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北漂”大学生的血泪辛酸史看后想哭Microsof(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0后“北漂”大学生的血泪辛酸史看后想哭
《记者观察·民声》主笔汪洋
“80后”一代正处在中国社会转型大背景下,可以说呱呱坠地始就遭遇了市场经济的疾风骤雨。
他们记事的时候,中国已经进入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阶段,因此他们注定要承受中国经济转型带来的剧烈阵痛。
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衣食无忧,他们成长于一个相对单纯的空间,然而他们在毕业就意味着失业的现实中,不得不在生存与竞争的双重压力下寻找发展空间。
因此他们必然活得比父辈们累,活得孤独。
他们离经叛道,但遵守游戏规则;他们崇尚自由,但不排除合作;他们追逐财富,但讲究取之有道。
他们北漂,缘于有梦。
一个个奋斗的梦,有梦就有希望。
他们离开家庭温暖,走出熟悉的环境,背井离乡,只身闯荡京城,陷入集体无意识的漂流动荡之中。
他们哭过,消沉过,动摇过,但他们从来没有后悔过。
他们用自身的行为打破了中国传统小农经济超稳定的结构。
我认识的一位记者,离开省城来到京城,住地下室,在未找到工作时,身无半文,曾经三天未吃过一顿饭,被逼到山穷水尽的地步。
他可以找同学借,或者让家里寄钱,但他没有这样做,他硬挺了过来。
他清楚放弃就意味着失败,他明白大都市的机遇和发展远远大于中小城市,他绝不是来北京混吃混喝的外省人。
阶段,生存是基础,发展是动力。
在这组“80后”的文章里面,主人公都是实实在在,活生生的小人物,面临生活压力,不抱怨,不放弃,乐观向上,默默前行。
上班要挤三个小时公交车地铁,生活成本高,生活压力空前,睡眠严重不足,冬天的小屋没有暖气,甚至没有钱吃饭,且放弃优越的没有任何压力的小城市生活,放弃国外丰厚的待遇,他们中一个人说得好:“人不应该总是埋怨客观环境,在大城市,只要你拼了,就能出成绩,这个城市就承认你,越得到承认,你的心态就越平和,就越出成绩,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代表他们的心声。
纵观历史,大清朝湖广填四川,带来盆地的空前繁荣;百年前山东热河的汉民闯关东,无意间成为传播内地文化的使者,造就了东北地区的人丁兴旺。
如今,80后外乡人独闯北京,也烙上这个时代的印记。
比之祖先,他们的行为是主动而非被动,这是“80后”鲜明的特质:张扬个性,崇尚自由,务实求发展,看重结果但不排除追求过程中痛并快乐的喜悦。
以前为理想,现在为梦想。
理想可望而不可求,梦想则可随时变成现实。
他们比父辈更注重实际。
他们没有父辈解放全人类的理想担当,也很少有父辈那种高昂的英雄主义情结,甚至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连保尔·柯察金这样的钢铁楷模也不知道。
他们缺少上世纪七十年代“存在即合理”的事功色彩,以及叩问人生道路在哪里的迷茫。
他们不追求崇高与伟大,不抱怨现实,甚至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豪言壮语,他们务实,平和,很在乎个人价值。
他们不太看重他利,更看重己利。
首先是活着,然后才是奋斗,他们衡量道德价值的标准不是荣誉、崇高、理想,而是财富、积累、成功,他们已经蜕化为彻头彻尾的市场化的“经济动物”。
如果说欧洲19世纪中叶“城外人”纷纷涌向巴黎、伦敦,向往浮华的都市生活,追求享乐,上世纪初美国西部淘金热展现的是新大陆西部拓殖的冒险主义精神,而今中国“80后”这个庞大的新生代,集多重性格组合于一身:力求稳定,又不甘于寂寞,义无反顾追求冒险,又谨小慎微患得患失,既儿女情长小资情调,又寻找刺激江湖豪气。
