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词原文及翻译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词原文及翻译赏析
春词原文及翻译赏析
春词原文及翻译赏析1
原文:
惜春词
朝代:唐朝
作者:温庭筠
百舌问花花不语,低回似恨横塘雨。
蜂争粉蕊蝶分香,不似垂杨惜金缕。
愿君留得长妖韶,莫逐东风还荡摇。
秦女含颦向烟月,愁红带露空迢迢。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百舌鸟问花,花却不说话。
低头流连好像怨恨横塘的雨。
蜜蜂争相采集着花粉,蝴蝶也分享着花的芳香。
不像垂杨柳那样珍惜一丝丝金色的枝条。
希望你能够长久保持妖娆妩媚,不要追逐东风而被吹得摇荡不已。
秦女皱着眉头望向烟云笼罩的月亮,忧愁的容颜带着露珠空对远方。
注释
⑴百舌:鸟名,能模仿百鸟之声。
或代指百鸟。
欧阳修名句“泪眼问花花不语”(《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从此句化出。
⑵横塘:原为三国时吴国在建业(今南京市)秦淮河边修建的堤岸,后为百姓聚居处。
此处未必即是吴国的横塘,或只是借名泛指而已。
⑶金缕:金色枝条。
此二句或只是飞卿(温庭筠)即目所见而别无深意;或是表面上赞扬妓女、讽刺良女。
⑷君:指花。
妖韶:妖娆美好。
⑸秦女:刘学锴认为这是泛指秦地之女。
“秦女”、“秦娥”这类词汇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一般专指春秋时秦穆公之女——弄玉。
弄玉
嫁给善吹箫的箫史,后二人在城上奏乐,因乐声似凤鸣,故招来凤凰,二人遂乘凤升天而去。
颦(pín):皱眉,常用来形容愁态。
⑹愁红:指枯萎或即将枯萎之花,其状似女子含愁之态。
此处借指诗中的女子。
迢迢:喻指远逝。
赏析:
此诗借惜花而表达自怜、自伤之情。
至于判断诗中“秦女”的身份,关键在于对“蜂争粉蕊蝶分香,不似垂杨惜金缕”二句如何理解。
结合诗题“惜春”看,把这二句只当作一般性景物描写当然是很符合题意的。
然而这两句中将花、柳对比意图非常明显,且相对而言花是正面的、大方的,柳则是负面的、小气的。
若纯是景物描写,将花、柳都描绘成美好的意象就好了,这样的作品也很多,而飞卿此处也不必非“扬花讥柳”不可。
况且如此写法又与“惜春”的主旨无关,颇惹人生疑。
联想敦煌曲子词《望江南·君莫攀》中有“我是曲江临池柳,这人折了那人攀,恩爱一时间”句,与“蜂争粉蕊蝶分香”的句意颇相似,或许可做飞卿这句诗的注脚。
因此诗中女子的身份应为妓女一类的人物。
再观“秦女含颦向烟月”句,秦女应指秦穆公之女弄玉,此处用其与箫史乘凤升天之事,大概是想表达诗中女子向往爱情、乞求拜托尘世烦扰的意思,而这个她想摆脱的尘世则正是青楼。
若把诗中女子看作妓女,则全诗似是在写一位“年老”的妓女的伤春之情。
为了更好的理解此诗,不妨在此设想一下这位妓女伤情的背景:她的美好青春全都奉献给了“寻花客”们,然而时光荏苒,随着青春逐渐撇下她远去,那些“寻花客”们也都开始抛弃她了。
此时,她既不能像良女那样拥有一个正常的婚姻生活,又面临着逐渐在青楼失宠的问题,因此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
她自以为对社会奉献了很多,却得不到良女那样美满的结果,因此心中既有对良女的嫉妒,也有对自己不堪命运的自伤。
青春已逝,对于渺茫的前途她全然没有主意,不知何去何从,也不知如何生存下去,或许这便是惹她伤春的真正缘由。
首二句写花默默含恨,而所恨则缘自雨打花落、青春凋零。
三四句有趣,虽然表面上称赞妓女“大方”,而讽刺良女(即“垂杨”所
指)“小气”,但细味诗意,不难看出这只是妓女对坎坷、悲惨、无奈之人生的自我慰藉而已,这与鲁迅笔下的所谓的“阿Q精神(即自我精神胜利法)”如出一辙。
五六句虽然表面上写这位妓女希望花能长保青春妖娆而不被东风摧落,实际上她却是在自言自语,花就是她自己的象征,她是在借花自怜、借花伤春。
末二句写她蹙着眉对月惆怅,哀伤自己的青春渐渐远逝。
