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5
2.上层建筑 (1)上层建筑及其构成
u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 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u 上层建筑的构成
观念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
36
观念上层建筑和政 治上层建筑的关系
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
提 供 保 证
和 精 神 指 导
提 供 理 论 依 据
思想上层建筑
37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的关系问题
38
下列选项中,属于上层建筑两大组成部分 的是() A.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B.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C.政治法律思想和道德观念 D.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39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Ø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
26
(3)生产关系的构成
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关系)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4)生产关系的两种基本类型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27
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
生产 归 资料
氏族成员平均所有 奴隶主所有 地主所有 资本家所有 全社会共同所有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22
劳动者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生产力 中起主导作用。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
马克思说:“自然界没有制造 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车、 铁路、电报、走锭精纺机等 等……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 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 的知识力量。”
23
劳动资料
★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的主要内容,是衡量生产 力水平的尺度,是划分经济时代的客观标志。
马克思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 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 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 产。”“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 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 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24
劳动对象
劳动对象分为两类: 一类是未经过劳动加工改造直接纳
入生产过程的天然存在物,即自然物。 另一类是经过加工改造后,再投入
33
下列各组矛盾中,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 作用的是() A.人和自然的矛盾 B.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矛盾 C.先进思想和落后思想的矛盾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34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
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理解经济基础的内涵,要把握两 点: ❖ 其一,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 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 其二,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是直接或间接以生产关系的性质为标 准划分的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 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46
划分经济社会形态所依据的标准是() A.生产关系的性质 B.生产力的水平 C.社会意识的内容 D.政治制度的状况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C.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 D.改革是发展的根本动力
44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的矛盾 B.先进和落后之间的矛盾 C.封闭与开放之间的矛盾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矛盾
45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47
下列各项中,属于经济社会形态序列的是 () A.渔猎社会 B.封建社会 C.工业社会 D.信息社会
48
美国跨越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从原始 社会直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这说明()
A.五种社会形态划分的理论是错误的 B.社会形态的更替没有规律可以遵循 C.它的发展违背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D.它的发展是以世界范围内五种社会形态 依次更替为前提的
17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运动 的规律,是人类 社会发展的基本 规律。
18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
(1)生产力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 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人与 自然界的关系。
19
(2)现代生产力系统四要素: 1.独立的实体性因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
生产过程的客观存在物,即原料。
劳动对象是现实生产的必要前提,它从一 个侧面反映和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5
2.生产关系
(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 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2)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其他社会 关系,都受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u 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原始工具
原始社会
30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 产 力 的 发 展 变 化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生
原始工具 原始社会
产 关
青铜器 奴隶社会
系 的
铁器
封建社会
变 革
大机器 资本主义社会
31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5
Ø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注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都不是社会发 展的决定力量。
6
Ø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生产方式,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 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 展的基础。
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7
❖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
❖ A.影响社会结构的划分 ❖ B.影响社会发展的速度 ❖ C.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 D.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8
❖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通过() ❖ A.对个体心理素质的影响实现 ❖ B.对物质生产的影响实现 ❖ C.对个体生理结构的影响实现 ❖ D.对民族气质的影响实现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对生产力 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会阻 碍生产力的发展。
32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这一规律就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 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 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 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 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 再到相对稳定。
必要形式711改革的含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作用的结果不仅表现为通过革命实现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而且表现为通过改革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即实现在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旧的社会体制的变革改革是同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革新举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72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一场伟大的改革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就某一国家或民族的社会发展的 历程而言,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种种 复杂情况和特点,体现了社会形态更 替形式的多样性。
52
❖ 第二节 ❖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53
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 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
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动力 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社会革命、
上层建筑 不适合
经济基础
上层 适合 建筑
经济 基础
不适合
生产力
阻碍 作用
41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 盾运动
注意: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情况的复杂性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42
❖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内外形 势的变化,我国进行了6次政府机构改革。从 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体现了()
49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
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历史决定论 社会历史发展的选择性:主体选择的作用
50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 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
共产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
原始社会
51
2.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
私公 有有 封建社会 制 制 社社 资本主义社会 会 会 共产主义社会
28
❖ 生产关系各项内容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劳动的分工协作形式 ❖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 C.产品的分配方式 ❖ D.产品的交换方式
29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3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 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 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存在
