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工具与技术》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工具与技术
3.1.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
科学概念目标
列举生活中的工具和技术。
了解工具和技术之间的联系。
科学探究目标
在取岀核桃仁的活动中,能正确操作使用工具,能对使用工具的过程做出评价。
科学态度目标
感受工具和技术对生活的影响,产生认识工具和技术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知道工具可以给工作带来便利,技术和工具都是不断改变、不断进步的。
(二)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木棍、轮子、砖块、铁锤、核桃夹、核桃。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班级记录表。
(三)教学过程
一、单元导入
1.出示课本39页飞机的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飞机有哪些作用?可以给我们带来哪些方便?
2.在生活中除了飞机,还有各种各样的工具,我们经常会用到这些工具,并且在创造和使用工具的过程中用到很多技术。
3.工具和技术又有什么联系?人们又是如何发明和改进工具与技术的?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第三单元,探究工具与技术。
二、聚焦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使用到各种各样的工具,比如写作业我们要使用到笔、修正带、本子、尺子、课本等等一些工具。
游泳的时候我们会使用到泳衣、泳帽、护目镜以及耳塞等一些工具。
2.出示课本40页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这些图片中有哪些工具?
3.教师引导,我们不仅会经常使用各种各样的工具,还会运用一些技术。
这些工具和技术是用来做什么的?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4.板书课题:3.1.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
三、探索
活动一:取出核桃仁活动
方法1:不用任何工具
1.教师出示一些核桃,提出要求:
这些是一些核桃,核桃的壳比较坚硬,大家可以不用任何工具尝试用各种方法取出核桃仁吗?
2.学生分小组活动尝试,不用任何工具取出核桃仁,并且记录下自己的方法和结果。
3.全班交流,指生说一说不使用工具取出核桃仁的方法。
预设:
用牙齿咬、用拳头捶、用手指扒、用脚跺等。
4.用这些方法取出核桃仁的效果怎样?
效果很不好,牙齿咬不动,手指扒不开,有的时候用脚跺还会把核桃仁踩碎了,而且这样取核桃仁牙齿疼、手指疼、拳头也疼。
方法2:使用教师提供的一些工具
1.教师提供一些工具,如木棍、轮子、砖块、铁锤等等,引导学生使用这些工具来取核桃仁,看一看效果怎样。
2.学生使用教师提供的工具再次尝试取出核桃仁。
3.全班交流,指生说一说自己使用的是什么工具?取出核桃仁的效果怎样?
预设:
利用木棍取核桃仁,核桃仁取出来了,但是比较费劲,而且核桃仁不完整。
利用砖头去核桃仁,核桃仁碎掉了。
利用铁锤去核桃仁,不需要用多大力气,用铁锤一敲就行,不过核桃仁碎掉了。
利用轮子取核桃仁,比较费时费力,取出核桃仁的难度较大。
方法3:使用核桃夹
1.教师再提供核桃夹给学生,引导学生利用核桃夹取出核桃仁,并提醒学生注意反复多做几次,看能不能取出相对完整的核桃仁。
2.学生分小组活动,利用核桃夹尝试取出完整的核桃仁。
3.全班交流,指生说一说有没有取出相对完整的核桃仁。
活动二:评估自己取出核桃仁的过程
1.教师引导:我们刚刚利用三种方法来尝试取出核桃仁,分别是不使用任何工具、
借助一些工具、利用核桃夹。
大家能否评价一下自己用不同方法取出核桃仁和利用工具取出核桃仁的过程吗?
2.评价提示:可以从取核桃仁有没有费劲、有没有费时、取出核桃仁是否完整等方面去评价。
3.全班交流
出示“取核桃仁活动”评价表。
取核桃仁活动
4.同学们,通过用不同的方法和工具取出核桃仁这一活动,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预设:
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使用工具会变得简单的多。
工具可以让我们做事更方便,更快捷,还更安全。
不同的任务要使用不同的工具去做,比如取核桃仁用核桃夹比较合适,而使用铁锤、砖头就不太合适,效果也不好。
活动三:生活中的常用工具
1.教师引导: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夹核桃的核桃夹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工具,大家见过哪些工具呢?
