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力与运动练习
第一章 运动系统练习题及答案
1.按形态骨可分为、、、。
2.颅骨共有块,其中脑颅骨块,面颅骨块。
3.骨由、和构成。
4.关节的基本结构包括、、。
5.构成膝关节的骨有、、。
6.脊柱有个生理弯曲,其中、凸向前,、凸向后。
7.颅骨相互连结,构成的骨性腔有、、、。
8.咀嚼肌包括、、、。
9.膈的三个孔中,平对第8胸椎的是 ,平对第10胸椎的是,平对第12胸椎的是。
10.缝匠肌起于,止于,其作用为。
二、判断改错题(以下各题如有错误,应予改正)1.年龄愈大,骨质愈硬,愈不易骨折。
()2.所有的骨都有骨髓,有的骨只有红骨髓,有的骨既有红骨髓,也有黄骨髓。
()3.骨的表面均有骨膜覆盖。
()4.对掌运动并非拇指腕掌关节所独有,小指腕掌关节也可作此运动。
()5颞下颌关节盘将关节腔分为上、下两部,所有运动均发生于下关节腔。
()6.肩关节的稳固性主要是由关节囊周围的肌腱束维持的。
()7.椎管是由椎凤孔叠加形成的骨性管道。
()8.为减少摩擦,所有的肌腱均有腱鞘包裹。
()9.膈肌收缩时,膈穹下降,助吸气;膈肌松弛时,膈穹上升,助呼气。
()10.踝关节跖屈时,易发生扭伤,是因为关节囊两侧壁太薄弱。
()三、选择题【A型题】1.骨在形态分类中,哪一种提法不确切?()A.长骨B.短骨C.扁骨D.含气骨2.骨的构造包括()A.骨质B骨膜和骨质C.骨髓和骨质D.骨质、骨膜和骨髓E.骨膜和骨髓3.骨膜()A.呈囊状包裹骨的表面B.被覆于骨的表面C.由上皮组织构成,但骨的关节面无骨膜D.与骨的生成及再生无关E.与骨的感觉无关4.骨髓()A.仅见于长骨骨髓腔内B.长骨的骨髓均为黄骨髓C.扁骨的骨髓均为红骨髓D.黄骨髓具有造的功能E.胎儿的骨髓亦有红、黄骨髓之分5.关节()A.骨与骨的连结叫关节B.所有关节都有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C.全身各个关节都能单独活动D.关节盘属于关节的基本结构E.以上都不对6.胸锁关节()A.由锁骨头和胸骨颈静脉切迹构成B.无其他辅助结构C.关节囊内有关节盘D.关节囊内有韧带加强E.属单轴关节,活动度甚小7.肩关节()A.是上肢骨与躯干骨连结的唯一关节B.关节头位于关节窝之内C.关节囊四周都有韧带加强D.关节囊下壁最为薄弱,是肩关节脱位的好发部位E.有肱三头肌长头腱通过关节囊8.肘关节A.由肱骨和尺骨构成B.由肱骨和桡骨构成C.桡尺近侧关节为肘关节的组成部分D.能做屈、伸、收、展运动E肘关节易向前上方脱位9.腕关节( )A.关节头由舟骨、月骨和三角骨构成,关节窝由桡骨下面和尺骨下面的关节盘构成B.由近侧列腕骨和桡、尺骨下端构成C.桡、尺远侧关节为腕关节的组成部分D.关节囊松弛,四周无韧带加强E.能作旋前、旋后运动10.骨盆( )A.女性骨盆短而宽,男性骨盆狭而长B.男性骨盆耻骨下角较女性者大C.大、小骨盆的分界线就是髂骨、耻骨、坐骨三者的愈合线D.是由两侧的下肢带骨连结而成的E.髂前上棘为骨盆唯一可在体表扪及的骨性标志11.髋关节( )A.是下肢骨与躯干骨相连的关节B.股骨颈位于关节囊内C.股骨颈位于关节囊外D.髂股韧带加强关节囊前壁,限制大腿过伸E.以上都不对12.膝关节()A.由股骨下端和胫、腓两骨上端构成B.胫腓关节属于膝关节的组成部分C.前、后交叉韧带分别加强关节囊的前后壁D 关节囊滑膜层的面积特别大,并形成翼状襞突入关节腔E.只能做屈、伸运动13.膝关节的辅助结构不含( )A.囊外韧带B.囊内韧带C.关节盘D.滑膜囊E.关节唇14.踝关节()A由胫、腓两骨下端和距骨滑车构成B.由胫骨下面和距骨上面构成,腓骨不参加C.背屈时踝关节易摆动D.跖屈时踝关节最稳固E.以上都不对15.足弓( )A.为足跟至趾尖之间的弓形隆起B.为足跟至跖骨头之间的弓形隆起C.为固定的骨弓,不能活动D.纵弓在足的内侧,横弓在跖骨头一线E.以上都不对16.脊柱( )A.由26块独立的椎骨和椎间盘构成B.由24块独立椎骨、23块椎间盘、1块骶骨和1块尾骨构成C.前纵韧带位于椎管前壁D.后纵韧带位于椎管后壁E.重力主要通过关节突关节向下肢传递17.椎间盘( )A.为椭圆形之纤维软骨板B.所有椎骨之间都有椎间盘C.由上而下,椎间盘的厚度递增D.椎间盘易向前方脱出E.以上都不对18.肋( )A.为肋骨的简称B.肋骨后端连椎骨,前端连胸骨C.包括肋骨和肋软骨D.12对肋都以肋软骨与胸骨相连E.肋骨与肋软骨之间以关节相连结19.胸骨( )A.包括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3部分B.胸骨体上有向前凸出的胸骨角C.胸骨角两侧与第3肋软骨相连结D.剑突是胸骨上最有定位意义的骨性标志E.胸骨前面有胸肌覆盖20.在颅底内面可以看到,但在颅底外面看不到的孔是( )A.圆孔B.卵圆孔C.棘孔D.颈静脉孔E.枕骨大孔21.围成骨盆下口的结构不包括( )A.尾骨尖B.骶棘韧带C.骶结节韧带D.坐骨结节E.耻骨弓22.在体表触摸不到的股骨结构是( )A.股骨大转子B.股骨小转子C.股骨内上髁D.股骨外上髁E.收肌结节23.关于肌的说法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肌有骨骼肌、平滑肌心肌3种B.骨骼肌包括肌腹、肌腱两部分C.肌腱不是肌纤维构成的D.肌腱都有腱鞘包裹E.筋膜属于肌的辅助装置24.股四头肌( )A.四头分别叫做长头、短头、内侧头和外侧头B.起于股骨,止于髌骨C.可以伸髋屈膝D.可以屈髋伸膝E.可以伸髋伸膝25.腹直肌鞘( )A.由包裹腹直肌的深筋膜构成B.由腹外斜肌和腹内斜肌的腱膜构成C.由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的腱膜构成D.腹直肌全长位于鞘内E.在脐以下腹直肌鞘无前壁26.肱二头肌( )A.起于肱骨,止于桡骨B.短头肌腱穿过肩关节囊C.可屈肘和使前臂旋前D.可使旋前的前臂旋后E.位于肱肌深面27.斜方肌( )A.呈斜方形B.位于背部背阔肌深面C.其主要作用为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D.斜方肌瘫痪,肩关节不能外展E.以上都不对28.膈( )A.收缩时,膈穹上升,助吸气B.收缩时,膈穹下降,助呼气C.舒张时,膈穹上升,助吸气D.舒张时,膈穹下降,助呼气E.以上都不对29.胸锁乳突肌()A.一侧收缩,使头倾向对侧,脸转向同侧B.一侧收缩,使头倾向同侧,脸转向对侧C.同侧收缩,使头前倾D.受颈丛神经支配E.以上都不对30.下述何种结构与腹外斜肌无关?()A.腹直肌鞘B.腹股沟管上壁C.腹股沟管前壁D.腹股沟韧带E.皮下环31.The patella is regarded as()A.long boneB.short boneC.flat boneD.irregular boneE.none of the above32.Regarding the periosteum,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correct?()A.The periosteum adheres to the surface ìn every part, including cartilaginous extremitiesB.It consists of two layers closely united togetherC.In young bones the periosteum is thick and very vascularD.It is intimately connected at either end of the bone with he epiphysial cartilage, but less closely with the body òf the boneE.Fine nerves and lymphatics, which generally accompany the arteries, may also be demonstrated in the periosteum33.Regarding the cervical vertebrae,which of the following 1s not correct?