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的三段式(五篇模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的三段式(五篇模版)
第一篇: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的三段式
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的三段式
目前,我国中小学的状况仍是令人担忧的。
“减负”口号几乎年年在喊,但学生的负担就是减不下来。
学生学习苦,一线教师教书也比较辛苦。
这就涉及了一个教学是否有效的问题,这也是新的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与教师的认真程度,学生的努力程度有一定的关系,但绝不是简单的正比关系。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接受并牢固确立“有效教学”这一理念,努力掌握有效教学的方法及行动策略,并积极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加以应用。
只有这样,教师和学生才会收获较好的效益,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所谓“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内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以及发展。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学生有没有进步以及发展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益或效益高低的唯一标准。
所谓“有效教学的方法和行动策略”,是指一线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以及完成教学任务从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
下面,是笔者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出现的问题以及学习了相关这方面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对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三要素进行了简单整理和阐述。
一、有效地导入
导入新课是小学数学课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良好的新课导入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一个最佳的学习环境。
可以这么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在平时的教学中,常见的导入方式有:以注重新旧知识联系的“以旧引新法”、以注重学生情感态度的“激发学习兴趣法”、以注重学生学习经验的“创设学习情境法”,还有就是通过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置悬念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时,通常会显得很枯燥,如果一开始就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那么整节课要想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就非常的困难了。
著名教
师华应龙是这样做的:在课前针对“技能课为什么上得这样累”的课前思考,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情景,用三个斜度不同的滑梯把学生带进有趣的情景中。
当有学生说想玩第3个滑梯时(角度很大,显得很陡),却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从这一阵大笑中我们可以想到学生也许已经领悟到了什么,并且他们已经对后面要学的内容产生了兴趣。
从这节课的课堂实录中不难想象每一位学生都会对这节课感兴趣的,即使他将来不去专门研究数学,又或者是现在数学学得不好,但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他也会对数学产生兴趣。
这样的一个“激趣导入”已经使得这节原本难上的技能课成功一半了。
有效地导入,能使整个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效。
二、有效地调控
其实,我们每一课的教学流程是由许多个小环节组成的,而各个环节更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它们有着一定的先后顺序。
每个教学环节虽已经预设,但实际课堂教学如果一味地按照固有的环节进行而不考虑动态生成的变化,就会陷入机械的、僵化的、沉寂的泥潭。
所以,我们每节课实际的教学流程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注入鲜活的学情,随即进行有效的调控。
例如这样一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开课。
按照教学流程,执教老师会先和学生一起复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然后再出示平行四边形,同时提问:“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吗?”教师继续揭示:“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
”而此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了,一位学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平行四边形的计算公式我知道,只要用底乘高就可以了。
”顿时,整个教室鸦雀无声,似乎掉落一根针的声音都清晰可见,孩子们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但是,全场的所有听课老师都屏住呼吸在等待着这位教师如何答复这位学生。
只见教师微笑着问这位学生:“孩子,你是如何知道的?”这位学生说:“老师,我是在书上看到的。
”这位教师继续追问:“孩子,你知道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了不起,那你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吗?”学生继续回答道:“只要把平行四边形沿着高剪下来,再拼成一个长方形。
”教师继续追问:“孩子,那你知
道为什么一定要沿着高去剪下来,如果不沿着高剪可以吗?”这时,学生摇摇头,似乎在表示:老师,我不知道。
此时,这位教师亲切地摸着他的头说:“不要紧孩子,”并对着大家说道:“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好吗?”听到这里,真为这位老师如此完美的调控能力感到折服,原本预设让学生探索结论的教学过程,由于突发状况的生成,被执教老师随即调控成了让学生验证结论的过程,这是多么完美的课堂调控艺术啊。
三、有效地收尾
我们经常会用“虎头蛇尾”、“画蛇添足”来形容一篇文章,其实,一节有效的课也应该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
每节课中的有效收尾,对本节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所以,在我们课堂教学中,不妨来试一试这样的收尾方式。
