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方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中方言
也许,许多年轻人认为,陕西话土里土气,难登大雅之堂,殊不知,在这块历史宝地上,陕西话得天独厚,博大精深。
包括西府方言在内的关中方言,更是被称作“雅言”
现分为陕西西府方言(宝鸡及咸阳西部部分地区)和东府方言(西安、渭南、铜川及咸阳大部)。
《诗谱》载:“商王不风不雅,而雅者放自周。
”《论语》记载孔子教子时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论语骈枝·释雅言》曰:“夫子诵诗、读书、执礼必正言其音。
”可见周朝雅言作为国家标准语言,已远及山东等地。
现宝鸡本土的陕西西府方言为最接近周礼之雅言的语言,另外西府还是我国传统戏剧——秦腔的发源地。
西府方言
西府方言(Xifu Dialect in Shaanxi)属关中方言,为周朝国语、雅言。
范围包括宝鸡市的三区九县及咸阳部分地区,至今西府方言仍保留有古老浓重的口音,如下(xià ,西府方言读hà )、重(zhòng,西府方言读cheng)、坐(zuò,西府方言读cuo)、小(xiǎo,西府方言读suī,同碎)、白(bái,西府方言读péi)、猪(zhū,西府方言读zhi,同彘)、如(rú,西府方言读rí)、去(qù,西府方言读qi)、拿(ná西府方言读lá)、色(sè,西府方言读sěi)等,些许人认为难听,但其实它为古语,否定它等于否定自己。
《诗经》等著作用它读才是原味。
历史
古称关西秦声的关中方言,在古代之所以称作雅言并做国语使用,除了王朝一统天下的必然需要,其语调发音还有高雅、文雅、风雅、清雅、幽雅等大雅脱俗之义,娓娓道来圆润清丽,美妙悦耳,理应成为国家正音,人人学范,学说秦声雅言成为附庸风雅之风尚。
字词罗列
关中方言的字音词语拥量浩大,仅我们耳熟能详的日常用语不下百条,一些口头话音字词常用常说但难写难读,大致罗列出来以飨读者,字义力求准确;有些生僻字词出自古文典籍或方言考释,在常用词典中难以寻觅,特加以注音或取以谐音,用关中方言口语来念都很熟悉:
头:?(sá)
看:?(sao)
啥:啥(sā、sà)
聊:谝(piàn)
好:嫽(liáo)
坏:瞎(ha)
下:下(hā)
大:?(tuo)
小:蕞(suī)
别:嫑(báo)
拿:拤(qia)
抢:?(diao)
跳:?(biē)
粗:壮(zuāng)
鸟:雀(quo)
呆:痴(cí)
傻:?(gua)
笨:悗(mēn)
犟:犟(gāng)
倔:?(ceng)
凶:横(hēng)、歪(wai)
那:那(we、wu、guo、lei、nei)
暴雨:白雨(béi yù)
太阳:日头(ш tou)
额头:额颅(ngei lou)
眼睛:眼窝(ηiàn wo)
玩具:耍活(fà/suà huo)
棉鞋:窝窝(wò wo)
馒头:蒸馍(zheng mō)
烧饼:饨饨馍(tún tun mō)
马甲:甲甲(jiā jia)
瘦子:干猴(gan hóu)
老乡:乡党(xiang dàng)
传言:言传(nián cuan)
昨天:夜儿个(yē ш ge)
去年:年时儿(niān s ш)
夹菜:拈菜(nian cāi)、扌刀菜(dao cāi)吃饭:食饭(dié fān)、咬咀(ηiào za)还行:傍肩儿(bán g ji er)
完成:停当(tíng dang)帮忙:搭手(da sho^u)把握:括摸(kuō me)找:寻(xín)
收拾:??(da^ zhei)细心叫细厢
慢性叫暮囊
舒服叫?(chan)活
自在叫倭也
挠痒叫胳搂
怕痒叫害咬(niao)
抓紧叫逮紧
狭小叫窄掐
跺脚叫弹脚
蹲下叫挌蹴
站住叫?(nou)住
跟上叫厮干
一起叫一搭儿
使劲叫鼓劲
漂亮叫忒色
行了叫罢咧
弯了叫跷咧
绕路叫院路
哆嗦叫颤颤
二胡叫弦弦
哪里叫嗄(a)哒
那里叫唔儿或唔哒
不行叫没(mo)向
不和叫不卯
不服叫不摔(fai)
难看叫伤眼
眼谗叫搡眼
粗心叫毛糙
人蛮叫生生
利索叫麻利
麻烦叫麻眼
站开叫趔开
走开叫搧远
滚蛋叫诘(jie)哇
磨蹭叫跐偎
差点儿叫西乎儿
讨厌叫撩乱
啰嗦叫迁翻
心烦叫缪(mu)乱
折腾叫返乱
烦乱劲大叫泼翻
闹人叫闹活
训人叫墩嗒
吝啬叫啬皮
讽刺叫嚷(rang)人
挖苦叫咳臊
吵架叫绊嘴
关系好叫坚钢
生硬叫干板儿
哄人叫编凯子
胡说叫胡粘(ran)
虚张声势叫扎势
嚣张霸道叫骄豪
非尊非理叫骚轻
为人轻佻叫花搅
纠缠叫搅缠
打入叫挕(die)人
挨打叫佴(nai)打
滑稽叫?凇(guang song) 坏蛋叫黠?(song)
讹人叫挴(mei)人
骂人叫日绝
惹事叫招祸
蛮干叫生整或硬整
没问题叫没(mo)麻哒
没眼色叫没(mo)眉(mi)眼和不来叫搁不来
不理会叫不招识
够不着叫亘(gen)不着
有办法叫有窍道
有钱有货叫攒万
东西多叫万货稠
光脚板叫精脚(jue)片
刀具刃口锋利叫鏒(can)活
逗急了叫惹懆咧
完蛋了叫毕失咧
弄坏了叫悖毁咧或失塌咧
瞎胡来叫胡饰诡
巴结人叫舔尻(gou)子