()A.The body is small, and broader from side to side than from before backwardB.They are the smallest of the vertebraeC.The upper surface is concave transversely, and presents a projecting lip on either sideD.The lower surface is concave from before backward ,convex from side to sideE.The transverse processes are each pierced by the foramen transversarium34,Regarding the skeleton of the thorax, which of the followingis not correct?A.It is an osseo-cartilaginous cageB.Narrow below and broad above .C.Flattened from before backwardD.Longer behind than in frontE. The posterior surface is formed by the twelve thoracic vertebrae and the posterior parts of the ribs35.True ribs are the()A.first 6 ribsB.first 7 ribsC.first8 ribsD.first9 ribsE.first 10 ribs36.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synarthroses? ()A.SuturaB.SchindylesisC.GomphosisD.SynchondrosisE.Pubic symphysis37.Reading the ligament flava,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correct? ()A.The ligamenta flava connect the laminae of adjacent vertebraeB.They are best seen from the interior of the vertebral canalC.It consists of yellow elastic tissueD.They are thicker in the thoracic region, and thickest in the lumbar regionE.It extends along the posterior surfaces of the bodies of the vertebrae38. Facial bones include the following except()A.mandibular boneB.vomerC.ethmoid boneD.zygomatic bonescrimals39.The insertion of the deltoid muscle is()A.deltoid tuberosity of humerusteral end of the clavicleC.sternumD.acromionE.olecranon40.Which part of the humerus is frequently the seat of fracture?()A.HeadB.Anatomical neckC.Surgical neckD.Sulcus for radial nerveE.Medial and lateral epicondyle【B型题】A.颈椎B.胸椎C.腰椎D.骶椎E.尾椎1.有横突孔的是()2.有肋凹的是()A.上领骨B.肋骨C.距骨D.掌骨E.髌骨3.属长骨的是()4.属短骨的是()5.属扁骨的是()A.肩关节B.肘关节C.膝关节D.踝关节E.颞下颌关节6.属联合关节的是()7.辅助结构最多的是()A.胸大肌B.三角肌C.背阔肌D.冈下肌E.肱二头肌8.使肩关节前屈、内收、内旋的是()9.使肩关节后伸、内收及内旋的是()1O.使肩关节外旋的是()【X型题】1.躯干骨包括()A.锁骨B.椎骨C.肋D.胸骨E.髋骨2.脑颅骨包括()A.额骨B.顶骨C.筛骨D.鼻骨E.泪骨3.面颅骨包括()A.额骨B.筛骨C.颧骨D.腭骨E.犁骨4.咀嚼肌包括()A.口轮匝肌B.咬肌C.颊肌D.颞肌E.舌肌5.能屈膝关节的肌有()A.缝匠肌B.股二头肌C.半腱肌D.半膜肌E.比目鱼肌6.脊柱()A.以直接连结为主,间接连结为辅B.椎管为下端封闭的盲管C.脊柱颈段运动最灵活,胸段次之,腰段又次之,骶段最小D.参与胸、腹、盆腔的构成E.椎间盘的总厚度约占脊柱全长的四分之一7.能上提下颌骨的肌有()A.咬肌B.颞肌C.翼内肌D.翼外肌E.颊肌8.穿过膈食管裂孔的结构有()A.食管B.胸导管C.迷走神经前干D.迷走神经后干E.左膈神经9.前锯肌()A位于胸廓侧壁B.属胸固有肌C.若前锯肌瘫痪,肩关节外展不能超过900D.前锯肌由胸长神经支配E.前锯肌由肋间神经支配10.胸廓()A.由椎骨、肋、胸骨、锁骨和肩胛骨构成B.由胸骨、肋、胸椎及其连结构成C.胸廓为固定的骨性腔,不能运动D.胸骨角是胸廓上重要的骨性标志E.胸廓下口不规整,两侧最低,前面最高11.Bones are divisible into the following classes()A.long bonesB.short bonesC.flat bonesD.irregular bonesE sesamoid bones12.A typical vertebral consists of ()A.vertebral bodyB.vertebral archC.vertebral foramenD.intervertebral foramenE.intervertebral disc13.The shoulder joint ()A.is a ball-and-socket jointB.is formed by the head of the humerus and the glenoid cavity of the scapulaC.is the most complex jointD.is the largest jointE.is the most movable flexible joint14.The hip joint is formed by()A.head of the femurB.acetabulumC.iliumD.ischiumE.pubis15.The knee joint is formed by()A.femurB.patellaC.tibiaD.fibula.E.hip bone四、名词解释1.胸骨角2.胸骨小角3.胸廓4.脊柱5.椎间孔6.翼点7.囟8.耻骨下角9.界线10.跗骨11.足弓12.提携角13.原动肌14.腱鞘15.鱼际16.腹股沟三角17.腹股沟镰18.环转运动19.肌腱袖20.斜角肌间隙五、问答题1.从骨的理化性质来分析小儿骨和老人骨的构成特点及其临床意义2.骨髓分几种?各分布于何处?其功能有何差异?3.脊柱由哪些结构连结而成?椎管前、后、侧壁各有何结构?4.椎间盘的结构如何?有何作用?5.肩关节如何构成?有何特点?易向何方脱位?6.肘关节如何构成?有何特点?何谓桡骨小头半脱位?7.试从踝关节的结构特点来分析踝关节扭伤的原因8.骨盆是如何连结而成的?其上可扪及哪些骨性标志?9.股骨颈骨折何以有囊内骨折和囊外骨折之分?10.颅骨中哪些骨有鼻旁窦?各开口于何处?11.前臂的旋前、旋后运动发生在什么关节?各有哪些肌肉参与?12.能屈膝的肌有哪些?13.试述膈的起止、位置和主要结构。
中职物理第一章 运动练习题
中职物理第一章运动练习题
1.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经过10秒后速度为20 m/s。
求汽车的加速度。
汽车的加速度为 0 m/s²,因为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保持不变。
2. 一架飞机以24 m/s的速度水平飞行,飞行员把速度减小到12 m/s,约2秒钟,求飞机的加速度。
飞机的加速度为 -6 m/s²,因为速度的变化为减小,且时间为2秒钟。
3. 一个铅球由5m/s的速度竖直向上抛出,经过多久能回到起点?
铅球回到起点的时间为 1 秒,因为抛物运动的弹道是对称的,上升和下降的时间相等。
4. 一架火箭以20 m/s的速度向上垂直发射,在2秒钟内达到最
高点后迅速下降。
求火箭在达到最高点时的速度。
火箭在达到最高点时的速度为 0 m/s,因为在最高点上升的瞬
间速度为0,然后开始下降。
5. 一个自由落体物体从40m的高度落下,求它落地所需的时间。
自由落体物体落地所需的时间为 2 秒钟,根据自由落体的公式
h = 1/2 * g * t^2,其中 h 为下落距离,g 为重力加速度,t 为时间。
注意:以上练习题的答案仅供参考,实际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
计算和验证。
运动和力(讲义及答案).
