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清朝工业生产总值世界第一为何仍挨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数据:清朝工业生产总值世界第一为何仍挨打
第一篇:大数据:清朝工业生产总值世界第一为何仍挨打
大数据:清朝工业生产总值世界第一为何仍挨打
1860年的中国命途多舛。
在北方,英法联军进京,火烧圆明园,咸丰皇帝仓皇北狩,并在次年死在热河行宫,将这个破碎的帝国连同不满10岁的继承人爱新觉罗·载淳,一同留给他的嫔妃叶赫那拉氏——后来的慈禧太后。
这一年新签订的《北京条约》,又为这个破败的帝国增添一笔高达800万两的战争赔款。
而此时,帝国的赋税要源,南方的半壁江山,已然沦入太平天国之手。
形容这段历史时,有一句老生常谈——“落后就要挨打”。
但,大清朝真的是“落后”吗?根据一个“吊诡”的数据,就在1860年这一年,中国占全球制造业总产值的32.9%,排名世界第一。
当然,就算不谈这个数据到底有多少真实性,这个“第一”也是靠茶叶、瓷器、丝绸撑起来的。
1860年
中国制造业世界第一的数据到底来自何方?
这个数据只在一个地方出现过——2010年在CCTV财经频道热播的纪录片《华尔街》中:“1860年在全球制造业总产值中美国只占1.8%,处于世界第一的是中国,占到32.9%。
而到了1900年,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占到15.8%,中国占到11.1%。
”奇怪的是,这组数字与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中1820年中美全球GDP比重中的数据一模一样。
说到全球制造业总产值比重的数据,只有贝洛赫在《1750—1980年国际工业化水平》的《1750—1900年世界工业生产的相对份额》中提到过一个估算的数字,1860年,中国的世界工业生产份额是19.7%,确实比美国的7.2%要高,但却比英国的19.9%低0.2个百分点。
“神话第一”
前数字时代的中国制造
其实,无论是32.9%,还是19.7%,无论在国际上的排名是第一还是第二,对1860年的中国人来说,根本无关紧要。
按照瑞典汉学家毕汉思打趣的说法,中华帝国乃是“一个没有邻国的帝国”,“第一”对这样一个帝国没有意义。
帝国之治理,归根结底不过两大主题:一是税收,所得赋税用以维系整个帝国系统的正常运转;二是维稳,也就是保证帝国系统的运转别出太大纰漏。
在这两大主题之下,一切与税收和维稳相关的话题才会被拿到桌面上仔细讨论,比如各省缴纳税赋数额,地方有无叛乱等等,至于贡献这些税赋之人,只要他们不造反即可。
但恰恰就是这样一种对名次和数字都漫不经心的态度,创造了中国制造业在世界上的神话般的第一。
根据布洛赫的数据,在1750年,中国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32.5%,直到1830年,这个数据仍然占到29.8%,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
即使数据可能有所夸张,但仍有大量“事实”可以证明“中国制造”的魅力——仅在1855年,茶叶输出量就高达15793700磅,5年后更上升到4千万磅;景德镇烧造的白瓷,在广州依照西洋画法彩绘后,行销海外;丝绸甚至出现在英国乡村小镇杂货铺的货架上。
而衣被于天下的中国织布业,甚至将印度当成了原料产地。
但这个“世界第一”并非一架充满活力、喷吐着蒸汽高速运转的机器,而是由全国各地难以计数的小手工业者,长期默默无闻的工作拼凑起来的泥足巨人。
在传统中国,制造业被认为是“副业”,丝绸和布匹的产出靠的不是大工厂里联合作业和机器生产,而是家庭主妇一寸一寸辛勤地踏机纺纱,其目的也不完全是为了适应市场,更多是为了补贴家计。
至于我们津津乐道的苏绣、闽茶、景德瓷等,大规模的生产只出现在几个地区,联合的生产方式亦甚少见,更多的是以家族为基础的生产模式。
在清代景德镇,往往一个窑厂的徒工就是一个家族,维系家族产业是这种制造业的根本,个人获得薪酬几乎可以微乎不计,因为所有盈利都会在家族内进行分配。
物质资本的积累也几乎不会用来进行技
术革新——很多家庭以家中的窑和手艺有着数百年的传承而自豪,技术革新被认为是“有悖祖道”。
