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论坛:甲状腺疾病(赵尚华、许芝银、李佃贵、谢远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医论坛:甲状腺疾病(赵尚华、许芝银、李佃贵、谢远明)
一、赵尚华辩证论治甲亢
1.辨证论治
根据甲状腺亢进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分如下八型论治。

(1)阴虚火旺证
主症: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失眠、多梦、咽干、易汗、焦躁、怵惕不安、乏力,动则心慌气短,颈部瘿肿、眼球突出、直视、惊恐、易流泪。

舌质红绛,苔黄,脉细数。

证属阴液不足,虚火上炎,心神不安。

治法:滋阴降火,消瘿安神。

方药:滋阴散结汤(自拟)。

处方:生地黄15g,玄参15g,沙参15g,枸杞子24g,白芍12g,菊花9g,生牡蛎24g,象贝母9g,夏枯草12g,远志6g,黄连6g。

若腰酸腿软,耳鸣甚者,加女贞子、熟地黄、龟板、磁石滋阴平肝;若面赤形瘦,口苦胁痛,多汗怕热者,加丹皮、知母、黄芩以清热;若面红,舌颤、手抖明显,加钩藤等平肝解痉。

(2)肝郁痰结证
主症:胸闷不舒,精神抑郁,喉部堵塞,常因情志波动而症状加重,颈前瘿肿,软而不痛,胁胀太息,眼球突出,舌尖颤动,苔薄腻,脉滑细数。

证属七情不遂,肝郁痰凝。

治法:疏肝解郁,化痰散瘿。

方药:四海舒郁丸加减。

处方:海蛤粉15g,牡蛎30g,象贝母10g,制香附10g,半夏10g,桔梗10g,夏枯草15g,海藻、昆布各30g。

若瘿肿硬而有结着,可加当归、丹参、三棱、莪术等活血破瘀之品,若失眠多梦、心悸等加炒枣仁、合欢皮等养心安神。

(3)气阴两虚证
主症:疲困乏力,自汗烦躁,怕热口干,精神萎靡或急躁易怒,眼突,颈前瘿肿,舌质红嫩,苔白,脉细弦数。

证属脾气不足,心肝阴虚,气滞痰凝。

治法:益气养阴,理气化痰。

方药:人参化瘿丹(张从正方)加减。

处方:生黄芪30g,党参15g,生地黄12g,黄药子12g,鳖甲24g,白芍20g,夏枯草30g,制香附12g。

若心悸、失眠者加川连,柏子仁;眼球突出者加白芥子、车前子化痰利湿。

(4)心虚悸动证
主症:心跳心慌,常自称有心脏病而求诊。

伴有失眠多梦,胸前不适,甚或胸痛,精神萎困。

颈前瘿肿不显,烦躁不安,脉压增宽,苔白,脉数或疾(每分钟100次以上)。

证属心阴虚损,虚阳妄动。

治法:养心安神,和调血脉。

方药:木通散(王肯堂方)加减。

处方:木通6g,桂枝10g,琥珀10g,海藻15g,昆布15g,丹参30g,香附10g,夏枯草15g,蛤蚧(酥炙)10g。

若失眠多梦者,加远志、炒枣仁以安神;若脉结代,心慌气短者,加炙甘草、人参、麦冬以益气滋阴;若浮肿,尿少者,加用真武汤(《伤寒论》)温阳镇水;若胸闷心痛者,加薤白、瓜蒌、降香以豁痰开胸。

(5)胃热中消证
主症:食欲亢进,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唇舌干燥,面颧如火,心悸烦躁;或有口苦、恶心,泛泛欲呕,胸胁不舒,易被触怒,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或细数。

