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五 作物的产量、品质和生产潜力

合集下载

作物栽培学总论-绪论

作物栽培学总论-绪论

地域性 和 连续性 周期性、 季节性、
①作物生长发育具有的周期性(cycle),如水稻、玉米、 棉花、花生的一年生(annual),冬小麦、冬油菜、冬蚕 豆的二年生(biennial);
作物栽培学总论
第一章 绪论
②作物进行物质转换和能量转换的生命活动因光、热、水资 源的季节变化而异,高效转换只能与最佳资源季节同步 (season),如冬小麦只能在春夏形成产品器官,水稻、玉米、 棉花只能在夏秋形成产品器官; ③作物产品种类、生产技术、资源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 的区域性协调统一,表现显著的区域性。如油菜在淮河以南区 域生产,苹果以淮河以北区域为佳,香蕉仅在珠江流域生产; ④作物的再生产过程需要社会、经济、自然资源的协调统一。 2.3 作物产品的产量、品质的差异性、可塑性 ①产品形成受复杂生命活动过程中某个变化的影响而变化; ②产品形成受生产周期内不稳定自然因素变化的影响而变化 。
作物栽培学总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1.1 作物与作物学
作物学概念及其发展
1、作物学概念及其范畴
作物(Crops) 自然界的植物(大约)40~50万种 (野生wilding plants)
被人类利用的植物 2~3万种 (Utilized plants)
大面积规模种植200多种,栽培作物1500余种 (栽培,cultivated plants)
作物栽培学总论
第一章 绪论
作物栽培学的研究对象 主体:包括粮、棉、油、糖、绿肥、饲料等各种作物个体、 群体(庄稼)。作物是有机体,有机体有其自身的生长发 育、器官形成、产量和产品形成的规律。种好庄稼就必须 掌握作物的特征特性。 客体:作物生长发育离不开外界环境条件——光、热、 土、水、气、肥、生物等。不同的作物、不同的品种以 至于不同的生育阶段、不同的器官形成过程,对外界有 不同的要求,因此,作物与外界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也 是作物栽培学必须研究的

(完整word版)作物栽培学总论(农学112 含答案)

(完整word版)作物栽培学总论(农学112 含答案)

作物栽培学总论一、名词解释1、作物:广义上指有利于人类而由人工进行栽培的植物。

狭义上指农田大面积种植的农作物。

2、作物栽培学: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3、生长: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

4、发育:指作物一生中,其结构、机能的质变过程,它的变现是细胞、组织和器官分化,最终导致植物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5、生育期: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所需时间为作物的大田生育期,以天数表示6、作物的生育时期:指作物一生中其外部形态、特征及其内部生育特性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划分的时期。

7、作物的物候期:指作物的生长发育在一定条件下所表现的形态特征,人为地制定的一个具体标准,以便科学地把握作物的生育进程。

8、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指作物必须经过一定的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化为生殖生长,进行花芽分化成幼穗分化,进而才能开花结实的特性。

9、生物产量:指作物一生中即全生育期内通过光合作用和吸收作用,即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所生产和积累的各种有机物的总量。

10、经济产量:指对人类最有经济价值的那部分产量的重量,即人类栽培作物的主要利用部分的重量。

11、经济系数(收获指数):指经济产量占其生物产量的比例,即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

12、作物产量: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作物群体的产量,即由个体产量或产品器官数量所构成。

13、叶面积指数LAI:单位土地面积与该面积上生长的总叶面积的大小之比。

14、源:指向其他的生长器官或组织生产和输送光合产物的器官或组织。

库:指接受或贮藏光合产物的组织或器官。

15、作物营养临界期:在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常有一个时期对某种养分的要求在绝对量上虽不算太多,但需要的程度很迫切,此时如缺少这种养分,作物生长发育就会受到明显的影响,而且由此造成的损失,即使后来补施这种养分也很难纠正和弥补过来,这一时期就叫做作物营养临界期。