2.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一些常见工具。
3.在日常生活中的这些常见工具,我们可以将他们分一分类。
4.出示常用工具记录表。
常用工具记录表
5.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般使用这些常用的工具来做什么?又是如何使用它的?如果没有这些工具,会有哪些不方便?
6.继续出示生活中常见工具记录表,引导学生继续填写相关内容。
常见工具记录表
四、研讨
刚刚我们了解了生活中的常用生活工具,了解了这些常用工具的用途及使用方法以
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下面我们来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1:你认为使用工具和不使用工具有什么区别?
使用工具会让所做的事情变得更加简单,更加方便快捷,省时又省力;不使用工具会让所做的事情变得艰难费时费力,效果也很差。
问题2:在上面的探究任务中不同的工具使用方法相同吗?效果如何?使用核桃夹之后,你解决问题的技巧有什么变化?
预设:
在夹核桃的任务中,不同的工具使用的方法是不相同的,效果也不相同。
使用核桃夹夹核桃,使这个任务变得更加方便、快捷、简单,省时省力,而且效果很好。
因此,针对不同的事情,我们尽量选择合适的工具,这样会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问题3:结合探究的过程,说说你的工具和技术的看法。
出示课本42页工具与技术的关系维恩图,学生仔细阅读这幅图片上的文字内容,进一步了解工具与技术的关系。
预设:
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使用技术,可以根据技术来发明工具,技术和工具都是可以改进的。
工具与技术的不同之处在于,工具常常是一些物品,有的是任务中用到的物体,不同工具优劣不同。
而技术常常是一些方法,同一任务中可以用到多种技术。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生活中的常用工具,知道了这些常用工具的名称、类别、作用、使用方法以及使用范围,同时,我们还知道了工具与技术的关系,了解了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
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有关工具和技术的资料,了解更多的有关工具和技术的知识。
3.2.斜面
科学概念目标
利用斜面滑道从上往下搬运物体十分省力。
利用斜面从下往上搬运物体比直接搬运物体要省力。
科学探究目标
能利用器材搭建一个斜面,完成特定的搬运任务。
能正确操作测力计,准确测量利用斜面搬运物体和直接提升物体所用的力的大小。
能根据提供的指标完成工具的测试和评价。
科学态度目标
与同伴合作探究时,互相协作,关系融洽。
愿意倾听其他同学的表达,乐于分享自已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相当广泛,给生产、生活带来了便利。
(二)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塑料槽(也可用PVC线槽自制)、石块(有大有小)、水、盛水的瓶子、水槽、测力计、装小石块用的袋子、抹布。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出示课本43页的一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图片的内容。
从古至今,人们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明和运用了许多工具和技术,有的一直沿用到现在,斜面就是这样的情况,这幅图展示的就是斜面的运用。
2.在日常生活中,大家还见过哪些斜面呢?学生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见过的斜面。
预设:无障碍通道、盘山公路、屋面……
3.这些斜面又有什么作用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斜面的作用。
4.板书课题:3.2.斜面
二、探索
教师引导:对于技术和工具在实际运用中的效果,我们应当进行测试与评价,测试的方法可以是模拟测试和实际测试。
在测试时需要建立评价指标,评价的指标可以有多有少,我们可以逐步由少到多的来学习。
下面我们就来进行模拟测试,探究前面的有关知识。
活动一:模拟测试,用塑料槽做一个斜面滑道,模拟古人搬运物品
1.出示任务1:将一个物体由高处A沿斜面滑道低处B。
2.出示课本44页上面一幅图片,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用塑料槽做一个斜面滑道,将一个物体由高处A沿斜面滑落到低处B。
3.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先动手用塑料槽做一个斜面滑道,再将一个物体由高处A 沿斜面滑到低处B。
4.全班交流,指生说一说物体由高处A沿斜面滑落到低处B有什么优点?