证属胃经虚火或胆胃虚火。

治法:清热滋阴。

方药:泻火消瘿汤。

处方:黄连10g,黄芩9g,石膏30g,知母10g,玉竹12g,白芍15g,生地黄15g,天花粉12g,夏枯草15g,黄药子10g。

若胆经虚火甚者,则兼恶心、泛泛欲吐,胸胁不舒,易怒,可去石膏、知母,加栀子、龙胆草、制香附以清少阳之热;若见心悸失眠者,加丹参、远志、炒枣仁以凉血安神。

(6)脾虚泄泻证
主症:以顽固性腹泻为主,恶心、呕吐,初起食欲亢进,此时进食已少,显著消瘦,精神萎顿,四肢无力,腹泻久治不愈。

舌胖淡,苔薄白,脉细数。

证属瘿肿日久,阴损及阳,脾阳不振,健运失职。

治法:温中健脾,消瘿止泻。

方药:理中汤加减。

处方:干姜10g,焦白术10g,党参10g,茯苓10g,白头翁12g,肉桂10g,五味子10g,夏枯草15g,甘草6g,诃子10g,芡实10g。

若见消瘦特甚,像恶病质样者,加肉苁蓉、苍术温阳燥湿以补脾;欢迎关注行之医话微信公众号若见月经闭止者,加益母草、丹参、菟丝子养血通经;若见阳痿者,加肉苁蓉、巴戟天、仙灵脾、锁阳以益肾壮阳。

(7)痿证
主症:突然下肢软瘫,麻木不仁,不能动弹,多在夜间发作,或有明显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病史,颈肿眼突,肢体及肢端逐渐萎缩,有时累及面部肌肉萎缩,体重减轻,下肢软弱,病程缓慢,日盛一日,夜间加重,严重者行走不得,苔薄白,脉微数。

证属瘿肿日久,脾肾阳虚,肌肉失养,筋骨不利,渐成痿证。

治法:软坚化痰,清补强筋。

方药:五痿汤(《医学心悟》)加减。

处方:白术10g,茯苓10g,胆南星10g,薏苡仁15g,麦冬10g,黄柏10g,知母10g,夏枯草15g,生牡蛎30g,杜仲10g,肉苁蓉10g,牛膝10g。

若见眼突、甲状腺肿大,肢麻,手抖者,加半夏、陈皮、海藻、黄连等清化痰热;若见心悸、失眠、面颊如火者,加黄连、黄芩、朱砂等清心安神;若见食欲减退者,加神曲、麦芽、炒莱菔子以开胃。

(8)脾虚湿盛证
主症:水肿为起病时主要表现,其他症状多不明显,足胫浮肿,反复发作,或面目宣浮,腹胀、口涎不止,舌胖苔白,脉弱。

证属脾气虚弱,水湿不运,留滞肌肉而成浮肿。

治法:健脾渗湿。

方药:五皮饮(《独家秘室》)加减。

处方:大腹皮10g,桑白皮10g,橘皮10g,生姜皮10g,白术15g,猪苓10g,赤茯苓皮10g。

若面目虚浮,晨起尤著者,加防风、紫苏以风胜水;若口涎不止者,加炒薏苡仁健脾渗湿;仍不效者加海螵蛸、五味子。

2.成药验方
(1)甲亢重方:黄芪45g,鳖甲15g,生地黄10g(大便多者去生地黄,改用怀山药20g),白芍20g,夏枯草30g,制香附12g(夏少农方)。

笔者在临床使用此方治疗50余例,均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用法:水煎服。

(2)四逆散加白头翁、丹参、黄药子:组成基本方,清热化痰,行气散结。

一般服药3~6剂即可见效。

20~30剂后症状可基本控制。

(上海中医药杂志,蒋立基方)
(3)邝安堃治甲亢验方:生地黄、熟地黄、玄参、天麦冬、石膏、知母、枸杞子、白芍、龟板、鳖甲、黄芪、党参、珍珠母、白蒺藜、灵磁石、酸枣仁、琥珀粉、白芥子、象贝母、泽漆、夏枯草。

以养阴益气、平肝镇静为法。

(4)海藻酒方:白头翁15g,昆布3g(洗),通草、海藻(洗)各2g,连翘、玄参各2.5g,桂心1g,白蔹1.8g。

共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丸,黄酒送下。

忌蒜、麦面、生葱、猪、鱼。

(《外科准绳》治气瘿方)
3.手术治疗
如经上述治疗疗效不稳定时,应考虑手术治疗。

因为甲状腺大部分切除术仍然是目前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但有以下情况不宜手术:①轻症的青年人或诊断未确定者。

②严重或恶性突眼者(因术后可加重突眼)。

③老年病人或有严重器质性疾病,不能忍受手术治疗者。

④小儿和妊娠后期的患者(以免引发变证,危及胎儿)。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赵尚华中医治疗甲状腺疾病经验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贾颖著)。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学习,不做用药指导。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二、许芝银辩证论治急性甲状腺炎
亚急性甲状腺炎是一种自限性非化脓性炎症性疾病,又称肉芽肿性甲状腺炎、巨细胞性甲状腺炎等。

