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送友人》优质教案
《送友人》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送友人》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送友人》。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2)感受友情的珍贵,学会珍惜和表达对朋友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作者李白及其创作背景,了解《送友人》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2. 诗歌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送友人》,帮助学生掌握节奏和韵律。
通过多次朗读,引导学生背诵诗歌。
3. 词语解释与句子分析:解释诗中的生僻词语,分析关键句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送友人》。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欣赏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教学难点:(1)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四、教学方法1. 朗读与背诵:通过多次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进而背诵诗歌。
2.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情感。
3.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提问和写作等方法,自主学习和探究诗歌的内容和背景。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李白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送友人》,引发对友情的思考。
2. 诗歌朗读与背诵:(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
(2)通过多次朗读,引导学生背诵诗歌。
3. 词语解释与句子分析:(1)解释诗中的生僻词语。
(2)分析关键句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情感。
4.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情感。
(2)分享各组的学习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提问和写作等方法,自主学习和探究诗歌的内容和背景。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送友人》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的韵律、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具体诗句的解读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诗词中表达离别情感的方式。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词创作练习。这个练习将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感悟诗中意境方面,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如展示相关的画作或音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句所描绘的景象和情感。
-对于创作实践,教师应提供一定的框架和指导,如给出几个关键词或情境,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发挥创意,同时鼓励学生相互交流,提供反馈,以帮助他们突破创作难点。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2.提升学生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分析古诗词的韵律、修辞手法,感受诗词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3.培养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4.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他们学以致用,创作个性化古诗词;
5.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享表达的能力,通过讨论与分享,提升人际沟通技巧;
6.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感悟诗词中的友情、离别之情,深化对家国情怀的理解。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词中离别情感的表达”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小学六年级语文《送友人》优质教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送友人》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第三单元《送友人》。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课文理解、诗词鉴赏、表达交流。
二、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掌握课内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学习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审美情趣。
4. 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学会关爱他人。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词的鉴赏方法,体会作者情感。
重点:生字词的学习,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创设实践情景,邀请同学们参加一次送别活动,引发学生对送别的关注。
2. 朗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感情。
3. 学习生字词:引导学生学习课内生字词,理解字词意思,加强词汇积累。
4. 理解课文: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情感。
5.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诗词为例,讲解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6.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课文中的诗句进行鉴赏,分享自己的感悟。
7. 表达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送别朋友的经验,学会关爱他人。
六、板书设计1. 课题:《送友人》2. 生字词:挥手、泪眼、离别、相思等。
3. 课文结构:送别背景、送别过程、送别情感。
4. 鉴赏方法:抓关键词、体会情感、联系生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以《送别》为题,写一篇作文,表达自己对送别场景的感悟。
2. 答案:无固定答案,要求内容真实、感情真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的引入,学生参与度较高,但对诗词鉴赏方法的掌握还需加强。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其他送别诗词,提高诗词鉴赏能力,培养关爱他人的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3. 板书设计中的鉴赏方法和作业设计。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在《送友人》一课中,教学难点为诗词的鉴赏方法和体会作者情感。
李白《送友人》教案[4]
李白《送友人》教案[4]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李白的《送友人》。
该诗选自教材古诗文阅读章节第二单元,详细内容主要围绕对《送友人》的全文解读,诗句意境的体会,以及相关文学知识的拓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送友人》全文,体会其意境美。
2. 通过对诗句的深入分析,使学生掌握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诗句意境的深入理解和体会。