运动和力(讲义)一、考点分析考点一:力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性质:(1) 物质性:力不能脱离物体(施力、受力物体)而存在 (2) 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 ;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也是受力物体;相互作用力:A 对B 的力与B 对A 的力。
力的三要素: 、_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注:重力属于万有引力,但不是万有引力,万有引力一般只在 两个质量巨大的物体之间讨论。
6. 弹力的定义:山于物体发生____________ 而产生的力。
大小:在弹性限度内,物体的弹性形变量越大,弹力越大。
7. 弹簧测力汁:(1) 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 (2) 使用方法:“看” : _______ 、 _______:调令;“测”:所测力的方向要与弹簧轴线方向一致; “读”:读数二挂钩所受拉力。
靠近哪条刻度线就读对应的值,不估读。
考点二:运动和力的关系1. 力是 _____ 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________ 状态或 _________________ 状态O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变的性质。
注:惯性是所有物体都具有的一种 _______ , 不是;2. 3. 4.5. 重力的定义:山于 _____ 大小: ________ :方向: _____ 物体的运动状态。
_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作用点: __________ O成正比。
±2-34 -52- 3-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_______ 有关;惯性的大小表征了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能力大小;或者说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
惯性的利用与防范:利用有益惯性,防范有害惯性。
第一章:力(力的概念)练习及答案
第一章:力一、力: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个力可能有两个施力物体B.不存在不受力的物体C.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其运动状态未必改变D.物体发生形变时,一定受到力的作用2.关于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其运动状态一定改变B.力是使物体产生形变的原因C.力的三要素相同,作用效果一定相同D.一对互相平衡的力一定是相同性质的力二、填空题7.放在桌上的书本,受到支持力的作用,其受力物体是______,施力物体是______;同时,书对桌面的压力,其受力物体是______,施力物体是______。
由此可见,一个物体既是______,又是______。
8.下列各种力:(1)重力(2)拉力(3)支持力(4)弹力(5)浮力(6)摩擦力(7)动力(8)推力。
属于按力的性质分类的是______,属于按作用效果分类的是______(用序号填写)。
二、重力一、选择题3.关于物体的重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B.任何物体的重心都在它的几何中心上C.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其重心位置一定改变D.物体放置的位置发生改变.重心对物体的位置不会改变4.图1所示的ABC是木匠用的曲尺,它是用粗细不同、质量分布均匀,AB和BC相等的木料做成,D是AC连线的中点,E是AB的中点F和BC的中点G连线的中点,则曲尺的重心在[ ]A.B点B.D点C.E点D.G点5.关于重心的说法,正确的是[ ]A.重心就是物体内最重的一点B.物体的重心位置有可能变化C.把一物抬到高处,其重心在空间的位置也升高了D.背跃式跳高运动员,在跃过横杆时,其重心在身体之外6.关于重力的大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悬挂在竖直绳子上的物体,绳子对它的拉力一定等于其重力B.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一定等于其重力C.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它的运动状态无关D.向上运动的物体所受重力可能小于向下运动的物体所受重力二、填空题9.重力是由于______而产生的,它的方向______,重力的作用点可认为作用在物体的______上。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摘要:一、前言二、力的基本概念1.力的定义2.力的单位3.力的作用三、力的测量1.测力计的原理2.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四、力的分类1.接触力和非接触力2.平衡力和非平衡力五、力的作用效果1.物体的形变2.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六、牛顿三定律1.第一定律(惯性定律)2.第二定律(运动定律)3.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七、练习与思考正文:一、前言在八年级上册物理中,力的相关知识是学习的基础,对于理解后续的物理知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篇文章将对第一章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力的概念和相关知识。
二、力的基本概念力的定义: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
力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力的作用: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物体的速度、方向和形状。
三、力的测量测力计的原理:测力计是利用弹簧的伸缩变形来测量力的工具。
测力计的使用方法:首先,要认清量程和分度值;其次,使用前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最后,力的方向要与弹簧的轴线一致。
四、力的分类接触力和非接触力:接触力是指物体之间直接接触产生的力,如摩擦力、弹力等;非接触力是指物体之间不直接接触产生的力,如重力、磁力等。
平衡力和非平衡力:平衡力是指作用在物体上的多个力相互抵消,使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力;非平衡力是指作用在物体上的多个力不能相互抵消,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力。
五、力的作用效果物体的形变: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如拉伸、压缩、弯曲等。
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力可以改变物体的速度、方向和形状。
六、牛顿三定律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所受合外力等于物体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即F=ma。
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对于任何物体,它对其他物体施加力的作用,一定受到等大反向的力的作用。
七、练习与思考通过本章的学习,希望大家能够掌握力的基本概念,熟练运用牛顿三定律,并能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
北师大版(北京)八年级全册物理 第一章 常见的运动 练习题
北师大版(北京)八年级全册物理第一章常见的运动练习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1 . 大象可以用我们人类听不到的“声音”交流.关于这种“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这种“声音”是一种超声波B.这种“声音”人类听不到,因此没有响度C.每头大象发出的这种“声音”的音色相同D.这种“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2 . 如图所示的各种声学现象中,分析正确的是A.拉二胡时,手在不同位置按弦,是为了改变响度B.抽出罩内空气,听到闹钟的声音变小,说明发声体的振动变小了C.穿越公园的公路设置“隔音蛟龙”,是为了防止道路上的汽车发出噪声D.发声的音叉轻触悬挂的乒乓球,球被多次弹开,说明发声体在振动3 . 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B.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大C.游泳时在水下能听到岸上的声音,说明水能够传声D.“公共场所请勿大声说话”是要求人们说话声的响度要小4 . 若干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声和电磁波都能传递信息,但不一定都能在真空中传播C.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一定为D.道路两旁植树可有效减弱噪声的传播5 . 关于声的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慢B.在教室周围植树可以阻断噪声的传播C.我们可以根据音色辨别不同人说话的声音D.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6 . 长度的国际单位是:()A.米B.分米C.厘米D.毫米7 . 超声波有两个特点:一个是能量大,另一个是沿直线传播.下列利用超声波能量大的A.超声波加湿器使药液雾化后让病人吸入治疗咽喉炎症B.蝙蝠利用超声波确定食物及障碍物的位置C.医院利用“B超”检查体内情况D.用超声波探测水库大坝是否有空隙裂缝8 . 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沿同一直线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分别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分析可知()A.v甲=0.6m/s,v乙=0.4m/s B.经过6s两小车一定相距6.0mC.经过6s两小车可能相距 2.4m D.经过6s两小车一定相距4.8m9 . 一人对着山崖高喊一声,在2s后听到回声,若声速为340m/s,则人与山崖相距()A.680m B.340m C.170m D.34m10 . 下列情况只中是因为误差而引起结果不准确的是………………………………()A.测量时物体的边缘未对准“0”刻度线B.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均匀C.观察时视线未能与刻度尺垂直D.读数时没有再估读一位数字二、填空题11 . 如图所示是“测量曲线的长度”的方法,这种方法中圆规两脚的距离________(选填“大或小”)一点,结果更精确.但不管怎样,最终的测量结果一定是___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12 . 利用声呐系统向海底垂直发射_____________(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经2 s后收到回波,已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31 m/s,则此处海水的深度为____m;利用此种方法不能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华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第1章 运动和力专题力与运动关系 课件
