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七学习主题社会生活第20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衣服的变化从布票到品牌素材
2019-2020年川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七学习主题 社会生活第20课 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巩固辅导第
2019-2020年川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七学习主题社会生活第20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巩固辅导第十七篇第1题【单选题】下列能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生活变化的是( )①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②上网里聊天、发E—mai1成为人们比便捷的通信方式③人们排着长队买食油、火柴、棉布等生活必需品④70年代住草房,80年代住砖房,90年代盖楼房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扶贫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
2000年,我省荣获“全国十大扶贫状元”的是( )A、邓稼先B、任新民C、陈椽D、何家庆【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下列不属于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是( )A、绿色食品B、出门旅游C、凭票购买D、提前消费【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下列顺口溜最能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变化的是( )A、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B、早晚喝喝菜粥粥,中午啃个窝窝头,一天三顿难见油C、双手筑起两层楼,高档家电样样有,妻儿外出有汽车,吃喝穿戴属一流D、缝纫机缝出新衣衫,自行车出门真方便,收音机听听大新闻,美观的手表看时间【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乘出租汽车和开私家车的人多了起来,随之而来的是更严重的环境污染和交通堵塞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你认为应该怎么做( )①实行“公交优先”政策②使用清洁燃料③进行城市道路建设④减少车辆生产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如世纪70年代,中国城乡居民的衣着主要是单调的“灰蓝黑”。
进入如进入90年代,人们的服饰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日益多元化、个性化。
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A、思想观念不断解放B、西方文化影响深远C、服饰品味逐渐提升D、服装产业迅猛发展【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改革开放前,人们着装的主要颜色是( )A、红色B、灰色、蓝色C、绿色、灰色D、黑色【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目前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向前跨越了一大步,主要原因是( )A、计划经济B、改革开放C、人民建设热情高D、平均主义【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下列能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生活变化的是( )①20世纪70年代住草房,80年代住瓦房,90年代住楼房②人们用粮票、布票购物③人们上网聊天、网上购物④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解析】:第10题【单选题】新中国成立前,南京人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购买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课本、字典B、强令男子剪掉辫子C、通过报纸了解国内外重大的事件D、乘坐地铁出行【答案】:【解析】:第11题【填空题】改革开放前,人们服饰______,营养严重不足,居住条件差,出行不方便。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七学习主题 社会生活 第20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学案(无答案) 川教版
第20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1.了解掌握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同;2.结合调查纵横比较预先调查亲邻好友近20年来生活方式的变化,体会改革开放为我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好处;3.理解并认识到提高生产力、发展经济对于人们改善生活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1.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上,实行的伟大决策;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改革的重点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3.通过改革开放,到2003年时,我国的经济总量在世界排名,其中,产量居世界第一的农产品有。
阅读课文,独立完成指导丛书67页的知识建构,组内交流,订正答案。
各小组选成员代表小组在班内进行交流。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1978年到2010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397983亿元,增长近110倍!……过去25年全球脱贫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归功于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人民生活的历史性巨变】读课本P134页第一、二两段文字1、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在改革前后有怎样的巨大变化?2、改革开放后城乡人民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发生怎样变化:师生畅谈自己家庭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然后交流、归纳过去的衣着特点是,现在的衣着特点是;过去的饮食结构特点是,现在的饮食结构特点是;过去的居住条件,现在的居住条件是;城乡居民过去的交通工具主要是,现在的交通工具主要是;城乡居民过去的消费结构(恩格尔系数)是以为主,现在的消费特点是。
3、自己家庭生活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原因是什么?在生活逐渐富裕的情况下,我们逐步实现了物质文明,但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却出现了一些不太和谐的现象,那么,在我们的身边都有哪些不和谐的生活现象呢?我们又应当倡导怎样的生活方式呢?1、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显著变化表现为()A、大米为主要食品B、肉鱼禽蛋得到充分保证C、牛奶面包代替稀饭馒头D、食品支出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下降2、我国在整体上进入小康社会的是在()A、新中国成立后B、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C、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D、20世纪末3、指导丛书P67页选择题(组内交流订正答案,成员反馈)B:小组合作部分1、小组协作完成指导丛书P68页材料题第一小题2、小组讨论指导丛书P68页材料题第二小题,将讨论结果进行组——组交流我们老百姓都说“毛主席让我们站起来,邓小平让我们富起来”,通过我们这一课对改革开放30多年来巨大成就的感受,我们记住了;想到了。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七学习主题社会生活第20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基础知识素材川教版
