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 下册 第六单元 24 《唐诗三首》 导学案(含答案)

合集下载

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导学案年级学科语文课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型:问题导读课学习重难点:1.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模块自学内容﹡学法指导﹡随堂笔记互动策略明确目标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1:品读诗歌准确、精炼的语言。

2:体会作者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明确目标,圈出关键词。

自学汇报二、自学交流,整体感知1.杜甫(712-770),字,自称,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

诗风“”,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

2.搜集本文的背景资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在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

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流寓成都三年,靠亲戚朋友帮助维持生活。

这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好不容易在城西七里的浣花溪边找到一块荒地,盖起了一间茅屋,总算有了个栖身之所。

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

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3.题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歌”指,是的一种。

4.给下列画线字的注音:怒号挂罥长林梢庇护突兀布衾三重茅沉塘坳飘转俄顷丧乱广厦见此屋课前每小组派代表把答案书写到黑板上,同组间可以纠错补充。

组内派1名同学展讲。

小组长检查组员导学案完成情况。

合三、小组合作,疏通文意1.划节奏(1)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3)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2.解释加点的词语(1)号.()(2)三重茅...()(3)公然小组合作,大号在黑板作交流展示提升()(4)俄顷..()(5)墨.()(6)衾.()3.结合课文注解,翻译课文(1)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2)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四、合作探究,把握主旨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2.“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五、拓展延伸,小结反思假如我们能够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些什么?上完成知识梳理。

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卖炭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体会劳动人民的疾苦,了解造成这种社会现象的社会根源。

3.感受诗人“为事”作诗歌的伟大情怀。

二、教学重点体会卖炭翁的疾苦。

三、教学难点了解宫市对卖炭翁的精神上的摧残。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讲读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白居易的《卖炭翁》。

大家说说看,学习诗歌最好的方法是什么?[预设]:读。

对,就是读。

虽然只有一个字,但却是最实用的方法。

那我们今天就一边读一边学习这首诗。

首先,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停顿,开始。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指名学生个别读。

(二)读·卖炭翁之貌过渡语:现在,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这一次,我们默读,大家可以看看书下的注释和139页的插图,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你看到的卖炭翁是什么颜色的。

PPT显示:找出诗中描写卖炭翁外貌的诗句,说说你看到的卖炭翁是什么颜色的。

[预设]:①“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烟火色”是焦黄色,“黑”是炭黑,这两种颜色写出了卖炭翁劳动的脏和累。

“苍苍”是苍白色,表现出卖炭翁年龄之大。

年龄大的人一般动作慢,力量小,而年纪如此大的卖炭翁还在烧炭、卖炭,是多么的艰辛!“烟火色”“苍苍”“黑”这三种颜色是卖炭翁生命的颜色,尽显辛苦。

卖炭翁的劳动是艰辛的,满面的尘灰,灰白的两鬓,乌黑的十指,绝非一朝一夕所致,这是成年累月砍柴烧炭、在黑炭里滚打为卖炭翁烙上的颜色。

(学生通过朗读,传递出内心的情感)②“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按照常情,人们生炭大多是在岁暮隆冬,希望天气能够暖和一些。

然而,衣服单薄到难以御寒的卖炭翁反而“愿”天寒,难道他不怕冷吗?不,他是有苦难言!因为天气暖和木炭价格就会下跌,甚至卖不出去,日子会很难过。

所以,他宁愿忍受着加倍的寒冷而渴望天寒把炭卖出去。

他的十指承载的不仅是炭,更是生命的希望!这一句极写卖炭翁心理的矛盾,心情是灰色的!(学生通过朗读,传递出内心的情感)凡此种种,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卖炭翁的处境就是“苦”,他苦于天气的寒冷,苦于劳动的艰辛,苦于生活的压力!那么,卖炭翁这卑微的愿望实现了吗?[预设]:实现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重点赏析经典语句,体会作者情感。

3、认真夯实基础,准确完成习题训练。

初中古诗文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本诗语言通俗,淡中见奇,意蕴深厚,所以把“熟读”“解读”本诗作为重点。

