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新版人教版七年级初一语文下册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合集下载

七下第三单元《春夜洛城闻笛》-【轻松学诗歌】初中语文下学期课外古诗词知识清单+练习通关(部编版)

七下第三单元《春夜洛城闻笛》-【轻松学诗歌】初中语文下学期课外古诗词知识清单+练习通关(部编版)

教材课外诗词篇目一本通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春夜洛城闻笛 不知何人深夜吹笛,悠扬的笛声乘着春风散落全城。

伤离惜别的曲调,勾起诗人无尽的乡思。

由己及人,想到此时许多闻听笛声的游子,又有谁不会被唤起浓浓的思乡情!读时设身处地想象那种思乡的情景,感受全诗清新流畅、抑扬错落的韵味。

春夜落城闻笛?唐 |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①选自《李白集校注》。

洛城,即洛阳。

②[玉笛]笛子的美称。

③[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④[故园]故乡,家乡。

【译】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中,飘满洛阳古城。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1.作者资料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2.写作背景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

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

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因作此诗。

提 示 读 阅读文 原注 释 材 教读常 识学 文 基 础 歌 诗读析 赏原文 诗文赏析及翻译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炼字“暗”是首句之关键。

说笛声暗飞,似乎是为了来触动羁旅者的离愁别绪。

此外,“暗”也有隐约之意,与诗的情境相呼应。

“谁家”的“谁”与“暗”相照应。

“散”,笛声散入春风,即笛声随着春风传扬于洛阳城 的各个角落。

修辞角度使用夸张的修辞,衬托出笛声的动人和夜的安静。

译文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写作手法 写诗人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不言“我”,却更见“我” 感触之深,思乡之切。

译文在这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谁又能不生出怀 恋故乡的深情。

情感不仅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春夜洛城闻笛》全文与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全文与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全文与赏析“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首《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经典之作。

先来说说这诗的全文。

开篇“谁家玉笛暗飞声”,一个“暗”字用得极为巧妙。

在这春夜之中,不知从谁家悄然飘出了笛声,“暗”字不仅点明了笛声的不知出处,更营造出一种神秘、悠远的氛围,勾起了人们的好奇心。

“散入春风满洛城”,这笛声借着春风的力量,传遍了整个洛阳城。

想象一下,春风轻拂,悠扬的笛声随之飘散,仿佛无处不在,使得整个城市都沉浸在这美妙的音乐之中。

“此夜曲中闻折柳”,诗人在这夜里听到的曲子是《折柳曲》。

“折柳”在古代是送别之意,常常蕴含着离别的愁绪。

听到这样的曲子,自然而然地引发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何人不起故园情”,这句是整首诗的情感高潮。

意思是在这样的情境之下,谁能不涌起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呢?这是一种普遍的、共通的情感,诗人相信,每一个在他乡漂泊的人,都会被这笛声触动心底对故乡的眷恋。

接下来咱们深入赏析一下这首诗。

从意境营造上看,诗中的春夜、笛声、春风,共同构成了一幅优美而略带忧愁的画面。

春夜本就宁静,而那悠悠的笛声在春风中飘荡,更增添了几分空灵和悠远。

这种意境,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和心境。

在情感表达方面,李白通过这首诗将自己的思乡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他没有直接说自己如何思念故乡,而是通过描写听到笛声后的感受,让读者能够深切地体会到那份深深的眷恋。

这种借景抒情、以小见大的手法,使得情感的表达更加含蓄而深沉。

从语言运用上,整首诗的语言简洁明快,毫无雕琢之感。

李白用最朴实的文字,描绘出了最动人的场景和情感。

比如“散入春风满洛城”,一个“满”字,将笛声的传播范围形象地展现出来,让人感受到其影响力之大。

再看诗歌的结构,它层层递进,逐步将情感推向高潮。

从不知何处传来的笛声,到笛声传遍洛城,再到点明所闻之曲为《折柳》,最后引发所有人的思乡之情,一气呵成,过渡自然,毫无突兀之感。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原文及赏析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原文及赏析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原文及赏析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注释(1)洛城:洛阳(现在河南洛阳)。