典型特征是甲状腺区域逐渐或突然出现疼痛,伴或不伴发热,转颈或吞咽时疼痛可加重,可放射至耳、下颌或枕部。

发病原因不明,与病毒感染或病毒产生的变态反应有关,发病年龄一般在20~60岁,女性多于男性。

病程 1~2周或数月,复
发率高。

西医对本病常予对症治疗,或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抗炎治疗。

亚甲炎属于中医学“瘿病”“瘿痈”范围。

中医在本病的治疗上相比西医治疗而言,临床效果显著,毒副作用低。

许老认为,瘿痈之为病,乃外感、内伤或正气不足,导致气、血、津液运行失调而成。

强调虚、痰、气、瘀为本病发生发展的“宿根”,根据本病发展演变规律,将疏风泄热、清肝泄热、益气养阴、温阳通滞等作为治疗常用方法,兼顾虚、痰、气、瘀,以祛除内伏之邪,方能减少复发。

许老对甲状腺结节进行辨证论治,归纳为以下4种。

(1)外感风热证:本证多见于亚甲炎早期,因感受风热之邪而发者。

症见甲状腺肿胀,疼痛,发热恶寒,头痛,咽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等。

治法:疏风泄热,解毒凉营。

方药:银翘散加减。

(2)外感风寒证:本证亦可见于亚甲炎早期(较少见),因感受风寒之邪而发者。

症见甲状腺疼痛,身热恶寒,热轻寒重或热象不显,或伴头痛,四肢酸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等。

治法:疏散风寒,和营消肿止痛。

方药:麻黄桂枝汤合荆防败毒散加减。

(3)肝郁蕴热证:本证多见于亚甲炎中期,表证已解,邪热传里者。

症见甲状腺部位疼痛、触痛,常因情志波动而诱发或加重,伴烦躁易怒,口苦口干,身热,胸闷不舒,舌红苔黄,脉弦滑数等。

欢迎关注行之医话微信公众号治法:清肝泄热为主,辅以和营解毒、理气止痛。

方药:栀子清肝汤加减。

(4)气阴两虚、瘀热互结证:本证多见于亚甲炎伴甲亢者。

症见甲状腺部位疼痛、不适,或常反复发作,伴疲劳乏力,咽干口渴,心悸,自汗或盗汗,夜寐不宁,舌质偏红,苔薄,脉细弱等。

治法:益气养阴为主,辅以清热凉血、理气化瘀止痛。

方药:生脉散加减。

(5)脾肾阳虚、痰瘀互结证:本证多见于亚甲炎后期,或因久服糖皮质激素,或反复发作、病程较长者。

症见甲状腺部位触痛或隐痛,质地偏硬,常伴畏寒肢冷,面目浮肿,神疲乏力,纳差便溏,性欲减退,妇女月经不调,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或白腻,脉沉迟无力等。

治法:温阳通滞,化痰散结。

方药:阳和汤加减。

(6)气滞血瘀、痰气交阻证:本证多见于亚甲炎后期,表证已解,热证已除者。

症见甲状腺疼痛不显,或已无甲状腺疼痛,常见甲状腺肿硬,有块,无触痛,苔薄白,脉平等。

治法:理气破瘀,化痰散结。

方药:血府逐瘀汤合二陈汤加减。

验案范例
黄某,女,52 岁。

2012 年 7 月 2 日初诊。

现病史:颈部肿痛反复发作 2 月余。

伴发热,劳倦乏力,心慌时作,易汗,口干热臭,小便黄,大便干,寐尚可。

舌边稍红,苔薄黄、根部偏腻,脉缓细。

2 个月前有感冒病史。

查体:双甲状腺Ⅱ度肿大,质硬,压痛明显,皮色不红,无波动感。

血常规检查:WBC 12×10^9 /L。

ESR:30mm/h。

西医诊断:亚急性甲状腺炎。

中医诊断:瘿痈。

中医治法:患者发病前有风热感冒,继而甲状腺肿痛,系邪热未尽,内犯瘿络,气阴两虚,湿浊中阻。

治拟清热化湿,益气养阴。

处方:夏枯草 10g,黄芩10g,牡丹皮 10g,赤芍 10g,紫丹参 10g,党参 10g,木灵芝 20g,茯苓10g,陈皮 5g,藿香 10g,佩兰 10g,薏苡仁 20g,厚朴 10g,麦冬 10g,天冬 10g,百合 10g,徐长卿 15g,绞股蓝 15g,六一散 10g(包煎)。