把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情感作为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一、有效导入明确目标听一首悲伤的曲子,触摸一颗悲苦的心灵,品一首悲苦的古诗,走进一段悲苦的人生。

弹指一挥间,往事越千年,浣花溪畔,一座茅屋里,一个颤抖的声音,在历史隧道的深处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就是杜甫,他少时便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他是一位系念国家安危和民生疾苦的诗人。

动乱的时代,个人的坎坷遭遇,一有感触,则悲慨满怀。

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

他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

个人的悲痛变成了对于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留下了无穷韵味。

鲁迅曾经说过:“杜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今天让我们再次跟随杜甫的脚步走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感受杜甫的精神世界。

目标:1、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重点赏析经典语句,体会作者情感。

3、认真夯实基础,准确完成习题训练。

二、自学指导、合作探究走进杜甫,缅怀故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其诗直接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现实,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人称“诗史”。

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

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对于诗歌中的修辞手法,部分学生仍然难以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耐心地解释、举例,帮助学生掌握这些修辞手法,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此外,课堂讨论环节,有的学生显得不够积极主动。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我计划在下次课上尝试采用角色扮演、小组竞赛等方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2.增强思维品质:培养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解读文学作品,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3.提升审美情趣:引导学生领略《石壕吏》的艺术美,培养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
4.培养社会责任感:通过感悟诗中对战争、农民生活的关注,激发学生关爱社会、关注民生的责任感。
5.增进人际交往:组织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技巧。
-艺术特色:领会《石壕吏》的韵律美、意象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举例解释:
-通过介绍杜甫的生平,强调其关注社会现实、关心百姓疾苦的创作特点,帮助学生理解《石壕吏》的背景。
-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中的主题思想,例如诗中对战争带来的破坏和农民苦难的描写,使学生感受到诗人的悲悯情怀。
-以诗中的“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为例,分析比喻、拟人手法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帮助学生领悟修辞手法的美感。
4.及时反思教学,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教案-2020-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杜甫的《石壕吏》进行深入解析,掌握以下要点:
1.了解杜甫的生平背景及其创作特点;
2.掌握《石壕吏》的诗意、韵律、修辞手法等;
2.教学难点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24 唐诗三首 走进杜甫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24 唐诗三首 走进杜甫教案
2.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杜甫诗,但从未对杜甫诗做过系统的梳理,因此对于杜甫诗现实主义的风格,“诗圣”称号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文常记忆的层面,缺乏真正的理解,本节课通过将初中阶段杜甫诗整合进行专题阅读,旨在让学生透过作品深入理解杜诗及其人。
3.学习目标确定
(1)通过查阅相关材料,了解杜甫生平和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从而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品评人物。
3、结合下发的学习材料,思考四首
诗分别作于杜甫的哪个人生阶段。
过渡:四首诗分别作于杜甫的四大人生阶段,同时也横跨了杜甫的一生,现在我们将通过对四首诗的解读走近杜甫,走进杜甫。
学生活动2
浏览杜甫年表,和搭档一同探讨杜甫的四大人生阶段,并绘制成线形图。
学生齐声背诵四首杜甫代表诗作。
结合创作背景,将四首诗划归到相应的人生阶段。
环节四:对话杜甫
教师活动4
假如你能乘坐时光机穿越到1250年前的唐王朝,并有幸和你敬仰的杜甫面对面,你想和他说些什么?请结合课下观看的纪录片《唐之韵.千秋诗圣》和杜甫诗歌等材料,以“杜甫,我想对你说”为题,将你要对杜甫说的话写下来。
结语:同学们,杜甫诗现存1400多首,但到目前为止,我们接触到的仅20首有余,还有很多杜甫诗需要我们去探究,今天我们走近杜甫、走进杜甫,但我们从未走尽杜甫,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逐渐达成这个目标。
学生活动1
学生倾听,并思考。
活动意图说明:
自接受教育起,学生接触的李白古诗就比杜甫的要多很多,在学生的主观意识中,李白的文学成就比杜甫的也要高很多,本环节通过引入古今文化名人对杜甫的评论,让学生对杜甫的成就有初步认识,进而引入对杜甫其人、其作品的探究。
环节二:了解杜甫生平及其代表作,走近杜甫