“漂一族”、“希望一代”、“垮掉的一代”、“网络一代”、“孤独一代”、“自私一代”??很
难用一句话准确概括这个群体的基本特征。
但万变不离其宗,个人奋斗、我行我素、追求成功的基本价值的信念始终不变。
以至于我们不得不校正一贯的价值评判标准,不得不换种思维,摒弃传统道德观,制定新的衡量体系。
“80后”是个不新,但依然非常有意思的命题。
他们是冉冉崛起的一代,正在成为中国“人才蓝筹股”。
今年不少“80后”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佐证他们步入主流社会的时间不远了。
关注“80后”,就必须关注他们活着然后奋斗的生存轨迹,接受他们正在成熟的事实,他们是典型的市场经济下的蛋。
在大城市,只要你拼了,就能出成绩,这个城市就承认你,越得到承认,你的心态就越平和,就越出成绩,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80后”的北京时间
《记者观察·民声》记者吴佳男
农历正月十五清晨,天还没完全亮,住在北京回龙观华龙苑北里2号楼的小K 被手机闹铃叫醒,他迷迷糊糊地起床,在洗手间里胡乱地洗了一把脸,扯过衣服,拎过包,锁上门,“蹬蹬蹬”地跑下楼。
楼下,马路边上,已有不少和他一样,睡眼惺忪,身体打晃的年轻人等在公交站点了。
大家的目的地一样:挤371路到霍营,再转城铁13号线到市区上班。
小K 向自己住的那栋楼望:那些格子一样的窗口内,几乎都亮起了灯。
他苦笑一下,回龙观,名副其实的“睡城”:住户几乎都是上班族,清早去上班,晚上七、八点才回,白天里,整个小区人气严重不足。
到了城铁站,车很快来了,人潮“哗”地一下涌进车厢,瞬间填满了所有缝隙。
车子发动,早晨第一缕阳光射进来。
公交地铁交响乐
据《北京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63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2万。
其中,外来人口419.7万人,增加36.3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25.7%。
这些人中,专科以上学历的,约占10%。
阿花便是那10%群体中的一员,“漂龄”一年。
和小K 要倒13、2、1号三次地铁上班不同,阿花要幸运一点,因为只坐一趟公交,之后再坐2号线,三站即达。
但即使这样,阿花也不敢大意。
每天一大早,“300快”公交车一到站,原本排成长龙的队伍瞬间变得臃肿不堪。
阿花和别人一样,争先恐后抢占有利地形向上挤。
平时阿花能拼过别人,而这一次,不知是不是没吃早餐的缘故,她失败了。
车门关上,超负荷的公交车“哼哼”着向下一站驶去。
阿花很郁闷,因为这次失败,意味着迟到,意味着当月的奖金被扣除。
终于挤上地铁。
站在靠门的一个座位前面,阿花死死地抓住吊环,用后背抵挡着一波又一波的冲击。
座位上的那个女孩和阿花的打扮差不多,此刻正抱着臂膀,低着头小睡,车子晃动,或者到站时,她会微微抬起头,把眼睛撑开一条缝,之后马上又闭上。
在她头顶的车体墙壁上,一则房地产广告里写着:“不管未来怎样,先弄套房再说”。
车厢里更多的人,看报纸的看报纸,看车体电视的看电视,看表的看表,无一例外的,面无表情。
车载电视上,正介绍着某个奥运项目,同时底下跳出“距离北京2008奥运会还有15*天”之类的字样。
相对于阿花,来北京3年的小K 上下班行程很艰难。
每天早上7点半左右,13号线到达西直门站,小K 费力地从车厢里挤出来,又随着如潮的人流换乘2号地铁。
这个换乘站比较特殊,换乘要走两段,一段地上,一段地下。
地上这段,专门设置的几道栅栏人为地控制了高峰期的人流。
“高峰时段,在这儿要多耗费10多分钟,人挨着人,设计得太差劲了,怎么就不能连在一块儿?真是烦透了。
”小K 说。
8点45分,小K 终于走出地铁,再步行10分钟,走进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
迷茫中的曙光
