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研习任务(参考答案)-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研习任务--参考答案
一、理论对于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阅读理论文章可以给我们多方面的启发和引领。
阅读本单元前四篇课文,领会文章的理论价值,完成下列任务。
1.四篇课文观点鲜明,论述透彻,思维缜密,语言准确。
阅读这类文章,有助于我们丰富思想,发展思维,提升语言运用能力,也有助于我们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请任选一篇课文,选取一个角度(如思想观点、论述方法思维方式、语言表达),写一则读后感,谈谈自己阅读重大理论文章的收获。
【思路点拨】
本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论述类文章的思想观点、论述方法、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
从四篇课文中任选一篇课文选取一个角度来写作,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来写写读后感,要处理妤“读”与“感”的联系,适当地引用原文,重点写感想,做到观点明确,“读”“感”结合,有理有据。
【参考示例】
《改造我们的学习》读后感
《改造我们的学习》这篇报告,思路非常清晰,是我们学习写作议论文的一个典范。
标题就旗帜鲜明地告诉听众这篇报告的中心内容。
主体分为四个部分。
首先,回顾过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所取得的进步,论证“改造我们的学习”的重要性;其次,指出学习中主观主义的三大缺点及其危害,强调“改造我们的学习”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将学习态度中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和主观主义的态度加以比较,来论证主观主义的态度后果的严重性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的正确性。
最后一部分则对如何学习的问题,在结合当时的背景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建议。
总起来说,本文观点鲜明,态度明确,说理条理清晰。
这对写作议论文而言,非常重要,我们一定要把握好。
2.正确而深刻的理论文章对国家进步、社会发展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这样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章,在特定历史时期,对人们的思想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文章的观点又不断得到历史的验证。
请联系社会发展实际,或结合其他学科所学,谈谈你对这篇文章核心观点的认识。
注意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事实来论证你的观点。
【思路点拨】
本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核心观点,并考查对这一观点的论证能力,题目明确要求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事实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因此要注意事实论据的典型性。
【参考示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真理标准的科学论断,也是被我国改革开放实践证明了的真理。
改革开放前夕,中国共产党就确立了这一思想,并逐渐用这一思想来教育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发展生产,不断推动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
比如,社会主义要不要“市场”的问题,就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得到了彻底的解决。
中国正确地确立了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积极主动地加入了WTO,搞活了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中国逐渐发展成为向全世界提供丰富产品的“世界工厂”,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进出口大国、贸易大国。
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突破一万美元大关。
这些都是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思想指引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没有对这一思想的正确认识和运用,就不会有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修辞立其诚)强调为文为人要“真”,《怜悯是人的天性》认为人的天性为“善”,《人应当坚持正义〉实际上也是强调要真诚。
三篇文章都涉及立身处世的原则问题。
在充分理解文章主旨的基础上,完成下列研习任务。
1.概括三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并说说这些观点之间的联系。
结合课文的阅读,联系下列材料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你对人性的理解,或谈谈做人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①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下之化育。
(《礼记·中庸》)
②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差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
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孟子·告子上》)
③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
【思路点拨】
本题是针对三篇文章关于人性的观点设置的,考查学生对人性中“真”和“善”的理解及对
如何做人的思考。
本題可以分解为三步完成:第一步,概括《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人应当坚持正义》三篇文章的主旨(观点);第二步,分析三篇文章观点之间的联系;第三步,发表自己的见
解,联系所给材料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对人性的理解或谈谈做人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方法技巧】
(1)认真审题,紧扣要求。
题目的任务要求很明确,甚至已经告诉我们答题的思路,严格按照题目的要求答题即可。
(2)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尤其是第二问,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观点,例如,如果你谈自己对人性的理解,则可就人性的“真”“善”“美”或“假”“恶”“丑”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选择课文的观点、题目所给的三则材料或自己的生活经验作为具体论据展开论证,做到有理有据,层次清晰,结构完整。
【参考示例】
(1)主要观点。
《修辞立其诚》主要观点:文章由发言著论写文章等都要真谈起,论证我们应相信并奉行唯物主义者为人处世的原则,坚持真理,说真话,讲实话。
《怜悯是人的天性》主要观点善是人的本性,怜悯心作为一种善,是人类最普遍和最有用的种美德。
它对于人类生活、对于调节人与人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人应当坚持正义》主要观点:通过苏格拉底与格黎东的对话,表达人在为人处世时应坚持正义,舍生取义。
三者联系:《修辞立其诚》强调为文为人要“真”,《怜悯是人的天性》认为人的天性为“善”,这二者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人性的解读,是为人处世应坚守的原则,是人们的行动纲领,这二者之间是并列关系。
《人应当坚持正义》则是为人处世的具体做法,它和前两者之间是理论与行动之间的关系。
理论是行动的思想统领,行动是理论的具体体现,也是对理论的坚守
(2)我赞同“人性本善”的观点。
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卢梭也认为,怜悯是人的天性。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同情弱者,愿意伸出援手去帮助弱者,这是最普遍最有说服力的“人性本善”的明证。
我认为,人类之所以能不断进步,不全是因为劳动,因为科学技术,因为都怀着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更是因为人类能够互爱。
而互爱的前提,便是人之善。
当然,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性善”与“性恶”的辩论。
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霍布斯认为人天生是恶
人。
不管这种辩论声音有多么响亮,还要争辩多久,我始终坚信,人是向真向善的,人类理应沿着真善美的道路,去寻找属于人类的光明未来!
