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爹难拼出美好未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日报:与其拼爹不如趁年轻好好奋斗拼搏

2013-07-23 07:42:35来源: 财经网(北京)有1358人参与

分享到

7月23日的人民日报第19版看法文章《“拼爹”难拼出美好未来》,原文如下:

与其对别人拼爹“羡慕嫉妒恨”,不如趁年轻好好奋斗拼搏。莫等青春散场,才后悔来不及、回不去、得不到

又是一年毕业季。今年的毕业季,似乎多了些牢骚。一毕业就面临的“就业难”、“高房价”、“裸婚”等现实难题,确实让当代青年背负了太重的负担。

于是,有人重弹“出身论”的老调:“出生决定出路”、“拼搏不如拼爹”;有人鼓吹“读书无用论”:“学得好不如嫁得好”、“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甚而有人抛出“长相论”:“长得好看的人才有青春!”这竟然引得无数网友跟风,大呼“中枪”,呼喊着“这是多么痛的领悟!”

青春,本该是热血拼搏、永不服输的,所谓“十年饮冰,难凉热血”,年轻是冲锋陷阵的资本。然而,一些言论却劝诱年轻人早早缴械投降,或者躺在父辈的功劳簿上睡大觉,岂不是咄咄怪事!

如果依靠拼爹,陈嘉庚自可守着父亲的米店过着舒适惬意的生活,陈景润大可在战乱年代托父亲关系谋一份在邮局的稳定差事……

如果依赖拼爹,身为保安的甘相伟恐怕只能躺在床上做做北大梦,棉纺厂工人张艺谋也许只能在下班后落寞地艳羡别人拍的电影……

但因为这些人有梦想,不甘心,敢拼搏,所以人生从此与众不同。

“如果总认为别人抓住机会,是因为他有什么社会关系,是因为世道太黑暗,那么我这辈子肯定不可能坐在这里。”新东方总裁俞敏洪如是说。总有年轻人抱

怨自己没有资本、关系、机遇,却不愿反思自己是否把时间都浪费在看肥皂剧、刷没有营养的微博、在淘宝“血拼”或者通宵打游戏上。没有一个富爸爸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以此为借口,丢了拼搏的勇气和斗志。

“无限风光在险峰”。人生要想达到一定的高度,就必须顶住风吹雨打,忍住腰酸背痛,不断攀登。“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受苦的时候,往往也是能力、功力提升最快的时候。“练武不练功,到老一身空”,像扎马步这样的基本功,练起来最苦,也最能锻炼人。这种苦,中老年人吃不消,只有年轻人能做到。所以,“苦”中,蕴含着对年轻人来说最独特的价值和机遇。

话说回来,其实说到“拼爹”,只要不违法乱纪,也是人之常情。不光中国,欧美发达国家一样“拼爹”。“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子女花父母的钱,父母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帮助子女发展,在哪个国家都合乎情理。但俗话说,“坐吃山空,立吃地陷。”含着金汤匙长大的孩子,要什么有什么,易于懈怠,如果不思进取,贪图享乐,一旦失去了荫庇,“其亡也忽焉”。中国人常说“富不过三代”,道理就在此。“打铁还需自身硬”,通过奋斗,才能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与其对别人拼爹“羡慕嫉妒恨”,不如趁年轻好好奋斗拼搏。莫等青春散场,才后悔来不及、回不去、得不到。

一个现代公民,首先要培养一种心智健全的完整人格;一个“礼仪之邦”,尤其应该懂得“教养”之于现代中国的意义这几天,两则与考生有关、与高考“无关”的新闻,激起人们心底的波澜:

一是高考前20分钟,在四川宜宾一中考点,一女生因痛经在考场内昏迷,同一考场的黄子恒发现后,立即抱起这名同学往校外跑,找到警察将女生送医。

一是江苏宿迁高三女孩陈瑾,在目睹妈妈闯红灯并对交警出言过激后,给交警写了一封致歉信。高考结束后,当地交警特意登门看望了这位女孩。

“中国好考生”、“提前的满分作文”、“向致歉女孩致敬”……在今天,这样的故事之所以感人,不仅因为它隐含着“小孩可以成为大人老师”的逻辑,还在于新闻的主角是争分夺秒、心无旁骛的高考生。

在人的一生中,改变命运的高考也许只有一次。倘若沿着“有用没用”的功利思路,秉持“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的成功哲学,两位考生的选择,也许显得“涉世未深”。但恰恰是关键时刻的这些举动,带给人们意料之外的感动,同时告诉我们,成才之外,还有成人;成功之外,还有教养。

太多时候,我们过于痴迷“成功”了。如今市面上,有关成功学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然而对于成功的定义,却往往千篇一律,不是财气袭人,便是高人一等。反过来,在赢者通吃的逻辑下,成功又仿佛可以为一切价值正名:电影里,创业成功了,一切不合理的情节,顿时顺理成章;生活中,成名成家了,许多修养缺陷变得无足轻重,甚至还闪耀起了“个性”、“品位”的光芒。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么?

几年前,一位市长在大学演讲中曾说,“不少中国人受到过

教育,但没有教养……有教养比拿到文凭更重要”。话虽刺耳,却非无中生有:我们有多少人,一定要有人干涉才会自觉排队;有多少人,在公交地铁上撞了别人连句“对不起”都不会说;有多少人,闯了红灯还振振有词“要你管我”……更重要的是,有多少人意识到了隐含在这些“小事”中的意义和价值?

今天,物质生活日渐丰裕的中国人,正面临“有了钱又怎样”这样一个问题。比如,当我们拥有了智能手机以后,是否能优雅地使用它,而不用它偷拍乱拍、惊扰他人?当我们以车代步后,是否会文明地驾驶它,而非无视规则、横冲直撞?当我们出国旅游时,是否会注意形象,而不是随心所欲、大声喧哗?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却反映着一个人的文明素养,也检验着一个国家的内在品质。

在这个意义上,做一个有教养的中国人,比做一个有钱的中国人更为重要。有了教养,学生即便不能成为国之栋梁,至少也能心地善良;有了教养,无论成功与否,国民都会有“谦虚而不自卑,自信而不傲慢”的气度;有了教养,国家自能保持一分优雅从容,成为一个被人欢迎、受人尊敬的大国。

中国人向来不乏学习的能力。每年高考后,都会涌现一股“状元热”。许多学校和机构都邀请“高考状元”分享学习心得、成才经验。其实,不管成绩如何,黄子恒、陈瑾这两位考生同样值得邀请,讲讲什么是勇敢、什么是尊重、什么是一个人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