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案01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课标要求: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提高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多角度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课前实地考察北京前门地区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内容;课上通过“近代京沪游”探究社会生活变迁背后的历史因素,开展本课学习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时代背景,感受中国近代文明的演进历程。
教学重点:掌握交通、通讯、社会习俗、文化生活变化的史实。
教学难点: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感悟社会生活变化之中历史的进步。
教学方法:情境讨论式教学法、启发式谈话法。
设计思路:依据课标,立足学情,整合教材,既从社会生活变化的角度感受文明的演进,又置身于历史之中思考其变化的内涵。
师生从“通览”、“透视”两个角度:由点到面,融入情境,感受变化;由表及里,联系时代,感悟历史的进步。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知识点:从社会生活变化的角度感受历史发展。
感受“近代京沪游”:基于对前门地区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实地考察,融入情境“近代京沪游”,感受所到之处交通、通讯、文化生活、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变化,感受社会生活变化背后的历史进步。
二、新课教授:1、从历史的角度思考社会生活的变化:探究“三看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师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社会生活变化的内涵,置身于历史之中感受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艰辛和进步。
课后作业:题目:“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面面观”形式:以小组为单位搜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其他方面的表现,例如建筑、饮食、婚俗等。
目的: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将课堂内获得知识和能力延伸、拓展至生活中。
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会观察生活,发现身边的历史。
教学反思: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认识变化的艰辛,感受近代中国人追赶时代潮流的坚定步伐,是本课教学的基本理念;围绕“变”字——物质、变思想、变文化,提升“看”字——看时代、看艰辛、看进步,是本课将社会生活与历史紧密结合的关键;依托生活让历史更生动,融入时代让生活史更深刻。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湖北华一寄宿学校导学案系列之历史八年级上册 06-20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编写人:审核:历史组课型:展示课班级:组别:组名:姓名:【学习目标】1、掌握工业革命后中国在交通、通信、文化生活、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2、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传人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重点难点】重点:近代中国在交通、通信、文化、习俗方面的变化难点:培养学生形成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学法指导】情景剧表演、比较法、归纳法等【知识链接】中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的北京丰泰照相馆,这年适逢谭鑫培60寿辰。
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泰获得了拍摄中国人自己的电影的灵感,于是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断,著名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谭鑫培在镜头前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几个片断。
片子随后被拿到前门大观楼熙攘的人群中放映,万人空巷。
这是有记载的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
《定军山》取材于《三国演义》第70和71回,是讲三国时期蜀魏用兵的故事。
这一年,离威廉·肯尼迪·迪克森发明电影放映机过了16年,离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放映《火车进站》过了10年。
【学习过程】:导入:19世纪最后30年和20世纪初,世界性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生产的高涨,被称为近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电气、化学、石油、汽车、飞机等工业纷纷出现,冶金、造船、机器制造、交通运输、电讯等部门的技术革新加速进行。
近代中国在西风东渐的过程中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自主学习一、近代交通通信在中国的出现1、19世纪初,由西方传入我国的交通工具有、。
2、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架设。
二、文化生活的变迁1、近代以来,西方发明的和传入中国,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历史镜头。
2、中文报纸的出现:最著名的是年在创办的。
3、文化出版机构:年在创办的,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20课_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政史地潘玉梅一、学习目标:1、掌握火车、轮船传入中国以及中国近代在交通方面的变化;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2、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正确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并认识到这些深刻的变化是以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但是,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教师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学生分成交通、通讯、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四组分组预习查阅相关资料。