教学重点:掌握《送友人》的结构、艺术特色以及李白诗歌的风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描述一个送别的场景,引发学生对送别诗的兴趣。
2. 诗词全文朗读:让学生齐读《送友人》,感受诗句的韵律美。
3. 诗句解读:逐句分析诗句,讲解生僻字词,理解诗句表面的意思。
4. 意境体会:引导学生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意境,分享感受。
5. 艺术特色分析:讲解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如豪放、奔放、想象丰富等。
6. 例题讲解:以一首类似的送别诗为例,讲解分析方法和技巧。
7.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另一首送别诗,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分为三部分:1. 诗句原文:书写《送友人》全文。
2. 重点词汇:列出诗句中的生僻字词及解释。
3. 艺术特色:简要列出李白诗歌的艺术特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体会其与《送友人》的异同。
答案提示: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送别朋友的情感,但在表现手法、诗句意境上有所不同。
《送友人》展现了李白的豪放风格,而《赋得古原草送别》则以细腻的描绘表现了离别的感伤。
2. 课后背诵《送友人》全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对诗句意境的理解程度,以及诗词鉴赏能力的提升。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李白的诗歌,了解其生平事迹,提高文学素养。
《送友人》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送友人》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送友人》。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并欣赏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朗读、讨论、展示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友情的珍贵和离别的伤感,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
(2)体会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 诗歌意境和情感的分析和欣赏。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含蓄的意境和深沉的情感的理解。
2. 诗歌的翻译和解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运用朗读、讨论、展示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供生动的学习资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古诗,谈论对古诗词的感悟。
(2)简介李白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送友人》,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让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分享学习心得。
(2)分组展示学习成果,进行互动评价。
4. 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探讨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鼓励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展示个人独特的感悟。
5. 课堂小结:6. 布置作业:(1)熟读并背诵《送友人》。
(2)写一篇关于《送友人》的读后感,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感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交流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能力。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送友人》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送友人》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送友人》。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分析并欣赏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词的美,提升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培养学生的友谊观念和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掌握。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境和情感的深入理解。
2. 学会欣赏古诗词的美。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文的意境。
3. 利用比较教学法,帮助学生分析诗文的特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李白及其诗歌特点。
1.2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李白的其他诗作,如《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等。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理解大意。
2.2 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诗中的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3.1 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文内容,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2 各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4. 教师讲解4.1 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情况,进行重点讲解。
4.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5. 课堂练习5.1 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
5.2 学生尝试创作类似风格的诗歌,进行交流和分享。
6. 课堂小结6.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6.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受。
7. 课后作业7.1 学生回家后完成诗文的背诵。
7.2 学生选择一首李白的其他诗作进行深入分析,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畅地朗读和背诵《送友人》。
2.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七、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PPT,包括诗文、注释、图片等。
《送友人》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送友人》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并背诵《送友人》的诗文。
1.1.2 分析并掌握李白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1.3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了解李白生平及唐代诗歌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1.2.2 学会通过诗歌表达情感,提升写作技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培养学生的友情观念。
1.3.2 领略自然景色的美,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送友人》2.2 教学重点:诗文背诵、意象分析、修辞手法讲解。
2.3 教学难点:诗文背景理解、情感表达。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展示李白生平简介,引导学生了解唐代诗歌背景。
