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定陶县半堤乡中学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3 《咏月诗三首》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主读:
《咏月诗三首》(2课时)
【课前预习】
1.反复诵读三首诗,体会各首诗的情感。
2.诵读课文,了解两位诗人生平及写作的时代背景,借助课文注解理解诗词大意。
【相关课程标准】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背诵课文,赏析佳句。
4.理解诗歌中寄托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评价任务】
1.通过检查预习、补充讲解,使学生了解作者及相关的文学常识。
2.朗读诗歌,理解每首诗歌的思想内容。
3.交流合作学习,赏析名言佳句,背诵积累诗歌。
4.探究问题,理解诗歌中寄托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总结写月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不知江月待何人,未读明月先有情(兴趣导入新课)。
教师语:
“举头望月淡风清有你伴我走
此刻良辰只祈求缘分能长久
就让我牵你的手
拥你入我怀……”
月亮,是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文化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往古今来,它不但给人们带来无限遐想,而且也惹出重多爱恨情愁的故事。
今天,我们我们再来学习三首以月亮为题的诗歌。
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月色无限好,诗人更风骚(作者简介)。
指导语:课前我们已经进行了预习,下面我们通过几个题,来了解一下本课的相关的知识。
教师出示练习题——多媒体投影。
教师活动:投放相关作者及作品背景的简介。
学生活动:按老师的要求对作者和作品增强了解并识记相关内容。
投影1——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
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
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因璘败系浔阳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
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
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青山。
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背景:
《把酒问月》:这是一首应友人之请而作的咏月抒怀诗。
《月下独酌》:李白怀抱一腔热情到了长安,虽被贺知章等人欣赏,但唐玄宗只把李白这个翰林待诏当作词臣而已,又因李白本性正直纯真,得罪了权贵最终被排挤出京,漫游江湖间,政治理想无法实现,762年,病死当徒,初葬采石矶。
杜甫“世人皆曰杀,我意独怜才”,可见李白一生始终受到权贵们的排挤,郁郁不得志。
投影2——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襄阳人。
青年时代漫游各地。
33岁遇李白,同游梁宋之地。
后入长安,困顿十载。
安史乱起,落入叛军之手,后脱逃,任左拾遗。
被贬后投严武,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严武死后,漂泊于蜀、鄂、湘一带,穷困潦倒,病痛缠身,于770年冬死于岳州舟中。
背景:
《月夜》写于唐玄宗天宝十五年。
当年六月,安史叛军攻入潼关,接着进入长安,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寄居在羌村。
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准备赶至灵武为平叛效力,但不幸被叛军所俘,掳往长安。
因杜甫原无官职,便未受囚禁。
一个月夜,诗人望月生情,写下这首诗。
(操作提示:对于文学常识中的内容,只要求学生掌握划线的部分,其余部分只要求学生一般性的了解;对于写作背景方面的材料可灵活地穿插于“三读”的环节。
)
三、和花落一起醉,和明月共徘徊(个性阅读)。
教师语:读月如读人,通过朗读诗歌,我们与诗人共同融入到诗歌的意境中,与月共舞,与人同醉。
一读:读出风采,读出个性。
1.播放诗歌的朗读录音。
或由教师作示范朗读。
要求:(1)听准字音。
(2)注意朗读节奏和重音。
(3)注重朗读者的感情的流露。
2.学生自由诵读、同桌互读、示范朗读等。
(提示:在读熟的基础上,到台上展示自己,可以选取其中一篇或一篇中的几句。
纵情地朗读,体现出个性、体现出自己的理解。
)
展示活动设置:
开展诵读比赛,看看谁读得更好;设置擂台,找一个诵读较好的学生作擂主,
其余同学可进行夺魁。
3.词义理解交流、互相答疑。
熟读是理解感悟的基础,采用诵读和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对全诗内容有整体的理解。
(提示:此环节为“兵教兵”的阶段,意图其一为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效;其二在于达到交流的目的。
)
二读:读懂内容,读懂情感。
4.学生讨论三首咏月诗表达的不同内容及其中蕴含的情感。
〔学情预测〕学生通过预习及课堂的诵读,能初步感受到诗人笔触的纵横恣肆,及其美的意境,但要具体的说清楚,还有待于讨论引导。
他们的认识可能会停留在月色美,人孤独等层面,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前提下,教师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注意关键的诗句,并介绍相关的内容。
问题设置:
⑴《把酒问月》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明月?从中又显露出一个怎样的诗人自我?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⑵《月下独酌》中李白在怎样的环境里喝酒?在这样的环境里,李白喝酒的心情怎样?为什么?