滑轮与B相连,细绳恰好水平,如图所示。当B竖
直悬挂时,A恰好向右做水平匀速直线运动,滑轮
摩擦不计;若剪断细绳,则 没有 (选填“A”、
“B”、“AB”或“没有”)物体将保持匀速直线
运动。 v
F=GB
f A
F=GB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B物体原受力平衡
v
B
向下匀速直线运动
A物体原受力平衡 向右匀速直线运动
剪断绳子F消失
GB
01 运动和力的关系
2. 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的运动:保持静止或保持 做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物体保持静止或保持做匀速直线运动 状态,我们称之为平衡状态。
在几个力的作用下,使物体处于平衡状 态,我们说这几个力是平衡力,此时物体所受的合 力为零。
01 运动和力的关系
例 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A的一端用轻质细绳绕过定
受力不平衡,不匀速
剪断绳子F消失 受力不平衡,不匀速
01 运动和力的关系
3.物体在非平衡力(只受一个力)时的运动:
(1)当合力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同时,物 体做加速运动,如从高空自由落下的物体; (2)当合力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反时,物 体做减速运动,如竖直上抛的物体; (3)当合力与初速度的方向成一 夹角时,物体做曲线运动,如推铅 球。
01 运动和力的关系
例 如图,在拉力F=10N的作用下,物体沿水平面 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10 N; 当撤去拉力F时,物体将做减速直线运动,此时,假 设重力突然消失,在不计空气阻力的情况下,物体 将做匀速直线运动(以上两空选填“保持静止状态”、 “做减速直线运动”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三个力才平 衡,①错
GB
所以②对,③错
初中物理-力与运动-知识点整理+l练习+作图(含答案)
初中物理力与运动知识点整理1、力的定义定义: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说明:定义中的“作用”是推、拉、提、吊、压等具体动作的抽象概括。
2、力的概念的理解(1)发生力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存在,也就是说,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力的物质性)(2)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了力,受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
所以没有施力物体或没有受力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
(力的相互性)(3)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发生力的作用,没有接触的物体之间也不一定没有力“接触与否”不能成为判断是否发生力的依据。
(4)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对力总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施力物体、受力物体是相对的,当研究对象改变时,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也就改变了3、力的作用效果——由此可判定是否有力存在(1)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注: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运动快慢改变或运动的方向改变。
(2)可使物体的形状与大小发生改变。
(形变)4、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符号N来表示。
1N大小相当于拿起2个鸡蛋的力。
5、力的测量工具:测力计,实验室中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弹簧秤的原理: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伸长就越长6、弹簧秤的正确使用观察弹簧秤的量程、分度值和指针是否指在零刻线上读数时,视线、指针和刻度线应在同一水平面被测力的方向应与弹簧伸长的方向一致7、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8、力的图示: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9、力的图示的作图方法(1)画出受力物体:一般可以用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代表,球形可用圆圈表示。
(2)确定作用点:作用点画在受力物体上,且画在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的接触面的中点,如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不接触或同一物体上受二个以上的力,作用点画在受力物体的几何中心。
(3)确定标度:如用1厘米线段长代表多少牛顿。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运动的描述重点易错题(带答案)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运动的描述重点易错题单选题1、随着新能源轿车的普及,人们对车辆乘坐的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
加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物理学中称之为“加加速度”,通常用符号“j”表示,如果j值过大,会形成冲击力,影响乘客乘坐的舒适性。
对汽车来说,人体可以承受的j值通常在0.4∼1.0之间。
如图为某国产新能源轿车,测得其启动后a与时间t的变化关系为a=3-0.5t,则()A.国际单位制中“加加速度”的单位应是m/s2B.j为0的运动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C.该汽车启动后做匀变速直线运动D.该汽车启动后j的值大小为0.5m/s3答案:DA.由题意,“加加速度”可表示为j=Δa Δt则国际单位制中“加加速度”的单位应是m/s3,故A错误;B.j为0代表加速度保持不变,物体的运动可能为匀变速运动,也可能为匀速直线运动,故B错误;C.由a与时间t的变化关系a=3−0.5t可知,该汽车加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故该汽车做的不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故C错误;D.由a=3−0.5t可知j=ΔaΔt=−0.5m/s3故该汽车启动后j的值大小为0.5m/s3,故D正确。
故选D。
2、某人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率为v1,然后又从乙地原路返回到甲地的平均速率为v2,则往返甲、乙两地的平均速度的大小和平均速率是()A.v1+v22,v1+v22B.v1−v22,v1−v22C.0,v1−v2v1v2D.0,2v1v2v1+v2答案:D平均速度是位移与时间的比,由于此人在甲、乙两地往返一次,故位移x=0,平均速度v̅=xt=0平均速率是路程与时间的比,由于此人往返一次,故平均速率为2s t1+t2=2ssv1+sv2=2v1v2v1+v2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高速公路上限速牌上的速度值指瞬时速度大小B.背越式跳高比赛中研究运动员过杆的技术要领时,可把运动员当成“质点”来处理C.某运动员的链球成绩为47.29m,其47.29m是指链球从离开手到落地的位移大小D.在400m比赛中,处于第1跑道的丁丁同学正好跑了完整一圈,他的成绩为100.0s,则他在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为4m/s答案:AA.高速公路上的限速标志指的是瞬时速度大小,选项A正确;B.研究运动员过杆的技术要领时,不能把运动员看成质点,选项B错误;C.运动员的链球成绩指的是水平距离,并不是位移,选项C错误;D.在400m比赛中,跑完整一圈的位移为零,因此平均速度v=ΔxΔt=0选项D错误。
运动和力全章练习
第八讲运动和力全章练习知识总结:1.力的概念:单位,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测量2.重力:概念,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3.摩擦:分类,影响滑动摩擦的因素,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4.力和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说明:①物体不受力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②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③一个物体若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物体可能不受力,可能受平衡力.④只要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它一定受力,且一定是非平衡力.5.一对平衡力与一对相互作用力的比较F6.胡克定律:KXF:弹簧所受拉力或压力K:弹簧的倔强系数X:弹簧的伸长量或压缩量弹簧特点:轻质弹簧,仅受一力时不会发生形变,弹簧对其两端均有力的作用,且大小相同绳子测力与弹簧测力的联系与区别:联系:发生形变,产生力;轻质绳子区别:绳子压缩后不会产生反弹力,对物体拉力的方向沿着绳练习一.填空题1、力的作用效果是由力的______、______和______所决定的。