作物栽培学总论 第3章 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

作物栽培学总论 第3章  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

二、作物品质形成的决定因素
作物品质的形成是由遗传因素和非遗传因素两个方面决定的。 (一)优质品种的选用 禾谷类作物品质改良的重点,长期以来是围绕着提高蛋白质及其必需氨 基酸组分含量进行的。
1.小麦蛋白质含量,种间差异较大。
野生一粒小麦(18%-30%)和栽培一粒小麦(16%-27%)大于圆锥小麦 (9%-16%)和硬粒小麦(12%-16%)。 我国栽培品种蛋白质含量在8.07%-20.42%,赖氨酸含量变化在0.28%0.55%之间,春小麦高于冬小麦,地方品种高于育成品种 2.大豆蛋白质和油分含量,种间和品种间变化较大。 我国栽培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变化在34.70%-50.75%之间(徐豹等,1984); 籽粒含油量随种皮颜色不同变化在17.83%-19.58%之间,种皮黄色>种 皮黑色和绿色>褐色 (吉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1982)。
合产物少,产量内容物主要依赖于花前贮备物。在高产栽培条件下,产
量的大部分来自花后的光合产物。 源的同化产物有就近输送的特性。
除了叶面积大小和光合速率以外,颖花叶比、粒叶比等也用来表示
源的供给能力或强度,其比值越高,说明单位叶面积供给物质量越多。
二、库
定义:库主要是指产品器官的容积和接纳营养物质的能力。 广义的既包括最终贮存同化物的器官,如种子、果实、块根、 块茎等,也包括还在生长中的幼嫩器官,如根、茎、叶、花、
二、作物品质形成的决定因素
(二)环境条件对品质的影响 1.环境条件对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1)禾谷类作物籽粒蛋白质含量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 小麦籽粒中蛋白质含量由北向南和由西向东逐渐提高,在同一经度 上由北向南每推进10°,籽粒中蛋白质平均提高4.5%,而在同一纬度上 由西向东推进40°,蛋白质含量提高了5.47%。

作物栽培学:第3章 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形成

作物栽培学:第3章 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形成
为武田的结论提供了佐证。
• 杨等的研究:
理 论 产 量 ( kg/m2) 透 光 率 (%)
1
0.25
0.8
0.20
r = 0.464*
0.6
0.15
0.4
0.10
0.2
0 60
0.05 r = 0.416*
80
100
株 高 (cm)
0.00 120
株高与产量、透光率的关系
• 结论: 适当增加株高,可以降低叶面积密度, 增加透光率,改善群体的光环境, 提高群体光合效率, 提高水稻产量。
第三章 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形成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作物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作物的“源、流、库”理论及其应用 作物产量的潜力(不讲) 作物品质及其形成 作物品质的改良
第一节 作物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一、作物产量
作物产量是作物一生所生产的产品数量。 作物产量通常分为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
1、生物产量
3)叶面积密度与群体光合速率
• 叶面积密度是指冠层内叶的垂直分布密度。 • LAI相同时,高株高群体的叶面积密度较小。
• 武田,比较了12个水稻新旧品种, 【-30d叶面积密度】——【-20~0d干物质产量】 之间的关系。
• 发现 【密度——产量】负相关
武田
550
干物质增加量(g/m2/d)
500
作物全生育期内通过光合作用和吸收作 用,即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所生产和累 积的各种有机物的总量,计算生物产量时 通常不包括根系(块根作物除外)。
3、经济产量
• 栽培作物的目的是获得较多的有经济价值的产品。 经济产量是指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产品收获量,即 一般所指的产量。

作物栽培学总论

作物栽培学总论

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学科。

作物栽培学的任务:根据作物品种要求,为其提供适宜的外界条件,采取与之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使作物品种的基因型得意表达,充分发挥作物品种的潜力。

作物栽培学特点:复杂性、地区性、季节性、变动性。

作物自身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进行研究的方法:生物观察法、生长分析法、发育研究法、生长发育研究法。

作物多样性特点: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生物种类繁多、驯化物种及野生近缘种丰富。

作物按用途和植物等系统相结合分类:(1)粮食作物:A.谷类作物:小麦燕麦玉米谷子等B.豆类作物:大豆豌豆等C.薯芋类作物:甘薯马铃薯等。

(2)经济作物:A.纤维作物:棉花大麻等B.油料作物:花生油菜芝麻等C.糖料作物:甘蔗甜菜等D.其他作物:烟草茶叶咖啡等。

(3)饲料和绿肥作物:苜蓿苏丹草水葫芦等。

作物与环境的关系农业环境: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一切客观物质条件以及社会条件的总和。

