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背景下中国扶贫模式的探究及展望
关于精准扶贫脱贫问题的思考与研究
关于精准扶贫脱贫问题的思考与研究精准扶贫脱贫是当前一个重要的政策目标,它的实施是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一个更加公平、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的关键所在。
然而,要达到精准扶贫脱贫的目标,需要人们对此有深刻的思考和研究,以下是针对这一问题的一些思考和研究成果。
一、精准扶贫和脱贫的重要性首先,我们需要提出精准扶贫和脱贫的重要性。
贫困的存在是社会不公平主要表现之一,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来说,实现全面发展,达到一个和谐稳定的状态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在大部分贫困地区,贫困与地理、文化和经济因素密切相关,这意味着滥施善款和单一扶助措施无法解决固定的贫困问题。
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提供具有灵活性、可持续性和多样性的扶助方案,才能真正帮助贫困地区摆脱贫困。
而要实现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我们必须对贫困人群有充分了解,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消费习惯、职业技能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针对贫困的根本问题和原因制定相应的扶贫和脱贫计划。
理论和实践证明,精准扶贫和脱贫是改善贫困问题的最有效手段。
这不仅可以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而且还可以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这些都是一个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须具备的特征。
精准扶贫和脱贫虽然其重要性被广泛认识,然而实施起来存在一些困难。
其中之一就是如何收集、分析和利用精确的调查数据。
因为要实现对贫困地区以及贫困人口的精准帮助,就必须对他们有充分的了解,并且制定出对应的解决方案。
这需要大量的数据,包括地理数据、经济数据、人口数据和社会文化数据等。
并且,这些数据必须具有可靠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否则,将很难采取适当的扶贫和脱贫措施。
此外,另一个难点在于如何设计和实施针对性强、可持续的扶贫计划。
每个贫困地区的情况都是不同的,因此任何一项扶贫计划的复制都存在极大的风险。
实现精准扶贫和脱贫,还需要考虑到贫困地区人员流动、劳动力的培训以及职业重构等多方面的问题。
这些都是需要认真考虑和充分研究的难点。
当前精准扶贫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主动性和积极性,反而助长了一些贫 困户的惰性,树立了一种扭曲的“荣 誉观”。在老百姓中间,甚至流传着 “如今的扶贫政策养了一批懒汉”这 种说法。对于精神贫困,现有的治理 方式很难达到对症下药的效果,现行 的精准施策陷入困境。
扶贫项目与贫困户的脱贫能力 不相匹配
在精准帮扶和精准施策过程中, 扶贫资金的专项投入和使用往往没有 从贫困户的实际需要出发,精准扶贫 项目设立与贫困户的发展需求有所偏 离。一些为扶贫项目提供的资金和实 施成本之间差距很大,没有考虑贫困 户自身的能力和需求,导致扶贫资金 使用缺乏精准性,偏离了精准扶贫的 目标。比如给家庭中没有足够劳动力 的贫困户提供种子或化肥,这些家庭 根本无法开展农业劳作。
的路子;坚持行政推动与市场驱动相 结合,走开放扶贫的路子;坚持“三位 一体”与自力更生相结合,走“造血” 扶贫的路子;坚持资源开发与生态保 护相结合,走生态扶贫的路子。
激发贫困主体的内生动力 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 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 疗和住房,是中共中央确定的目标。 扶贫先扶志,不论造成贫困有何种直 接原因,精神贫困始终是首要根源。 因此,树立脱贫信心、营造脱贫环境, 帮助贫困群体充分认识到自身优势, 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拿出敢想敢 干的毅力和决心,在精神上与贫困绝 缘,是推进精准扶贫的战略重点。 加强保障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 发政策的衔接,坚持应扶尽扶、应保 尽保、动态管理、资源统筹的原则, 将政府兜底保障与扶贫开发政策相结 合,形成脱贫攻坚合力,实现对贫困 人口的全面扶持。 二是完善医疗保障机制和农村兜 底保障机制,减少“因病致贫、因病 返贫”现象,不断提高贫困认定线标 准,做到医疗保障、农村低保与扶贫 开发有效衔接。 三是完善商业保险体系。增加精 准扶贫保险种类,多样化投保档次, 由贫困地区政府出资补助为特困人口 购买新型农村医疗、养老保险。 四是加大社会救助力度,及时为 突发重大伤病、重大灾害或其他重大 变故家庭提供救助。 五是完善农村房屋、农业、畜牧 业等财产险和政策性保险,减轻或避 免重大自然灾害对受灾人口的经济冲 击。同时加快制定低保线和贫困线划
浅谈当前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调研报告
浅谈当前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建议调研报告关于《浅谈当前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调研报告》,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针对当前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贫困村轮流戴帽、部分建档立卡贫困户识别不精准、贫困户扶智立志难度较大、部分扶贫资金用于形象工程建设、贫困户产业扶持措施存在不同程度的短期行为等问题,我办建议精准扶贫工作应从提高贫困地区生产能力和贫困户脱贫能力入手,做到识真贫、改贫境、断贫根、扶贫户。
一、识真贫,做好贫困村认定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识别工作(一)严格贫困村认定工作。
从调查情况来看,贫困村认定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一是贫困村指标自上而下分配,而不是由基层根据贫困程度逐级申请审批后确定。
二是贫困村“帽子”轮流戴,一戴五年,到期退出,不考虑是否真正实现脱贫,因此,检查发现少数“十三五”贫困村并非真正贫困。
三是从“十五”扶贫到“十三五”扶贫,对贫困村的扶持力度逐年加大,导致因贫困程度较深而较早列入名单的贫困村得到的扶持力度反而较小。
针对贫困村认定中存在的问题,建议中央在2017年对贫困村进行再次认定,并严格按以下条件和程序进行认定:一是严格贫困村认定条件,包括贫困发生率、基础设施条件、生态环境、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凡是不符合条件的行政村一律不能认定为贫困村,不能享受贫困村相关政策,更不能轮流戴帽,搞平均主义。
二是建议对面积较大、自然村发展水平不一的行政村,可以自然村为单位申报贫困村。
三是在贫困村的认定程序上,应由行政村(或自然村)根据贫困村认定条件提出申请,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经村民大会通过后,报乡镇、县、省逐级审批,不应限定名额、分配名额。
四是根据贫困村的贫困程度,将贫困村分为极度贫困村、重度贫困村和一般贫困村,在资金分配中不搞平均分配,重点向极度贫困村、重度贫困村倾斜。
五是严格贫困村的退出条件,加强退出考核,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对未脱贫的贫困村要持续扶贫。
(二)继续做好建档立卡贫困户识别工作。
精准扶贫与脱贫攻坚的现状与对策
精准扶贫与脱贫攻坚的现状与对策一、背景中国是一个大国,因此有很多贫困地区。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的政府已经采取了各种措施来缓解贫困问题,其中一个关键的措施就是精准扶贫。
2019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定》,决定2019年至2020年的扶贫脱贫攻坚战要重点实施精准扶贫。
这个重点让精准扶贫成为当前的热门话题之一。
二、精准扶贫的现状在精准扶贫的实践中,依据政府的“三区三州”标准,三个区是西部地区,深度贫困地区和边疆民族地区;三个州则是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县和贫困旗。
为了实现精准扶贫,中国政府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1. 设立扶贫专项资金中国政府不断压实职责,设立扶贫专项资金并督促各级政府加强对扶贫资金的审查,使扶贫资金得到更好的使用,扶贫工程得到更优秀的实施。
2. 推进到户帮扶对于中心层面,政府组成扶贫干部通过到户帮扶的方式处理贫困人群的相应问题,等等,以起到推进有效扶贫的作用。
3. 制定贫困村出路为了使贫困村转型发展,中国政府将高品质优历和资源的好处向外展销,吸引大批公司加盟,扶贫村得到了愈加恬静的民生。