2、弹簧秤是测量_______的仪器,弹簧秤刻度均匀是因为_____ __。
3、踢到空中的足球受到_______力的作用,受力物体是_______,施力物体是_______。
(阻力不计)4、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方向和相对运动的方向______________;大小f滑=______________;动摩擦因数与物体接触面间的________ 和 _________有关,与物体间接触面积和物体间相对运动快慢。
5、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 方向和相对运动的趋势方向____________;大小跟沿接触面切线方向的外力大小有关(一般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来判断)。
6.某同学用水平向右100牛的力,推一个重力为200牛的木箱在水平地面上前进,若木箱受到的摩擦力是重力的0.2倍。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练习:第一章运动和力
华师大版科学第一章运动和力1. 以下诗句中描写的不是机械运动的是( )A. 一行白鹭上青天B. 孤帆一片日边来C. 一江春水向东流D. 霜叶红于二月花2. 甲乙两车并排停着,当甲车司机看着乙车时,突然感觉自己的车正在缓慢运动,但当他看到地面时,却发现自己的车并没动,对此以下判断正确的选项是〔〕A .以地面为参照物甲车是运动的B .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是静止的C .以地面为参照物乙车是静止的D .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是运动的3. 如下图为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假设频闪照相机每隔0.2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小球从A点到F点做的是〔选填“匀速直线〞或“变速直线〞〕运动。
小球从D点到F点的平均速度是 m/s。
4. 如下图,沿同一条直线向东运动的物体A. B,其运动相对同一参考点O的间隔S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①两物体由同一位置O点开场运动,但物体A比B迟3s才开场运动②t=0时刻,A在O点,B在间隔O点5m处③从第3s开场,v A>v B.5s末A. B相遇④5s内A. B的速度比为2:1.A. 只有①④正确B. 只有③④正确C. 只有①③正确D. 只有②③正确5. 两列火车如下图,“西子号〞列车上的乘客看到“和谐号〞列车正在向东行驶,假如以地面为参照物,那么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假设“西子号〞向东行驶,那么“和谐号〞一定静止B.假设“西子号〞向东行驶,那么“和谐号〞一定也向东行驶C.假设“西子号〞静止,那么“和谐号〞可能向西行驶D.假设两车都向西行驶,那么“西子号〞行驶得较慢6. 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臣离.那么该被测汽车速度是〔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且保持不变〕7. 在生活中人们常会有一些模糊或错误的认识,其实只要应用科学知识进展分析,就能作出合理解释。
高一物理必修一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练习题 10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练习题10.101.1.1甲、乙、丙三架观光电梯,甲中乘客看一高楼在向下运动;乙中乘客看甲在向下运动;丙中乘客看甲、乙都在向上运动.这三架电梯相对地面的运动情况是()A. 甲向上、乙向下、丙不动B. 甲向上、乙向上、丙不动C. 甲向上、乙向上、丙向下D.甲向上、乙向上、丙也向上,但比甲、乙都慢1.1.2下列关于质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体积很小的物体都可看成质点B. 质量很小的物体都可看成质点C. 不论物体的质量多大,只要物体的尺寸对所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或影响可以不略不计,就可以看成质点D. 只有低速运动的物体才可看成质点,高速运动的物体不可看作质点1.1.3.在下列物体的运动中,可视作质点的物体有( )A. 从北京开往广州的一列火车B. 研究转动的汽车轮胎C. 研究绕地球运动时的航天飞机D. 表演精彩芭蕾舞的演员E. 参加百米跑竞赛的运动员F. 在斜下推力的作用下,沿水平面运动的箱子1.1.4.关于人造地球通讯卫星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以地面卫星接收站为参照物,卫星是静止的。
B. 以太阳为参照物,卫星是运动的。
C. 以地面卫星接收站为参照物,卫星的轨迹是圆周。
D. 以太阳为参照物,卫星的轨迹是圆周。
1.1.5.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质点一定是体积、质量都极小的物体B.当研究一列火车全部通过桥所需的时间时,因为火车上各点的运动状态相同,所以可以将火车视为质点C.研究自行车的运动时,因为车轮在转动,所以无论研究哪方面,自行车都不能被视为质点D,地球虽大,且有自转和公转,但有时可被视为质点1.1.6.小华、小明和小红三人到上海“金茂大厦”游玩,三人分别乘坐一个观光电梯。
当他们从自己乘的观光电梯向外看时,分别发现如下现象:小华看见小红乘的电梯匀速上升;小明看到小华的电梯匀速下降;小红看到地面在匀速上升。
试分析小华、小明和小红三人乘的电梯相对于地面是怎样运动的?1.2.1.下列关于路程和位移的说法正确的是( )A.位移就是路程B.位移的大小永远不等于路程C.若物体作单一方向的直线运动,位移的大小就等于路程D.位移是标量、路程是矢量1.2.2.路程与位移的根本区别在于()A.路程是标量,位移是矢量B.给定初末位置,路程有无数种可能,位移只有两种可能C.路程总是大于或等于位移的大小D.路程描述了物体位置移动径迹的长度,位移描述了物体位置移动的方向和距离1.2.3.关于时刻和时间间隔的下列理解,哪些是正确的?()A.时刻就是一瞬间,即一段很短的时间间隔B.不同时刻反映的是不同事件发生的顺序先后C.时间间隔确切地说就是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反映的是某一事件发生的持续程度D.一段时间间隔包含无数个时刻,所以把多个时刻加到一起就是时间间隔1.2.4.一质点绕半径是R的圆周运动了一周,则其位移大小是________,路程是________。
同步练习——运动和力之欧阳家百创编
运动和力欧阳家百(2021.03.07)一、力知识清单1.我们把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________叫做力。
力一般用字母________表示,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_________,简称________,用符号________表示。
2.由于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所以不能脱离_________而独立存在。
当我们讨论某一个力时,一定涉及两个物体,一个是________物体,另一个是_______物体。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___的。
甲、乙两物体相互作用时,甲对乙有力的作用,甲是________物体,乙是________物体;乙对甲也有力的作用,甲是______物体,乙是______物体。
4.力可以使物体的_____________发生改变,也可以使物体发生________。
物体由静止到运动、由运动到静止,以及物体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改变,都说明物体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5.我们把力的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叫做力的三要素。
力的三要素中任一因素改变时,力的作用效果都会随之________。
6.我们用力的图示法形象地描述一个力。
即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其中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_________、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_______、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_________。
7.有些情况下不需要严格的按照力的图示法去画力,用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______和________,叫做力的示意图。
基础练习1.“牛顿”是下列哪个物理量的单位()A.质量B.长度C.体积D.力2.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两个物体之间一定要直接接触,才会产生力的作用B.单独一个物体也会产生力的作用C.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没有物体就没有力的作用D.只有物体相互接触,就一定会产生力的作用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一定没有力的作用B.马拉车时,马不受车的拉力C.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D.柳枝在摆动,只有受力物体,无施力物体4.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指出以下几种情况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1)人推车向前走,人推车的力:施力物体是__________,受力物体是__________;(2)桌上放着墨水瓶,墨水瓶压桌子的力:施力物体是________,受力物体是_________;(3)调高运动员跳起时,运动员受到的力:施力物体是________;受力物体是________;(4)磁铁吸引软铁,磁铁受到的力:施力物体是________;受力物体是_________;5.用绳子系着水桶,手拿着绳子从井中向上提水,此时手受到了向下的力,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A.水B.水和桶C.绳子D.地球6.一本字典放在桌上,字典对桌面有一个___________力,__________是施力物体,_________是受力物体。