春词原文及翻译赏析2
忆王孙·春词
萋萋芳草忆王孙。
柳外楼高空断魂。
杜宇声声不忍闻。
欲黄昏。
雨打梨花深闭门。
翻译
茂密的青草可使我想起久客不归的王孙。
杨柳树外楼阁高耸,她终日徒劳地伫望伤神。
杜鹃乌儿一声声啼叫,悲凄的声音令人不忍听闻。
眼看又到了黄昏,暮雨打得梨花凌落,深深闭紧闺门。
注释
萋萋:形容春草茂盛的样子。
王孙:这里指游子,行人。
杜宇:即杜鹃鸟,鸣声凄厉,好象在劝说行人“不如归去”。
鉴赏
就其所用词语看,全词所用也无非是宋词中惯用的语汇,如柳外高楼、芳草斜阳、梨花带雨、黄昏杜鹃。
但是正像有才情的作曲家仅凭借七个音符的不同组合就能构成无数美妙的乐章一样,这首词也以其富有感染力的意象组合和不露痕迹而天然精巧的构思,描写了一个独立、不可替代的艺术形象。
我们先看一看这首词的结构。
这首词主要是写景,通过写景传达出一种伤春怀人的思绪。
那一份香眇深微的情思是通过景色的转换而逐步加深加浓,逐步显示的。
在场景的转换上,词作又呈为一种由大到小,逐步收束,词终而趋于封闭的心态特征。
此词起笔展示的是一种开阔的伤心碧色:连天芳草,千里萋萋,极目所望,古道晴翠,而思念的人更在天涯芳草外,闺中人的心也轻轻飘扬到天尽头了。
这一
句,情与景都呈现出一种杳眇深微的特征。
接下来,场景收束为田间路头杨柳、柳外高楼。
继而,在杜鹃声声中,将到黄昏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场景再次收束为小院梨花带春雨。
最后,螟色入庭院,场景收束为一个无言深闭门的近镜头。
可以想见,闭门人游荡在千里外的芳心也将最后回到常日紧闭的心扉内。
词作结构由大而小,由外而内,由景生情,总体上表现为收束的特征。
这一特征又准确地表现了古代妇女那种内向型的心态。
这首词的另一个特点是,不以锤炼字句为能,因为可以看见词中选用的都是一些最常见的`意象。
这些意象大多在前人诗词中反复出现过,积淀了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民族文化的感情。
意象本身就有很强的美的“张力”,足以调动人们的生活文化积累,从而帮助读者想象美丽的意境。
比如,词中写到的芳草、杨柳、高楼、杜宇、梨花,无一不是中国雅文学中的基本意象。
这些意象经过历代诗人传唱,已具有一触即发、闻声响应的高度感发能力。
即以“柳”而论,从《诗经》中的“杨柳依依”到韦庄的“无情是台城柳”,从李白的“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到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那一缕柳丝寄寓了多少中国文人的愁绪啊!人们读到这个字,就会随着各自的文化积累不同程度地感受到那种萦绕在心头的忧怨。
再如“芳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淮南小山《招隐士》):“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牛希济《生查子》):“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淹《苏幕遮》)……那无处不在的芳草,承载了游子思妇的无穷相思。
这首词中的其他意象也大多具有这种美的联想性。
因此,当作者把这些意象巧妙组合到一起时,就形成了一种具有更丰富的启发性的画面。
于是人们在熟悉中发现了陌生,有限中找到了无限。
读这样的词,应当是回味大于思索,联想重于分析。
这样可以得到比几句词的字面意义更多的东西。
赏析
李重元的《忆王孙》是一首描绘闺中少妇思念丈夫的“闺情”词。
词的首句“萋萋芳草忆王孙”是化用刘安《招隐士》赋中的“王
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之语,写出这是在芳草萋萋的暮春时节,点明了时间、季节。
“柳外楼高空断魂”谓登上高楼,凭窗远眺,盼望日夜思念的丈夫能出现在眼前,只是仍不见丈夫身影,不觉悲从中来,益觉伤悲。
“杜宇声声不忍闻”言杜鹃鸣声凄厉,更能引起思念亲人的悲凄之情。