以上措施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贫困地区的发展,也帮助了很多贫困家庭和农民脱离了贫困的困境。
尽管精准扶贫措施的实施推进了许多区域的发展,但仍有很多挑战。
三、固有缺点1. 区域分布不平衡与沿海地区相比,在中西部地区,贫困面积和教育水平都十分令人担忧,这种不平衡使得精准扶贫难度加大,进展变得缓慢。
2. 扶贫措施覆盖范围不够广只有劳动年龄和失业人口是符合政府规定的贫困标准的人才能获得政府的特别资助,这是精准扶贫女远足范围不够大的原因之一。
3. 少数贫困人口不能真正获得帮助对于一些计划因经济原因或生计压力无法履行的计划,精准扶贫的措施难免有些程度的局限性,一些贫困人口的工作和教育水平一定要有很大提高,才能够从长远的角度分析真正脱贫改变。
四、对策措施1. 加强政策宣传和补救由于推进精准扶贫,地区情况不同,要承认其黏稠存在情况,以加强政策宣传补救规避风险。
精准扶贫背景下金融扶贫模式及存在的风险
精准扶贫背景下金融扶贫模式及存在的风险精准扶贫是指精确识别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精准施策,实现精准帮扶的一种扶贫模式。
在当前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的背景下,金融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一种重要手段,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金融扶贫模式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和挑战。
本文将对精准扶贫背景下的金融扶贫模式及其存在的风险进行探讨。
精准扶贫要求通过科学准确的贫困人口识别和精准有效的扶持措施,促进贫困地区居民脱贫致富。
在这一背景下,金融扶贫成为一种重要的手段,其主要模式包括金融资助、金融风险共担和金融培训等方面。
金融资助是指通过向贫困户提供贷款或资金,帮助他们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增加收入。
这一模式通过金融机构将资金输送到贫困地区和贫困户手中,促进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扶贫对象的收入增加。
金融风险共担是指金融机构与贫困户共同承担贷款风险,降低了贫困户借款的风险成本,增强了其融资能力和生产信心。
这一模式有效解决了贫困户信用状况不佳、风险意识薄弱等问题,为贫困户提供了更多融资渠道。
金融培训是指向贫困户提供金融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其金融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
这一模式通过加强农民金融知识与管理能力的培训,使他们更好地利用金融工具,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提高效益。
以上所述的金融扶贫模式,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贫困户的收入增加,有效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二、存在的风险虽然金融扶贫模式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风险和挑战。
金融扶贫中的资金使用风险。
由于部分贫困户经济条件较差,资金使用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存在一定的信用风险和还款风险。
如果贫困户无法正常还款,将会给金融机构造成一定的损失。
金融扶贫中的信息不对称风险。
由于贫困地区信息不畅,信息不对称导致金融机构难以准确识别贫困户的需求和贷款用途,增加了风险成本和不确定性。
金融扶贫中的道德风险。
部分贫困户缺乏良好的信用记录和合规意识,存在违规操作和欺诈行为的可能,对金融机构的成本和信誉造成影响。
2023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2023精准扶贫调研报告2023精准扶贫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得到了大力的推进和加强。
为深入了解当前我国精准扶贫工作的情况,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我们对全国多个贫困地区展开了精准扶贫调研。
二、调研目的通过对精准扶贫工作的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根据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了解当前贫困地区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以促进我国精准扶贫工作的全面发展。
三、调研方法为了尽可能地真实、全面地了解贫困地区的情况,我们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实地观察、人员访谈、问卷调查等。
1. 实地观察我们深入贫困地区的农村和城市,了解当地的贫困面貌,并对当地的脱贫工作进展情况进行实地观察。
2. 人员访谈我们与当地的政府官员、扶贫工作人员、农民代表、企业家等多个群体展开了深入的访谈,了解他们对精准扶贫工作的看法和建议。
3. 问卷调查我们为当地的贫困家庭编写了一份问卷,了解他们当前的生活和经济状况,以便更好地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扶持。
四、调研情况1.当前我国精准扶贫工作进展情况随着国家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贫困地区在精准扶贫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例如,近年来国家在财政投入、政策支持、产业扶贫等方面加大了力度,为贫困地区的脱贫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2.贫困地区的主要问题尽管国家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已经加大了力度,但贫困地区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例如,一些地区因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因素,导致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扶贫工作进展缓慢;同时,由于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等方面的投入不足,使得当地的劳动力缺乏相应的技能和能力,进而影响了他们自我脱贫的能力。
此外,还有一些地区的扶贫计划制定不够科学、实际效果欠佳等问题。
3.针对性措施建议为了更好地推进我国的精准扶贫工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措施:①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应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投入力度,以提高当地劳动力的素质和能力,促进他们脱贫致富。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精准扶贫模式研究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精准扶贫模式研究一、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府扶贫政策的加强,扶贫工作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然而,并不是所有贫困群众都能得到扶贫政策的帮助,也无法确保扶贫款项真正发放到需要的人手中。
因此,研究如何进行精准的扶贫工作,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亟需解决的一个难题。
二、大数据分析在精准扶贫中的应用1. 数据收集针对不同的扶贫项目,需要采集不同的数据,例如个人信息、生产条件、家庭收入等。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智能化设备、政府部门信息等方式收集,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
2. 数据分析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收集到的各类数据进行分类、整理、筛选、清洗等工作。
其中,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发现数据中的规律和关联,进一步为扶贫工作提供数据支持与决策依据。
3. 精准识别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建立扶贫对象识别模型,对扶贫项目中的对象进行分类,识别出真正需要扶贫的对象。
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结合人的经验进行人工干预,提高识别准确度。
4. 数据共享政府与各扶贫机构之间的数据共享,可以让政府机构让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更加了解。