生产方式
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4
Ø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加速或者延缓社会的发展 2.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不同国家社会的发展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 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6
❖ 近年来,情人节、圣诞节等洋节正将它们所 负载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情趣推而广之,中国 社会正在被这些新颖、另类的文化所感染、 浸润。这表明()
❖ A.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 ❖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 C.不同的社会意识有不同的性质 ❖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 B.生产力必须适应生产关系的发展 ❖ C.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制约着整体的功能 ❖ D.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43
我国人口老龄化形态严峻,子女赡养负担加重, 为适应人口发展新形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中央政府对计划生育政策进行重大调整完善, 启动实施“单独两孩”政策,这表明()
(1)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 会存在的反映。
(2)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
➢从意识主体划分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从意识内容层次划分分为: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 ➢从对经济基础的关系划分分为:上层建筑的意识 形式(称之为意识形态)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12
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从其主体的角 度看,可以分为()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Ø 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 Ø 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Ø 社会意识受反映者(意识主体)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
和制约,而反映者的立场、观点、方法是由人们在社会存在 中的地位决定的。
15
(2)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 Ø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 Ø 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Ø 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Ø 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Ø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9
❖ 在社会发展中,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是()
❖ A.生产方式 ❖ B.生产关系 ❖ C.生产力 ❖ D.生活资料
10
❖ 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和特征在于人能够 ()
❖ A.制造和使用工具 ❖ B.创造和使用语言符号 ❖ C.积极地适应外部环境 ❖ D.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
11
2.社会意识
质基础 Ø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Ø 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
定着其变革的方向
40
第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Ø 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 Ø 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上层 适合 建筑
经济 基础
适合
生产力
促进 作用
A.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 B.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C.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D.先进意识和落后意识
13
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态中,全部属于非意 识形态范围的是()
A.自然科学、政治思想、语言学 B.政治思想、道德、逻辑学 C.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 D.技术科学、哲学、艺术
14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象。 2.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包括分工协作、经济管理等。 3.渗透性因素:自然科学。 4.准备性因素:教育。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
20
在现代生产力系统中,教育属于() A.实体性因素 B.运筹性因素 C.准备性因素 D.渗透性因素
21
自然科学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这是因 为() A.它是对自然界的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 识 B.它能把生产力系统中的各要素组合成统一整 体 C.它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并转化为现实生产 力 D.它是构成现代社会生产力系统的独立的实体 性因素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
❖ 第一节 ❖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2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 的基本问题。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 对立的观点: 唯心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一直占据
统治地位。 唯物史观:马克思历史观
2.上层建筑 (1)上层建筑及其构成
u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 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u 上层建筑的构成
观念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
36
观念上层建筑和政 治上层建筑的关系
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
提 供 保 证
和 精 神 指 导
提 供 理 论 依 据
思想上层建筑
37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的关系问题
38
下列选项中,属于上层建筑两大组成部分 的是() A.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B.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C.政治法律思想和道德观念 D.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39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Ø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
26
(3)生产关系的构成
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关系)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4)生产关系的两种基本类型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27
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
生产 归 资料
氏族成员平均所有 奴隶主所有 地主所有 资本家所有 全社会共同所有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22
劳动者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生产力 中起主导作用。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
马克思说:“自然界没有制造 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车、 铁路、电报、走锭精纺机等 等……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 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 的知识力量。”
23
劳动资料
★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的主要内容,是衡量生产 力水平的尺度,是划分经济时代的客观标志。
马克思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 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 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 产。”“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 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 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24
劳动对象
劳动对象分为两类: 一类是未经过劳动加工改造直接纳
入生产过程的天然存在物,即自然物。 另一类是经过加工改造后,再投入
33
下列各组矛盾中,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 作用的是() A.人和自然的矛盾 B.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矛盾 C.先进思想和落后思想的矛盾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34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
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理解经济基础的内涵,要把握两 点: ❖ 其一,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 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 其二,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是直接或间接以生产关系的性质为标 准划分的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 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46
划分经济社会形态所依据的标准是() A.生产关系的性质 B.生产力的水平 C.社会意识的内容 D.政治制度的状况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C.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 D.改革是发展的根本动力
44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的矛盾 B.先进和落后之间的矛盾 C.封闭与开放之间的矛盾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矛盾
45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47
下列各项中,属于经济社会形态序列的是 () A.渔猎社会 B.封建社会 C.工业社会 D.信息社会
48
美国跨越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从原始 社会直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这说明()
A.五种社会形态划分的理论是错误的 B.社会形态的更替没有规律可以遵循 C.它的发展违背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D.它的发展是以世界范围内五种社会形态 依次更替为前提的
17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运动 的规律,是人类 社会发展的基本 规律。
18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
(1)生产力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 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人与 自然界的关系。
19
(2)现代生产力系统四要素: 1.独立的实体性因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
生产过程的客观存在物,即原料。
劳动对象是现实生产的必要前提,它从一 个侧面反映和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5
2.生产关系