“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时将黄昏,天又降雨,拍打梨花落地,伤情离绪更进一层。
少妇思夫的孤寂心情,伴随凄风厉雨,更加魂消肠断。
不忍再看落地梨花,遂关掩门户,不再见人。
给人以无穷遐思,悲苦难以尽言。
全诗一句一层渲染,层层推进,直至最后“深闭门”打住,大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感。
读来令人为之心恸。
小令如绝句,易成而难工,最重神韵。
此词利用传统意象,将芳草、烟柳、杜鹃、春雨、梨花诸物与所抒离恨别绪结合在一起,使之情景交融,所以意境深远而韵味悠长。
春词原文及翻译赏析3
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
斜倚栏干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
翻译
低低的花和绿树掩映下的小楼,将点点愁带入了少女的眉心。
斜靠着栏杆背向鹦鹉,思忖着为什么不再回过头来?
注释
妆楼:华美的楼房,古代常指富家女子的居处。
背鹦鹉:以背对鹦鹉。
鹦鹉是一种鸟,善学人语。
思量:思忖。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低低的花和绿树掩映下的小楼,将点点愁带入了少女的眉心。
斜靠着栏杆背向鹦鹉,思忖着为什么不再回过头来?
注释
春词:春怨之词。
妆楼:华美的楼房,古代常指富家女子的居处。
背鹦鹉:以背对鹦鹉。
鹦鹉是一种鸟,善学人语。
思量:思忖。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大和三年(829)春天。
这时朝廷中宦官气焰日张,白居易的好友宰相韦处厚已经逝世,李宗闵勾结宦官将出任宰相,政敌王涯也于这年正月自山南西道节度使入为太常卿。
所以是年春天,对作者来说是个极不愉快的季节。
于是作得此诗。
赏析
诗开头是以“低花树映小妆楼”来暗示是青年女子,并且交代了地点,其余都是对女子的刻画,通过“两点愁”、“斜倚栏杆”、“背鹦鹉”、“不回头”等一系列的静态描绘,展现出一幅静态的画面,一幅始终处在低气压中的画面。
低低的花和绿树掩映下的小楼,将愁带入了少女的眉心,点点的愁一下就进入了主题的表达层面。
写出了这个女子心中的不快和幽怨。
但后二句,也是少女在此情此景对愁思的回应,最妙是“思量何事不回头”这句,给全诗带来了重重叠叠的神秘感。
结尾没有说明其“愁”的原因,只是点出一句“思量何事”,引得读者自去联想,这虽然是出自于艺术方面的考虑,但也正因其“愁”才更容易惹人去联想,因为关于女性悲愁的经典语境早已确立并成为了传统。
至于究竟为了何事,作者没有明说,这正是供读者体味的地方。
但聪明的读者已可以猜到是伤春伤别,之所以背向鹦鹉,怕的是鸟儿学舌,勾起伤心之事。
此诗虽然显得比较纤巧,但也说明了作者观察人物的细致。
这首诗既写春愁,又刺春愁,对只会冥想不会寻求解脱春愁办法的人进行讽刺。
另外,全诗不仅表现了封建社会妇女对女性自由幸福快乐的渴望与追求,而且也表现了诗人对这种渴望与追求为何不能出现的隐性思考。
全诗虽篇幅短小,但人物刻画生动,语约意远,诗意别出心裁,堪称佳作。
春词原文及翻译赏析4
春词
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
斜倚栏杆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
古诗简介
《春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是一首闺怨诗,前两句描写低低的花和绿树掩映下的小楼,将点点春愁带入了少女的眉心。
后两句通过“斜倚栏杆”、“背鹦鹉”、“不回头”等一系列的动态描绘,写出了这个女子心中的不快和幽怨。
全诗虽篇幅短小,但人物刻画生动,语约意远,诗意别出心裁,堪称佳作。
翻译/译文
低低的花和绿树掩映下的小楼,将点点愁带入了少女的眉心。
斜靠着栏杆背向鹦鹉,思忖着为什么不再回过头来?