同时,扶贫机构可以通过政府机构获取更多更具体的扶贫数据,为精准扶贫工作提供更多的支撑。
三、精准扶贫模式的实际应用1. 将扶贫对象划分在进行精准扶贫工作时,需要对扶贫对象进行科学划分,区分真正贫困的对象与非贫困对象,确定需要实施的扶贫措施与资金到位。
2. 发放资金,及时跟踪和监督政府部门需要按照扶贫计划,向贫困地区发放扶贫款项,确保帮扶资金能够准确、及时、有效地到达扶贫对象的手中。
同时,扶贫资金的使用应有跟踪和监督机制,确保资金使用效果,达到精准扶贫的目的。
3. 针对不同的贫困人群制定特定的扶贫计划根据不同的贫困人群特点,针对性地制定扶贫计划,如发展产业、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教育补助等,切实帮助贫困人群走出贫困。
4. 建立长效机制,稳定脱贫对于那些已经脱贫的对象,我们也需要建立起针对性的长效机制。
精准脱贫政策的反思与展望
精准脱贫政策的反思与展望精准扶贫政策是中国政府近年来实施的一项重要政策,旨在帮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实现全面小康。
这项政策通过精准识别贫困人口、精准制定帮扶措施、精准监测扶贫效果等一系列举措,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实际扶贫工作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因此有必要对精准扶贫政策进行反思与展望。
反思一:精准识别存在漏洞精准扶贫政策最重要的一环就是精准识别贫困对象。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各地标准不一、人员不足、信息不对称等原因,精准识别工作存在一定的漏洞。
一些并不具备贫困资格的人被列入了扶贫名单,而一些真正贫困却被漏判,导致资源的浪费和不公平分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加强对扶贫对象的审核和监测机制,严格按照统一的标准和程序进行识别工作,确保每一个扶贫对象都是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人口,避免资源的浪费和滥用。
反思二:精准帮扶缺乏持续性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之初,各级政府纷纷组织了各种扶贫项目和帮扶措施,确实帮助了一些贫困户脱贫。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扶贫项目出现了断档、空转的情况,导致一些原本脱贫的贫困户再次陷入贫困。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需要督促相关部门和扶贫干部将帮扶工作纳入长效机制,持续跟踪扶贫对象的脱贫情况,及时调整帮扶政策和措施,确保脱贫成果的可持续性。
反思三:精准监测不够完善精准扶贫政策还需要加强对扶贫效果的监测和评估工作。
目前,一些地方在扶贫效果的监测和评估工作中存在数据不真实、评估不准确等问题,导致脱贫成效的真实性受到怀疑。
这不仅影响了政府对扶贫政策的评估和调整,也影响了社会对扶贫工作的信心和支持。
政府需要建立完善的扶贫监测体系,采用科学的评估指标和方法,加强对扶贫对象的动态监测和评估,确保扶贫效果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展望一: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为了进一步提高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效果,可以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鼓励扶贫干部和相关部门在帮扶工作中开展创新实践,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还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扶贫工作进行评估,对工作成绩优异的地区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营造风气和氛围,激发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023年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2023年精准扶贫调研报告2023年精准扶贫调研报告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贫困人口的数量和比例一年年下降。
2023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扶贫攻坚战略取得了新的阶段性成果,贫困人口数量降至3300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2.4%。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进行了一次精准扶贫的调研,旨在了解贫困人口的现状和需求,为未来扶贫工作提供参考。
一、调研背景和目的本次调研选取了云南、贵州、四川等地的5个县,共调查715户贫困户,约3000人。
主要目的是了解这些贫困户的生产生活状况、发展瓶颈、脱贫需求、社会保障情况等,为未来制定更合理的扶贫政策提供参考。
二、调研结论1、贫困户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有所提升贫困户的整体收入水平有所提升,但仍存在区域差异。
主要收入来自果树、畜牧业、种植业等,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
但由于交通等因素,一些偏远地区的贫困户仍存在收入难以增长的问题。
2、产业不够稳定,需要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调研发现,虽然一些贫困户有一定的生产经营活动,但其中很多是没有稳定市场需求的非关键性产品,导致生产选择和经营难度大。
因此,需要针对性地制定扶持政策,推进常见产业货品的生产稳定和产品销售渠道的拓宽。
3、住房和食品安全问题普遍存在调研发现,一些贫困户的房屋条件不佳,存在安全隐患。
同时,由于地区交通不便等原因,食品安全难以保证。
因此,政策应该重点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并加强食品安全的监管,提高贫困户的生活保障。
4、低保制度对扶贫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调研发现,当地的低保制度为一些贫困户提供了基本保障。
但是,有的贫困户未能得到覆盖,低保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以解决部分贫困户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
5、贫困户自我发展意识弱,尚需加强产业发展的指导和培训调研发现,贫困户的自我发展意识和能力较弱。
他们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不能有效地利用当地资源,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因此,应该采用多种方式,为贫困户提供产业发展信息、技能培训和财务咨询等服务。
三、调研建议1、加强对贫困户的产业引导,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我国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我国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扶贫工作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途径。
但在扶贫工作中,也存在许多问题。
本文将探讨我国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力求为扶贫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一、能力不足导致扶贫效果不尽如人意很多地方的扶贫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扶贫方案的设计和实施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扶贫资金和资源的合理分配等问题。
这些问题导致扶贫工作效果不尽如人意,甚至成为贪污浪费的渠道。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加强扶贫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升其专业知识和技能,建立一套完整的扶贫实施体系,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2.建立透明的扶贫资金使用和监管机制,加强对扶贫资金的审核和监督,防止资金被挪用和浪费。
3.科学合理地制定扶贫方案,注重扶贫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利用。
二、精准扶贫的地域性和个体性问题由于我国各地的经济、文化、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导致精准扶贫方案的制定和实施难以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个体的需求。