2022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1.2节运动的描述课后练习试卷A4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1.2节运动的描述课后练习试卷A4版(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计24分)1、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许多优美的诗词既是对生活和自然现象的生动描述,也与物理知识紧密联系。
下列诗词中涉及的物理知识解释不正确的是()A .“绿树荫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楼台倒影入池塘”是光的折射现象B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轻舟”的运动是以山为参照物的C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朝诗人孟郊骑马看到百花纷纷向后退去,是以马为参照物的D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青山相对出”说明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描绘了一幅闸述运动相对性的完美画卷,诗中的意境如图所示。
从物理学的角度看,我们说舟中人是静止的,所选的参照物是()A .白帝B .江陵C .两岸D .轻舟3、在高速公路上,一辆加速行驶的小轿车正在超过一辆减速行驶的大货车,此时()A .小轿车相对于大货车是静止的B .大货车相对于小轿车在向后运动C .大货车相对于小轿车在向前运动D .大货车相对于地面在向后运动4、如图所示,木块下面是一长木板,小明将弹簧测力计一端固定,另一端钩住长方体木块A,实验时拉着长木板沿水平地面向左运动,读出弹簧利力计示数即可测出木块A所受摩擦力大小不计弹簧测力计的自重,在木板运动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木块A所受摩擦力的方向是水平向左B .木块A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C .拉动速度变大时,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大D .木块A受到的是静摩擦力5、如图所示为我国“神舟九号”飞船跟“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完成在轨对接后的示意图,对接完成后的组合体以7.8km/s的速度绕地球飞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3 如图2所示,物体沿曲线轨迹的箭头方向运动,在AB 、ABC 、ABCD 、ABCDE 四段轨迹上运动所用的时间分别是:1 s 、2 s 、3 s 、4 s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2A .物体在AB 段的平均速度为1 m/sB .物体在ABC 段的平均速度为52m/sC .AB 段的平均速度比ABC 段的平均速度更能反映物体处于A 点时的瞬时速度D .物体在B 点的速度等于ABC 段的平均速度解析 由v =x t 可得:v AB =11m /s =1 m/s ,vAC =52m/s ,故A 、B 均正确;所选取的过程离A 点越近,其阶段的平均速度越接近A 点的瞬时速度,故C 正确;由A 经B 到C 的过程不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过程,故B 点虽为中间时刻,但其速度不等于ABC 段的平均速度,D 错误. 答案 ABC突破训练3 2012年8月6日在伦敦举行的奥运会100米决赛中,牙买加选手博尔特以9秒63获得金牌.在8月6日举行的110米栏决赛中,美国选手梅里特以12秒92的成绩夺得冠军,刘翔因伤退赛;8月10日,博尔特又以19秒32的成绩,夺得男子200米金牌.关于这三次比赛中的运动员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200米比赛的位移是100米比赛位移的两倍B .200米比赛的平均速率约为10.35 m/sC .110米栏比赛的平均速度约为8.51 m/sD .100米比赛的最大速度约为20.70 m/s 答案 BC解析 200米赛道是弯道,100米赛道是直道,所以运动员跑200米路程时的位移小于200米,A 项错.200米比赛的平均速率为v =20019.32 m /s ≈10.35 m/s ,B 项对;同理C项对.在100米比赛中,由于运动员在全程中并非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故最大速度不等于平均速度的2倍,D 项错误.例4 2013年8月,我国新研制的隐形战机歼-20,开始挂弹试飞.在某次试飞中,由静止开始加速,当加速度a 不断减小至零时,飞机刚好起飞,则此过程中飞机的( )A .速度不断增大,位移不断减小B .速度不断增大,位移不断增大C .速度增加越来越慢,位移增加越来越快D .速度增加越来越慢,位移增加越来越慢解析 飞机的加速度不断变小,但速度不断变大,只是增加变慢而已,速度变大时,位移增加变快,选项B 、C 正确. 答案 BC突破训练4 关于物体的运动,不可能发生的是( )A .加速度大小逐渐减小,速度也逐渐减小B .加速度方向不变,而速度方向改变C .加速度和速度都在变化,加速度最大时,速度最小D .加速度为零时,速度的变化率最大 答案 D解析 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当加速度为零时,物体的速度不再变化,速度的变化率为零,故D 不可能发生;速度增大还是减小,是由速度与加速度同向还是反向决定的,与加速度的大小及变化无关,故A 、B 、C 均有可能发生.突破训练5 如图6所示,是在高速公路上用的超声波测速仪测量车速的示意图,测速仪发出并接收超声波脉冲信号,根据发出和接收到的信号间的时间差,测出被测物体的速度.图7中p 1、p 2是测速仪发出的超声波信号,n 1、n 2分别是p 1、p 2由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设测速仪匀速扫描,p 1、p 2之间的时间间隔Δt =1.0 s ,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v =340 m /s ,若汽车是匀速行驶的,则根据图7可知,汽车在接收到p 1、p 2两个信号之间的时间内前进的距离是______ m ,汽车的速度是________ m/s.图6 图7答案 17 17.9解析 测速仪匀速扫描,p 1、p 2之间的时间间隔为1.0 s ,由题图可知p 1、p 2之间有30小格,故每一小格对应的时间间隔t 0=1.0 s 30=130s ,p 1、n 1间有12个小格,说明p 1、n 1之间的间隔t 1=12t 0=12×130 s =0.4 s .同理p 2、n 2之间的间隔t 2=0.3 s.因而汽车接收到p 1、p 2两个信号时离测速仪的距离分别为x 1=v ·t 12,x 2=v ·t 22.汽车这段时间内前进的距离为x =x 1-x 2=v (t 1-t 22)=17 m.汽车在接收到p 1、p 2两个信号的时刻应分别对应于题图中p 1、n 1之间的中点和p 2、n 2之间的中点,其间共有28.5个小格,故接收到p 1、p 2两个信号的时间间隔t =28.5t 0=0.95 s ,所以汽车速度为v 车=xt ≈17.9 m/s.2. (2011·天津·3)质点做直线运动的位移x 与时间t 的关系为x =5t +t 2(各物理量均采用国际单位制单位),则该质点 ( )A .第1 s 内的位移是5 mB .前2 s 内的平均速度是6 m/sC .任意相邻的1 s 内位移差都是1 mD .任意1 s 内的速度增量都是2 m/s 答案 D解析 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x =v 0t +12at 2,对比题给关系式可得v 0=5 m /s ,a =2m/s 2,则第1 s 内的位移是6 m ,A 错;前2 s 内的平均速度是v =x 2t =5×2+12×2×222 m /s=7 m/s ,B 错;Δx =aT 2=2 m ,C 错;任意1 s 内的速度增量Δv =a Δt =2 m/s ,D 对. 5. 2013年7月5日-12日,中俄“海上联合-2013”海上联合军事演习在日本海彼得大帝湾附近海空域举行.在某天进行的演习中,我国研发的一艘“022”型导弹快艇以30 m /s 的恒定速度追击前面同一直线上正在以速度v 1逃跑的假想敌舰.当两者相距L 0=2 km 时,以60 m/s 相对地面的速度发射一枚导弹,假设导弹沿直线匀速射向假想敌舰,经过t 1=50 s 艇长通过望远镜看到了导弹击中敌舰爆炸的火光,同时发现敌舰速度减小但仍在继续逃跑,速度变为v 2,于是马上发出了第二次攻击的命令,第二枚导弹以同样速度发射后,又经t 2=30 s ,导弹再次击中敌舰并将其击沉.不计发布命令和发射反应的时间,发射导弹对快艇速度没有影响,求敌舰逃跑的速度v 1、v 2分别为多大? 答案 20 m /s 10 m/s解析 第一枚导弹击中前,敌舰逃跑的速度为v 1,当导弹快艇与敌舰相距L 0=2 km 时,发射第一枚导弹,经t 1=50 s 击中敌舰,设v =60 m/s ,则有: (v -v 1)t 1=L 0,解得:v 1=20 m/s 击中敌舰时,导弹快艇与敌舰的距离为 L 0-(30 m/s -v 1)t 1=1 500 m马上发射第二枚导弹,此时敌舰的速度为v 2,经t 2=30 s ,导弹再次击中敌舰,则有: (v -v 2)t 2=1 500 m ,解得v 2=10 m/s.7. 一身高为H 的田径运动员正在参加百米国际比赛,在终点处,有一站在跑道终点旁的摄影记者用照相机给他拍摄冲线过程,摄影记者使用的照相机的光圈(控制进光量的多少)是16,快门(曝光时间)是160 s ,得到照片后测得照片中运动员的高度为h ,胸前号码布上模糊部分宽度是ΔL .由以上数据可以知道运动员的( )A .百米成绩B .冲线速度C .百米内的平均速度D .冲线时160 s 内的位移答案 BD解析 由于无法知道运动员跑 100 m 经历的时间,故无法确定其平均速度和成绩,A 、C 错误;由题意可求出冲线时160 s 内运动员跑过的距离Δx =H h ΔL ,进一步求得160s 内的平均速度v =Δx160,由于时间极短,可把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近似看成是冲线时的瞬时速度,B 、D 正确.12.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匀加速开出,然后保持匀速运动,最后匀减速运动,直到停止,下(1)汽车从开出到停止总共经历的时间是多少? (2)汽车通过的总路程是多少? 