第24课 唐诗三首(《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八年级语文下册列(部编版)

第24课 唐诗三首(《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八年级语文下册列(部编版)

背景链接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liyongqiang
李唐永肃强宗乾元二年(759),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关中地区闹饥 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又辗转 经同谷(今甘肃成县)到了四川。第二年,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 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 乐和自足,壕吏》是杜甫投宿石壕村,对所遇吏卒深夜捉人一事的实 录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但这种表面上 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 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 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liyongqiang
李永强
朗读指导 墨剑飘雨 liyongq李ian永g 强
点我放课文朗读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yú)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yè)城戍(shù)。一男/附书至,二男/新 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 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yù)/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chuī)。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李永强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研 读 课 文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全诗的l三iyon个gqian“g 夜”字,有何深刻含义? 李永强
第一个“夜”字(“有吏夜捉人”),表明 差 役 深 知 壮 丁 难 抓 , 选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知识点梳理及练习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知识点梳理及练习

第24课《卖炭翁》知识点梳理及练习一、文学常识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

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他的诗,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讽喻诗。

所谓“宫市”,就是宫廷派宦官到市上去购买物品,任意勒索、掠夺。

名为“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

二、读准字音两鬓bìn 苍苍cāng 辗niǎn冰辙zhé泥中歇xiē翩翩piān 两骑jì口称敕chì回车叱chì牛宫使驱将jiāng 半匹红绡xiāo 一丈绫líng 系jì向牛头三、三行对译[原文]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1)卖炭翁:此篇是组诗《新乐府》中的第三十二首,题注云:“苦宫市也。

”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到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

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

(2)伐:砍伐。

薪:木柴。

南山:终南山,属秦岭山脉,在长安城南。

(3)烟火色:烟熏色的脸。

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4)苍苍:灰白。

[翻译]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

[原文]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5)得:得到。

何所营:做什么用。

营,谋求、需求。

(6)可怜:使人怜悯。

(7)愿:希望。

[翻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

[原文]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8)晓:天亮。

辗(niǎn):同“碾”,压。

辙:车轮滚过地面碾出的痕迹。

(9)困:困倦,疲乏。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 唐诗二首》提优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 唐诗二首》提优练习(含答案)

24唐诗二首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挂罥.(juàn)翩.翩(piān)一丈绫.(líng)B.塘坳.(ào) 伐薪.(xīn) 口称敕.(chì)C.两鬓.(bìn) 突兀.(wù) 辗.冰辙(niǎn)D.布衾.(jīn) 庇.护(bì) 风怒号.(háo)2.下列加点词的释义正确的一项是()A.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看见)B.安.得广厦千万间(安然)C.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把)D.可怜..身上衣正单(使人怜悯)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系向牛头充炭直B.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C.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D.选贤与能,讲信修睦4.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属于近体诗。

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

B.语言朴实、准确、形象、生动并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

C.全诗通过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困生活和关心天下寒士的善良愿望。

D.全诗将叙述、描写、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用忧国忧民这根感情线索把它们交织在一起,意境深远。

5.对诗歌《卖炭翁》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白居易是宋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与唐朝的李白、杜甫一样都是著名诗人。

B.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

从诗人自注“苦宫市也”,可以看出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

C.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D.“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叙述,“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6.诗文默写。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的诗句是:,。

(2)《卖炭翁》中对老翁的肖像进行描写的诗句是:,。

最能体现卖炭翁的悲惨遭遇和矛盾心情的诗句是:,。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理解诗的内容。

2、培养诗歌朗读能力,在诵读中进一步感悟诗歌。

3、品析诗歌语言,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培养诗歌朗诵能力,理解诗歌大意,并进一步感悟诗歌。

2、教学难点品析诗歌语言,感受本诗作者所体现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一)猜对联,导入新课1、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 春水群殴野老心。

2、杜陵落笔伤豺虎;爱国孤悰薄斗牛。

3、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这三幅对联所写的人物是谁?(杜甫)大家都说是杜甫,请结合上一节课的内容说说理由。