3.1.2 提问学生对友情的看法,激发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的韵律美。
3.2.2 学生查找诗文背景资料,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3.3 课堂讲解3.3.1 讲解诗文内容,分析意象和修辞手法。
3.3.2 举例说明李白诗歌中的友情表达。
3.4 课堂实践3.4.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
3.4.2 学生尝试创作以友情为主题的诗歌,展示自己的写作技巧。
3.5 课堂小结3.5.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对友情和诗歌表达自己的看法。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背诵《送友人》。
4.2 写一篇关于友情的短文,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
第五章:教学反思5.2 学生反馈学习体验,提出改进建议。
5.3 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制定改进措施,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讨论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6.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作业(如诗文背诵、短文写作)进行评估,关注学生的理解程度和表达能力。
6.3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
《送友人》教案
通过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以 此来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程度。
小组讨论
作业完成情况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 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 力。
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课 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为学生提供反馈
及时反馈
在每次课堂或小组活动后,及 时向学生提供反馈,让学生了 解自己的表现和需要改进的地
在板书上画出诗歌的场 景或意象,帮助学生理 解诗意
列出诗歌的押韵和平仄 规律,帮助学生记忆和 朗诵
提供一些与诗歌相关的 背景知识或故事,增加 学生兴趣
07
教学评价与反馈
设计评价策略
课堂表现观察
提问与回答
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度 、注意力集中情况、与老师和同学的互动 等,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
05
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Fra bibliotek导入语
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送友人》,通过这首诗, 我们将感受到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
背景介绍
简要介绍诗人李白及其作品风格,以及《送友人》的创作背景。
诵读感知
教师范读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韵 律和节奏。
学生自读
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注意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 律。
诗歌意象的把握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中的意象,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
学生个体差异
针对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03
教具和多媒体资源准备
教具准备
01
02
03
04
黑板
用于书写课程标题、重要知识 点和教学步骤。
《送友人》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送友人》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送友人》的诗句,了解诗文背景,把握诗文内容。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培养自己珍惜友谊的情怀。
第二章:教学重点2.1 诗歌的字词理解2.2 诗歌的意象分析2.3 诗歌的情感把握第三章:教学难点3.1 诗歌中含蓄的情感表达3.2 诗歌的审美鉴赏第四章:教学方法4.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字词含义、意象分析等。
4.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探究诗歌内容,提高自学能力。
4.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课堂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李白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2 诗歌讲解(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诗歌,讲解字词含义、意象分析和情感表达。
5.3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探究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情感。
5.4 合作探讨(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分享学习心得。
5.5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情感价值和审美鉴赏。
5.6 作业布置背诵《送友人》,写一篇关于友谊的短文。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形成性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解程度和参与度。
6.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背诵和短文写作),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情感价值的掌握。
第七章:教学资源7.1 教材:《送友人》全文及注释。
7.2 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诗歌背景、意象分析等。
7.3 网络资源:关于李白的生平介绍、诗歌鉴赏相关文章。
第八章:教学拓展8.1 对比学习:与其他送别诗进行对比,如《别董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8.2 文化探究:了解李白的其他送别诗作,探讨其送别诗的创作特点。
第九章:教学反思9.1 教师自评:对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反思,如教学方法、时间分配、学生反馈等。
《送友人》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送友人》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送友人》。
2. 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引导学生感受友情的珍贵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敏感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送友人》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表达了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情感和景色描绘。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2.2.1 教学重点: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诗歌意境和情感的分析。
2.2.2 教学难点:诗歌中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
诗歌中修辞手法的分析。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诗歌的主题,引发学生对友情的思考。
3.2 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鼓励学生进行背诵,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3.3 词语解析解释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