这种“神话第一”,看起来辉煌无比,但其实就像瓷器一样,美丽、精致,但是易碎。
欧洲凭借其强大的技术革新力量强占中国全球制造业第一的地位,中国“神话第一”的地位也走到了尽头。
洋务运动
1860年之前,中国不需要西方的承认,它维持着一个唯我独尊的幻象,至少在1858年《天津条约》里“自不得提书‘夷’字”的条款之前,帝国仍然固执地对西方以蛮夷视之。
而1860年《北京条约》之后,中国对西方的看法改变了,一种对等的国际关系正在逐渐建立起来。
尽管是建立在西方枪炮威胁的基础上,但中国终于发现自己需要得到西方,更确切地说是得到世界的承认。
1863年—1864年翻译出版的《万国公法》是一个长久以来被遗忘的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国为加入国际的游戏规则自觉做出的重大努力。
这一切,都被包括在后来所说的“洋务运动”中。
但在中国的标准教科书中,洋务运动是一段失败的历史,它是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所做出的无可奈何的反应。
贝洛赫在《1750—1980年国际工业化水平》里的数据指出,从1860年中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份额跌至第二之后,到洋务运动进行到第19年的1880年,更跌至12.5%,排在美国之后,落到第三,之后则是一路下坡,直到1900年跌至令人脸红的6.2%。
这一切真的是这场洋务运动惹的祸吗?实际上,自工业革命在西方发生以来,就已经注定了这种结局:长期以来中国位居的所谓第一,其实是一种不对等比较的产物,相当于瓷器与枪炮之间的对比,这种对比之间的优势,完全是数量上的,随着工业化进程在西方的突飞猛进和技术的不断革新,这种对比的差距自然会越来越小,直到前者被后者赶超。
中国人终于认识到在国际的竞争中,倚为立身治国根本的四书五经不足以抵挡西方的坚船快炮,由这种对现实的忧愤而引燃的寻求富强之道的务实精神,才是洋务运动的真谛。
在洋务运动中,军事制造业上新技术的引进不会遭遇太多困难,因为这本来就由官方垄断,真正困难的是那些涉及民生的行业。
尤其是纺织业,一台西方先进的纺织机器足以让数十位传统的纺织工人下岗。
1881年广东南海捣毁裕厚昌丝厂事件就是一个典型例证,10月5日那天,数千人前往裕厚昌丝厂,捣毁了他们认为鬼声鬼叫害人身体的机器。
但就在5年后,当地的妇女就将进入丝厂当成一种荣耀,“务求占得一位置为荣幸矣”。
在山东,当地的纺纱工则将洋纱和土纱织在一起,从而发明出一种兼具土纱厚实和洋纱细密韧性的优质纱布。
这一切毫无疑问都是在摧毁之前构建中国制造业第一神话的支柱产业,但也正在此时,大众开始了自己的“洋务运动”。
被中学历史课本宣判了洋务运动死刑的1895年,或许更应该认为是洋务运动的涅槃再生。
甲午海战败于日本终于挫败了这个老大帝国的最后一丝自负,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的实践此后也被进一步深化,之后的变法和新政改革,都应当被视为是洋务运动播下的种子的发芽滋长。
至于那个100年后才被计量史家发现的“制造业全球第一”,那从来不是洋务运动要拯救的对象。
“第一神话”
制造中国
中国终于在150多年后又拿回了“全球制造业第一”的地位,根据一份美国经济咨询机构的研究报告,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产出的占比达到19.8%,比美国高出0.4%,更有兴奋的专家宣称到2025年,中国将占全球制造业产值的31%。
就连美国人自己也离不开“中国制造”,如果没有“MadeinChina”,圣诞节都会黯然失色,家用电器的故障足以引起一场家庭危机,没了中国制造的玩具,也让孩子屡屡失望。
但中国的一名小伙子却为了一台美国制造的iPad决定卖掉自己的肾。
中国制造与美国制造的差别也正在于此,当美国以高新技术作为制造业的主力时,中国则得意于东莞小工厂里密集劳作生产的牛仔裤和运动鞋。
如果说,19世纪中国制造业第一的神话,是由易碎的瓷器
和易霉的丝绸堆垒起来的话,那么,今天中国所谓制造业第一,背负的是“世界工厂”的压力。
中国又被扔到了十字路口。
第二篇:日本国家形象为何位居世界第一
日本国家形象为何位居世界第一?