第20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1.建国以来,我国人民对于时间的掌握发生着变化,有这样的说法:50年代看天上(的太阳),70年代看墙上(的挂钟),80年代看手上(的手表),90年代看腰上(的手机)。
这反映了( )A。
我国人民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 B.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变化C.我国的轻工业发展很快变化较大 D。
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2。
下列能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生活变化的是( )①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②上网浏览、发E-mail成为人们热衷的话题③人们排着长队买食油、棉布等生活必需品④70年代住草房,80年代住砖房,90年代盖楼房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
①②③④3。
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显著变化表现为()A.全国各地皆以大米为主食B.鱼肉得到了充分的保证C。
牛奶面包代替了稀饭馒头 D.食品在消费中的支出下降4.作为社会主义一代新人,我们要将他的精神世世代代传下去,时时、处处都要向他学习.每年的三月,全国开展向他学习,他就是( ) A。
王进喜 B.邓稼先 C。
焦裕禄 D。
雷锋5。
下列最能反映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标志是 ( )A。
家庭实际收入的变化 B.拥有家用电器的多少C。
耐用消费品的更新换代 D.生活消费结构的变化参考答案:1。
B 2。
A 3.D 4。
D 5. D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稿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第20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
1.党和国家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开展系列活动 2.民族精神风貌发生可喜的变化 3.文明城市和文明村镇的涌现
第七学习主题 第1课 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
学习测评
D 1.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显著变化表现为(
)。
A.大米为主要食品
B.肉鱼禽蛋得到充分保证
C.牛肉面包代替稀饭馒头 D.食品支出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下降
第七学习主题 第1课 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
食
北京市居民粮食供应证
北京市粮、油、肉、糕点票证
第七学习主题 第1课 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
公寓
社区住宅楼
别墅
农家乐
华西村农民住房
第七学习主题 第1课 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
行
中国被称为“自行车王国”
第七学习主题 第1课 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
D 2.导致我国改革开放前人们买衣服凭布票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人口众多
B.防止囤积居奇
C.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D.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A 3.我国人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变是在(
)。
A.改革开放以来
B.“文化大革命”时期
C.新中国成立后
D.“一五”计划期间
A 4.我国外出答旅:游倡人导数科越学来、越多文的明原、因健是康(的生活方)式。。引导人民
有轨电车(建国初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
第七学习主题 第1课 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
新式公共汽车行驶在北京长安街
第七学习主题 第1课 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
用
“三转一响” 缝纫机
自行车
手
收
表
音
机
第七学习主题 第1课 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七学习主题社会生活第20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教学设计4川教版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学生学习效果
本节课结束后,学生应该能够: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历史发展的进程,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和评价。同时,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实证的方法,从图片、视频等资料中获取信息,锻炼历史解释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对我国城乡人民生存状态改善的感悟,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培养珍惜美好生活、努力学习的意识。
(1)讲授法:在课堂上,我将运用讲授法,系统地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历史知识。
(2)案例研究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城乡发展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城乡人民生存状态改善的过程和原因。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历史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
难点:理解城乡人民生存状态改善背后的原因,以及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
解决办法:
1.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料,生动展示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变化,帮助学生直观感知和理解。
2.通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找出城乡人民生存状态改善的原因,如经济发展、政策扶持等。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初中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七学习主题 社会生活 第20课 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名师教学设计1 川教版
