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与社会科学论文]行为与社会科学是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为与社会科学论文]行为与社会科学是什么
行为与社会科学论文篇1
谈行为科学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摘要:行为科学的产生是管理科学发展的产物。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人的因素在生产中的重要性显得愈来愈突出,“以人为中心”管理思想和思想政治工作便应运而生。
关键词:行为科学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以人为中心”
行为科学是发达国家研究人的行为或人类集合体的行为,它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研究如何激发人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并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缓和劳资矛盾。
在学习和研究西方企业管理有益经验的同时,本着“博采众长,洋为中用,以我为主,自成一家”的原则,认真地加以鉴别,舍其糟粕,取其合理的部分,作为改进我国企业管理的参考,在职工思想政治工作领域里,对其中某些具体做法,经过分析、批判、改造,使之适合我国社会主义企业的特点,在一定范围内加以利用,是可以的。
但是,绝不能完全肯定“行为科学”的理论体系和基本方法,更不应采取照抄照搬的态度。
一、要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按规律办事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调动广大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使广大职工为企业的改革与发展而努力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
人的思想是在实践中形成和不断丰富发展的,它的形成是有规律的。
人的思想是看不见的,而人的行为是可以看见的,人的行为受人的思想支配,可以从人的行为轨迹去了解人的思想发展过程,可以从人的行为规律中发现思想政治工作一般规律。
二、要注重研究和重视职工的需要
三、要深入实际,提高工作的针对性
人的需要、动机、行为因人、因事、因地、因时不同而表现千差万别,在分析一个人的行为动机时必须在了解个人情况的同时还要分析其所处的
特定环境,以及影响人的心理行为的多种因素,才能弄清楚产生这种、那
种行为的真正原因。
在运用强化原理时也要因人而异,不可千篇一律。
对
人们的需要满足实现程度直接影响其积极性的发挥,而满足人们的需要在
很大程度上必须提高行政管理手段才得以实现。
如,对员工的工资、奖励、住房、福利保健、工作环境条件、晋升、提拔等需要的满足程度对他们的
工作积极性有着直接影响,而满足上述需要必须通过行政管理途径才能解决。
设立恰当的目标能给人以期望,使其产生心理动力,激发热情,引导
行为。
我们可通过设置恰当的目标把职工的思想行为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设立恰当的目标同样要通过行政管理职能才能实现。
运用强化原理进
行奖、罚也离不开行政管理。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行政管理紧密结合。
否则,思想政治工作便失去物质基础,成为无源之水,显得苍白无力。
在实
际工作中,充分运用行政手段多解决实际问题,为群众排忧解难,让职工
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企业建设和发展中去。
四、要掌握需求变化,关注思想波动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时刻把职工的思想和情绪作为思想政治工
作的焦点。
每一项工作的布置和落实,每一个人的态度和表现,都在我们
关注之中,并从中发现他们,理解他们,为他们解除思想顾虑。
主动化解矛盾,变阻力为动力。
任何事物,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一
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一个不断接触矛盾,不断淡化矛
盾、不断疏解矛盾的过程。
以疏解矛盾为工作的焦点,解决实际问题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做法。
主动整合力量,变分散为聚合。
团结凝聚人,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目标。
我们要始终坚持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先进的文化鼓舞人,增强职工对企业的认同感、荣誉感,形成共识,凝聚人心。
培育和弘扬奉献精神,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还要必须建立层层负责,人人参与,个个有责的氛围。
行为与社会科学论文篇2
浅析行为科学理论与现代企业管理
摘要:行为科学理论被广泛的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之中,对于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改善和协调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增强组织成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和组织绩效都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人际关系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现代企业管理
一、行为科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一)行为科学理论的产生
行为科学理论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美国,其英文表述为:BehaviorScience,是在早期人际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行为科学理论的产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
战后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黄金发展时期。
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企业生产规模逐步扩大、新兴工业不断出现、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化大生产程度不断提高,使得生产过程日益复杂。
企业家为尽快摆脱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影响,增强各自企业竞争力,他们充分利用
“泰罗制”加紧对工人进行剥削,视工人为“会说话的活的机器”,忽视
了人的因素而使得工人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这使得工人阶级有了更高的
觉悟,工人运动蓬勃发展,泰罗制的定额奖惩法失去了作用,劳资矛盾加剧。
企业家们逐渐认识到在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需要一种更加重视人的行
为和价值需求的不同于以往的新的管理理论。
与此同时,战后的美国罗斯福政府开始大力推行“罗斯福新政”,全
面干预美国社会经济生活。
许多理论家和管理学家不得不更加关注在组织
微观层面上来研究制度规范法则等硬件以外造成企业生产效率下降的原因。
这就产生了对传统“经济人”假设的质疑和批判,使得许多的心理学家、
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等等都纷纷加入到对新的管理
理论的研究中来,推动了新的以“社会人”为人性假设的行为科学理论的
产生。
(二)行为科学理论的发展
早期的行为科学理论是由梅奥的霍桑实验创立的人际关系理论发展而
来的。
实验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研究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等客观因素对产
量的影响从而寻找到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效益的有效途径。