⑶《月夜》诗中杜甫抒发了什么情感?从诗中哪里看出是抒发情感的?
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的基础上感悟、理解学习所得。
然后回答,说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最后教师与学生交流、评价、归纳明确。
教师归纳明确:
⑴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从中也显露着一个孤高飘逸的诗人自我。
“人攀明月不可得”写出月之崇高,“月行却与人相随”写出月之美好多情,“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写出月之皎洁美丽,“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写出月之孤高神秘,“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写出月之永恒。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则流露出诗人对月的情谊,月是诗人的知己,也是一面照鉴诗人内心的明镜。
⑵“花间”“月下”,“花前月下”是良辰美景。
“独”,有了志同道合的“幽人”相伴,方可在花间同赴醉乡,尽情分享饮酒的无穷乐趣。
可是眼下却无人相伴,要独自一人喝。
自然觉得落落寡欢。
⑶抒发了杜甫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从“月”、“独看”、“遥怜”“湿”“双照”“泪痕”等都可见诗人的思念之情。
三读:读出深意,读出韵味。
5.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师生共同品味三首诗所蕴含的情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在朗读感受的基础上教师设置问题:
⑴《把酒问月》诗人写神话中的嫦娥,并没有想象其美丽,而是问道“孤栖与谁邻”,你从中体会到诗人内心怎样的心绪?
⑵在《月下独酌》中找出诗中写“月”、“影”、“我”的诗句,仔细品读,你读出了什么?
⑶《月夜》中诗人望月,应该是“今夜长安月,思念鄜州妻”,为何诗中却写妻子看月思己?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明确:
⑾诗人问嫦娥“孤栖与谁邻”,流露出自己内心的孤高寂寞。
⑵“月”、“影”、伴“我”月下饮酒,看似诗人自得其乐,场面热闹,实则写尽凄凉孤独。
⑶采用的是工“从对方着笔”的抒情方法,诗人自己望月,却写妻子看月,自己怀念妻子,却说妻子想念自己,更能表达出自己深深的情意,这样写多了一番情致,多了一番曲折。
教师小结:“珠帘漫卷月窥人”,通过本堂课的反复朗读、品味,我们对这三首诗歌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感悟,使诗人逐渐浮现在我们面前。
如果我们要想“吹散残云尽赏月”的话,将在下节课进一步分析、领会。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语:上一节课我们反复朗读了三首诗歌,感受了“我寄愁心与明月”的内心情感,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三首诗,深刻理解诗歌的精髓。
二、徜徉诗情画意,如沐明月清风(合作交流共同品味重点诗句的含义)。
教师语:我们安闲地漫游于诗情画意中,沐浴在明月清风中,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与诗人同举杯共赏月。
问题设置:
⑴品味《把酒问月》诗的最后四句“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
⑵《月下独酌》中“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此二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⑶《月夜》颈联写妻子在月下久立的情景,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⑷诗篇的尾联描绘未来相聚的幸福时刻,是想象之景,除了表现出对家人的关切和思念之外,还有其他的内涵吗?