(二)教学新课目标一:温故知新,了解作品背景1、了解作者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忧国忧民,“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被人们誉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虽在世时声名不显,但后世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2、背景资料此诗作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八月。

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今甘肃成县)到了巴陵。

公元760年(乾元三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不料到了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

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3、文体知识:歌行体歌行是古代汉族诗歌体裁之一,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歌行体。

歌行属于古体诗。

其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卖炭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卖炭翁》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三首》中的第三首,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以“同情弱者”为主题的叙事诗。

诗歌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反映了中唐以后统治阶层直接剥削、压迫人民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有一定古诗鉴赏能力,能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初步理解诗歌内容,品味作者感情,但在炼字品句,感悟意蕴的方法上还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学生掌握了朗诵诗歌的基本方法,但容易流于文字表面,并不能通过诵读揣摩文字背后的情感,老师应该加强诵读指导,通过示范诵读和赏析方法学习,让学生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

【教学目标】1. 通过朗读感受卖炭翁遭遇之苦,深入思考人物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

2.反复诵读,品味诗中精彩的人物描写。

3. 感悟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对统治阶级的控诉,感受作者的济世情怀及担当精神。

【教学重难点】通过词句品析,感受精彩的人物描写。

感受诗中所传达出同情民生疾苦的悲悯情怀。

【教学过程】一、诗词导入同学们,白居易是我国唐代地位仅次于李白、杜甫的伟大诗人。

他的作品不仅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也是世界文学的艺术珍品。

你能回忆出哪些白居易的诗句?(学生回答)示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白居易《观刈麦》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教师总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回望白居易的生命轨迹,这句按语放在他身上并不为过。

无论荣华还是落魄,他始终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造福百姓。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4《唐诗三首》》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4《唐诗三首》》教案(含教学反思)

24唐诗三首第1课时石壕吏一、导入新课大家都知道,在中国近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唐朝曾是一个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的时代,那么你们知道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是什么吗?资料链接:安史之乱[见相应教学资源(官网可下载)]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把握情感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正音正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3.学生借助注释和参考资料,疏通诗文大意。

目标导学二:研读,质疑释难1.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辞”。

诗的前四句写“致辞”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

老妇致辞又可分为两层:8—16句写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写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

2.本文的主体部分是“吏”与“老妇”的对话,老妇的回答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的?明确:一是服役惨景;二是家中困境;三是被迫应役。

3.老妇人是心甘情愿去应征吗?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提示:①抓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了解“一何”的含义,体会“呼”“怒”中吏的凶狠和“啼”“苦”中妇的凄苦。

②挖掘“夜久语声绝”中“夜久”隐含的内容,老妇长时间地苦苦哀求,最终还是被无情拒绝。

教师小结:并非自愿,因为保护丈夫、儿媳、小孙心切,故作恳请,老妇之凄苦可见一斑,亦可见差役之冷酷。

4.从诗题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中对差吏描写很少,为什么不写差吏的话?明确:这是一种“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写作手法,差吏的话可以推测出来。

5.这首叙事诗表现了什么主题?明确: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板书设计石壕吏差吏夜捉人老妇哭诉苦难老妇自请服役战乱灾难官吏横暴忧虑时局可取之处紧扣文本特点。

教学中紧扣朗读这一环节,以读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感情。

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对于难点部分,如韵律、对仗、意象的运用,我会通过对比和实例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歌情感表达或艺术特色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诗歌艺术特色的理解,我们将尝试创作简单的五言诗句,体验诗歌的韵律和意象。
1.提高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石壕吏》的艺术特色,培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2.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知识的了解,结合杜甫的写作背景,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质疑、探究,形成独立见解。
4.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感悟诗歌对社会现实的反映,激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3.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如“壕、媲、馍”等,学习并运用相关成语和典故。
4.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意象等,提高审美能力。
5.体会作者通过诗歌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本节课将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理解诗歌内涵,提高文学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
-在生字词运用方面,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在实际写作中正确运用所学生字词,如用“媲美”来比喻事物的美好。
-在文化背景把握方面,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历史价值。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唐诗三首-石壕吏》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无奈和同情他人的时刻?”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杜甫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百姓苦难的关注。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知识点 +课后同步探究.doc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知识点 +课后同步探究.doc