2.苏格拉底拒绝越狱逃跑的态度及其所体现的精神历来广受赞赏,但也有人认为,雅典法庭判处苏格拉底死刑的罪名是“不敬神明”,这种判决是不正义的,苏格拉底欣然接受不正义的判决,这种态度不值得赞赏。
你怎样看?为什么?可以根据不同观点组成两个小组展开辩论。
【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对某一问题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都要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地阐述。
①选择阵营,明确观点。
题目已经告诉我们两个需要辩论的观点,因此答题时首先应点明自己的观点,是赞同还是对,是选择正方阵营还是反方阵营。
②思路清晰,论证有力。
要使自己的辩论有力,首先要做到思路清晰,不妨按照“是什么一为什么一怎么样态度进行深入挖掘,点明其精神实质,论述其重大意义及影响等;如果选择反方,可用驳论点、驳论据的方式,紧紧抓其罪名的荒谬或苏格拉底坚守的错误展开反驳,让人心服口服。
【参考示例】
正方:我们赞赏苏格拉底拒绝越狱逃跑的态度及其所体现的舍生取义的精神。
一个人能够坚守他自认为的做人的底线,是可敬的;不管在别人看来他所坚守的底线是不是正确为相对于那些做人毫无原则、没有底线的人来说,像苏格拉底这样的人,能够用生命和困难作不妥协的斗争,宁可牺牲自己,也要守住自己做人的底线,确实难能可贵。
试问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这种人有几许?人们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要求苏格拉底,甚至反对苏格拉底的“殉道”,这本身就是荒谬的。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站在苏格拉底的立场,想他之所想,虑他之虑。
如此,便不难领会苏格拉底的精神,尊重他的选择也许就是必然的了。
反方:我们认为苏格拉底欣然接受雅典法庭对他的指控和死刑判决是不值得人们赞赏的。
这里的关键是,雅典法庭对苏格拉底的判决是不正义的。
从苏格拉底的辩解来看,他确认这一点既然如此,按照苏格拉底的原则一一人应当坚持正义,他就应该坚持他是对的这一“正义”,不屈不挠,誓与敌人斗争到底,永不妥协。
这种做法,才是维护正义的举动。
而屈服,是向“不正义”低头,恰是不正义的表现。
苏格拉底从自身原则出发,遵从自己内心的召唤,似乎是舍生
取义的“大义”之举,殊不知,他没有看到雅典法庭的“不义”,不懂得对抗“不义”是为“义”的辩证法,慷慨赴死,死得无意义无价值,死不得所,岂不悲哉!
三运用理性思维深人思考,有理有据地把道理说清楚是发表言论阐述见解的基本要求。
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项,并与同学交流。
交流前拟一个提纲,列出自己的主要观和依据;交流过程中注意记录不同意见并加以思考
1.认识事物时,我们的判断常常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如笃信古人、权威和书本,听信大多数人的意见等。
“自古以来”“著名专家表示”“书上说”“大多数人认为”等常见说法就体现了这些影响。
围绕这样的短语,延伸思考,充实依据选取合适的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思路点拨】
本题引导学生要有对事物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审题时注意材料列出的说法。
“自古以来”是经验因素;“著名专家表示”“书上说”是权威因素;“大多数人认为”是们的从众心理。
命题人要求学生围绕这样的短语(如少数服从多数、权威发布),延伸思考。
分析至此,我们就可以明确,作文是要我们思考:人们在认识事物即将作出判断时,如何降低或者减少来自经验的、权威的、从众的因素的影响,从而作出最科学的判断。
围绕这一认识,选择一个角度完成写作就可以了。
如可拟题为:独立思考,拒绝盲从;不要在权威面前失去自我;要敢于向大多数说“不”。
【参考示例】
独立思考,拒绝盲从
《人性的弱点》一书曾提到过“要想成为真正的人,必须先是个不盲从的人”。
是的,盲从的人必定是个没有智慧的人,真正的智者不会是一株墙头草,而会是一个意志坚定的钉子,坚持自己的正确立场,坚持真理。
而盲从必会像错误的指向标,引导我们坠入错误的深渊。
丁肇中是著名的实验物理学家,他测电子的半径得到的实验结果与其他物理学家所推导出的结论并不相符,他得出不同结果后反复思考,重做实验后证明之前的科学家实验结果都错了。
后来丁肇中得出了一个启示:做物理实验,不要盲从专家的结论。
丁肇中敢于坚持己见,反对专家的结论的行为是大胆的,又是令人钦佩的,与盲目随从的人比较,便可看出盲从随大流的人是如何的愚昧了。
春秋时期的东施,是个丑女,她看到美女西施因心口痛捂着胸口、皱着眉头的样子很美,便向西施学习,本来容貌就丑,又皱起了眉头,本来形体就含胸驼背,又捂住了胸口,弄得更加丑陋不堪,令人耻笑。