怕马屁的人叫尻(gou)子客
不通情理胡搅蛮缠的人叫麻米子
乱七八糟叫尕达(da)马西……
好东西叫乃个儿
奶奶叫婆
父亲叫达
父亲的兄长叫伯(bei)
父亲的弟弟叫碎达碎爸
自己辈分以上的长辈统称先(xiyang)人
情况好叫美得很
笨蛋叫俛种
多嘴叫马槽出了个驴嘴
滚开叫避(pi) 避远闪远
注意:词条中:“玩具叫耍(fa)活 ( 渭北口音是shua) ”的内容有一定误区。
fa是秦岭北麓一带口音,而渭河南北的平原地带读音都为shua 和sua之间(因拼音无法拼出正宗读音拼为shua也可)。
因为西安人读音多为fa,令外省人易误认为关中大部分地区都读fa,其实不然,西安部分地区的人的发音属于秦岭北麓山区半山区类型的口音,像:“不服叫不摔(fai) ”也应修改作shuai。
也许您要问,在宝鸡,大多数人不是都会说“西府方言”吗?所以,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西府方言”特指古汉语中遗存至今的“西府方言”。
两个素不相识的宝鸡人在外地相遇,一番介绍后发现对方竟与自己是老乡,这一刻,想必他们要相拥而泣地说:“乡党啊,乡党!”这“乡党”一词便由来已久。
据我市长岭中学高级语文教师、高中语文教研组长李文利介绍,“乡”和“党”都是我国古代的民户编制。
《汉书》记载,“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
”换算可得,五百户是党,一万两千五百户是乡。
“乡党”制度用来管理农民、授田征税,这样可以防止人口流动。
两千多年后,君主制度和农户编制已经消失,但老百姓重乡土人情的质朴却伴着“乡党”的称呼保留了下来。
岐山名吃臊子面中“臊子”一词,也能在古汉语中寻得踪迹。
《水浒传》第三回这样写道,“鲁达坐下,道:‘奉着经略相公钧旨,要十斤精肉,切做臊子,不要见半点肥的在上面。
’”
不仅是字词,古汉语中的一些语法也沿用至今。
李文利继续介绍说,曾有不少学生问她,肉夹馍何不名为“馍夹肉”。
她对此的解释是,宝鸡人说话爱用叠词,因此过去称饼为“馍馍”,称烙饼为“烙馍”,而在省略了古汉语中表处所的介词“于”字后,“肉夹于馍”便简化成“肉夹馍”了。
[1]
看似容易学着难
与普通话相比,西府方言音调有所变化:普通话发阴平的,西府话念轻声;普通话发阳平的,西府话仍读阳平;普通话发上声的,西府话发去声;普通话发去声的,西府话发阴平。
以上所说音调变化大略如此,但日常情况还会有一些特例。
然而,外地人即便掌握了这种变化规律,也不见得就能说好西府话。
在西府方言里,就有一些字的发音与普通话截然不同,《摇滚陕西话》一书的作者胡婕为我们举了几个例子。
白居易的《卖炭翁》开头写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后一句中的“色”字,如果按照普通话发音sè,便不能与“黑”字形成押韵,但如果以西府方言的发音sě i来读,这一句便是对仗且又押韵的好诗。
同样,杜甫《梦李白》中写道:“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天使蛟龙得。
”如果按照西府方言来发音,即“测”读cě i,“黑”读hě i,“色”读sě i,“得”读dě i,全诗则完美押韵。
西府方言将“猪”字读作zhǐ,这并非人们以为很土的读音,而是古汉语中“彘”字的发音,西府话中这样的读法正是古音古韵的延续。
《鸿门宴》一文就有“项王曰:‘赐之彘肩。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的记载。
胡婕表示,正是有了这些不规则的发音,才让西府方言在粗犷豪放之外,多了一分委婉绵延,也让西府方言在历经千年之后,多了一分神秘色彩。
独一无二西府话
也许,许多年轻人认为,陕西话土里土气,难登大雅之堂,殊不知,在这块历史宝地上,陕西话得天独厚,博大精深。
包括西府方言在内的关中方言,更是被称作“雅言”。
《诗谱》中就有“商王不风不雅,而雅者
放自周”之说,《周礼·秋官·大人行》中则对雅言的普及和推广有重要记述:“……王制曰: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
”
秦统一六国后,作为“雅言”的西府话在全国越来越普及,影响久远。
李文利举例说,西府方言中,“年时”是去年的意思,这个词语在古汉语中处处可见。
元代卢挚的《清平乐》“年时寒食,直到清明节……今年寒食无家,东风恨满天涯”中,“年时”与“今年”相对应;宋代曹元庞的《十二时》“年时酒伴,年时去处,年时暮色。
清明又近也!却天涯为客”中,“年时”与“清明”相对应,都表达了作者物是人非,感时伤怀的心情。
从“官话”至“土话”,陕西话虽已不再光鲜,但绝不应就此遗忘。
翻开文学的卷本,拂去历史的黄沙,细细品读,不难发现,其中亦有几个词是那么亲切,甚至要用陕西话来读,才能咂摸透其本质的意思。
这是今人对古人在文学上的继承,反过来说,又何尝不是古人对今人在文化上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