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_加权平均数
华东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3加权平均数教学设计
1.重点:加权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难点:
(1)理解加权平均数中权重的作用及分配原则。
(2)将实际问题抽象为加权平均数模型,并进行求解。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实际问题引入加权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加权平均数的意义。
(2)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互相启发,共同解决难点问题。
2.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为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新课: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等形式,让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提高作业: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布置以下提高作业。
(1)拓展阅读:查阅资料,了解加权平均数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统计学、经济学等。
(2)研究性学习:以小组为单位,探讨以下问题:
a.加权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
b.如何合理分配权重,使加权平均数更具代表性?
c.加权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在不同情境下的适用性。
1.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从简单实例入手,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内涵。
2.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问题驱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在思考中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中要分层设计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加强师生互动,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创新作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八年级数学上册《加权平均数》教案、教学设计
布置一道探究性问题,让学生思考加权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让学生调查家里每个月的各项开支,如水电费、食品支出、交通费等,计算各项开支的加权平均数,并结合家庭实际情况分析权重分配的合理性。
4.小组合作任务: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完成以下任务:举例说明加权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分析其优点。要求每组提交一份报告,内容包括:应用场景、计算方法、权重设置及优点分析。
2.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否灵活运用加权平均数,分析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3.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如何在小组讨论中发挥个人优势,提高团队整体学习效果。
4.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逐步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在实际应用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其数学素养。
八年级数学上册《加权平均数》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加权平均数的定义,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能够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如数据统计、成绩计算等。
3.掌握权重的概念,理解权重在加权平均数中的作用。
4.能够分析数据,根据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平均数计算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加权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分享学习心得。
5.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场景。
6.拓展提高:布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提升能力。
7.课后作业:设计适量的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8.评价与反馈: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反馈。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6.1.1《加权平均数》教学设计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6.1.1《加权平均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加权平均数》是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加权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及其求法。
通过学习加权平均数,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算术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能够理解并应用平均数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但七年级的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逻辑推理能力仍处于发展阶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耐心引导,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加权平均数的定义,掌握加权平均数的求法。
2.能够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及其与算术平均数的区别。
2.加权平均数的求法。
3.加权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加权平均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加权平均数的性质和求法。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加权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
4.实践练习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加权平均数定义、性质、求法及应用的教学PPT。
2.实例素材:收集一些与加权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用于课堂讨论和练习。
3.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加权平均数的练习题,用于课堂巩固和课后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如体重秤、平均分食物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实际问题与平均数有什么关系?由此引入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呈现(15分钟)介绍加权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求法,通过PPT展示相关概念和例题,让学生初步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实际问题,运用加权平均数的方法求解。
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上册4.1《加权平均数》说课稿
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上册4.1《加权平均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加权平均数》是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以及体会加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算术平均数的概念和性质,对平均数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加权平均数,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将已知的算术平均数知识与加权平均数进行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加权平均数。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加权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加权平均数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法和讨论交流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道具和实物模型进行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加权平均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新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探索加权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
3.巩固新知:通过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加权平均数的知识和计算方法。