第20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目标1、知道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在改革开放前后的巨大变化。
2、了解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的显著变化,理解其变化的原因。
知道什么是恩格尔系数。
3、了解“五讲四美三热爱”“讲文明、树新风”“手拉手”“心连心”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的主要内容。
4、知道我国实施的再就业工程和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确定的方针。
记住国家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中提出的“两个确保”5、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业制度改革取得的成就和人们就业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
6、理解我国初步形成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和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叙说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主要变化,讲述孔繁森、蒋筑英、徐虎、李向群等优秀人物的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观看典型历史图片,讲述典型事例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孔繁森、蒋筑英、徐虎、李向群等优秀人物先进事迹的学习,学习他们敬业爱岗、艰苦奋斗、助人为乐、勇于奉献的精神,努力学习,奉献社会,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2、通过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初步建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己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是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2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的历史性巨变的表现及其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就业制度的变化及所取得的成就;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作用。
2.教学难点对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如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二者的关系的把握;改革就业制度与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关系3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作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会议是哪次会议,时间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由此导入新课。
CJB八年级下册第20 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导学案
第七学习主题社会生活第20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1.对比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同。
2.通过数字、票证、图片、影像等历史资料,体会改革开放为我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好处。
3.学习孔繁森等优秀人物的先进事迹,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4.重点: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的历史性巨变的表现及其意义。
1.人民生活的历史性巨变(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从建国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较为缓慢,一些时候甚至停滞不前。
(2)改革开放给城乡人民带来了实惠,带来了城乡人民生活的巨变。
农村创造了消灭贫困的世界奇迹。
我国城乡人民的衣、食、住、行、用大变样,消费升级,生存状态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易错提示】现在人“吃粗粮”不是生活水平低的表现,而恰恰正是生活水平提高,人们饮食观念、健康观念转变的结果。
(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发生显著变化。
生存性的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逐年下降,高档耐用品消费、文化娱乐消费、旅游消费和教育消费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逐年加大。
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已达到小康水平。
【思维升华问题】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在改革前后有怎样的巨大变化?1978年,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34元,有2.5亿农村贫困人口尚未越过温饱线。
2003年,全国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472元,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提高到2622元,我国农村中的贫困人口己不到3000万人,占农村人口的3%以下,创造了消灭贫困的世界奇迹。
2.民族精神风貌的深刻变化(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重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使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2)继20世纪80年代全国普遍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后,90年代,我国城乡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手拉手”“心连心”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和文明家庭的活动,引导人民群众转变思想观念,革除陈规陋习,大力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最新精选初中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七学习主题 社会生活第20课 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川教版拔高训练二十
最新精选初中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七学习主题社会生活第20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川教版拔高训练二十五第1题【单选题】近代上海的一首竹枝词写道:“七天礼拜是休期,各业停工逐队嬉;或赴教堂听讲解,满街游戏任驰驱”。
