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整理积累(4)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荆轲刺秦王译文秦国的将领王翦打败了赵国,俘虏了赵王,占领了所有赵国的土地,进军向北侵占土地,到达燕国南部的边界。
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于是就去向荆轲询问办法,说:“秦兵早晚要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我想长久地侍奉您,又怎么能够做得到呢?”荆轲说:“即使是你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
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现在的樊将军,秦王用千斤的黄金,一万户的封邑。
果真能够得到樊将军的首级,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地召见我,我就有办法来报答太子了。
太子说:“樊将军因为无路可走投奔我,我不忍心由于自己个人的私仇而伤害长者的心意,希望您另外考虑对策吧!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私下里会见樊於期,对他说:“秦对你樊於期,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
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
如今听说悬赏将军的头,用千斤的黄金,一万户的封邑。
你打算怎么办?”樊将军仰天长叹,流着泪说:我常常想起来,常常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
”荆轲说:“如今有一句话,可以用来解除燕国的忧患,可以替你樊将军报仇雪恨,怎么样?”樊於期走上前说:“到底怎么做?”荆轲说:“希望借你樊将军的头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而又友好地接见我。
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膛,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将军是否有这个心意呢?”樊将军脱下一只衣袖,握住手腕走上前说:“这是让我日夜的痛心的事,今天才得到您的指教!”于是自杀。
太子听说以后,连忙驱车赶到,伏在尸体上大哭,哭得非常伤心。
但已经,是无可奈何的事了,于是收拾好樊於期的头,用盒子装好。
于是太子事先寻求天下最锋利的匕首,得到赵国徐夫人的匕首,用一百金把它买到,叫工匠在淬火时把毒药浸到匕首上。
用人来试(那把用毒药水淬过的匕首),血沾湿衣裳,人没有不立马死亡的。
于是整理行装,派遣荆轲上路。
燕国有个勇士秦武阳,十二岁的时候,就杀人,人们不敢和他正视。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梳理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梳理荆轲刺秦王知识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
5. 燕王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3.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医生。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
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A名词作状语1.进兵北略地:向北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每日每夜3.函封之:用匣子4.发尽上指冠:向上5.箕踞以骂曰:像......簸箕一样B名词作动词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上前2.皆白衣冠以送之:穿白色衣服,戴白色帽子3.乃朝服,设九宾 :穿朝服C使动用法1.使使以闻大王:使......闻2.自引而起,绝袖 :使......绝D意动用法1.太子迟之:以......为迟2.群臣怪之 : 以......为怪四、文言句式:A判断句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B省略句1.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2.欲与 ( 之 ) 俱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4.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C被动句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D倒装句1.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2.给贡职如郡县:介宾短语后置3.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5.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定语后置五、重点实虚词1、发轲既取图奉之,发图:打开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出发发尽上指冠:头发2、故故遣将守关者:特意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缘故鲰生说我……故听之:所以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老交情故人具鸡黍:老,旧3、诚诚能得樊将军首:如果真的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实在,确实4、度度我至军中,君乃入:估计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常态,气度5、顾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不过荆轲顾笑武阳:回头大行不顾细谨:顾忌,考虑6.就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登上轲自知事不就:成功7.为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为之奈何:对付,处理乃为装遣荆轲:准备乃令秦武阳为副:做为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为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发出8.而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并且,表递进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而,表因果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却,表转折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就,或不译,表承接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六.“以”的用法(部分)。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归纳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归纳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喜欢,高兴】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4.发图,图穷而匕首见5.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走6.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二、古今异义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无信:古义,没有信物;今义,不讲信用】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3.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4.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5.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6.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7.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8.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以不顾9.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10.愿大王稍微假借之11.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12.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13.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14.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三、一词多义还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还:动词,回来】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顾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诚诚能得樊将军首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兵方急时,不及召下兵秦兵旦暮渡易水诸郎中执兵奉荆柯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轲即取图奉之四、词类活用1.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北:名词作状语,向北】2.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前为谢曰3.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封,燕王拜送于庭4.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5.顷之未发,太子迟之∕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6.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7.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8.使使以闻大王9.乃朝服,设九宾10.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11.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五、特殊句式A.介词结构后置句1.秦王购之金千金,邑万家【购之金千金:购之(以)金千金,以金千金购之。