(2)玉笛:精美的笛。

(3)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4)春风:另一版本作“东风”。

(5)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

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

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皆言《折杨柳》曲也。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6)故园:指故乡,家乡。

译文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写作背景这首诗是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

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王尧衢《唐诗合解》:“忽然闻笛,不知吹自谁家。

因是夜闻,声在暗中飞也。

笛声以风声而吹散,风声以笛声而远扬,于是洛春夜遍闻风声,即遍闻笛声矣。

折柳所以赠别,而笛调中有《折杨柳》一曲。

闻折柳而伤别,故情切乎故园。

本是自我起情,却说闻者‘何人不起’,岂人人有别情乎?只为‘散入春风’,满城听得耳。

”全文赏析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注家多忽略这个字。

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

”(《唐人七绝诗浅释》)为一种理解。

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

七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文13首(译文+赏析)

七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文13首(译文+赏析)

七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文13首(译文+赏析)【1】《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啸(xià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深林:指“幽篁”。

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

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情。

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译文】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赏析】这是一首写隐者闲适生活情趣的诗。

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

然而它的妙处正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考题】一、理解性默写,。

,。

3.写人物活动,体现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难以引人共鸣的是:,。

4.用拟人化的手法,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表达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的心情的是:,。

【答案】1.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3.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4.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二、阅读理解3.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一些?3.“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独”字好在哪里?4.这首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答案】1.①幽篁、深林、明月。

②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

2.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

《春夜洛城闻笛》原文翻译及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原文翻译及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原文翻译及赏析一、协议关键信息1、诗词题目:《春夜洛城闻笛》2、作者:李白3、诗词原文: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4、翻译要点:准确传达诗词含义,体现原诗意境。

5、赏析重点:诗歌的艺术手法、情感表达、历史背景等。

二、原文翻译1、谁家玉笛暗飞声不知是哪家的庭院,传来了悠扬的笛声,在这静静的春夜中暗暗地飘散出来。

2、散入春风满洛城这笛声随着春风,传遍了整个洛阳城。

3、此夜曲中闻折柳在这个夜晚,听到这曲《折杨柳》。

4、何人不起故园情又有谁能不生出怀念故乡的深情呢?三、诗歌赏析1、艺术手法11 以声传情诗人通过“玉笛暗飞声”这一听觉形象开篇,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未见吹笛之人,先闻悠扬笛声,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动人的氛围。

12 情景交融春风、笛声、夜色相互交融,笛声借春风之力传遍洛城,春风也因笛声而增添了几分诗意。

整个画面充满了浓郁的情感。

13 用典抒情诗中提到“折柳”,“折柳”是古代送别的习俗,古人有“折柳赠别”之说,听到“折柳”曲,自然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

2、情感表达21 思乡之情全诗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结,直接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在这春夜,听到熟悉的笛声,触动了内心深处的乡情。

22 孤独之感诗人在异乡的春夜,独自一人听闻笛声,也透露出一种孤独和寂寞的情绪。

3、历史背景31 时代背景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社会繁荣,但人们的流动也较为频繁,游子思乡是常见的情感主题。

32 个人经历李白一生游历四方,对故乡的眷恋和对漂泊生活的感慨在这首诗中有所体现。

四、总结《春夜洛城闻笛》是李白的一首经典诗作,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其语言简洁,意境深远,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对这首诗的翻译和赏析中,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诗人的情感世界和诗歌的艺术魅力。

