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课内外古诗文对比阅读49篇(精美排版带答案)优选全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学者精心编制而成,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我们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1、【甲】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沈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乐在其中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①而枕之,乐在其中矣。
不义②富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
【注释】:①肱:(gōng)胳膊②义:遵守道义。
【2015福建泉州】
1.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清流见.底见.往事耳
B.实是欲界之.仙都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C.于.我如浮云皆以美于.徐公
D.自.康乐以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解释加点词。
⑴古来共.谈:________ ⑵夕日欲颓.:________
⑶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⑵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
4.甲乙两文“乐”的情趣分别是什么?
翻译:
【乙】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
不遵守道义而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
答案:
1.B(A项前一个“见”意为“看见”,后一个“意为”了解;B项两个“之”意思均为“的”;C项前一个“于”意为“对于”,后一个“于”意为“比”;D项前一个“自”意为“自从”,后一个“自”意为“如果”。
)
2.(1)共同,一起(2)坠落(3)欣赏
3.(1)早晨的薄雾将要散尽,猿猴和鸟儿彼此起伏地鸣叫。
(2)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
山林之美的感受与友人分享的乐趣。
乙文:(1)粗茶淡饭却能随遇而安(安贫乐道)。
(2)视不正当得到的富贵如浮云的高尚情操。
(甲、乙两文各答出一点即可)
2、【甲】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真是就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来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印度之境
印度之人,随地称国,语其所美,谓之印度。
若其封疆之域,可得而言。
五印度①之境,周九万余里。
三垂大海,北背雪山。
北广南狭,形如半月。
画野区分,七十余国。
时特暑热,地多泉湿。
北乃山阜隐轸②,丘陵舄卤③;东则川野沃润畴④陇膏腴南方草木荣茂。
西方土地硗确⑤。
斯大概也,可略言焉。
(选自《大唐西域记》)【注释】①五印度.指当时印度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部分。
②山阜(fù)隐轸【zhěn] 很多高山。
③丘陵舄(xì)卤丘陵地带是盐碱地。
舄卤,盐碱地。
④畴∶已耕作的田地。
⑤硗(qiāo)确:指土地十分贫瘠,多形容沙石之地不适宜耕种。
【2015辽宁沈阳】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印度之.人马之.千里者(《马说》)
B.随地称国.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北乃.山阜臆轸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D.西方.土地硗确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北广南挟,形如半月。
(3)斯大概也,可略言焉。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断两处)
东则川野沃润畴陇膏腴南方草木荣茂
4.《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时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境界清新,《大唐西域记》是千多年前玄奘西行的情况记述,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请分别用【甲】【乙】两文中的四字短语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甲】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
翻译:
【乙】印度人,根据不同的居住地,称呼不同的小国名,但谈到他们认为美丽的地方,都使用一个总的称谓,就是印度。
如果是他们疆域内的情况,我还可以谈谈。
印度的五个区域,方圆九万多里。
三面临海,
地大多潮湿。
北面有很多高山,丘陵地带是盐碱地;东面多河流、平原,土地肥沃,农田自然也很肥沃;南面草木茂盛,西面土地贫瘠。
这是大体状况,在此简要叙述一下。
答案:1.B(A项前一个“之”在句子起协调音节的作用,无实义,后一个“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B项两个“国”意思均为“国家”;C项前一个“乃”意为“是”,后一个“乃”意为“竟然”;D项前一个“方”意为“方位”,后一个“方”意为“方圆”。
) 2.(1)高高的山峰耸入云霄,清澈的溪流能见到水底。
(2)(印度的疆域)北面广阔,南面狭窄,形状好像半个月亮。
(3)这是大体情况,大致简要叙述一下。
3.东则川野沃润/畴陇膏腴/南方草木荣茂 4.山川之美封疆之域
3、【甲】邹忌讽齐王纳谏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帝尧者
帝尧者,放勋①。
其仁如天,其知如神。
就之如日,望之如云。
能明驯德②,以亲九族。
九族既睦,便章③百姓④。