三、重难点重点: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难点:培养学生形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课程导入PPT出示问题——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出现了哪些趋势,引导学生从经济上、政治上、思想文化上回答,导入,那么在社会生活上发生了哪些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小组合作学习(依据课前分组及导学案)交通组找出在鸦片战争前,中国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轿子、马车和帆船等(教师用PPT及时加深印象)。
引导学生思考它们的劣势。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以机械为动力的新式交通工具逐渐传入中国,请本组学生找出——轮船、火车PPT早期火车和轮船及第一条正式运行的铁路淞沪铁路。
引导学生思考对中国社会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便利列强进一步侵略中国”可能需要老师引导)它们有什么优点?与我国古代传统的交通工具最主要的区别?教师及时点评并过渡下一组通讯组找出近代有哪些通讯工具传入我国?学生找出电报及电话时教师出示PPT学生对电报可能会比较陌生。
组长阐述通讯工具的出现有哪些影响?指导在P105标注教师及时点评过渡下一组文化生活组找出文化生活的变化1.照相和电影的传入3部影片(识记)意义2.报业的兴起历程回顾各个时期的报纸(温故知新)PPT表格学生完成重点讲《申报》以点带面3.出版业——商务印书馆的创办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教师及时点评过渡下一组社会习俗组找出社会习俗的变化1.剪发辫PPT发式对比图,引导学生剪发的意义2.禁缠足PPT缠足图,变形的脚,小脚一双,眼泪一缸直观体验禁缠足的必要性 3.易服饰PPT服饰如何变化更加直观(引导学生结合影视剧去观察)4.改称谓废跪拜内容P107教师及时点评过渡引导学生谈一谈变化的局限性,该怎样看待这些变化?结合107页最后一段过渡引导学生思考“引起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有哪些?”课堂小结PPT结合黑板的板书巩固练习PPT出示布置作业板书设计黑板板书结合PPT图片交通工具文化生活的变化火车、轮船照相、电影、报纸、出版业PPT图片通讯工具社会习俗的变化电报、电话剪发辫、禁缠足、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教学反思本课教材的设计条理清晰围绕近代交通通讯、文化生活、社会习俗四个方面的变化来展开。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doc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班级—组别姓名【学习目标】了解两次工业革命和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掌握火车、轮船、电报、电话以及照相、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的出现,中国社会习俗的演变概况。
【自主学习】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练习:(一)、近代交通通信在中国的出现:1、19世纪传入我国的交通工具有—、—,使人们出行速度加快,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2、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架设,商人可以用它来传播生意信息。
(二)文化生活的变迁:1、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西方发明的和传入中国,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镜头。
2、鸦片战争以后,在上海等城市出现了报纸,其中最著名的是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 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
3、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出版机构的出现,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三)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变化:1、变化目的: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2、变化表现:(1)装束变化:民国政府强令男了剪掉,女子停止______ ,用新式的礼服代替过去的翎顶补服;(2)礼节变化:人与人之间行文明简单的、握手礼;(3)称谓变化:称呼对方"” “君二3、变化结果:改革了不良的社会习俗【小组展示】1、近代交通通信工具在中国的出现(早期轮船、火车、电报)2、早期文化生活的变迁(照相、电影、报刊、出版)3、社会习俗的变化【小组探究】归纳本课中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中的儿个“第一”或“之最”例:1876年修建的淞沪铁路,是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及时巩固】1、你能说出以下务时期兴办的刊物名称吗?A、戊戌变法时期:《》(后改名为《》);B、辛亥革命时期:《》;1.①③A. 2②我国第一部无声电影拍摄④商务印书馆创办①②④C、新文化运动期间:《》(原名《》)、《2、(见课件)【思维拓展】鸦片战争后,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工业社会文明也随之传入中国,使中国的社会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但这些深刻的变化是以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为代价的。
LS-8-020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3.对于没有亲眼看到的情况,当时的人们是如何了解的?
4.分析近代大众传媒的出现对中国近代产生了什么影响
5.历史诊断:(指出下列故事中出现的不可能发生的情形)
1919年某天,南京的张宏(南京政府官员)要去参加一次商会代表会,家里发生了如下情形:他们家的女佣跪在地上向张宏请安:老爷,我现在就为您去取翎顶补服出行吗?
教
与
学
反
思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
③从以上社会习俗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精神文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④通过短剧思考该如何将“民主”的观念日臻完善,并将其传承下去呢?