人工环境:(广义)所有为作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创造的环境。

(狭义)人工控制下的作物环境。

环境因素的分类:A.气候因素:光、温、水、气等;B.土壤因素:土壤有机无机物质、物理化学特性以及土壤微生物和生物等;C.地形因素:地面起伏、山岳、高原、平原、洼地、坡向坡度等;D.生物因素:动植物、微生物等;E.人为因素:栽培措施。

可照时数:无遮挡物时的太阳光直射地面的时数。

实照时数:日出到日落太阳光照射地面的时数。

改善光合性能是作物增产的根本途径:(1)光和性能的概念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A.光合产物多少取决于光和面积、光合能力、光和时间3项因素;B.作物经济产量主要决定于5个方面(称为光合性能,时决定作物产量高低和利用率高低的关键):光合面积,光合能力,光合时间,光合产物的消耗,光合产物的合理利用。

(2)光合性能的基本规律及其调节:A.光合面积:主要为叶面积,光合性能中与产量关系最密切,变化最大而同时又最易控制。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五章 作物栽培措施与技术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五章 作物栽培措施与技术

作物栽培学总论讲稿第五章作物栽培制度与技术第一节作物栽培制度作物栽培制度的概念:作物栽培制度是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构成、配置、熟制和种植方式的总称。

其内容包括作物布局、轮作(连作)、间作、套作、复种等。

合理栽培制度的要求:应该是体现当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生产条件的农作物种植的优化方案。

(1)应当有利于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2)有利于保护资源,培肥地力,维护农田生态平衡;(3)有利于协调种植业内部各种作物之间的关系,达到各种作物全面持续增产;(4)应当满足国家、地方和农户的农产品需求,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一、作物布局和品种布局(一)作物布局1.作物布局的概念和内容(1)概念。

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生产单位(或农户)种植作物的种类、各种作物种植的面积比例及其种植地点配置。

换言之,作物布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一定的区域或农田上种什么、种多少和种在什么地方。

(2)内容。

作物布局主要是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绿肥作物等,有时也包括蔬菜、果树等,作物布局所指的范围可大可小,时间上可长可短。

作物布局既可指作物类型的布局,如粮食作物布局、经济作物布局、绿肥饲料作物布局等等;也可指具体作物、品种甚至秧田布局。

在我国南方多熟制地区,作物布局实际上还包括了连接下季的熟制布局。

2.作物布局的决定因素(l)作物的生态适应性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具有很高的遗传力。

在一个生产单位或区域,自然条件是相对一致的。

虽然通常有多种作物能够生存和繁殖,但不同作物的生长、繁殖能力以及生产力是不同的。

生长繁殖最好,生产力最高的作物,就是对该生态环境条件适应最好的作物。

所以一定要因地种植。

(2)农产品的社会需求及价格因素农产品的社会需求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自给性的需求;二是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

(3)社会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包括经济、交通、信息、科技等多方面因素。

3.作物布局的基本原则农业部《关于当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若干意见》指出:一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本地市场,面向全国,考虑国际,适应内外贸易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需求;二是坚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挥资源、经济、市场技术等方面的区域优势,发展本地优势农产品;三要坚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严格保护耕地、林地、草地和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行可持续发展。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五章 作物品质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五章 作物品质

往不能同步提高。一般通过作物品种和
栽培技术来协调。
(四)贮藏保鲜品质
1、贮藏品质 2、保鲜品质
第二节 影响品质的因素
一、内因
(二)外因
1、对油分形成的影响 2、对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3、对纤维品质的影响
4、对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二、外因
(一)对油分形成的影响
1、纬度
2、温度和水分 3、病害
4、肥料
5、日照
(二)对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1、纬度
2、气候和土壤水分 3、肥料
(三)对纤维品质的影响
(四)对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1、环境条件对蔗糖含量的影响
2、环境条件对淀粉含量的影响
(五)对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
1、温度
2、与品质的关系
作物产量和品质是在光合产物积累与
分配的同一过程中形成的。在作物栽培 实践中,都希望高产和优质,但二者往
营养品质
烹调品质
(二)食用品质
蒸煮品质
卫生品质
营养品质
主要营养物质有脂肪、糖分、蛋白质、 淀粉等。不同作物要求不同。 小麦:蛋白质
水稻:高蛋白,特别是赖氨酸
玉米:高蛋白、高赖氨酸、高油。 大豆:蛋白质和脂肪
甜菜:蔗糖含量
(三)加工品质
1、食品加工品质 2、酿造加工品质 3、制粉品质 4、碾米品质
第五章 作物的品质
一、作物品质 作物品质是指人类所要求的农作物 目标产品的质量。 农产品质量直接影响作物产品的价 值、加工利用、人体健康和家畜生长。 作物产品不同,衡量质量的标准也不 一样。
二、作物品质的分类
(一)商品流通品质(外观品质):因收获的作
物产品而异。 以籽粒为产品的作物:容重大小、整齐度、清洁 率、颜色、有无病斑、种子形状等。 纤维作物:纤维长度、纤维强度等。 甜菜:块根形状、大小等 烟草:颜色、大小等