4.应用拓展:让学生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5.总结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加权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加权平均数:1.定义:多个数按照一定的权重相加后再除以权重的总和。
2023-2024学年(华师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名师教案:课题 加权平均数
2023-2024学年(华师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名师教案:课题加权平均数一. 教材分析加权平均数是八年级数学下册的重要内容,它让学生们了解到在实际问题中,不同数据的权重对平均数的影响。
通过学习加权平均数,学生们能够掌握求解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们已经掌握了算术平均数的概念,但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将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进行联系和区分,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解加权平均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及其求解方法。
2.难点:如何将加权平均数应用于实际问题中,求解加权平均数。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加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用于讲解加权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准备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操练。
3.准备PPT,用于展示知识点和案例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引导学生回顾算术平均数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通过PPT呈现加权平均数的求解方法,让学生了解加权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结合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加权平均数。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解答和讲解,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
4.巩固(10分钟)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探讨加权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每个小组选取一个案例,进行分析和解答。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问题中,如何确定各个数据的权重?让学生发挥创造力,提出自己的见解。
加权平均数教案范文
加权平均数教案范文教案:加权平均数教学目标:1.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方式。
2.学会使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辨别不同数据对计算结果的贡献程度。
3.应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教学PPT或黑板、白板等教学工具。
2.学生练习题和实战题。
3.计算器或电子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通过讲解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假设你去超市买三包苹果,第一包5元/kg,第二包4元/kg,第三包7元/kg,如果要计算平均价格,用什么方法?2.引导学生讨论,说明直接平均的方法可能无法反映真实情况,引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二、概念解释(15分钟)1.定义加权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是一种计算方法,通过考虑不同数据的权重或重要程度,给出综合的平均数。
2.通过公式解释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加权平均数=Σ(数据值×权重)/Σ权重。
3.强调权重的重要性,解释不同数据对计算结果的贡献程度。
4.通过实例计算加权平均数,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三、解题方法(20分钟)1.与学生一起分析不同类型问题的解题方法。
2.引导学生识别关键信息,确定不同数据的权重,然后计算加权平均数。
3.提供一些实际问题的练习题,鼓励学生独立解题,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四、实际应用(20分钟)1.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加权平均数的应用场景,如股票指数、学习成绩、调查数据等。
2.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设计一个实际问题,并用加权平均数解决。
3.学生展示他们的解答,并彼此进行讨论和评价。
五、练习与总结(15分钟)1.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讲解练习题的答案和解题方法。
3.总结加权平均数的重点内容,强调应用的灵活性和实际意义。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对加权平均数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能够熟练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青岛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4-1加权平均数(第1课时)》
青岛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4-1加权平均数(第1课时)》一. 教材分析《4-1加权平均数》是青岛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的一节新授课。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加权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加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技巧,为后续学习更高级的数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时已经学习了算术平均数,对平均数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加权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有所不同,需要学生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进行迁移,理解加权平均数的含义。
此外,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理解加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加权平均数的定义,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面对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加权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
2.难点:加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加权平均数的性质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学具准备:笔记本、文具。
3.教学素材:生活实例、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组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从而引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加权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巩固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4.巩固(5分钟)教师抽取部分学生回答问题,检查学生对加权平均数的掌握程度。
第1课时 加权平均数(教案)
20.1 数据的集中趋势 20.1.1 平均数第1课时 加权平均数【知识与技能】1.认识和理解数据的权及其作用.2.通过实例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会根据加权平均数计算公式进行有关计算.【过程与方法】在经历处理实际问题中加权平均数的过程中,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感受统计的思想方法.【情感态度】通过加权平均数的学习,进一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激发学好数学的热情.【教学重点】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以及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对数据中权的含义及其作用的理解.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问题 某市三个郊县的人数及人均耕地面积如下表:这个市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是多少?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思考 (1)在上述问题中,人均耕地面积与哪些因素有关?它们之间有何关系?(2)这个市郊县总耕地面积和总人数分别是多少?你能求出这个市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吗?(3)小明求得这个市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为:x=(0.15+0.21+0.18)/3=0.18(公顷),你认为小明的做法有道理吗?为什么?