应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对贫困地区的统计和调查,建立准确的贫困地区数据库,为实施精准扶贫提供依据。
2.在制定精准扶贫方案时,应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个体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扶贫措施和政策。
3.发挥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掘和利用本地的资源和特色,为精准扶贫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三、扶贫工作中缺乏参与和沟通扶贫工作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政府的扶贫政策和资金投入,还与贫困群体的参与和沟通密切相关。
应采取以下措施:1.政府应尽可能地与贫困群体进行沟通和协商,在制定扶贫方案时考虑到他们的需求和想法。
2.鼓励和支持贫困群体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教育,提高他们的参与和认知水平。
3.加强对社会组织的支持和引导,为贫困群体提供更多的公益服务和帮助。
四、扶贫工作中存在的“一刀切”问题很多地区在执行扶贫政策时,存在一个“一刀切”的现象,即把所有的贫困群体都归于同一类别,采取同一扶贫方案解决问题。
精准扶贫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
精准扶贫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贫困问题已经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尤其是戍守在贫困地区的人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贫穷带来的苦痛。
精准扶贫政策的出现,对于贫困群体来说是一大利好。
在当今社会,精准扶贫对于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接下来我将从多角度探讨一下精准扶贫如何影响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长期以来,农村贫困问题一直是困扰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
精准扶贫政策通过精细化的识别和帮扶,使得贫困地区的农民可以更加直接地得到国家政策资金的帮助,各种扶贫模式的推广,使得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得到了提高。
究竟是单纯地向贫困地区打钱,还是将钱用在切实的扶贫措施上,这对于农村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同时如果我们进一步深入地建设乡村,发扬农村文化遗产,也可以给没有被宏观资本考虑的小城镇经济带来机遇。
二、优化城乡结构通过精准扶贫,可以为国家城乡结构调整提供助力。
由于过去许多资源都集中在城市中心,导致了城市人口密集、农村人口贫穷的局面。
因此,精准扶贫政策推行后,一方面可以使得贫困地区逐渐脱贫,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得人口向农村倾斜,从而实现城乡结构的平衡,缓解城市拥负压力,提升城市和乡村的经济发展。
三、释放人才潜力国家的人才储备是一项伟大的财富,而在贫困地区,很多人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并没有像城市中那样得到良好的教育和机会,导致人才的浪费。
精准扶贫可以通过发起扶贫工作组织、培训乡村干部等措施激发当地人才潜能的同时,也可以为贫困地区注入新的活力和活力素。
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另一方面,精准扶贫还可以推动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对于加强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精准扶贫将对包括电子商务、金融服务、教育、保健和旅游等行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有益的共同建设机制将促进更大范围的社会分工,在推动国内经济重心的转移和传递经济动能方面发出强烈的信号。
新中国救济式扶贫的经验及展望
新中国救济式扶贫的经验及展望【摘要】新中国救济式扶贫倡导了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参与的扶贫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
文章从历史演变、实践经验、问题挑战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出新中国救济式扶贫的展望和创新模式。
新中国救济式扶贫的积极意义在于减贫效果显著,未来发展方向应注重创新和可持续性,重视社会参与和政府支持。
这一模式的重要性在于为贫困地区提供了更多机会和资源,促使贫困人口融入社会发展。
新中国救济式扶贫的经验值得总结和借鉴,为今后的扶贫工作提供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新中国、救济式扶贫、经验、展望、历史演变、实践经验、问题、挑战、创新模式、积极意义、发展方向、重要性1. 引言1.1 背景介绍新中国成立70年来,扶贫工作一直是中国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指示,救济式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方式之一备受关注。
救济式扶贫是指通过对贫困家庭进行帮扶、扶持和援助,使他们摆脱目前的困境,最终实现脱贫致富。
新中国救济式扶贫在广大贫困地区得到了有效的实践和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效。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问题的变化,救济式扶贫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
对新中国救济式扶贫的经验进行总结和展望,对于今后的脱贫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研究意义新中国救济式扶贫的经验及展望是当前中国扶贫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新中国救济式扶贫的历史演变、实践经验、问题与挑战、展望以及创新模式的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和借鉴过去的扶贫经验,提高扶贫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对新中国救济式扶贫的积极意义、未来发展方向和重要性的探讨,有助于指导未来扶贫工作的方向和重点,促进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新中国救济式扶贫的经验及展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乡村振兴具有积极意义。
2. 正文2.1 救济式扶贫的历史演变救济式扶贫的历史演变可以追溯到中国改革开放以前的时期。
在那个时候,国家对贫困地区的帮助主要是采取救济式的方式,即通过提供临时援助和救济物资来缓解当地居民的困境。
精准扶贫背景下金融扶贫模式及存在的风险
精准扶贫背景下金融扶贫模式及存在的风险随着我国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金融扶贫成为了推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改善贫困群众生活的重要手段之一。
金融扶贫模式在减贫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本文将从精准扶贫背景下,探讨金融扶贫模式及存在的风险。
精准扶贫的背景是我国贫困人口分布较为分散,存在很多特殊贫困群体。
而金融扶贫在满足贫困人口需求的也充分考虑了不同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金融扶贫模式主要包括信贷扶贫、小额信贷、扶贫贷款、农村信用社服务等多种形式。
这些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往往都是针对不同的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而设计的,因此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信贷扶贫是一种利用金融手段对农村贫困户进行贷款支持的模式,主要包括农户生产贷、生活贷、特色产业贷等。
这样的模式能够有效地解决了贫困户在生产经营、生活发展方面的资金需求,帮助其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
小额信贷主要是通过非银行机构对农村贫困户提供小额贷款支持,如合作社、发展基金会等。
这种方式可以缓解农村贫困户因信贷难题而面临的困境,同时也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扶贫贷款是指金融机构向符合一定条件的贫困户提供一定额度的贷款支持,这种模式在帮助农村贫困户发展生产产业、改善生活条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村信用社服务主要包括服务对象定位、政策理念、经营管理等多方面内容。