作物栽培学总论 第3章 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

作物栽培学总论 第3章  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

合产物少,产量内容物主要依赖于花前贮备物。在高产栽培条件下,产
量的大部分来自花后的光合产物。 源的同化产物有就近输送的特性。
除了叶面积大小和光合速率以外,颖花叶比、粒叶比等也用来表示
源的供给能力或强度,其比值越高,说明单位叶面积供给物质量越多。
二、库
定义:库主要是指产品器官的容积和接纳营养物质的能力。 广义的既包括最终贮存同化物的器官,如种子、果实、块根、 块茎等,也包括还在生长中的幼嫩器官,如根、茎、叶、花、
二、产量构成因素
作物产量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作物群体的产量,即由个体产量或产品 器官数量所构成。 作物产量可以分解为几个构成因素(Engledow,1923;松岛,1957),并 依作物种类而异:
表3~1 各类作物的产量构成因素
作物名称 禾谷类
产量构成因素 穗数、每穗实粒数、粒重

薯 油

类 菜
株数、每株有效分枝数、部分是有机氮化合物。
同化物的运输受多种因素的制约。韧皮部输导组织的发达 程度,是影响同化物运输的重要因素。
四、源、流、库的协调及其应用
源、流、库是决定作物产量的3个不可分割的重要因素, 只有当作物群体和个体的发展达到源足、库大、流畅的要求 时,才可能获得高产。 源是产量库形成和充实的物质基础;库对源的大小和活 性有明显的反馈作用。 源、库器官的功能是相对的,有时同一器官兼有两个因 素的双重作用。 一般来说,流不会成为限制产量的主导因素。 源、库的发展及其平衡状况往往是支配产量的关键因素。 源、库在产量形成中相对作用的大小随品种、生态及栽培条 件而异。
禾谷类作物,如小麦、水稻、玉米,其籽粒蛋白质含量与产量呈负 相关,高赖氨酸玉米比普通同型种产量低。 一般认为,不利的环境条件往往会增加蛋白质含量,提高蛋白量的 多数农艺措施往往导致产量降低(Ahmadi,1993)。 国际水稻研究所(1973)提出了“蛋白质阈值”的概念,即蛋白质含 量超过该界限值时,稻谷产量会随蛋白质含量的提高而下降。

作物栽培学总论

作物栽培学总论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一章作物和作物生产1.简述野生植物、栽培植物及作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2.根据作物的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可将作物分成几类?请举例说明。

3.哪些农作物起源于中国?哪些农作物在世界上分布较广?4.谷类作物与禾谷类作物有何区别?5.主要禾谷类作物包括哪几种?6.主要豆类作物包括哪几种?7.北方主要薯类作物包括哪几种?8.我国主要纤维作物是哪几种?9.我国主要油料作物是哪几种?10.作物生产有哪些特点?第二章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1.简述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

2.简述作物生产目标及其与作物栽培学的关系。

第四章作物的生长发育与环境1.简述作物生长和发育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简述作物栽培中种子的概念及其所包含的器官种类。

3.什么叫作物的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和经济系数?4.经济系数在作物生产中有何意义?各类作物的经济系数范围一般是多少?经济系数与作物产品器官的种类及其化学成分有何关系?5.简述作物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

6.作物生育与温度的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7.作物在不同生育阶段的温度三基点有何变化?8.积温在作物生产中的含义和意义各是什么?9.作物的冷害和霜害有何区别?10.何谓作物的需水临界期?各类作物的需水临界期一般都在什么阶段?第五章作物的产量、品质和生产潜力1.简述作物的产量潜力及增产途径。