活动设计: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合作交流,共同探讨以上问题,然后以小组的形式与其他小组交流,并在全班展示,看哪个小组讨论的效果最好。
教师活动:
教师指导、巡视,并在学生展示中,讲解不完全的地方给予补充讲解。
最后作系统的归纳。
归纳明确:
展示一:结尾四句收束上文,进一步表达对宇宙和人生的思索和感慨。
诗人有感于明月长存而人生短暂,人类无法改变这一自然规律,因此就更应当珍惜今生的点滴光阴,在瞬间把握永恒。
结句虽暗含及时行乐之意,但总的基调仍然是积极向上的,展现了诗人旷达自适的宽广胸怀。
展示二:“永结”与“相期”表明了作者在无边寂寥的天地中,宁愿永与月、影为伴,醉酌孤独,也不愿同流合污、阿谀奉承的高洁志愿。
展示三:通过“云鬓湿”的“湿”和“玉臂寒”的“寒”表现出来的。
展示四:有,也间接地表现出诗人对战乱早日平息、天下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的期盼。
三、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两处同(比较探究三首诗歌异同)。
教师语:同一轮月亮,表达不同的心绪,这是诗人自我的流露;同一个月亮,有不同的写法,这是诗人技巧的体现;同是写月亮的诗篇,因此,也有相同的地方,现在我们就来品味一下,这三首同样写明月的诗歌的异同。
出示探究题:
⑴分别用一个字来突出三首诗各自的内容,你会选用哪个字?为什么?
⑵同样都写到“月”,在三首诗中作者都是怎样借月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⑶三首诗都有其显著的特点,作为优秀的诗篇,三首写“月”的诗有没有共同点呢?
活动安排:
第一步:学生比较阅读三首诗歌,细致地品味,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第二步:把自己品味所得在学习小组中交流,共同探讨,去伪取真。
第三步:将小组的成果拿到全班中展示,看看在同学们中得到怎样的评价。
第四步: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评价,有必要教师给予补充讲解。
第五步:教师总结、归纳明确。
明确:
学生1:诗题就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把酒问月》以“问”来表现诗人的哲思;《月下独酌》以“独”为诗眼,交月与影与自己融合在一起,反衬自己孤独高洁的品质;《月夜》以“思”来写尽自己对家人的牵挂与关切。
学生2: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风奇伟浩大,想象丰富,常能突破常人的思维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如《把酒问月》中,一般的诗人都是借月抒发自己的闲愁与思念,而李白偏能向“月”询问;《月下独酌》把月亮和自己的身影当作朋友,看似欢乐,实则孤独。
而杜甫《月夜》却并没有如此丰富的想象,但心情深意浓是本诗的特点。
无论是委婉表达自己的思念还是想象相聚的欢乐都是情到深处倍加伤的感受。
学生3:三首诗是佳作,其共同点是都没有单纯写“月”,而是借咏月抒发诗人的独特情感、感受和感悟。
可见,最好的诗文内容都有其独特的感悟,并且能够以情动人。
教师小结:通过本环节的探究,我们比较了三首诗在写法上的异同,让我们更深度地把握了诗歌的内涵,同时也更深刻地了解了李杜此时此地的情感所在,当然,对“李杜”或对“月诗”感兴趣的同学,如果想多了解一些相关的内容,课下可作兴趣研读。
四、尽览天下别离人,牢记李杜明月诗
教师语:学习诗词,还要作一定的积累,我们通过上一阶段的学习,理解了李杜诗的含义,下面我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试着背诵一下这三首诗歌。
活动一:学生作背诵朗读。
活动二:教师试着提名背诵。
评价:检查背诵后老师对学生掌握的情况作基本的评价,并对当堂课不能背诵的同学给予鼓励,使他们在课下尽快地完成背诵的任务。
教师小结:月亮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一个永恒的载体,在那遥远而又交通不发达的古代,月亮的意象和游子思乡、闺怨结合为一体,似乎成了想象的定式。
在古代诗歌中,还有很多写月的诗,同学们课下也可以作进一步的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