【若缺失公式、图片现象属于系统读取不成功,文档内容齐全完整,请放心下载。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知识点 +课后同步探究知识点石壕吏一、《石壕吏》选自《杜诗详注》,作者是唐朝诗人杜甫。

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其代表作有“三吏”指的是:《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二、重点字词:暮:晚上投:投宿吏:差役逾:越过一何:多么前致词:走上前(对差役)说话戍:防守附书至:捎信回来新:最近偷生:苟且活着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裙:这里泛指衣服老妪:老妇请:请让我应:应征犹得:还能够三、译文:晚上我投宿石壕村,有官吏夜里来捉人。

老翁越过墙跑了,老妇出门去查看。

小吏的喊声多么愤怒,老妇的哭声多么悲苦。

听我老妇走上前说话:三个儿子都在邺城防守。

一个儿子捎信来,两个儿子最近战死。

活人苟且活着,死者永远完结。

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所以他的母亲还没离开,出门却没有完整的衣服。

老妇力气虽然衰弱,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营去,赶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准备早晨的饭。

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似乎听到有人低声地哭泣。

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头儿告别了。

四、整体把握:1、前四句,老妇人“致词”的由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主体部分:老妇人“致词”。

分三层:第一层(前六句):老妇人诉说三个儿子全部征战,已有两个战死沙场。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老妇人家境贫寒,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第三层(最后两句):老妇人自请应役。

3、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

★五、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应该是哪句?捕吏捉人是为了补充唐朝军队的兵力,那么为什么不写征兵、点兵,而要用“捉”字呢?答:“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教学设计+知识点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教学设计+知识点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教学设计+知识点教学设计24 唐诗三首教学意图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通过朗读,体会《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歌行体的特点。

2. 通过朗读及研读,联系诗人身世处境、结合诗歌描写内容概括场景画面,把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点:在朗读与研读中把握歌行体诗歌特点,理解诗歌内容。

三、教学难点:感悟诗人博大胸襟和济世情怀。

四、教学课时:1 课时五、教学方法:朗读法、研读法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把握关键词语、对比阅读,品读卖炭翁生活的艰辛,品析卖炭翁、宫使形象。

2.体会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阶级与不合理制度的愤怒与抗议。

二、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把握关键词语、对比阅读,品读卖炭翁生活的艰辛,品析卖炭翁、宫使形象。

三、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阶级与不合理制度的愤怒与抗议。

四、教学课时:1 课时五、教学方法:朗读法、研读法、思考探究法第六单元单元整体架构人文主题: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我国古代的经典名篇,包括《<庄子>二则》《<礼记>二则》《马说》《唐诗三首》。

有的表达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有的是对现实生存状态的反思。

学习本单元,能感受到作者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怀,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