这首竹枝词反映近代上海城市社会生活的内容是( )A、星期工作制的实行B、大众传媒的流行C、西方饮食文化的传人D、民众服饰的多样化【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建国以来,我国人民对于时间的掌握发生着变化,有这样的说法:50年代看天上(的太阳),70年代看墙上(的挂钟),80年代看手上(的手表),90年代看腰上(BP机、手机)。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我国人民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B、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变化C、我国的轻工业发展很快D、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中国改革开放后出现的生活景象有( )①大家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②城镇居民凭粮票、油票购买食品③人们的服饰丰富多彩,展示个性④开私家车出行的人越来越多A、①④B、②③C、②④D、③④【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对改革开放前大家在服装方面的特点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也很单调B、青少年喜欢穿绿色军装C、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D、时装表演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过去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成为健康食品,这反映了( )A、用来充饥、解决“吃饱”问题B、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C、体验艰苦生活,忆苦思甜D、环境污染严重,讲究科学卫生【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张浩在宾馆为70岁的奶奶祝寿,当一盘新鲜的野菜摆在餐桌上时,奶奶惊叹道:“这是我们那个时代用来充饥的野菜呀!”对这种现象的理解,正确的是( )A、说明中国人的温饱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B、说明人们怀旧心理比较强C、教育年轻人要珍惜粮食D、说明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观念日益深人人心【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下列表述,不符合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总体状况的是( )①衣着单一,质量较差②吃饱吃好,追求营养③食品短缺,供应不足④交通发展,出行便捷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下列哪一组事物和现象表明当时中国尚未进入改革开放时期?( )A、个体户、身体证、移动电话、豪华小区B、银行卡、互联网、私人轿车、出国旅游C、粮票、布票、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D、模特、快餐、安居工程、菜篮子工程【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20世纪70年代,中国城乡居民的衣着主要是单调的“灰蓝黑”。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七学习主题 社会生活 第20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基础知识素材 川教版
第20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
1.建国以来,我国人民对于时间的掌握发生着变化,有这样的说法:50年代看天上(的太阳),70年代看墙上(的挂钟),80年代看手上(的手表),90年代看腰上(的手机)。
这反映了 ( )
A.我国人民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
B.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变化
C.我国的轻工业发展很快变化较大
D.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
2.下列能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生活变化的是( )
①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②上网浏览、发E-mail成为人们热衷的话题
③人们排着长队买食油、棉布等生活必需品
④70年代住草房,80年代住砖房,90年代盖楼房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显著变化表现为
()
A.全国各地皆以大米为主食
B.鱼肉得到了充分的保证
C.牛奶面包代替了稀饭馒头
D.食品在消费中的支出下降
4.作为社会主义一代新人,我们要将他的精神世世代代传下去,时时、处处都要向他学习。
每年的三月,全国开展向他学习,他就
是( )
A.王进喜
B.邓稼先
C.焦裕禄
D.雷锋
5.下列最能反映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标志是 ( )
A.家庭实际收入的变化
B.拥有家用电器的多少
C.耐用消费品的更新换代
D.生活消费结构的变化
参考答案:
1.B
2.A
3.D
4.D
5. D。
第20课 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
红岩精神
爱国 奋斗 团结 奉献 崇高思想境界 坚定理想信念 巨大人格力量 浩然革命正气
雷锋精神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 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 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 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第七学习主题
第1课
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
“六爱三不忘” 文明城市唐山一角 “三无村”文明城市大连一角
女式职业装 学生校服
男式体闲服及其搭配 男式运动装 时装表演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改变了以前单调的“灰蓝黑”,追求多样化、个性化、求新、求 美、求舒适已成时尚,新颖款式时装不断推出,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格,尤其是女装,无 论是色彩、图案、质地、款式,都在不断变幻出新美的图景。
第七学习主题
食
第1课
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
徐虎
新时期活着的雷锋 1950.12~ 上海普陀区人 普陀区中山房管所水电修理工
李向群
“抗洪勇士” 1978.6~1998.8.22 海南琼山市东山镇人 广州军区某集团军九连一班战士
第七学习主题
第1课
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
长征精神
一不怕苦 二不怕死 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革命集体主义精神 革命艰苦奋斗精神
第1课
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
城乡人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大提高;
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大大提高;
我国农村中的贫困人口下降。
第七学习主题
第1课
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
2、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显著变化