(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 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2)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其他社会 关系,都受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u 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原始工具
原始社会
30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 产 力 的 发 展 变 化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生
原始工具 原始社会
产 关
青铜器 奴隶社会
系 的
铁器
封建社会
变 革
大机器 资本主义社会
31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5
Ø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注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都不是社会发 展的决定力量。
6
Ø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生产方式,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 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 展的基础。
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7
❖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
❖ A.影响社会结构的划分 ❖ B.影响社会发展的速度 ❖ C.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 D.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8
❖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通过() ❖ A.对个体心理素质的影响实现 ❖ B.对物质生产的影响实现 ❖ C.对个体生理结构的影响实现 ❖ D.对民族气质的影响实现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对生产力 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会阻 碍生产力的发展。
32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这一规律就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 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 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 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 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 再到相对稳定。
必要形式711改革的含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作用的结果不仅表现为通过革命实现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而且表现为通过改革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即实现在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旧的社会体制的变革改革是同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革新举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72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一场伟大的改革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就某一国家或民族的社会发展的 历程而言,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种种 复杂情况和特点,体现了社会形态更 替形式的多样性。
52
❖ 第二节 ❖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53
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 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
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动力 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社会革命、
上层建筑 不适合
经济基础
上层 适合 建筑
经济 基础
不适合
生产力
阻碍 作用
41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 盾运动
注意: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情况的复杂性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42
❖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内外形 势的变化,我国进行了6次政府机构改革。从 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体现了()
49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
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历史决定论 社会历史发展的选择性:主体选择的作用
50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 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
共产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
原始社会
51
2.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
私公 有有 封建社会 制 制 社社 资本主义社会 会 会 共产主义社会
28
❖ 生产关系各项内容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劳动的分工协作形式 ❖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 C.产品的分配方式 ❖ D.产品的交换方式
29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3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 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 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存在
生产方式
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4
Ø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加速或者延缓社会的发展 2.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不同国家社会的发展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 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6
❖ 近年来,情人节、圣诞节等洋节正将它们所 负载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情趣推而广之,中国 社会正在被这些新颖、另类的文化所感染、 浸润。这表明()
❖ A.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 ❖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 C.不同的社会意识有不同的性质 ❖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 B.生产力必须适应生产关系的发展 ❖ C.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制约着整体的功能 ❖ D.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43
我国人口老龄化形态严峻,子女赡养负担加重, 为适应人口发展新形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中央政府对计划生育政策进行重大调整完善, 启动实施“单独两孩”政策,这表明()
(1)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 会存在的反映。
(2)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
➢从意识主体划分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从意识内容层次划分分为: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 ➢从对经济基础的关系划分分为:上层建筑的意识 形式(称之为意识形态)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12
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从其主体的角 度看,可以分为()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Ø 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 Ø 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Ø 社会意识受反映者(意识主体)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
和制约,而反映者的立场、观点、方法是由人们在社会存在 中的地位决定的。
15
(2)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 Ø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 Ø 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Ø 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Ø 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Ø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9
❖ 在社会发展中,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是()
❖ A.生产方式 ❖ B.生产关系 ❖ C.生产力 ❖ D.生活资料
10
❖ 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和特征在于人能够 ()
❖ A.制造和使用工具 ❖ B.创造和使用语言符号 ❖ C.积极地适应外部环境 ❖ D.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
11
2.社会意识
质基础 Ø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Ø 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
定着其变革的方向
40
第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Ø 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 Ø 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上层 适合 建筑
经济 基础
适合
生产力
促进 作用
A.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 B.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C.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D.先进意识和落后意识
13
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态中,全部属于非意 识形态范围的是()
A.自然科学、政治思想、语言学 B.政治思想、道德、逻辑学 C.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 D.技术科学、哲学、艺术
14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象。 2.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包括分工协作、经济管理等。 3.渗透性因素:自然科学。 4.准备性因素:教育。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
20
在现代生产力系统中,教育属于() A.实体性因素 B.运筹性因素 C.准备性因素 D.渗透性因素
21
自然科学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这是因 为() A.它是对自然界的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 识 B.它能把生产力系统中的各要素组合成统一整 体 C.它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并转化为现实生产 力 D.它是构成现代社会生产力系统的独立的实体 性因素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
❖ 第一节 ❖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2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 的基本问题。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 对立的观点: 唯心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一直占据
统治地位。 唯物史观:马克思历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