9剂,每日 1 剂,水煎分 2 次服。

2012 年 7 月 11 日二诊:患者诉颈部无肿痛,无发热,乏力、心慌等好转,二便调,寐安。

舌淡红,苔薄白,脉缓。

查体:触诊甲状腺无明显肿大,质软,无压痛。

原方 14 剂继服,巩固疗效后停药。

按语:许老结合患者伴随症状、舌苔、脉象,认为患者乃外感风热,继而内犯瘿络,以致甲状腺肿胀疼痛,日久不愈,邪热伤阴耗气,故症见发热、易汗、心慌、小便黄、大便干、舌边尖红、脉细等阴虚之象,以及劳倦乏力、脉缓等气虚之象。

此外,患者脾气不足,运化失调,湿浊中阻,症见苔薄黄、根部偏腻。

治以清热化湿,益气养阴。

方中夏枯草清火散结;黄芩清热燥湿;六一散清热利湿;牡丹皮、赤芍、丹参清热凉血、散瘀止痛;党参、木灵芝、绞股蓝补中益气、扶
正固本;茯苓、陈皮、薏苡仁、藿香、佩兰、厚朴健脾化湿;麦冬、天冬养阴生津;百合润燥安神;徐长卿化湿止痛。

方中健脾化湿之药数量较多,取“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之意,湿浊去则脾胃健,气血津液生化有源,正气得固,则邪热自祛。

本文摘自王旭、马朝群主编《许芝银甲状腺疾病临证精要》,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三、许芝银辩证论治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以下简称甲减)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甲状腺激素合成、分泌或组织作用减弱所致的全身代谢减低综合征,属于中医学“虚劳”“水肿”“瘿瘤”等范畴。

甲减又分为原发性甲减(即甲状腺本身病变所致的甲减)、中枢性甲减或继发性甲减(即下丘脑或垂体病变引起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或 TSH 合成和分泌减少所致的甲减)、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

国内甲减患病率 5% ~ 10%,原发性甲减占99%。

本病女性较男性多见,且随年龄增加,其患病率逐渐上升。

甲状腺激素的减少可影响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其中临床常见畏寒肢冷、疲乏、出汗减少、动作缓慢、精神萎靡、嗜睡、智力与记忆力减退、食纳欠佳、体重增加、性功能减退、便秘、黏液性水肿等症状。

常可伴有(或导致)心血管、脑血管、消化、呼吸、肾上腺、性腺等多系统、多脏器的损害,病情严重者可发生甲减危象、心肾功能衰竭等严重的并发症。

甲减治疗目标是甲减症状和体征的消失。

西医主要替代药物是左甲状腺素和甲状腺素片,一般需要终身服药。

中医在本病的治疗上具有独特优势,临床效果显著,毒副作用低,经过中药治疗,很多桥本甲状腺炎所致甲减可完全缓解。

许老在甲减的诊治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许老认为,甲减之为病,属于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阳虚为主,标实主要是水湿、瘀血、痰浊。

根据疾病发展演变规律,将健脾化湿、益气温阳、温补脾肾作为常用治法,同时兼顾化痰、祛湿、理气、活血化瘀之法。

许老对甲状腺结节进行辨证论治,归纳为以下4种。

(1)脾虚湿盛证:本证多见于甲亢药物治疗后出现的甲减初期。

症见神疲懒言,周身困重,或是头面浮肿,下肢乏力,胸闷纳呆,食少便溏,舌淡苔薄腻,脉沉缓。

治法:健脾祛湿。

方药:四君子汤合二陈汤加减。

常用药如党参、白术、山药、茯苓、薏苡仁、法半夏、陈皮、泽泻等。

(2)脾肾阳虚证:病程较久,症见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神疲乏力,面浮肢肿,腹胀纳少,腰膝酸软,健忘失眠,尿少便难,舌暗淡胖大,苔白腻,脉沉迟无力者,乃元阳亏乏、气血不足、脾肾亏虚所致的阳虚证候。

治法:温阳益气,脾肾同调。

方药:扶正消瘿汤合四君子汤加减。

常用药如麻黄、鹿角片、熟地黄、制附片、肉桂、防己、丹参、夏枯草、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