预设:利用斜面,物体由高处沿斜面滑落到低处,滑的非常快,而且不会损坏,同时还比较省力。
出示任务2:用几段塑料槽搭一个较长的斜面,模拟水渠引水,将一杯水从高处引到低处。
1.出示课本44页下面一幅图片,提出要求:用几段塑料槽搭一个较长的斜面,模拟水渠引水,将一杯水从高处引到低处,看看效果怎样。
2.学生分小组完成活动,仔细观察活动现象,体会活动效果。
3.全班交流,指生说一说模拟水渠引水将一杯水从高处沿着几段塑料槽搭成的斜面引到低处,效果怎样?
预设:通过这样的斜能够将一杯水成功的从高处引到低处,速度非常快,效果非常好,没有出现水的飞溅和洒落现象,而且比较省力。
4.教师引导:这两个实验都是利用斜面将物体从高处引到低处。
从这两个实验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斜面的什么作用?
预设:从这两个实验我们发现利用斜面搬运物体从高处到低处,有省力的作用。
活动二:模拟测试,用木板搭一个斜面,模拟搬运物体的过程
1.引导学生利用木板搭一个斜面。
2.全班交流
所需材料:木板、书本。
搭建方法:将几本书摞起来,再将木板倾斜的搭在书本上,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简单的斜面。
3.出示本次模拟测试的要求:
任务3:将两个物体,比如木块和石块,由低处沿斜面缓缓地拖到高处,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任务4:将两个物体,如木块和石块,由低处缓缓的直接提升到高处,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4.教师指导:这个模拟测试是一个对比测试,在这个对比测试中,不变的量是什么?改变的量又是什么?
预设:
不变的是:斜面的高度、物体的质量、物体移动的速度。
改变的是:任务3中物体是由斜面从低处拖到高处,任务4中物体是由低处直接提升到高处。
5.复习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6.学生分小组进行模拟测试,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好数据,思考得出实验结论。
全班交流
7.指生学生说一说同样的物体由斜面从低处拖到高处和从低处直接提升到高处所用的力的大小分别是多少?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预设:
用斜面搬运物体所用的力比较少,说明斜面具有省力的作用。
三、研讨
刚刚我们通过模拟测试探究了斜面的作用,下面我们来讨论几个问题:
问题1:在模拟测试中,不同的方法是否都能完成任务?不同的方法用力情况是否相同?
在模拟测试中不同的方法基本上都能完成任务,不过不同的方法用力情况是不一样的,利用斜面可以更省力一些。
问题2:通过测试你认为斜面有什么作用?
能够将物体以相对较小的力从低处提升到高处,这就是斜面的作用。
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就越不省力。
四、拓展——斜面的运用
1.教师引导:在生产生活中,斜面运用非常广泛。
2.出示课本45页的两幅图片,学生观察这两幅图片,了解盘山公路和水渠都是利用斜面的原理制作而成。
3.学生再读一读课本45页拓展的资料,进一步了解斜面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4.全班交流:斜面主要运用于哪些方面?
预设:
斜面可以运用于一些工具,如菜刀、斧头、钉子、凿子;可以运用于交通、道路、房屋建筑中,比如盘山公路、桥梁、高速公路的排水设计等等。
斜面在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斜面的运用对人类的影响是巨大的。
单单就农业生产而言,人们
利用斜面和其他技术来修建运河、水坝、水渠、水沟等等设施,组成水利系统,不但治理了水灾,还实现了对水的充分利用,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基础条件,保障了人类获得稳定可靠的食物来源。
5.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斜面的运用?