省略句,介宾短语后置句】2.嘉为先言于秦王曰3.燕王拜送于庭4.使毕使于前B.省略句1.秦王购之金千金,邑万家2.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金,邑万家3.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4.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5.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6.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7.嘉为先言于秦王曰8.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9.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10.使毕使于前11.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12.吾每念,常痛于骨髓13.顷之未发C.判断句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梳理
介词,表原因,
因为
②丹不忍以.己之私 介词,因为
7.以③今介有词一,言用,来可以.解燕国之患
④使工以.药淬之
介词,用
⑥⑤以不.次 敢兴 进兵以介.拒词大,王按照连词,表目的,来
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介词,被
8.为② ③ ④乃 乃 为.令 为 变.秦 徵装武 遣 之阳 荆 声轲为.动副词动,动词发词,出,整做理
1.形容词作名词 其人居远.未来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①群臣怪.之 ②太子迟.之
远方
以……为怪 以……为迟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①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也”表判断) ②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者……也”表判断) ③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者”表判断) ④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乃”表判断)
《荆轲刺秦王》 文言知识梳理
1 1 通假字 2 古今异义 3 一词多义 5 词类活用 6 文言句式
一、通假字
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王必说.见臣
“说”同“悦” ,译为 “喜欢,高兴”
2.往而不反.者 “反”通 “返” ,译为 “返回”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 “震” ,译为“震颤,惧怕”
4.卒.起不意 “卒”通 “猝” ,译为 “突然”
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 6.诸郎.中.执兵 古义: 宫廷的侍卫 今义:中医医生
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古义: 袒露一只臂膀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一方 8.复为慷.慨.羽声 古义: 激愤,激昂
今义:不吝惜;充满正气,情绪激昂 9.愿大王少假.借.之 古义: 宽容、原谅
今义: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
5.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 “环” ,译为 “绕”
《荆轲刺秦王》基础知识归纳
《荆轲刺秦王》基础知识归纳一、实词1、进兵北略地略:掠夺,夺取2、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谒:请3、诚能得樊将军首诚:的确,确实4、愿足下更虑之更:改变5、顾计不知所出耳顾:不过,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6、而右手揕其胸揕:刺7、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见+动词,表被动8、人不敢与忤视忤:逆,意思是迎着目光看9、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请:敬辞,请允许我10、终已不顾顾:回头11、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赠送12、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比:并,列13、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发:打开14、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引:举起15、轲自知事不就就:成功16、乃欲以生劫之劫:强迫,威逼二、虚词1、乃①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乃:连词,于是,就②臣乃得有以报太子乃:连词,才③乃遂私见樊於期曰乃:连词,于是,就④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乃:连词,于是,就⑤而乃以手共搏之乃:副词,竟然2、之①丹不忍以己之私之:助词,的②愿足下更虑之之:代词,代这个主意③乃欲以生劫之之:代词,代秦王④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之:助词,的3、而①今行而无信而:表转折关系②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而:表修饰关系③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而:表并列关系④又前而为歌曰而:表承接关系⑤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而:表承接关系⑥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而:表并列关系⑦秦王惊,自引而起而:表修饰关系4、以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以:连词,因为②臣乃得有以报太子以:连词,用来③皆白衣冠以送之以:连词,来④以其所奉药囊提轲以:介词,用⑤箕踞以骂曰以: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⑥使工以药淬之以:介词,用三、词类活用1、进兵北略地北:名词作状语,向北2、樊於期乃前曰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3、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迟:动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迟,认为……慢4、函封,燕王拜送于庭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5、皆白衣冠以送之衣冠:名词作动词,穿衣,戴帽6、发尽上指冠上:名词作状语,向上7、使使以闻大王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8、群臣怪之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很奇怪9、箕踞以骂曰箕:名词作状语,像箕一样四、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喜欢,高兴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回来3、燕王诚振畏慕大王之威振:通“震”,惧怕,害怕4、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环绕,绕5、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卒:通“猝”仓促,突然五、古今异义1、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3、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某一方4、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5、诸郎中执兵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中医医生6、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提:古义,投击;今义,拿着六、特殊句式1、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动句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句3、使毕使于前介宾后置句4、嘉为先言于秦王曰介宾后置句5、见燕使者咸阳宫省略句6、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句成功就是先制定一个有价值的目标,然后逐步把它转化成现实的过程。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总结
荆轲刺秦王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通“悦”,高兴 yuè)2.使工以药淬火(通“焠”,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cuì)3.日以尽矣(通“已”,已经)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通“凌”,侵犯,欺侮)5.今日往而不反者(通“返”,返回,回来)6.请辞决矣(通“诀”,诀别)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震”,震慑)8.设九宾(通“傧”,傧相[bīn xiàng],迎宾赞礼的人。
