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精考点之高中历史一轮复习考点汇系列:考点4-4 一五计划 含解析 精品
高中历史人教版复习课高一年级下第四单元知识图谱和重难点解析
高中历史人教版复习课高一年级下第四单元知识图谱和重难点解析一、本单元知识图谱二、本单元重难点解析(一)重难点分析重点:“一五”计划、三大改造、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难点:“一五”计划的特点和实质;社会主义建设出现失误的原因及教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原因、特点、发展及其实质;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难点突破【难点突破1】“一五”计划的特点和实质(1)特点:①优先发展重工业:确定以工业化为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并优先发展重工业,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②地区分布:将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东北地区。
③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一五”计划以工业化为目标,包括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大任务,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④长期性、渐进性:“一五”计划是贯彻执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重大步骤,考虑到改造和建设的长期性和渐进性。
(2)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练习巩固: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
这表明当时(D)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难点突破2】社会主义建设出现失误的原因及教训(1)失误的原因①历史传统的影响。
受封建专制主义遗毒的影响,人们民主法制观念淡薄。
②急于求成心理。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很高,迫切希望尽快摆脱落后状况。
③中央领导人的错误估计。
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④国际环境的影响。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尖锐对立,容易产生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心理。
高一历史必背知识点第五章
高一历史必背知识点第五章第五章: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探索的新阶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加强了对全国的领导,并开始探索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新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包括土地改革、三反五反、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等。
一、土地改革土地改革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首要任务之一。
土地改革的目标是实现耕者有其田,推翻了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权,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土地改革主要采用的方法有分田、承包和合作社化。
分田是将原有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农民,承包是将土地使用权让渡给农民个体经营,合作社化则是将土地集体化,由农民共同经营。
土地改革的成功,为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二、三反五反三反五反是新中国迈向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阶段。
三反是指反对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五反是指反对行贿、偷税漏税、盗窃国家财产、偷工减料和偷换国家物资。
这些措施针对私营企业和资本家,旨在打击资本主义剥削和压迫的行为,推动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
三、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是新中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改造的核心任务是改造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实现国有经济的建立和发展。
在这个阶段,中共中央领导下的国家开始实行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有效地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四、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制度后的重要任务。
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是实现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改善人民生活条件。
社会主义建设涉及到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实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计划调控,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五、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是新中国为了巩固社会主义改造成果而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活动。
这些教育运动的目标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觉悟,加强对剥削阶级的思想斗争,确保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
高一历史第四第五单元知识点
高一历史第四第五单元知识点高一历史课程中的第四单元和第五单元是关于中国古代的两个重要历史时期。
在这两个单元中,我们将学习有关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以及这些知识对现代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本文将对这两个单元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讨论。
一、第四单元:秦汉时代1. 秦朝的建立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秦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他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和文化改革,如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修建万里长城等。
2. 秦朝的政治体制秦朝建立了集权的中央集权制度,任命丞相、御史等官员来管理政务。
嬴政还推行了法家思想,实行严厉的法律制度,以加强国家的管理和统治。
3. 秦朝的经济发展秦朝实行了统一货币制度,修筑了大运河和直达边境的蜀道,加强了交通运输和贸易发展。
同时,秦朝还实行了农田制度和一揽子经济政策,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繁荣。
4. 秦汉文化的兴起秦朝统一文字为小篆,推行了一种通用的书写规范。
秦人也注重教育,推行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对后世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长城的修筑秦朝修筑了万里长城,以保卫北方边境免受外敌侵犯。