语文要素:学习本单元,反复诵读诗文,培养文言语感。

注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欣赏课文中精彩的语句。

学习感受古人论事说理的技巧,体会他们的人生感悟,从中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

《唐诗三首》解析人文主题:感受诗中描绘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感。

语文要素:反复诵读,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读出诗人的情感。

品味诗中的精彩描写,在写作中有所借鉴。

教学过程单元整体架构参见上方。

第一课时:新课导入教师语言:请大家看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诗歌题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你从题目中能了解与这首诗相关的哪些信息呢?学生活动:聆听,回答问题。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时练《24 唐诗三首》(2)(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时练《24 唐诗三首》(2)(含答案)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4唐诗三首》课时练一、选择题1.下面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怒号(háo)挂罥(juàn)塘坳(ào)俄顷(qǐng)B.布衾(qīn)丧(sàng)乱见此屋(xiàn)大庇(bì)C.突兀(wù)广厦(shà)辗冰辙(niǎn)两鬓(bīn)D.口称敕(chì)两骑(jì)红绡(xiāo)系牛头(xì)2.下面对《卖炭翁》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第24课《唐诗三首》之《石壕吏》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4课《唐诗三首》之《石壕吏》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石壕吏》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杜甫的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让我感到很欣慰。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以下几点:
首先,诗歌背景的介绍对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在讲解《石壕吏》的创作背景时,我尽量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战乱时期百姓的生活,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体会到诗人的情感。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方法是成功的。
-诗歌主题:理解《石壕吏》反映的战争背景下百姓的苦难,体会诗人的同情和关注。
-艺术特色:探讨《石壕吏》在唐诗中的艺术地位,分析其叙事与抒情的结合。
举例解释:
-在诗句解析中,重点讲解“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中的“暮”字和“夜”字如何构建出紧张的氛围,以及“吏”字如何体现出官府对百姓的压迫。
2.教学难点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中的生动描绘。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和举例来帮助学生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石壕吏》相关的社会问题,如战争对普通人的影响。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角色扮演活动,模拟诗中的情景,让学生体会战争背景下人们的心情和选择。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石壕吏》的背景和作者杜甫的基本情况。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石壕吏》是他在战乱时期创作的作品,体现了对百姓遭遇的同情。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分析诗中的具体内容,如“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这句话展示了战争对百姓生活的侵扰,以及官府的粗暴行为。
最后,从学生的提问和课堂反馈来看,他们对《石壕吏》的理解还存在一些盲点,如对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识、诗歌情感态度的把握等。针对这些问题,我将在课后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统编版中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4课《唐诗三首》预习案

统编版中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4课《唐诗三首》预习案

24 唐诗三首石壕吏1.字音戍.()老妪.()幽咽.()2.解释文言词语(1)暮.()投.()石壕村(2)老翁逾.()墙走.()(3)吏呼一何..()怒.()(4)请.()从.()吏夜归3.翻译句子(1)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2)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4.文学常识杜甫(712—770),字____,号______,又被称为杜拾遗、杜工部、杜少陵、杜草堂。

____代_____主义诗人,被称为“______”,其诗以社会写实著称,被称为“______”。

5.教材初探(1)《石壕吏》中主要有几个人物形象?他们各有什么特点?(2)本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参考答案:1.shùyùyè2.(1)暮:傍晚。

投:投宿。

(2)逾:越过。

走:逃跑。

(3)一何:多么。

怒:凶狠。

(4)请:请允许我。

从:跟从。

3.(1)活着的人苟且活一天算一天,死了的人永远逝去了。

(2)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也已经消失了,好像听到有人在低声哭泣抽咽。

4.子美少陵野老唐现实诗圣史诗5.(1)老妪:充满智慧、胆识过人且富于牺牲精神。

石壕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2)本诗写了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字音挂罥.( ) 坳.( ) 广厦.( ) 庇.( ) 突兀.( )2.解释文言词语(1)忍.()能对面为.()盗贼(2)秋天漠漠..()向.()昏黑(3)长夜沾湿何由..()彻.()3.翻译句子(1)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4.教材初探(1)请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每一小节拟一个标题。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渲染了怎样的氛围?衬托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课时作业习题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课时作业习题

第六单元经典吟诵24 唐诗三首1.通假字。

系向牛头充炭直 __________同____________,意为______________2.古今异义。

(1)出入无完裙.古义:今义:(2)老翁逾墙走.古义:今义:(3)卷我屋上三.重茅古义:今义:(4)秋天漠漠向.昏黑古义:今义:(5)高者挂罥长.林梢古义:今义:(6)忍能对面..为盗贼古义:今义:3.词类活用。

(1)听妇前致词活用为,(2)有吏夜捉人活用为,(3)风雨不动安如山活用为,4.按要求默写。

(1)《石壕吏》中揭示“吏”与“老妇”尖锐矛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兵役苛酷,战争惨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老妇”一家贫困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狂风停止之后,云层变得墨黑,天色马上暗下来,引出下文屋破又遭连夜雨的境况。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写出了大风来袭时,茅草高低飘落的情景。