这样的服务模式能够更好地满足农村贫困户的特殊金融需求,提高他们的金融服务水平和获得感。
以上这些金融扶贫模式在实践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力地支持了我国的精准扶贫工作,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善了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
二、存在的风险金融扶贫模式虽然有利于解决贫困问题,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贷款风险。
在金融扶贫过程中,贷款是主要手段之一,但是贫困地区的信用体系相对滞后,国家贫困户作为贷款主体,其还款能力和还款积极性难以保证。
一旦大面积贷款逾期或不良,将严重影响金融机构资产安全,甚至带来金融危机。
农村精准扶贫现状及对策研究
农村精准扶贫现状及对策研究农村精准扶贫已经成为当前中国扶贫工作的主要形式之一。
农村地区是中国扶贫的重点区域,而精准扶贫则是一种针对性更强、措施更为精细、效果更加突出的扶贫方式。
本文将从农村精准扶贫的现状和对策两方面对其进行研究。
农村精准扶贫以其针对性、实效性、可持续性等特点得到了广泛的赞誉。
从国家层面看,精准扶贫已经成为国策,大力推进着精准扶贫这一工作。
在政策方面,政府加大了扶贫政策的力度,完善了扶贫体系,建立了扶贫工作机构,压实了各级政府的扶贫责任。
在扶贫对象上,逐步明确了扶贫对象的范围,对困难群众、特困群众等更加困难的群体给予了特别的关照。
在扶贫方式上,也加大了对精准扶贫和因地制宜扶贫的力度。
这些政策的落实,为农村精准扶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一方面,农村贫困人口众多,扶贫目标不断拓宽,扶贫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由于地区差异性等原因,扶贫的成效也出现了很大的不一致性,有些地方将资源投入的效果不理想,有些地方则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同时,在扶贫资金使用方面,财务管理不规范、财务风险的管理也需进一步完善。
这些问题对于农村精准扶贫的进一步推进带来了挑战。
为应对这些问题,必须进行有效的对策。
以下是本文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对策:(一)逐步完善扶贫体系在政策落实过程中,逐步完善扶贫体系,做到扶贫政策全覆盖、覆盖面广泛,对贫困地区进行全面梳理和调研,掌握其扶贫需求,针对其特点细化扶贫措施,进一步提高扶贫效率。
(二)加强扶贫脱贫监测体系加强扶贫脱贫监测体系,建立科学有效的监测机制,确保政策和措施的切实落地,加强对扶贫工作的监管和跟踪,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困难,确保扶贫成果可持续。
(三)建立扶贫资金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扶贫资金的管理,建立完善的财务预算制度,严格落实审批程序,进行账务核对和余额管理,确保扶贫资金使用安全、规范。
在资金使用过程中,要加强对扶贫资金的投入监督,严格控制资金流向,确保扶贫资金的合理使用,避免资金使用过程中的浪费和乱花钱的现象。
我国精准扶贫研究脉络、热点及展望——基于中国知网可视化分析
区域发展现代商贸工业2021年第21期16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F T Y 018)㊂作者简介:易灵芝(1995-),女,湖南怀化人,硕士,主要从事社会体育与管理研究工作㊂我国精准扶贫研究脉络、热点及展望基于中国知网可视化分析易灵芝(广西师范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摘 要:精准扶贫是我国进行扶贫工作的关键措施与热点领域,本文借助C i t e S pa c e 知识图谱可视化软件,对中国知网收录的以精准扶贫为主题的3817篇核心㊁C S S C I ㊁C S S C D 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结果显示:从2014年起,我国精准扶贫相关研究的发文量总体呈快速上升趋势,综合类高校是研究的主力军;农业经济学科是我国精准扶贫研究的热点学科,热点关键词主要为贫困户㊁精准扶贫㊁ 互联网+ ㊁反贫困以及区块链等㊂研究认为:应加大基层㊁社会等多元研究平台的构建,促进社会有效合力的形成;同时,着力满足贫困人群对于美好生活的新追求,构建建跨学科参与贫困治理的多元体系,推动扶贫长效机制建立和完善㊂关键词:精准扶贫;贫困治理;中国知网;可视化分析;C i t e S pa c e 中图分类号:F 2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9311/j.c n k i .1672-3198.2021.21.0080 引言最早在2013年11月提出精准扶贫 的思想,2014年1月详细规划了精准扶贫模式,助推精准扶贫政策实施落地㊂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持续推进,我国贫困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故采用C i t e s p a c e 5.5.R 2(32-b i t)可视化软件对中国知网收录的核心期刊㊁C S S C I ㊁C S S C D 期刊中3817篇精准扶贫领域文献进行计量可视化研究,通过C i t e S p a c e 软件生成的图谱,进行年发文量㊁研究机构发文㊁研究热点学科和研究热点关键词分析,透视我国精准扶贫研究领域的脉络传承和研究热点,总结经验,助力 后精准扶贫时代 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完善㊂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1.1 数据来源本文的数据来源是基于中国知网(C N K I)数据库,检索时间为2020年4月㊂遵循的检索流程如下:进入高级检索,选择文献类别为 期刊 ,输入检索主题词为 精准扶贫 ,得出相关文献26448条㊂为提高相关文献研究的参考价值和准确性,设置期刊来源类别为 核心期刊 C S S C I C S C D ,以上述设置为检索式进行检索,去除 通知 简介 等部分与本研究无关的文献,共检索到与精准扶贫主题相关的文献记录3817条,以此作为文章计量和可视化分析的最终样本㊂1.2 研究方法基于C i t e s pa c e 5.5.R 2(32-b i t )软件,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㊁词频统计法㊁共现分析法等方法对本文的主题研究展开了系统的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在中国知网(C N K I)数据库中,检索关键词 精准扶贫 ,依据上述操作流程获得数据与图谱结果,结合我国精准扶贫相关政策实施和研究实践进行综合分析,探索我国精准扶贫研究脉络传承和研究热点㊂2 我国精准扶贫研究脉络可视化分析2.1 年发文量分析年发文量的发展规律是该研究领域研究态势㊁水平的直观反映,研究精准扶贫领域文献年发文量的发展趋势(见图1),可促进了解我国精准扶贫研究发展总体趋势,更全面的掌握我国扶贫工作开展状况和理论水平㊂2014年学者何柳提出:着力搞好新一轮农村扶贫开发,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努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是我国精准扶贫研究有记载刊登的最早核心文献㊂图1 精准扶贫主题年发文趋势注:作者根据中国知网(C N K I)提供数据统计㊂通过对中国知网(C N K I )收录文献的年发文量的统计,发现关于精准扶贫的研究年发文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014 2019年分别为:8篇㊁72篇㊁522篇㊁940篇㊁1053篇和993篇,2020年预测值为1428篇㊂2014年是我国精准扶贫高水平研究的开端,年发文量为8篇,2014 2015年对其研究呈现大幅度增长趋势,2015年共发文72篇,同比2014年增翻9倍之多,拉开我国精准扶贫研究快速增长的序幕㊂2015 2018年与精准扶贫的相关研究数量稳中有增,到2018年达到第一个高峰,共发文1053篇㊂2018 2019年对其相关研究达峰后稳中有降,但年发文量仍处于较高水平共993篇㊂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关于精准扶贫相关文献的年发文量预测值为1428篇,这要求我们持续关注扶贫㊁脱贫的工作开展,更加重视对扶贫㊁脱贫的相关研究,以防止减少 返贫 现象的发生㊂2.2 研究机构发文分析研究机构通过获取科研信息㊁共享研究资源等途现代商贸工业2021年第21期17径,为重要研究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动力,是科学研究的重要载体㊂研究精准扶贫领域研究机构发文量网络共现分布特征(见图2),有利于了解我国研究机构关于精准扶贫研究分布规律,进一步推动高水平研究平台的建设和完善,为我国扶贫工作深化开展提供平台保障㊂图2 精准扶贫研究机构共现图谱注:作者根据中国知网(C N K