傧,旧读bìn。
)9.图穷而匕首见(通“现”,出现,显现)10.秦王还柱而走(通“环”,绕)11.卒起不意(通“猝”,仓促,突然)二、文言实词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动词,亲近,接近)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形容词,刻毒)3.可以解燕国之患(动词,解除,解救)4.人不敢与忤视(动词,有勇气做,敢于)5.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动词,回来)6.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动词,遭受)7.持千金之资币物(名词,资财、钱物)8.拔剑,剑长,操其室(名词,剑鞘)9.非有诏不得上(名词,皇帝下的命令,诏书)三、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进兵北略地(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②函封之(名词作状语,用匣子)③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④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⑤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马上)2.名词作动词①前为谢曰(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②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③左右既前(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名作动,穿白衣,戴白帽)⑤乃朝服,设九宾(朝服:名作动,穿朝服)(二)动词的活用使使以闻大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其人居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2.形容词作动词则秦未可亲也(形容词作动词,亲近、接近)3.形容词的意动①太子迟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②群臣怪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四、古今异义1、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归纳法(教师版)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归纳法(教师完整版)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â,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9、请辞决矣“决”通“诀” 诀别 10、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11、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 12、燕王诚振怖“振”通“震”惧怕二、古今异义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古义:信物,今义:书信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贫穷,生活贫穷,经济困难而伤长者之意【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今义:年长之人今闻购将军之首【购】古义:重金收买;今义:购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可以】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将军岂有意乎【有意】古义:同意,愿意今义:故意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一方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于是】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终已不顾【顾】古义:回头;今义:照顾,考虑,顾及北蛮夷之鄙人【鄙人】古义:粗鄙的人;今义:卑鄙的人图穷而匕首见【穷】古义:穷尽;今义:缺少钱财秦王还柱而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提】古义:[dǐ],投掷,投打;今义:用手拿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提】古义:投击,今义:垂手拿着诸郎中执兵。
【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断其左股。
【股】古义:大腿;今义:量词。
左右既前【左右】古义:身边侍臣;今义:方位名词荆轲废【废】古义:倒下;今义:残废秦王复击轲【复】古义:又,再;今义:往复,重复,复习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三、词类活用【日夜】此臣切齿拊心也: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夜【上】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北】进兵北略地:名词作状语,向北【旦暮】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早晚【函】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名词用作状语,用匣子【厚】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名词用作状语,用厚礼【箕】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像箕一样【邑】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名词作动词,封邑【私】丹不忍以己之私:形容词用作名词,私心【前】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又前而为歌曰: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左右既前:走上前非有诏不得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远】其人居远未来: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祖】至易水上,既祖,取道:名词用作动词,出行前祭路神【衣冠】皆白衣冠以送之:名词用作动词,白衣冠,穿着白衣,戴白帽【朝服】(秦王)乃朝服:名词用作动词,穿上上朝的礼服【涕】士皆垂泪涕泣:名词用作动词,哭【迟】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使】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动词用作名词,使者。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整理
▪ 乃 判断动词 是 “乃欲以生劫之。”
▪
副词 1、于是,就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
2、才
“乃今得闻教。”
▪
3、只,仅仅 “而乃以手共搏之。”
▪ 之 代词 1、代樊将军的首级 “秦王购之金千斤。”
▪
2、代这件事 “为之奈何。”
▪
结构助词 1、的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荆轲刺秦王
文言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 (通“悦”,喜欢,高兴)
2、往而不反者。 (通“返”,回来)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通“震”,害怕)
4、燕王拜送于庭。 (通“廷”,朝廷)
5、秦王还柱而走。 (通“环”,绕)
6、卒起不意。 (通“猝”,突然。)
7、日以尽矣。 (通“已”,已经)
8、愿大王少假借之。 (通“稍”,稍微)
9、图穷而匕首见。 (通“现”,显露)
二、古今异义
1、信
古-- 信“物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今--书信。
2、涕
古-- 眼“泪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今--鼻涕。
3、币
古-- 礼“品持。千金之资币物。”
今--货币。
4、穷困 古-- 走投无“路樊,将陷军以入穷困困境来。归丹。”
(动词,登上、坐上)
2、轲自知事不就。
(动词,成功)
岂 1、将军岂有意乎。
(副词,是否、是不是)
2、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疑问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
3、岂可得哉?
(疑问代词,怎么)
亲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动词,亲近,接近。
解 可以解燕国之患。
动词,解除,解救。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教师版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教师版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小结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