这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工程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二、第五单元:三国时期1. 三国鼎立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分为魏、蜀、吴三国,统治者分别为曹操、刘备和孙权。
这一时期,国家分裂,各个势力之间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战争。
2. 三国时期的农业和手工业三国时期,由于战乱频繁,农业和手工业受到了很大的破坏。
然而,由于各个国家的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恢复生产力,使得农业和手工业逐渐恢复和发展。
3. 三国文化的繁荣三国时期,由于战乱频繁,文化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然而,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墨客们仍然以文学作品为主要表达方式,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
4. 三国时期的战争与变革三国时期的战争频繁,形势复杂。
诸葛亮的丞相之位,也成为三国争夺的焦点。
同时,吴国在孙权和孙权病逝后经历了交替和改革,发展出了一整套以胡权为核心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色。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1.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2)我国的工业基础, 特别是重工业的基础非常薄弱。
我国的工业化建设起点非常低, 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产量远远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
这种落后的状况只有靠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改变。
(3)当时的国际环境需要我们尽快建立起强大的军事工业, 以增强国防力量。
2. “一五”计划的特点
(1)“一五”计划确定工业化为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 并且优先发展重工业。
(2)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相统一,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同时并举。
(3)从中国国情出发, 实事求是、统筹兼顾。
(4)“一五”计划将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东北地区。
这是由于东北地区具有相对优越的工业基础, 且工业资源丰富, 又是重要的农产品基地, 靠近苏联易于接受援助, 具有独特的优势。
(5)“一五”计划包括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大任务。
而且以工业化为目标, 以社会主义改造为主要手段, 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4. 1957—1976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1)进行社会丰叟讳没, 必匆氇弥钓晕葬求是, —切从实际出发。
(2)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 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3)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不可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盲目调整生产关系和生产组织形式, 片面追求高速度。
三精考点之高中历史一轮复习最基础考点系列:考点11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一、关于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的若干内容1.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背景(1)实力变化:①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②苏联实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影响增大。
(2)基础框架:雅尔塔体系以美、苏为主导,奠定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3)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矛盾加剧。
2.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表现(1)开始标志: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以“遏制共产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杜鲁门主义”。
(2)对峙表现3.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影响(1)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交替:①欧洲:德国成为美苏“冷战”的焦点,1949年一分为二。
②亚洲:二战后朝鲜分裂,并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爆发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③拉美:爆发古巴导弹危机,处于核战争的边缘。
(2)美苏未发生直接武装冲突,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两极对峙格局的特点(1)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2)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3)体现矛盾: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美苏“冷战”对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和苏联成为主宰世界的两大主要力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矛盾导致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相继出笼。
1949年北约成立、1955年华约成立,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冷战”对峙局面最终形成。
1. 在20世纪近一半的时间里,冷战不仅塑造了当时的国际关系格局,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卷入冷战国家的发展。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一定意义上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兴起和它们之间的冷战是现代世界历史的必然。
在这历史演进过程中,就国际体系构造而言,冷战来自19世纪期间开始、并且愈益加速的国际权势分布的极化趋势。
三精考点之高中历史一轮复习最基础考点系列:考点10 罗斯福新政 含解析 精品
罗斯福新政★★★★○○○○○一、关于罗斯福新政的若干内容(一)背景1、美国在大危机中形势不断恶化2、胡佛反危机失败3、美国举国上下期盼出现强力政府力挽狂澜4、罗斯福打出新政旗号以绝对优势当选为美国总统(二)内容(三)实质: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四)影响1、直接影响: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2、间接影响: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3、深远影响(1)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大规模地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2)资本主义迎来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二、罗斯福新政“新”的表现1、新的理论和政策:放弃了自由放任政策,转向国家干预经济。