I)提供数据统计㊂通过研究机构共现图谱发现,精准扶贫领域研究机构发文量排名前10分别是:中国人民大学(98篇),武汉大学(90篇),中国农业大学(85篇),华中师范大学(68篇),北京师范大学(67篇),西北农业科技大学(52篇),西南大学(51篇),四川大学(45篇),中央民族大学(42篇)和中共中央党校(40篇)㊂从排名前10发文机构类型上看,有4所机构为综合类大学,发文量占44.51%,有3所机构为农业和民族类大学,发文量占28.06%,有2所机构为师范类大学,发文量占22.16%,有1所机构为中共中央党校,发文量占6.27%,从中可以看出综合类大学是从事我国精准扶贫领域研究的主力军㊂从地理位置分布上看,有5所机构位于北京市,其余分别位于湖北省2所㊁陕西省1所㊁重庆市1所㊁四川省1所,从中可以看出北京市是我国精准扶贫科学研究的主要集中地,华中和西南地区亦是推动我国精准扶贫研究发展的坚实基础㊂3 我国精准扶贫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3.1 研究热点学科分析学科分类的发文量统计,有利于从侧面了解该研究领域研究切入点与理论基础,故将中国知网(C N K I)收录关于精准扶贫领域发文量排名前20的学科进行分类统计(见表1),深入了解和掌握我国精准扶贫研究热点学科结构体系特征㊂表1 精准扶贫研究热点学科分类序号学科分类文献数(篇)序号学科分类文献数(篇)1农业经济237511财政652教育35912商业经济593金融27313文化524政治21714理论经济学505公共管理20115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496社会17516法学477旅游经济12117保险458国民经济11718区域经济439图书情报档案8619工商管理3010新闻传播7920民族25注:作者根据中国知网(C N K I)提供数据统计㊂在精准扶贫领域发文学科分类表中,排名前5的学科分别是:农业经济(2375篇),教育(359篇),金融(273篇),政治(217篇),公共管理(201篇);前5名占前20名发文量总和比重分别为:农业经济53.15%,教育8.03%,金融6.11%,政治4.86%,公共管理4.50%;前5名发文量总和占前20名发文量总和比重为71.80%,6-20名发文量总和占前20名发文量总和比重为28.20%㊂从中可以看出农业经济㊁教育㊁金融㊁政治和公共管理是精准扶贫研究的重点学科,其中,农业经济学科方面研究的发文量远超其他学科,农业经济发展推动我国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其占据主导地位㊂新时代,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我国农村经济贫困问题得到有效治理,与此同时也给我们提出新的变化与挑战㊂在保持农业经济学科研究发展的同时,也应重视其他学科对于精准扶贫研究的开展,进一步优化我国扶贫工作开展优化配置,从而建立贫困治理长效机制,从经济㊁精神㊁制度和医疗等多维学科保障贫困问题得到长期有效的解决㊂3.2 研究热点关键词分析关键词是一篇文章研究主题和内容的概括和提炼,通过关键词研究分析可以了解和判断该领域的研究热点㊂对中国知网中收录的有关精准扶贫的核心期刊㊁C S S C I ㊁C S C D 文献关键词进行统计和整理(见图3),发现我国学者对精准扶贫的相关研究主要以贫困户㊁精准扶贫㊁ 互联网+ ㊁反贫困以及区块链等方面为切入点㊂综合这些关键词分析发现,现阶段精准扶贫研究涵盖了扶贫措施㊁扶贫区域以及跨学科理论运用至扶贫工作等研究热点㊂图3 精准扶贫研究热点关键词共现图谱注:作者根据中国知网(C N K I)提供数据统计㊂目前,我国关于精准扶贫领域研究分别以精准措施扶贫研究㊁精准区域扶贫研究和跨学科理论精准扶贫三大研究热点为主㊂精准措施扶贫主要包括:异地扶贫搬迁㊁改革开放㊁乡村旅游㊁产业扶贫㊁金融扶贫和乡村治理等研究关键词㊂精准区域扶贫主要有:贫困户㊁深度贫困地区㊁农村㊁贫困村和农村贫困等研究关键词㊂跨学科理论对精准扶贫的研究主要有:大数据㊁职业教育㊁ 互联网+ ㊁区块链㊁网络扶贫和农村体育资源开发等研究关键词㊂其中,区块链技术在扶贫中的运用是我国精准扶贫领域的新兴热点,区块链技术作为数字普惠金融的重要底层技术,将全面助推金融精准扶贫服务效能有效提高,并完善扶贫工作中的精准识别㊁实施效益有机衔接,有效形成合力㊂随着区块链技术的逐渐成熟,其运用于贫困治理将是今后我国现代物流与采购现代商贸工业2021年第21期18基金项目: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校级2018年教学科研改革项目(D F K Y 2018010)㊂作者简介:刘泽(2000-),男,汉族,山西阳泉人,福州工商学院2018级物流管理本科生,研究方向:物流管理㊂扶贫工作开展的长期热点之一㊂4 我国精准扶贫研究趋势及展望精准扶贫研究是我国扶贫工作开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中国知网核心期刊㊁C S S C I ㊁C S S C D 期刊收录的精准扶贫领域文献是对扶贫工作理论发展历史轨迹的重要见证,通过对我国精准扶贫研究脉络㊁研究热点的统计分析,较为明了地掌握其基本现状和趋势,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通过年发文量的统计分析,我国精准扶贫研究的年发文量从2014年至2019年总体呈现快速上升趋势,预期在 后精准扶贫 时代仍将保持稳态增长趋势㊂第二,通过研究机构发文分析发现,综合类高校是从事我国精准扶贫领域研究的主力军,北京市是我国精准扶贫科学研究的主要集中地,华中和西南地区亦是助推我国精准扶贫研究发展的坚实基础㊂第三,通过研究热点学科分类分析发现,农业经济学科是我国精准扶贫研究的热点学科,农业经济的发展是推动我国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的主导因素㊂第四,通过研究热点关键词共现分析发现,我国精准扶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贫困户㊁精准扶贫㊁ 互联网+㊁反贫困以及深度贫困地区等关键词,涵盖了措施㊁区域以及跨学科理论等研究热点㊂5 结束语基于对我国精准扶贫研究脉络㊁研究热点的统计分析,提出以下研究建议:第一,构建多元研究平台,推动扶贫工作稳定深入开展㊂我国精准扶贫研究高水平文献发文量保持在较高水平并呈现稳定的增长态势,但研究机构多以高校为主,区域分布较为不均,东部沿海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研究机构参与度不高,因此,需加大基层㊁社会等多元研究平台的构建与保障,推动社会多元有效合力的形成,为我国扶贫工作的开展注入新型动力㊂第二,构建多元研究理论,推动扶贫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完善㊂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贫困问题不单单局限于经济贫困,在推动农业经济持续㊁健康㊁稳定发展的同时,应着力满足贫困人群对于美好生活的新追求,积极运用新技术㊁新理念㊁新产业,构建跨学科多元参与扶贫工作的治理体系,从经济㊁精神和医疗等多维度构建扶贫长效机制,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伟大中国梦奠定坚实的人力基础㊂参考文献[1]曾莉,周浩男,王寅,等.中国农村扶贫政策范式的变迁与未来趋势 基于305份国家层面政策文本的分析[J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9,21(04):27-35.[2]何柳.深入推进农村扶贫开发的若干思考[J ].农业经济,2014,(05):35-36.[3]张艳,张越.农业经济研究领域高频被引论文的学术特征研究:前沿热点与未来展望 基于17种农业经济领域核心期刊的C i t e S pa c e 分析[J ].农业经济,2020,(02):142-144.[4]胥爱欢,李红燕.区块链技术在我国金融精准扶贫领域的应用[J ].金融理论探索,2017,(05):34-40.5G 时代邮政提升物流竞争力对策研究刘 泽 魏秀林(福州工商学院,福建福州350715)摘 要:邮政物流作为我国物流产业中的国有独资企业,在带动物流行业发展㊁提升物流行业发展能力上扮演着重要角色㊂在当今新时代的发展下,物流市场竞争加剧,众多企业纷纷开始利用新技术提升企业自身能力,争夺市场㊂因此本文以邮政物流目前发展的现状为研究对象,分析目前邮政物流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㊂关键词:5G ;邮政物流;智慧物流中图分类号:F 25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9311/j .c n k i .1672-3198.2021.21.009 当前物流行业发展迅速,市场巨大㊂据‘2019年中国物流年鉴“中指出,2018年,我国全年快递业务量突破500亿件,连续5年保持全球快递业务量第一的地位㊂虽然市场发展迅速,但是随着国内外许多企业能力的增强,市场竞争已愈演愈烈㊂邮政物流在经过前期快速发展后,许多问题也随之逐渐暴露出来,使得邮政物流没办法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物流行业竞争的需要,加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入,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发展,邮政物流出于产业自身动能的培育㊁供给质量的提升也不得不进行新时代的改革㊂1 我国物流产业总体特点1.1 总体运行趋势趋于稳定2018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为283.1万亿元,同比增长6.4%,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0.3个百分点;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 D P 的比率为14%;物流业总收入为10.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3个百分点,其中我国快递业务量连续4年稳居第一,年业务量占全球45%以上,可见我国社会物流总额保持平稳,物流产业运行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求进的基本趋势㊂1.2 物流企业集中度增强由于我国物流产业仍属于新兴产业,并且随着电商资源优势对快递价格的 打压 ,加之各类中小型企。