乃命羲、和⑤,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
信饬⑥百官,众功⑦皆兴。
(选自《史记》)【注释】①放勋:尧的名。
②驯德:顺天应人的美德。
③便章:治理。
④百姓:百官族姓。
⑤羲、和:羲氏与和氏的并称。
⑥饬(chì):约束,整顿。
⑦功:事情。
【2014辽宁沈阳】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诃语。
(1)期年
..之后:________ (2)众功皆兴.:________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其.仁如天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B.就之如日.停数日.(《桃花源记》)
C.以亲.九族其将归见其亲.也(《送东阳马生序》)
D.乃命.羲、和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
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断两处)
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5.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请写出齐威王和尧帝为使国家大治,分别采用了什么治国方法。
翻译:
【乙】帝尧,就是放勋。
他的仁德如天,他的智慧如神。
接近他,就会感觉像太阳一样温暖人心;仰望他,就会感觉像云彩一般覆润大地。
他明白顺天应人的美德,使同族相亲相爱,同族的人既已和睦,又去治理百官族姓。
帝尧于是命令羲氏于和氏,密切关注时日循环,测定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制定历法,谨慎地
事情都兴办起来了。
答案:1.(1)满一年(2)兴办 2.A(A项两个“其”意思均为“他的”;B项前一个“日”意为“太阳”,后一个“日”意为“天”;C项前一个“亲”意为“亲近”,后一个“亲”意为“父母双亲”;D项前一个“命”意为“命令”,后一个“命”意为“性命”。
) 3.(1)能够在公共场合指责讽刺我,让我听到的,得下等奖励。
(2)一年三百六十六天,用闰月确定四季。
4.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5.(1)齐威王广开言路(或:虚心纳谏)。
(2)尧帝以德治国,管理百官,研制历法。
4、【甲】邹忌讽齐王纳谏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工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乙】悬牛首卖马肉
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服之。
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1而不止。
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带。
”裂衣断带相望①止者,何也?”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
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
”公曰:“善。
”使内勿服,不逾月,而国人莫之服。
(节选自《晏子春秋》)【注释】①相望:相互都看得见。
说明这类事很多。
【2015辽宁本溪】
1.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A.一食或尽.粟一石国人尽.服之
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公使.吏禁之
C.君使服之于内.公使内.外异法也
D. 何以.不使内勿服..皆以.美于徐公
2.用现代汉语翻译甲、乙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不逾月,而国莫之服。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甲文的主要事件。
4.简要说明邹忌和晏子在劝谏时的语言特点有何不同。
翻译:
【乙】灵公喜欢妇女穿上男人的服装,结果全国的女人都穿上了男人的服装。
灵公派官吏禁止她们,并且说:“穿男人服装的女子,撕破她们的衣服,扯断她们的衣带。
”虽然人们都看见有人被撕破衣服、扯断衣带,但还是不能禁止。
晏子进见时,灵公问道:“我派出官吏禁止女子穿男人服装,撕破她们的衣服,扯断她们的衣带,人们都亲眼看见了,但还是不能禁止,这是为什么呢?”晏子回答说:“您让宫内的妇女穿男人的服装,却在宫外禁止这样做,就如同在门口悬挂牛头却在里面出售马肉。
您为什么不让宫内的女人不穿男人的服装呢?那么外面也就没有人敢了。
”灵公说:“好。
”命令宫内的女人不要穿男人的服装,
答案:1.C(A项前一个“尽”意为“全部”,后一个“尽”意为“完”;B项前一个“使”意为“命令”,后一个“使”意为“假使,假如”;C项两个“内”意思均为“宫内”;D项前一个“以”意为“因为”,后一个“以”意为“认为”。
) 2.(1)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来了。
(2)没有超过一个月,都城的人(或:全国的人)都不穿了。
3.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刺齐王除蔽纳谏。
4.邹忌委婉,晏子直接。
5、【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上谓黄门侍郎
上①谓黄门侍郎②王珪曰:“开皇十四年大旱,隋文帝不许赈给,而令百姓就食山东,比至末年,天下储积可供五十年。
炀帝恃其富饶,侈心无厌,卒亡天下。
但使仓廪之积足以备凶年,其馀③何用哉!”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注释】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
②黄门侍郎:宫门之内的郎官,是皇帝近侍之臣。
③馀:是“余”的繁体字。
【2014辽宁盘锦】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 (2)人恒.过然后能改:________
(3)比.至末年:________ (4)侈心无厌.: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但使仓廪之积足以备凶年,其馀何用哉!