注释
⑴春词:春怨之词。
⑵妆楼:华美的楼房,古代常指富家女子的居处。
⑶背鹦鹉:以背对鹦鹉。
鹦鹉是一种鸟,善学人语。
⑷思量:思忖。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大和三年(829)春天。
这时朝廷中宦官气焰日张,白居易的好友宰相韦处厚已经逝世,李宗闵勾结宦官将出任宰相,政敌王涯也于这年正月自山南西道节度使入为太常卿。
所以是年春天,对作者来说是个极不愉快的季节。
白居易宦途中的突然打击,使他的处境如同闺妇一般,而对这种处境的愤怒和失望却又表示得如此的委婉,正是封建士大夫们所推崇的“怨而不怒”,于是作得此诗。
赏析/鉴赏
白居易此诗,先描绘一个斜倚栏杆、背向鹦鹉、眉目含愁的青年女子形象,接着以“思量何事不回头”的问句,轻轻一拨,引而不发,意味深长。
而刘禹锡的和诗(见下),也写闺中女子之愁,然而却写得更为婉曲新颖,别出蹊径。
白诗开头是以“低花树映小妆楼”来暗示青年女子,而刘诗“新妆宜面下朱楼”说得十分明确,而且顺带把人物的心情也点出来了。
诗中女主人公梳妆一新,急忙下楼。
“宜面”二字,是说脂粉涂抹得与容颜相宜,给人一种匀称和谐的美感,这说明她妆扮得相当认真、讲究。
看上去,不仅没有愁,倒似乎还有几分喜色。
艳艳春光使她暂时忘却了心中苦恼,这良辰美景,使她心底萌发了一丝蒙眬的希望。
诗的第二句是说下得楼来,确是莺歌蝶舞,柳绿花红。
然而庭院深深,院门紧锁,独自一人,更生寂寞,于是满目生愁。
从诗的发展看,这是承上启下的一句。
三、四两句是进一步把这个“愁”字写足。
试想这位女主人公下楼的本意该不是为了寻愁觅恨,要是早知如此,她何苦“下朱楼”,又何必“新妆宜面”?可是结果恰恰惹得无端烦恼上心头,这急剧变化的痛苦的心情,使她再也无心赏玩,只好用“数花朵”来遣愁散闷,打发这大好春光。
为什么要“数花朵”,当亦有对这无人观赏、转眼即逝的春花,叹之、怜之、伤之的情怀吧?她默默地数着、数着……“蜻蜓飞上玉搔头”,这是十分精彩的一笔。
它含蓄地刻画出她那沉浸在痛苦中的凝神伫立的情态;它还暗示了这位女主人公有着花朵般的容貌,以至于使常在花中的蜻蜓也错把美人当花朵,轻轻飞上玉搔头;而且也意味着她的处境亦如这庭院中的春花一样,寂寞深锁,无人赏识,只能引来这无知的蜻蜓。
真是花亦似人,人亦如花,春光空负,“为谁零落为谁开”?这就自然而含蓄地引出了人愁花愁一院愁的主题。
有人说:“诗不难于结,而难于神”。
这首诗的结尾是出人意料的,诗人剪取了一个偶然的镜头——“蜻蜓飞上玉搔头”,蜻蜓无心人有恨。
它洗炼而巧妙地描绘了这位青年女子在春光烂漫之中的冷寂孤凄的境遇,新颖而富有韵味,真可谓结得有“神”。
春词原文及翻译赏析5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唐代刘禹锡《和乐天春词》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精心化好妆容缓缓走下阁楼,深深庭院春光虽好只添愁。
来到庭院中数着那开得正艳的花朵,蜻蜓飞到了玉簪上头。
注释
春词:春怨之词。
“春词”为白居易原诗题目。
宜面:脂粉和脸色很匀称。
一作“粉面”。
朱楼:髹以红漆的楼房,多指富贵女子的居所。
蜻蜓:暗指头上之香。
玉搔头:玉簪,可用来搔头,故称。
鉴赏
此诗描写一位宫女扮好新妆却别人赏识,只能百别聊赖地独自数花朵解闷,引得蜻蜓飞上头来花别致情景。
全诗抒写宫怨闺情,但与其他同类诗迥然不同。
诗人通过对宫女神态花传神刻画,表现了她不胜幽怨之情。
诗意别她心裁,富有韵味。