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名词作状语1.进兵北略地向北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每天每夜3.函封之用盒子4.发尽上指冠向上名词作动词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上前2.皆白衣冠以送之穿着白衣戴着白冠3.乃朝服,设九宾穿着朝服使动用法1.使使以闻大王使……知道2.使毕使于前使……完毕3.自引而起,绝袖使……断绝意动用法1.太子迟之觉得……迟缓2.群臣怪之认为……奇怪四、文言句式:判断句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省略句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2.欲与(之)俱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4.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被动句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介宾短语(状语)后置1.常痛于骨髓2.给贡职如郡县3.燕王拜送于庭定语后置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六、重点实虚词1、发轲既取图奉之,发图打开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出发发尽上指冠头发2、故故遣将守关者特意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缘故6.以故荆轲逐秦王(因此)鲰生说我……故听之所以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老交情故人具鸡黍老,旧3、诚诚能得樊将军首如果真的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的确,确实4、度度我至军中,君乃入估计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常态,气度5、顾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不过荆轲顾笑武阳回头大行不顾细谨顾忌,考虑6.为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为之奈何对付,处理乃为装遣荆轲准备乃令秦武阳为副做为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为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发出7.而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并且,表递进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而,表因果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却,表转折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就,或不译,表承接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七、固定用法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2.然则将军之仇报(既然这样,那么)3.荆轲有所待(有……的)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努力学习,报效父母《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于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
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小结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悦——高兴;2.日以尽矣以——已——已经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返——返回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震——害怕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捧——捧着6.图穷而匕首见见——现——出现7.秦王还柱而走还——环——环绕8.卒起不意卒——猝——仓促,突然9.请辞决矣决——诀——诀别10.燕国见陵之耻陵——凌——凌辱11.燕王拜送于庭庭——廷——朝廷二、古今异义1.穷困:走投无路,陷于困境;2.涕:眼泪;3.长者:品德高尚之人;4.可以之:可以用它来……;5.币:礼物6.走:跑7.郎中:宫廷侍卫8.左右:周围侍从;9.偏袒:袒露一只臂膀10.顾:回头看11.于是:在这时12.鄙人:粗鄙的人;13.意:同意,愿意;14.假借:宽容原谅15.股:大腿三、词类活用现象:名词作状语:1.进兵北略地向北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在早晚3.函封之用匣子向上樊於期乃前曰走上前2.皆白衣冠以送之穿着白衣,戴白帽穿上上朝的礼服使使以闻大王使……闻/禀告2自引而起,绝袖使……断了/扯断3.断其左股使……断/斩断意动用法形容词1.太子迟之以……为迟/认为……迟了2.群臣怪之以……为怪/认为……奇怪其人居远未来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丹不忍以己之私形容词用作名词,私心乃欲以生劫之动词作状语,活生生地秦未可亲也形容词作动词,亲近,靠近四、文言句式:判断句翻译重点:是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的原因,是……省略句1.欲与之俱往2.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卒:cu突然;zu士兵;最终;死亡被动句翻译重点:被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于前毕使2.给贡职如郡县——如郡县给贡职3.燕王拜送于庭——燕王于庭拜送4.见燕使者咸阳宫——于咸阳宫见燕使者5.皆陈殿下——皆于殿下陈定语后置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太子及知其事宾客2.群臣侍殿上者——侍殿上群臣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秦王以千斤金万家邑购之五、重点实虚词1、发发图打开顷之未发出发发尽上指冠头发2、故故遣将守关者特意以故荆轲逐秦王缘故故听之所以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故人具鸡黍老,旧3、诚诚能得樊将军首如果真的诚振怖大王之威果真,的确,确实4、度度我至军中估计,揣度尽失其度常态,气度5、顾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不过荆轲顾笑武阳回头看大行不顾细谨顾忌,考虑6.为乃为装遣荆轲准备乃令秦武阳为副做为为变徵之声发出7.而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并且,表递进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而,表因果8.兵诸各个郎中侍卫执兵兵器不及召下兵士兵秦兵旦暮渡易水军队9.私丹不忍以已之私私仇乃遂私见樊於期私下10.穷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处境困厄图穷而匕首见穷尽11.就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登上轲自知事不就成功12.引秦王惊,自引而起挣扎乃引匕首提秦王举起13.见图穷而匕首见出现,显露见燕使者于咸阳宫召见,接见见秦王拜见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14.意而伤长者之意心意将军岂有意乎意愿卒起不意意料15.使使使以闻大王;派遣使者使之毕使于前;让使命16.陈诸郎中执兵,皆陈于殿下排列,陈列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陈述17.提以其所奉药囊提轲di掷击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ti拿着六、固定用法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有用来……的办法2.然则将军之仇报然则:既然这样,那么3.荆轲有所待有所:有……的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所以:……的原因;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6.以故荆轲逐秦王因此重点句子翻译1、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秦国的军队早晚就要渡过易水了,那么即使我想长久地侍奉您,难道可以做到吗2、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也可译为“那么秦王是不可以亲近的”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3、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我自己的私仇,而伤害忠厚之人的心意,希望您再想想考虑别的办法吧4、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我每次想起,常常痛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5、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太子和那些的知情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给他送别;6、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他非常害怕,不敢自己来陈述,现在谨斩杀樊於期的头并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用盒子装好,燕王在朝廷上行了礼后将它送出,派遣使者来把这些告诉大王;7、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望大王能够稍稍原谅他,让他能够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8、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拿来地图之后捧着,打开地图,地图全部展开后露出了匕首;9、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因此荆轲不断地追逐着秦王,而大家在惶急之中,也没有什么东西来对付荆轲,仅仅只是用手来和荆轲搏斗;10、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捉你呀,然后要你同我们订下誓约来回报太子呀。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归纳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如果今天去了而不回来复 命,就是小子。