2.简述提高作物品质和效益的途径。

作物栽培学各论(一)第一章小麦1.麦类作物一般包括那些作物?2.简述我国小麦的种植区划。

根据各区的生态特点应种植何种类型的专用小麦?3.简述全国及河北省的小麦生产概况。

4.什么是小麦的阶段发育?简述阶段发育与器官形成的关系。

5.简述小麦根、茎、叶生长的基本规律。

6.简述小麦分蘖及其成穗规律。

7.简述小麦穗分化的过程。

8.叙述小麦小穗、小花退化的规律及退化原因。

9.小麦穗分化与生育时期及外部形态有何关系?10.叙述小麦子粒形成与灌浆成熟的过程及影响子粒生长的因素。

作物栽培学 总论复习题要点总结考试包过

作物栽培学 总论复习题要点总结考试包过

第一章绪论本章重点:作物生产和作物学的地位,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作物栽培学性质。

难点:作物生产的本质与地位,作物栽培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作物与作物学作物: 广义的作物是指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的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被人们所栽培的一切植物。

农作物作物林木作物狭义的作物:田间大面积栽培的农艺作物,即粮、棉、油、麻、丝、茶、糖、烟和饲料等物。

又称大田作物。

对广义的作物进行栽培与管理的行业就是种植业。

对狭义的作物进行栽培与管理就是作物栽培。

作物学:一般指大田作物生产管理和遗传改良的科学理论与技术体系。

作物学X畴: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主要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品品质形成规律与其与环境条件的关探索通过生长调控、管理优化决策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

作物遗传育种学——主要研究作物种质资源利用与品种选育、遗传改良以与种子生产等理论、方法和技术作物学性质应用学科:自然学科:主要应用于——对农业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的利用;——获取产品高产、优质、高效;——产品生产过程保护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科:人类所需的农产品数量、质量的安全平衡人类所从事的作物生产利用的资源的平衡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作物生产的特点:作物种植的地域性作物生产的持续性作物种植的季节性作物生产的综合性作物生长的周期性作物生产的重要性:人民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料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资重要的生物质能源作物栽培学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与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通过栽培管理、生长调控和优化决策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科学。

作物栽培学的研究对象:2个规律: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与品质形成规律。

1个关系: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与品质形成规律与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1个探讨:作物高产、优质、高效与可持续发展的栽培理论和技术措施。

作物栽培学总论

作物栽培学总论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性质、任务和研究法一、性质和任务1、性质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也就是研究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生产理论和技术措施的科学。

研究对象:各种作物群体9粮、棉、油、糖、绿肥、饲料等)。

作物与外界环境条件间的关系是必须研究的。

2、任务栽培作物包括作物、环境和措施3个环节。

作物栽培学的任务是根据作物品种的要求,为其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采取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使作物品种的基因型得以表达,使其遗传潜力得以发挥。

二、理论基础1、与相关学科的关系2、总论与各论的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三、特点和研究法1、作物栽培的特点:系统的复杂性、技术的实用性、生产的连续性、生长的规律性、明显的季节性、严格的地域性、变动性。

2、作物栽培的研究法:田间试验法(产量对比法)、生物观察法、生长分析法、发育研究法、生长发育研究法、模拟模型研究法。

四、作物栽培学的新进展1、叶龄模式与模式化栽培(计算机模拟仿真栽培)2、作物智能栽培3、轻简型栽培:作物直播栽培、再生栽培技术、4、反季节栽培5、物化栽培6、作物分子栽培7、作物清洁栽培第二节作物的起源和起源地一、农业的发生二、世界各地最早种植的作物三、中国是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四、我国作物的来源第三节作物的多样性和作物分类一、作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1、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作物的多样性二、作物的驯化和创造驯化、挖掘、创造三、作物引种及引种原则1、作物引种的概念与理论2、作物引种原则:生态生活条件得到满足、克服限制因子、引种作物逐步适应。

四、作物的分类1、按作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分析喜温作物、耐寒作物;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性作物、定日照作物;三碳C3作物、四碳C4作物;春播作物、夏播作物、秋播作物。

2、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1)粮食作物:谷类作物、豆类作物、薯芋类作物(2)经济作物:纤维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其它作物(如嗜好作物)(3)饲料和绿肥作物:有豆科的、有禾本科的、也有其它的。