2、新的特点:具有干预经济、关注民生、协调发展等特点,其最大特点是国家全面干预经济,但没有放弃自由竞争运行机制。
3、新的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二战”后被其他国家所继承和借鉴。
4、新的起点:新政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资本主义制度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资本主义制度继续发展的新起点。
“重农”、民生、和谐问题是近年来持续关注的社会热点话题。
罗斯福新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涉及的农业政策与举措,美国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措施,“二战”后“福利国家”的建立,苏联解决民生问题的探索与失误等,都体现了国家追求公平、公正、正义的社会目标,达到国家稳定、造福民众的目的。
高考命题中,与这一热点相关的古今中外历史上有关发展农业改善民生的历史举措和政策、民生与和谐思想等必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1.“经济危机引起美国社会各层面的激烈动荡,正当美国急需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运动到来之时,胡佛却老调重弹,于是他很快便失去了大多数美国人民的信任。
”这段记载说明A. 胡佛对经济危机没有采取任何措施B. 美国需要经济管理制度的变革C. 美国人民认识到必须改变社会性质D. 资本主义需要进行阶级结构调整【答案】B【解析】据材料“经济危机……正当美国急需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运动到来之时,胡佛却老调重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胡佛对经济危机采取了一些措施,但不是国家全面干预经济,故A项错误;经济危机迫使美国进行经济管理制度的变革,故B项正确;美国人民认识到必须进行经济管理制度的变革,而不是改变社会性质,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资本主义需要进行经济管理方式的变革,而不是阶级结构调整,故D 项错误。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 板块4 第14单元 第41讲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十 四
两次世界大战时期: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单
元
第41讲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课
了解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分是高考高频考点,选择题为主,近三年主要考查苏联建设社会
主义的实践
2.情境设计:材料载体形式多样,通过借助这一时期文献、图片、表格等形式,突
返回
提
升 综
突破关键能力
合
性
主题一 从直接到间接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视角 租让制
材料 租让制是列宁首先制定并亲自领导苏维埃俄国加以实践的对外经济制 度。1920年11月之后,列宁在其报告和文章中阐述了租让制的理论与原则。 他认为,不实行租让,苏俄就不能实现经济发展的纲领和国家电气化。只要 苏俄掌握着所有国营企业,那么租让是没有什么可怕的。租让是一种国家资 本主义,是苏维埃政权同资本家订立的一种合同。承租人对企业只有经营权 或使用权。承租人将按照合同规定,得到一部分产品作为报酬,并有权运出 国外。政府对投入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承租人要给予优惠和补偿,保证不会单 方面改变合同条款,保证承租人投入企业的财产安全。
2. 警示 ·易错易混
新经济政策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政策 (1)新经济政策是在一定限度内通过发展 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 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 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政策。 (2)它坚持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和苏维埃 的领导,不会恢复到资本主义时代。
知识点二 苏联模式
背景
1922年12月,苏联成立。1924年,斯大林确立领导地位
3.核心考向:苏俄(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和“苏联模
式”)及其评价
整 体 感 知
一五计划高考知识点
一五计划高考知识点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历史中,有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被称为“一五计划”。
该计划是新中国成立后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持续到1957年。
它被视为中国经济建设和工业化的起点,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今天,我们将来了解一五计划的高考知识点。
一、一五计划的背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面临着庞大的经济重建任务。
陷入战乱多年的国家需要恢复社会秩序、增加经济产出、改善人民生活。
因此,中央政府决定实施“一五计划”,旨在加快中国的经济发展,提高国民生活水平。
二、一五计划的目标和重点1. 经济发展:一五计划的首要目标是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
通过大力发展工业生产,提高农业产出以及扶持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发展,实现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显著增长。
2. 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中重点关注了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铁路、公路、港口、电力等方面的发展。
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工业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工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 人力资源开发:一五计划致力于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开发。
重点关注职业教育、技术培训等方面的发展,旨在提高整体劳动者的素质水平,以适应中国工业化的需要。
4. 农业发展:虽然一五计划的重点是工业化的推进,但农业的发展依然是一项重要任务。
计划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改善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目标,通过农田水利、农机改造等手段实现农业现代化。
三、一五计划的成果和影响1. 经济成果:一五计划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国民经济总产值在这五年间增长了65.6%,工业产值增长了144%。
特别是重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
2. 社会成果:一五计划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基本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
此外,一五计划为城乡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人口的流动和城市化进程。
3. 宏观调控:一五计划实施过程中,中国政府对经济进行了积极的宏观调控,引入了计划经济体制。
高一历史辅导知识点分析
高一历史辅导知识点分析高一历史辅导知识点分析11、全国解放前夕,国统区经济趋于崩溃的原因有: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多年战争的破坏。
2、“一五计划”的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3、“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其特点是:同时并举。
