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堂教学效果的几个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术课堂教学效果的⼏个措施
美术课堂教学效果的⼏个措施
美术课堂决不是在课堂上的“修修补补、⼩打⼩闹。
”作为美术教师要意识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不同。
”既然如此,学校领导就要更新观念,教师要⽤新的理念充实⾃⼰的教学。
美术教学就有了新的理念,新的追求,教学肯定会出现前所未有的深度。
⼀、重视美术课堂,提⾼教学效果
课堂是教师与学⽣共同展⽰的舞台,是教师⾃我价值体现的主阵地,是学⽣学习的主要场所。
那么教师就更该重视课堂,课堂即⽣命。
教师认识到此点后,还远远不够,教师素质再⾼,没有领导的重视,⽆疑还是⽩搭,在此我郑重提出,在提⾼教师素质的同时更应该提⾼领导的素质,也就是优化管理机制。
上到领导下到教师从思想上要有统⼀认识,充分认识到美术课堂的重要性,切实落实到⽇常的教学⼯作中去,切不可⽀差应付。
美术课堂不同于其他课,它是培养学⽣怎样确⽴⾃⼰的审美价值和审美能⼒,提⾼审美情趣,培养学⽣的超凡想像⼒和创新能⼒。
“艺术来源⽣活,并⾼于⽣活。
”那么,美术课堂也是⼀个⾛出去的课堂,去吸收⼤⾃然及外界的灵⽓,通过对⾃然景观的观察,增强感性认识,促进学⽣感官的全⽅位参与,激活学⽣在美术活动中观察、感受、记忆、想象等能⼒,以得到学⽣积极主动参与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教学⽬标。
⼆、把“玩”带进课堂,提⾼学习兴趣
⽇常⼯作在课堂上“玩”,有⼈会⼤吃⼀惊,在课堂上玩,那还要⽼师⼲什么?孩⼦的天性就是会玩,不需要⼈来教。
⼉童成长的每个阶段都伴随着游戏,⽽且每个阶段的游戏、玩法也各不相同。
我们要让学⽣在玩中增长知识;在玩中提⾼审美能⼒。
不是乱玩,盲⽬性的玩,我们要有针对性的“玩”,要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的⾝⼼、智⼒发展状况,有⽬的的去“玩”,把“玩”带⼊到课堂中去,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开拓思维,使课堂⽓氛活跃⾃然。
在“玩”中引起兴趣,从⽽增长对事物的了解;在“玩”中开拓思维,让学⽣轻松愉快的去学美术。
⽽不要把美术当作⼀门临摹课,也不要把画画看成⼀种负担,⼀种技能的训练。
⽐
如,我在让学⽣认识原⾊和间⾊时,学⽣对原⾊和间⾊根本不懂,如果⽤旧式的教学⽅法,也就是⽼师讲,学⽣听,墨守成规⽼⼀套。
⽼师讲得枯燥、困难,学⽣不想听、不理解。
所以我就领着学⽣⼀起玩⼀玩,变变戏法,看看间⾊是怎么“变”出来的。
我先把⽔彩颜料红、黄、蓝分别盛放在透明的容器中,再拿出三只空的容器。
先让同学们认识三原⾊,然后再讲什么是间⾊及间⾊是由哪两种原⾊调配成的,就拿容器作演⽰,⽤两种原⾊倒⼊空的容器中,同学们发现⽼师象变戏法⼀样——颜⾊变了,也让让学⽣们亲⼿玩⼀玩,变⼀变戏法。
世上千百种⾊彩都可以由这三种原⾊——红、黄、蓝调出来,他们有的感到惊讶;有的感到不可思议;甚⾄有些同学认为⽼师讲错了。
经过他们动⼿,“玩”明⽩了三原⾊和三间⾊,⽽且也相信千百种⾊彩源于红、黄、蓝。
这种上课⽅法简单,但形式新颖,学⽣们的兴趣很浓,最重要的是他们不仅学会了三原⾊、三间⾊,也学会了如何调⾊。
为学⽣创造⼀个轻松愉快、有趣的学习环境和⽓氛,消除学⽣⼼中的⼼理障碍,使学⽣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种享受、⼀种娱乐。
学习就象游戏⼀样,使学⽣感到轻松愉快。
让学⽣在乐趣中吸取知识和掌握技能,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充分发挥优势作⽤。
三、课堂设计注重语⾔情感和德育感染
美术教育的辅德益智启美功能被⼈们所共识,它提升了⼈的精神境界,触及精神⽂明建设的核⼼层次,美术思想教育是⾮有不可的。
⽐如在欣赏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的《⾃由领导⼈民》⼀画过程中,半裸的⾃由⼥神令同学们窃窃发笑,忸怩不安,有的同学⼲脆把书本合起来,红着脸坐在那⼉,像做错了什么事情似的。
这时作为美术教师就必须把思想品德教育作为重点,借助⼀些相关的⼈体结构挂图,联系实际,向同学们讲解⼈体的⾃然⽣理现象,让他们意识到⼈体绘画作品是以表现⼈的形体美和动态美作为⽬的,是对⼈⾃⾝的赞美和对⽣命的热爱,是⼀种健康的艺术,⽽并⾮是他们头脑中的那些下流的宣传,通过这样的解析,让学⽣有了正确的审美的观念,并且能正确的欣赏⼀些⼈体美术作品。
这样我们的审美教育也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达到了教育的⽬的。
总之,在素质教育东风的吹拂下,美术课开展的如⽕如荼,这样定会加快基
础教育的课程改⾰。
新的曙光,总是在开拓者的⼀⽅。
⼈类已进⼊⼆⼗⼀世纪,未来社会的特点决定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
只有把美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和培养兴趣有机结合起来,⼒求在课堂教学中能做到“课伊始,趣亦⽣;课正⾏,趣亦浓;课已⽌,趣犹存”。
这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才能使学⽣有所得、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