以上协议内容仅供参考,您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进行修改和完善。

《春夜洛城闻笛》七年级语文下册演示课件稿—人教部编版

《春夜洛城闻笛》七年级语文下册演示课件稿—人教部编版

散 入 春 风 满 洛 城。
即洛阳。
此 夜 曲 中 闻 折 柳,
故乡,家乡。
何 人 不 起 故 园 情。
指《折杨柳》, 汉代乐府曲名。 内容多叙离别 之情。
【句解】
阵阵悠扬的笛声,从谁的家中飘出?随着春风 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听到哀伤的 《折扬柳》曲,有谁能不勾起思乡之情呢?
Hale Waihona Puke 旨归纳这首诗通过客居洛阳城的 夜间闻笛声的细腻描写,引发 了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
这节课大家的表现都很棒,每人奖励 一朵小红花
下课! 同学们,我们下节课见
“何人不起故园情”,好像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 个起了故园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吗? 热爱故乡是一种 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于斯、 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它的形象尤其难以 忘怀。诗歌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 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一个人只有在早晨开始就努力 学习,这一天才不会被浪费掉。我 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抓住每一分,每 一秒,不让他们偷跑掉。同学们, 请记住:成功,属于珍惜时间的人, 珍惜自己的时间,对你自己是有益 的。
重点赏析
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 受。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 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而然地 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暗”字的意味。“散 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 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
诗人的夸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据,笛声本来是高亢的, 又当更深人静之时,再加上春风助力,说它飞遍洛城是 并不至于过分的。 笛声飞来,乍听时不知道是什么曲子, 细细听了一会儿,才知道是一支《折杨柳》——“此夜 曲中闻折柳”。这句诗修辞讲究,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 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 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 新激荡起来。

七年级语文《春夜洛城闻笛》赏析、翻译、习题(带答案)

七年级语文《春夜洛城闻笛》赏析、翻译、习题(带答案)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公元734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

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思乡之情,所以写下此诗。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对笛声悠扬的赞美,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故乡的情感。

【翻译诗句】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这是从谁家飘出的悠扬笛声呢?它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谁又能不生出怀念故乡的愁情?【解释词语】①洛城:今河南洛阳。

②玉笛:笛子的美称。

③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声:声音。

④春风:指春天的风,比喻恩泽,融和的气氛等引申涵义⑤闻:听;听见。

⑥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⑦故园:指故乡,家乡。

【简答题】1.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思念家乡的感情的思想感情。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

诗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答:“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3.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画面。

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不知从何而来的一曲低迴呜咽的笛声飘入耳际,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城的每一个角落。

4.“飞”和“暗”用得好,说说它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什么?答:①“飞”字写出出乎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

②“暗”,写出吹笛人吹笛是毫不经意地吹。

5.第二句和第四的艺术手法分别是什么?它们的表达效果又是什么?答:①第二句的艺术手法是夸张。

它的表达效果是:极力渲染夜的静谧、笛声的悠扬动听。

②第四句的艺术手法是反问。

它的表达效果是:加强思乡的感情,有一唱三叹的美学效果。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春夜洛城闻笛》PPT课件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春夜洛城闻笛》PPT课件
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 受。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 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而然地 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暗”字的意味。“散 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 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
诗人的夸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据,笛声本来是高亢的, 又当更深人静之时,再加上春风助力,说它飞遍洛城是 并不至于过分的。 笛声飞来,乍听时不知道是什么曲子, 细细听了一会儿,才知道是一支《折杨柳》——“此夜 曲中闻折柳”。这句诗修辞讲究,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 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 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 新激荡起来。
“何人不起故园情”,好像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 个起了故园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吗? 热爱故乡是一种 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于斯、 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它的形象尤其难以 忘怀。诗歌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 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春夜洛城闻笛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 居士,陇西成纪人,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 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 称“李杜”。其作品风格豪放飘逸,想象 奇特。代表作品有《静夜思》《春夜洛城 闻笛》《将进酒》《蜀道难》等。
诗句解读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悄悄地飘来声谁音。家 玉 笛 暗 飞 声,
散 入 春 风 满 洛 城。
即洛阳。
此 夜 曲 中 闻 折 柳,
故乡,家乡。
何 人 不 起 故 园 情。
指《折杨柳》, 汉代乐府曲名。 内容多叙离别 之情。
【句解】
阵阵悠扬的笛声,从谁的家中飘出?随着春风 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听到哀伤的 《折扬柳》曲,有谁能不勾起思乡之情呢?