精准扶贫政策的城市扶贫与农村发展报告
精准扶贫政策的城市扶贫与农村发展报告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推行精准扶贫政策,旨在解决社会上贫困人口的问题,实现全面小康。
然而,随着国家的发展,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逐渐扩大,城市贫困问题逐渐受到关注。
因此,城市扶贫与农村发展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本篇报告旨在探讨精准扶贫政策在城市和农村中的不同应用与效果,并提出一些改进措施。
一、城市扶贫在城市中,贫困问题主要表现为失业、低收入和缺乏社会保障。
精准扶贫政策在城市扶贫中的关键是就业创业和社会保障。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就业机会、职业培训和创业资金等方式来帮助贫困人口脱贫。
首先,政府可以与企业合作,鼓励企业在贫困地区设立工厂或分支机构,提供就业机会。
同时,政府还可以提供职业培训,提升贫困人口的就业能力。
例如,通过开设技能培训班和职业技能证书颁发等方式,将技术和就业需求紧密结合,提高贫困人口的就业机会。
其次,政府还应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贫困人口所需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住房保障等。
通过购买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等方式,可以为贫困人口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减轻他们的生活负担。
二、农村发展在农村地区,贫困问题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精准扶贫政策在农村发展中注重农业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政府可以通过农业产业扶贫,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
通过引导农民转变种植结构,发展高效益、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业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
同时,政府还可以提供技术支持和市场指导,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销售能力。
其次,政府还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农村基础设施的不足是农村发展的瓶颈之一。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道路、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提升农村发展的整体水平。
三、政策的评估和改进在城市扶贫与农村发展过程中,政府需要定期评估政策的效果,并及时进行改进。
政府可以通过与相关部门和专家进行研究合作,进行政策评估和效果监测,了解政策的实施情况和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精准扶贫背景下中国扶贫模式的探究及展望
精准扶贫背景下中国扶贫模式的探究及展望一、精准扶贫背景精准扶贫起源于2013年的湖南省,其初衷是为了解决传统扶贫难以精准到位的问题。
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意义。
之后在2015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标志着精准扶贫成为了国家政策。
精准扶贫的出现,不仅是为了满足农村贫困人口的需求,更是为了推动我国全面脱贫攻坚战的开展,其中的核心内容即为精准施策、精准落实。
二、中国扶贫的演进历程2015年,中国政府正式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即“由大规模扶贫向精准扶贫转变,由给贫困地区送政策、送资金、送项目的方式,向根据家庭情况、病因因素、发展动力因素等综合考虑,差异化、个性化开展精准施策,并实现精准落实。
”三、精准扶贫模式的特点和优势精准扶贫模式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精准扶贫把握了精准识别贫困群体的关键,通过准确识别、科学分类,精准界定扶贫对象,这是精准扶贫模式的核心。
其次,精准扶贫注重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贫困原因提供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
此外,精准扶贫通过信息化、精细化、民主化的管理模式,实现扶贫资源的精准流向和有效使用。
精准扶贫的优势在于:一是精准识别,准确找到贫困问题症结所在。
二是因地制宜,提供针对性的扶贫举措,避免了传统模式下“一刀切”的弊端。
三是全民参与,通过扶贫对象的参与,实现扶贫资源的精准流向和有效使用。
四是科技助力,通过政府、社会、企业等多方参与,利用大数据、智能化等技术,提高扶贫工作的效率。
四、精准扶贫模式的未来发展方向一是进一步加强政府的牵头作用,完善扶贫制度和政策,为精准施策提供有力保障。
二是注重因地制宜,满足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的贫困原因和产生机理的多样性和个性化,精准界定扶贫的目标和对象。
三是加强对基层贫困群体能力提升的支持,推行职业培训、技能培训、创业教育等针对性政策。
新中国救济式扶贫的经验及展望
新中国救济式扶贫的经验及展望近年来,中国在扶贫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功实现了较低收入群体的脱贫目标。
中国的扶贫模式以救济式扶贫为主,这种模式不仅在扶贫效果方面表现出色,而且也为全球其他国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救济式扶贫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贫困人群为中心,注重安排低保和临时救助等特殊救济性扶贫政策,为贫困人群提供生存保障;通过纾困扶贫、应急扶贫等方式,帮助困难群体渡过难关;推行“先救死、再救活、最后扶贫”思路,着重解决贫困人口的迫切需求,补齐保障短板,保证生存权、发展权、受教育权等基本权利。
同时,救济式扶贫模式注重政府与市场力量的合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扶持相对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等方式,形成政府引导、多元参与的扶贫格局。
例如,中国采取了国家和地方共同承担扶贫开发项目和生产生活资料供给的方式,同时吸引社会资本和外商投资参与扶贫开发工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旅游业,实施以增收为核心的扶贫模式,促进非贫困群众向贫困户转移。
通过救济式扶贫模式,中国的贫困人口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快速的帮助,贫困率大幅度下降,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特别是在脱贫攻坚战中的成就不容忽视。
但是,救济式扶贫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是对贫困原因的精准判断不足,不能真正解决贫困的根源问题。
二是救济式扶贫比较注重对贫困人口的保障,没有能够完全解决贫困人口的发展问题。
三是在某些地区,政府部门和扶贫机构不健全,扶贫对象的真正需求得不到有效解决,导致一些贫困人群仍然处在困难中。
因此,未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改进救济式扶贫模式。
一是要为贫困人群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建立健全的产业扶贫政策,引导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困难群体创业创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
二是进一步提高教育扶贫的力度。
教育是打破贫困的金钥匙,强化贫困地区和特困群体的教育投入,让贫困人群自己掌握知识和技能,走上致富之路。
三是提高留守儿童和残疾人等薄弱群体的帮助力度。
这些群体在文化、医疗、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要更为迫切,政府和社会应向这些群体提供精准、有效的扶持。