【教学说明】让学生依次对上述三个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其中(1),(2)是为解释(3)而做好铺垫,让学生感受到由于三个郊县人数不同,它将影响到市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的大小,从而引出权、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在学生探讨活动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对加权平均数和数据的权的意义是否准确理解;能否从特殊到一般,类比得出三个数的加权平均数和n 个数的加权平均数;能否理解并总结出n 个数的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归纳结论】若n 个数x 1,x 2,…,x n 的权分别为w 1,w 2,…,w n ,则112212·n n nx w x w x w x w w w ++⋯+=++⋯+叫做这n 个数的加权平均数.数据的权能够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三、典例精析,掌握新知例1 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的各项成绩如下表:(1)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口语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3∶3∶2∶2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从他们的成绩看,应录取谁?(2)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笔试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照2∶2∶3∶3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教学说明】教师出示例题后,引导学生分析题意,体会录取口语能力较强的翻译时;听、说、读、写的成绩按3∶3∶2∶2确定,及录用笔试能力较强的翻译时,以2∶2∶3∶3的比例确定.听、说、读、写的成绩在(1)(2)的权分别是3,3,2,2和2,2,3,3,再利用加权平均数计算公式得到结论.最后由学生给出解答过程.例2 一次演讲比赛中,评委将以演讲内容、演讲能力、演讲效果三个方面为选手打分.各项成绩均按百分制,然后再按演讲内容占50%,演讲能力占40%,演讲效果占10%的比例,计算选手的综合成绩,进入决赛的两名选手单项成绩如下表.【教学说明】教师出示例2,并与学生一道分析.分析时教师可设置如下三个问题:(1)你认为在计算选手综合成绩时侧重于哪一个方面的成绩?三项成绩的权分别是多少?(2)你能通过计算决出两人的名次吗?(3)两名选手的单项成绩都是两个95分和一个85分,为什么他们的最后得分不同?从中你能体会到权的作用吗?在活动中,教师应关注:(1)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能否在反思中体会到数据的权的作用.最后由学生给出解答过程(选取两名同学上黑板书写解答过程,全班同学评析,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四、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教材P 113练习第1题.2.教材P 113练习第2题.【教学说明】通过练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数据的权的作用.教师巡视指导,强调解题的规范性,数学作答的严谨性,随时纠正学生计算过程中的错误.【答案】1.解:(1)应试者甲的平均成绩为8659058855⨯+⨯+=(分),应试者乙的平均成绩为92583587.555⨯+⨯+=(分).此时甲将被录取. (2)甲的平均成绩为86690487.664⨯+⨯+=(分),乙的平均成绩为92683488.464⨯+⨯+=(分),此时乙将被录取.2.解:小桐的体育成绩为:9520%9030%8550%88.520%30%50%⨯+⨯+⨯++=(分) 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新的知识?有哪些收获?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20.1”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新教材注重让学生在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平均数的本质内涵,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基于以上认识,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突出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它的价值.。
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上册4.1《加权平均数》教学设计
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上册4.1《加权平均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加权平均数》是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学习加权平均数,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掌握了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但对于加权平均数可能还有一定的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方式,理解和掌握加权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加权平均数的含义,掌握加权平均数的求法。
2.能够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交流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加权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交流,从而理解和掌握加权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同时,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能够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
2.相关案例资料。
3.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一组数据:一组学生的身高和体重。
引导学生观察这组数据,并提出问题:“如果我们想要求这组学生的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应该如何计算呢?”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和求法。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并解释加权平均数的含义。
同时,通过PPT展示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权平均数的求法。
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几个加权平均数的例子,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并计算出结果。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加权平均数的求法,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巩固(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加权平均数进行解决。
在解决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加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提出问题。
《加权平均数》》教案
20.1.3 加权平均数一、教学目标:1、会求加权平均数,并体会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
2、通过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开展学生的求同和求异的思维。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加权平均数中权对结果的影响及与算术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难点: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
三、教学方法:探索、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创设连接,激情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求n个数的平均数的方法。
当数据比较小时,可用哪个公式计算呢?当一组数据较大时如何计算其平均数?学生答复后,教师再提出问题:当一组数据中的某些数据重复出现时,又如何计算其平均数?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写出课题〕二、目标定向,自主学习1、讲解例题例1、某工人在30天中加工一种零件的日产量,有2天是51件,3天是52件,6天是53件,8天是54件,7天是55件,3天是56件,1天是57件,计算这个工人30天中的平均日产量。
分析:〔1〕此题是要求多少个数据的平均数?〔学生答复30个数据〕。
〔2〕这些数据有何特点?如何计算?〔学生容易观察到,这些数据较大,且都比50稍大一点,因此可用公式②计算它们的平均数〕。
解:将数据51,52,53,54,55,56,57同时减去50,得到2个1,3个2,6个3,8个4,7个5,3个6,1个7,那么,这组新数据的平均数是〔1x2+2x3+3x6+4x8+5x7+6x3+7x1〕=4,50+4=54,所以,这个工人30天中的平均日产量为54件。
2、加权平均数:一般来说,如果在n个数中,x1出现f1次,x2出现f2次,…,xk出现fk次〔这里f1+f2+…+fk=n〕那么根据公式①,这n个数的平均数可以表示为x = ,(f1+f2+…fk=n) ------------③强调两点:〔1〕公式③与公式①是一致的,公式③是公式①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在公式③中,相同数据xi的个数fi与n的比值叫做数据xi的权。
初中加权平均分教案
初中加权平均分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加权平均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加权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加权平均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运用加权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加权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2.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加权平均分的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PPT或者黑板。