1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1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春夜洛城闻笛》,掌握生字生词的读音和意义。

2. 理解并背诵全诗,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训练,提升学生的诗歌阅读能力和欣赏水平。

2.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2. 通过诗歌学习,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月”“折柳”和“笛声”三个意象的鉴赏。

(二)教学难点1. 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

2. 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深入理解。

3. 用文字改写古诗,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展示洛阳城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古城的风貌。

(2)讲述李白在洛阳城的游历经历,引入诗人与洛阳的深厚情感联系。

2. 介绍作者,铺垫背景(1)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强调其“诗仙”的美誉及其浪漫主义的诗歌风格。

(2)通过讲述李白创作《春夜洛城闻笛》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基调。

3. 引导预习,激发思考(1)提问学生对洛阳城及李白有何了解,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预习成果。

(2)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李白,在春夜听到笛声,会有怎样的感受?以此激发学生对诗歌情感的共鸣。

(二)新课呈现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洛阳城的图片和简短介绍李白的生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诗歌背景的兴趣。

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在春夜听到笛声时可能产生的情感。

2. 课文朗读指导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强调生字生词的正确发音。

例如,对于“shuí谁jiā家yù玉dí笛àn暗fēi飞shēng声”,要让学生注意“谁”字的正确读音,以及“玉笛”和“暗飞声”的连读。

3. 生字生词解析逐个解析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如“谁”表示疑问代词,“玉笛”指用玉石制成的笛子,“暗飞声”形容笛声在夜晚悄然响起。

春夜洛城闻笛几年级课文

春夜洛城闻笛几年级课文

《春夜洛城闻笛》是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古诗。

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

全诗为: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释义: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中,飘满洛阳古城。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注释:①洛城:即洛阳城,今河南省洛阳市。

②玉笛:对笛子的美称。

③暗飞声:因笛声在夜间传来,故云。

④满:此处作动词用,传遍。

⑤闻:听;听见。

⑥故园情:怀念家乡的情感。

赏析: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谁家玉笛暗飞声”即从笛声落笔。

已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注家多忽略这个字。

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

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

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

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第二句“散入春风满洛城”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

“散”字用得妙。

“散”是均匀、遍布。

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

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

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

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

《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

《春夜洛城闻笛》原文及翻译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原文及翻译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原文及翻译赏析一、关键信息1、作品名称:《春夜洛城闻笛》2、作者:李白3、原文内容4、翻译内容5、赏析要点二、原文内容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三、翻译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四、赏析11 意境营造111 诗的开头“谁家玉笛暗飞声”,一个“暗”字,赋予了笛声隐秘、清幽的特质,引发读者的好奇与遐想。

在春夜的背景下,这笛声不知从何处传来,增添了几分神秘的氛围。

112 “散入春风满洛城”,笛声借着春风的力量,传遍了整个洛阳城,将无形的声音具象化,展现出其强大的感染力和传播力,同时也烘托出春夜的宁静与空旷。

12 情感表达121 “此夜曲中闻折柳”,《折杨柳》是一首离别之曲,在这样的夜晚听到这样哀怨的曲子,勾起了诗人和听者内心深处的离愁别绪。

122 “何人不起故园情”,以反问的语气,强调了所有人都会被这笛声触动,从而引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使诗歌的情感达到高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13 语言特色131 语言简洁明快,用词精准。

“暗”“散”“满”等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笛声的特点和传播范围。

132 全诗四句,语言流畅自然,韵律和谐,读来朗朗上口。

14 主题深度141 这首诗以春夜闻笛为契机,表达了游子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思念,反映了人们普遍存在的思乡情感,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

142 同时,也从侧面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离乱和人们在漂泊中的孤独与无奈。

总之,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通过巧妙的意境营造、真挚的情感表达、独特的语言特色,成为了千古传颂的佳作,让读者在欣赏诗歌之美的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那份浓浓的思乡之情。

七年级下册语文书春夜洛城闻笛

七年级下册语文书春夜洛城闻笛

七年级下册语文书春夜洛城闻笛一、导言《七年级下册语文书》是初中七年级学生的语文课本,其中收录了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其中包括了一首古代诗歌《春夜洛城闻笛》。