达
标
测
评
1.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位京城的官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及时联系可选择的最佳手段有()
A.拍有线电报B.写封书信C.发无线电报D.打长途电话
2.19世纪70年代上海的人们能够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是()
6.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不少新事物、新气象。其中最有特色的服装是什么呢?()
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火车、轮船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交流
B.近代,在社会习俗方面,传统的习惯势力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
C.辛亥革命后开始取消“老爷”“大人”等称呼,使用“先生”“君”平等称呼
D.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开始在上海等城市创办报纸,主要给中国人看
8.回答问题
近代中国的大门北资本主义列强打开,我们的领土被割占、资源被掠夺。但同时欧风美雨也把世界创造的文明带来中国来。结合你所学到的知识,说说近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1、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
1864年1月,徐寿和华蘅芳合作制成一艘木壳轮船“黄鹄”号, 船长50余尺,时速40余里,是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1876年,英国商人在中国 修筑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 营的铁路——淞沪铁路。
早期火车
1909年9月21日,中国最早的飞机设计师和飞行 员冯如,驾驶自己设计制造的飞机,首次飞行取得 成功。
课堂小结
近 代 交 通 通 讯 社 会 习 俗 变 化
文 化 生 活 变 迁
火车、 轮船、 有线电报、电话 照相、电影、报 刊、出版机构
剪辫、易服、 废止缠足、 改礼节、改称谓
轮船
火车
汽车
电车
飞机
2、近代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早 期 电 报 机
1880年贝尔电话
①
②
③
④
⑤
二、文化生活的变迁
1、照相和电影传入中国
早 期 照 相 机
《定军山》剧照 我国第一部无声电影是1905年 拍摄的、由京剧大师谭鑫培先 生主演的京剧片《定军山》。
胡蝶在《歌女红牡丹》中的剧照
1931年3月, 电影《歌女红牡丹》在全国上演,引起轰动。 这部拍摄于1930年的影片,描写的是一京剧名伶红牡丹,嫁了一个吃喝嫖赌、肆意 挥霍的恶丈夫。但她忍气吞声,逆来顺受,终因染病而倒嗓,名声一落千丈,收入骤减。 丈夫遂变本加厉施以虐待,甚至将亲生女儿卖人娼门,以还赌债。红牡丹丈夫卖女后, 受良心谴责,最后误失杀人被捕人狱。当女儿由一直追求着红牡丹的富商赎还后,软弱 的红牡丹又一次原谅了丈夫。 在影片摄制过程中,作为全片灵魂的胡蝶尽心尽力,一丝不苟,失败了,重来, 再 失败,再重来。经过6个月的紧张工作, 影片终于3月15日在上海新光大戏院公映,全 国轰动,南洋片商纷来,高价购买该片在当地的放映权。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火车和轮船、有线电报、照相和电影、新闻报纸和出版事业等在中国的出现及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理解资料处理信息认识近代工业文明的传入,使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顺应人类历史潮流的变化,是历史的进步;同时也使中华民族付出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沉重代价认识作用分析利弊。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社会进步发展观点工业文明的传入,在改造中国社会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改造着中国人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
【教学重点】掌握交通、通讯、社会习俗、文化生活变化的史实【教学难点】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感悟社会生活变化之中历史的进步。
【教学方法】情境讨论式教学法、启发式谈话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放假了,放假了,一听到这个消息是不是有点小激动呢?同学们,你打算利用假期干什么呢?八年级学生小Q正在考虑利用假期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去北京?去上海?这些对我们来说都不是个事了。
只要我们喜欢,火车、飞机、高铁、汽车都可以,可是这些对100多年前的中国人来说可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那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打开尘封的记忆,走进一百多年前的中国,感受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二、新课学习(一)交通工具1.教师组织学生思考问题:近代以前人们的交通工具有哪些?学生回答:轿子、人力车、木船、骑马等教师总结:近代以前,交通工具主要利用人力、畜力、自然力等,速度慢,落后。
2、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近代以后,交通工具有哪些变化?①轮船出现:我国建造的第一艘轮船:“黄鹄号”。
1864年1月,徐寿和华蘅芳合作制成一艘木壳轮船“黄鹄”号,船长50余尺,时速40余里,是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1868年9月,徐寿与其子科学家徐建寅在江南制造总局制造了第一号火轮“恬吉”号(载重达600吨)。
②早期火车:火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八上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枝江市七星台一中刘波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火车、轮船、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传入中国;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
掌握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通过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前后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归纳、概括能力;通过分组活动、编演情景剧,培养学生团体协作、创作表演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近代科技成果,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师生互动方式,通过提问、表演、撰写论文、讨论完成有关知识的处理、问题的生成和解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动手、动脑、动口的习惯。