3.4 句子分析分析诗歌中的重要句子,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
3.5 意境与情感分析引导学生想象诗歌中的景色,感受诗人的情感。
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第四章:作业与评价4.1 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送友人》的读后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2 评价通过学生的朗读、背诵和写作作业,评价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反应和学习效果,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反思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选择,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学材料《送友人》原文及其注释版。
与诗歌相关的背景资料,如诗人王之涣的介绍。
图画或幻灯片展示诗歌中的景色和意境。
6.2 教学设施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图片和文字。
录音设备用于播放诗歌朗读。
小学六年级语文《送友人》优质教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送友人》优质教案小学六年级语文《送友人》优质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六年级语文《送友人》优质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六年级语文《送友人》优质教案1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炼字艺术。
2、抓住主要意象,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体会诗中那种豪迈而不悲伤的情感基础。
教学重难点:通过品味诗歌语言领会诗人所运用的手法及抒发的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鉴赏法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回忆所学过的李白的送别诗,并说说这些诗句分别体现的情感。
提示:诗句有《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渡荆门送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送友人》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
二、诵读与品味 1、学生自读体会 2、引导学生展示 3、诵读语调交流三、品读鉴赏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1、赏析“横”和“绕”的表达作用。
点拨:如将“横”字改为“矗”和“屹”有何差异? “矗”“屹”写出了山的挺立与高耸,但却少了雄伟的气势。
“横”字写出了山的横亘与绵延,写出了青山横亘外城北面的雄伟气势,突出了山的静态美。
2、赏析“绕”字的表达作用。
点拨:如换成“流”字如何? “流”字用得过平,没有写出送别地点的突出的地貌特征。
而“绕”字却写出了波光鳞鳞的流水缓缓绕过城东潺潺而过的特征,突出了水流的动态美。
3、“青”“白”颜色词的选用的表达作用? 写出了色彩明丽的送别环境。
4、总结:诗人运用工整的对偶句,动静结合,写出了送别环境中山雄伟的静态美和水潺潺流动的动态美,描摹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虽是别离,却全不见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反而给人以色彩明丽、节奏明快的感觉。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理解“孤蓬”这一意象。
蓬草随风飞转,飘泊无根,而离别远行之人,本如蓬草,离开了家乡也就如同离开了根,随着生活遭遇之风而飞转,前路漫漫而迷惘,更着一“孤”字,怜惜愈甚。
《送友人》教案范文
《送友人》教案范文教案:《送友人》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和理解诗歌《送友人》,培养学生对友情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2.增强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学习如何欣赏和解读古代诗歌。
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模仿诗歌的形式创作自己的作文。
4.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合作能力,通过诗歌朗诵和小组讨论进行交流和合作。
教学内容:1.诗歌欣赏与解读《送友人》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通过一种简洁而意味深长的方式,表达了对友人的离别之情,并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惋惜之情。
通过朗读和解读诗歌,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其中传达的情感,理解诗人的寓意和用词技巧。
2.写作探究结合《送友人》的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王之涣选择特定的诗歌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鼓励学生模仿诗歌的形式和风格,用自己的语言和感触创作类似的作品。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欣赏《送友人》朗读欣赏课程,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进入诗歌的世界。
学生可以自由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诗歌解读教师解读《送友人》的意境和情感内涵,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寓意和象征。
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以下问题:-诗歌中的离别之情给你的感觉是什么?-诗歌中的友情如何体现?-诗歌中的“去”和“自”的意象分别代表什么?-诗歌中的最后一句“不胜寒”的意义是什么?3.写作探究引导学生分析《送友人》的诗歌形式和风格,理解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让学生思考如何用自己的语言和感触创作一首类似的诗歌。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写作提示,如:-可以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场景或情境,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可以借鉴王之涣的用词和表达手法,但同时也要加入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4.朗诵与分享评估方法:1.教师通过观察和听取学生的朗诵和讨论,评估学生对《送友人》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2.教师通过阅读学生的写作作品,评估学生对诗歌形式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力,以及对友情和离别主题的思考和感悟。
拓展延伸:。
《送友人》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送友人》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送友人》全文。
分析并把握住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的含义。
能够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简单的写作。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读、齐读、小组合作读等多种方式,理解课文内容。
学会通过朗读、默读、速读等方式提高阅读能力。
学会通过讨论、探究、分享等方式提高合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培养学生的友情观念。
理解友谊的可贵,珍惜身边的友情。
培养学生热爱古典文学,提高文化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送友人》全诗。
2.2 教学重点:理解诗文内容,把握住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学会通过朗读、默读、速读等方式提高阅读能力。