4、“一五计划”中工矿业建设的突出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5、“一五计划”的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6、三大改造的实质是: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7、三大改造的意义是: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以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8、1956年中共八大确定的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9、中共八大确定的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10、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总路线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11、面对三年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其中核心为调整。
调整的含义是: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
12、1966年国民经济呈上升趋势的原因有: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经济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_”动乱海没有扩展到经济领域。
13、1967、1968年国民经济呈下降趋势的原因:“_”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
14、1973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复苏。
原因是: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15、1975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迅速回升。
原因是:_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
三精考点之高中历史一轮复习考点汇系列:考点4-2 世界
精讲考点汇总表【原题再现】以下为“工业产值世界份额变化表”。
据此可以推知A. 世界格局发生剧变B. 中国制造业持续衰退C. 世界市场已然形成D. 文明正在碰撞与冲突【答案】A【解析】据材料表格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的工业产值世界份额到1900年已经居世界第一位,英国份额下降,中国份额最低,这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格局发生剧变,故A选项正确;中国制造业持续衰退只反映了数据的一个方面,故B选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世界市场已然形成,故C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文明正在碰撞与冲突,故D选项错误。
故选A。
世界市场格局的变化★★★○○○1.全面认识世界市场的形成。
(1)含义:所谓世界市场,是指在世界范围内通过对外贸易联系起来的各国市场的总和。
(广义上指世界范围内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狭义上指国际商品交易的场所或领域。
)新航路开辟前,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已开始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准备了地理条件。
工业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有的学者认为,这一论断是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某种预言。
(2)形成过程:说明:形成过程。
①第一阶段:16—18世纪中期,是世界市场的萌芽时期,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新航路的开辟。
但由于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还不足以改造全世界,因此这时世界市场表现为资本主义早期发展时期极力开辟海外市场的种种表现和贸易的跨国现象。
②第二阶段:18世纪中期一19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世界市场的扩展时期,起决定作用的是工业革命。
但由于当时资本主义工业化尚处于早期阶段,世界还未被瓜分完毕,所以世界市场只是初步形成,1857年发生的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典型地说明了这一点。
③第三阶段:19世纪70年代一20世纪初,是世界市场最终确立时期,起决定作用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成为国际经济往来的主要特征。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3、一五计划:
时间:1953——1957年。
内容: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1957年大多超额完成。
4、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中共
八大的召开。
主要内容:(1)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
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国内主要矛盾已由阶
级矛盾转化为人民内部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
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
(2)明确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
量解决这个矛盾,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
先进的工业国。
5、曲折和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时间:1958年。
后果:是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
一次严重失误,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
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
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实质:未能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
间的关系,不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6、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②经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③国民经济建设要有计划按比例进行,不能急于求成;
④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的水平相适应;
⑤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发扬民主,加强法制,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和专断。
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_历史会考复习要点