小子,对人的轻蔑称呼。
通“返”,返回。
反
这句话的意思是 竖子
02
一词多义
秦王还柱而走
还
通“环”,绕着。
走
跑,这里指秦王边绕着柱子跑边 拔剑。
秦王因曰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一
副词,表示加强语气,相当于“ 真”、“果真”。
怿
高兴,这里指秦王不高兴。
05
特殊句式
判断句
要点一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这是一个判断句,意为“今天去了而不能复命的,那是没 用的人!”。
要点二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这是一个判断句,意为“这是我日夜咬牙切齿、痛心疾首 的”。
省略句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 过也"
这是一个省略句,省略了主语"寡人",意为 “现在危急中求你,这是我的过错”。
详细描述
在《荆轲刺秦王》中,“顾计不知所出耳”的“顾”是古今异义词。古代的“顾” 表示“只是”、“不过”,而现代汉语中的“顾”则通常表示“照顾”、“回顾”。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总结词
古今异义,古意今义不同
详细描述
在《荆轲刺秦王》中,“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的“预”是古今异义词。古代的“预”表示“预先”、 “事先”,而现代汉语中的“预”则通常表示“预备”、“预想”。
反
返回,这里指回来复命。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引
拿起。
提
举、持。这里指举剑直刺秦王。
引
伸直。这里指挺直身体。
绝
挣断。这里指挣断了袖子。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一、文学文化常识积累(一)《战国策》又称《国策》,体例是国别体。
编者是西汉末年的刘向。
全书33篇,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尤其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
本书既有史学价值,又有文学价值。
(二)文化常识一)对人的称呼1.敬称:(1)陛下:古代对君主的尊称。
(2)殿下:古代对仅次于天子的侯王,或皇太子的尊称。
(3)阁下:对人的一种尊敬称呼。
(4)麾下:对人的一种尊敬称呼。
(5)足下:对人的敬称。
(6)膝下:古代儿女对父母的敬称。
(7)卿:古代君对臣的一种尊称。
(8)公:古代对长辈或同辈的敬称。
(9)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敬或美称。
(10)夫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敬称,语气重于“子”。
(11)吾子:对对方一种亲昵的称呼。
(12)父(fǔ):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或对老年人的敬称。
(13)令堂:对对方母亲的敬称。
(14)令尊:对对方父亲的敬称。
2.谦称:(1)孤:古代侯王的自称,亦为谦称。
(2)寡人:君主侯王的谦称。
(3)鄙人:古代表谦卑的自称。
(4)仆:古人表谦卑的自称。
(5)不才、不佞:古人表谦卑的自称。
(6)贱息:谦称自己的子女。
(7)犬子:古代对小儿的爱称,或对自己儿子的谦称。
二)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三)九宾: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四)既祖: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五)太子:封建君主的儿子中被预定继承君位的人;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郎中:宫廷的侍卫。
二、重点文言实词释义(根据个人情况归纳)(1)亲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动词,亲近,接近。
(2)深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形容词,刻毒。
(3)解可以解燕国之患动词,解除,解救。
(4)教乃今得闻教名词,指教,jiào。
(5)敢人不敢与忤视动词,有勇气做,敢于。
荆轲刺秦王基础知识归纳
荆轲刺秦王基础知识归纳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荆轲刺秦王》基础知识归纳一、实词1、进兵北略地略:掠夺,夺取2、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谒:请3、诚能得樊将军首诚:的确,确实4、愿足下更虑之更:改变5、顾计不知所出耳顾:不过,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6、而右手揕其胸揕:刺7、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见+动词,表被动8、人不敢与忤视忤:逆,意思是迎着目光看9、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请:敬辞,请允许我10、终已不顾顾:回头11、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赠送12、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比:并,列13、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发:打开14、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引:举起15、轲自知事不就就:成功16、乃欲以生劫之劫:强迫,威逼二、虚词1、乃①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乃:连词,于是,就②臣乃得有以报太子乃:连词,才③乃遂私见樊於期曰乃:连词,于是,就④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乃:连词,于是,就⑤而乃以手共搏之乃:副词,竟然2、之①丹不忍以己之私之:助词,的②愿足下更虑之之:代词,代这个主意③乃欲以生劫之之:代词,代秦王④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之:助词,的3、而①今行而无信而:表转折关系②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而:表修饰关系③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而:表并列关系④又前而为歌曰而:表承接关系⑤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而:表承接关系⑥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而:表并列关系⑦秦王惊,自引而起而:表修饰关系4、以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以:连词,因为②臣乃得有以报太子以:连词,用来③皆白衣冠以送之以:连词,来④以其所奉药囊提轲以:介词,用⑤箕踞以骂曰以: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⑥使工以药淬之以:介词,用三、词类活用1、进兵北略地北:名词作状语,向北2、樊於期乃前曰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3、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迟:动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迟,认为……慢4、函封,燕王拜送于庭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5、皆白衣冠以送之衣冠:名词作动词,穿衣,戴帽6、发尽上指冠上:名词作状语,向上7、使使以闻大王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8、群臣怪之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很奇怪9、箕踞以骂曰箕:名词作状语,像箕一样四、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喜欢,高兴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回来3、燕王诚振畏慕大王之威振:通“震”,惧怕,害怕4、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环绕,绕5、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卒:通“猝”仓促,突然五、古今异义1、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3、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某一方4、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5、诸郎中执兵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中医医生6、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提:古义,投击;今义,拿着六、特殊句式1、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动句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句3、使毕使于前介宾后置句4、嘉为先言于秦王曰介宾后置句5、见燕使者咸阳宫省略句6、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句。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一、背景介绍战国末期,秦国势力日益强大,不断兼并各国。
燕国面临被秦国攻灭的危险,燕太子丹决定派荆轲刺杀秦王嬴政,以阻止秦国的侵略。
二、人物分析1、荆轲荆轲是一个勇敢、有谋略、重义气的侠客。
他接受太子丹的委托,决心以死相拼,刺杀秦王。
他的勇气和决心令人钦佩,但最终刺杀失败,英勇就义。
2、燕太子丹太子丹急于救国,想出了刺杀秦王的计划。
他对荆轲有知遇之恩,但在筹划过程中显得有些急躁和考虑不周。
3、秦王嬴政嬴政是秦国的君主,具有雄才大略和果断的性格。
在面对荆轲的刺杀时,展现出了一定的应变能力。
三、故事情节1、准备阶段太子丹找到荆轲,请求他刺杀秦王。