这首诗歌作者不详,但其曲调和意境向人展示了古代洛阳春夜的美好和动人之处。

本文将对这首诗歌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文学作品。

二、诗歌赏析1.诗歌背景《春夜洛城闻笛》一诗,描述的是春天洛阳城中夜笛声,出现了不辨来自何处的笛声,使人不禁思绪万千。

这首诗歌表现了古代洛阳城的夜晚春天景色,以及诗人在夜里听到笛声后的思绪。

2.诗歌结构诗歌共四句,每句诗都有四个字,是一个四言的诗歌。

四句诗完美地构成了一个整体,使整首诗歌简洁而具有力量。

3.诗歌意境诗中夜笛的声音,似乎来自四面八方,不由得让人心驰神往,陶醉其间。

诗中笛声的动人之处,是给人一种意境的延伸和诗意的渲染。

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4.诗歌语言诗歌用语清新淡雅,诉说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笛声在夜空中回荡,令人有一种恍若置身其中的感觉。

而“惊起却回头,有恨何时是”,这一句话揭示出诗人思乡之情。

三、深入解读1.诗歌意境的描绘《春夜洛城闻笛》通过描述夜晚的笛声,描绘了洛城春夜的美好景色。

通过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将读者带入了诗歌所描绘的春夜洛城的意境之中。

这种意境往往给人以想象空间,让人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产生无限遐想。

2.诗歌与情感诗歌中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诗人在女有的笛声之后,想起了家乡,脑海中浮现出了家乡的美景,也让他回忆起了离家远行的种种不舍之情。

诗歌在情感上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3.诗歌的艺术手法《春夜洛城闻笛》通过描写洛城春夜的美景、夜晚的笛声和诗人的情感,运用了浓缩艺术手法,使诗歌简洁而富有力量。

诗歌的艺术手法不仅在意境的描绘上具有独特之处,也在音韵结构上颇具特色。

四、总结《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歌,虽然只是一首短小的四言诗,但其意境却是丰富而深远的。

通过对诗歌的分析与解读,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歌,也可以从中感受到古代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

七年级下册语文五首古诗

七年级下册语文五首古诗

七年级下册语文五首古诗1、《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4、《晚春》
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5、《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教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春夜洛城闻笛课件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春夜洛城闻笛课件

再见!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 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 仙”,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小 李杜为李商隐和杜牧) 这首诗是唐玄宗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 洛阳)时所作。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 华的都市,时称东都。当时李白客居洛 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 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 六、课外拓展:思乡的诗句
•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 王建 (唐) -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 李煜 (唐) 《清平乐》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杜甫 (唐) 《春望》
•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 白居 易 (唐) -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王湾 (唐) 《次北固山下》
•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李白 (唐) 《渡荆门送别》
•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 贺知 章 (唐) -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 七、作业:
• 1、背诵默写古诗
• 2、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按照诗歌的顺序, 试着把诗中提示的音乐用文字描写下来。
• “折柳”是古代关于惜别的一首名曲, 后人在送别中常有折柳的习俗。“折 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 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 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 见“折柳”是本诗的关键。
6、 从诗的末句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从“故园情”三字可以看出这首诗 表达的Fra bibliotek诗人的思乡之情。
一、初读古诗,划分停顿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 何人不起/故园情?
二、积累,解释重点字词。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春夜洛城闻笛》精品课件PPT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春夜洛城闻笛》精品课件PPT
❖ 而在唐代,这种习俗更为风行,其意义也变得更 加丰富。亲友远行时折柳相赠,是表达惜别之意; 分别之后,人们也会折柳寄远,表示对亲友的殷 切怀念。
❖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笛声中 《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 柳青青的春色,从来不曾看见。《折杨柳》 为伤春叹别的内容。
颈联
此夜曲中闻折柳
折柳:即《折杨柳》笛曲 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杨柳》
第三句点出《折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来 归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 《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所以,诗人听到这 《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 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 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亦即 “闻笛”的题义所在。
尾联
何人不起故园情
故园:指故乡,家乡 怎能不勾起思乡之情呢?
此句好像是说别人,说大家,但 第一个起了故园之情的正是李白自己。 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 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一、运用了精妙的词语。
暗:给人黯淡之感。 散:遍布,思念无处不在。 满:夸张,被思念笼罩。
曲:哀怨幽咽。 何人:不见“我”,却更见我乡思 之切。
“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 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 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黄鹤楼闻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迁客:流迁或被贬到外地的官员。
关键词句:“迁客”“西望长安不 见家”
情调:悲
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 鹤楼所作。