学生列举生活中斜面的运用例子,教师相机出示一些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有关斜面运用的图片,进一步体会斜面的巨大作用和广泛运用。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模拟测试,初步体会了斜面的特点以及作用,知道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斜面有着广泛的运用。
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斜面的资料,了解更多的关于斜面的知识。
3.3.不简单的杠杆
科学概念目标
利用杠杆可以帮助我们撬起一些重物。
改变支点的位置、支点的高度会影响杠杆的作用效果。
科学探究目标
能利用杠杆完成撬动大石块的任务。
能用画图的方式记录杠杆装置的使用情况。
科学态度目标
能对杠杆产生探究的兴趣,乐于和同学合作完成模拟测试。
尊重事实,如实记录大石块的移动距离,准确地画出杠杄装置,愿意倾听其他同学的表达,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杠杆也是一种简单机械,在生活中应用广泛,给我们带来了便利。
(二)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木尺、一大一小两块石块、有格子且标明起点A终点B的宽纸带作为杠杆支点的方木块。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学会了利用一些天然的材料,比如石头、木头、骨头、植物纤维等等来制造一些工具,因为人们知道单纯依靠自己肌肉产生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制造一些工具可以产生更好的效果。
杠杆就是这样的一类工具。
2.出示课本46页的图片,学生观察图片。
3.再出示古人利用杠杆撬石头的图片,学生观察图片,初步体会杠杆的样子。
4.大家使用过杠杆类的工具吗?知道杠杆类的工具有哪些作用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杠杆的奥秘。
5.板书课题:3.3.不简单的杠杆
二、探索
活动一:杠杆的组成
1.教师引导:杠杆是由哪些部分组成呢?
2.出示古人用木棒作为杠杆撬动石头的图片。
一根木棒就可以变成杠杆。
古人利用木棒撬动大石头,或者将植物粗壮的根撬出来。
杠杆和我们上一课学习的斜面一样,都是一种简单机械。
3.出示课本47页杠杆的组成示意图,学生观察图片,了解杠杆的组成。
杠杆是由阻力点、用力点、支点三部分组成。
4.引导学生将杠杆组成示意图以及古人利用木棒撬石头的图片进行比较,想一想在古人用木棒撬石头的图片中,什么是用力点?什么是阻力点?什么是支点?
预设:
用力点就是古人手握在木棒的地方,主力点就是大石头和木棒接触的地方,支点就是地面上的小石块。
5.引导学生利用大石块、小石块以及木板条组成一个简单的杠杆,进一步体会杠杆的组成。
活动二:模拟测试,利用木板撬和移动重物
1.出示课本47页的刻度纸,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用一块小石头和木板,将一块大石头从刻度纸上的A处撬到B处。
2.指导:当我们利用一块小石头和木板条将一块大石头撬动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几种情况。
3.出示课本47页下面两组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两组图片,认真比较,看一
看这两组图片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预设:
这两组图片的不同之处在于杠杆的支点位置不同,上面一种情况是杠杆支点离阻力点较远,而离用力点比较近,下面一种情况是杠杆支点离阻力点较近,而离用力点比较远。
4.教师引导:杠杆支点的位置不一样,实验的效果会不会也不一样呢?请同学们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测试,把这块大石头从A处撬到B处。
5.学生分小组进行测试活动,并且完成课本47页的杠杆模拟测试记录表。
6.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模拟测试情况并适当的加以指导。
全班交流
7.展示各小组的杠杆模拟测试记录表,并且指生相机介绍本小组模拟测试情况。
8.当支点处在不同的位置,模拟测试情况是否是一样的?如果不一样,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预设:当支点距离大石头较近的时候,需要用的力比较小;当支点距离大石头比较远的时候,需要用的力气比较大。
9.通过这次测试活动,同学们有没有了解杠杆的作用以及特点?
预设:通过本次模拟测试活动,我们发现利用杠杆可以起到省力的作用。
不过支点距离阻力点近,而离用力点远的时候,杠杆比较省力;支点距离主力点远,而离用力点近的时候,杠杆越不省力。
三、研讨
刚刚我们通过模拟测试活动,探讨了杠杆的特点和作用。
下面我们来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1:模拟测试中,我们是否能够成功地将重物吊到指定地点?杠杆在撬动中有什么作用?
在模拟测试中,我们基本上能够成功地将重物吊到指定地点。
杠杆在撬动中起到省力的作用。
问题2:在测试过程中你做过哪些测试?有什么发现?
在测试过程中,我做过改变支点位置的测试,发现支点距离阻力点近,而离用力点远的时候,杠杆比较省力;支点距离主力点远,而离用力点近的时候,杠杆越不省力。
四、拓展
1.教师引导:杠杆和斜面一样都是一种简单的机械,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们根据不同的需要,发明了很多不同的杠杆。
2.出示课本48页打捞网、塔吊和挖掘机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三张图片,说一说这三张图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杠杆?