荆轲提出需要樊於期的首级和燕国督亢的地图作为接近秦王的信物。
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荆轲亲自去说服樊於期自刎,取得首级。
同时,荆轲准备了锋利的匕首,并找到秦舞阳作为助手。
2、易水送别荆轲出发前,太子丹和众宾客在易水为他送行。
场面悲壮,荆轲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表达了义无反顾的决心。
3、秦廷刺杀荆轲和秦舞阳来到秦国,秦王在咸阳宫召见他们。
秦舞阳在殿上露出胆怯之色,引起秦王怀疑。
荆轲独自上前,献上地图,图穷匕见,荆轲抓住秦王衣袖刺杀,但被秦王挣脱。
秦王绕柱躲避,荆轲最终被赶来的侍卫所杀。
四、重要语句1、“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此句生动地表现了荆轲出发时的悲壮心情和坚定决心。
2、“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这是荆轲在刺杀秦王时的心理活动,展现了他的目的和期望。
五、文学手法1、对比通过荆轲的勇敢无畏与秦舞阳的胆怯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荆轲的英雄气概。
2、烘托易水送别的场景烘托出荆轲此行的悲壮和决绝。
六、历史影响荆轲刺秦王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他的英勇行为被后世传颂,成为了反抗暴政、英勇无畏的象征。
同时,这一事件也反映了战国末期各国对秦国兼并的恐惧和反抗。
七、重点字词1、穷困:走投无路,陷入困境。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一、背景知识战国末期,秦国实力强盛,先后灭掉韩、赵两国,燕国危在旦夕。
燕太子丹决定派荆轲入秦刺杀秦王嬴政,以阻止秦国的进攻。
二、人物介绍1、荆轲荆轲是战国末期卫国人,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
他游历到燕国,与高渐离等结交,被燕太子丹所赏识。
2、燕太子丹燕太子丹曾在秦国为人质,逃回燕国后,一直谋划抵抗秦国。
他是荆轲刺秦的策划者和支持者。
3、秦王嬴政即后来统一六国的秦始皇,当时秦国的君主,具有雄才大略。
三、故事情节1、准备阶段燕太子丹找到荆轲,请求他刺杀秦王。
荆轲提出需要樊於期的首级和燕国督亢的地图作为接近秦王的礼物。
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荆轲私自会见樊於期,说明来意,樊於期为报太子丹之恩,自刎献上首级。
荆轲又准备了锋利的匕首,在匕首上涂上剧毒,并找到秦舞阳作为助手。
2、易水送别出发前,太子丹及宾客在易水岸边为荆轲送行。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场面悲壮。
3、入秦宫荆轲和秦舞阳到达秦国,秦王在咸阳宫召见他们。
秦舞阳在殿上脸色大变,引起秦王怀疑,荆轲巧妙解释化解危机。
4、图穷匕见荆轲献上地图,图穷匕见,荆轲抓住秦王衣袖,持匕首刺向秦王。
秦王挣脱,绕柱而走,群臣惊慌失措。
最终荆轲未能成功刺杀秦王,被秦王侍卫所杀。
四、文学手法1、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
如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歌,展现了他的英勇无畏和义无反顾。
2、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从准备刺杀的周密策划,到易水送别的悲壮,再到秦宫刺杀的紧张激烈,充满了悬念和转折。
3、运用对比手法。
如荆轲的勇敢果决与秦舞阳的怯懦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荆轲的英雄形象。
五、重点字词1、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2、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指走投无路,今义指生活贫困。
(2)“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指眼泪,今义指鼻涕。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
《荆轲刺秦王》语文知识整理1 . 通假字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粹”,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故振慑同上。
设九宾宾,通“傧”,傧相 (bīnxiànɡ) ,迎宾赞礼的人。
傧,旧读bìn。
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卒起不意卒,通“猝”,cù,仓促,突然。
卒惶急无以击轲同上。
卒惶急不知所为同上。
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2 . 重点文言实词释义 ( 12个 )亲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动词,亲近,接近。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名词,父母。
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副词,亲自。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形容词,亲生的。
深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形容词,刻毒。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形容词,深刻。
夜深忽梦少年事形容词, ( 时间 ) 久。
桃花潭水深千尺名词,深度。
一说,形容词。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深失所望副词,很,十解可以解燕国之患动词,解除,解救。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动词,此用本义,用刀剖开动物肢体。
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动词,分开。
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动词,解释。
毁其盆,解其棕缚动词,解开。
土崩瓦解动词,分裂,涣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解答。
谓颜太师以兵解动词,解脱躯壳而成仙,解脱。
缉捕使臣已将秋公解进动词,解送,读jiè。
解元乡试中第一名为“解元”,读jiè。
教乃今得闻教名词,指教,jiào。
曲罢曾教善才服动词,使,让,jiāo。
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名词,教化。
读jiào。
十三教汝织动词,传授知识技能,读jiāo。
敢人不敢与忤视动词,有勇气做,敢于。
进止敢自专副词,表反诘语气,为“岂敢、不敢”的省词。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归纳法(完整版)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归纳法(完整版)《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归纳二(10)(11)班复习资料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3.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
4.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5.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6.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惧怕二、古今异义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古义:信物,今义:书信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贫穷,生活贫穷,经济困难而伤长者之意【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今义:年长之人今闻购将军之首【购】古义:重金收买;今义:购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可以】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将军岂有意乎【有意】古义:同意,愿意今义:故意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于是】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终已不顾【顾】古义:回头;今义:照顾,考虑,顾及北蛮夷之鄙人【鄙人】古义:粗鄙的人;今义:卑鄙的人图穷而匕首见【穷】古义:穷尽;今义:缺少钱财秦王还柱而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提】古义:[dǐ],投掷,投打;今义:用手拿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提】古义:投击,今义:垂手拿着诸郎中执兵。
【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断其左股。
【股】古义:大腿;今义:量词。