例如在教《平均数》这课时,可以这样设计收尾:今天,通过同学们自己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应用以前学的除法的知识,学会了求平均数问题的方法,即: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同学们还知道了什么是平均数,了解了平均数的用处。
在计算的过程中,同学们还发现根据不同的数据特征,有许多其他求平均数的好方法,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这样的一个结尾,可以加深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便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又如在学习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后,教师可以进行这样的收尾:同学们学得很不错,老师想和大家成为好朋友,你们愿意吗?我们先互相了解一下好吗?我今年32岁,请你补充一个条件,让我通过列方程能知道你的年龄。
这样的一个结尾,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中规律性的知识,既培养了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发展学习能力,真可谓一举多得。
四、结束语
关于课堂教学的有效要素不止这些,且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和教学名著都有着不少颇有见地的精辟论述,笔者只是结合自身的一些经历和学习的经验将实践与理论知识联系起来,既算是对自己的工作和学习做一次阶段性的小结,也希望能为这方面的研究输送点滴年轻的血液。
第二篇: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
凤城吾都小学高彩云
有效教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教师完成较多的教学任务、又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切实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教学。
作为教师,只有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才能有效完成预计的教学任务。
本文借助自己教学中的案例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一些研究。
一、兴趣引导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定向和动力作用,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求知欲的主要因素。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经验和教材特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活动,用蕴含数学信息的故事、游戏、图片,再配置以多媒体的辅助,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例如,在讲授六年级数学广角“鸡兔同笼”时,利用多媒体的辅助创设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画面:很多大公鸡和小兔子在草地上来回不停地跑,画面上看到的是满地的脚,还能听到咯咯咯的鸡叫声,学生看了这动画就哈哈大笑,我接着出示条件和问题:这里有小鸡和小兔一共是50只,但脚呢,却有108只,请问鸡和兔各有多少只呢?学生立即被这个问题吸引住了,他们马上很感兴趣地投入到这个问题的思考过程中。
教学中有了这样的一个个情境引入,为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互动交流是有效教学的起点
有效交流、有效参与,注重在“有效”上。
这种“有效”表现在:
1、在展示体验中激发交际欲望;
2、在交流体验中分享表达乐趣;
3、在自说体验中感悟数学之理。
有这样一个案例,教学三位数中间有0的退位减法时,学生出现了如下几种答案:506–348=68
506–348=168 506–348=158 我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谈谈自
己的想法。
生1:个位6减8不够,就从十位退,十位没有数,就从百位退,个位变成16减8得8,十位从百位退1后就是10减4得6,而百位因为退了两次1,变成了减3得0,所以得数68。
生2:个位6不够减8,就从十位退,十位没有数,就从百位退,个位变成16减8得8,十位变成10减4得6,百位退了1,变成4减3得1,得数是168。
生3:我觉得上面两种算法都不对,如果百位退1,在个位应该当作100。
个位不够减,需要从十位借1,十位就要少1,不能当作10减。
所以两个答案都不对。
可以这样算:个位6减8不够,就从十位借1,十位为0,无法借,就从百位借1,先在十位当作10,十位再退1给个位,这样个位是16减8得8,而十位剩下9,9减4得5,而百位退1后是4,4减3得1,所以最后答案是158。
在交流验算方法的过程中,当学生错误的思路或方法需要改变时,怎么办?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先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让大家正视它,然后运用已有的认知,在互动交流中促进学生情感与认知的有效参与,相互理解,相互启发。
三、多样练习是有效教学的保证
数学练习设计应以有效性为原则,这样才是有效教学的保证。
如在“质数和合数的意义”这节课结束前设计的一个游戏。
同学们按照自己的学号,按老师要求站立,看谁反应快。
(1)学号是质数的同学;(2)学号是最小合数的同学;(3)学号既是偶数又是质数的同学;(4)学号既是合数又是奇数的同学;(5)学号是合数的同学;(6)没有站立过的同学。
这样可以把学习气氛推向高潮,让学生带着愉快和渴望学习新知识的心情结束一节课。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养成学生不甘落后,积极向上的学习品质。
四、还原知识的生命形态
知识一般都是他人生命实践的结果。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外在于自己的符号化知识和显性化经验,更要让学生用特殊的方式认识和体验人类创造知识的生动过程,使学生与生产知识的人和
历史进行对话,从而把他人生命实践的结果转化为自己生命实践的体验,把他人生命实践中的经验和智慧,通过自己的体悟和践行,转化为自己生命成长的重要资源和精神能量。
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在教学中实现知识对学生而言的由“外”向“内”的真正转化。
以“圆的初步认识”为例,来还原知识的“生命形态”是:第一环节,感悟画圆原理,形成圆的核心概念(如:在不同情境中画圆,感悟事实,积累体验)。
第二环节,运用画圆原理,创造画圆的工具(如:图钉,绳子等)。
第三环节,理解圆心和半径的作用,认识圆的基本性质等。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以平等合作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活动,并在师生交流活动中正确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真正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第三篇: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