谈这个话题,还是从美国《时代》周刊日前公布的一项调查说开去。
据调查显示:有56个国家12万民众评估全球20个主要国家,中国国家形象位居世界第五,中国连续3次在世界民众的心目中以客观的正面形象出现。
但日本国家形象却从2007年起继续位居世界第一,而且评估高出了中国多达15个百分点!
前六名分别为:第一名:日本 77%;第二名:德国 72%;第三名:新加坡71% ;第四名:美国64%;第五名:中国 62% ;第六名:英国59%.其实,早在2005年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公布的一份“全球态度项目”调查报告,显示16个调查国家中只有巴基斯坦和中国认为中国形象好于日本。
其他14个国家对日本的好感度要高于中国。
但历史遗留问题与领土争端,总是左右着中国人对日本人的正面评价,或用千万个理由去谴责日本军国主义曾经给中国人的伤害,但是别的国家却不是这样的看待。
毕竟,历史不是当代日本的全部。
事实上,如今的日本跟过去的日本是有很大区别的。
日本国家形象能“世界三连冠”有其存在的理由。
一、战后日本成为全球继美国之后第二大对外经济援助国,是日本国家形象名列世界第一的最主要原因
1.日本过去一直是中国最大援助国,谁也无法否定这是个事实。
自1979年以来,日本是中国最大的援助国,中国是日本最大的受援国:中国的外来援助中有66.9%来自日本。
日本政府向中国提供了总额约达27000亿日元(约合2000多亿元人民币)的政府开发援助;从北京地铁、首都机场、中国电气化铁路约4600公里的改造、中国470个大型港口泊位中约60个等等均由日元贷款建成.日本人认为政府重点受援国定为中国,其理由不仅仅是中国与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国,也为维护日本自身的安全和繁荣着想,和平的国际环境尤其是东亚地区的安定繁荣是十分重要的,日本希望中国更加开放和社会安定。
1979年大平首相访华时,正值中国刚刚改革开放,大平即表明了愿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尽可能多的合作,从此以后就实施了政府开发援助。
当然这的确存在日本国的谢罪心理。
不过,自小泉内阁在靖国神社问题遭至中国批评以及中国自身经济实力做大后,日本减缓了对中国经济援助步伐,转而扶植印度等国家。
2.日本在东南亚日圆外交,成果斐然。
东盟各国,除富庶的文莱,均受到日本的经济援助,大多是无偿援助。
越南受到日本的援助居东盟之最;
3.印度替代中国成为日本最大的受援国,扶贫开发是重要的投资领域,当然不排除日本的战略考量;
4.对阿拉伯世界与非洲拉美地区广撒金钱,取得广泛称赞。
有人问:美国不也在实行对外经济援助且是最大海外援助国,为什么没有成为形象第一呢?原因是,美国没有跳出意识形态,从来没有支援过中国和越南。
因为美国有一条〈海外援助法〉,规定不可支援社会主义国家。
就算朝鲜,有,也是被逼迫的,是个例外。
再说,日本对外经援总额比美国对外经援总额还要多,据世界第1位!
二、日本的经济实力及其高度重视科研的态度,得到世界大多数国家好评。
一堆堆数字,让我们大跌眼镜:
1.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约占世界的16%,其一次能源消费仅占世界的5.3%;日本的GDP大量投资于科研。
日本科技研究开发投入的经费仅次于美国,占世界第二位,比德国、英国、法国3国的总和还要多。
1990年以来,日本研究开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一直位居世界第一。
日本的研究人员数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日本每万人劳动人口的研究人员数为全球之最。
2.日本初等教育入学率为100%,达到这个水平的国家还有韩国、瑞典、英国、法国、加拿大、阿根廷和意大利;日本中等教育入学率为99.5%,居世界第一,基础教育的扎实发展,造就了平均文化素质高的日本国民,成为日本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最宝贵资源。
日本取得这个成绩是多年努力的结果,早在1911年,6年义务教育的就学率便达
到98%;
3.日本的大学教育在亚洲名列前茅。
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专刊公布最新“世界大学排名”,排名亚洲第一的是日本东京大学,全球排名为第17位。
北京大学第36位,清华大学则第40位。
另据统计,在日本,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高达50%!