3.【甲】【乙】两文都表达了忧患意识。
【甲】文中表现忧患意识、阐明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乙】文中表现隋炀帝正是因为缺少忧患意识,导致国家灭亡的句子是:。
(用原文回答)
翻译:
【乙】皇帝对黄门侍郎王珪说:“开皇(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的年号)十四年发生大旱灾,隋文帝不准赈济百姓,而是命令百姓去山东找粮食自给自足。
到了隋文帝在位晚期,全国的粮食储备可以满足五十年的需求。
隋炀帝倚仗他的库存和财产丰足,奢侈享乐,但欲望仍无法满足,所以很快就灭亡了。
只要使仓库中的粮食储备足以应对灾年就可以了,多余的又有什么用呢!”
答案:1.(1)违背(2)常常(3)等,等到(4)满足 2.(1)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会灭亡。
(2)只要使仓库中的粮食储备足以应付
天下
6、【甲】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乙】秦攻赵长平
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
秦计曰:“齐、楚救赵,亲①,则将退兵;不亲,则遂攻之。
”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
苏秦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②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
且赵之于齐,隐蔽③也,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
”
【注释】①亲:指关系友好,亲近。
②却:退。
③隐蔽:指屏障。
【2014辽宁丹东】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⑴肉食者鄙.:________ ⑵神弗福.也:________
⑶而.齐不听:________ ⑷苏秦谓.齐王曰: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⑴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⑵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
3.阅读【甲】【乙】两文,概括曹刿和苏秦在人物形象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翻译:
【乙】秦国攻打赵国的长平,齐、楚救援赵国。
秦国的计谋是这样的:“齐、楚两国去救赵国,如果他们之间的关系亲密,那么我们就退兵;如果他们的关系不亲密,那么我们就继续攻打赵国。
”赵国没有粮食吃了,向齐国借粮食,但是齐国不借。
苏秦对齐王说:“不如借给它,以便打退秦兵,不借给赵国粮食,秦兵就不会退却,这就证明秦国的计谋是正确的。
况且赵国对于齐国来说,是一个屏障,如同牙齿有嘴唇那样,如果失去嘴唇,那么牙齿就会寒冷。
”
答案 1.(1)鄙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2)赐福,保佑(3)但是,可是(4)对……说,告诉 2.(1)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要把它分给别人。
(2)秦国攻打赵国的长平,齐国、楚国(共同出兵)救赵国。
3.深谋远虑(或:聪明智慧)
7、【甲】石渠记
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
民桥其上。
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
渠之广,或咫尺,或掊足,其长可十许步。
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
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
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
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
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干渴。
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②,可列坐而庥③焉。
风摇其巅,韵动崖谷。
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乙】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谭,水光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注释】①渴(hè):地名,指袁家渴。
②箭:小竹。
③庥(xiū):树荫。
【2012陕西】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民桥.其上:________ (2)逾.石而往有石泓:________