2.3 教学难点: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诗中深层次的情感和哲理的理解。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送友人》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友情的意义,为后续的学习打下情感基础。
3.2 课堂讲解:讲解诗文的背景,作者的生平和创作意图。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文的内涵。
3.3 课堂实践:分组朗读诗文,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学生进行默读、速读练习,提高阅读能力。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对诗文的解析和讨论。
第四章: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送友人》。
选择诗中一句进行解读,写一篇短文,分析其意象和修辞手法。
绘制一幅诗中的画面,可以是插图或海报,展示对诗文的理解。
第五章: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测验成绩等多方面进行评价。
重点关注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背诵情况,以及阅读和合作能力的提高。
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创造性思维,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互动教学:通过问答、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培养合作精神。
2024年小学六年级语文《送友人》优质教案
2024年小学六年级语文《送友人》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第二学期第五单元《送友人》。
教学内容包括诗词的朗读、理解、赏析以及背景介绍。
具体章节为第五单元第一课。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送友人》的诗意,理解作者对友情的表达。
2. 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3. 了解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创作背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
2. 教学重点:朗读技巧的训练和文学素养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友情的实践情景,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2. 朗读:让学生自由朗读《送友人》,感受诗句的韵律美。
3. 理解:讲解诗句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4. 赏析:分析诗句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5. 背景介绍:介绍作者王之涣及其创作背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6.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类似的送别诗,进行对比分析,巩固所学知识。
7. 随堂练习:让学生仿写一首送别诗,培养写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课题:《送友人》2. 诗句: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3. 作者:王之涣(唐代)4. 教学重点:朗读技巧、诗词鉴赏、友情表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课所学,写一首送别诗。
2. 答案示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涯海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送别诗,如《别董大二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诗词积累。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的理解和赏析2. 朗读技巧的训练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计4. 作业设计一、诗句的理解和赏析1. 词语理解:讲解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如“青山”、“白水”、“孤蓬”等,帮助学生理解其象征意义。
小学六年级语文《送友人》优质教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送友人》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第四单元《送友人》。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送友人》的阅读与解析,重点讨论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情感传递,以及相关的文学常识。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课文《送友人》,感受诗人的情感。
2. 学会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表达技巧的分析和理解。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情感,学习诗歌的朗诵和欣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李白的其他诗作,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的世界。
2. 新课内容学习:a. 学生齐读《送友人》,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b. 逐句解析诗歌内容,理解诗人的情感。
c. 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等。
3. 实践情景引入:a. 让学生设想自己是诗人,描绘送别朋友的场景。
b. 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场景进行创作,并分享。
4. 例题讲解:a. 出示例题,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
b. 讲解答题思路,引导学生正确作答。
5. 随堂练习:a. 让学生找出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b. 选取一首诗,让学生进行朗诵练习。
六、板书设计1. 诗歌《送友人》2. 作者:李白3. 表达技巧:比喻、拟人4. 情感:依依不舍、深情厚谊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背诵《送友人》。
b. 选择一首送别诗,分析其中的表达技巧,并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鉴赏文章。
2. 答案:a. 《送友人》的答案已在课堂上讲解。
b. 鉴赏文章的答案将在课后批改后反馈给学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较高,但仍有个别学生表达技巧分析不够到位,需要个别辅导。
2. 拓展延伸:a. 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李白的诗作,了解其诗歌风格。
b. 组织一次送别诗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学会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送友人》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送友人》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送友人》。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2)诗歌中关键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3)欣赏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认读与理解。
(2)诗歌意境的感悟。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手段,营造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2. 互动教学法: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