4.在财富方面,日本也有诸多世界第一。
截至2008年底,日本持有的净海外资产总额连续18年居世界第一!
三、日本人打造的廉洁高效政府,在全球获得良好的口碑
日本是世界上较为廉洁的国家之一。
今年2月,“透明国际”发布的《2008年全球反腐败报告》中,日本处于最清廉的前20个国家之列。
此条,暂且不表.四、日本人整体团结的国民素质,确实值得中国人虚心学习
日本人对武德精髓的领悟,据说是对汉唐军事风范的理解而来的,并不是盲目照搬。
日本人认为汉唐两代是中华文明的辉煌期,其成功经验很多,但对日本适用的最根本的就是“以诚立国,明耻教战”。
如他们崇尚飞将军李广宁可自刎谢罪也不用钱赎命的耻精神。
敬佩唐太宗与死囚间的诚信之举(贞观七年,唐太宗李世民允许全国在押390名死囚回家省亲后再斩,死囚们无一背信)。
明治维新时武士阶层能够集体平静地接受被削去士族地位,也是效仿初唐将领们为改革让路而不计个人得失的团结精神!
以“个”生存的中国人,把老祖宗的干劲给遗忘了,却让以“群” 生存的日本人领悟了精髓,安不悲哉?
五、日本国民良好的礼仪和公德,极大程度地化解了单一历史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
国家形象的好坏根本取决于国民的表现。
日本人崇尚文明礼貌,见面问语鞠躬互敬的民族形象,一直得到世界认可。
撰写这篇文章,笔者最后声明:本人从不做媚日派,更何况本人向来对日本侵华的那段历史,深为仇恨。
就事论事,日本存在着中国
人虚心求教的地方何其多耶!
解读日本,吾辈一日三叹兮!
知耻而后起,只有这样的强劲对手,更能让中国取得长足的进步!难道不是吗?
我们,深思!深思!深思!
x 向我的友邻推荐小组话题:日本国家形象为何位居世界第一?
摘要: 谈这个话题,还是从美国《时代》周刊日前公布的一项调查说开去。
据调查显示...推荐语:
第三篇:清朝为何三代皇帝连续绝后
清朝为何三代皇帝连续绝后与近亲结婚有关?
同治帝-光绪帝-宣统帝,三朝皇帝个个绝后。
人们不禁要问:爱新觉罗氏皇族到底怎么啦?大清国到底怎么啦?
光绪帝绝后。
他之前同治帝绝后。
他之后宣统帝也绝后!
光绪帝前朝皇帝载淳,十九周岁死去,身后没有留下一男半女。
认为皇帝死时皇后阿鲁特氏已怀有龙种的,只是野史之说,信史未见确凿材料。
清代皇子、皇帝大多正式结婚前已有性生活,娶嫡福晋之前就生有子女的也有不少先例。
同治帝于同治十一年九月(1872年10月)举行大婚典礼,死于同治十三年十二月(1875年1月),单从大婚之日算起,他与众多的后妃宫女生活了两年零三个月时间,居然没有留下一点骨血,已属不可思议。
光绪帝本人三十八周岁死去,身后竟然也没有留下一男半女。
这太不正常了!