(3)北堕.小谭:________ (4)卷.石底以出: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有泉幽幽然.然.胡不已乎
B.其.侧皆诡石怪木安陵君其.许寡人
C.然卒入于.渴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D.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其长可十许步。
(2)风摇其巅,韵动崖谷。
4..甲乙两段文字所描写的水,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翻译:
【甲】从袁家渴往西南方向行走不到一百步,就可以看见一个石筑的水渠,人们在渠上搭了一座桥。
有一眼泉水静静地流淌,发出的声音时大时小。
渠的宽度有时不足一尺,有时则有二尺,长度大约十来步。
水流遇到一块大石头,就漫过石头。
越过大石头再往前走,就发现一处水潭,菖蒲覆盖着它,碧绿的苔藓环绕着它。
渠水又转弯往西流,从侧面流进岩石的下边,最后落入北边的小谭。
小谭方圆还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幽深,有许多快速游动的鱼。
渠水又往北迂回绕行一些,看上去好像没有穷尽,但最终又留回袁家渴。
潭的一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树木、花草和美丽的竹子,人可以并列坐在树荫下休息。
山风吹动树梢,悦耳的声音在山谷回响。
看上去这里很宁静,但听起来声音却很辽远。
为“……的样子”,后一个“然”意为“既然如此”;B项前一个“其”意为“它的”,后一个“其”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可译为“可得,可要”;C项两个“于”意思均为“到”;D项前一个“自”意为“从”,后一个“自”意为“如果”。
) 3.(1)它的长度大约十来步。
(2)山风吹动树梢,悦耳的声音在山谷回响。
4.甲文:清澈幽深,鸣声多变。
乙文:潭水清冽,水声悦耳。
8、【甲】陈涉世家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吴广者,阳夏人也,宇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乙】彼可取而代也
项籍者,下相①人也,字羽。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②怒之。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
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日:“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粱以此奇籍。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注释】①下相:古县名,在今江苏宿迁境内.②项梁:项羽的叔父.
【2014江苏宿迁】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辍.耕之垄上:________ (2)若.为佣耕:________
(3)毋妄言,族.矣:________ (4)皆已惮.籍矣: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画线的句子。
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人敌,不足学。
3.甲、乙两文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其描写方法各有何共同点?(3分)
思想性格:
描写方法:
翻译:
【乙】项籍是下相人,字羽。
项籍年轻时,学习文字知识没学成,去学剑,又没学成。
项梁很生他的气。
项籍说:“学文字能够记住自己的名姓就行了,学剑只能对抗一个人,不值得学习。
我要学习对抗一万人的兵法。
”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
项籍很高兴,大概知道其中的意思,又不肯学透彻。
秦始皇巡游会稽,渡过浙江,项籍与项梁一起观看。
项籍说:“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
”项梁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这是要灭族的!”项梁因为这件事认为项籍很不一般。
项籍身高八尺多,力气能举起大鼎,才气超过普通人,即使吴中的子弟也全都畏惧他。
答案:1.(1)停止(2)你(3)灭族(4)畏惧 2.学文字能够记住自己的名姓就行了,学剑只能对抗一个人,不值得学习。
3.都不满现状,有远大抱负。
都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人物。
9、【甲】愚公移山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夸父逐日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
有人珥①两黄蛇,把两蛇,右手操青蛇,名曰夸父。
后土②生信,信生夸父。
夸父欲追日影,与日逐走,逮之于禺谷③,入日。
渴欲得饮,赴引河、渭。
河、渭不足,将走北引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