(3)心脾气血两虚证:本证多见于桥本伴甲减者。

症见健忘失眠,盗汗,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健脾,补血养心。

方药: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如白术、人参、黄芪、当归、甘草、茯苓、远志、酸枣仁、木香、龙眼肉、生姜、大枣。

(4)痰饮凌心证:本证多见于疾病后期出现心脏功能衰竭。

症见浮肿,畏寒肢冷,伴胸闷憋气,心悸怔忡,气喘咳嗽(动则甚),嗜睡,双下肢肿甚,小便减少,舌淡胖,苔白水滑,脉沉、迟、细弱。

治法:温肾健脾,通阳利水。

方药:苓桂术甘汤合参附汤加减。

常用药如桂枝、白术、茯苓、泽泻、人参、熟附子、山茱萸、五味子、当归、干姜、葶苈子、牛膝、车前子、大枣、炙甘草等。

许老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形成经验方:扶正消瘿汤。

药物组成:麻黄10g,鹿角片10g,熟地黄10g,制附片10g,肉桂6g,防己10g,丹参 10g,夏枯草 10g,党参 12g,黄芪 12g,桃仁 10g,红花3g,牡丹皮10g,赤芍10g,甘草3g。

功能:益气活血,温阳散寒,破瘀散结。

主治:桥本甲状腺炎甲减期(脾肾阳虚型)。

用法:每日1 次,水煎分2次服。

方解:本病后期,病程日久,阳气耗损,脾肾阳虚。

主要表现为甲状腺弥漫性或结节性肿大,质地坚韧或硬,可伴有疼痛。

TGAb、TMAb 为阳性,TSH 升高,T4 降低。

伴全身乏力,精神萎靡,表情淡漠,少言懒语,动作迟缓,面色少华,畏寒肢冷,气短乏力,纳呆,腹部胀满,腰膝酸痛,小便清长等。

舌体淡胖
或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

方中麻黄、鹿角片、制附片、肉桂温阳散寒;熟地黄滋阴补肾,阴中求阳;党参、黄芪、丹参、桃仁、红花益气活血,防己、夏枯草、牡丹皮、赤芍软坚消肿;甘草调和诸药。

全方共奏益气活血、温阳散寒、破瘀散结之功。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王旭、马朝群主编《许芝银甲状腺疾病临证精要》,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四、远明诊治甲状腺疾病经验
消瘿汤方首见于《寿世保元》卷六,该方组成为海藻(洗)、龙胆草、海蛤粉各60g,通草、昆布(烧存性)、枯白矾、松萝各30g,半夏75g,麦曲45g,白芷30g。

用法为上药为末,每服15g,用酒煎,兼吞服加醋矾丸。

功以化痰消瘿,主治瘿瘤、痈疽、便毒、恶疮、久漏不愈者。

谢远明(1932.3.4—2007.6.1),当代著名中医临床学家、肿瘤内科著名专家,生前系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暨陕西省中医医院主任医师、肿瘤科主任。

谢远明老中医参考《寿世保元》消瘿汤制方原则,仅取海藻、昆布两味,另加黄药子、重楼、土贝母等,用于治疗甲状腺肿块、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癌等。

多年来,谢老凡遇甲状腺肿块,均以此方为基础方,随证加味,守方治疗,效果良好。

【组成】海藻10g,昆布10g,黄药子6~10g,重楼10g,乌梢蛇10g,土贝母15g,穿山甲(先煎)10g,忍冬藤30g。

【功效】化痰祛瘀,散结消肿。

【主治】以甲状腺肿块为主要症状的甲状腺癌、甲状腺瘤、甲状腺囊肿、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病症。

欢迎关注行之医话微信公众号
【应用指征】
1. 临床检查发现甲状腺肿块。

(注:颈部充分伸展时仍不可见到,扪及肿块约1cm为Ⅰ级;颈部充分伸展时可见到,扪及肿块约2cm为Ⅱ级;颈在正常位置时甲状腺可看到,扪及肿块约3cm为Ⅲ级;一定距离处可见到,扪及肿块约4cm为Ⅳ级;较远距离可见到,扪及肿块约5cm为Ⅴ级)舌质暗,苔白或黄腻,脉弦滑。