巨大的北京,拥有着巨大数量的人口,每一天,这些流动人口在检验着这个城市的消化系统。
每日近1千万的出行人员,对于只拥有3万余辆运营车辆、800多条公交线路,以及114公里地铁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来说,无论如何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一旦发生天灾,或者交通事故,城市的某个点上,瞬间就可能瘫痪。
工作在西单,住在知春路的成都女孩落落来京前就被北京的朋友告之:每次出门,必须预算出两个小时,或者更多。
“在老家,每天走着上班才只半个小时,现在这种强烈的反差,让我要发疯。
”落落坦承:每天3个多小时的上、下班行程,消耗了她太多的能量和激情。
“休闲时间一直那么少,每周末想找人聚聚,就得上网查地图,还不一定走对,于是什么心思都没了。
即使决定去,那也意味着早上起床后就开始筹备,之后,和正常下班差不多晚才能回家。
”
休息日,落落也要计划一下:周六上午睡个懒觉,补充睡眠;下午,整理房间,洗衣服。
周日,出去购物,晚上做顿比较丰盛的饭吃。
之后,早早睡下,以便于第二天能有精神上班。
“在地铁里,你已经很难分清哪些是白领,哪些是学生,或者别的什么身份的人。
有些人早上还很光鲜,晚上就委靡得不成样子。
”来京近4年的小诺说他能惟一能感知的,就是所有人的内心都很焦躁。
他对这个城市里和他相似的人做出了一个基本的描述:地铁里苍白疲倦的脸、小饭馆里扎堆吃午餐的三五同事,花几百元甚至上千元与人一起合租房子,去折扣店买反季服装。
“在北京,最折磨人的是租房。
4年里,我换了七、八个地方住,王府井边上,三里屯附近,传媒大学
那儿,南三环到西三环,我都呆过。
几年间交给搬家公司的钱都有二、三千了。
”小诺说。
“很幸运的是情况好了点儿”,去年11月份,小诺终于在苹果园附近买了一个“小两居”,为此,他每月要交出工资的三分之二:按揭、物业、水电煤气。
虽说算是安定了,但每天中午,小诺还是要在中午11点半左右,从中关村“长远天地”的某个单元门里出来,在街边买一份5块钱的盒饭,之后拿到楼上吃。
“有人担心不干净,但我暂时管不了那么多了,何况还给一个水果呢。
”他露出憨憨的一笑。
和小诺相比,半年前辞掉哈尔滨的工作,带着各种证件来京的小郑坚信“在北京可以找到梦想”,但现在不说工作,仅这种“紧张的,高强度的,虚耗掉太多的”生活节奏就让他感觉到了迷茫。
等待这个城市的包容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张远帆认为,随着高校扩招后第二、三批大学生“下线”,“新京漂”规模空前扩大,竞争更为激烈。
同时,近一两年,在物价上涨,奥运临近等因素的推动下,80后“新京漂”正遭遇拐点。
《民声》记者采访过程中了解到的信息似乎印证了张教授的观点。
许多采访对象表示,来北京前,很自信,坚信“脑袋里有东西”,就不怕找不到工作。
但来到北京后,他们发现想像和现实果然有距离。
晓辉是北京东城区某医院的一名护士。
本来,以她的学历和能力,可以在家乡的中上等医院里做一名医师。
“事实上,我们这儿比社区医院级别高不了多少,可我只能当护士,而且,人家在编,我是聘用。
”晓辉表示她能理解院方“医师本地化对医院有好处”的说法,毕竟,此类医院的绝大多数病人是“北京土著”,“但什么事情都不是绝对的,我认为,医生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
和晓辉相比,2004年底从辽宁锦州来京,在外企工作的小丽不用担心“地方保护主义”,但她比较在意户口问题,因为男友刚来北京,还只是一家图片社的临时工,他们至少要有一个人弄到户口才可以考虑在京结婚的事情。
起初,聘用单位答应给小丽办理北京市户口,但种种原因,户口未能办成。
一开始,她的情绪没受到影响,因为她很早就拿到了北京市“绿卡”(北京市工作居住证)。
按规定,持“绿卡”满3年、符合条件的,可申请办理人才引进手续。
但现在,过去3年半了,小丽着急了。
08年春节后她就一直在跑各相关机关,到现在为止,还不见有着落的迹象。