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平均数的概念,例如算术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等。
2. 提问:你们知道加权平均数吗?它是怎样计算的?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加权平均数是指一组数据中各个数据值乘以相应的权重后求和,再除以权重的总和。
2. 举例说明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如:一组数据为60, 70, 80,权重分别为1, 2, 3,则加权平均数为(60×1 + 70×2 + 80×3) / (1 + 2 + 3) = 72。
3. 引导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计算学生的成绩时,不同科目的权重可能不同。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选几位学生上台展示解题过程,并解释他们的思路。
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让学生总结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2. 提问:加权平均数和算术平均数有什么区别?它们在实际问题中有什么不同应用?3. 引导学生思考加权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如商品的定价、统计数据的处理等。
五、课后作业(布置作业)1. 根据课堂练习的情况,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特点和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难度,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知识。
加权平均数》教案
加权平均数》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促进学生互相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教学设计:一、复导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使用平均数,但有时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并不适用于某些情况。
例如,老师在计算学生每学期的总评成绩时,不是简单地将一个学生的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相加除以2作为该学生的总评成绩,而是按照“平时成绩占40%,考试成绩占60%”的比例计算。
这样计算得到的学期总评成绩更为准确。
这就是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二、探究新知1.加权概念的引入由于各个指标在总结果中占有不同的重要性,因而会被赋予不同的权重。
例如,上述例子中的40%与60%就是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在学期总评成绩中的权重,最后计算得到的学期总评成绩就是上述两个成绩的加权平均数。
让学生通过计算XXX的数学成绩,熟悉按权重计算平均值的方法。
2.例题讲解某公司对应聘者A、B、C、D进行面试,并按三个方面给应聘者打分,每个方面满分20分。
如果你是人事主管,会录用哪一个应聘者?显然,不同方面的分值应该有所不同,比如专业知识就应该比仪表形象更重要。
因此,应该使用加权平均数来计算每个应聘者的总分,再根据总分来选择录用哪一个应聘者。
让学生分析不同意见,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与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师给出了A应聘者得分的计算方法,要求学生模仿该方法计算另外三位应聘者的最终得分,并从计算结果中确定应该录用哪位应聘者。
学生完成计算后,教师给出了答案。
教师还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如果三个方面的重要性之比为10:7:3,那么哪个方面的权重最大?哪位应聘者应该被录用?当学生重新计算四个人的得分后,发现得分最高的人也改变了。
这一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权重的选择应该符合客观实际。
接下来,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一架电梯的最大载重是1000千克,现有13位“重量级”的乘客要搭乘电梯,其中11位先生的平均体重是80千克,2位女士的平均体重是70千克。
加权平均数教案2篇
加权平均数教案加权平均数教案第一篇: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并掌握其计算方法。
2. 学生能够应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能够分析和比较不同数据集的加权平均数。
二、教学重点1. 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如何应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 如何比较不同数据集的加权平均数。
三、教学难点1. 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
2. 分析和比较不同数据集的加权平均数。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演示材料和课件。
2. 学生准备纸和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并提出加权平均数是平均数的一种特殊情况。
2. 概念解释解释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即根据各数据的权重计算平均值。
权重越大的数据对加权平均数的影响越大。
3. 计算方法分步教学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a. 根据给定的数据和权重计算各数据的乘积。
b. 将所有乘积相加。
c. 将上一步得到的总和除以权重的总和。
4. 应用实例提供几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应用加权平均数进行计算。
例如,某班级的期末成绩由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组成,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求该班级的加权平均数。
5. 比较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和比较不同数据集的加权平均数。
例如,比较不同学科的加权平均数,分析各科目的权重对加权平均数的影响。
6. 拓展应用提供更复杂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根据市场调查数据计算产品的市场份额。
7. 总结反思对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进行总结,并要求学生自主思考加权平均数的应用场景。
第二篇: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灵活应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
2. 学生能够理解加权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的区别和联系。
3. 学生能够分析和解释加权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1. 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
2. 加权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的区别和联系。
3. 加权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应用。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6.1.1《加权平均数》说课稿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6.1.1《加权平均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6.1.1《加权平均数》是初中学段的一节重要数学课程。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加权平均数的概念、性质及其求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加权平均数的含义,学会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为后续学习更高级的数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初中学段的学生已经掌握了算术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
但在实际应用中,对于含有加权系数的平均数计算,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权平均数的求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掌握加权平均数的求法,能够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学生能够自主探究加权平均数的性质和求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其求法。
2.教学难点:加权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解带有加权系数的平均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究: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分析、归纳加权平均数的性质和求法。
3.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探究结果,教师进行讲解,重点阐述加权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求法。
4.实例分析:教师给出几个实际问题,学生独立解决,巩固加权平均数的应用。
5.课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检验自己对加权平均数的掌握程度。
初中加权平均数教案设计