光绪帝娶有一位皇后,有名分的妃子两名,身边还有成群的妙龄宫女。
他于光绪十四年十月(1888年11月)大婚,至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囚禁瀛台,近十年时间,虽然政治上难以伸展手脚,基本上是个傀儡皇帝,但性生活还是有较大自由度的,尤其与他宠爱的珍妃,婚姻生活堪称甜美。
光绪帝被幽禁在瀛台期间,皇后叶赫那拉氏还是伴着他。
光绪帝住涵元殿,皇后住在对面的扆香殿。
叶赫那拉氏入主后宫几十年,光绪帝对她几乎没有兴趣,但也绝不是没有碰过半个指头,史家说“承
幸簿”很少留下光绪帝与皇后的性生活记录,“很少”不等于没有,尽管极有可能这是皇帝受“亲爸爸”所慑的逢场作戏。
不幸的是,皇后也未能为皇帝生下一男半女,虽然她为此想得心酸,想得发狂。
光绪帝,他的后妃们,慈禧太后,都渴望得到龙子,或者得个凤女也好,然而心都盼酸了,希望终于变成绝望。
爱新觉罗氏皇族悲哀连连。
据史料记载,光绪帝继位人宣统帝溥仪,活了六十一周岁,也是绝后。
接连三朝皇帝都没有留下一男半女!是不是忘了记载?相信史学家们不至于疏忽到这等地步。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入主中原二百余年,已被儒家文化浸透了的爱新觉罗氏皇族,必以皇帝有生育能力为荣。
如果没有长大成人的皇子,即使曾经有过夭折的儿子,哪怕有过夭折的女儿,史学家们都会不吝笔墨给予郑重记档的。
皇帝有生育能力,这是至尊皇帝全部尊严的重要组成部分,史官胆敢将其疏忽,他有几个脑袋?
同治帝-光绪帝-宣统帝,三朝皇帝个个绝后。
人们不禁要问:爱新觉罗氏皇族到底怎么啦?大清国到底怎么啦?
对此,广泛涉猎有关史书、传记,未见研究结果。
探讨这三位皇帝为什么没有生育能力,虽然对研究清史,尤其对研究大清国皇权统治具有重要价值,但难度显然很大。
主要是皇帝本身早就过世,那个时代的御医不敢探究此事,没有留下直接的医学资料,研究很难下手。
于是,为何连续三位清帝都未生育,成为一团疑云,浮悬于史海上空。
从现代医学角度对其透视分析,能依稀看到相当重要的缘由。
可以说,清末三朝皇帝都未生儿育女,与满洲皇族的婚姻习俗有关。
按照满洲皇族的婚配习俗,丈夫死后,允许妻子转嫁丈夫的弟弟,甚至可以转嫁儿子或侄辈。
这种原始的婚俗,把女人当做一种财富和交配工具。
清太祖怒尔哈赤死前曾嘱咐:俟我百年之后,我的诸幼子和大福晋交给大阿哥收养。
大福晋是指努尔哈赤的嫡妻,大阿哥是指努尔哈赤的长子代善。
有人认为,努尔哈赤所说的“收养”,是指自己死后将嫡妻归儿子代善所有。
皇太极时代,莽古尔泰贝勒死后,他
的众多妻子分别分给侄子豪格和岳托;努尔哈赤第十子德格类贝勒死后,其众多妻子中的一个被第十二子阿济格纳为妻。
肃亲王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是皇太极的亲弟弟,论辈分多尔衮是豪格的亲叔叔。
但豪格娶的嫡妻博尔济锦氏,是叔叔多尔衮其中一个妻子(元妃)的妹妹。
侄子豪格死后,其嫡妻博尔济锦氏在叔叔多尔衮逼迫之下,被多尔衮纳为妻子。
大清国开国皇帝皇太极及其儿子顺治帝的婚配,都是典型的近亲婚配或乱伦婚配。
建州女真的领头人努尔哈赤,为统一女真各部落,娶蒙古科尔沁贝勒明安的女儿为侧妃,开与蒙古部落联姻之先河。
后来,他的四个儿子都娶蒙古女子为妻。
尤其是他的第八子皇太极,为了对付强大的明朝,积极推进满蒙联姻。