今年2月22日起,北京警方开始在全市大规模检查暂住证,要求所有符合条件的外地来京人员必须办理暂住证。
听到这个消息后,住在海淀黄庄北的小敏有点着急了。
来京几年,每次遇到有来查暂住证的,她总是东躲西藏。
“说实话,真不愿意办,那个证看着就别扭。
但这次,办也就办了,为了奥运,查得肯定很严。
”
在《民声》记者的采访过程中,许多人表示,现在看来,当初来京时定下的弄到户口、买房、买车的目标,不知不觉远了。
“先把工作稳定住再说吧。
别的,养老、结婚、养孩子,都没敢多想呢。
”
“城市还未包容他们。
股市、房市、教育、医疗,甚至利率,每一种被圈定的市场之手都来剥他们一层皮。
他们的生活节奏依然飞快,更多了紧张和压力,他们对未来已经没有了从容和预期。
地位,也能说是高级打工仔而已。
”著名学者余世存这样评价他眼中的这拨80后“外乡人”。
为“北京土著”而奋斗
据某机构调查结果显示,2003年,北京市全部流动人口对本市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约27.96%。
“从数据上可以看出,流动人口对北京的贡献不可小视。
”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一位前官员说,“随着近几年北京外来流动人口的增加,这种贡献有增无减。
”
相对于小K 和落落的悲观情绪,来京一年,同样属于上面提到的“外来流动人口”,在某视频网站迅速做到后台总监职务的刘冰却很理性,“人不应该总是埋怨客
观环境,在大城市,只要你拼了,就能出成绩,这个城市就承认你,越得到承认,你的心态就越平和,就越出成绩,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
刘冰的同事,从小在北京西城区长大的小蔡表示,“前两年,有的老北京人确实戴着有色眼镜,但近两年,情况好多了。
活得有劲儿,有成绩的外来人员,北京人就很佩服。
”
刘冰是个摄影爱好者,尤其喜欢在地铁里拍照,去年夏天开始,两块钱可以在地铁里随便转悠了,这个事实让他至今兴奋不已。
“不在乎那几块钱,最主要的是心情舒畅了,每天少花四、五块钱坐车,这对有些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事。
”
相比刘冰,在北京做了2年广告业务,正在买车的马锐则高兴于用暂住证也可以上车牌这个政策。
“本来嘛!车牌这东西,上哪里的还不是一样开?”
“北京有浓厚的文化氛围,治安也好。
我在这里能获得安全感”。
曾在广州工作过两年的莫莫说。
马锐两年前来京的初衷很简单,工作挣到够花就行,主要是体验北京的文化。
从小在家看电视,他就对“皇城根儿”、“前门楼子”、四合院、北京胡同等地方感兴趣,“向家里借些钱,我准备在这儿扎根了。
”
春节过后,一直对出行恐惧的阿花听到了一个“利好”消息:今年6月份以后,她就可以在家门口坐新开通的10号线去上班了。
“自去年4月起至今,北京陆续开通了40余条公交新线路;今年6月,地铁10号线正式投入运营后,将极大减轻三环路的交通压力,支持CBD 的扩大和发展。
”北京市规划委总规划师施卫良告诉《民声》记者。
“事实上,选择了一个城市,就选择了一种生活,无论在北京,还是在自己的家乡。
“刘冰准备通过三到五年实现寄居者到“北京土著”的过渡。
“我相信我的未来会是闪亮的。
”说这话的时候,刘冰的眼中有着亮亮的光彩。
冬天的小屋没暖气
《记者观察·民声》记者张丽萍北京报道
采访对象:赵文雪(化名)
籍贯:山东
年龄:26
学历:研究生
职业:电视台策划
1月17日晚上6点半,北京迎来了新年的第一场雪。
下班回家的文雪拎着两大包东西走出了超市,迈着小碎步融入了林林总总回家的队伍中。
进门后,赵文雪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那个有点失控了的空调(它再怎么吹屋里温度也不会超过15度了)。
用文雪的话说就是“这套老北京公寓里,要是冬天能再加上点暖气就完美了!”