初中加权平均数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2. 学会计算加权平均数;3. 能够应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2. 计算加权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2. 应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2. 提问:如果一组数据中有些数据更重要,我们可以如何调整平均数?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引入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在一组数据中,有些数据被赋予更大的权重,这些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更大;2. 讲解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将每个数据乘以其对应的权重,然后将乘积相加,最后除以权重的总和;3. 举例说明加权平均数的计算过程,并引导学生跟随计算;4. 强调加权平均数的性质:加权平均数大于等于算术平均数,小于等于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平均数。
三、练习巩固(15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计算加权平均数;2. 引导学生总结计算加权平均数的步骤和注意事项;3. 讨论练习题中的实际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拓展与应用(15分钟)1. 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考试成绩的加权平均数计算;2. 引导学生应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并解释结果的意义;3.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与同学交流解答。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加权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和性质;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3. 强调加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的清晰度和连贯性;2. 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3. 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冀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加权平均数》教学设计2
冀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加权平均数》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加权平均数》是学生在掌握了算术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等基础知识后的进一步学习。
本节课通过引入加权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在实际问题中权重的含义,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以例题和练习为主线,引导学生探究加权平均数的求法,并通过拓展环节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平均数的概念有了初步了解。
但是,对于加权平均数,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特别是对权重概念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感受权重的含义,从而更好地理解加权平均数。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及其求法,能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交流、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及其求法。
2.难点:对权重概念的理解,以及如何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加权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数学的应用。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加权平均数的求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交流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用于导入新课。
2.准备PPT,展示加权平均数的定义、求法及应用。
3.准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个生活实例:某班级举行数学竞赛,分别设置了不同难度的题目,分别给出了不同分值的奖励。
请计算该班级学生的平均分。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这个问题,从而引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加权平均数的定义、求法及应用,让学生初步了解加权平均数。
加权平均数教案
加权平均数教案教案:加权平均数一、课程背景加权平均数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是指用每个数值乘以相应的权重后再求和并除以权重总和所得的结果。
在实际问题中,加权平均数常用于计算年终考试成绩、股票指数、物价指数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并能正确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2. 掌握计算加权平均数的方法。
3. 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入加权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应用场景。
2. 概念讲解(10分钟)通过例子解释什么是加权平均数,并与算术平均数进行比较。
解释为什么加权平均数更适合描述一些情况。
3. 计算方法(15分钟)解释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将每个数值乘以相应的权重,再将结果相加,并除以权重总和。
通过几个例子演示具体的计算过程。
4. 实际应用(20分钟)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例如,计算学生在不同科目上的加权平均分数,或计算不同城市的物价指数。
5. 深入拓展(10分钟)进一步探讨加权平均数的特点和性质,以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加权平均数的局限性和可能的改进方法。
6. 练习与总结(15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加权平均数的计算练习,并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鼓励学生提问、讨论和分享自己的思考。
四、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包含加权平均数的概念解释、计算方法演示和实际应用问题。
2. 习题集:提供一些加权平均数的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巩固学习成果。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讨论:通过学生的参与和提问,评估学生对加权平均数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作业评分:通过批改学生的练习题,评估学生对加权平均数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3.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思考,评估学生对加权平均数的深入理解程度。
六、拓展延伸在拓展教学中,可以引入更复杂的加权平均数计算问题,例如考虑不同权重的情况下如何计算加权平均数,或者探究加权平均数与其他数学概念的关系,如加权中位数、加权众数等。
加权平均数
加权平均数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体会“权、权重”的意义。
2、知道平均数(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会实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
3、培养学生自我解答和互相合作交流的水平。
教学重点: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及与平均数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难点:权和权重的理解。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平均数(也叫算术平均数)的概念,大家请做这几道题(课件出示),引出本节内容。
(板书课题-加权平均数)。
学习目标:1、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体会“权、权重”的意义,知道加权平均数和平均数(算术平均数)的区别和联系。
2、会实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
自学指导(1):阅读课本P134-135页内容,思考:1、P134页(1)中的问题,P135页(2)中的问题怎样解答?2、你是怎样理解“权、权重”的意思?3、P135页“试一试”怎么做?合作探究、展示、点拨:一、探究问题1:1、自我解答,写出解答过程。
A组6号展示(1)中的问题B组6号展示(2)中的问题2、评价和质疑:C组5号评价A组6号的解答,D组5号评价B组6号的解答全班同学实行质疑,不解或认为错误的地方能够马上指出。
二、探究问题2:1、小组交流,理解权和权重。
(结合问题1中的(1)(2)两个问题)2、E组5号,F组5号分实行展示本组交流结论。
3、全班同学实行质疑,不解或认为错误的地方能够马上指出。
4、得出结论:权:在一组数据中,一个数据出现的次数称为权。
权重:是一个相对概念,是指该指标在整体评价中的相对水准(一般用百分数表示)。
三、探究问题3:1、个人解答。
2、小组交流合作,得出结论。
3、展示、评价、质疑。
四、总结出加权平均数和平均数(算术平均数)的区别和联系:1、平均数(算术平均数)公式:2、加权平均数公式:在一组数据中,把每个数据出现的次数都看作1时,即权数是1时,这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就是算术平均数。
自学指导(2):阅读课本P135-136页内容,思考:1、 P135页-136页问题及思考,做出另外三个应聘者的最后得分是多少?2、 P136页左边云图的问题怎么做?学生展示后,重点理解怎样由比值得到百分比? 学生交流后展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