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多元化态势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价值观多元化态势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讨
[摘要]在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自身具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反映了我国目前社会所追求的文化价值观念。

当代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思想观念虽逐渐趋于成熟,但仍具有较大的可塑性。

我们深知赢得青年就是赢得未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我国目前正处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意识形态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同时又伴随着国内各项改革的深化不断出现新情况、新特点。

在社会转型过渡的特殊时期,新旧两种体制及多种价值观念并存,社会不同阶层的利益错综交织、摩擦碰撞,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和影响,高校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各项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

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导致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功利化、多层次化的特点,加上西方个人之上价值观的影响及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使一些大学生往往过分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由此产生政治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丢失、社会责任感淡漠、心理素质脆弱等问题。

特别是随着他们社会交往的日益增多,在个人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的形成上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最终步入极端利己主义的误区。

二、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1.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指导。

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任务光荣而神圣,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作指导,以便正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样才能保证不偏离社会主义建设的轨道。

犹如马克思说过的:如果仅从思想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价值观解体就足以使整个国家解体。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具有的逐利性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引导。

历史发展过程表明: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过程中,人们最先看到的往往是它的逐利性,而忽视其道德方面的约束。

市场经济利益至上的本性使人们对物质财富的追逐达到了疯狂的地步,以致在整个社会形成了拜金主义思潮,使人形成了极端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这就需要我们以正确的社会价值观来引导公民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

3.社会过渡转型时期社会阶层的多元化分裂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统合。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最根本的就是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并由此导致的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加速裂变。

所以,现阶段必须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统合各个社会阶层,以便使各个社会阶层的利益需求趋于一致。

4.社会过渡转型时期各种体制、道德体系缺陷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矫正和补充。

当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正处于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剧烈变革的时期,各项建设都存在着体制滞后、缺陷及一定程度上的道德滑坡,这就需要对公民的价值观做出矫正和补充。

5.社会过渡转型时期价值观的多元化也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整合。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过渡转型时期,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人们的价值观明显呈现出多元性的趋势,各种新的社会思想不断涌现,各种价值观念相互碰撞和渗透。

这都迫切需要重新构建人们心中的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以核心价值观来统领多元化态势下的价值体系。

三、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
在当前国际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转型的双重背景下,准确定位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才能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

笔者认为,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断提升当代大学生理论素养,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政治信仰。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进程和社会转型进程的加快,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多样化倾向。

因此,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要的是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理论素养。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
魂。

教学中既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也要对当今西方各种主流思想观点流派加以介绍,以便让学生在比较中明白道理,在选择中确立方向。

通过学校思想教育,使大学生能够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从而更好地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逐步消除各种消极思想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

2.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价值观,始终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行动指导。

当代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努力奋斗。

一个民族理想信念的确立,源于社会公民科学的人生价值观的确立。

科学的价值观在大学生的心理活动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支配着大学生行为。

科学的价值观能让当代大学生正确把握自己的前途和命运,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社会、集体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不断强化其在行动中承担起对他人、集体和社会所应承担的责任,并把个人的目标追求与社会需求自觉统一起来。

3.逐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始终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精神支柱。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在此背景下,当代大学生正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侵蚀。

一方面确实有利于大学生自强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创业意识的树立;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一些大学生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缺失、价值取向错位、法律意识淡漠等问题。

在此情况下,强化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使大学生在拥有国际视野的同时又具有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自觉地以满腔热情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4.努力提升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始终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践行标准。

在当前社会过渡转型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普遍受到了严重冲击,道德意识出现集体滑坡。

因此,高校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以“荣辱观”为主要内容来进行,切实帮助他们提高道德素质。

只要当代大学生在日常活动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并由此成为引领整个社会风尚发展方向的风向标,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就有了坚实的道德基础。

四、实现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的对策
高等院校作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导,不断强化思想道德建设,才能使当代大学生拥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使大学生在面对道德是非时能够做出正确判断,在面对道德困惑时学会心态平和,在面对道德冲突时学会洁身自律。

1.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基础,不断增强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始终坚持通过课堂教育的主渠道去灌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努力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贯穿于日常教学、学术研究、思政课建设、课外辅导等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对当代大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

用科学的理论去武装当代大学生,去占领他们的头脑,帮助他们在当今价值观多元化态势下进行比较、鉴别和选择。

引导他们认清个人与国家、集体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提高他们的理论修养和精神境界,引导他们在日常行为中自觉履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2.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不断探索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

当前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还停留在抽象的理论灌输和僵化、呆板的说教层面,效果非常有限。

相反,如果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直观。

这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也增强了思想教育的实效性。

在教学中,我们针对思政课每一部分的教学内容都制作了教学课件,课件中除运用大量的文字说明外,还运用了大量的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更加强烈的感染和教育,教学效果明显。

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专题中,我们插入了有关《邓小平生平》的视频;在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时,我们插入了《荣辱观与价值准则》的视频。

从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实践来看,学生听课时的注意力更集中,教学效果更明显,更能引起学生心灵共鸣,启迪他们的智慧。

3.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逐步建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艰巨性,仅靠某一个人、某一个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为此高校要形成有党委直接领导、相关部门相互协作、社会科学部(或思政部)具体负责的一体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制。

坚持课堂教学主阵地,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贯穿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以保证培养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目标的顺利实现。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逐步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文化氛围,不断优化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校园环境。

校园文化是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

高校要不断净化校园文化环境,积极宣传在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不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及其经验,逐步营造出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最终形成大学生群体认可和崇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让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活动中,借以提高高校思想教育的成效和实效。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了中国几千年传统的优秀价值理念,蕴含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深刻哲理。

当前,作为高校的广大思想教育工作者应坚持
以正面教育引导为主,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上、在校园活动的深入上下工夫,在进课本教材、进校园课堂、进学生头脑上下工夫,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逐步渗透进学生的内心并内化为自身的品质。

[参考文献]
[1](美)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李盛平,译.北京:三联书店,1996.
[2]吴忠民.社会公正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3]许瑞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体系与价值关系重建[J].教育发展研究,2002(4).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Z].2004-08-26.
[5]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2006-10-18.
[6]张佩珍.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价值体系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200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