2. 辅助检查:B超、CT、核磁共振及同位素131I甲状腺扫描以协助诊断。

怀疑有恶性肿瘤者,进行针吸活检予以定性。

【加减化裁】
1.痰甚者,加胆南星10g,半夏15g,以燥湿化痰;瓜蒌30g,浙贝母15g,以润燥化痰。

2.气郁甚者,加香附子15g,郁金15g,佛手10~15g,九香虫10g,以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3.血瘀轻者,加桃仁10g,红花10g,当归10g,川芎10g,以活血化瘀。

4.血瘀脉络阻滞者,加全蝎10g,蜈蚣2条,土鳖虫10g。

5.热毒甚者,加山豆根10g,射干10g,或忍冬藤30g,龙葵30g,以清热解毒,利咽消肿,解毒散结。

【处方分析】
甲状腺肿块属于中医学“瘿瘤”范畴,多由于七情内伤,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和,脉络阻滞,导致痰气交阻,痰湿互结,上结于颈项而发病。

谢老认为甲状腺肿块虽然多见于西医学中的多种病症,在中医又可分为气瘿、肉瘿、石瘿等数种。

由于甲状腺肿块的病理机制多为“痰”“瘀”,故均可用化痰祛瘀、消肿散结的方法治疗。

方中昆布、海藻消痰散结,为治瘿瘤之君药。

臣以生牡蛎软坚散结,可加强昆布、海藻散结之力;炒穿山甲性善走窜,散瘀血之集聚,疏通经络而达病所;土贝母、重楼、黄药子解毒散结,善消肿瘤;乌梢蛇搜剔,通络祛邪,可增强诸药消肿散结之功。

忍冬藤为佐、使,清经络而解热毒,消壅肿而散疮毒,使邪不再生。

全方合用共奏化痰祛瘀、散结消肿之效。

【临床应用】
1.甲状腺腺瘤
痰气交凝,血瘀结颈型甲状腺瘤,症见单侧甲状腺肿块日久,近期生长较快,肿块为椭圆形,约5cm×5cm,质地较硬,表面光滑,无压痛,可随吞咽动作上下活动,舌质紫暗,边有瘀点,苔白,脉沉细。

用消瘿汤加味:昆布10g,黄药子15g(先煎),海藻15g,土
贝母12g,重楼10g,生牡蛎30g,丹参30g,赤芍15g,桃仁10g,红花10g。

以化瘀散结,活血消肿。

2.单纯性甲状腺肿
气血阻滞,痰瘀互结型甲状腺囊肿,症见甲状腺呈弥漫性肿大,腺体表面不平坦,质软无痛,可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

用原方合四逆散加减:海藻10g,昆布10g,黄药子10g,土贝母10g,重楼10g,生牡蛎30g,柴胡15g,白芍30g,枳实15g,郁金15g,菖蒲12g。

以理气疏肝,散结消肿。

3.甲状腺炎
急性甲状腺炎,颈部肿胀,呈突然发作,局部焮红、灼热,按之疼痛,其痛牵引至耳后枕部,活动或吞咽时疼痛加重,伴发热畏寒,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发病多有外感、咽痛史。

急则治标,先用《伤科心得集》牛蒡解肌汤:牛蒡子15g,荆芥10g,薄荷6g(后下),连翘30g,栀子15g,牡丹皮15g,北石斛30g,玄参30g,夏枯草30g。

以解肌清热,化痰消肿。

再用本方加玄参30g,夏枯草30g,龙胆草30g,丹参30g,赤芍15g,当归10g,桃仁10g,以化痰祛瘀,消肿散结。

4.甲状腺癌
痰瘀凝结型甲状腺癌,症见颈、咽部两侧肿块,质地坚硬,如若磐石,推之不移,凹凸不平,并可出现吞咽时活动受限,舌质暗,苔白腻,脉弦滑。

方用消瘿汤加味:昆布15g,海藻15g,黄药子15g,土贝母15g,重楼10g,穿山甲10g,乌梢蛇10g,蜈蚣2条,生牡蛎(先煎)30g,忍冬藤30g。

痰盛加胆南星10g,瓜蒌30g,以加强化痰之效;气郁加柴胡15g,香附15g,郁金15g,以增强疏肝之力;热毒甚加山豆根10g,射干10g,以清热解毒,或龙胆草30g,金银花60g,易忍冬藤以清肝泻火,解毒散结;声音嘶哑加玄参30g,麦冬30g,知母15g,草石斛30g,以滋养肺阴;气短加西洋参(另煎兑服)15~30g,益气养阴,清热生津;咯血加三七10g(冲服),白及10g,小蓟30g,以凉血止血,解毒消痈;或地榆炭30g,藕节炭30g,以收敛止血;颜面浮肿加黄芪60g,猪苓60g,茯苓30g,
桂枝15g,泽泻10g,地肤子15g,以补气化气利水;兼气滞血瘀失眠者,用原方合血府逐瘀汤加丹参30g,酸枣仁30g,柏子仁30g,琥珀6g(冲服),以行气化瘀,清虚热,安心神。

