮助人们了解整体经济的运行情况和影响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第二次通胀:1985—1987年物价改革等引发的 “转型期阵痛型通胀” 1984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次极其 重要的会议通过了对中国城市体制进行全面改革的决定。 中央决定从几个方面的同时进行重大改革,即实行财政承 包;对地方与企业放权让利;将原来的投资建设由财政拨 款改成由商业银行贷款(即“拨改贷”);并狠下决心进 行最关键的一场改革,即价格体制以“双轨制”形式全面 推开、进行。
FPI(Fame Price Index)又被称作"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是指"一定时期 内农产品生产者出售的农产品价格水平变动趋势及幅度的相对数 ",该 指数采用同比指数(上年同期=100)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经济实现软着陆
此外, 1980 年的通胀因为我国于 1979 年进行的“中越边 境自卫反击战”有关系。这也极可能会导致财政开支与赤 字等的增加,形成对1980年经济中的滞后通胀效应。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这次通胀,在当时中国共产党老一辈 领导中的经济学家陈云的领导下采取一系列紧急措施,压 缩基础建设、收紧银根、继续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物价管制 等强硬措施,对其进行了强有力的干预、支持。通胀迅速 得到了平抑。中国此时才正式迈进健康正常的改革开放快 车道
CPI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的简称。居民消费 价格指数,是一个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的消费商品和服务价格水 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它是度量一组代表性消费商品及服务项 目的价格水平随时间而变动的相对数,是用来反映居民家庭购买消费 商品及服务的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 生产者物价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简称PPI,主要的目的在 衡量各种商品在不同的生产阶段的价格变化情形。一般而言,商品的 生产分为三个阶段:一、原始阶段:商品尚未做任何的加工;二、中 间阶段:商品尚需作进一步的加工;三、完成阶段:商品至此不再做 任何加工手续。PPI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 度的指数,是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 也是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
1.5
4.8
5.9
-0.7
重点剖析我国1994年通货膨胀及治理
一、1992—1993年的中国经济形势 经历了1988年的高通货膨胀之后,紧接着为期3 年的“治理整顿”, 政府的紧缩措施虽然抑制住了两位数的高通胀,但也使中国经济元气 大伤,GDP年增长率下降到1990年的4.7%和1991年的7.7%。 对中 国这样一个必须靠高增长解决经济生活中诸多矛盾的发展中大国来说, 连续3年的低增长是不堪忍受的。1992年,在邓小平“南巡讲话”之 后, 全国普遍出现了回升势头,GDP增长率达到12.8%, 在沿海经 济发达地区,增长更为迅猛,其中,江苏达到27%、广东18.7%、浙 江17%、山东16.9%、福建16.3%、上海14.4%,标志着新一轮的经 济周期已经开始启动。不仅实际经济部门出现高投资、高增长,全国 许多地方的不动产价格也出现大幅上涨,在沪、深两个股票市场上, 平均股票价格翻了一翻。
(四) 1993 年的经济过热既全面投资的“ 急刹车 ”和中国经济的 “软着陆”
1993—1996年,中国宏观经济顺利实现“软着陆”,通货膨胀率由最 高时的 24.6%(1994 年3季度)下降到一位数,最低达到 5 %(1996 年), 同时避免了经济出现大的滑坡, 保持了相对较高的经济增长率 (1997年仍达到9.7%)。 很多人将这段时间出现的经济奇迹归因于 同期实行的“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给人以这样的印象:美国 1979—1982年以失败而告终的“货币主义”实验似乎在中国却取得了 成功。本文则力图证明,中国1993—1996年的经济成功是多种因素共 同作用的结果,即使在中国这样一个信用还不发达的国家,单纯靠货 币量调控也同样不可能取得太大效果。
改革开放以来几次通胀背景及分析
(一)第一次通胀:1980年的“洋跃进”与“边境自 卫反击战”等引发的通胀
1980 年,我国曾经出现过一次短暂、急剧而又很快治愈 的通胀。当时,由于“文化大革命”十年对经济的冲击, 中国百业凋零,经济严重滞后。为了急于摆脱远远落后于 世界经济增长较快速度的局面;当时领导人华国锋提出了 “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见成效”的口号,中国一年中大 量进口国外机器设备,“大干快上”了若干项目,急于实 现“四个现代化”。结果,所购洋机器设备的资金相等于 “文革”前十多年的总和。进口、投资、财政赤字和货币 发行激增,导致总需求增长过快。物价迅速上涨(达 7.5%),虽未达两位数,但也是建国以来较高的通胀。
1992年的高增长主要来源于投资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膨胀,按 名义价值计算,投资总量比上年增加了37.6%,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后 仍然达到24%。高速度的投资增长在带动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也造成 了很多麻烦。第一,投资重复、低效的问题日益突出。有限的资源被 越来越多地投向加工工业,其中还有相当部分是不能马上产生效益的 长线产品,而基础设施和能源部门投资不足,“瓶颈”限制日益明显; 第二,原材料和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到1992年12月底,大中城市 粮食价格上涨了43.3%,建材价格上涨25.0%,燃料(民用)价格上 涨69.9%。