尸膏肉所浸④,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注释】①珥:戴着玉质耳饰。
②后土:共工氏(炎帝后裔)之子句龙。
③禺谷:愚渊,太阳落下去的地方。
④尸膏肉所浸:被他尸体膏肉浸润。
【2013江苏常州】
1.解释下列词语。
(1)固不可彻
...也:________
....:________ (2)无穷溃
(3)把.两蛇:________ (4)与日逐走
..: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1)甚矣,汝之不惠。
(2)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
3.对甲、乙两个选段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甲段写小孩“跳往助之”,意在说明愚公移山的行为深得人心,写愚公与智叟的辩论,意在突出愚公移山的意志之坚。
B.甲、乙两段中“子又生孙”“信生夸父”“生邓林”三个“生”的意思完全相同。
C就刻画人物手法而言,甲段出来使用语言和神态等手法外,还借助遗孀遗男和智叟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刻画愚公的形象,相对而言乙段刻画夸父所使用的手法较少。
D甲、乙两段都叙述故事,语言简洁,但又不是生动,是古代作品的典范之作。
4.读了以上两则故事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践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翻译:
【乙】极为荒远的地方,有一座山名叫成都载天。
有一个戴着两条黄蛇状玉石耳饰的人,手拿两条蛇,右手拿着青蛇,左手拿着黄蛇,名叫夸父。
后土生了信,信生了夸父。
夸父想要追赶太阳的影子,和太阳赛跑,等他追到禺谷。
夸父口渴想要喝水,于是就奔赴黄河、渭河河水。
黄河、渭河的水不够,夸父想向北跑往大海喝水。
没等他到达,就渴死在了路上,夸父丢掉了他的手杖。
手杖被他的尸体的膏肉浸润,长出了桃林,后来桃林扩大到了方圆数千里的范围。
答案:1.(1)顽固到了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或:顽固到了不能改变的地步)(2)没有穷尽(3)拿,持(4)赛跑 2.(1)你太不聪明了。
(2)没等到他到达(大海),半路上(就)渴死了,丢掉了他的手杖。
3.B(前两个“生”意为“生育”,后一个“生”意为“生长”。
) 4.示例:(1)愚公和夸父都心怀“梦想”,都具有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顽强拼搏精神,这种精神可以鼓励我们战胜生活中的困难,因此,这种精神永远有价值,有意义,我们要继承并发扬。
(2)愚公心怀移山“大志”,并为实现“大志”付诸努力,克服困难,体现了坚忍不拔的精神,在我们努力实现“中国梦”的今天,必须弘扬“愚公精神”;夸父虽有“梦想”,但不切实际,不自量力,注定失败,必须摒弃。
10、【甲】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乙】鲁宗道不欺君
鲁宗道为谕德①时,居近酒肆②,尝微行就饮肆中③,偶真宗亟④召,使者及门,久之,宗道方自酒肆来。
使者先入,约曰:“即⑤上⑥怪公来迟,何以为对?”宗道曰:“第⑦以实言对。
”使者曰:“然则公当得罪。
”曰:“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
”真宗果问,使者具以宗道言对。
帝诘⑧之。
宗道谢⑨曰:“有故人自乡里来,臣家贫无杯盘,故就酒家饮。
”帝以为忠实可大用。
【注释】①德:负责教育太子的官。
②酒肆:酒馆。
③微行就饮肆中:这里指鲁宗道乔装改扮前往酒馆饮酒。
④亟:急迫地。
⑤即:如果。
⑥上:皇上,这里指宋真宗。
⑦第:只。
⑧诘:责问。
⑨谢:道歉。
【2014河北】
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只断三处)
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
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醉翁之.意不在酒
B.盖追先帝之.殊遇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C.第以实言之.闻之.,欣然规往
D.帝诘之.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以光.先帝遗德:________ (2)尝.微行就饮肆中:________
(3)使者及.门:________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即上怪公来迟,何以为对?
5.乙文表现了鲁宗道怎样的品质?
翻译:
【乙】鲁宗道担任教育太子的官员时,家住得离酒馆很近。
他曾经穿着便衣到酒馆饮酒,恰巧真宗急召他入宫,使者到了他家门口,过了很久,鲁宗道才从酒馆回来。
使者要先回宫,就和他约定说:“如果皇上怪罪你来晚了,用什么来回答呢?”鲁宗道说:“只管照实说。
”使者说:“那你会获罪的。
”鲁宗道说:“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