(3)学生编演情景剧:通过扮演不同角色,体现新式交通通讯工具传入带来的变化以及辛亥革命前后的服饰、礼节和称谓等习俗变化,从中体验变化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西方科技的传入,改造了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发展,并与辛亥革命一同影响着社会习俗的变化。
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民国以来剪辫易服、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难点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进程感,形成文明史观和进步史观。
教学过程一、利用谈话导入师生交流:假期到过哪些地方去旅行?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假期一般有哪些娱乐活动?和同学、朋友怎样联系?(得出:交通、娱乐、通讯方式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再以一则“旧闻播报”──“淞沪铁路通车”导入新课:十九世纪后半期,许多科技发明纷纷由西方传入中国,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投影课题)二、初学课文,整体感知(快速浏览全文)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的?生答:1、近代交通通讯的出现2、近代文化生活的变迁3、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三、依据子课题,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回指导1组:精读第一子目,出示情景剧《穿越时空的旅行》,学生演练,并针对近代交通通讯的出现,提出自己还想弄清楚的问题。
山东省高密市银鹰文昌中学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学习目标】学案总编号:No.20 1.掌握:近代交通;通讯工具的发展;近代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
2.理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历史的进步。
★★
3.认识: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使中国的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
【课前预习、课内探究】(我学习,我快乐;我思考,我收获!)
.在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C.用电脑上网聊天
【课后拓展】(走出教材,迁移发散,看你对基础知识的运用状况如何?) 11.改革开放30年,家乡的社会风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统计一下。
2020年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 新人教版-2.doc
2020年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新人教版-2 通过阅读教科书,能够说出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申报》、商务
化体现了时代的发展、进步,感知近代文明推
重点:新式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
交通工具
初,西方发明后相继传入我国。
作用:
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后,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一
你知道我国建造的第一艘轮船是什么?在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是哪一条?火车、
一部有声电影是什么?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是什
3.
.
.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假如你是一位已经接受新生事物并生活在当时的
)这段话反映了现代社会生活的哪些重要内容?又有哪。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一、学习目标:1、掌握火车、轮船传入中国以及中国近代在交通方面的变化;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等相关事实。
2、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分析事件影响的能力,分析事件发生原因能力,归纳事件特点的能力和正确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难点:培养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历史事件发生原因的能力。
四、巩固拓展:归纳社会生活变化在经济、政治、思想上的总体影响。
经济:政治:思想:五、合作探究:采用同桌→小组→师生合作探究的形式。
材料一:1840-1842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94年日本发动了甲午侵华战争;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掀起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
兴建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筹建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兴办新式学堂。
1898年6月到9月,维新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等。
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颁布了剪辨、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还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等。