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_历史会考复习要点对于历史的会考,做好重点知识的复习,会让你在学习中收获更多的惊喜。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相信这些文字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工业化起步1.第一个五年计划(1)一五计划时间:1953年~1957年(2)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3)一五期间重工业成就:①鞍山钢铁公司建成投产②长春一汽生产出第一辆汽车③制成第一架喷气式飞机④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4)一五期间交通运输业成就:①武汉长江大桥建成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通车2.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1)时间:1954年9月(2)制宪机关: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3)五四宪法特点:①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②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土地改革1.根本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2.时间:1950年—1952年底3.土地改革重要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4.土地改革的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5.土地改革的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6.西藏的土地改革:1959年,西藏进行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民主改革,到六十年代初,废除了封建农奴主的土地所有制,实行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百万农奴翻身当家做主人,西藏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1)时间:1949年9月(2)地点:北平(3)会议的主要内容:①通过了《共同纲领》。
②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③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④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⑤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⑥采用公元纪年;⑦决定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2025年中考历史总复习考点梳理中国现代史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返回目录
农业
①土地改革以后,农民分到了土地,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 背
②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经营无法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景
③农民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
概 引导农民参加 农业生产合作社 ,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
内
况 主义道路
容 手工业 引导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 实行企业的公私合营 ;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 工商业 料实行赎买 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项目
中国工业化
苏联工业化
返回目录
(续表) 西方工业化
进 程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实行计划经济
以资本主义经济理论为指 导,实行市场经济
不
同 点
成 果
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 貌,工业布局改善,初 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 业体系
实现了社会主义 工业化,为苏联 在二战中取得胜 利奠定物质基础
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 义经济迅速发展;自然科学 得以进一步发展
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确立:1954 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返回目录
地位:是我国的 根本政治制度 。 作用: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建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并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正式确立。
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参政议政 。
返回目录
即学即练 下图所示为上海市签发的一份女性选民的选民证(1953年)。这张 选民证直接见证了( A ) A.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 B.生产关系发生深刻的变革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妇女成为民主建设的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讲考点汇总表【原题再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1年开始编制到1955年7月经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共历时4年,其间大的修改就有6次。
最后一次修改是在1955年4~5月,根据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的决议,吸收中央各部和各省(市)的意见并参考苏联顾问的建议作了适当修改。
该现象主要表明A. 新中国注重宏观经济规划的客观科学性B. 中共注重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C. 中共注意防止经济建设中“左”的倾向D. 一五计划的制定仅立足于全国各地实情【答案】A一五计划★★★○○○1.一五”计划;2.“一五”计划的特点和实质(1)特点:①改造与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②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
③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④渐进性和长期性。
⑤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相辅相成。
(2)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3.“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历史原因: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2)现实需要:我国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
(3)苏联影响: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4)重要地位:重工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基础,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两种市场经济体制比较。
(1)计划经济体制:①建立: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于“一五计划”末期,随着三大改造的顺利进行,逐渐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②基本特征:高度集中,国家以行政手段调节经济运行。
③积极作用:在共和国早期,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国家重点建设,促进“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保证市场稳定和人民的基本需求,发挥过重要作用。
