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落实“五育并举 ”行动方案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5
学习版
初中落实“五育并举 ”行动方案的研究
内容摘要: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深化教育教学
改革全面提升义务教育质量,学校如何落实思考和“五育并举”是当下教育的及时作为,以课题为载体,对实施的对象和政策依据进行分析,用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在“五育并举”的实施路径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定实效。
关键词:五育并举 行动方案 研究
一、明晰政策依据及实践背景。
“五育并举”的提出,首先是政策推动、顶层设计的产物。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坚持五育并举”,强调“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以此“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通过“突出德育时代性、强化综合素质培养、拓宽综合实践渠道、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等来“构建全面培养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为“五育并举”(德、智、体、美、劳)赋予了全面发展新的内涵。
二、拟定研究的目标。
(1)以本校(初中部)为样本,普及“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理念,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地发展;(2)在五育并举理念下,提高教师育人能力(育德能力、课堂教学能力、作业与考试命题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等),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3)提炼、形成“五育并举”的相关理念,构建“五育并举”理念下的育人体系,搭建“五育并举”的支持体系,探索校内外协同创新实施机制,设计“五育并举”的实施途径,建构“五育并举”科学的评价体系。
构建起学校“五育并举”实施保障的长效机制,形成更好的育人大环境。
三、确定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围绕核心问题,遵循“理论分析——实证调查——明晰功能——设计建构”的技术路线展开。
在界定核心概念,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背景下,分析“五育并举”这一理念的发展历程,再以素质教育理论、全面发展理论以及终身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调查法分析初中落实“五育并举”行动方案的现状,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论述落实“五育并举”行动方案的紧迫性,提出“五育并举”的实践策略,分析实践障碍因素,以及探讨“五育并举”内在联系和需求,剖析体系建构主体以及各个维度,形成“五育并举”育人体系的理论框架和数学模型,形成“五育并举”育人体系和行动方案,具体思路如下图:(略)2.具体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2)比较研究法;(3)调查法;(4)数据分析法;(5)质性研究方法。
四、初步取得的实效:(一)优化“五育并举”的实施路径。
围绕“德育为先、智育为重、体育为基、美育为要、劳动为本”来整体探寻实施路径。
我校通过“三全七径”来实施“五育并举”的治理,即全员、全程、全方位地通过学科育人、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的方式,让“五育”进文化、进课程、进课堂、进生活、进评价、进治理、进生态,融入到师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从
而通过育人过程的完整性培育全面而个性的完整的人。
(二)变革“五育并举”的课程课堂。
以“学生发展为本”,进行“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课堂变革,是落实五育并举的重要举措。
我们认为,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是落实“五育并举”的主渠道;树立把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切校内、校外资源纳入课程的理念,构建“五育并举 融合育人”的特色课程体系,特色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或学科融合课程)的开发和实践是五育融合的主拓展;课堂教学是落实“五育并举”的主阵地,深化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形成教师围绕全面发展而教、学生围绕全面发展而学的新课堂范式,深入推进“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问题解决式课堂教学”改革;围绕“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建立起学生生命成长的课程,帮助学生掌握终身受益的2 项运动技能、1 项艺术特长;充分利用和开发校园环境,探索“衣生活”、“食生活”、“住生活”、“行走的课堂”、“创造的劳动”等劳动教育课程,让学生掌握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劳动习惯,习得爱劳动的品质。
融合课程实施项目化、合作化、研究型学习方式变革,让课堂由学校延伸到社会大课堂。
(三)赋能“五育并举”的教研科研。
赋予“五育并举”视域下的学校“一流学科”建设新的内涵,做实常规教研及校本培训,即一是做好“五育并举”下的理念浸润、学科培训、内外交流,二是抓好集体备课,三是抓实“三级公开课”,四是学科资源建设(国家课程的精准校本化);有计划有步骤开展四川省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提升教师课程能力的校本实践研究》、成都市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初中落实“五育并举”行动方案的研究》、省级规划课题子课题《基于“五育并举”的学校特色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的研究,科学编制《初中落实“五育并举”课题的选题指南》。
围绕五育并举的支持体系、育人体系、实施体系、协同体系、课程开发、学科教学融合、评价考核指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等开展改革研究。
明确各学科教学主张,打造“五育”示范课例。
培育和推广五育并举优秀科研成果。
(四)探索校内外协同创新实施机制。
如何在改造中孕育、营造一个支持学校“五育并举”“新生态”的支持体系。
一是探寻外循环系统的支持,即在学校内发生的“五育并举”、在学校外出现的“五育并举”和家、校、社、企共同推进的“五育并举”怎样很好的联合在一起,共同促进学生全面素养的发展。
二是内循环系统的治理,即全体教师“五育并举”的教育教学能力(育德能力、课堂教学能力、作业与考试命题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学科整合的能力、课程开发的能力、融合创新的能力等),于是,学校建立起家校社企“五育共育”的外部协同实施机制和建立起“五育并举”的内部治理体系,构建了“五育并举”课程体系,创造性地建立起“五育并举”贡献教师的荣誉体系、各级各类选培机制、激励制度,培养起更多的能担当起培养全面发展学子的骨干教师、卓越教师、教育家型教师和管理队伍。
(单位: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中学校)
■文/王 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