答案 (1)11 s (2)96 m解析 (1)汽车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 a 2=3-91m /s 2=-6 m/s 2设汽车从3 m/s 经t ′停止,t ′=0-3-6 s =0.5 s故汽车从开出到停止总共经历的时间为 10.5 s +0.5 s =11 s(2)汽车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a 1=6-31m /s 2=3 m/s 2汽车匀加速运动的时间t 1=12-03 s =4 s汽车匀减速运动的时间t 3=0-12-6 s =2 s汽车匀速运动的时间t 2=11 s -t 1-t 3=5 s 汽车匀速运动的速度为v =12 m/s则汽车总共运动的路程 s =v 2t 1+v t 2+v 2t 3=⎝⎛⎭⎫122×4+12×5+122×2 m =96 m 3. [竖直上抛运动问题的分析]将某物体以30 m /s 的初速度竖直上抛,不计空气阻力,g 取10 m/s 2.5 s 内物体的 ( )A .路程为65 mB .位移大小为25 m ,方向向上C .速度改变量的大小为10 m/sD .平均速度大小为13 m/s ,方向向上 答案 AB解析 物体的初速度v 0=30 m /s ,g =10 m/s 2,其上升时间t 1=v 0g =3 s ,上升高度h 1=v 22g=45 m ;下降时间t 2=5 s -t 1=2 s ,下降高度h 2=12gt 22=20 m .末速度v t =gt 2=20 m /s ,向下.故5 s 内的路程s =h 1+h 2=65 m ;位移x =h 1-h 2=25 m ,向上;速度改变量Δv=v t -v 0=(-20-30) m/s =-50 m/s ,负号表示向下;平均速度v =xt =5 m/s.综上可知只有A 、B 正确.突破训练1 (2011·新课标全国·24)甲、乙两辆汽车都从静止出发做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方向一直不变.在第一段时间间隔内,两辆汽车的加速度大小不变,汽车乙的加速度大小是甲的两倍;在接下来的相同时间间隔内,汽车甲的加速度大小增加为原来的两倍,汽车乙的加速度大小减小为原来的一半.求甲、乙两车各自在这两段时间间隔内走过的总路程之比. 答案 5∶7解析 设汽车甲在第一段时间间隔末(时刻t 0)的速度为v ,第一段时间间隔内行驶的路程为s 1,加速度为a ;在第二段时间间隔内行驶的路程为s 2.由运动学公式得 v =at 0s 1=12at 20s 2=v t 0+12×(2a )t 20设汽车乙在时刻t 0的速度为v ′,在第一、二段时间间隔内行驶的路程分别为s 1′、s 2′.同样有v ′=(2a )t 0s 1′=12×(2a )t 20 s 2′=v ′t 0+12at 2设甲、乙两车行驶的总路程分别为s 、s ′,则有 s =s 1+s 2 s ′=s 1′+s 2′联立以上各式解得,甲、乙两车各自行驶的总路程之比为 s s ′=57例4 (2011·安徽·16)一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通过一段位移Δx 所用的时间为t 1,紧接着通过下一段位移Δx 所用的时间为t 2,则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 )A.2Δx (t 1-t 2)t 1t 2(t 1+t 2)B.Δx (t 1-t 2)t 1t 2(t 1+t 2)C.2Δx (t 1+t 2)t 1t 2(t 1-t 2)D.Δx (t 1+t 2)t 1t 2(t 1-t 2)解析 注意到Δx 分别对应t 1、t 2,所以应用v 1=Δx t 1,v 2=Δx t 2,再利用v t2=v 求解. 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由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v =v t 2=x t 知:v t 12=Δxt 1① v t 22=Δx t 2② 由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公式v t =v 0+at 知v t 22=v t 12+a ·(t 1+t 22)③①②③式联立解得a =2Δx (t 1-t 2)t 1t 2(t 1+t 2).答案 A5. 如图4所示,小球沿足够长的斜面向上做匀变速运动,依次经a 、b 、c 、d 到达最高点e .已知ab =bd =6 m ,bc =1 m ,小球从a 到c 和从c 到d 所用的时间都是2 s ,设小球经b 、c 时的速度分别为v b 、v c ,则( )图4A .v b =2 2 m /sB .v c =3 m/sC .x de =3 mD .从d 到e 所用时间为4 s答案 BD解析 小球沿斜面向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因T ac =T cd =T ,故c 点对应a 到d 的中间时刻,故v c =x ad 2T =6+62×2m /s =3 m/s ,故B 正确;因x ac =x ab +x bc =7 m ,x cd =x bd -x bc =5 m ,故加速度大小为a =x ac -x cd T 2=0.5 m/s 2,由v c =aT ce 得T ce =v ca=6 s ,则T de =T ce -T cd =4 s ;x ce =12aT 2ce =9 m ,x de =x ce -x cd =4 m ,故C 错误,D 正确;由v 2b -v 2c =2a ·x bc 可得,v b =10 m/s ,A 错误.1. 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第5 s 末的速度为10 m/s ,则( )A .前10 s 内位移一定是100 mB .前10 s 内位移不一定是100 mC .加速度一定是2 m/s 2D .加速度不一定是2 m/s 2 答案 AD解析 质点在第5 s 末的速度为瞬时速度,因不知质点运动的初速度,故无法确定其加速度大小,C 错误,D 正确;质点在前10 s 内一直做匀加速运动,则前10 s 内的平均速度等于5 s 末瞬时速度为10 m/s ,前10 s 内的位移为100 m ,故A 正确,B 错误. 3. 一物体以初速度v 0做匀减速运动,第1 s 内通过的位移为x 1=3 m ,第2 s 内通过的位移为x 2=2 m ,又经过位移x 3物体的速度减小为0,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初速度v 0的大小为2.5 m/sB .加速度a 的大小为1 m/s 2C .位移x 3的大小为1.125 mD .位移x 3内的平均速度大小为0.75 m/s 答案 A解析 本题考查了匀变速直线运动,意在考查学生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灵活应用.由Δx =aT 2可得加速度的大小a =1 m/s 2,则B 正确;第1 s 末的速度v 1=x 1+x 22T=2.5 m /s ,则A 错误;物体的速度由2.5 m/s 减速到0所需时间t =Δv-a=2.5 s ,经过位移x 3的时间t ′为1.5 s ,故x 3=12at ′2=1.125 m ,C 正确;位移x 3内的平均速度v =x 3t ′=0.75 m/s ,则D 正确.故选A.6. 一个从地面竖直上抛的物体,它两次经过一个较低的点a 的时间间隔是T a ,两次经过一个较高点b 的时间间隔是T b ,则a 、b 之间的距离为( ) A.18g (T 2a -T 2b ) B.14g (T 2a -T 2b ) C.12g (T 2a -T 2b ) D.12g (T a -T b ) 答案 A解析 根据时间的对称性,物体从a 点到最高点的时间为T a 2,从b 点到最高点的时间为T b 2,所以a 点到最高点的距离h a =12g (T a 2)2=gT 2a 8,b 点到最高点的距离h b =12g (T b 2)2=gT2b 8,故a 、b 之间的距离为h a -h b =18g (T 2a -T 2b ),故选A.10.如图2所示,A 、B 两同学在直跑道上练习4×100 m 接力,他们在奔跑时有相同的最大速度.B 从静止开始全力奔跑需25 m 才能达到最大速度,这一过程可看做匀变速运动,现在A 持棒以最大速度向B 奔来,B 在接力区伺机全力奔出.若要求B 接棒时速度达到最大速度的80%,则:图2(1)B 在接力区需跑出的距离x 1为多少? (2)B 应在离A 的距离x 2为多少时起跑?答案 (1)16 m (2)24 m解析 (1)对B :设其加速度为a ,跑出的距离为x 时速度达到最大值v .则2ax =v 2,2ax 1=(0.8v )2,解得x 1=0.64x =16 m.(2)设B 接棒时跑出时间为t ,则x 1=v t =0.8v2t ,在t 时间内,对A 有x A =v t ,解得x A =40 m .所以B 起跑时,应距离A 为x 2=x A -x 1,解得x 2=24 m.2. 伽利略为了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将落体实验转化为著名的“斜面实验”,如图1所示,对于这个研究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1A .斜面实验放大了重力的作用,便于测量小球运动的路程B .斜面实验“冲淡”了重力的作用,便于小球运动时间的测量C .通过对斜面实验的观察与计算,直接得到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D .根据斜面实验结论进行合理的外推,得到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答案 BD解析 “斜面实验”中小球运动的加速度较小,便于运动时间的测量,A 错误,B 正确;斜面倾角增大到90°时,斜面运动外推为自由落体运动,C 错误,D 正确.5. 在某一高度以v 0=20 m /s 的初速度竖直上抛一个小球(不计空气阻力),当小球速度大小为10 m/s 时,以下判断正确的是(g 取10 m/s 2)( )A .小球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大小可能为15 m/s ,方向向上B .小球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大小可能为5 m/s ,方向向下C .小球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大小可能为5 m/s ,方向向上D .小球的位移大小一定是15 m 答案 ACD解析 小球被竖直上抛,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可以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公式v =v 0+v2求,规定向上为正,当小球的末速度为向上10 m /s 时,v =10 m/s ,用公式求得平均速度为15 m /s ,方向向上,A 正确;当小球的末速度为向下10 m/s 时,v =-10 m /s ,用公式求得平均速度为5 m/s ,方向向上,C 正确;由于末速度大小为10 m/s时,球的位置一定,距抛出点的位移x =v 20-v22g =15 m ,D 正确.6. 以36 km /h 的速度沿平直公路行驶的汽车,刹车后获得大小为a =4 m/s 2的加速度,刹车后的第3 s 内,汽车走过的路程为( )A .12.5 mB .2 mC .10 mD .0.5 m答案 D解析 由v 0=at 可得t =2.5 s ,则刹车后的2.5 s 末,汽车已经停止运动,第3 s 内的位移,实质上就是2 s ~2.5 s 内的位移,x =12at ′2=0.5 m ,A 、B 、C 错误,D 正确.9. 物体由静止开始做加速度大小为a 1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当速度达到v 时,改为加速度大小为a 2的匀减速直线运动,直至速度为零.