左右既前【左右】古义:身边侍臣;今义:方位名词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三、词类活用【日夜】此臣切齿拊心也: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夜【上】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北】进兵北略地:名词作状语,向北【旦暮】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早晚【函】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名词用作状语,用匣子【厚】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名词用作状语,用厚礼【箕】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像箕一样【邑】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名词作动词,封邑【私】丹不忍以己之私:形容词用作名词,私心【前】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又前而为歌曰: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左右既前:走上前非有诏不得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远】其人居远未来: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祖】至易水上,既祖,取道:名词用作动词,出行前祭路神【衣冠】皆白衣冠以送之:名词用作动词,白衣冠,穿着白衣,戴白帽【朝服】(秦王)乃朝服:名词用作动词,穿上上朝的礼服【涕】士皆垂泪涕泣:名词用作动词,哭【迟】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使】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动词用作名词,使者。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整理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实在)振(通“震”惊恐,害怕)怖大王之威,不敢兴以拒(抵抗)大王,愿(希望)举(全)国为内臣,比(并;列)诸侯之列,给(供)贡职如(像……一样)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封,燕王拜送于庭(通“廷”朝廷),使(派遣)使(使者)以(来)闻(使动用法,使……知道)大王。唯(希望)大王命之。”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皆白衣冠(名词作动词,穿白衣,戴白帽)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曰,为(发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哭)泣。又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声调激愤)羽声,士皆瞋目(发怒时瞪大眼睛的样子),发尽(全)上(名词作状语,向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登上)车而去,终已不顾(不回头)。
到达秦国之后,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优厚地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
蒙嘉先替他在秦王面前进言,说:”燕王实在惧怕大王的威势,不敢出兵来抵抗大王,希望全国都做秦国的臣民,在诸侯的行列里并列,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能够守住祖先的宗庙。(燕王)害怕,不敢自己来陈述,砍下樊於期的头颅和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用匣子封装好,燕王在朝廷上行拜送之礼,派遣使者来使大王知道。希望大王命令他。”
这时,秦王的随从医官夏无且用他手里捧着的药袋掷击荆轲。秦王正在绕着柱子跑,仓猝间惊惶失措,不知道怎么办。侍臣们就说:“大王把剑背到背上!大王把剑背到背上!”秦王于是拔出剑用来攻击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荆轲倒下了,就举起他的匕首掷击秦王,没有击中,击中了柱子。秦王又砍击荆轲,荆轲受了八处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整理积累(4)《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整理积累(4)文章来自:爱师网《荆轲刺秦王》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通“悦”,高兴yuè)2.使工以药淬火(通“焠”,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cuì)3.日以尽矣(通“已”,已经)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通“凌”,凌辱)5.今日往而不反者(通“返”)6.请辞决矣(通“诀”,诀别)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震”,震慑)8.设九宾(通“傧”,傧相bīnxiàng],迎宾赞礼的人。
傧,旧读bìn。
)9.图穷而匕首见(通“现”)10.秦王还柱而走(通“环”,绕)11.荆轲奉樊於期头函(通“捧”)12.卒起不意(通“猝”)二、文言实词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动词,亲近,接近)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形容词,刻毒)3.可以解燕国之患(动词,解除,解救)4.人不敢与忤视(动词,有勇气做,敢于)5.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动词,回来)6.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动词,遭受)7.持千金之资币物(名词,资财、钱物)8.乃骇而图之(动词,图谋,筹画)9.拔剑,剑长,操其室(名词,剑鞘)10.非有诏不得上(名词,皇帝下的命令,诏书)三、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进兵北略地(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②函封之(名词作状语,用匣子)③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④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⑤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马上)2.名词作动词①前为谢曰(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②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③左右既前(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名作动,穿白衣,戴白帽)⑤乃朝服,设九宾(朝服:名作动,穿朝服)(二)动词的活用使使以闻大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其人居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2.形容词作动词则秦未可亲也(形容词作动词,亲近、接近)3.形容词的意动①太子迟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②群臣怪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四、古今异义1、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4、将军岂有意乎(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
今义还有“故意”之意)5、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遇,古义:对待。
今义:遇到,碰到。
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6、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7、终已不顾(古义:不回头。
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8、左右乃曰(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
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9、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为“可以之”的省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10、秦王购之金千斤(金:古代指金属总称,用于流通货币时,先秦指黄金,后来指银,文中指铜。
今义:特指黄金)11.持千金之资币物(古义:礼物今义:货币)12.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13.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中医医生)14.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古义:投击今义:拿着)文章来自:爱师网《荆轲刺秦王》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通“悦”,高兴yuè)2.使工以药淬火(通“焠”,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cuì)3.日以尽矣(通“已”,已经)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通“凌”,凌辱)5.今日往而不反者(通“返”)6.请辞决矣(通“诀”,诀别)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震”,震慑)8.设九宾(通“傧”,傧相bīnxiàng],迎宾赞礼的人。
傧,旧读bìn。