从1915年起,进步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掀起新文化运动。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2、根据社会生活变化的具体史实和原因,结合本课相关知识归纳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六、总结归纳学生归纳:构建本课知识网络。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一、学习目标基础知识了 解两次工业革命和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掌 握 火车、轮船、电报、电话以及照相、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的出现,中国社会习俗的演变概况能力训练过程方法理解资料处理信息认识近代工业文明的传入,使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顺应人类历史潮流的变化,是历史的进步;同时也使中华民族付出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沉重代价认识作用分析利弊 火车轮船的传入,一方面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更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掠夺讨论探索 我国的科技发明在古代领先于世界,到了近代却落后于西方,主要原因在于封建制度的制约和农业文明模式的局限性情感态度价 值 观社会进步发展观点 工业文明的传入,在改造中国社会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改造着中国人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这个历史趋势说明了人类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着、进步着的 ,我们必须自觉地与时俱进思想意识辛亥革命对中国封建习俗观念的改造,代表着人类历史文明发展变化的主流趋势和人类优秀文化的发展方向,功不可没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 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三、学法指导请同学们做一下社会调查,解放前、改革开放前普通家庭远距离通讯的主要方式是什么,现在普通家庭远距离通讯方式是什么?以50家为一组,统计改革开放后特别是现在家庭电话的装机比率,移动电话占有比率,家庭网上通讯比率。
然后比较书信、电报、电话以及移动电话各具哪些特点和优势?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试分析变化原因。
四、知识链接新课标第一网申报近代中国历史最久的报纸。
1872年4月30日,由英国商人美查等在上海创刊。
初隔日出版一张,四个月后改为日报。
1909年为席裕福购进,1912年转让给史量才,次年由史量才接办。
九一八和一·二八事变后,反映抗日救亡要求,并出《自由谈》副刊,发表进步言论。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学案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一、近代交通通信1.新交通工具:轮船、火车相继传入中国,使人们出行速度加快,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2.新通信工具: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
二、文化生活的变迁1.娱乐方式:近代以来西方的照相和电影传入中国,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镜头。
2.报刊出版业:近代比较有名的中文报纸是《申报》(1872年、某某);近代中国历史最长、最负盛名的文化出版机构是商务印书馆(1897年、某某)。
3.社会习俗:辛亥革命后颁布了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等法令,用新式礼服代替过去的服装,废除有损人格的礼节和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称谓等。
【问题1】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为什么会出现变化?探究:(1)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的客观产物。
欧美工业国家入侵不仅冲击了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旧制度,也引起了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生活的变革。
(2)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结果。
如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维新变法运动等事件表明,在引进西方科技和机器设备的活动中,人们能够接触近代生活、感受新生活并逐步改变自己原来的生活。
(3)中国人民革命和创新的结果。
如辛亥革命革除封建恶习、禁止妇女缠足、改穿某某装等。
【问题2】学习了“社会生活的变迁”后,请你发表对中华民国政府颁布剪辫令的看法:剪掉辫子有什么好处?既然剪辫子有好处,那么当时为什么有人还不愿意剪辫子呢?探究:(1)剪掉辫子便于及时清洗头发,这样既讲究个人卫生又节省时间。
(2)剪掉辫子使人不仅是外表上发生的变化,更是思想观念的更新,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代表着革新和进步。
(3)反对剪辫的人,有清廷的遗老遗少,他们以保留辫子的方式表示对清王朝的怀念与忠诚;也有一些普通的群众,他们有的怕毁了发肤,对父母不孝;有的怕皇帝再坐龙庭,会杀无辫之人;有的受传统习俗影响,思想守旧。
1.锁定下图中这一历史时刻依靠的是近代传入中国的()。
A.电报 B.电影技术C.电脑 D.照相机答案:D2.第21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将于2012年举行,目前,某某市正在积极申办中。
八上历史20 社会生活的变化
古罗镇初级中学校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近代火车、轮船、电报等交通通讯工具传入和作用;照相、电影对精神生活的改变、社会习俗的变化以及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等基础知识。
2、认识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因素和局限性。
3、重、难点:近代交通通讯工具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局限性二、自主学习(时间分钟)内容: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学法指导:通过预习掌握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内容,理解这种变化的局限性社会生活的变化(一)近代交通通讯工具的传入1、交通工具火车、轮船传入:作用:重要铁路:2、通讯工具——电报传入时间:作用:(二)文化生活的变迁1、照相技术传入及影响:2、电影作品及影响:3、报刊创办及作用:4、商务印书馆建立时间:地位:(三)社会习俗的变化剪辫易服:礼仪、称谓:(四)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局限性:自学检测:1、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带来的变化不包括A、加快了出行速度B、缩短了空间距离C、促进了商品的流通D、每个中国人都可以乘坐2、缩短昆明到上海行程时间的铁路是A、滇越铁路B、淞沪铁路C、京张铁路D、京广铁路3、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是A、滇越铁路B、淞沪铁路C、京张铁路D、京广铁路4、电报在中国开始使用是在A、19世纪六十年代B、19世纪七十年代C、19世纪末D、20世纪初5、电报的使用,最大的方便是A、可以传达生意信息B、可以传达新闻C、可以联系亲友D、方便了联系沟通6、关于照相和电影传入中国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B、为人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镜头C、可以了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