作物的产量跟品质-PowerPointPresenta

作物的产量跟品质-PowerPointPresenta

作物栽培——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三、影响农产品品质的因素
1.遗传因素。禾谷类作物、经济作物的蛋白 质、淀粉、脂肪、维生素含量等都受遗传基 因的影响。作物的经济性状在遗传上一般都 是数量性状,容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发生 变化。 2.气候生态因素 (1)气候因素 同一作物产品品质的优劣, 因种植地的差异而变化很大。如大豆的蛋白 质含量为南高北低,油分含量则相反。
作物栽培——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辽宁职业学院农学系
一、绿色食品生产技术
1. 对大气的要求:产地及产地周围不得有大气污 染源,特别是上风口没有污染源,大气质量要求 稳定。 2. 对水的要求:除了对水的数量由一定要求外, 更重要的是对水环境质量的要求。应选择在地表 水、地下水质清洁无污染的地区、水域,水域上 游没有对该地区构成污染威胁的污染源。 3.对土壤的要求:要求基地位于土壤元素背景值 正常区域,基地及基地周围没有金属或非金属矿 山,为受到人为污染,土壤中农药残留量较低, 并具有较高的土壤肥力。
作物栽培——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辽宁职业学院农学系
四、提高作物产量的途径
1.选育高光效品种。采用高光效品种,选用 株型紧凑,适当矮,光合能力强,呼吸消 耗低,光合时间长、叶面积适当的品种。 2.提高光能利用率 。充分利用生长季,安 排好茬口,如套种、间作、育苗移栽、地 膜覆盖等。 3.合理栽培技术措施 。
作物栽培——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辽宁职业学院农学系
一、绿色食品生产技术 (三)绿色食品生产必须具备的条件 (1)产品或产品原料产地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的生 态环境标准,限制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化学肥料、 农药和其它化学物质; (2)农作物种植、畜禽饲养、水产养殖及食品加 工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的生产操作规程; (3)产品必须符合绿色食品质量和卫生标准; (4)产品的标签必须符合《绿色食品标志设计标 准手册》中的规定。

作物栽培学课后题答案

作物栽培学课后题答案

植物栽培学课后复习答案第一章作物概述1.作物栽培学研究对象,性质,任务是什么?作物栽培学是以农田作物栽培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作物,环境及措施三者关系的一门学科。

性质:农业自然科学任务:良种良法相配套,充分发挥作物品种的潜力探讨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的规律。

2.简述作物的概念:广义讲,凡对人类有应用价值,为人类所栽培的各种植物。

从狭义讲,作物是指田间大面积栽培的农艺作物,即农业上所指的粮棉油麻,烟糖茶桑蔬果药和杂等农作物。

3.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结合分类方法,作物分为五大部分:(1)粮食作物包括禾谷类,豆类,薯芋等三类作物。

A:禾谷类作物B:豆类作物薯芋类作物。

(2)经济作物:纤维作物油类作物糖料作物其他作物。

(3)绿肥及饲料作物。

(4)药用及调味品作物。

(5)再生能源作物。

4.研究作物栽培学的起源问题,实质目的:(1)寻找植物资源(2)基因库(3)多样性5.栽培作物与野生祖先存在哪些差异?主要表现几方面优点:生长迅速产品器官变大产量提高品质改善成熟一致种子休眠性变弱传播手段退化6.三大粮食作物小麦水稻玉米7.双低油菜指:油菜籽低芥酸,硫甙含量8.提高粮食总产的途径:单产的提高播种面积的增加复种指数的提高第二章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1简述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名词解释)营养生长:以营养体本身为主要功能的器官的生长,如根茎叶的生长生殖生长:与作物生殖功能有关的器官的生长,如花果实种子等的生长①营养生长是作物转向生殖生长的必要准备;②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在相当长时间内交错在一起;③彼此之间必然会发生相互影响,且各方对营养物质有明显的竞争2. 作物生长与发育的概念是什么?关系如何生长:作物体积增大.重量增加的过程,是数量变化的过程,同时伴随着植株形态有规律地变化(量变)生殖:作物在一生中,其形态结构及机能的质变过程,包括作物单一器官及整个器官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质变,从无到有)关系:生长和发育是交织在一起的,没有生长便没有发育,没有发育也不会有进一步的生长。