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 也发生显著变化。 2)生存性的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逐年下降。 3)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已达到小康水平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七学习主题社会生活第20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教学设计1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七学习主题社会生活第20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教学设计1第一篇: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七学习主题社会生活第20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教学设计1第20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目标1、知道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在改革开放前后的巨大变化。
2、了解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的显著变化,理解其变化的原因。
知道什么是恩格尔系数。
3、了解“五讲四美三热爱”“讲文明、树新风”“手拉手”“心连心”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的主要内容。
4、知道我国实施的再就业工程和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确定的方针。
记住国家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中提出的“两个确保”5、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业制度改革取得的成就和人们就业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
6、理解我国初步形成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和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叙说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主要变化,讲述孔繁森、蒋筑英、徐虎、李向群等优秀人物的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观看典型历史图片,讲述典型事例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孔繁森、蒋筑英、徐虎、李向群等优秀人物先进事迹的学习,学习他们敬业爱岗、艰苦奋斗、助人为乐、勇于奉献的精神,努力学习,奉献社会,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2、通过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初步建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己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是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2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的历史性巨变的表现及其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就业制度的变化及所取得的成就;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作用。
2.教学难点对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如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二者的关系的把握;改革就业制度与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关系 3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作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会议是哪次会议,时间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由此导入新课。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七学习主题 社会生活 第20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行动上的变化 从体力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七学习主题社会生活第20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行动上的变化从体力到便捷素材川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七学习主题社会生活第20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行动上的变化从体力到便捷素材川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七学习主题社会生活第20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行动上的变化从体力到便捷素材川教版的全部内容。
行动上的变化:从体力到便捷过去,城里人出行有三种选择:徒步、骑自行车、乘坐公交车。
每天上下班,以骑车的人居多。
中国人对自行车的感情也许是最为特殊的。
从建国初期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一辆自行车的价格一直保持在 150 元左右。
这样的价位相当于城市职工平均三个多月的工资。
由于收入低,人们除了支付生活必需品外,要想攒下能够买一辆自行车的钱,至少需要一两年时间. 就算是攒够了钱,也未必能买到。
很多人都知道,当年的自行车也凭票供应。
一年里一个单位分不到几张票,排队等候也要排上几年。
如此贵重和来之不易的自行车,自然要承担很重要的角色。
那时候,自行车的用场很多,上下班,走亲访友,买粮食换煤气罐,都有自行车的功劳。
在有些交通不发达的地方,自行车也像现在的摩的一样使用。
乘车人跟骑车人谈好价格,坐上自行车的后衣架.骑车人就会将乘客送到目的地。
这事一般都是偷偷摸摸干的,在当时的背景下,干私活和私自做小买卖都是违法的。
弄不好,骑车载客的人自行车被没收不说,严重的还得进监狱。
挤公交车是那个时代的生活必修课。
只要你需要乘坐公交车出行,就必须学会挤车和忍受挨挤。
初中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七学习主题 社会生活 第20课 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名师教学设计2 川教版
第20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1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知道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人在改革开放前后的巨大变化。
了解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的显著变化,理解变化的原因,知道什么是恩格尔系数,从中理解这是社会的进步,是改革开放的结果。
了解“五讲四美三热爱”“讲文明、树新风”“手拉手”“心连心”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的主要内容。
讲述孔繁森、蒋筑英、徐虎、李向群等优秀人物的故事。
知道唐山、大连、张家港等文明城市,华西村等文明村镇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情况。