)9.图穷而匕首见(通“现”)10.秦王还柱而走(通“环”,绕)11.荆轲奉樊於期头函(通“捧”)12.卒起不意(通“猝”)二、文言实词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动词,亲近,接近)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形容词,刻毒)3.可以解燕国之患(动词,解除,解救)4.人不敢与忤视(动词,有勇气做,敢于)5.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动词,回来)6.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动词,遭受)7.持千金之资币物(名词,资财、钱物)8.乃骇而图之(动词,图谋,筹画)9.拔剑,剑长,操其室(名词,剑鞘)10.非有诏不得上(名词,皇帝下的命令,诏书)三、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进兵北略地(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②函封之(名词作状语,用匣子)③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④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⑤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马上)2.名词作动词①前为谢曰(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②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③左右既前(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名作动,穿白衣,戴白帽)⑤乃朝服,设九宾(朝服:名作动,穿朝服)(二)动词的活用使使以闻大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其人居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2.形容词作动词则秦未可亲也(形容词作动词,亲近、接近)3.形容词的意动①太子迟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②群臣怪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四、古今异义1、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4、将军岂有意乎(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
今义还有“故意”之意)5、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遇,古义:对待。
今义:遇到,碰到。
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6、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7、终已不顾(古义:不回头。
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8、左右乃曰(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
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9、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为“可以之”的省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10、秦王购之金千斤(金:古代指金属总称,用于流通货币时,先秦指黄金,后来指银,文中指铜。
今义:特指黄金)11.持千金之资币物(古义:礼物今义:货币)12.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13.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中医医生)14.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古义:投击今义:拿着),文章来自:爱师网《荆轲刺秦王》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通“悦”,高兴yuè)2.使工以药淬火(通“焠”,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cuì)3.日以尽矣(通“已”,已经)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通“凌”,凌辱)5.今日往而不反者(通“返”)6.请辞决矣(通“诀”,诀别)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震”,震慑)8.设九宾(通“傧”,傧相bīnxiàng],迎宾赞礼的人。
傧,旧读bìn。
)9.图穷而匕首见(通“现”)10.秦王还柱而走(通“环”,绕)11.荆轲奉樊於期头函(通“捧”)12.卒起不意(通“猝”)二、文言实词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动词,亲近,接近)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形容词,刻毒)3.可以解燕国之患(动词,解除,解救)4.人不敢与忤视(动词,有勇气做,敢于)5.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动词,回来)6.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动词,遭受)7.持千金之资币物(名词,资财、钱物)8.乃骇而图之(动词,图谋,筹画)9.拔剑,剑长,操其室(名词,剑鞘)10.非有诏不得上(名词,皇帝下的命令,诏书)三、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进兵北略地(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②函封之(名词作状语,用匣子)③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④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⑤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马上)2.名词作动词①前为谢曰(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②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③左右既前(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名作动,穿白衣,戴白帽)⑤乃朝服,设九宾(朝服:名作动,穿朝服)(二)动词的活用使使以闻大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其人居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2.形容词作动词则秦未可亲也(形容词作动词,亲近、接近)3.形容词的意动①太子迟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②群臣怪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四、古今异义1、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4、将军岂有意乎(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
今义还有“故意”之意)5、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遇,古义:对待。
今义:遇到,碰到。
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6、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7、终已不顾(古义:不回头。
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8、左右乃曰(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
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9、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为“可以之”的省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10、秦王购之金千斤(金:古代指金属总称,用于流通货币时,先秦指黄金,后来指银,文中指铜。
今义:特指黄金)11.持千金之资币物(古义:礼物今义:货币)12.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13.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中医医生)14.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古义:投击今义:拿着)文章来自:爱师网五、特殊句式(一)判断句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判断句)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判断句)3.仆所以留才,待吾客与俱(判断句)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判断句)(二)省略句5.秦王购之(以)金千斤(省略介词“以”)(省略句)6.取之(以)百金(省略介词“以”)(省略句)7.欲与(之)俱(往)(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省略句)8.待吾客与(之)俱(往)(同上)(省略句)9.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省略介词宾语)(省略句) 10.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同上)(省略句)11.乃(穿)朝服,设九宾(省略谓语)(省略句)12.见燕使者(于)咸阳宫(省略介词)(省略介词)13.使(之)毕使于前(省略兼语)(省略介词)(省略句) 14.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省略介词)(省略句) 15.献(于)秦王(省略介词)(省略句)16.比(于)诸侯之列(省略介词)(省略句)17.而(按)秦法……(根据文意省略)(省略句)18.皆陈(于)殿下(省略介词)(省略句)(三)被动句19.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动句)20.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动句)(四)倒装句21.常痛于骨髓(状语后置句)22.嘉为先言于秦王(状语后置句)23.燕王拜送于庭(状语后置句)24.使毕使于前(状语后置句)25.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句)26.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27.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介宾短语后置,数量词作定语后置) 六、固定结构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2.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3.将奈何(表疑问,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