【注意事项】
1.消瘿汤方中黄药子具有毒性,而且毒性较大。

临床应用时,要注意药物剂量,最好先从小剂量3g开始逐渐加,极量不过15g,一般情况下6~10g为宜。

2.治疗甲亢时,最好减去昆布、海藻。

现代中药药理证实海藻类碘含量非常高,很容易造成碘过量,而碘过量不但可以引起“碘致甲亢”,而且容易使普通甲亢的病情加重。

限制碘摄入是甲亢治疗的重要原则,因为碘剂虽能抑制甲状腺素的释放,但不能抑制甲状腺的合成,故长期使用碘剂,于甲亢不利。

3.服药期间,忌食甘草、鱼、虾、猪肉、五辛等物。

本文节选自《肿瘤名医谢远明五十年临证录》,杨承祖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学习,不做用药指导。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五、甲亢名医统治方
甲状腺机能亢进简称“甲亢”,它属于中医学的“瘿”症,我国古代医书中早有记载。

其临床症见情绪急躁,激动易怒,心悸,多汗,恶热喜凉,两手震颤,消谷善饥,饮食不为,肌肤而消瘦,肠鸣腹泻,肢体乏力,眼球外突,眼裂增宽,甲状腺肿大或变硬,甚则颈部粗大。

妇女可伴有月经的不调。

望之多面红,神态作浮躁惊惕状。

舌象表现不一,有的无明显变化,部分患者可见舌红或光红无苔。

舌苔有薄白,薄黄,或苔略厚。

脉象以数为主,如弦数、细数、滑数、弦细数或沉数。

本病的发生,中医学认为与肝有着密切关系,因肝主疏泄而条达,若肝气抑郁,则肝木亢盛,故情绪急躁,易怒,手颤;肝开窍于目,肝之经络“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
额,与督脉会于巅”,故突眼、甲状腺肿大与肝有关;消谷善饥,肝胆火盛,灼伤水谷精微之气,故多引食自救;肠鸣腹泻因旧:木乘脾所致,水谷精微为壮火所蚀,加之木乘土衰而泄泻,是以饮食不为肌肤,且肢露倦怠乏力,“阳加于阴谓之汗”,由于阳气亢盛,迫使津液泄溢,故烦热汗出。

木火相生,心火亦甚,以致心悸,失眠,面红,惊惕,脉数。

舌之有苔,犹地之有草,舌苔虽恶,犹胜于无苔,故舌之光红无苔者,较有苔者为重,以其阴伤故也。

总之,其病因病机的要点再于,肝阳亢盛,木横土衰,木火相生,灼其阴液。

据此余临证自拟治肝五法。

1、酸泻肝木、疏肝敛阴
《内经》云:“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酸泻之。

”所谓以辛补之,以肝主升发,顺其性为补。

观《素问·至真要大论》对厥阴肝木之胜,多用酸泻之法。

酸泻肝木以白芍、木瓜、乌梅为主;疏肝敛阴以柴胡、自芍为主。

2、强金制木
恢复肺金肃降之气,以抑制肝木亢盛。

以沙参、麦冬、石斛、百合为主。

3、培土荣木
脾胃为营卫之源。

肝木亢盛,克制脾胃,必致营卫不足。

营血渐虚,无以濡养肝木,故培土适从荣木。

以参、术、苓、草、扁豆、莲肉之属。

4、滋水涵木
即滋阴柔肝之意。

以白芍,生地黄为主。

5、和阳熄风
即缓和阳气亢盛,平熄肝风内动。

以桑叶,钩藤、连翘、黑山栀、丹皮之属。

甲亢处疗之难,有以下数端。

肝胆阳气亢盛,本可用苦寒泻火之剂,吴鞠通所谓:“直折苦降”法。

然患者多肠鸣腹泻,消瘦乏力,此脾虚之象。

若用苦寒降火,则脾胃更伤,此其一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