二、能力与方法:指导学生分组从自己身边的亲戚、朋友、邻居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方面的变化,培养学生基本的搜集历史信息的能力。
通过讲述孔繁森、蒋筑英、徐虎、李向群的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指导学生看图片、,识读城乡居民家庭收入统计表,让学生掌握读图、识图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从历史图片、历史图表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比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人们生活方式变化的主要原因。
培养学生支持改革开放,积极投身改革开放的人生态度。
通过对民族风貌深刻变化的学习,使学生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通过对孔繁森、蒋筑英、徐虎、李向群等优秀人物的学习,使学生学习他们敬业爱岗、艰苦奋斗、助人为乐、勇于奉献的精神。
2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和问题探究教学法。
3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的历史性巨变的表现及其原因。
难点:对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如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二者的关系的把握。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让学生谈自己家庭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并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家庭生活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和其他同学家庭生活的变化相比,有哪些共同的原因?由此导入新课。
活动2【讲授】讲授新课一、人民生活的历史性巨变衣食住行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可以让学生从自己和长辈的衣食住行这几方面对比说出发生的不同变化,并思考产生巨大变化的原因。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七学习主题 社会生活 第20课 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教学设计3 川教版
第20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1教学目标1、知道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在改革开放前后的巨大变化。
了解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的显著变化,理解变化的原因。
2、知道什么是恩格尔系数,从中理解这是社会的进步,是改革开放的结果。
3、了解”五讲四美三热爱”“讲文明、树新风”“手拉手”“心连心”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的主要内容。
讲述孔繁森等优秀人物的故事。
4、知道唐山、大连、张家港等文明城市、华西村等文明村镇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情况。
2学情分析我校学生都来自农村,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不强。
3重点难点知识重点: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的历史性巨变的表现及其原因。
知识难点:对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如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及二者之间关系的把握。
4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知不知道“四大件”的说法呢?(多媒体展示)师:改革前要是谁家拥有这四大件,可以说这个家庭是比较富裕的,而到现在来说,新的高档消费品层出不穷。
“四大件”的说法已经不能说明中国人民的富裕生活了,现在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电话、电脑、手机已经普及,连汽车已成为百姓的私有财产。
从“四大件”的演变中,说明我们的生活已发生了巨大变化,那么这些变化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呢?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来找找答案。
二、新课讲解:出示课题《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人民生活的历史性巨变师:新中国成立,广大劳动人民翻身得解放,党领导人民走向新时代,走向幸福生活。
应该说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也受到当时政治经济体制的限制。
然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带来了物质的丰富,观念的解放,人民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先看一组图片了解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衣、食、住、行、用五个方面。
多媒体展示)[讨论]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相互讨论(改革开放)[过渡]改革开放后,不仅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变化,而且在这个基础上,我国创造了消灭贫困的世界奇迹。
2019-2020年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七学习主题 社会生活第20课 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复习巩固七十二
2019-2020年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七学习主题社会生活第20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复习巩固七十二第1题【单选题】过去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成为健康食品,这反映了( )A、用来充饥、解决“吃饱”问题B、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C、体验艰苦生活,忆苦思甜D、环境污染严重,讲究科学卫生【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自1978年以来,粮票、布票、油票等品种繁多的购物票证相继被取消。
这些票证退出历史舞台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B、科技革命推动了购物方式进步C、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D、改革开放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改革开放前,人们曾使用过五花八门的粮票、油票和布票,反映了当时我国( )A、经济落后,物资匮乏B、计划生育,控制人口C、市场经济,政府把控D、打击投机,平抑物价【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建国以来,我国人民对于时间的掌握发生着变化,有这样的说法:50年代看天上(的太阳),70年代看墙上(的挂钟),80年代看手上(的手表),90年代看腰上(BP机、手机)。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我国人民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B、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变化C、我国的轻工业发展很快D、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如世纪70年代,中国城乡居民的衣着主要是单调的“灰蓝黑”。