(4)白居易《卖炭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写出了老翁精疲力竭的情态。

5.预习课文,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石壕吏》写了一个什么故事?(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开篇两句让你想到一幅怎样的画面?你能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吗?(3)《卖炭翁》这首诗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参考答案1.直值价钱2.(1)泛指衣服专指裙子(2)跑行走(3)概数,表示多数表示确数(4)接近方向(5)高两端之间的距离大(跟“短”相对) (6)当面正前方3.(1)名词动词上前,走上前(2)名词状语在夜里(3)名词动词风吹雨打4.(1)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出入无完裙(2)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3)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4)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5.(1)官差深夜捉丁不成,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两套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两套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两套教案)24课唐诗三首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朗诵诗歌并理解诗歌的内容。

2、品析诗歌语言,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培养学生对古诗文语言初步的鉴赏能力。

3、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点:反复吟诵,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情感,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中教学难点:对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理解教学流程:一、导入背古诗《春望》导入课题(板书课题)二、诗歌学法指导问:学习古诗我们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1、析诗题2、知作者3、想画面(故事)4、品语言5、悟情感三、分析诗题、简介作者1、简介作者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任工部校检郎,而又被称杜工部。

河南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1982年,杜甫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在我们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

可事实远非如此。

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

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

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那就是安史之乱。

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

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

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

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

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但是,老天好象故意要跟他作对似的,到了八月,一阵秋风掀去了屋顶上的茅草,大雨淋漓而至。

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风吹破了自己的茅屋,肯定是一件让人不愉快的事,可诗人却要歌诗一首,这是为什么呢?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让我们一同走进“茅屋”,用心聆听诗人的心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24 《唐诗三首》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借助课下注释,整体感知诗作。

2、理解诗作的思想内容,再现诗作的意境画面,品味诗作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作巧妙的构思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4、理解诗人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感怀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怀。

【学习重点】1.反复诵读,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情感。

【学习难点】3.品味诗中的精彩描写。

【自主预习】基础知识走近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

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其风格沉郁顿挫。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现实主义诗人。

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闲适、感伤、杂律。

他的诗,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讽喻诗。

背景资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759年,杜甫一家辗转流落到四川成都,靠朋友的资助在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暂时有了安身之处,但生活依旧是清苦的。

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

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诗人这时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

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

杜甫将这番经历写成了著名的“三吏”“三别”。

“三吏”是《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是《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于元和四年(809)。

题下自注:“苦宫市也”,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

既为民生叫屈,又为皇上担忧。

韩愈《顺宗实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知识链接讽喻诗特点从不同角度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官僚残害人民的罪行,同情被压迫的人民,是白居易最为看重的一类诗歌,是为民而作的诗歌,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卖炭翁》一诗直接点明了本诗的讽刺目的:揭露了宫市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有力的鞭挞和抨击。

介绍“宫市”。

宫市为什么会给人民带来苦难呢?什么是宫市?从字面上理解,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所谓宫市,是指派宦官(也叫“太监”)到市场上去购买皇宫里需要的物品。

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使,即皇帝的使者。

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夺去了,宦官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购买物品,实为掠夺。

目标导学一:《石壕吏》1、给下列字注音:吏: 逾:邺: 戍:咽: 妪 :泣:赏析文章2、阅读文章,结合书下注释,翻译全文。

3、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4、文章开头哪一句预示有一场灾难降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5、“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如何理解这两句诗?这两句独立成段有何作用?6、本文的主体部分是“吏”与“老妇”的对话,老妇的回答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的?7、在表现官吏时,你认为哪几个词最富表现力?8、从诗题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中对差吏描写很少,为什么不写差吏的话?9、“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中“如”字用得很含蓄,假如有人在哭,那么会是谁在哭呢?假如没人哭,作者为何有此感觉?10、这首叙事诗表现了什么主题?目标导学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朗读指导: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1、朗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12、细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大意,并给每个自然段拟写四字小标题,体会作者当时的复杂心情。

13、作者是怎样描述寒冷和秋雨的?14、赏析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15、探究诗人的形象。