鹦鸽小学刘志峰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和帮助下,继承人类知识财富,开发智能,完善人格,提高综合素质的主渠道。
课堂教学提倡有效教学,而有效教学则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教师完成较多的教学任务、又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切实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教学。
根据教学实践,浅谈几点体会和做法。
一、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制定教学目标
现代学习论指出,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才是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的唯一标准。
由于―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独特的、独一无二的世界‖,因此,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既要有整体性,使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又要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
在教学进度、时间都一定的情况下,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可以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来组织教学。
如学习―分数化小数‖时,可设计三层目标:第一层:能正确判断怎样的分数可化成有限小数;能努力参与数学活动,提高学习积极性。
第二层:能在探究―怎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过程中,归纳出怎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过程。
第三层:能利用猜想、观察、分析等方法,了解数学的归纳思想、分类思想等。
二、组织有效的交流,提升情感与认知的有效参与
有效交流、有效参与,注重在―有效‖上。
这种―有效‖表现在:
1、在展示体验中激发交际欲望;
2、在交流体验中分享表达乐趣;
3、在自说体验中感悟数学之理。
有这样一个案例,教学三位数中间有0的退位减法时,学生出现了如下几种答案:506–348=68506–348=168506–348=158我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谈谈自己的想法。
生1:个位6减8不够,就从十位退,十位没有数,就从百位退,个位变成16减8得8,十位从百位退1后就是10减4得6,而百位因为退了两次1,变成了减3得0,所以得数68。
生2:个位6不够减8,就从十位退,十位没有数,就从百位退,个位变成16减8得8,十位变成10减4得6,百位退了1,变成4减3得1,得数是168。
生3:我觉得上面两种算法都不对,如果百位退1,在个位应该当作100。
个位不够减,需要从十位借1,十位就要少1,不能当作10减。
所以两个答案都不对。
可以这样算:个位6减8不够,就从十位借1,十位为0,无法借,就从百位借1,先在十位当作10,十位再退1给个位,这样个位是16减8得8,而十位剩下9,9减4得5,而百位退1后是4,4减3得1,所以最后答案是158。
在交流验算方法的过程中,当学生错误的思路或方法需要改变时,怎么办?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先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让大家正视它,然后运用已有的认
知,在互动交流中促进学生情感与认知的有效参与,相互理解,相互启发。
三、还原知识的生命形态
知识一般都是他人生命实践的结果。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外在于自己的符号化知识和显性化经验,更要让学生用特殊的
方式认识和体验人类创造知识的生动过程,使学生与生产知识的人和历史进行对话,从而把他人生命实践的结果转化为自己生命实践的体验,把他人生命实践中的经验和智慧,通过自己的感悟和践行,转化为自己生命成长的重要资源和精神能量。
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在教学中实现知识对学生而言的由―外‖向―内‖的真正转化。
以―圆的初步认识‖为例,来还原知识的―生命形态‖是:第一环节,感悟画圆原理,形成圆的核心概念(如:在不同情境中画圆,感悟事实,积累体验)。
第二环节,运用画圆原理,创造画圆的工具(如:图钉,绳子等)。
第三环节,理解圆心和半径的作用,认识圆的基本性质等。
四、寻找生活思维与数学思维的节点
人学习数学是从生活经验开始的,并于生活中养成了生活思维的习惯。
在他们学习数学的时候,需要养成数学思维习惯的时候,却仍然保留着生活思维。
这时,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与学生对话去找寻那个节点。
课堂教学中,曾发生过这样一段对话:
―你每天吃两个馍,5天吃几个馍?‖我问。
―老师,我早上不吃馍的。
‖他答道。
―那你吃什么的?‖
―我经常喝奶。
‖
―好,那你每天喝两袋奶。
5天喝几袋奶?‖
―老师,我一天根本喝不下两袋奶。
‖
―那你能喝几袋奶?‖
―喝半袋就可以了。
‖
―好,那你每天喝半袋(小数乘法没学)奶。
5天喝几袋奶?‖
―两袋半。
‖
―怎么算出来的?‖
―两天一袋,5天两袋半。
‖
这位学生的问题出现在哪里呢?出现在他的生活思维上:他关注的是材料的合理性,而未进行数学思维——将材料抽象为一个―量‖,
从而进行形式化的演绎思考。
找寻到了这个节点,我们做到了《圣经》上说的―治一个人的病,先抚摸他的心‖,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对症下药了。
第四篇: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初探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心得
千阳县城关镇中心小学---------邓春云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学习数学的主人。
数学新教材倡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现数学再发现的过程,不断鼓励学生观察、操作、发现知识,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过程。
有效教学就是说要通过课堂教学,从而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即课堂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中的阶段教学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中说: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亲身体验和探索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数学学习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那么,小学教师如何教学才能使课堂教学获得有效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有效教学。