精准脱贫后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精准脱贫后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近年来,中国政府积极推行精准扶贫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然而,如何在脱贫后保持持续发展,确保脱贫户不再返贫,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分析中国精准脱贫后的发展现状,并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精准脱贫后的发展现状1.脱贫户就业和创业能力提升:精准扶贫政策不仅注重解决贫困户的当前生活问题,更注重培养他们的自力更生能力。
通过技能培训、就业扶持和创业引导,大量脱贫户成功就业或创业,提高了他们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
2.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精准扶贫政策促进了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帮助贫困户脱离了单一的农业生产模式。
通过引导贫困户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加强产业链衔接和推进农村电商等方式,推动乡村经济的振兴和可持续发展。
3.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改善:精准扶贫政策注重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包括运输、通信、教育、医疗等方面。
大量投资用于修建公路、铁路、水利设施和医疗机构,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4.生态保护和环境改善:精准扶贫政策将生态保护与脱贫工作紧密结合,通过发展生态产业、推动生态补偿机制和加强环境监管等方式,实现了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改善。
这不仅为脱贫户提供了更好的生活环境,也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精准脱贫的未来趋势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政府将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前实现,这将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和发展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基础。
政府将继续加大投资力度,推动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并实施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保持脱贫户稳定的就业和增加收入能力。
2.推动可持续发展:未来的发展目标将更加注重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政府将继续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贫困地区向生态产业、旅游业等高附加值领域转型,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3.加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政府将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贫困群众的医疗保障、教育保障和低保等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准扶贫背景下中国扶贫模式的探究及展望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贫困问题一直是困扰着中国的难题。
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政策,通过精准的扶持措施,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在实施精准扶贫政策的过程中,中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扶贫模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文将对精准扶贫背景下中国扶贫模式进行探究,分析其特点和成效,并展望未来中国扶贫模式的发展方向。
一、精准扶贫的背景和意义
精准扶贫是中国政府为了更好地解决贫困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扶贫模式,其核心理念是“精准”二字。
一方面,精准扶贫要求扶持对象必须是真正的贫困户,排除了一般的低收入人群;扶贫政策必须是精确的、有针对性的,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做法。
这种扶贫模式的提出,是对以往扶贫方式的一种全新的改革和尝试,旨在更加有效地解决贫困问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精准扶贫模式的提出,意味着中国的扶贫工作将更加注重精确度和有效性,有助于避免扶贫资金的浪费和滥用,也有利于真正的贫困人口真正受益。
精准扶贫的背景和意义是明确的,将为中国的扶贫事业带来积极的影响。
二、中国扶贫模式的特点和成效
1. 精准识别贫困人口
中国扶贫模式的第一个特点在于精准识别贫困人口。
为了实现精准扶贫,中国政府采用了多种手段,比如建立了全国统一的贫困人口数据库,通过大数据和信息技术手段对贫困人口进行全面登记和识别,确保扶持对象的准确和全面。
这项工作的推进,使得扶贫工作从以往的“粗放式”扶贫进入了精细化、个性化的扶持阶段。
2. 精准施策扶持贫困地区
除了对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中国政府还对贫困地区实施了精准施策。
在政策层面,针对不同贫困地区制定了不同的扶贫政策,采取了针对性更强的措施。
在资金层面,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确保扶贫资金落实到位、使用到位。
在产业扶贫方面,结合当地的资源和产业特点,开展精准帮扶,帮助当地贫困户发展脱贫产业。
3. 强化激励机制和监督评估
中国扶贫模式还在激励机制和监督评估方面进行了加强。
为了提高扶贫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中国政府建立了贫困地区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对扶贫工作成效进行考核,实行激励机制。
加强对扶贫工作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确保扶贫政策的有效实施。
通过上述措施,中国的扶贫模式得到了有效的推进,不仅在政策制定和资金使用上更加精细化,也在对贫困人员和地区的帮扶上更加精准和有针对性。
这些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大批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致富,许多贫困地区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为中国的扶贫工作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三、未来展望
随着中国脱贫攻坚战的深入和推进,中国的扶贫模式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未来,中国需要进一步完善精准扶贫政策,强化扶贫工作的可持续性和长效性。
中国需要继续完善贫困人口识别机制,确保扶持对象的精准和准确。
通过创新技术手段和社会调查方法,加强对贫困人口的有效识别,进一步精细化精准扶贫的实施。
中国需要注重提高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引导贫困地区依靠自身的力量发展产业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建立健全的产业扶贫机制和长效脱贫机制,引导贫困地区形成可持续的扶贫发展模式。
中国还需要加强对扶贫工作的监督和评估,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激发基层干部和扶贫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扶贫政策的有效实施。
随着中国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精准扶贫模式将会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在未来,中国需要进一步完善扶贫政策,注重提高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条件和发展能力,打造更加坚实的扶贫基础,让更多的贫困人口真正受益,共同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一定能够实现全面脱贫,让每一个居民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