东施效顰的故事足以证明盲目随从的可笑。
这不免引起了我们的深思。
为什么丁肇中会令人钦佩,而东施会令人耻笑呢?原因很简单,丁肇中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与想法,坚持真理,求真务实;而东施却不研究实质内容,只单纯效仿表面形式。
所以说,我们应当坚持做自己心灵的主人。
当今我们这个浮华喧嚣的世界,冠之以专家、教授和大师的“权威人物”有许多。
如有许多人打着养生专家的旗号,出书、做报告、给人治病,敛了许多财,也坑害了许多人。
我想不是他们骗术高明,也不是他们的骗语华丽,而是他们头上的光环太耀眼。
当然,很多权威非一日炼成,自有其高于凡人之处常常能振聋发聩,一语惊醒梦中人。
但并不是所有的经验都值得效仿,不是所有的权威都能信奉,奉劝朋友们,面对那些所谓的头衔、称号,请独立思考,拒绝盲从。
因为独立思考,哥白尼发现了日心说,实现了天文学的根本改革;韩愈发起古文运动,给文学注入新的血液。
而因为盲从,东施效颦终成笑话,燕国寿陵人邯郸爬行铸成错误人生。
只有独立思考,拒绝盲从,才可使我们走向正确的道路,获得更多的收获,拥有更完美的人生。
2.人们在获得一些新的东西时,也有可能失去另一些东西。
互联网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少便捷,那么人们可能会失去什么呢?就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思路点拨】
本题意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但也带来了网络暴力、网络欺诈、“低头族”、碎片化阅读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写作时不能仅停留在罗列现象的层面,要挖根源、析危害,给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或办法。
写作过程中,要安排好文章思路,体现对互联网“利”与“弊”的思辨。
【参考示例】
网络,该如何对待你
当今时代,网络发展迅速,我们的生活因互联网而更加丰富多样,世界也因互联网而更加
绚丽多彩。
但同时,互联网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因此,我们要正确利用网络。
网络丰富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它让我们生活中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变得方便快捷。
世界成了一个“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人们即使相隔万里,也如近在咫尺。
互联网还像座移动图书馆,它给人们提供了海量信息,我们可以借助互联网查阅资料,互联网成了我们重要的学习工具,从而也提高了我们的学习效率。
我们还可以通过互联网体验休闲娱乐活动,听几首喜欢的歌,看一部有趣的电影,都可以让我们放松身。
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切不可沉迷网络。
一些网瘾患者无法控制自己的上网时间,他们关注网上的情况超过现实生活,对网络之外的事情没有多少兴趣,只有上网时才充满激情。
他们因为沉迷于网络而忽视了现实的人际关系,这不仅会影响他们学习、工作和生活,还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如此说来,预防沉迷网络的重要性也就显而易见了。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预防沉迷网络呢?第一,因为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而互联网上有无限的信息,所以我们要注意浏览、寻找与学习和工作有关的信息,不应在冗余信息面前耗费时间,也不应在无聊信息上浪费精力,更不可沉溺于网络。
第二,未成年人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分辨是非能力并不强,所以还需要家长指引并履行监护职责,做到教导有方,帮助未成年人辨别不良信息和虚假信息。
第三,要多些陪伴,我们应与家人勤沟通,勤交流,融入亲情,感受关爱,搞好现实人际关系,注重日常生活,而不是一味沉迷于虚拟世界中的交往。
第四,培养一些兴趣爱好,比如摄影、绘画、书法、写作等,这些爱好能够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让自己的假期多些趣味和活力,这样就不会长时间沉迷于网络了。
最后,学校也要帮助学生远离络。
例如,老师可以通过开班会的方式来加强教育;学校可以做出明确表率,严格禁止学生带手机入校园,若违反规定,则对其进行教育并适当惩处。
总而言之,我们应该控制好自己,合理使用网络,理性参与网络生活,预防沉迷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