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

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

不同作物的经济系数有所不同,其变化与遗传基础、 不同作物的经济系数有所不同,其变化与遗传基础、 收获器官及其化学成分以及栽培技术和环境对作物生长发 育的影响等有关。 育的影响等有关。 1.收获营养器官的作物,其经济系数比收获籽实作物要高; 1.收获营养器官的作物,其经济系数比收获籽实作物要高; 收获营养器官的作物 薯类作物:0.70—0.85;水稻、小麦:0.35-0.40; 薯类作物:0.70—0.85;水稻、小麦:0.35-0.40; 2.同为收获籽实的作物, 2.同为收获籽实的作物,产品以碳水化合物为主比蛋白质 同为收获籽实的作物 和脂肪为主的作物高;玉米:0.30—0.50;大豆0.25—0.40; 和脂肪为主的作物高;玉米:0.30—0.50;大豆0.25—0.40; 油菜0.28左右 棉花(籽棉)0.35—0.40;皮棉0.13— 左右; 油菜0.28左右;棉花(籽棉)0.35—0.40;皮棉0.13—0.16 经济系数有其相对稳定的数值变化范围,但通过品种 经济系数有其相对稳定的数值变化范围, 改良、优化栽培技术及改善环境条件等,达到高值范围。 改良、优化栽培技术及改善环境条件等,达到高值范围。
叶面积指数(LAI)是指作物群体的总绿色叶面积 叶面积指数(LAI) 与该群体所占据的土地面积的比值。 LAI=总叶 与该群体所占据的土地面积的比值。即LAI=总叶 面积/土地面积;例如在666.7m 面积上, 面积/土地面积;例如在666.7m2面积上,有 2000m2,则LAI=3。 LAI=3。 植株不同部位的叶片,其光合产物向籽粒运转的 植株不同部位的叶片, 比例不同,小麦的旗叶、 比例不同,小麦的旗叶、倒二叶和倒三叶的运转 值分别为39.9%、37.9%和12.9%; 值分别为39.9%、37.9%和12.9%;源的同化物有 就近输送的特性,如水稻、小麦、 就近输送的特性,如水稻、小麦、高粱等旗叶的 光合产物对穗的贡献率最大,玉米棒三叶, 光合产物对穗的贡献率最大,玉米棒三叶,尤其 是穗位叶的光合产物主要供给果穗。 是穗位叶的光合产物主要供给果穗。

福建农林大学作物栽培总论期考复习题

福建农林大学作物栽培总论期考复习题

作物栽培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1、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性质: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生产理论和技术措施的一门应用科学。

任务:作物栽培学的任务是通过良种良法相配套、充分发挥作物品种的潜力。

2、作物的起源:水稻、大豆、玉米、花生、甘薯、马铃薯、烟草等1、种植野生植物——人工选择——栽培作物2、起源中国的主要作物:水稻、大豆、谷子、大麦、荞麦、裸燕麦、桑、茶叶、白菜等。

3、起源于中亚西亚的主要作物:小麦、蚕豆等。

4、起源于中南美洲的主要作物:玉米、陆地棉、甘薯、马铃薯、烟草、花生等。

3、作物的分类:植物学分类、生物学特性分类、用途与植物学相结合分类(1)植物学上的分类:科、属、种(2)生理生态学特性分类:1、按作物对温度条件的要求:喜温作物、耐寒作物2、作物对光周期的反应: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性作物和定日照作物3、作物对CO2同化途径的特点:三碳作物和四碳作物4、播种时期不同:春播作物、夏播作物、秋播作物、东播作物5、按种植密度和田间管理管理方式不同:密植作物、中耕作物(3)用途与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三大部分、8大类):1、粮食作物:谷类作物、豆类作物、薯芋类作物2、经济作物:纤类作物、油料作物、糖科作物、其他作物3、饲料和绿肥作物:第二章作物的生长发育1、生育期和生育时期生育期:作物出苗至成熟的天数生育时期:作物生育过程外部形态出现明显变化的时期作物生育期时具有很强的时间性。

作物的生育时期:(1)稻麦类:出苗期、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成熟期(2)豆类:出苗期、分枝期、开花期、结荚期、鼓粒期、成熟期2、生育期的影响因素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生育期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温度(光合作用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没有太大变化、呼吸作用加强)、光周期、养分(氮素延长生育期、磷肥提前开花成熟)、水分。

作物生育期长产量高。

3、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地上部与地下部生长的关系营养生长:作物营养器官根、茎、叶的生长生殖生长:作物生殖器官花、果、实得生长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1)营养生长时生殖生长的基础(2)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在一定的生育阶段相制约(主要是营养竞争)第三章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形成1、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概念(1)作物产量即是作物产品的数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