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后,册封的五宫后妃都来自蒙古博尔济锦家族,其中三位漂亮的后妃论辈分乃是姑侄。
先是姑姑博尔济锦氏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嫁给时为贝勒的皇太极,后尊称为孝端文皇后,生了三个女儿;接着,天命十年(1625年)春,她的年仅十三岁的侄女又嫁给当时仍为贝勒的皇太极,后被封为永福宫庄妃,生了顺治帝福临,还生了三个女儿,后被尊为孝庄文皇后;之后,天聪八年(1634年),她的另一个二十六岁的侄女,也就是庄妃的亲姐姐,也嫁给了继承汗位多年的皇太极,被封为宸妃,生过一个两岁即夭的儿子。
有人统计,皇太极在位期间,满洲贵族仅与蒙古科尔沁部联姻就达十八次之多。
皇太极之子顺治帝与其父亲一样,也是近亲婚配或乱伦婚配:孝庄文皇后的两个侄女,都嫁给了顺治帝,一个封为皇后(即孝惠皇后,后被废降为静妃),另一个封为淑惠妃,顺治帝娶的这两个妻子,是他同一个亲舅舅的两个女儿,都是他的表妹;后来,孝庄文皇后的一个侄孙女,又嫁给顺治帝为妻,后被封为孝惠章皇后。
这就是说,顺治帝不仅娶了两个表妹,还娶了表侄女为妻。
而从蒙古科尔沁部首领莽古思的角度来讲血缘伦理,他将女儿(孝端文皇后)嫁给了皇太极,又将两个孙女(孝庄文皇后、宸妃)嫁给了皇太极,后又将两个孙女(静妃、淑惠妃)、一个曾孙女(孝惠章皇后)嫁给皇太极的儿子顺治帝
福临。
为了增进与强大的蒙古部落的联盟,金国大汗、大清国皇帝、王、贝勒等贵族不仅娶蒙古女子为妻,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蒙古王公贵族。
清国初创时期,大清国第一帝皇太极,将长女至四女几个十二三岁以上的女儿,都嫁给蒙古各部落的王子王孙。
其中,三女固伦端靖长公主、四女固伦雍穆长公主,嫁给孝端、孝庄两位皇后的娘家子孙。
其他几个女儿在皇太极死后出嫁,多数也嫁给了蒙古王孙公子。
至清政权入关中原后,北不断亲,加强与蒙古各部落的政治联姻,仍为历朝清帝奉行的基本国策。
这里边,也存在着近亲婚配甚至乱伦婚配。
清政权入关后,受中原伦理观念影响,对皇室的近亲婚配和乱伦婚配逐渐限制。
康熙朝规定:阅选秀女时,秀女中属后族近支或母族属爱新觉罗之女的,应当予以声明。
嘉庆朝规定:挑选秀女时,属皇后、皇贵妃、妃嫔亲姐妹的,加恩不予挑选。
规定归规定,实际上近亲婚配和乱伦婚配依然存在。
顺治帝娶一等侍卫佟国维的姐姐佟佳氏为妻,佟佳氏所生第三子即康熙帝玄烨,她后被尊为孝康章皇后。
后来,康熙帝娶佟国维的女儿为妻,她就是孝懿仁皇后;孝懿仁皇后的一个妹妹也嫁给了康熙帝,后被尊为惇怡皇贵妃。
这就是说,康熙帝娶了两个同父表妹为妻。
佟国维对于康熙帝来说,既是亲舅舅,又是岳父大人。
到了晚清,光绪帝同时娶原任侍郎长叙的两个女儿他他拉氏为妻,姐妹俩分别被封为瑾嫔和珍嫔。
此类现象还有不少,上述仅是其中两例。
女真(满族前身)初兴时期仅三万人,蒙古则有四十万铁骑。
弱小的满族要实现扩张雄心,奉行满蒙联姻,不失为高明之举。
金国大汗、大清国皇帝、王、贝勒等贵族娶蒙古女子为妻,又将自己的女儿嫁给蒙古王子王孙,其间夹杂着严重的近亲婚配甚至乱伦婚配,如此相袭,亲上加亲,有的因姑侄同嫁一人,亲到了扯不清伦理的地步。
满蒙联姻的结果,带来了灭亡明朝、入主中原的辉煌胜利,同时,近亲和乱伦婚配又伏下了满洲皇族毁灭的因子。
综观清代皇帝,总体上越到后来生育能力越差,所生子女早夭比例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