预设:打捞网的木头手柄、塔吊的吊臂以及挖掘机的挖掘臂都运用了杠杆原理。
3.这些地方为什么要运用杠杆?
在这些地方运用杠杆主要是为了利用杠杆省力的作用。
4.学生自由读一读课本48页拓展的资料,进一步了解杠杆的作用及杠杆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5.学生列举杠杆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运用事例。
预设:
羊角锤、瓶盖起瓶器、老虎钳、起子、手推车、修枝的剪刀、筷子、镊子、钓鱼竿、船桨等。
6.教师相机出示这些物体的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想一想这些物体的什么地方运用了杠杆。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初步体会了杠杆的特点,并通过模拟测试了解了杠杆的工作原理、作用以及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广泛运用。
课后,大家可以查阅有关杠杆的资料,了解更多的杠杆的知识。
3.4.改变运输的车轮
科学概念目标
车轮属于轮轴,也是一种简单机械。
用有轮的推车运送物品比较省力、灵活。
科学探究目标
能利用平板或者推车完成运送物品的任务。
能运用时间、用力、安全、灵活、损耗等多个指标来评判运输过程的效果。
科学态度目标
能遵守规则,与小组成员互相配合,积极协作共同完成探究任务。
愿意倾听其他同学的表达,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轮子的发明和改进,改变了人类的运输历史,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推车(没有的可以用木板钉上四个万向轮自制)、不带轮子的木板标志桶A、标志桶B、标志桶C、重物(就地取材,适合即可,不限)。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出示课本49页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图片内容。
2.教师引导:图片上是一辆卡车,在卡车的下面有4个或者6个,甚至于8个以上的车轮,除了卡车上有车轮,大家还知道哪里有车轮吗?
3.学生列举车轮,预设:火车、轿车、马车、汽车、自行车、摩托车、滑板车等。
4.大家知道吗?在车轮发明以前,人们大多通过双脚行走去探索自然,也是依靠人力或畜力运输物品。
虽然我们无法准确考证车轮的发明年代,但是随着车轮的运用,人们不仅发明了马车、火车、汽车等交通运输工具,还发展了交通图、桥梁、铁轨等技术。
人类的交通运输变得快捷而又高效。
5.教师相机出示桥梁、铁轨、交通图等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进一步了解越来越快捷、高效的人类的交通运输。
6.这些车轮都有哪些作用呢?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车轮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有关车轮的知识和奥秘。
7.板书课题:3.4.改变运输的车轮
二、探索
1.教师引导: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对于技术和工具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我们应当进行测试与评价测试的方法,可以是模拟测试和实际测试。
在测试的时候,我们还需要建立评价指标,评价的指标可以有多有少,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
今天我们开展一次实际测试,去了解车轮的作用。
2.提出模拟测试的要求:用平板和手推车分别拉规定的物品。
3.出示课本50页的两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分别了解两幅图的内容。
4.出示本次测试的任务:分别用平板和手推车在操场上运送物品,先将两个箱子沿
直线从A处运到B处,然后将两桶水沿曲线从B处运输到C处。
5.教师指导:本次任务涉及的测试是两组对比测试,第1组对比测试的内容是分别用平板和手推车将两个箱子沿直线从A处运输到B处。
第2组对比测试的内容是将两桶水沿着曲线从B处运输到C处。
请大家想一想,在这两组对比模拟测试中不变的条件是什么?改变的条件又是什么?
预设:
第1组模拟测试中改变的是运输工具,一个运输工具是平板,另一个运输工具是手推车。
没有改变的条件是运输距离、运送的物品、运输的路线。
第2组模拟测试中改变的条件是运输的工具,一个是平板,一个是手推车。
没有改变的条件是运输距离、运送的物品和运输的路线。
6.出示课本50页“平板和手推车运输物品测试”记录表。
平板和手推车运输物品测试记录表
7.教师引导:在测试的时候,我们可以增加一些观察的指标来进行评价。
学生分小组进行对比模拟测试,并且填好测试记录表。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模拟测试的情况,并适当的加以指导。
8.全班交流,各小组展示“平板和手推车运输物品测试”记录表。
平板和手推车运输物品测试记录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