一、有效的创设问题情境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愿意提出问题就意味着对学习有积极的态度,而善于从教学情境提出问题则意味着学生有良好的数学学习意识。
而教师就要作为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努力创设有效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成为问题的发现者,而不仅仅是数学问题的解决者。
有效的学习情境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建立真实可信的现实背景,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不仅能解决有效学习情境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而且能够应用到未来的学习、生活中。
教师是教学情境的创造者,好的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良好的学习状态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获得素质的发展。
为了能有效地开展教学,我们教师就应积极为学生创设与生活内容有关、
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活动探索的动机。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教学时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切入口,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题材,激起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培养喜欢数学的思想感情。
例如,教学“年、月、日”时,有一位教师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老大爷,今年63岁了,可是他只过了15个生日。
同学们,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中有的说,老大爷今年63岁,一年过一个生日,至少也应有62个,怎么只有15个呢?是不是老师弄错了……教师适时引出课题,让学生在书中寻找答案。
学生打开课本,急切地阅读
起来。
“原来他的生日是2月29日。
”“原来时间也这么有趣。
”将单纯的学习融入有趣的生活实际中,了解的“渴望”本身就是一种热情,它让学生学得了知识。
二、有效的开展数学活动
1、活动化学习过程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面对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要使学生乐于接受,最有效的教学就是让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只有当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其中,亲身经历知识的生成和发展,他们才能主动地发展知识,有效的建构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优化教学过程,把课堂营造成学生的数学活动场景,把数学知识的学习设计成一定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在活动中发展创新。
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时,当学生认识了几分之一后,老师提出:“给你一张正方形纸,你能不能折出它的1/4?试试看,请给你折出的1/4涂上颜色”这时,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动手操作起来,他们用多种方法折出了1/4。
通过手、眼、脑并用,启迪了他们的大脑思维,很快又得出了很多种1/
8、1/16的折叠方法。
这种以“动”激“活”的学习方法,营造出富有生机的学习氛围,不仅让学生在课堂上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也让他们分享着进步与成功的喜悦。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给学生探索发现的机会,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动眼、动耳,而且还要动手、动脑、动口,学生通过自己看、自己做、自己想、自己说进行积极探索、发现,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主动参与学习,体验成功。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动手实践的氛围、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养成动手实践的习惯、培养动手实践的能力、让学生在自己的认知发展水平和以有知识经验基础上,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等实践活动,凸显活动性学习的科学内涵和外在表现,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自主建构过程中获得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各方面素养。
再例如,在教学一堂数学活动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摆一摆,用12个棱长2厘米的立方体可以摆出几种不同的长方体?”四人小组摆后反馈。
生1:我们摆的长方体的长是24厘米,宽2厘米,高2厘米,还有长是12厘米,宽4厘米,高2厘米,还有长是8厘米,宽6厘米,高2厘米。
生2:我们小组除了他们摆的三种外,我们还摆出了长6厘米,宽4厘米,高4厘米。
老师问:你能求出每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各是多少吗?请选择一种进行计算,学生在动手摆的基础上列式计算基本没有问题了。
教学实践表明,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动手试验
来发现一些数学规律和结论,实际上是一种有效的探索活动,这种探索活动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自主探索的过程
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因此,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教师要改变以例题、讲解、示范为主的教学方式,以开放、宽容的态度,以期待、信任的眼光引导学生投入到充满着探索性和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中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究,做到“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揭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代替;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不示范。
”例如,在教学《分数化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