D、大家都可以照相、看电影7、我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A、《歌女红牡丹》B、《定军山》C、《渔光曲》D《三打白骨精》8、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是A、《歌女红牡丹》B、《定军山》C、《渔光曲》D《三打白骨精》9、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是A、《歌女红牡丹》B、《定军山》C、《渔光曲》D《三打白骨精》10、近代创办的中文报纸中,最著名的是1872年上海创办的A、《每周评论》B、《万国公报》C、《新青年》D、《申报》11、报纸的主要功能不包括A、刊载新闻、评论等B、刊登广告,宣传商品C、让人们了解国内外大事D、联系亲友12、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A、上海商务印书馆B、京师同文馆C、京师大学堂D、人民出版社13、近代人们开始剪辫、衣服是在A、辛亥革命前B、辛亥革命中C、辛亥革命后D、新中国成立后14、辛亥革命后,人们见面时打招呼等礼仪应该是A、行跪拜礼B、称大人老爷C、鞠躬、握手称先生D、行三跪九叩大礼15、以下关于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变化最大是在沿海沿江地区B、人均铁路占有量少C、电影和报纸是人们主要的精神文化生活内容D、传统的习惯势力短时间很难改变三、组内交流交流的问题近代中国社会生活有哪些主要变化?交流的疑难四、班级展示成果交流展示拓展延伸展示五、作业检测(见练习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学习目标:
1、掌握火车、轮船传入中国以及中国近代在交通方面的变化;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2、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正确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并认识到这些深刻的变化是以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但是,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
难点:培养学生形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
三、课程导入
淞沪铁路通车场面
在鸦片战争前,中国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轿子、马车和帆船等。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以机械为动力的新式交通工具逐渐传入中国,并对中国社会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
你知道有哪些新式的交通工具吗?它们有什么优点?与我国古代传统的交通工具有什么不同?这将给中国社会带来哪些变化?
四、自主学习:(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自学。
时间:15分钟)
1你所知道的古代主要采用的交通工具有哪些,它们有什么弊端?
219世纪以来,传入我国的近代交通工具有哪些?它们有什么特点?在当时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3近代中国,更快捷的传递信息的方法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些新生事物?
4在没有影片或光碟出现之前,如何更加客观地记录一件事或一个人的真实面目?
5对于没有亲眼看到的情况,当时的人们是如何了解的?
6分析近代大众传媒的出现对中国近代产生了什么影响
五、合作探究:采用同桌→小组→师生合作探究的形式。
在没有影片或光碟出现之前,如何更加客观地记录一件事或一个人的真实面目?
六、精讲点拨:12356略
4、引导学生归纳:19世纪70年代出现了有线电报,20 世纪初又又出现了无线电话;对待新生事物,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一方面是知道这些工具是西方列强侵华的产物;另一方面明白它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总体上应予以肯定。
同时,由于当时中国条件的限定,还没有普及到中国的每个地方。
七、达标练习:
(一)、选择题:
1.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位京城的官员与上海的亲友取得及时联系选择的最佳手段有()
A.拍有线电报 B.写封书信 C.发无线电报 D.打长途电话
2.19世纪70年代上海的人们能够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是()
A.广播电台 B.因特网 C.电视 D.报纸
3.你认为黄兴见到孙中山时所行的礼节,不可能的是()
A.鞠躬 B.握手 C.点头 D.跪拜
4.右图反映的这一现象应出现在()
A.鸦片战争后 B.辛亥革命后 C.戊戌变法后 D.洋务运动后
5.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改变中,对今天中国成为世界体育强国关系最大的是()A.女子停止缠足 B、男子易服 C.废除跪拜礼 D.取消“大人”称谓
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火车、轮船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交流
B.近代,在社会习俗方面,传统的习惯势力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
C.辛亥革命后开始取消“老爷”“大人”等称呼,使用“先生”“君”平等称呼
D.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开始在上海等城市创办报纸,主要给中国人看
(二)、综合运用
1.读下图,回答问题
近代中国的大门北资本主义列强打开,我们的领土被割占、资源被掠夺。
但同时欧风美雨也把世界创造的文明带来中国来。
请看下图,结合你所学到的知识,说说近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①交通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通信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文化生活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社会习俗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 A 2 D 3 D 4 B 5 A 6 D
二、综合运用
1.①出现了火车、轮船,大大加快了人们的出行速度。
②19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有了有线电报,后来有了无线电报和电话,使人们远距离的联系变得非常的便捷。
③人们的
生活中开始有了相片,可以看电影;看报纸等。
④辛亥革命后,人们剪掉辫子,穿新式服装,女子放足、不缠足,采用新式礼仪和称呼。
八、拓展提升:
鸦片战争后,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工业社会文明也随之传入中国,使中国的社会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但这些深刻的变化是以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为代价的。
你认为我们付出的代价沉重吗?你如何看待列强的侵略活动?