3. 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诗歌内容,了解作者背景,准备相关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查阅生僻字词的解释,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朗读诗歌:学生朗读诗歌,教师指导发音和节奏。
3. 解析诗歌:分析诗歌的结构、意境、情感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4. 讨论交流: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探讨诗歌内涵。
5.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并进行相关练笔。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讨论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诗歌背诵评价:检查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送友人》,对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记忆力进行评价。
3. 作业完成评价: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运用,通过练笔作品检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沪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送友人》教案
沪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送友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送友人》这篇课文的内容和情感表达;2.学习词语、句子的解析和理解;3.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4.培养学生的交往技巧及举止品质。
二、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短语和句子结构;2.学习课文中的感情表达和文化内涵;3.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音语调。
三、教学难点1.理解和表达散文中的情感和意思;2.学生自我表达能力的提升;3.合适的口语和朗读训练。
四、教学过程1. 阅读课文1.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送友人》;2.介绍文中常用的重点词语;3.对每一段进行逐句解析,让学生理解课文思想,并掌握词语使用方法;4.学生阅读并背诵课文,老师指导学生纠正发音和语调。
2. 了解文化背景1.介绍文化内涵,了解其历史背景;2.带领学生了解和理解人们之间的友情以及送别的情感表达。
3. 表达自己的感受1.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2.让学生在小组里自由讨论,并演练讨论技巧,增强学生的交际和表达能力;3.选一位学生代表小组向大家汇报讨论结果。
4. 朗读练习1.让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并交流如何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2.让学生多次重复课文,模仿老师的朗读,纠正发音和语调。
让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语音语调;3.鼓励学生通过演讲和讲述故事来提高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1.通过对学生的个人发言和小组讨论,了解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2.通过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朗读训练,了解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语音语调能力;3.及时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纠正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个人和团体表现。
六、总结通过本次《送友人》的教学,学生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学生可以有效的提高自己的语文表达和交际能力,同时也能够做到举止有礼,展现出优秀的举止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六年级语文《送友人》优质教案小学六年级语文《送友人》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李白送别诗的特色,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②熟背全诗2.过程与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比较赏析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诗人送别友人的真挚而复杂的感受,树立积极向上的正确友情观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李白这首送别诗的特色2.把握“孤蓬”这一诗歌传统意象,掌握重要的表达技艺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1.赏析“横”和“绕”的表达作用。
点拨:如将“横”字改为“矗”和“屹”有何差异?“矗”“屹”写出了山的挺立与高耸,但却少了雄伟的气势。
“横”字写出了山的横亘与绵延,写出了青山横亘外城北面的雄伟气势,突出了山的静态美。
2.赏析“绕”字的表达作用。
点拨:如换成“流”字如何?“流”字用得过平,没有写出送别地点的突出的地貌特征。
而“绕”字却写出了波光鳞鳞的流水缓缓绕过城东潺潺而过的特征,突出了水流的动态美。
3.“青”“白”颜色词的选用的表达作用?写出了色彩明丽的送别环境。
4.总结:诗人运用工整的对偶句,动静结合,写出了送别环境中山雄伟的静态美和水潺潺流动的动态美,描摹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虽是别离,却全不见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反而给人以色彩明丽、节奏明快的感觉。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1.理解“孤蓬”这一意象。
蓬草随风飞转,飘泊无根,而离别远行之人,本如蓬草,离开了家乡也就如同离开了根,随着生活遭遇之风而飞转,前路漫漫而迷惘,更着一“孤”字,怜惜愈甚。
此联表达了作者对朋友飘泊天涯的深切关怀。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比喻的修辞手法,天空中的一抹浮云,随风飘浮,好像友人即将远离,行踪不定,任意西东;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勿勿离开大地,好像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形象地表现了依依惜别之情。
2.诗人表现这种感情的手法是怎样的?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描写了一幅离别的画面,表达了对友人的留恋之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本诗结尾有什么特色?以场景作结,衬托手法。
2.效果如何?班马,离群的马。
诗人离别之情却不明说,却以写马衬托。
连马儿临别之时也不禁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
3.评价诗人送别诗的情感基调。
新颖别致,不落窠臼。
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明丽。
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气韵生动。
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而又豁达乐观。
4.板书设计: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以景衬情情景交融小学六年级语文《送友人》优质教案二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炼字艺术。
2、抓住主要意象,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体会诗中那种豪迈而不悲伤的情感基础。
教学重难点:通过品味诗歌语言领会诗人所运用的手法及抒发的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鉴赏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回忆所学过的李白的送别诗,并说说这些诗句分别体现的情感。