推开房门,泛着青光的平滑水泥地面上摆着各种生活必需品,零乱却不失家的温暖。
电脑、电视、沙发、衣橱、双人床。
电视机旁摆着一个放DVD 碟片的木架子,满满地塞了少说三四百张影碟。
床头摆着文雪的6个相框,拍得很有艺术性。
“我老公拍的,不错吧!”文雪笑着对《民声》记者说。
床边窗台上摆着一个蓝宝石色的玻璃花瓶,里面插着一束已经有些枯萎的红玫瑰。
上周是文雪的生日,男朋友送的。
来不及等屋里暖和一点,文雪就换上了一件深咖色的小棉袄,“这小袄是在动物园服装市场买的,才35块钱,特值!在家做饭穿正合适!”文雪边说边拎着从超市买回来的菜进了厨房。
“最近我们改吃鸡了!营养也够,最主要是便宜!”正说着,她的手机响了起来,“老公,什么时候到家?我正做着饭呢!”
“七点半,嗯,好的。
对了,到楼下菜市场买几个馒头回来!别忘了啊!”
文雪的男朋友晓彬,大学毕业后就来到了北京,一直在电视台工作,文雪06年来京前,已经在这套租来的公寓里度过四个没有暖气的冬天了。
与他们一起合租的是晓彬的同事,在电视台做摄像,回到家后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关起门来天昏地暗地打游戏,丝毫不会干涉到文雪和晓彬的二人世界。
文雪的厨艺不错,半个小时后,两菜一汤上桌了:香菇青椒炒鸡蛋,蒜茸莜麦菜,外加一大碗清炖鸡汤。
“其实晓彬做饭也很好吃,他经常会给我做油焖大虾啊,红烧排骨啊,但他最近工作特别忙,都好久没有给我做饭了。
”她说这话的时候带着一点埋怨,一点心疼。
“恩……好香啊!今天又有口福喽!”晓彬推门进来。
这是一个平易近人的小伙子,很爱笑,有俩可爱的酒窝。
“当初就冲着他这俩酒窝和他好的!”文雪开玩笑地说。
热腾腾的饭菜似乎让小屋暖和了不少,晓彬边吃边向文雪和《民声》记者讲述着白天的工作:“今天一个哥们给我找了个私活,给他们单位拍个宣传片,就20分钟,说能给一万!不过得拍将近一个月吧!我觉得挺好的,我抽周末和下班后的时间就能给他做完。
”
“那你周末又不能陪我去逛街了!上次我看上那件ONLY 的外套,要是再不去买估计人家就卖完了!做这片子,没准晚上又得加班到三更半夜的,下班回来屋里又剩我一个人了!”文雪边说边给晓彬盛了碗鸡汤,还特意多给他捞了几块鸡肉。
“看上了咱就买呗!反正我工资都交给你了!”晓彬对着文雪做了个鬼脸。
“还有,我想到你一个人在家会闷,所以今天特意去买了好多新碟。
同事们都说这家卖的碟质量特好!晚上我要是赶不回来你就往床上一坐,把被子往身上一裹,想看什么看什么!”晓彬说得手舞足蹈,文雪被他逗乐了。
文雪说,这个冬天,最开心的事就是晚饭过后,两人裹着厚厚的棉被偎依在床上,看喜欢的那些电影。
如果遇到新上映的大片,他们也会去电影院看,不过,他们会选择票价降下来的那几天。
饭后,晓彬去厨房洗碗,文雪从抽屉里拿出记帐本,把当天的日常支出写了上去。
“要不计算着点花,月底就真的成月光族了!不过老公说了,他要使劲赚钱给我买房!”文雪合上记帐本对《民声》记者说。
文雪说他们去年底都发了一笔奖金,加上这两年的积蓄大概有十万了。
如果奥运过后他们还没攒够一套两居室房子首付的话,就先向双方的父母借一借,房子一定要买,因为完全属于自己的房子里,肯定就会有暖气了。
记得那是腊月二十五,买完车票,身上就剩20多块钱了。
没办法,我只买了3碗方便面,2瓶矿泉水
享受“泡面”生活
《记者观察·民声》记者张丽萍
采访对象:王跃(化名)
籍贯:福建
年龄:28
学历:本科
职业:婚纱影楼后期制作
对王跃的采访是在他刚租来不久的一间阁楼里。