九:课外作业:
1、必做题
历史诊断:(指出下列故事中出现的不可能发生的情形)
1919年某天,南京的张宏(南京政府官员)要去参加一次商会代表会,家里发生了如下情形:他们家的女佣跪在地上向张宏请安:老爷,我现在就为您去取翎顶补服出行吗?
2、选做题
收集反映近代社会生活的老照片并附相关文字说明,在班级举行一次以“近代社会生活变迁”为主题的图片展览。
知识梳理:
【资料下载】
近代社会的不缠足运动
妇女缠足始于五代的南唐,发展于宋代,流行于明清。
清朝以马上得天下,女子天足是满族的习俗。
入主中原后,顺治、康熙都曾发布谕令,严禁汉族妇女缠足。
但由于这种陋习在民间根深蒂固,禁止缠足并没有取得多大效果。
近代以来,较早宣传“戒缠足”的当属美国传教士林乐之主编的《万国公报》。
该报在1875~1878年曾先后发表多篇文章,力劝女性不要缠足,并以近代生理学、骨科学知识讲解缠足对人身体的危害。
1883年,维新派人士康有为和友人在家乡创立不缠足会。
这是近代中国人自办的第一个不缠足的民间组织。
1897年,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派人士在上海发起成立不缠足会,宣布以上海为总会,号召各地成立分会。
此后,不缠足运动在南方各省的影响不断扩大。
1898年,康有为在百日维新期间曾上《请禁妇女裹足折》,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不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请求放足,以“与欧美同俗”。
可惜此项政策未及施行,慈禧太后就发动了戊戌政变。
1902年2月,清政府谕令劝止缠足,不缠足运动重新兴起,社会风气相对闭塞的北方地区也开始出现不缠足会。
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令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于是各省展开放足运动,“解放脚”应运而生。
缠足本是一种对妇女身心有着极大伤害的陋习,然而废除这一陋习却用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
由此可见,移风易俗并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因为人们的观念是历史形成的,也是最难改变的。
徐寿和近代中国自制的第一艘轮船“黄鹄”号
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开始仿造西式船炮。
徐寿作为“能通晓制造与格致之事者”,在曾国藩的支持下,率先在安庆开始了蒸汽机和轮船的研制。
由于当时缺少可供参考的资料,徐寿等人多次登上外国轮船进行实地考察。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们制成了一个轮船汽机模型,转速为每分钟240转。
模型运转成功后,徐寿等人着手试制了一小型木轮船。
由于设计制造不够完善,且新汽机不能连续供给蒸汽,轮船不甚成功。
1864年,军械所由安庆迁往南京。
徐寿等人在前次试制轮船基础上,继续进行研究和改进。
一年后,终于完成一艘木制轮船。
该轮船长17.5米,载重25吨。
在试航中,该轮船逆水行驶了225公里,用时14小时,而返回只用了8小时。
曾国藩之子曾纪泽乘此船北上高邮时,在船上大书“黄鹄”二字,“黄鹄”号由此得名。
“黄鹄”号是第一艘完全由中国人设计制造的新式蒸汽轮船。
在建造过程中,除了个别部件系从海外购进外,造船所使用的大部分工具和设备,都是在没有外国人帮助的情况下,由中国人采用国产原料独立制造而成的。