白居易原诗开头是以“低花树映小妆楼”来暗示青年女子,而刘禹锡和诗“新妆宜面下朱楼”说得十分明确,而且顺带把人物花心情也点她来了。
诗中女主人公梳妆一新,急忙下楼。
“宜面”二字,说明她妆扮得相当认真、讲究。
看上去,不仅没有愁,倒似乎还有几分喜色。
艳艳春光使她暂时忘却了心中苦恼,这良辰美景,使她心底萌发了一丝朦胧花希望。
刘禹锡诗花第二句是说下得楼来,确是莺歌蝶舞,柳绿花红。
然而庭院““,院门紧锁,独自一人,更生寂寞,于是满目生愁。
从诗花发展看,这是承上启下花一句。
诗花三、四两句是进一步把这个“愁”字写足。
这位女主人公下楼花本意不是为了寻愁觅恨,要是早知如此,她就不必“下朱楼”,也不必“新妆宜面”。
可是结果恰恰惹得别端烦恼上心头。
这急剧变化花痛苦花心情,使她再也别心赏玩,只好用“数花朵”来遣愁散闷,打发这大好春光。
“数花朵”花原因当亦有对这别人观赏、转眼即逝花春花,叹之、怜之、伤之花情怀。
就在她在默默地数着时,“蜻蜓飞上玉搔头”。
这是十分精彩花一笔。
它含蓄地刻画她她那沉浸在痛苦中花凝神伫立花情态;它还暗示了这位女主人公有着花朵般花容貌,以至于使常在花中花蜻蜓也错把美人当花朵,轻轻飞上玉搔头;而且
也意味着她花处境亦如这庭院中花春花一样,寂寞“锁,别人赏识,只能引来这别知花蜻蜓。
真是花亦似人,人亦如花,春光空负。
“为谁零落为谁开?”这就自然而含蓄地引她了人愁花愁一院愁花主题。
有人说:“诗不难于结,而难于神”。
这首诗花结尾是她人意料花,诗人剪取了一个偶然花镜头——“蜻蜓飞上玉搔头”,蜻蜓别心人有恨。
这个结句是在回应“思量何事不回头”而设计花,它洗炼而巧妙地描绘了这位青年女子在春光烂漫之中花冷寂孤凄花境遇,新颖而富有韵味,真可谓结得有“神”。
春词原文及翻译赏析6
忆王孙·春词宋朝李重元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
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忆王孙·春词》译文
暮春时的萋萋芳草总是让人想起久去不归的游子。
杨柳树外楼阁高耸,她终日徒劳地伫望伤神。
杜鹃声声悲凄,令人不忍听闻。
眼看又即将到黄昏,暮雨打得梨花凌落,深深闭紧闺门。
《忆王孙·春词》注释
萋萋:形容春草茂盛的样子。
王孙:这里指游子,行人。
杜宇:即杜鹃鸟,鸣声凄厉,好像在劝说行人“不如归去”。
《忆王孙·春词》赏析
作者李重元共作有四首《忆王孙》,分别题作“春词”、“夏词”、“秋词”、“冬词”。
此词是第一篇。
这首词主要是写景,通过写景传达出一种伤春怀人的意绪,那一份杳渺深微的情思是通过景色的转换而逐步加深加浓,逐步显示的。
在场景的转换上,词作又呈观一种由大到小,逐步收敛的特征。
全词用一连串带有伤感的暮春景物来衬托相思的伤感,深切动人。
首句“萋萋芳草忆王孙”是化用刘安《招隐士》赋中的“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之语,写出这是在芳草萋萋的暮春时节,点明了时间、季节。
“柳外楼高空断魂”谓登上高楼,凭窗远眺,盼望日夜思念的丈夫能出现在眼前,只是仍不见丈夫身影,不觉悲从中来,益觉伤悲。
“杜宇声声不忍闻”言杜鹃鸣声凄厉,更能引起思念亲人的悲凄之情。
“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则是时将黄昏,天又降雨,拍打梨花落地,伤情离绪更进一层。
少妇思夫的孤寂心情,伴随凄风厉雨,更加魂消肠断。
不忍再看落地梨花,遂关掩门户,不再见人。
给人以无穷遐思,悲苦难以尽言。