2021年七年级语文下册专题春夜洛城闻笛古诗词鉴赏及考点素材新人教版

2021年七年级语文下册专题春夜洛城闻笛古诗词鉴赏及考点素材新人教版

《春夜洛城闻笛》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笛,是中国传统的乐器,被寄予了治国安邦的神圣愿望。

诗,在唐代发展到顶峰,很多诗人以笛声入诗,以表情达意。

你听,《折杨柳》已吹起,正勾起李白的诗情。

现在,跟着老师去欣赏《春夜洛城闻笛》。

二、目标1、了解作者李白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抓取,分析领会诗人情感。

3、通过找组诗中共同的意象——笛声,明确诗人用笛抒发的情感。

三、原文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四、注释《春夜洛城闻笛》:选自《李白集校注》卷二十五。

玉笛:笛子的美称。

洛城:即洛阳。

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故园:故乡,家乡。

五、诗意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幽的笛声?(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整个洛阳城。

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杨柳》曲调,谁又能不萌生发思念故乡的深情?六、赏析谁家玉笛暗飞声,①“暗”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

②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③“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散入春风满洛城。

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

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

这里“散”字用得妙。

“散”是均匀、遍布。

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满”字从“散”字引申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衬托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

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

诗人由己及人,想到此时许多闻听笛声的游子,又有谁能不被唤起浓浓的思乡情!整体赏析: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发白帝城》 李白
• 朝辞白帝彩云间, • 千里江陵一日还。 • 两岸猿声啼不住, • 轻舟已过万重山。
会背吗?
惟 见 长 江 天 际 流 。
孤 帆 远 影 碧 空 尽 ,
烟 花 三 月 下 扬 州 。
故 人 西 辞 黄 鹤 楼 ,
• 众鸟高飞尽, • 孤云独去闲。 • 相看两不厌, • 只有敬亭山。
美妙的笛声被春风吹满的整个洛阳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 今天晚上在歌曲中听见了《折柳曲》,也
让我想起了离家时家人的折柳相送。
何人不起故园情
• 谁能不产生思念家乡的感情呢?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 谁家玉笛暗飞声, • 散入春风满洛城。 • 此夜曲中闻折柳, • 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自画像
春夜洛城闻笛的主题思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危楼高百尺, • 手可摘星辰。 • 不敢高声语, • 恐惊天上人。
• 李白乘舟将欲行, • 忽闻岸上踏歌声。 • 桃花潭水深千尺, • 不及汪伦送我情。
‫ﻕ‬小时不识月, ‫ﻕ‬呼作白玉盘。 ‫ ﻕ‬又疑瑶台镜, ‫ﻕ‬飞在青云端。
&天门中断楚江开, & 碧水东流至此回。 & 两岸青山相对出, & 孤帆一片日边来。
????
我们会背的!
‫《ﻷ‬望庐山瀑布》
‫《ﻶ‬静夜思》
§ 《早发白帝城》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 陵》
§《独坐敬亭山》 §《赠汪伦》 §《古朗月行》 §《望天门山》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静夜思 李白
• 窗前明月光, • 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 • 低头思故乡。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李白的 《春夜洛城闻笛 》
有同学知道吗?
谁家玉笛暗 飞声,
散 入 春 风 满 洛 城 。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谁家玉笛暗飞声,
• 是谁家的笛子在吹奏?这笛声不知是从哪
里飞出来的。
散入春风满洛城
• 思乡是个永恒的主题,热爱故乡、依恋故乡是一
种崇高的感情。自己打小生长、生活的故乡,她 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特别是游子身处异乡之时, 这种思念变得尤为强烈。该诗表达的正是这个主 题。 本诗描绘了一位在外漂泊的游子夜晚时分在寄宿 的旅馆听到了一首凄清婉转饱含离愁别绪的《折 柳》曲,想念自己离别已久的家乡,此诗充满了 诗人浓浓的思恋之情引起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猜一猜:他是谁?
想一想
同学们,你们 知道李白吗?
他又是?
李白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
居士。 中国唐朝汉族诗人,有“诗仙”、“诗侠” 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其诗大多为描写山 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他与杜甫并称 为“李杜”
同学们学过哪些李白的诗? 比一比, 说一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