(三)第三次通胀:经济调控的失利而导致的硬着陆 1988年和1989年全国商品零售物价总水平分别上涨18.5% 和17.8%,涨幅比1986年分别提高了11.2个和10.5个百分 点。1988年现金流通量达到2134亿元,比上年猛增46.8%, 当年就投放 680亿元。在突如其来的冲击面前,中央迅即 做出反应,召开中共中央十三届五中全会,整顿经济秩序, 采取坚持财政信贷“双紧”方针,压缩固定资产投资,严 格控制工资总额的增长和货币发行量等措施。但由于在具 体操作过程中各项紧缩政策实施力度过大,出台时间过于 集中,导致经济增长速度回幅过大,国民经济“硬着陆”。
国民经济的运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各年度间经济增长率的运动轨迹 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围绕潜在增长能力上下波动,形成扩张与回落相 交替的一条曲线。国民经济的扩张,在部门之间、地区之间、企业之 间具有连锁扩散效应,在投资与生产之间具有累积放大效应。当国民 经济的运行经过一段过度扩张之后,超出了其潜在增长能力,打破了 正常的均衡,于是经济增长率将回落。“软着陆”即是一种回落方式。 “软着陆”是相对于“硬着陆”即“大起大落”方式而言的。“大起 大落”由过度的“大起”而造成。国民经济的过度扩张,导致极大地 超越了其潜在增长能力,严重地破坏了经济生活中的各种均衡关系, 于是用“急刹车”的办法进行“全面紧缩”,最终导致经济增长率的 大幅度降落。
在上游产品价格上涨的带动下,通货膨胀率出现1990年以来的首次回 升,到1992年底,消费物价指数增长6.7%,生活费用指数增长8.2%, 35个大中城市生活费用指数增长13.4%。受国内需求及通货膨胀的影 响,1992年全国外汇调剂中心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平均贬值25%,按 海关统计,1992年贸易盈余减少了大约40亿美元。 1993年上半年,经济保持了发展过快的势头。第1季度, 经济增长率 达14.1%,实际投资增长40%,到3月份,原材料价格上升了40%, 零售物价指数上升到两位数水平——10.2%,35个大中城市生活物价 指数上升到17%。1年期银行存款利率分别为7.6%和8.6%, 扣除通 货膨胀影响,实际利率为-2.4%和-1.45%(准确地说, 这里的实际利 率应为事后实际利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M2(反映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指标) 广义货币(Broad money)是一个经济学概念。M0 、M1 、M2、M3 都是用来反映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指标。M1反映着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 M2同时反映现实和潜在购买力。若M1增速较快,则消费和终端市场 活跃;若M2增速较快,则投资和中间市场活跃。中央银行和各商业银 行可以据此判定货币政策。M2过高而M1过低,表明投资过热、需求 不旺,有危机风险;M1过高M2过低,表明需求强劲、投资不足,有 涨价风险。 CCI(消费者信心指数)(顺势指标)
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通胀数据显示:
1980年 6.0 1987年 7.3
1981年 2.4 1988年 18.8
1982年 1.9 1989年 18.0
1983年 1.5 1990年 3.1
1984年 2.8 1991年 3.4
1985年 9.3 1992年 6.4
1986年 6.5
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通胀数据显示: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14.7 24.1 17.1 8.3 2.8 -0.8 -1.4 0.4 0.7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
2008年 2009年
-0.8
1.2
3.90
1.8
1984年,中国领导层心中对价格改革前景作了比较乐观 的估计,认为我国的价格改革有农村改革完全成功之经验, 有多年来城市改革的许多试点及经验,国民经济发展势头 很好,工农业生产持续增长,粮油等生活资料及多数生产 资料库存丰实。外贸连续顺差,并有90亿美元外汇结存, 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改革开放政策深入人心……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决定大跨步地进行全面的价格改革, 如:放开生猪和主要副食品价格;提高短途铁路运价;调 整农村粮食收购价;对“倒三七”进行改革,相当一部分 农村的粮食到市场上随行就市;对优质煤价有所提高;对 钢铁等价格实行“双轨制”;浮动价之20%上限被取消, 每吨从650元猛涨到1800元。
(五)2004-2007年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 2007年开始,中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就在一直高位运行,从年初 的 2.2%上升到当年的12月份的6.5%,然后又上升到2008年2月的8.7 %;随后 CPI一路下滑,降到7月6.3%,最后12月降到1.2%,形成 一个从上升、高峰、 再到下降、消失的完整过程。 同一时期,世界上石 油、粮食、食用油、铁矿石等资源性产品价格在飙升。 世界上不论发达 国家还是新兴发展中国家都为通货膨胀所累,笼罩在通货膨胀的 烟云中。 7月,世界石油价格在达到创纪录的历史高点147美元以后开始迅速滑 落, 直到35美元左右。粮食、铁矿石等其它资源的价格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 为应对通货膨胀,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也在不断地随之调整。 2007年第 四季度,中国人民银行实施了“从紧的货币政策”取代了已经实行了 十 年之久的“稳健货币政策”,把治理通货膨胀作为政府的首要任务,并 同时采 取了各种经济的、财政的、行政的以及其它货币的政策调控物价, 抑制通货膨胀。 两年来,央行6次提高利率,15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7.5% 的历史最高点,央行也被戏称为世界上最忙 碌的中央银行。老百姓对央行、CPI、 加息、存款准备金等词汇耳熟能详, 对通货膨胀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