提示:诗句有《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渡荆门送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送友人》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
二、诵读与品味1、学生自读体会2、引导学生展示3、诵读语调交流三、品读鉴赏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1、赏析“横”和“绕”的表达作用。
点拨:如将“横”字改为“矗”和“屹”有何差异?“矗”“屹”写出了山的挺立与高耸,但却少了雄伟的气势。
“横”字写出了山的横亘与绵延,写出了青山横亘外城北面的雄伟气势,突出了山的静态美。
2、赏析“绕”字的表达作用。
点拨:如换成“流”字如何?“流”字用得过平,没有写出送别地点的突出的地貌特征。
而“绕”字却写出了波光鳞鳞的流水缓缓绕过城东潺潺而过的特征,突出了水流的动态美。
3、“青”“白”颜色词的选用的表达作用?写出了色彩明丽的送别环境。
4、总结:诗人运用工整的对偶句,动静结合,写出了送别环境中山雄伟的静态美和水潺潺流动的动态美,描摹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虽是别离,却全不见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反而给人以色彩明丽、节奏明快的感觉。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理解“孤蓬”这一意象。
蓬草随风飞转,飘泊无根,而离别远行之人,本如蓬草,离开了家乡也就如同离开了根,随着生活遭遇之风而飞转,前路漫漫而迷惘,更着一“孤”字,怜惜愈甚。
此联表达了作者对朋友飘泊天涯的深切关怀。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比喻的修辞手法,天空中的一抹浮云,随风飘浮,好像友人即将远离,行踪不定,任意西东;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勿勿离开大地,好像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形象地表现了依依惜别之情。
2、诗人表现这种感情的手法是怎样的?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描写了一幅离别的画面,表达了对友人的留恋之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本诗结尾有什么特色?以场景作结,衬托手法。
2、效果如何?班马,离群的马。
诗人离别之情却不明说,却以写马衬托。
连马儿临别之时也不禁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
3、评价诗人送别诗的情感基调。
新颖别致,不落窠臼。
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明丽。
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气韵生动。
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而又豁达乐观。
四、课堂小结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
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
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
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
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五、布置作业六、板书设计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以景衬情情景交融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诵读、体会诗歌语气并会背诵诗歌,了解李白的创作风格。
2、能力目标:品味诗歌语言,分析其表现手法,领悟诗歌鉴赏方法。
3、情感目标:感受诗人通过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朋友的深挚感情。
重点与难点:通过品味诗歌语言领会诗人所运用的手法及抒发的感情。
教学方法:引导、交流、点拨。
小学六年级语文《送友人》课堂实录一、导入新课:大家回忆一下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引导学生齐背)。
诗人为何说“君问归期未有期”?(停顿)“好男儿志在四方”古代许多文人立志远图,报效国家或羁旅他乡,然而古代道路崎岖坎坷,交通工具落后,亲友之间一别多年再会难期,正所谓“归期未有期”所以他们更重别离,因而备酒饯行,折柳相送,以诗相赠,来表达离愁别绪。
所以,多数送别诗情调低沉,那麽,李白的是否也是这样?咱们今天就赏析一首送别诗——李白的佳作《送友人》。
二、了解李白(引导学生回忆交流,略)三、诵读与品味:1、学生自读体会2、引导学生展示3、诵读语调交流老师:谁来点评一下这首诗的语气?学生1:老师,我觉得这首诗虽然是送别诗却毫无哀伤之意。
学生2:我也有此感觉,所以读的时候应明快达观一些吧。
老师: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2:描写的景物空阔辽远,“萧萧班马鸣”中的“鸣”显出一种豪气,而“萧萧”豪迈中蕴涵着凄凉。
老师:你能给大家作个示范吗?(此生读诗)。
老师(面向大家):读得如何?———全班掌声响起。
老师:大家的眼睛很明亮,对你表示赞许。
———下面咱们齐读一遍,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情来,开始。
老师:看来大家感受比较深刻,读得很好。
大家是怎样理解诗人情感的?(停顿)语言是传情达意的工具,作者也是运用他们最精练的语言来表达其最深挚的情感,能否从其他的地方举一些语言运用精练的例子?学生3:“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
老师:好在哪里?学生3: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春天写活了,写出了春天的盎然生机。
老师:说得好!还有吗?学生4:“僧推月下门”中的“推”与“敲”的故事。
若用“推”就是说门是僧人自己关的,表现出他的孤寂;若用“敲”则说明还有其他人但是却能产生以声衬静的效果。
老师:有道理,认识很深刻。
学生5:老师我能举一个非诗歌的例子吗?老师:当然可以。
学生5:《风雪山神庙》中“那雪下得正紧”中的“紧”字,写出了风的紧雪的急,还烘托出当时那种紧张的气氛。
老师(微笑):看来你是一个细心而善于思考的人啊!(面向大家)其实他们刚才所说的是动词和形容词,究竟还有没有其他的词语?下面咱们就具体品味一下这首诗的语言。
请再读一遍这首诗,找一下诗中都有哪类词语。
学生6:名词、也有动词、形容词。
学生7:还有数词和量词。
老师:请举例说明。
学生7:名词有“青山”、“白水”、“孤蓬”、“浮云”、“落日”、“斑马”、“游子”,数词和量词有“一”、“万”和“里”。
老师:其他的呢?学生8:动词有“横”、“绕”、“征”、“挥手”。
老师:这些词都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大家交流一下。
(2分钟)学生9:青山和白水,比较明丽,然而孤蓬、浮云、斑马给人飘泊不定之感,与游子相照应,但是我却不明白,既然这样,为什么还写那色彩明丽的山水呢?老师:大家说呢?(学生疑惑)。
老师(引导):李白是什么性格的人呢?学生9:他是浪漫主义诗人,是比较乐观的人。
老师:那麽,这首诗送别诗,有没有哀伤之意呢?学生9:没有。
这正表现了李白的豁达与乐观老师:所以这首诗虽为送别诗却感而不伤这就是源于李白的达观的高贵品格。
老师:那些动词呢?大家认为哪些更好?学生:“横”、“绕”老师:好在哪里?——(学生疑惑)。
老师(引导):首先要看这两个动词前后分别连接的是什么词。
比如说“横”,前后连结的是名词,综合考虑,然后再跟“绕”的运用对比。
学生10:“白水绕东城”,水是动的,那应该是“绕”把水的动态写出来了吧。
老师:说得很好,“横”呢?学生8:“横”描绘出了山的静态。
老师: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学生11:老师,这样看来,“一”和“万里”也应综合考虑了。
也就是说在此一别就是万里,有一种惜别之情,而“斑马”又增强了这种感情。
老师:对。
大家的发言很精彩。
着首诗在同学们的积极探讨下越来越清晰了,所以我们通过品味诗歌语言,就能够了解诗人,就能与他们进行时空对话。
其实这里所说的名词就是诗歌中所说的意象,我们可以把它称为意象语言,那么,什么是意象呢?大家已经体会到,它首先是客观物象,其次还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情感。
其实还有一类语言叫做情感语言,如“鸿雁不堪愁里听”、“万里悲秋常作客”中的“愁”、“悲”还有常出现的独“断人肠”等,就直接蕴寄作者的情感。
而其他的词,如动词、形容词、数词等,我们就称他为特定词语。
鉴赏诗歌时,我们都应该认真品味。
客观物象意象语言寄予情感情感语言如:其他诗歌中的“愁”、点拨与展示:思想情感“悲”、“独”等。
动词,如:这里的“绕”、“横”。
特定词语数量词,如:“一”、“万里”。
形容词,如:萧萧老师:那么,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能否体会出来?学生7:用了较多的意象,应是借景抒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