在匀加速和匀减速运动过程中物体的位移大小和所用时间分别为x 1、x 2和t 1、t 2,下列各式成立的是( )A .x 1x 2=t 1t 2B .a 1a 2=t 1t 2C .x 1t 1=x 2t 2=x 1+x 2t 1+t 2 D .v =2(x 1+x 2)t 1+t 2答案 ACD解析 由题意可知物体加速和减速时最大速度相同,根据x =12v t ,v =at ,可知选项A 、C 、D 正确;由于a 1t 1=a 2t 2,所以a 1a 2=t 2t 1,B 错误.10.在平直道路上,甲汽车以速度v 匀速行驶.当甲车司机发现前方距离为d 处的乙汽车时,立即以大小为a 1的加速度匀减速行驶,与此同时,乙车司机也发现了甲,立即从静止开始以大小为a 2的加速度沿甲车运动的方向匀加速运动.则( )A .甲、乙两车之间的距离一定不断减小B .甲、乙两车之间的距离一定不断增大C .若v >2(a 1+a 2)d ,则两车一定不会相撞D .若v <2(a 1+a 2)d ,则两车一定不会相撞 答案 D解析 乙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甲做初速度为v 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开始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所以甲、乙两车之间的距离不断减小,当两车速度相等时距离最小,若此时还没有相撞,以后甲、乙两车之间的距离不断增大,A 、B 选项错误;设经过时间t 两车相遇,则有v t -12a 1t 2=d +12a 2t 2,此式若无解则两车一定不会相撞,即Δ<0,解得v <2(a 1+a 2)d ,C 选项错误,D 选项正确.1. [对位移图象的理解]一遥控玩具汽车在平直路上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如图1所示,则( )图1A .15 s 内汽车的位移为300 mB .前10 s 内汽车的加速度为3 m/s 2C.20 s末汽车的速度为-1 m/sD.前25 s内汽车做单方向直线运动答案 C解析因为是位移—时间图象,15 s末的位移为30 m,前10 s内汽车的速度为3 m/s,加速度为零,A、B均错;20 s末汽车的速度v=-1 m/s,C正确;由x-t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可知:汽车在0~10 s沿正方向运动,10 s~15 s静止,15 s~25 s沿负方向运动,D错.突破训练1物体甲的位移与时间图象和物体乙的速度与时间图象分别如图4甲、乙所示,则这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是()图4A.甲在整个t=6 s时间内有来回运动,它通过的总位移为零B.甲在整个t=6 s时间内运动方向一直不变,它通过的总位移大小为4 mC.乙在整个t=6 s时间内有来回运动,它通过的总位移为零D.乙在整个t=6 s时间内运动方向一直不变,它通过的总位移大小为4 m答案BC解析甲图象中的直线的斜率表示速度,速度方向不变,没有来回运动,只是相对于原点的位移,一开始为负,后来为正,选项B正确.乙图象中直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速度先是负向变小,后正向增大,有来回运动,C项正确.1.(2013·新课标Ⅰ·19)如图9,直线a和曲线b分别是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a和b的位移—时间(x-t)图线,由图可知()图9A.在时刻t1,a车追上b车B.在时刻t2,a、b两车运动方向相反C.在t1到t2这段时间内,b车的速率先减小后增大D.在t1到t2这段时间内,b车的速率一直比a车的大答案BC解析由题图可知,t时刻,b车追上a车,故A错误.x-t图象的斜率表示速度,由于t2时刻a、b两图线的斜率一正、一负,故两车运动方向相反,B 正确;由b图线的斜率的变化可以看出t1到t2这段时间b车的速率先减小后反向增大,C正确.如图所示,在t3时刻b图线的斜率与a图线的相等,此时两车的速率相等,故D错误.2.物体A、B的x-t图象如图2所示,由图可知()图2A.从第3 s起,两物体运动方向相同,且v A>v BB.两物体由同一位置开始运动,但物体A比B迟3 s才开始运动C.在5 s内两物体的位移相同,5 s末A、B相遇D.5 s内A、B的平均速度相等答案 A解析x-t图象的斜率大小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向,由题图可知,A正确;B物体的出发点在离原点5 m处,A物体的出发点在原点处,B 错误;物体B在5 s内的位移为10 m-5 m=5 m,物体A在3 s~5 s内的位移为10 m,故C、D均错误.3.如图3所示是甲、乙两物体从同一点出发的位移—时间(x-t)图象,由图象可以看出在0~4 s这段时间内()图3A.甲、乙两物体始终同向运动B.4 s时甲、乙两物体之间的距离最大C.甲的平均速度大于乙的平均速度D.甲、乙两物体之间的最大距离为3 m答案 D解析由题图可知,甲物体在2 s后运动方向改变,所以A选项错误;2 s末甲、乙距离最大为3 m,所以B选项错误,D选项正确;0~4 s这段时间内甲、乙位移相等,所以平均速度相等,所以C选项错误.12.高速公路上甲、乙两车在同一车道上同向行驶,甲车在前,乙车在后,速度均为v 0=30 m/s ,距离s 0=100 m ,t =0时刻甲车遇紧急情况后,甲、乙两车的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9甲、乙所示,取运动方向为正方向.通过计算说明两车在0~9 s 内会不会相撞?图9答案 两车不会相撞 解析 方法一:公式法令a 1=-10 m /s 2,a 2=5 m/s 2,a 3=-5 m/s 2 3 s 末,甲车速度为v 1=v 0+a 1t 1 代入数据解得v 1=0设3 s 后再经过t 2时间甲、乙两车速度相等,此时两车距离最近,则a 2t 2=v 0+a 3t 2两车速度相等之前,甲车位移x 甲=v 02t 1+12a 2t 22乙车位移x 乙=v 0t 1+v 0t 2+12a 3t 22解得x 乙-x 甲=90 m<s 0=100 m ,故两车不会相撞. 方法二:图象法由题图加速度-时间图象可画出两车的速度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t =6 s 时两车等速,此时两车距离最近.图中阴影部分面积为0~6 s 内两车位移之差,即Δx =12×30×3 m +12×30×(6-3) m =90 m<100 m故两车不会相撞考点二 对实验数据分析和处理的考查例2 (2012·山东理综·21(1))某同学利用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物块在水平桌面上的运动规律.物块在重物的牵引下开始运动,重物落地后,物块再运动一段距离停在桌面上(尚未到达滑轮处).从纸带上便于测量的点开始,每5个点取1个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2所示.打点计时器电源的频率为50 Hz.图1图2①通过分析纸带数据,可判断物块在两相邻计数点______和______之间某时刻开始减速. ②计数点5对应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m /s ,计数点6对应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保留三位有效数字)③物块减速运动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为a =______m/s 2.解析 ①从计数点1到6相邻的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Δx ≈2.00 cm ,在6、7计数点间的位移比5、6计数点间的位移增加了(12.28-11.01) cm =1.27 cm<2.00 cm ,因此,开始减速的时刻在计数点6和7之间.②计数点5对应的速度大小为v 5=x 4+x 52T =(9.00+11.01)×10-22×0.1m /s =1.00 m/s.计数点4对应的速度大小为v 4=x 3+x 42T =(7.01+9.00)×10-22×0.1 m /s =0.80 m/s.根据v 5=v 4+v 62,得计数点6对应的速度大小为v 6=2v 5-v 4=(2×1.00-0.80) m /s =1.20 m/s.③物块在计数点7到11之间做减速运动,根据Δx =aT 2得 x 9-x 7=2a 1T 2x 10-x 8=2a 2T 2故a =a 1+a 22=(x 9+x 10)-(x 8+x 7)2×2T 2≈-2.00 m/s 2 答案 ①6 7(或7 6) ②1.00 1.20 ③2.005. 物理小组在一次探究活动中测量滑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实验装置如图10甲所示,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斜面上,滑块拖着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从斜面上滑下.图乙是打出的纸带的一段.图10(1)已知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频率为50 Hz ,选A 、B 、C 、D 、E 、F 、G 7个点为计数点,且各计数点间均有一个点没有画出.滑块下滑的加速度a =________m/s 2. (2)为测量动摩擦因数,下列物理量中还应测量的有________.(填入所选物理量前的字母) A .木板的长度LB .木板的末端被垫起的高度hC .木板的质量m 1D .滑块的质量m 2E .滑块运动的时间t(3)测量第(2)问中所选定的物理量需要的实验器材是________.(4)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________(用所测物理量表示,重力加速度为g ).与真实值相比,测量的动摩擦因数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写出支持你看法的一个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3.00 (2)AB (3)刻度尺 (4)gh -aLg L 2-h 2 偏大 见解析解析 (1)纸带上可用数据为六个,为充分利用,减小误差,数据处理方法采用逐差法,a =(x 4+x 5+x 6)-(x 1+x 2+x 3)9T 2,且由“各计数点间均有一个点没有画出”得出T =0.04 s ,代入有a =(6.71+7.21+7.70)-(5.29+5.76+6.25)9×(0.04)2×10-2 m /s 2=3.00 m/s 2. (2)为测量动摩擦因数,需找出μ与a 的关系,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 sin θ-μmg cos θ=ma ,式中θ为木板的倾角,由几何关系得sin θ=hL ,cos θ=L 2-h 2L ,代入有μ=gh -aL g L 2-h 2.故还应测的物理量有h 、L .(3)测量工具为刻度尺.(4)由(2)知μ=gh -aLg L 2-h 2.由于测量时忽略了纸带与限位孔间的摩擦力或忽略了空气阻力等(写出一个即可),故与真实值相比,测量值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