请在心中勾勒杜甫的形象,可以将杜甫放在诗句的背景中,也可以是对杜甫身体、容貌、神态等等的联想。

可以用“在面前,杜甫是一个的人”的方式表述。

示例:在卷草破屋的狂风面前,杜甫是一个无可奈何心情愁苦的人。

16、你还知道杜甫哪些忧国忧民的诗歌名句?分享交流一下。

目标导学三:《卖碳翁》17、朗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

18、诗歌出现了哪些人物?19、诗歌主要讲了什么故事?20、围绕炭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21、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22、“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为什么这样写?23、“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24、请用一个字概括卖炭翁的遭遇,并进行具体分析。

25、用一个字概括宫使的形象,并进行具体分析。

26、分别用一个字概括作者对他们寄予的情感。

27、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既有卖炭翁自身的对比,又有卖炭翁与宫使的对比,请从文章中找出这些句子,并说说各自的作用。

28、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拓展延伸搜集杜甫的相关资料,做一期以“走近杜甫”的宣传墙报。

参考答案:1、lì yú yè shù yè yù qì2、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怜啊!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

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

3、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辞”。

诗的前四句写“致辞”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

老妇致辞又可分为两层:8—16句写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写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

4、有吏夜捉人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的社会现状,已经到了无兵可征的地步,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

5、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对比鲜明,两个“一何”,加强了感情色彩,一方如狼似虎,一方悲愤凄苦,体现了诗人强烈憎恶差役、深刻同情老妇的感情。

这两句诗独立成段,意在强调吏呼之怒、妇啼之苦,并起到统领后文的作用。

6、一是服役惨景;二是家中困境;三是被迫应役。

7、捉、呼、怒;夜、夜久8、这是一种“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写作手法,差吏的话可以推测出来。

9、从“独与老翁别”中知道老妇已被捉走。

老翁已经归家,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自然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和家破人亡的老翁。

还有家家户户被抓走遗留的可怜百姓。

还有杜甫。

10、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11、深秋八月,狂风怒吼,卷走了我的草屋上的几层茅草。

茅草飘飞,飞过浣花溪,散落在江边,高的挂在高大树林的枝头,低的落在水塘和水边地里。

南村的一群顽童欺负我年老无力,竟狠心这样当面做盗贼,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

我喊得唇焦口燥再也喊不出声来了,只好回来靠着手杖自己叹气。

一会儿狂风停息,乌云像墨一样黑,秋日的天色灰蒙蒙的接近黄昏。

被子用了多年冷得像铁一样,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

因为屋顶漏水,床上没干燥的地方,而雨水还像麻线一样不断流。

自从安史之乱之后,自己睡眠就不好,漫漫长夜浑身沾湿,如何才能捱到天亮呢?如何才能得到千万间宽大的房子,彻底庇护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都高高兴兴的,在狂风暴雨中也不会倾倒,安稳得像山岳一样呢?唉!什么时候,我的眼前能一下子出现这种宽大的房子,即使我的茅屋被狂风吹破,我自己被冻死了也心甘情愿!12、(1)狂风屋破,茅草乱飞。

(焦灼苦痛)(2)群童抱茅,倚杖自叹。

(愤懑无奈)(3)屋漏衾裂,彻夜难眠。

(忧思不绝)(4)愿现广厦,大庇寒士。

(忧国忧民)1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秋雨的细密连绵,所谓“雨脚如麻未断绝”,更可怕的是“床头屋漏无干处”。

面对寒冷,作者更是无可奈何,说“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由此可见其生活境遇的窘困。

14、诗人从个人“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15、在公然抱茅的顽童面前,他是一个万般无助内心痛苦的人;在床头无干的漏屋面前,他是一个寒湿交迫心中悲苦的人;在忧国忧民的思虑面前,他是一个胸怀博大激情奔放希望崇高的人;……16、例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春望》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首》17、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8、卖炭翁和黄衣使者白衫儿(宫使)19、一个卖炭翁辛苦烧的一车炭最终被宫使用半匹红绡一丈绫掠夺一空20、烧炭——运炭——被夺炭21、地点是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

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

22、外貌描写。

着重从颜色加以点染,“满面尘灰”指脸上的颜色,“苍苍”(灰白色)指头发耳边鬓角的颜色。

“烟火色”“十指黑”说明烧炭艰辛。

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