阁楼不大,但里面的摆设很惬意:床头摆着一架从宜家买来的白色落地台灯,灯下的落地柜上,摆着他和女友小娟(化名)的结婚照(2007年夏天他们领了结
婚证,但因婚礼费用太高,一直没有举行婚礼)。
电脑主机上竖着两个很精致的银色小音箱——王跃早就看上它们了,上个月一发工资就把它们从中关村带了回来。
电脑桌左侧放着一本台历,几乎每个日子上都涂了红色、蓝色的圈圈和标记,不知道他自己还能不能认得出来。
“我上个月刚搬进来,楼下的两个卧室每月房租1000,我这间才500,蛮合适的。
”王跃边说边把竖在墙角的一张折叠式小桌子搬了过来,然后从小柜子里拿出一把深棕色的陶瓷小茶壶,两个小茶杯。
“这是从老家带来的绿茶,平时没事的时候喜欢喝两口,去去乏,也解解闷。
”
绿茶的清香开始在小阁楼里弥漫开来了。
坐在《民声》记者对面的王跃不算是个帅小伙,突出的额头,方方的脸庞,高高的鼻梁,但组合在一起后显出一股英气。
他双手捧着那个很小的茶杯,讲起了他来北京后的故事。
“去年这个时候最困难,我在中关村卖了大半年电脑,最后居然身无分文地跑回家了。
记得那是腊月二十五,买了车票后身上就只剩下20多块钱,没办法,我只买了3碗方便面,2瓶矿泉水。
”
“当初来北京时想得蛮好的,先给人打工,有点资本后就自己干。
等混好了,就把爸妈接来一起住。
就是在车上吃泡面的时候,我也没有放弃过这个目标,更没有想过要离开北京。
当时心里就琢磨着明年回家一定不能这样了,得想想别的办法。
北京是一定要回的,不过不能再去卖电脑了!”
去年2月份从家回到北京后,王跃一直在想该换个什么工作。
他的中学同学夏明,大学毕业来京后一直在一家不错的影楼当摄影,他建议王跃去学点图像处理技术。
“现在照片都靠计算机来做了,想让新娘多漂亮就有多漂亮!”王跃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交了几百块钱报了个速成班。
“我计算机基础好啊,加上还算有点审美眼光,所以没几天那些图像处理方法我就很熟了!”王跃说这话时有点得意。
“随后,夏明便介绍我去他工作的影楼试试,开始没工资,试用。
老板还算仗义,看我做得挺卖力的,一个星期后就让我留下了。
这活儿还真比卖电脑更适合我。
卖电脑那会,经常是对着顾客讲了大半天,人家最后还是走了!有时候一月下
来,工资就够房租和吃盒饭的。
有一次连盒饭都吃不上了,连续吃了三天的泡面。
往往,当月工资一发,我就跑到馆子里痛痛快快地大吃一顿。
”
对于过去的描述,王跃像在讲故事,眼神清澈中透着些许成熟。
他不住地向茶杯里续水,每喝一口都很满足。
“现在温饱问题是解决了,接下来就要奔小康了!先带爸妈到北京来转一转,他们总想亲眼看看毛主席长得什么样。
我到现在还没去过那(毛主席纪念堂)呢!还有,我和小娟已经领过结婚证了,往后就是使劲赚钱,办个像样点的婚礼,再把她从老家接来,在北京找一个护士工作!对了,我们还得补上结婚照,就在我们那个影楼里照,我亲自来修,修个最漂亮的新娘出来!呵呵……”
茶的香味渐渐散去,最后倒出来的茶水几乎成了白色。
王跃不好意思地说他一直在说话忘了换茶了!其实,我知道那茶挺贵的,能让我品上一壶我就很满足了。
别人都认为“我很幸福”,其实问题也非常多,我都四年没回老家过春节了
娇妻是北京人
《记者观察·民声》记者张丽萍
姓名:刘大伟(化名)
籍贯:湖北
年龄:28
学历:本科
职业:公司职员
每当听别人说“你现在很幸福”时,刘大伟都略有无奈地摇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