④消极作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各种商品的生产计划和销售价格都由中央统一制定,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商品供应严重不足,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市场经济体制。
(2)市场经济体制: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所有制结构: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
宏观调控:综合运用计划与市场等经济杠杆,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多种分配方式为补充,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②积极作用: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③消极作用:市场不是万能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
1.下表为“苏联一五计划部分重要产品指标完成情况”。
关于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 煤炭和生铁的增长率最高B. 苏联新型工业化模式优势初显C. 苏联按计划实现了工业化D. 各项产品均超额完成预定指标【答案】B点睛:本题考查苏联工业化。
本题解题关键在于分析表格中的数字,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1.下表为1952~1957年《各产业社会劳动人数统计表》表2各产业社会劳动者人数统计表”(单位:万人)上表印证了当时A.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B. 城市化的进程加快C. 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D. 城乡分离的格局形成【答案】B【解析】从统计表可以看出,第一、二、三产业的从业人数均有增加,但第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口增长比例较大,可以得出城市化进程加快,B正确。
A项不是材料所涉及的重点,A错误。
从材料中的数据来看,无法得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结论,C错误。
D选项材料未涉及,错误。
2.1952-1953年,中国编制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工业总产值增长98.3%、手工业增长60.9%,大型工矿项目施工694个到具体的各种产品产量增加多少都有规定。
“当时中央政府管2万个硬指标,计划就是法律,硬得很。
”“五年计划”发展模式A. 经济指标具体细致,具有指令性B. 内容科学详尽,具有强大生命力C. 是落后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必然选择D. 是造成国民经齐比例失调的主要原因【答案】A3.在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其中14%的人搞农业,24%的人搞纯科学,只有14%的人从事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翻译……出版的中国书籍中译自俄文的书籍占到38%到45%,而其他语种的翻译只占3%到6%。
这一状况最有可能出现在A. 洋务运动时期B. 戊戌变法时期C. 新文化运动时期D. “一五”计划时期【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可以看出与经济建设迫切需要科学知识有关;从“译自俄文的书籍占了38%到45%”可以看出与苏联关系密切,这符合“一五”计划时期经济建设的特点,故答案为D项。
洋务运动时期翻译的主要是西方科技书籍,排除A项;戊戌变法时期和新文化运动时期主要是翻译政治理论著作,排除BC项。
每道试题20分,总计100分1.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民用企业布置在东北地区的有50个,中部地区有32个,军用企业布置在中西部地区的有35个,但上海、江苏、广东、浙江等地均是空白。
这反映了A. 东南地区的工业体系完善B. 便于苏联就近对中国援助C. 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D. 加强中国工业实力的要求【答案】C【解析】结合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国际环境,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包围封锁,中国周边战争不断,将民用企业和军用企业布置在中西部、东北地区是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故B项正确;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工业化建设刚开始,不可能工业体系完善,故A项错误;C项属于经济安全;D项属于工业方面,均不符合题意。
2.邓小平在中共八大修改党章的报告中特别提出,必须特别注意培养精通生产技术和其他各种专门业务知识的干部,必须在各个地方注意培养熟悉当地的情况、同群众有密切联系的本地干部。
这些论述的提出是由于A. 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已经完成B.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需要C. 第一个五年计划即将在全国逐步实施D. 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即将在全国展开【答案】C3.“一五”计划规定,五年内工农业总产值计划由1952年的827.1亿元,增加到1957年的1249.9亿元,增长51.1%,平均每年增长8.6%。
工业总产值计划由1952年的270.1亿元,增加到1957年的535.6亿元,增长98.3%,平均每年增长14.7%。
这一规定A. 解决了工农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B. 体现了经济发展急躁冒进的政策方针C. 与当时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D. 反映了迫切要求改变落后状况的愿望【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工业发展的速度超过了工农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
但是并不能说明工农业的发展已经平衡了,因此A选项错误。
根据所学知识“一五计划”以工业化为中心,所以工业发展较快并没有什么问题。
另外工业增长较快也是因为工业基础较为薄弱所致,因此B选项错误。
材料内容正好验证了当时工业化的方针所带来的变化,所以C选项错误。
工业的快速增长正是反映了人们迫切要求改变工业落后状况而出现的,因此D选项正确。
4.美国学者费正清评价说:“从经济增长的数字看,‘一五’计划相当成功……就是同50年代大多数新独立的,人均年增长率为2.5%左右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经验也是成功的。
”,这一评论主要是基于A. 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基础奠基 B.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C.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逐渐确立D. 开创了中国特色的工业化模式【答案】A点睛:材料“经济增长的数字”“‘一五’计划相当成功”是解题的关键。
5.下为1952-1978年中国主要工业、农业产品产量数据表。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 技术落后导致粮棉产最长期停滞B. “大跃进”运动改善了原有经济结构C. 国企改革使工业生产迎来了生机D. “一五”期间工业产量增速超过农业【答案】D【解析】从材料来看,1978年前粮食总产量并没有质的突破,而且在1965年还有所下滑,但是钢和原有的生产量从1952年开始逐年都有明显的进步,这说明改革开放前尤其是“一五”计划期间,人们对工业的关注度远远高于农业,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A选项无法分析出粮棉产发展缓慢的原因;B选项错在“改善”二字;C选项错在材料给出的时间节点中没有与国企改革有关的内容,故排除。
点睛:本题题中给出了表格,要从表格中读取有效的信息。
解答表格性的问题关键点有三:一是表格的名称或者标题;二是表格中的横纵项目栏,这是解决表格问题的最重要的突破口;三是表格中涉及的内容,这要与所学知识来结合,分析出主要考点,进一步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