全诗一句一层渲染,层层推进,直至最后“深闭门”打住,大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感。
读来令人为之心恸。
小令如绝句,易成而难工,最重神韵。
此词利用传统意象,将芳草、烟柳、杜鹃、春雨、梨花诸物与所抒离恨别绪结合在一起,使之情景交融,所以意境深远而韵味悠长。
《忆王孙·春词》鉴赏
就其所用词语看,全词所用也无非是宋词中惯用的语汇,如柳外高楼、芳草斜阳、梨花带雨、黄昏杜鹃。
但是正像有才情的作曲家仅凭借七个音符的不同组合就能构成无数美妙的乐章一样,这首词也以其富有感染力的意象组合和不露痕迹而天然精巧的构思,描写了一个独立、不可替代的艺术形象。
我们先看一看这首词的结构。
这首词主要是写景,通过写景传达出一种伤春怀人的思绪。
那一份香眇深微的情思是通过景色的转换而逐步加深加浓,逐步显示的。
在场景的转换上,词作又呈为一种由大到小,逐步收束,词终而趋于封闭的心态特征。
此词起笔展示的是一种开阔的伤心碧色:连天芳草,千里萋萋,极目所望,古道晴翠,而思念的人更在天涯芳草外,闺中人的心也轻轻飘扬到天尽头了。
这一句,情与景都呈现出一种杳眇深微的特征。
接下来,场景收束为田间路头杨柳、柳外高楼。
继而,在杜鹃声声中,将到黄昏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场景再次收束为小院梨花带春雨。
最后,螟色入庭院,场景收束为一个无言深闭门的近镜头。
可以想见,闭门人游荡在千里外的芳心也将最后回到常日紧闭的心扉内。
词作结构由大而小,由外而内,由景生情,总体上表现为收束的特征。
这一特征又准确地表现了古代妇女那种内向型
的心态。
这首词的另一个特点是,不以锤炼字句为能,因为可以看见词中选用的都是一些最常见的意象。
这些意象大多在前人诗词中反复出现过,积淀了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民族文化的感情。
意象本身就有很强的美的“张力”,足以调动人们的生活文化积累,从而帮助读者想象美丽的意境。
比如,词中写到的芳草、杨柳、高楼、杜宇、梨花,无一不是中国雅文学中的基本意象。
这些意象经过历代诗人传唱,已具有一触即发、闻声响应的高度感发能力。
即以“柳”而论,从《诗经》中的“杨柳依依”到韦庄的“无情是台城柳”,从李白的“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到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那一缕柳丝寄寓了多少中国文人的愁绪啊!人们读到这个字,就会随着各自的文化积累不同程度地感受到那种萦绕在心头的忧怨。
再如“芳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淮南小山《招隐士》):“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牛希济《生查子》):“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淹《苏幕遮》)……那无处不在的芳草,承载了游子思妇的无穷相思。
这首词中的其他意象也大多具有这种美的联想性。
因此,当作者把这些意象巧妙组合到一起时,就形成了一种具有更丰富的启发性的画面。
于是人们在熟悉中发现了陌生,有限中找到了无限。
读这样的词,应当是回味大于思索,联想重于分析。
这样可以得到比几句词的字面意义更多的东西。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