梅奥相继通过照明实验、继电器装配实验、访谈实验、继电器绕线机
组实验发现:组织中的人不仅受到物理性、生理性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
到社会性、心理性因素的影响。
该实验结果指出,组织不仅是一个经济和
技术结构,也是一个社会和心理结构;人不仅是传统组织理论认为的只受
物质刺激的“经济人”,而且首先是愿意合群并通过合作取得工作成果的“社会人”;决定组织工作效率的首要因素是群体士气,而不是相对重要
的金钱或工作条件。
这一发现对于传统的科学管理理论中只重视使用机械手段而忽视人的
价值和需求等社会性心理因素对生产效率的影响的观点来说,是一次管理
视角的重大转变。
同时,梅奥提出的“人是社会人”、“企业中存在着一
种非正式组织”、“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的关键在于企业领导者要提高工人
的满意度”等观点把人们的认识从“经济人”假设引向了“社会人”假设。
在此之后,经过30多年的发展,更多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管理学家等都纷纷开始从事人际关系理论的研究和探索,先后发表了大量
的文章和著作,也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创新性的新理论,逐步完善了人
际管理理论。
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跨学科讨论会上,讨论研究有关组织中
人类行为的理论时第一次提出了“行为科学”的概念。
但这一时期的行为
科学本身并不是一门完整的学科,而只是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研究
人类行为的学科相互结合的一个边缘性学科。
直到1953年,美国的福特
基金会召开了各大学科专家参加的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正式将该理论定名
为“行为科学”,标志着行为科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建立。
二、行为科学理论的现实意义
(1)行为科学理论着眼于组织中人的行为研究。
主张重视人际关系、
人的需求和人的价值,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观点来研究组织中出现的
管理问题,肯定了人的社会性和复杂性。
该理论强调,影响组织绩效的决
定性因素是组织中的人及其行为,而不是组织中硬性的法规和规章制度;
组织中的人除了有经济方面的需求之外还有社会方面的需求,单纯的经济
激励因素不再是唯一的手段。
(2)行为科学理论对于组织问题的研究引发了管理哲学的深刻变革,
组织管理方式由独裁式的、监督式的、控制式的管理方式向参与式的、激
励性的、人性化的管理方式转变,奠定了现代管理理论的基础和研究方向。
(3)行为科学理论科学的探讨了组织中人活动的一般规律。
即人的行
为由动机支配,动机又由需求所引发。
人的行为都是有一定目的的,都是
在某种动机的支配下来达成某个目标,当目标实现后,人的需求就达到了
满足。
同时,在需求满足后又会产生新的需求,再次引发新的动机而产生
新的行为。
(4)行为科学理论对于现代企业的组织管理具有很现实的指导作用。
行为科学理论提出关心人和尊重人的管理原则,对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
利用、激发企业下属参与工作的积极性、改善和协调企业员工之间的关系、提高企业员工对于公司文化的认同度、增强组织成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和组织绩效、缓解组织内部冲突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
作用。
三、行为科学理论对于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一)个体行为理论:重视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
(1)人类需要层次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按其先后次序存在五大类需要,即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和归属需要、地位或受人尊重需要、自我实现
需要。
人的需要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是普遍存在的,随着年龄、生活阅历,社会环境、学历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作为企业管理者要切实了解组织成员的真实需要和切身利益,如物质
生活状况、精神生活状况、社会交往状况等等。
同时,组织领导者要有效
协调个人需求和组织目标之间的关系,既要高效率的领导组织成员实现组
织的预定目标,又要有效调节组织个人需求和组织目标之间的动态平衡。
企业管理者应当采用“以人为本”、“以职工为中心”、“参与式管理”、“弹性管理”、“目标管理”等管理方式,既要顾全大局又要重视个人需要。
(2)双因素理论即“保健――激励”因素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在每一种工作中都存在着激励因素和保
健因素,激励因素包括:工作上的成就、得到赏识、提升、工作本身、职
务上的责任感和个人发展的可能性六个方面。
保健因素包括:公司的政策
与行政管理、技术监督系统、与监督者个人之间的关系、与上级之间的关系、薪金、工作安全性、人的生活、工作环境和地位九个方面。
在这其中,激励因素都是以工作为中心的,能够使组织成员感到满足,具有促使其努
力工作、增加工作效绩的激励作用,;保健因素都是工作本身以外的,能
够阻止组织成员的不满情绪和冲突的发生,是维持工作的最低标准或及格
标准。
一方面,企业管理者要注重抓好外在的、有形的、容易感知的保健因素,如工作环境状况、企业工资和福利待遇、住房条件等等。
如果保健因
素抓好了,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企业就拥有了稳定的经营和发
展的基础。
同时,企业领导者很容易从组织成员的情绪、工作态度、出勤率、满意度等表现中看出成员的保健因素是否得到了满足。
另一方面,企
业管理者要注意用好内在的、无形的、难以感知的激励因素,如增加员工
培训和进修机会、对于有很强专业技术能力的员工要给予应有的职位和薪
金待遇、对员工做出的成绩要及时给予赞赏和表扬等等,这样能够有效调
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增强成员对于组织的认可度和归属感,保证企业持
久向前的动力。
(二)群体或团体行为理论:重视团体凝聚力
为此,企业领导者就要注意采用民主化的管理方式,努力创造和谐轻
松的工作环境,改善组织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培养适合于本企业的组织
文化和组织精神,增强组织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领导行为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组织领导者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领导者的一言一行都将
对组织产生一定的影响。
领导者应当做到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科学合理
运用领导才能。
这就要求领导者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讲求工作方法,
不求个人私利;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综合全面考察成员的能力水平、知识结构、专业素质、年龄构成、兴趣特长、性格气质等特征,合理
安排工作;开展合理适用的专业培训,提高组织成员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
制定合理的经济报酬和工资分配,运用各种激励措施,调动成员工作的积
极性;了解成员需求和倾听成员意见,充分尊重成员的自尊心和人格,增
进与成员的感情交流。
由于行为科学理论被广泛的应用于企业组织管理之中,研究如何激发
人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劳动效率、改善并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而这一学科的出现对管理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和深远的影响,它
的理论及应用成果得到了普遍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