进入如进入90年代,人们的服饰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日益多元化、个性化。
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A、思想观念不断解放B、西方文化影响深远C、服饰品味逐渐提升D、服装产业迅猛发展【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对改革开放前人们在服装方面的特点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而且数量有限B、发色彩和样式也很单调C、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兰色解放装D、时装表演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研究中心发布研究报告称,截至去年底,开在村、镇的淘宝网店达到59.57万个,全国已发现14个典型的“淘宝村”。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七学习主题 社会生活 第20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衣服的变化 从布票到品牌素材
衣服的变化:从布票到品牌衣着是人们展示自己的第一品牌。
多数情况下,一个人穿什么式样的衣服与衣服的质地、品牌及色彩搭配,都是他或她职业、收入与品位的潜在表述。
然而从建国初期到文革结束这差不多三十年时间里,中国人的穿衣标准仅限于中山装、建设服,还有军便服和工作服,服装颜色也是以蓝、灰、黑以及军绿色为主。
夏天是白衬衫加蓝裤子,连穿裙子的女性都不多见。
之所以在穿着方面如此单一,除了与当时的政治背景和社会环境有着直接关系外,更重要的原因是轻纺产品匮乏,市场供应紧张,人们购买成衣或布料都需要布票。
布票诞生于 1954 年,消失在改革开放的 1983 年冬。
曾经主宰过老百姓三十年的穿衣大事。
这不起眼的方寸票据全国没有统一式样,一般为长方形,为 2.3cm × 5.2cm 的票幅。
面额分一寸、五寸、一市尺、五市尺、十市尺不等。
发放布票时一律以该年 11 月底的正式户口人数为准,每人每年棉布定量 14.5 市尺、棉花 5 市两。
这样的供应量,还包括被褥用布,确实很难保证每人每年可以添置一件衣服。
再加上布的供应品种很单调,无非是卡叽布、华达呢、灯芯绒、漂白布等等,一般人也就有几件换季穿的衣服,谈不到什么时尚不时尚了。
当然,每个年代都有每个年代的时尚。
那时候,一件哔叽料的制服,绝对属于奢侈品,价钱能抵得上一辆自行车。
穿一身旧军装,或者是一套洗得发白的工作服,也曾是一种服装时尚,这又包含着些许苦中作乐的成分。
而在“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困难条件下,改衣服和在旧衣裤上缝补丁是许多女人的功课。
等衣服实在不能穿了,那些零碎的布片也会成为做鞋的材料。
除了布票,还有一种票券与穿着有关,那就是工业券。
许多在那个时期参加工作的人都还记得,工业券是随工资发放的,如果攒足了钱去买皮鞋,没有工业券是不行的。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轻纺工业的发展和乡镇制衣制鞋工业的出现,市场上的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的供应数量迅速增多,产品种类也不断丰富,进而导致布票成为最先被废除的票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衣服的变化:从布票到品牌
衣着是人们展示自己的第一品牌。
多数情况下,一个人穿什么式样的衣服与衣服的质地、品牌及色彩搭配,都是他或她职业、收入与品位的潜在表述。
然而从建国初期到文革结束这差不多三十年时间里,中国人的穿衣标准仅限于中山装、建设服,还有军便服和工作服,服装颜色也是以蓝、灰、黑以及军绿色为主。
夏天是白衬衫加蓝裤子,连穿裙子的女性都不多见。
之所以在穿着方面如此单一,除了与当时的政治背景和社会环境有着直接关系外,更重要的原因是轻纺产品匮乏,市场供应紧张,人们购买成衣或布料都需要布票。
布票诞生于 1954 年,消失在改革开放的 1983 年冬。
曾经主宰过老百姓三十年的穿衣大事。
这不起眼的方寸票据全国没有统一式样,一般为长方形,为 2.3cm × 5.2cm 的票幅。
面额分一寸、五寸、一市尺、五市尺、十市尺不等。
发放布票时一律以该年 11 月底的正式户口人数为准,每人每年棉布定量 14.5 市尺、棉花 5 市两。
这样的供应量,还包括被褥用布,确实很难保证每人每年可以添置一件衣服。
再加上布的供应品种很单调,无非是卡叽布、华达呢、灯芯绒、漂白布等等,一般人也就有几件换季穿的衣服,谈不到什么时尚不时尚了。
当然,每个年代都有每个年代的时尚。
那时候,一件哔叽料的制服,绝对属于奢侈品,价钱能抵得上一辆自行车。
穿一身旧军装,或者是一套洗得发白的工作服,也曾是一种服装时尚,这又包含着些许苦中作乐的成分。
而在“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困难条件下,改衣服和在旧衣裤上缝补丁是许多女人的功课。
等衣服实在不能穿了,那些零碎的布片也会成为做鞋的材料。
除了布票,还有一种票券与穿着有关,那就是工业券。
许多在那个时期参加工作的人都还记得,工业券是随工资发放的,如果攒足了钱去买皮鞋,没有工业券是不行的。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轻纺工业的发展和乡镇制衣制鞋工业的出现,市场上的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的供应数量迅速增多,产品种类也不断丰富,进而导致布票成为最先被废除的票证。
与此同时,因为电视广告的出现打开了人们的眼界,再加上个体经营户的合法化,大批“倒爷”从广州等边贸城市贩运而来的特色服装,也成为许多年轻人的服装选择。
大陆人穿牛仔裤的历史,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中国人的穿着发生最大变化的时期,应该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这场变化以为西服正名为开始,以建国后第一批时装模特为标志,以男人装、女人装、中老年服装和童装的市场细分为内容,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穿衣戴帽的状况以及人们对服装的认识。
如果说,西服在建国初期还仅仅被看作西式服装的话,那么随着政治运动的升级,这种西方人发明的服装样式,在文革期间就成了资产阶级的某种象征。
文革期间,就连穿一件花格衬衫的男人也会被红卫兵羞辱一番,所谓的西服革履干脆就在中国大陆完全绝迹了。
改革开放后,被解放的思想也解救了西服。
从饭店业开始,继而又在企事业单位流行。
特别是在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公开倡导穿西服后,农村里的乡镇干部和年轻人也成为西装一族。
尽管那时的西服用料和做工不能与今天的西服同日而语,但它冲破了极左思想对人们穿衣打扮的束缚,改变了中国男人过去那种近乎于绝对化的着装状况,其历史意义非同一般。
同样,尽管在今天看来,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现的时装表演有点不伦不类,但却启动了中国时装业的闸门,具有革命的意味。
中国服装市场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以年龄、职业、档次的细分,也是中国人衣着向品牌化、高档化、时尚化和个性化演变的开始。
到了本世纪后,人们对衣着消费的品牌、质量意识增强,注重突出高档化、时尚化和个性化的特征。
年轻人注重服装的新潮、时髦、体现个性化,中年人注重服装的质地款式及舒适度,高薪阶层更是青睐服装的品牌与档次,而
世界顶级服装也已成为富裕阶层的寻常穿着。
即使在广大农村地区,服装也早已从遮体御寒的生活必需品升级,也开始对穿戴讲究起来。
农村人自制衣服的已不多见,基本上都是购买成衣,这不仅是消费观念的改变,也体现了对服装样式和做工用料的讲究。
牛仔裤、运动鞋,这已经不再是种田人的怪异打扮了。
从布票年代的“一衣多季”到取消布票后的“一季多衣”,中国人在衣着上的变化速度,令西方媒体时而发出惊叹。
现在,在国内各大城市,由人们越来越个性化的穿着而构成的街景,已经与国际大都市几无差别。
中国大陆的服装季节也已经与世界同步。
即使是世界最新推出的服装,都少不了在第一时间购买的中国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